大钦茂时期渤海国日本交往述略
大钦茂王时期的渤日交往史事新探
大钦茂王时期的渤日交往史事新探
张岩;徐德源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大钦茂王是渤海国十五代王中的第三代王。
在位期间渤日交往非常频繁,共遣使日本十一次。
日本方面,在此期间共遣使渤海达九次之多。
(参见附表)从渤日交往的总过程来看,渤海向日本共遣使三十四次,大钦茂王时期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日本国共派遣使渤海使十三次,而大钦茂时期占了九次,可见这一时期是渤日交往的
最高峰。
有的日本学者称这为“日渤的蜜月时代”。
关于这一时期的渤日交往的问题,中外学者的论著中虽然涉及很多,但是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加以探讨的必要。
例如:大钦茂在对日交往时为何曾自称“高丽国王”和“天孙”?日本奈良朝廷及某一时期的史官为何也曾称“渤海”为“高丽”?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张岩;徐德源
【作者单位】沈阳财经学院工经系;教师;辽宁大学九0级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1.3
【相关文献】
1.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 [J], 褚文扬
2.浅析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佛教信仰的发展 [J], 于卓
3.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交往的必然性 [J], 张韬
4.现存文献所见大钦茂时期渤海国遣唐使次数考 [J], 沈一民
5.祝农史事业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在庆祝农遗室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J], 梁家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国事记
[键入文字]
渤海国事记
渤海国的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嫩江,南至长白山地区,北至黑龙江口及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
渤海国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建筑业等。
渤海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出航日本海,最多时一船载65 人。
渤海国的人口有300 万左右,铁匠就有五、六千人之多。
渤海国的冶金技术发达,已出土很多鎏金器物。
渤海国的饮食文化,食五谷,有玉米、麦子、水稻、大豆,各种水果、蔬菜和肉食、水产品等。
渤海国共有100 多座城,建筑讲究,宫殿华丽。
础石、坯墙、青瓦或釉瓦,白灰抹墙。
睡火炕,用火墙。
渤海国的水陆交通,主要有5 条: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
渤海国的婚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女人不容侧室。
在发掘的渤海墓葬中,凡男女合葬的,都是一男一女,无一男多女者。
女人如发现其男人有外遇,闻者必谋置毒,死其所爱。
大氏与他姓结为十姊妹,互相稽察其夫,一夫若有所犯,而妻不觉者,九人则群聚而垢之,争以忌嫉相夸。
渤海国的葬俗,墓葬成群,合葬,二次葬。
有土坑墓、土坑封土墓、石圹封土墓、石棺封土墓、石室封土墓、砖室石顶封土墓。
细分有9 类。
墓内有壁画、随葬品、碑刻、地面建筑。
渤海国的宗教,原始教为萨满教,以后吸收了儒教、道教、佛教,调和儒、佛、道三教。
王室提倡佛教,现已发现20 多座寺院,长白县现存1 座灵光塔。
渤海国的文字,用汉字,主要书契、文件、碑铭,均用汉字书写。
同时,也有一些文字符号。
1。
论渤海国对地域文明交流的促进——以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着眼点
在渤海 国初期 , 正值 日本 奈 良时代 和平安时代 。 日本 的奈 良时代 , 始 于公元 7 1 0年 , 日本 将都 城迁 至奈 良。此
时, 渤海国正视大祚 荣当政 。直 到公元 7 9 4年 , 日本都城签
到平安 京 , 标志着奈 良时代的结束和平 安时代 的开始。但
发展的共 同需 要 ,使得他们保持 了长达两百年 ( 公元 7 2 7
⑥ 王 旭
( 吉林 省社会科学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 摘
要 】渤 海 国存 在 于 隋唐 时期 , 与 辉 煌 的 中原 文 明相 似 , 也 创 造 了非 凡 的 文 明 。在 与域 外 的 交往 中 , 渤
海国不仅促进 了自身的发展 , 而且影响 了其他文 明, 也促进 了文明的 融合 。本 文从 渤海国与 日本 的交往入手 , 探
年至公元 9 1 9年 ) 的友好关系。 二、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往主要议题
