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族和渤海国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
我国古代“渤海国”在哪里?是谁建立的?渤海国是唐代和辽代初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少数民族边疆政权,其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
渤海国的疆域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日本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近些年被韩国大肆渲染,并称其是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的渤海国从文化政治和民族构成方面来说都跟现在的韩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大祚荣建国。
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
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
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
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
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
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
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
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
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
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
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
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2---唐朝少数民族政权——靺鞨与渤海国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2---唐朝少数民族政权——靺鞨与渤海国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
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
靺鞨-基本概况靺鞨初有数十部,後逐渐发展为七大部。
主要分布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龙江)一带。
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大。
靺鞨各部发展水平不一,大多以角弓、楛矢射猎为生,凿土穴而居。
南部的粟末部较为先进,种植粟、麦、穄等作物,养猪、马,以米酿酒,以猪皮为衣。
最北方的黑水部使用铁器,善用自造毒药敷於箭矢,以射禽兽。
7世纪初,粟末诸部役属于高句骊。
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馀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各部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
粟末靺鞨於698年曾建立震国(後改称渤海),其首领大祚荣於唐开元元年(713)受封为渤海郡王。
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此後辖区即以渤海为号。
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
10世纪後改称女真。
满族,亦称满洲族,是生活在满洲的通古斯民族,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
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靺鞨,实则已承认受唐之封,为唐朝属国。
亦称“勿吉”。
源于肃慎。
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
分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
有农业,种植粟、麦、穄;善养猪;亦从事狩猎。
经常向汉王朝献贡。
各部发展不平衡。
黑水靺鞨部居最北面,发展较慢,分十六部。
唐玄宗时,就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
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
五代时称女真。
粟末靺鞨部居最南方,较先进。
靺鞨-历史沿革靺鞨风情《抢婚》锻铜公元698年粟末部酋长大祚荣联合其他族在松花江以东乌苏里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权。
后不断向唐王朝遣使朝贡,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
公元926年为辽阿保机攻灭。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一、靺鞨人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
今天中国的满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东北地区原住民族都是靺鞨人的后裔。
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根据所生活地区情况不同,也有农耕文明和小部分游牧文明。
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
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归附唐。
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落(确切地说,是统一附唐的各部落),建立了政权。
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
二、渤海国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史书记载是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
大祚荣所属的部族与当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
据史料记载,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
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
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
而白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丽”。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
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从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
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
渤海国经济
