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具体区划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渤海国——精选推荐
渤海国渤海国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
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
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
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历史发展--建立】粟末靺鞨—渤海国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
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
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
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
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丽和唐王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
前面谈到,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发生了两件促进粟末靺鞨历史发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高丽,在隋末迁居到柳城地区;二是由于靺鞨自勿吉时期以来与高丽争战不息,粟末靺鞨未迁走的居民被处于鼎盛时期的高丽征服,被迫臣附于高丽,在唐朝与高丽的战争中,他们大多又被高丽贵族调到辽东地区与唐军作战,这样一来,这些粟末靺鞨人不仅直接受着高丽国的封建统治,而且又与这一地区封建制已有一定发展的居民错居杂处,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高丽国灭亡后,他们又被唐朝迁到营州(即柳城)地区居住。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行政区划图
吴越吴越国共据有杭、越、苏、湖、温、台、明、处、衢、婺、睦、秀、福十三州及衣锦军,总计七十九县。
北汉刘崇称帝时,北汉号称辖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但事实上,蔚州属于石敬瑭献与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之中,并不在刘氏直接控制之下;隆州建于宋开宝三年(975年),仅是一城;麟州则一再叛附于后周。
因此诸书对北汉州数记载,各不相同。
本图包括除蔚州外的一府、十州,共四十七县。
闽国909年,王审知封闽王。
此时福建领五州,二十四县。
933年,王延钧称帝。
此时福建领一府,四州,三十县。
945年,闽国灭亡前夕。
此时福建领一府,六州,三十县。
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较唐末仅新增闽清一县。
及其子王延钧称帝时,将唐代所置的“场”(后备县)大量升县,福建遂从二十四县一变成为三十县。
后王曦与占据建州的王延政反目,王延政自立殷国与福州分庭抗礼,更是将仅有五县的建州拆成三州。
于是闽国灭亡时,福建共有一府(长乐府),六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镡州、镛州),共计三十县。
945年南唐灭闽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得福州,而泉州、漳州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占据,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宋所灭。
渤海国渤海国行政区划上京龙泉府(宁安市,宁古塔):龙州| 湖州(宁安县西南)| 渤州(牡丹江市城区南)| 铜州(独奏州)中京显德府(和龙市/敦化市):卢州(安图县)| 显州| 铁州| 汤州(灵峰县)| 荣州| 兴州(二道白河)| 涑州(独奏州)东京龙原府(珲春):庆州| 盐州(俄罗斯扎鲁比诺)| 穆州| 贺州南京南海府(朝鲜咸兴市):沃州| 睛州| 椒州西京鸭渌府(临江):神州| 桓州(集安)| 丰州(朝鲜惠山市)| 正州(通化)长岭府(靖宇县):瑕州| 河州夫余府(开原市):扶州| 仙州(西丰县)鄚颉府(阿城):鄚州| 高州9宾县鸟河乡)定理府(俄罗斯游击队城):定州| 潘州安边府(俄罗斯奥耳加):安州| 琼州率宾府(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华州| 益州| 建州(东宁)东平府(密山市/当壁镇):伊州| 蒙州| 沱州(俄罗斯特罗伊茨科耶) | 黑州| 比州铁利府(依兰乡):广州| 汾州| 蒲州| 海州| 归州怀远府(同江市):达州| 越州| 怀州| 纪州| 富州| 美州| 福州| 邪州| 芝州安远府(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宁州| 郿州(俄罗斯斯帕斯克达利尼) | 慕州| 常州渤海国行政区划府、州、县南诏国行政区划图南诏在其统治中心、原六诏地区洱海地区设置了“縘”(贝佥)或“睑”,相当于唐朝内地的州级行政结构。
渤海国行政区划