是此 时 日本 最高统治者天皇 的权力再 次旁落 , 掌握 实权的
官僚集 团极端 腐化堕落 , 由政 治动荡而起 的社会动 荡愈演 愈烈 。在逐渐 掌握 实权的官僚集 团中 , 以藤原 氏为首的政
渤海 国与 日本交好的两个世纪 中 , 双方都作 出了一定
解 双方交 流的基础 、 主要议题 以及交 流方式 等 问题 , 以此
来 探 讨渤 海 围 文 明对 区域 文 明 的交 流 所作 出 的 贡 献 。
一
、
渤 海 国 与 日本 交 流 的 基础
政权在 与周边 以及 中央王 朝的关 系上都始终 采取远 交近 攻的策略。渤海 闰大武艺 时期 , 中吲东北地区各地方 、 少数
名 。直 到 公 元 六 七 世纪 时 , 日本 才被 称 为 “ 日本 ” , 而 这 个 称 呼 仅 比 渤 海 国 早 半 个 世纪 。对 中 国 而 言 , 这 个 隔海 相 望 的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侯震【摘要】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渤海国;日本;遣使交聘;关系【作者】侯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7世纪末到10世纪,东北亚历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唐王朝的东北边疆,东部高句丽政权灭亡;西部契丹时叛时降;北部粟末靺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渤海国。
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与唐帝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的洗礼,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东北亚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隋唐王朝为中心的封贡体制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处于封贡体制不同地位的渤海与日本,在与唐朝发生封贡关系的同时,两国之间也进行遣使交聘。
一、渤海国遣使赴日交聘渤海国与日本的遣使交聘活动,始于渤海第二代国王大武艺仁安八年、日本圣武天皇神龟四年(727),“遣宁远将军高仁等朝贡,而著虾夷境,仁等以下十六人并被杀害,首领斋德等八人仅免死而来。
”[1]渤海遣使聘日,渤海最后一次遣使聘日是在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前后共192年。
据王承礼先生统计,“渤海聘日34次,日本聘渤海13次,双方共交聘47次,平均每四年即有一次往来”。
[2]在渤日长达近二百年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根据渤海遣使日本的主要目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727-75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武将为主,出使目的以政治军事为主。
第二阶段为762-876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行政官员为主,出使目的以经济贸易为主。
第三阶段为882-91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有才华的文官为主,可称为文化大使,出使目的是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仍然寻求与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渤海国与日本交往浅析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OF M UDANJ I ANG C0LLE GE 0F EDUCAT1 0N
N O.4,2 01 3
Se r i a l No .1 40
渤 海 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本 交 往 浅 析
苏 亮 卢 伟。
( 牡丹 江市 博 物馆 和烈 士纪念 馆 ,黑龙 江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黑 龙 江 牡 丹江
牡丹 江 1 5 7 0 0 9 ;
1 5 7 0 1 1 )
[ 摘 要 ] 日本 与 渤 海 国的 双 边 友 好 往 来 始 于公 元 7 2 0年 , 终 于公 元 9 2 0年 。渤 海 与 日本 发 展 睦邻 友 好 关
本 , 不 久 被 安 置 于 出羽 国 。不 久 , 给予 衣粮 放 还 0。可 见 此 时渤 海 与 日本 的交 往 日益 密 切 。 随 着 渤 海 与 日本 交 往 的 深 入 , 日本 逐 渐 产 生 了 控 制 渤
唐玄宗 开元七年 ( 公元 7 1 9年 ) 三月 , 渤 海 郡 王 大 祚 荣 病死 , 嫡子大武艺嗣立 , 年号“ 仁安” 。 一水 之 隔 的 日本 此 时 开 始 了与 渤 海 国 的 交 往 。开 元 八 年 ( 公元 7 2 0年 ) 年初, 日 本元正天皇派遣“ 渡岛津轻津司 , 从 七 位上 诸君 鞍 男 等 六 人 于棘辐 国, 观 其 风俗 ” 。此 时 的 日本 开 始 积 极 发 展 与 渤 海