渤海国经济关键词:渤海国经济唐朝发展摘要:渤海国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经济对中原王朝进行模仿,也进行自己创造,使渤海国经济有着长足发展,渤海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借鉴中,逐渐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经济。
正文: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主要建国者有粟末靺鞨、自山靺鞨.高句丽遗族。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旱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
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绝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为靺鞨。
它活动的地区,主要是东北的自山(长自山)、黑水(黑龙江)地带。
渤海国的建立和存在,使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因为,渤海自建国后的二百多年期间,大的战事只有几次,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渤海人勤于向周边民族交往和学习,特别是愿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学习,使渤海的经济发展基本驶在良性运行的轨道。
当然,与中原先进地区比较,渤海国的经济水平还明显落后,但可喜的是,渤海仅立国二百年,就以比较大的速度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渤海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渤海和中原王朝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
尤其是唐朝在统一东北地区时,设府州县进行管辖,唐在营州设营州上都督府,下辖五个羁摩都督府,有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室韦都护府、靺鞨都督府。
贞观14年,唐在黑龙江下游设立黑水州,唐玄宗开元10年(722年)在鸟苏里江的勃利,设勃利州,以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刺史。
开元14年,在黑水靺鞨的最人部落中,设立了黑水州都督府,以酋长为刺史,赐姓李氏,隶属于幽州人都督府。
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然渤海国不仅在政治上模仿中原王朝,经济上也如此。
并加以发展。
一.渤海国的农业渤海地区使用铁器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辽东地区,还是高丽故地,早在渤海建国前就已将铁器用于农业;就连相对落后的率宾水流域和今三江平原一带也已进入了早期铁器代,如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团结遗址中就出土了战国式的铁镰。
此外,各地的渤海遗址中还发现了铁镰、铁铲、铁锸、铁锹等等在内的其它农具。
渤海国行政区划
渤海国行政区划2008-06-11 10:47:35| 分类:史料文献|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唐朝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率领部众在东牟山(今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建城堡,成立震国。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的封号,唐朝以大祚荣的领土定为忽汗州,大祚荣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句丽遗民联合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渤海国,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即忽汗州都督府。
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点上:其一,从第二代国王大武艺开始使用渤海独自的年号,除了向唐朝的国书,到渤海国毁灭一直使用自己的年号;其二,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接到从唐王朝的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向唐朝的国书上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三,唐王朝在册封认可新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其四,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多次。
渤海国都城几经迁徙,最后在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大兴十八年由吉林敦化敖东城迁移到今渤海镇东京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建成都城“上京龙泉府”,才稳定下来。
因建在忽汗河(今牡丹江)畔,又近忽汗海(今镜泊湖),所以又称忽汗城。
史书上称为“忽汗王城”。
经过大祚荣(698年- 718年)开创,第二代国王大武艺(718年- 737年)“斥大土宇”和第十代国王大仁秀(818年?- 830年)“开大境宇”,渤海国强盛时期的领域,南界新罗,东至海,北接黑水靺鞨,西接契丹及唐之辽东。
其所辖领土,除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外,还包括苏联滨海地区至日本海岸波谢特湾、伯力地区之大部。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契丹军包围渤海都城忽汗城,渤海末代国王大諲譔开城投降,渤海国至此灭亡。
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生平简介
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生平简介大祚荣是历史上一位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在中国非常有名。
大祚荣出生年月不详,在719年去世,在世时管理者渤海地区,那么关于大祚荣简介都有哪些呢?大祚荣的本名叫祚荣,粟末靺鞨族人,他的父亲是靺鞨族的首领,他则是将来首领的第一继承人。
大并不是他的姓,少数民族也不讲究姓氏,大是后世对他的尊称,久而久之被用来做他的姓。
大祚荣出生时他们的部落正归附唐朝,并且和汉人一起居住,所以深受汉人文化影响。
在“营州之乱”时,为保全部落子民,大祚荣的父亲受威胁表示愿意臣服于李尽忠。
当时只是无奈之举,但是在平定叛乱后,招致了唐朝君主的不满,于是派兵对其部落子民进行追剿。
无奈大祚荣父亲只能率领大家往故乡逃命,在逃命过程中大祚荣父亲去世,大祚荣结果父亲的担子,带领部民逃命。
当时的大祚荣还很年轻,但是常年跟着父亲在沙场上锻炼,面对唐军的追杀从容淡定,联合其他部落,运用合适的战略将追兵全部歼灭,很好的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谋略。
回到故乡的大祚荣自立为王,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
大祚荣称王后,为了巩固政权,与周边的部落相互结盟,在各个势力中巧妙翰璇,使得自己国家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后唐朝派使臣招降,归附了唐朝。
大祚荣简介就是这样。
大祚荣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在唐朝时期声名远播,是一位杰出的少数名族军事家以及政治家。
对于大祚荣的民族一直存在争议,提到大祚荣都会和高丽联系起来,那么大祚荣是高丽人吗?据史料记载,大祚荣出生在唐朝,而他的父亲乞乞仲象是靺鞨族的首领,那么理所应当的大祚荣也是靺鞨族人。