原来归属府府驻地属州当时地名现在地名肃慎龙泉府上京中国宁安市(宁古塔)龙州湖州=宁安县西南渤州=牡丹江市城区南铜州(独奏州)肃慎显德府中京/显州中国和龙市/敦化市卢州=安图县显州铁州汤州=灵峰县荣州兴州=中国二道白河涑州(独奏州)濊貊龙原府东京中国珲春庆州盐州=俄罗斯扎鲁比诺穆州贺州沃沮南海南京朝鲜咸兴市沃州府睛州椒州高句丽鸭渌府西京/神州中国临江神州桓州=中国集安丰州=朝鲜惠山市正州=中国通化高句丽长岭府瑕州中国靖宇县瑕州河州夫余夫余府扶州中国开原市扶州仙州=中国西丰县夫余鄚颉府鄚州中国阿城鄚州高州=中国宾县鸟河乡揖娄/虞娄部靺鞨定理府定州俄罗斯游击队城定州潘州揖娄/虞娄部靺鞨安边府安州俄罗斯奥耳加安州琼州率宾率宾府华州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华州益州建州=中国东宁拂涅东平伊州中国密山市/当壁伊州府镇蒙州沱州=俄罗斯特罗伊茨科耶黑州比州铁利铁利府德理镇中国依兰乡广州汾州蒲州海州归州越喜怀远府达州中国同江市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越喜安远府宁州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宁州郿州=俄罗斯斯帕斯克达利尼慕州常州。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模板
有关渤海国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梳理前言渤海国五京是其辖境内重要的地理枢纽和行政统治中心。
从流域的角度观察,渤海上京龙泉府地处牡丹江流域,中京显德府地处图们江中游左岸,东京龙原府则坐落在图们江下游流域的左岸,西京鸭绿府坐落在鸭绿江流域上游的右岸,南京南海府坐落在靠近朝鲜东海的沿海盆地中。
这些地域分别是古代东北的肃慎、秽貊、沃沮、高句丽等民族的活动中心。
渤海国的五京之设对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的各个民族政权的五京制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近十年来,有关渤海国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我们择其要点对这些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扼要的梳理,并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一)渤海国五京之地理位置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是渤海国的统治中心。
最早对渤海国五京作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新唐书·渤海传》。
《新唐书·渤海传》只是介绍了渤海五京的大致地理位置。
经过近一百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渤海五京的地理位置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中,较早对渤海上京龙泉府进行实地考察的是清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流人。
他们的流放地靠近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着作中保留了许多记录渤海上京龙泉府的考察成果。
但是,当时他们错误地认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可能是“女真人建立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对这一错误认识提出质疑的则是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阿桂。
阿桂是乾隆在位时期的重臣,曾两次充任伊犁将军,军功显赫,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人奉敕编撰《满洲源流考》。
据《满洲源流考》载:“考龙泉府即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
”阿桂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得出此结论。
此后,曹廷杰等人经过实地考察又提出“东京城”即渤海之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观点。
曹廷杰是清朝末年研究东北地理的专家,他撰写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意义重大。
古渤海国研究
古渤海国研究——相关文献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mí)州。
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
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762年渤海国王大钦茂以唐为模式,建立渤海五京。
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
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
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渤海国历史概况渤海国,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北部地区,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结合其他民族,于公元698年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和外交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盛时其疆域东至日本海,北到黑龙江,西起伊通流域,南以泥河与新罗接壤,幅员辽阔,建制完善,曾被誉为“海东盛国”。
公元926年,辽灭渤海,以其故地为东丹国。
渤海国与周边地区交往密切,形成了多元的渤海文化。