开元 二 十 七 年 ( 公元 7 3 9年 ) 七月 , 渤 海 第 二 次 派 遣 使 团 聘 问 日本 。刚 出 海 便 遭 遇飓 风 , 大 使 胥 要 德 所 乘 海 船 倾 覆, 副 使 已珍 蒙 等 人 几 经 辗 转 , 到 达 日本 , 拜会圣武天皇 , 递 交 渤 海 国 书 和 礼 物 。翌 年 四 月 , 已珍 蒙 等 人 离 开 日本 归 国 。 日方 派 大 伴 宿 祢 犬 养 等 送 归 , 并 出访 渤 海 国 。唐 玄 宗 天 宝 五年( 公元 7 4 6年 ) , 渤海及 铁利部 共一千 一百多人 抵达 日
渤海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作者: 王承礼
作者机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23-133页
主题词: 渤海国;日本国;唐王朝;天皇;国书;友好往来;访问;大武艺;登陆;宣明历
摘要: <正> 渤海在加强和唐王朝频繁往来的同时,和隔海相望的日本通聘,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一章。
渤海建国后不久,第二代王大武艺,为了取得日本朝廷的支持,从而增加对抗新罗、黑水靺鞨,对抗唐王朝,保持地方政权的实力,于公元727年派宁远将军高仁、德周、舍那娄、高齐德等24人访问日本。
高仁等一行,海上遇风,飘著蝦夷,高仁等16人被杀,高齐德等8人幸免,9月船转到出羽登陆,12月抵日本京城平安京(奈良),仁安9年正月17日日皇于中宫召见高齐德,高齐德上国书和礼物。
国书全文为:。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42
曹 志: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治体”。要求禁止“滥以入朝”。但由于经贸往来是互 利共赢的事业, 经济互补是共同的需求, 所以贸易往 来并没有被禁止, 一直持续到公元 920 年渤海国灭 亡前的最后一次出访。
四、文化交流是发展外交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之所以能持续二百 年之久 , 除了 政治、经济 因 素 之 外 , 文 化 上 的 交 流 也 是发展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对 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 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动力。 对于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而言, 它则是维系关系、发展 关系的精神纽带。 渤海国与日本国的文化交流范围很广、内容很 多, 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歌。渤海国曾多 次选派在文化上有造诣的外交官出访日本进行文化 交流, 如渤海著名诗人杨泰师、王孝廉、裴廷页、裴 王戮等 人都多次充任大使出访过日本。日本也选派著名文 人学士担任领客使和陪客卿。双方谈诗论史, 酬唱应 答, 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两国文化交流中所创作的 诗歌甚多, 日本国曾编辑出版了多部诗集。杨泰师的 《夜听捣衣诗》、《奉 和 纪 朝 臣 公 咏 雪 诗》; 王 孝 廉 的 《春 日 对 雨 得 晴 字》、《在 边 亭 赋 得 山 花 戏 寄 两 领 客 使 并艹 兹三》等诗歌都 分 别 被 收 录 在 日 本 的《经 国 集》和 《文化秀丽集》中。幸亏日本的这两部诗集, 不然在国 内 就 很 难 找 到 渤 海 国 的 诗 歌 了 。 因 为“ 海 东 文 化 ”被 契丹人摧毁得非常彻底, 即使有残存的碎片也被历 史所湮灭了。从日本保留完好的这两部诗集中, 我们 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国诗歌的发展而且成 就斐然, 同时也使两国的友谊日益加深。日本的左太 史 阪 上 今 继 在《和 渤 海 大 使 见 寄 之 作》一 诗 中 就 赞 颂 了这种情谊。诗中写道:“宾亭寂寞对青溪, 处处登临 旅念凄。万里云边辞国远, 三春烟里座乡迷。长天去 雁催归思, 幽谷来莺助客啼。一面相逢如旧识, 交情 自与古人齐。”渤海诗人裴廷页的诗歌更胜一筹。日本 著 名 文 士 菅 原 道 真 、岛 田 忠 臣 、纪 谷 长 雄 等 人 都 钦 佩 裴大使的诗才, 称其为具有曹子建的“七步之才”, 赞 誉为诗界的领袖:“客座皆为君后进, 任将领袖属裴 生 。 ”从 菅 原 道 真 等 遗 著 中 可 略 窥 当 年 活 动 之 一 斑 。 在《夏日饯渤海 大使归乡各 分 一 字》诗 中 , 双 方 依 依 惜别, 你词我泪之情跃然纸上, 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 到 了 升 华 。 正 如 日 本 学 士 岛 田 忠 臣 在 诗 中 所 写 :“ 两 乡何异照, 四海是同家。”诗人王孝廉访日时, 因患疮 疾 不 治 客 死 日 本 。 日 本 僧 人 弘 法 大 师 赋 诗 :“ 一 面 新 交不忍听, 况 乎 乡 国 故 国 情 ”,“ 天 边 隔 我 , 松 柏 岂 移”, 寄托哀思。日本文化界“伤渤海国大使王孝廉中 途物故”题诗哀悼, 深挚情感, 凄楚动人。二是音乐舞 蹈。渤海国的云麾将军已珍蒙是一位音乐水平很高