靺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分布在中国的北方。
靺鞨的名字是唐朝时衍生的,到后来清朝,便演变成有马背上的名族“满族”的部落名称。
所以从史料可以看出,大祚荣并不是高丽人,那么为什么会有疑问他是不是高丽人?在大祚荣成年后,一次突厥中,大祚荣父子参与了反唐。
鉴于当时自己的实力尚小,所以大祚荣的父亲和一起迁入中原的高丽人联合,共同对抗唐兵。
渤海国
海东盛国——渤海国晨钟 唐朝时,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这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靺鞨族。
当时的靺鞨族包括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分,黑水靺鞨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粟末靺鞨则主要居住在黑水靺鞨南面的松花江流域。
渤海国就是粟末靺鞨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民族政权。
粟末靺鞨包括许多部落,这些部落分散居住在各地,没有统一的政权。
公元698年,一个叫大祚荣的人统一了粟末靺鞨的各个部落,成为粟末靺鞨的最高首领,并且建立了政权。
之后不久,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在册封大祚荣的同时,唐玄宗还在粟末靺鞨的居住地区设置了渤海都督府,任命大祚荣为渤海都督府都督。
于是,粟末靺鞨的这个政权就被称为渤海国。
渤海国归附于唐王朝,相当于唐王朝所管辖的一个地方政权。
渤海国的社会经济很发达。
他们种植稻、粟、豆等作物,会织布、纺绸、制造精致的陶器以及酿酒。
渤海国与唐王朝之间的经济往来,主要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宫廷王室间的贸易。
就在大祚荣封王的同一年,大祚荣派遣他的儿子到唐朝的首都长安,请求与唐朝进行贸易,得到唐玄宗的允许。
之后,渤海国与唐王朝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曾经向唐朝朝贡130多次,带去了大量珍贵的土特产品,如貂皮、海豹皮、海东青、人参、麝香等,受到了内地的欢迎。
唐王朝也以赏赐的形式回赠渤海国许多物品,主要是茶、锦、帛、绢、金银器等农产品、编织品以及金银器皿,这些物产满足了渤海上层阶级生活享乐的需要。
渤海国还派遣使臣去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和其他各种文化,渤海国中央和地方的许多机构和官职,都是仿照唐王朝设置的。
中原的儒家学说和佛教等也传入了渤海国。
渤海国都城的规划布局、殿堂寺塔的布局结构、建筑瓦件上的汉字、碑文的风格等,也和中原相同或相似。
渤海国壁画的画法、着色和用料,画面的线条,都具有浓厚的唐代墓壁画的风格。
由此可见渤海国受唐王朝文化影响之深。
正是中原文化的传入,使渤海文化发生了阶段性的飞跃变化,推动了渤海社会的发展。
简述渤海国民族构成问题-2019年文档
简述渤海国民族构成问题一、渤海国的概况渤海国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由粟末人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随着它的不断壮大和强盛后被誉为“海东盛国”。
在其建立之初并未直接称为渤海国,“祚荣即并比羽之众。
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1]后“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去号,专称渤海”[2],在唐睿宗的时候接受册封后大祚荣等不复自称为震国,也去称号正式专称为渤海。
和唐廷往来恢复正常,而在旅顺黄金山唐代鸿胪井栏刻石上的刻文“敕持节宣劳?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刻文是唐朝和渤海一体关系的见证,无论名或实渤海都归属唐朝,成为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26年2月份契丹大军夜围渤海西部边防重镇扶余,经过激战与天显元年正月占领扶余府,很快大军包围了忽汗城,渤海末代大王着素服牵羊出城投降。
耶律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从此威震东方的“海东盛国”灭亡。
从698年到926年这两百多年间,渤海国作为一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占据了重要的篇章。
二、渤海国民族构成渤海国建国开始民族成分的构成就不是单一的:“谨按渤海之源流也,句丽未灭之时,本为疣赘部落,之属,实繁有徒,是名粟末小蕃,当逐句丽内徙,其首领乞四比羽及大祚荣等,自营州作孽而逃,辄据荒丘,始称振国,时有句丽遗烬”[3]“渤海,本粟末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难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
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
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祚荣因高丽、兵拒楷固,楷固败还”[4] “渤海大祚荣,本高丽别种也。
唐开元中,高丽灭,祚荣率家属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居之。
祚荣骁勇善用兵,之众及高丽余烬稍稍归之”[5]“渤海,本高丽别种,唐总章中,高宗平高丽,徙其人散居中国,置州县于辽外,就平壤城置安东东都护府以统之。
渤海国的靺鞨人构成解析
渤海国的靺鞨人构成解析孙炜冉;史话【摘要】当前学界基本认同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而靺鞨人融入渤海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营州之乱追随大祚荣东奔的靺鞨人;第二阶段是渤海建国集团来到高句丽故地,整合的当地南部靺鞨人;第三阶段是渤海建国后,历代统治者对北部靺鞨的数次征服,纳入进渤海国的北部靺鞨人.这三个阶段融入渤海的靺鞨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归宿,由此决定了初期参与建国的南部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等民族形成了族群意义上的渤海人,而后纳入其境的北部靺鞨人因风俗文化的极大反差,及心理认同的巨大差异,最终未完全融入渤海族人之列,成为渤海国北境的被统治民族,只能被称为渤海国人.【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6【总页数】9页(P108-116)【关键词】渤海国;靺鞨人;营州之乱;移民;融合【作者】孙炜冉;史话【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70渤海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以靺鞨诸部为民族主体,联合高句丽遗民、汉人和邻近众多部落民族建立起来的古代国家。
渤海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以渤海王权 (统治阶层)为核心,逐步对靺鞨诸部进行蚕食,将主要包括靺鞨在内的周边民族纳入其统治之下的历史过程。
① 马一虹:《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但是,对于渤海国主体民族的认识,学者多将其等同于对渤海统治集团中王室家族大氏族属的认识。
② 郑永振:《论渤海国的种族构成与主体民族》,《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近期苗威先生又有新观点认为大祚荣氏族属契丹,③ 苗威:《渤海大祚荣族属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3期。
倘若如此,契丹作为渤海的建国者,尽管把持着这个国家的统治权,但并不意味着契丹就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