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开放的国家,通过开辟“鸭绿,朝贡道”、“龙原东南频海,日本道”、“南海,新罗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等五条主要交通线分别与中原王朝、日本、新罗、契丹友好往来。
渤海国积极向唐朝遣使学习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促进了自身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尚文之风一致,诗书一家并同”的辉煌文化景象。
渤海渤海国上京永兴殿遗址文化不仅深受唐朝汉文化的影响,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与新罗文化、百济文化、高句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因而在当时东亚各国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中介作用。
渤海国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渤海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
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一说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说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2]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国号震渤海国初名为“震”,系大祚荣袭其父乞乞仲象所受武则天授予的爵位“震国公”。
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
朝鲜学者朴时亨则认为“震”是“威力震撼四方的大国的意思”,但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
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武则天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震”可能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
渤海“渤海国”名来自于唐朝所赐的“渤海郡王”封号。
有人认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变音。
有人认为渤海并非特指某一海域,而是对东方大海的泛称,唐朝以其东濒大海而命名为“渤海”。
也有学者认为“渤海郡王”的封号与中原望族渤海高氏有关,而高句丽的国姓也是高氏,由于唐朝对降伏高句丽的艰难过程记忆犹新,而大祚荣是“高丽别种”加上有大量高句丽遗民追随他,所以唐王朝绝对不希望这个新蕃国与高句丽再有任何的瓜葛,而且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它与高氏高句丽之间任何可能的关联。
神秘的“海东明珠”渤海国,雄踞我国东北200年,如今却鲜为人知
神秘的“海东明珠”渤海国,雄踞我国东北200年,如今却鲜为人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个强盛了200多年的文明国家,她美丽富饶,疆域辽阔,她的铁骑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她的天空湛蓝,她的国民强悍,她的美丽让人向往,她就是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
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她却鲜为人知。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国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靺鞨人的起源渤海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其主体为靺鞨人,靺鞨人是肃慎族系的后裔。
传统古史观认为,我国东北地区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其中肃慎族系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在舜、禹时代就已经生活在东北地区。
据史料记载:大舜时期,息慎氏朝,贡弓矢,另外《大戴礼记·少闲》中称:'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可见其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时间之早。
靺鞨人分为七部,其中位于最南部的是粟末靺鞨,这支部族在唐朝时期归附了高句丽,渤海国的建立者就是出自粟末靺鞨。
在北部,黑龙江流域,有一支被称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素以强悍著称,唐朝在这里设黑水都督府进行羁縻统治。
渤海国的建立东北地区面积广大,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分布也十分广泛。
虽然远古时期这里已经有人居住,但是因为文化和经济原因,还没有建立起国家的概念,只有今天的辽宁省一带因为长期守中原文化影响,文明程度较高,建有高句丽政权。
说起渤海国的建立,其实源自一场唐朝时期的叛乱。
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新罗,灭亡了立国几百年的高句丽政权,从此辽东开始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同时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强行迁移到辽河西岸的营州,渤海国的开国皇帝大祚荣就在这批迁徙的粟末靺鞨之中。