古代渤海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 ”
、
次 访 日到
年第 1 2 次 出访 在 这 条 通道 日本
上 先 后 有二 百 多 渤 海 人 葬 身海 底 所 以 人把 这 条 通 道 称 作 沧 海 织 路
“ ”
。
,
。
通
”
、
“
交关
,
”
、
“
市易
”
、
“
私贡
渤 海 与 日本 的 交 往 大 体 可 分 为 初 三 个 时期
“
,
本 2 5 次 百 人 以 上 的使 团 达 1 4 出访 人 数达
35 9
恶 因此 渤海人 的船 只 经常 因风涛造 成 棺 折 帆落
1
,
人
。
二 是 出 访 的 目的 由 初 期
。 ,
”
、
“
舟揖 折 裂
78 6
”
。
据粗 略 统 计 从
, 。
72 7
年第
,
的 单 纯 政 治 往 来发 展 到 以 经 贸 活 动 为 主 随 着 贵 族 生 活欲 望 的 提 高 尤 其 对 丝 棉 织 品 的 渴 求 渤 海 派 往 日 本的使 团 几 乎 成 了 贸易 团
。
从 大钦 茂 统 治 中期 至 大 彝 震 前 后 为 中期
, 、 。 ,
心 辟 有 五 条 外联 交 通 线
其 中 龙 原 日本 道 是
。
这 一 时 期 渤 海 政 治 稳 定 经 济 繁 荣 和 初 期相 比 这 个 阶 段 的 双 方 往 来 有 三 个 显 著 的变 化
, ,
渤 海 与 日本 实现 文 化 交 流 的 一 条 交 通 要 道 这 条 通 道 主 要 通 过 日本 海 个深 海 平 均 深 度 为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交往的必然性
The Neces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hai Country of Daqinmao Period and Ancient Japan 作者: 张韬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7页
主题词: 渤海国 大钦茂 对外关系 日本
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
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
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作者:王姝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摘要: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存于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渤海国统治期间对东北地区不断开发,同周边民族与周边国家进行开放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当时东北亚区域内的强大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渤海国;行政设置;遣使交聘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5-03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国至926年灭亡,前后存续了229年,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本文以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渤海同周边各族的往来、渤海与日本新罗的外交关系为重点进行相关梳理研究。
一、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一)渤海立国与受唐册封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既灭,大祚荣率领众部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国家政局动荡,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
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
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叛周,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
同契丹毗邻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荣父子的领导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职。
伴随着李尽忠部被周军剿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1]。
武则天对靺鞨部采取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
乞四比羽因未接受唐朝封爵而被杀,是时乞乞仲象已死,其子大祚荣引歼痍遁去。
渤海国: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学学 院院
士不吝赐稿遥
二
渤海国院中日交流的一座桥
一
八
年
武斌
第
二
期
摘 要:唐代是中日文化经贸交流的高潮,而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由于其独特的地 理位置和对唐代文化的效仿,也曾在中日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其将唐文化传至日 本,又通过与日本的文化往来促进了唐朝、日本和渤海国的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渤海国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采用唐朝的 政治军事制度。发展经济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 先进农业技术,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
作者简介:武斌(1953-),男,山西盂县人,研究员,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 长,沈阳市文史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渤海国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上层社会“悦中国 风俗”“常习华风”,渤海文化实际上是唐文化的支 流。据新旧唐书《渤海传》《文献通考》《唐会要》《玉 海》等典籍记载,渤海国多次派遣留学生赴唐学 习,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 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 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进入中原的渤海使臣、官 员、学生、僧侣及其他各色人等,都扮演了文化交 流使者的角色。他们在唐期间,与中原的文士、学 者、诗人、艺人、高僧广泛接触、结交,积极吸收盛 唐文化,搜求与抄写经史子集,并利用“返蕃”之便 将这一切带回了渤海。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渤 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即反映了这方 面的盛况。渤海文人与盛唐文人文学交流的风气 兴盛,温庭筠等均有与渤海诗人唱和赠答的诗作 传世。
二、渤海与日本的往来及文化交流 渤海国“开大境宇”,海岸线漫长,与日本隔海 相望。从渤海立国到灭亡,渤海与日本一直保持着 密切的友好睦邻关系。在渤海的第二位国王大武 艺即位的仁安元年(唐开元八年,日本养老四年, 720),日本遣使赴渤海观俗。《续日本纪》卷八记 载:“遣渡岛津轻津司从七位上诸君鞍男等六人, 于靺鞨国观其风俗。”仁安八年(唐开元十五年, 727),大武艺派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高斋德带领 24人出访日本,拜见圣武天皇,呈国书、信物和貂 皮300张。日本天皇授高斋德等官职,赐宴、赐帛 等,招待听雅乐。第二年六月高斋德拜辞,天皇付 玺书、信物,赐彩帛等,派引田虫麻吕伴送回渤海。 《续日本纪》卷十记载此事:“圣武天皇神龟四年, 渤海郡王使首领高齐德等八人,来著出羽国,遣使
浅论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士 ”也 在此 时 起源 。
里 ,水 陆路 全程 共约 1 3 公 里 。 I0
渤 海 国与 日本最 初 的 交往 发 生 于渤 海 的第 二任 国王大 武 艺 时 期 。其 时 ,大 武 艺力 图斥 大 土 宇 ,但 周 围 的形 势 却 使大 武 艺 感 受 到 了强 大 的压 力 :北 方 邻 人 黑水 棘 鞠 正 在 与唐 朝 打 得火 热 ,南 邻 新 罗 与 唐朝 友 谊 有加 ,西 邻 突 厥人 在 唐 朝 打击 下 已是 强弩 之 末 。 此 种 情 况下 ,渤 海 国 急于 寻 求 外 界力 量 的 支持 ,经 权衡 ,把 目标 选 在 了关 系与 唐朝 游 离 、与新 罗 紧张 的海 外 岛国 日本 头上 。 渤海 国既 有 一定 的外 交权 ,在其 外 交 活动 中 ,始 终 贯彻 执 行 我 国传 统 的远 交 近攻 的外 交 政 策 。与 它 接 壤 的西 边 的契 丹 和 南 面
2 1 年 第 1 期 0 1 l ( 第2 1 ) 总 6期
吉 林 农 业
J Ll I N AGRI CUL TURE
N O . . 2 1 1 1 0 1
( u lt ey O.6 ) C muai t N 2 v 1
浅 论渤海 国与 日本 的经济 文化 交流
王 颖 , 王 旭
关键 词 :渤 海 国: 日本 ;外 交 中图 分 类号 :K 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4 2( 0 1 1- 24 2 64 0 3 2 1 )一 10 5—