大祚荣石像公元696年,契丹发生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但是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没有赈济灾民,反而对契丹各部非常傲慢,时常轻辱他们。
神秘渤海国
神秘的渤海国在世人的印象中,天苍苍野茫茫的黑土地,在遥远的年代是荒无人烟的,事实上,早在4000年以前,黑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1000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渤海国”的政权。
尤其是唐朝在公元913年册封的渤海王国的建立,更使得这广袤而神秘的黑土地溢满了生机和活力。
历史早已证实,北大荒并不荒凉。
一、海东盛国——渤海国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在我国现今东北一带由靺鞨人创建了地方性民族政权——渤海国。
回溯此地的历史,这一地区是先秦时肃慎和汉魏的挹娄的故地,南北朝的勿吉及隋唐时靺鞨也曾在这里活动过。
渤海国历十五代国王,国祚凡二百二十九年。
公元926年,契丹灭亡渤海,在渤海故地建东丹国,将上京龙泉府改为天福城。
不足三年,东丹南迁辽阳(今辽宁辽阳),原渤海京府洲县居民随之而迁或出逃他乡。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兵徙强迁的民族迁徙活动。
许多渤海人离开故土,向南、向西、向北迁到数百里、数千里以外的地方。
原本经济文化辉煌的渤海地区,特别是其腹地,骤然变得人烟稀疏,而后逐渐城废市毁,田垄销迹,一度繁荣的“海东盛国”仅在史书上留下了过往的痕迹。
时光虽然流逝了一千多年,但曾经发生在渤海国的悠悠往事,留给人们许多回味,牵动着后人的心。
尽管渤海王国的首都地处边塞,远离中原,而它臣民的主体又是靺鞨族(满族祖先),单凭想象,它很可能是闭塞落后的,可是,宁安的上京龙泉府,不仅山环水绕,物产丰富,而且因王国大钦茂执着地效法中原文化,并连续派人赴唐朝取经,使得渤海王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它因此被赞誉为“海东盛国”。
作为渤海王国首都的上京龙泉府,素有小长安之称。
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城南墙4586米、北4946米、东3358.5米、西3406米、周长16.3公里,面积约15.9平方公里,由外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城内共有主街12条,其中朱雀大街长约2公里,宽约100米,不仅街道两旁殿堂建筑富丽恢弘,就连每一隅的雕梁画栋也弥漫着浓郁的唐朝京城的风韵。
渤海国那些与满语有关的内容
渤海国那些与满语有关的内容渤海国那些与满语有关的内容明代对建州女真的认识:明朝《东夷考略》记载:“建州、毛怜裔出渤海,居处饮食有华风。
”另《皇明九边考》卷二《辽东镇边夷考》记载:“建州毛怜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1.地名忽汗州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辖地置忽汗州,因境内有忽汗河而得名,或写作忽罕河、忽罕州,即今天之牡丹江。
忽汗为满语hvrhan,其语意为大网。
《金史》有载“金始祖完颜函普,初居仆干水之涯。
”此处仆干水之仆干即是忽汗。
辽代女真有古里甲部,古里甲即是忽罕的另外一种音译方式,古里甲源于忽罕河地区的靺鞨人以忽罕地名为姓氏。
金元时期,有胡里改路女真。
胡里改路发展为明代的胡里改部,是建州女真的主要源头。
明末清初有虎尔哈部,为胡里改路女真留居故地者。
2.地名率宾府率宾府,渤海国州府之一,在今天的绥芬河流域。
绥芬是率宾今天的音译,源自满语词语suifun,锥子的意思。
金代为恤品路。
因绥芬河流域为渤海国率宾府建州故地,明代胡里改部、斡朵里部在此被明朝设置为建州卫。
3.地名德里府唐会要渤海有德里府,不见于辽史,而贾耽道里记则作德理镇。
德理之名则至今犹在,但讹为德林,又名德林石,在镜泊湖北。
德林石在宁安西九十里,大石广二十余里。
由此知德里与石相关,可知德里即满语deli,磐石之意。
4.地名扶余府渤海国在扶余国故地设置扶余府。
扶余最早出现在汉文史籍中写作凫臾。
凫之古音约为[ba],臾之古音约为[giu],扶之古音约为[pa],余之古音约为[jio],按照历史性语音发展,ba、pa后发展为ma音、fa音,扶余二字与满洲同音。
扶余为满洲的古音音译,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发音还有勿吉、靺羯、沃沮、鄚颉等音译方式。
5.地名西京鸭渌府鸭渌府之鸭渌即今天之鸭绿江,源自满语yalu,意为田地的边端。
7.地名鄚颉府渤海国有鄚颉府,本橐离国故地。
古代中国的三大海区
古代中国的三大海区怎样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首先要确认那个“中”。
有了这个定盘星,才会有相对应的东西与南北。
“三代”的陆地方位是这样确定的,“三代”之后的海洋方位也是这样确定的。
这时候我必须知道,祖先是坐在中原的屋檐下言说“四海”的。
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四方之海皆围绕“天地之中”来确定。
古代中国海区是由掌握话语权的中原人来名命的。
1、只能算半个地理名词——五湖四海“五湖四海”作为一个成语,很少有人知道它语出何处。
20世纪的中国人最熟悉的“出处”是《为人民服务》中的那段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朦胧中,人们似也体味出它指的是山南海北,或四面八方。
但这个成语毕竟有它地理学的意义,对于研究人文地理的人来说,把它落到实处也是一门功课。