公元 七 世 纪末 ,在 中 国北 方 的 白 山黑 水之 间, 曾崛 起 一个 令 人 组成 ,最 多的达 3 9 ,以 15 组成 的使 团 为 多 ,计8 。公元 5人 0人 次 人 匪夷 所 思 的强 大势 力— — 渤海 国。它 雄踞 我 国 东 ̄ 20 L 0 多年 ,以 就 是 闻 名遐 迩 的 “ 东 盛 国 ”一 渤 海 国 。渤 海 国在 其 存在 的2 9 海 2
简析渤海国外交策略
简析渤海国外交策略渤海国是公元698年建立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渤海国在其存续的二百余年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邻边国家施展不同的外交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一、与唐朝外交: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公元七世纪末,建立伊始的渤海国并未引起唐朝的足够重视。
开国首领大祚荣骁勇善兵、足智多谋,一面广纳靺鞨之众、网罗高丽余烬,充盈兵马;另一面遣使通于突厥、接受新罗的官职,立足渐稳,又与黑水靺鞨采取联合,规避唐朝征讨。
唐中宗注意到这股势力存在并视其为可借助力量,派御史招慰联络,实现双方和解。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主动招安,公元713年,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称臣受封、送子入侍,遣使朝觐、进贡土产、仿效唐制、加速汉化,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封藩。
渤海国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军队、司法、赋税等自治权力,其臣服于唐朝并接受羁縻管理也是划置底线并附有条件的。
史料記载上常受诟遣的渤海国出兵登州一役,就是因为唐朝建置黑水府、庇护王弟大门艺,使渤海王大武艺感到政权威胁,先是派史交涉、据理力争,后又诉诸武力、进攻登州,捍卫了国家安全和民族权益。
也由于唐朝方面理亏在先,在冲突过后,大武艺仅以一“悔过之书”和“被迫退兵”,就让唐皇“不予追究”而“载用嘉叹”,干戈化玉帛,息事又宁人。
此后,渤海国始终坚持臣服中原、亲睦和好的国策,尤其是大钦茂即位后,更是恪守藩礼、臣节无亏。
即使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朝廷与叛方均要求渤海国出兵介入,为其插手大唐事务提供绝佳契机,都遭到其婉拒。
渤海国无意卷入唐朝内部争端,严守中立、保持臣属的对唐策略,屡受大唐嘉勉赞许,进而双方往来密切、相互影响、车书一家、俨然一体。
由此可知,渤海国同唐朝外交中,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并非一味屈从,心思慎密、有理有节,有时也敢于抗争,维系了双方均感满意的双赢格局。
二、与日本外交:自主独立有退有进公元727年,大武艺派使出访日本,拉开了两国交好的序幕。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渤海国的创立者大祚荣在世期间,曾努力加强与唐朝中央 ... 的联系,但在他死后,他的继承人大武艺却滋生了摆脱唐朝中央 ... 的倾向。
大武艺之弟大门艺,因为力主与唐朝中央 ... 合作而受到大武艺的迫害,不得已出奔长安。
为了对抗唐朝中央 ... 和从背后牵制与唐和好的新罗,大武艺便试图争取与新罗交恶的日本结盟。
727年,大武艺派遣高仁义使日,希望与日本结援。
735年大武艺又与唐朝修复了关系。
但是,渤海国与新罗的矛盾却日益加深。
为了牵制新罗,渤海国又多次遣使赴日。
762年,唐朝册封渤海王的官爵由“郡王”升格为“国王”,同时渤海王被授予同新罗王同等的官职检校太尉。
渤海国与唐朝中央 ... 关系的日益好转以及东亚国际形势的趋缓,使得渤海国的对日本外交出现了转机,由政治目的转为经济目的。
与前期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相比,后期出于经济目的的遣使规模有所增大。
渤海国的遣使赴日交易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
在奈良时代,渤海国先后派遣使节赴日,共有13次。
人数最多的1次是746年,使团成员1100余人,船只最多的1次是771年,325人乘17艘船抵日。
渤海国对日遣使所见专制外交
渤海国对日遣使所见专制外交作者:邢燕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摘要]同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渤海国与日本外交往来近二百年,然而渤海国遣日使团从最初寻求安全盟友的政治目的进而转向成为皇家贵族提供奢侈品的贸易商团。
日本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下令限制渤海国使团入日。
面对这一问题汉文化则在日本设置障碍中充当开路角色,裴氏父子作为后期的遣使代表,其个人荣辱转变体现专制外交肆意妄为的特点。
[关键词]渤海国;外交;裴颋;裴璆在渤海国与日本交流中,渤海国对日政策从寻求安全转向奢侈品购买。