从出处看,“四海”似乎早一些。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
文命,即大禹;敷于四海,即治理四海。
上古之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
至于这“四海”叫什么名称,具体地点在哪里,《礼记·祭义》有进一步的海区说法,四海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但没有明确指出其海域位置。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
”八荒,即荒芜极远之地也。
《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戒、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被四海环绕。
有中原之外,皆是“海”的意思。
尧舜禹也好,夏商周也罢,其活动范围皆在中原一带,理论上讲是不可能指认海洋意义上的“四海”。
所以,对于孔子一众儒士更愿意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这个“四海”又有点“天下”的意思了。
可以说,古语中的“四海”,其人文的所指,大于地理的能指。
由于缺乏具体的海区指向,我看只能算作半个地理名词。
比之“四海”,“五湖”的指向相对明确一些。
《礼记·夏官·职方氏》中有“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西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西晋初年,当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定江南统一宇内之后,全国分为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国,其后又增加十七郡国,共郡国一百九十。
惠帝时,在江南建置江州,怀帝时又从江州分出一湘州,合为二十一州。
列表如下:州名治所辖境备注古名今地郡名、王国县数司州洛阳河南洛阳市河南郡、荥阳郡、弘农郡、上洛郡、平阳郡汲郡、广平郡、阳平郡、魏郡、河东郡顿丘郡、河内郡1永嘉之后,司州沦没于刘聪。
兖州廪丘山东郓城西北陈留国、濮阳国、济阳郡、高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56惠帝末兖州沦没于石勒。
豫州陈县河南淮阳颍川郡、汝南郡、沛国、鲁郡、谯郡安丰郡、弋阳郡、襄城郡、梁国、新蔡郡汝阴郡、陈郡、南顿郡85新蔡、陈、南顿三郡为惠帝时增建。
永嘉之乱,豫州沦没于石勒。
冀州信都河北冀县赵国、臣鹿国、安平国、平原国、乐陵国章武国、河间国、高阳国、博陵国、清河国渤海国、中山国、常山国83惠帝后,冀州沦没于石勒。
幽州涿县河北涿县范阳国、燕国、北平郡、上谷郡、广宁郡代郡、辽西郡34惠帝后,幽州沦没于石勒。
平州襄平辽宁辽阳市昌黎郡、辽东国、乐浪郡、玄菟郡、带方郡26咸宁二年,分幽州五郡之地增置平州。
初以慕容鬼为平州刺史。
并州晋阳山西太原西南太阳国、上党郡、西河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45永兴元年,刘渊称汉王于平阳,并州之地大部皆为所有,后刘曜建都长安,平阳以东之地为石勒所据。
雍州长安陕西西安西北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始平郡、新平郡39大兴时,雍州没于刘曜。
凉州姑臧甘肃武威金城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西郡敦煌郡、西海郡、晋昌郡、酒泉郡46永宁张轨为凉州刺史,当中原沦没时轨乃据凉州之地独自为政。
秦州冀县甘肃甘谷县东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略阳郡、武都郡阴平郡、狄道郡24秦州置于泰始五年,至太康三年罢,并入雍州,太康七年又恢复。
梁州南郑陕西汉中汉中郡、梓潼郡、广汉郡、涪陵郡、魏兴郡巴陵郡、巴西郡、巴东郡、上庸郡、新城郡宕渠郡44惠帝时罢新都郡置宕渠郡,而以荆州之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
历史上的8处“南京”
●南海府(今朝鲜咸兴)
唐朝另一处 出国了
渤海以南海府为南京。故址在今朝鲜咸兴;一说在今咸镜北道镜城;一说在今咸镜南道北青郡新昌附近。
《辞海》
你知道吗,历史上有个“南京”竟然在今天的朝鲜境内。这个“南京”是如何出国的,这还要从唐朝说起。
唐代的渤海国也有个南京
北边已无路可逃,玄宗仓皇南下
当年,唐玄宗耽于享乐,一味宠幸杨贵妃,致使朝纲废弛,让安禄山钻了空子,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只能避乱逃跑,为什么他会选择成都呢?
原来,当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管的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西;同时,他还拉拢北方少数民族,让他们拥护自己反唐,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安禄山的地盘。这样唐玄宗只能率着一千多人马往南边跑了。
后来,宋高宗赵构也选取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只是没多久就被迫离开了。
●平州(今秦皇岛)
仅仅存在三年的
南京
金天辅七年(1123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遂以平州为南京。天会三年(1125年)再取燕京,四年废南京称号。
《辞海》
“平州”这个陌生的地方在哪?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的专家徐兴钊指出,平州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秦皇岛一带。河北秦皇岛,这么遥远的北地,为什么也曾是“南京”呢?