本文拟就梳理渤海国对日政策转变,以及后期遣使日本面临的障碍与对策选择,以裴氏父子个人荣辱境遇反观专制外交特点。
一、从寻求政治盟友到奢侈品交易开展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藩镇的坐大使得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愈趋紧张,东北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
渤海国与契丹负有世仇,又与新罗长期对峙,加上唐朝的防范,使其面临三面受敌的困境。
故渤海国加紧寻找盟友的步伐。
北方的敌对形势迫使渤海国将目光转向隔海相望的日本,以求“从背后牵制新罗势力的北进”“解孤立之危险”①此时的日本在安史之乱后也面临来自中国内地的威胁,最主要的担忧是新罗东渡侵扰。
所以双方在初期的合作开展十分顺利。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遥远及航海技术落后,渤海发现与日本结盟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得到满足,政治上的联合不能在实际中提供支持。
频繁的派遣使得使团有机会接触日本上层社会的生活,进而其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经由渤海使团带回国内。
日本那些具有异国风情的奢侈品进入渤海国后,在贵族之间大受欢迎。
故而渤海使团在使日过程中,逐步加大贸易交换的份额。
渤海贵族对于日本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760年至881年的百余年间,渤海先后24次派遣使臣赴日本。
使团派出次数频繁,且人数多寡不一。
二、渤海国面临遣日障碍与对策选择渤海使团如此频繁的到来,使日本除接待使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外,还需承担大量回聘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述略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大钦茂是渤海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海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渤海国日本大钦茂遣日本使
渤海国(698-926年)是唐朝中央政权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713年,其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渤海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至公元737年,大钦茂即位,成为渤海第三代王。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得到全面发展,并与唐朝及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与日本交往尤为密切,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
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
第一,大钦茂统治时期,正值唐朝繁荣时期,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唐朝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下的藩属关系。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出现中兴盛世,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使得唐王朝对渤海国的政策由支持改为压制,利用渤海周边国家部族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使渤海陷入契丹等周边国家的包围圈中,这促使大钦茂为防止受到攻击而不得不继续与日本密切往来。
第二,大钦茂统治时期,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此时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之后,建立了封建制,废除了部民奴隶制,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1]。
这一时期,日本与渤海的交往主要是政治的需求。
后来,日本政府实力的增这使得日本不甘于臣服
唐朝,开始对外积极谋求与唐朝平等的政治地位,而渤海此时遣使来朝,则使得日本在外交上获得了支援。
二、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过程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第一次访日始于公元739年,遣胥要德、副使己珍蒙出使日本,天皇赐宴于朝堂大加封赏。
随后,于公元740年“丁已,天皇御中宫閤门。
己珍蒙等奏本国乐,赐帛绵各有差”,[2]从此渤海乐传人日本。
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慕化来朝,安置出羽国,给衣粮放还”。
[3]这是渤海对日本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集团规模的访问团体。
尽管这个大规模的团队并没有被渤海国视为正式国家使团,但是无论是从人数还是规模上看,都说明了渤日本交聘关系的升温。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东北的政局动荡不安,无暇顾及新罗。
公元758年,大钦茂遣杨承庆、杨泰师等23人随同前来渤海探听唐朝安史之乱消息的小野守田等人,以悼慰圣武天皇之名出使日本。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6年中,双方互通使节8次,被学者称为渤海与日本交聘的“蜜月时期”[4]。
日本如此频繁向渤海聘使,主要目的就是联合渤海征讨新罗。
但由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两者间的交往亦告一段落。
这一特殊时段内,最受史学界关注的是公元762年大钦茂遣王新福等23人同伊吉益麻吕访问日本。
王新福向日本天皇报告了唐朝正值肃宗去世、广平王摄政时期,内乱未平,朝贡道路被堵塞。
后日本天皇又于二
月丁丑,派板振镰束送回渤海。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公元762年渤海大钦茂被唐封为渤海国王,地位得到了上升,新罗威胁减弱,于是,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性质也于这个时期开始由政治需求向经济贸易交往转化。
公元770年,大钦茂派壹万福等访日,日本朝廷认为启书无礼加以责问,“丙午,渤海使壹万福等,改修表文,代王申谢”[5]。
日本朝廷方予接待,并授位赐物。
公元779年渤海使高洋弼一行访日本,亦被要求修改国书。
自此,双方陷入国书体例之争。
公元779年,渤海放弃了访日政策。
待恒武天皇即位,两国又恢复交往。
公元786年,李元泰访日,途中遭到虾夷劫杀,日本朝廷指示“仰越后国,给船一艘、柂师、挟杪、水手而发遣焉”[6]这是大钦茂时期最后一次访日。
三、大钦茂时期渤日交往的主要影响
大钦茂时期,渤日交往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逐渐兴起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上。
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渤海贡献方物及日本天皇的回赐。
渤海方面遣使带去的礼物主要以人参、貂皮等土特产为主,受到了日本朝廷的欢迎。
日本天皇回赐的礼物则主要是美浓絁等手工纺织品,也受到了渤海宫廷贵族的喜爱[7]。
日本赠给渤海礼品最多的一次是公元776年史都蒙出使日本归国时,“赠给大钦茂绢、拖各50匹,丝200绚,绵300屯。
又缘都蒙所请,加附黄金小100两、水银大100两、金漆1击、漆1击、海石榴油 1击、水精念珠4贯、槟榔
扇10枚。
因王后之丧,又赙赠王后绢20匹、絁20匹、绵200屯”
[8]。
这说明渤海对奢侈品以及佛事用品的需求有了明显增长,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佛教在渤海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文化方面,当时的唐王朝繁荣昌盛,唐朝的儒学广泛影响着日本和渤海。
渤海派往日本的大使中多擅文学,如公元758年,渤海杨泰师曾以副使身份出使日本,临走之际,“当代文士赋诗送别,副使杨泰师坐诗和之”[9]他在日本所做的诗也被收入日本古诗集《经国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另外,渤海乐的传播也丰富了日本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虽然中间诸多坎坷与争议,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交往一直不曾间断。
渤日的交往互访,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丰富了渤海与日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双方社会的发展,为渤海国后期的渤日交往奠定了基础。
注释:
[1]陈翰笙主编:《日本的改革与振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9页
[2]《续日本纪》卷13
[3]《续日本纪》卷16
[4]张韬:《试析渤海大钦茂时期与唐、日之间的交往——兼论渤海朝唐聘日观的形成》,《北方文物》,2007年第4期,第59页
[5]《续日本纪》卷30
[6]《续日本纪》卷39
[7]王承礼:《渤海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2期,第132页
[8]《续日本纪》卷24
[9]《续日本纪》卷21
作者简介:贾特琳(1989.11-),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学院历史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