南京南海府的具体位置,根据1999年出版的《辞海》词条说明,在今天的朝鲜咸兴。
●东平郡(今辽阳)
突然而至的
是场政治阴谋
南京
契丹神册四年(公元919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辞海》
如今的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东依辽东山地,西望辽河平原,有太子河经市郊东、北转折西、南注入渤海。辽阳在辽代,也曾一度被称为“南京”。
延边地区渤海国聚落址现状分析
左 晓 予 延 边 地 区 ; 勃 每 聚 舂 赶现 机 : 秘
・ 9 7・
的8 3 %) ,约 1 1 % 的遗址存在 于生活区范 围内,而有约
6 %的遗,这 些原 因都使 得保存 至今 的遗
址数 量较 少。
江旅 游 景 点 之 一 ,其 余 9 2个 聚 落 址 则 鲜 为 人 知 , 未 曾
遗址 、工农遗址 、草帽顶子遗址 、 新 兴遗址 、幸福遗址、
三道沟遗址 。
保 护和 开发 ,位 于居住 用地 中的 渤海 国聚 落址更是销
现 阶段延 边有 2 3 7个行 政村 ,而从 渤 海 国沿 用至
3 遗址分布规律 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3 . 1 自然地表环境 中的遗址
处于 自然环境 中的 渤海 国聚落遗 址 多分 布 于林地 中, 包括 大 山嘴子 遗 址 、六道 泡 遗址 、 东云 洞遗 址 、 大 包地遗 址 、窟 窿山遗 址、鸡 冠遗址 。其 中大 山嘴 子
遗 址 、 窟 窿 山遗 址 、 六道 泡 遗 址 为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可
今 的居住 用地却仅有 1 1 个 。本 文认 为 ,这种现 象是 自
然 环境的 演 变以及 政 治历史等 多方 面 因素共 同作 用所
造成 的。从 自然环 境的 角度 来看 ,部分遗 址 分布 于山 前 的河流 两岸 。由于本 区夏 季降水量 大、降 水时段相
对集中 ; 此 外 山前 的较 大落差使得 3地 - 有较 强的 降水 "
渤海国龙兴之地敖东城·吉林敦化
渤海国龙兴之地敖东城·吉林敦化。
“江东二十四块石”是1957年吉林省文物普查组在敦化东南,牡丹江东岸,敖东城至上京龙泉府的路边发现。
这24块石头排成3列,每列8块,列距3米,间距0.3米;每块石头顶面直径1米左右,底部没入土中,露出地面不足1米;整个占地长宽各9米左右。
除了此处的二十四块石之外,在敖东城至上京城的路上,也就是敦化至宁安渤海镇的国道201沿线还有另外五处,分别在:弯沟、庆丰、腰甸子、海青房、官地。
它们保存情况均逊于江东,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它们附近都有渤海国古城遗址。
另外还有两处在图们市月晴乡的马牌和石建坪两地。
1983年6月陆续在朝鲜半岛北部东海岸也发现三处二十四块石。
首先在咸镜北道渔郎郡回文里发现一处,随后在咸镜北道金策市东兴里海岸地带及淸津市松坪区各发现一处。
如果说这十一处二十四块石的共同之处,那么就是它们都位于各地通往上京城的通衢上。
关于它们的功用有太多的猜测。
不外乎有三点,一为建筑物遗存,这建筑物可能祭坛、祠堂、寺庙、宫殿、亭台、驿站、仓库等等;二是垫棺石。
渤海国有传说“棺不落地”,即在运送棺椁下葬途中,送葬人员不能把棺椁平放地面,于是沿途竖立二十四块石以便歇脚时放棺椁用。
最富于想象力和穿透力的是第三种:消息石。
玛雅人祖先东渡美洲时的指路石、消息传递石、标记石。
如此,二十四块石的存世就更加瑰丽奇特!有了大致了解后,我和先生吃饭休息,准备傍晚凉爽了些,依那妹子指点,去寻访敖东城。
敦化丹峰大街敦化大桥,牡丹江水远处六鼎山大佛镜头拉近看看大佛......敖东城遗址碑......一股悲凉袭上心头,登时鼻子一酸,眼泪下了来。
敖东城,渤海国的龙兴之地,大祚荣称王之地,唐王朝册封之地,还不如上京城有古味,有凭吊之处......敖东城位于敦化市区东南部,牡丹江北约500米。
敖东城又作忽汗城、鄂多理城、阿可克敦城、俄朵里城,是渤海国早期都城。
敖东城原貌全失,上个世纪时,遗迹尚有252米长的外城南墙残段和190米长的外城西墙残段。
渤海国行政区划
渤海国行政区划2008-06-11 10:47:35| 分类:史料文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唐朝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率领部众在东牟山(今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句丽遗民联合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渤海国,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即忽汗州都督府。
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其一,从第二代国王大武艺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渤海国都城几经迁徙,最后在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大兴十八年由吉林敦化敖东城迁移到今渤海镇东京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建成都城“上京龙泉府”,才稳定下来。
因建在忽汗河(今牡丹江)畔,又近忽汗海(今镜泊湖),所以又称忽汗城。
史书上称为“忽汗王城”。
经过大祚荣(698年- 718年)开创,第二代国王大武艺(718年- 737年)“斥大土宇”和第十代国王大仁秀(818年?- 830年)“开大境宇”,渤海国强盛时期的领域,南界新罗,东至海,北接黑水靺鞨,西接契丹及唐之辽东。
其所辖领土,除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外,还包括苏联滨海地区至日本海岸波谢特湾、伯力地区之大部。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契丹军包围渤海都城忽汗城,渤海末代国王大諲譔开城投降,渤海国至此灭亡。
渤海国营州道
渤海国营州道渤海国营州道:忽汗城—长岭府—营州此线系《新唐书·渤海传》所载“长岭,营州道也”,即由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发出,经由渤海长岭府(今吉林省桦甸市桦甸镇大城子村“苏密古城”),通向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和由营州入燕,转行河套,去往长安城(今西安市)的交通道路。
朝阳是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开东北三皇五帝远古文明之先,《唐开元十道略》云:“舜筑柳城,卽知虞舜以前已有柳城之地。
”《尔雅》:“齐曰营州。
”《郡国志》:“地当营室分,故曰营州。
”东晋咸康七年(340年),鲜卑慕容皝在汉柳城(今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之北,龙山(今朝阳凤凰山)之西,所谓福德之地,筑龙城,构宫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咸康九年(342年),又自棘城迁都龙城。
后燕、北燕相继沿用,即今溢美之“三燕故都”。
燕亡之后,北魏更大兴土木,在龙城城基上重建营州;秦汉而隋唐,寻重其城,世袭罔替。
今日巍峨矗立在现代楼群中的朝阳北塔、南塔,就是这座古城历史风韵的写照。
摄于清代之朝阳北塔渤海国的创立者——白山部粟末靺鞨人,在其部族发展史中,曾经有过一段西渡辽水,流徙营州的曲折经历。
其部世居太白山,与高句丽相接。
及高句丽雄起,侵吞沃沮故地(即今图们江流域),北犯粟末水(即今松花江)。
“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继而“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新唐书·渤海传》)。
再后隋、唐数征高丽,唐总章元年(668年)“高丽既灭,祚荣率家属徒居营州”(《旧唐书·渤海靺鞨传》)。
白山部作为“粟末靺鞨附高丽者”,是最晚到达营州的。
乘隋进攻高丽借机反抗高丽而失败的粟末靺鞨人,在部族大首领突地稽率领下,“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
”隋炀帝“为置辽西郡,以突地稽为太守,理营州东二百里汝罗城。
”后突地稽部又迁至幽州、昌平一带安住。
突地稽欣羡悦中原文化和风俗,“请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宠之”。
渤海国部分府州新考
渤海国部分府州新考
郑英德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1983(000)002
【摘要】<正> 一、东平府《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拂涅故地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
”该府既然在拂涅故地,而拂涅为靺鞨诸部之一,那么我
们只要弄清拂涅故地在哪里,也就可以知道东平府的所在了。
《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載:“……又次曰安居骨部;益东曰拂涅部。
”即是说,拂涅靺鞨在安居骨靺鞨以东。
而安居骨靺鞨一般人公认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
所以说,东平府即拂涅故地应
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以东。
具体地说,应在今兴凯湖西岸一带,理由有三:(一)阿城以
东的牡丹江流域是上京龙泉府,东平府肯定尚在牡丹江流城以东;(二)既名“东平”,
必然在渤海国之东部,与东京龙原府同一经度或更东;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郑英德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元代同名路、府、州、县考--兼考《元史》所载有误路、府、州、县 [J], 吴冬
梅
2.唐季黔中道管辖下的羁縻府州考 [J], 赵宜聪
3.唐朝羁縻府州初始时间探考 [J], 林拱鑫
4.四川府州考棚楹联 [J], 郭静洲
5.明初汉阳、黄州、沔阳、荆州四府州“改属河南”考实 [J], 李文娟; 郭声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洋简介
第一部分渤海划分四部分1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以河北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一线为其南界,有辽河、滦河2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以大清河口至新黄河口一线为东界,北接辽东湾,南邻莱州湾,有黄河、海河3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以新黄河口到龙口的屺坶岛(读音:起母)一线为其北界,有黄河、小清河等河4渤海中央区,为渤海的主体部分,界于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之间,东边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联线与黄海分界。
附带:渤海海峡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最深水道: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海岸类型粉沙淤泥质海岸: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沙砾质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基岩海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海浪:渤海海峡和中部为最大,辽东湾和渤海湾较小“聚宝盆”: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繁殖,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故有“聚宝盆”之称重要海港:中国北方唯一的邮轮母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也是具备接待世界最大邮轮能力的邮轮母港中国国内最大的填海造陆工程:天津填海造陆工程,位于渤海的渤海湾内,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港口分布历史源起中国第一首咏海诗: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渤海古称沧海、北海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教科书认为,渤海是海湾,因此中国被认为有三片领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被归入黄海。
第二部分黄海基本概况黄海,(韩国称之为西海(서해)平均水深44米,整个海域都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
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最大深度位于济州岛北侧,为14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渤海国具体区划
渤海全盛时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各地方行政体制一般是府辖数州,州辖数县,在重要的府治处又有“京”的建制。
五京制渊源于我国古代五行思想。
我国的五京制始于唐朝。
唐在757 年(唐肃宗至
德二年)已有五京的名号,即凤翔西京,洛阳为东京,成都为南京,太原为北京,长安为上京。
唐在实行五京制以后的第五年,大钦茂就被册封为国王,大钦茂很快地把五京制学了过来。
大钦茂之世虽然有五京制,但还没有统一厘定州县。
州县的确定到大仁秀时才应该说完善。
五京十五府一百三十县具体区划建置如下:
--上京龙泉府府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府辖龙、湖、渤三州。
龙州与府在同一址,下辖八县:永宁、丰水、扶罗、长平、富利、佐慕、肃慎、永平。
湖州在忽汗海(今镜泊湖)附近。
渤州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南城子。
--中京顕徳府府址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下辖卢、显、铁、汤、荣、兴六州。
显州与府在同一址,下辖五个县。
卢州,以产稻闻名,当在海兰江流域,下辖五县。
铁州在京西南六十里,下辖四个县。
汤州在京西北百里,下辖五个县。
荣州在京东北一百五十里,下辖三个县。
兴州在京西南三百里,下辖三个县。
上京到中京的陆路交通,自今渤海镇出发,溯马莲河南下,越过哈尔巴岭进入嘎呀河的狭长谷地,大体上沿现在的铁路或公路,经过春阳乡阳光村小城子、天桥岭一线,至大兴沟乡庙岭村南十里的渤海古城址及百草沟等地,南过依兰沟,到今延吉市北郊;又越过布尔哈通河,经龙井镇
镇,直抵中京所在的今和龙县西古城。
--东京龙原府亦称栅城府,府址在今吉林省珲春境内之八连城址。
府辖庆、盐、穆、贺四州。
庆州与府在同一址。
下辖六个县。
盐州在今波谢特湾克拉斯基诺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