渤海国 古代少数民族政权
渤海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粟末部联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部所建。
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一说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说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2]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国号震渤海国初名为“震”,系大祚荣袭其父乞乞仲象所受武则天授予的爵位“震国公”。
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
朝鲜学者朴时亨则认为“震”是“威力震撼四方的大国的意思”,但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
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武则天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震”可能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
渤海“渤海国”名来自于唐朝所赐的“渤海郡王”封号。
有人认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变音。
有人认为渤海并非特指某一海域,而是对东方大海的泛称,唐朝以其东濒大海而命名为“渤海”。
也有学者认为“渤海郡王”的封号与中原望族渤海高氏有关,而高句丽的国姓也是高氏,由于唐朝对降伏高句丽的艰难过程记忆犹新,而大祚荣是“高丽别种”加上有大量高句丽遗民追随他,所以唐王朝绝对不希望这个新蕃国与高句丽再有任何的瓜葛,而且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它与高氏高句丽之间任何可能的关联。
东北地区民族团结事迹
东北地区民族团结事迹一、古代时期1. 靺鞨族与中原的联系- 在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是一个重要的民族。
靺鞨族分为多部,其中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较为著名。
粟末靺鞨在唐朝时期,积极与中原王朝交往。
他们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和农业技术等。
- 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后,渤海国全面模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经济上推广中原的农耕技术,文化上使用汉字,尊崇儒家思想。
这种深度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东北地区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团结,渤海国也被称为“海东盛国”,成为东北地区民族团结发展的一个典范。
2. 契丹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统治区域涵盖了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在契丹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契丹旧制,在汉人等农耕民族地区实行汉制。
- 例如,辽朝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采用汉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北面官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这种政策尊重了不同民族的差异,促进了各民族在辽朝统治下的和谐共处和团结发展。
二、近代时期1.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民族团结-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战士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 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他率领的部队中有很多满族、朝鲜族战士。
这些战士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地,并肩作战。
例如,朝鲜族战士李红光,他与杨靖宇密切配合,在南满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支持,满族战士熟悉东北的山川地形,为部队提供地理信息;朝鲜族战士擅长歌舞,在艰苦的战斗间隙,通过歌舞鼓舞士气。
- 赵一曼也是抗日联军中的英雄,她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彝族、汉族等群众纷纷加入抗日队伍,各民族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结成了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现代时期1.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与共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靺鞨,是6到10世纪活跃于东北亚地区(包括我国东北和俄罗斯滨海地区)的一个部族。
该部族登上历史舞台后,有两个分支逐渐强大起来。
其中的黑水靺鞨,位于靺鞨诸部的最北,“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1]。
另一支粟末部,在7世纪末创建了渤海国,有国二百多年间,渤海凭借其领先于其它部族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称雄东北亚,时人赞其为“海东盛国”。
但引人注意的是,即使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渤海时代,中原史家仍然要为黑水靺鞨专门立传,即使没有专设黑水靺鞨传,“靺鞨传”中,黑水靺鞨也占据着绝对大量的篇幅。
这不能不让人对黑水靺鞨独特的魅力产生兴趣。
近年来,黑水靺鞨与渤海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讨论的重点之一是究竟黑水靺鞨是否以及何时“役属”渤海(《新唐书·黑水靺鞨传》)。
以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大致有8世纪中期说[2]、9世纪初说[3],还有比较模糊的渤海末年说等[4];倾向性的意见是黑水靺鞨在9世纪被渤海征服,但围绕着渤海对黑水的控制和统治方式还存在分歧[5]。
本文的宗旨是对黑水靺鞨与渤海的关系作历时性考察,并尝试对两者关系的性质作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史籍除去记载大武艺调兵遣将,命令发起对黑水战争,绝少涉及到渤海与黑水之间发生的直接联系或冲突。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则主要通过与唐王朝的关系,与其它部族间的关系的推移变化来观照两者力量消长,勾勒两者关系的面貌。
一,靺鞨七部时代到隋唐的粟末与黑水靺鞨《北齐书·武成帝纪》(卷七)载,河清二年(563年)“是岁,室韦、库莫奚、靺羯、契丹并遣使朝贡。
”“靺羯”即“靺鞨”,一般认为,这是靺鞨作为一个部族的最早记录。
《隋书》始为靺鞨立传,传文第一次提到靺鞨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等七部。
李延寿在其私撰《北史·勿吉传》中明确记述道:“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
《北史·勿吉传》合《魏书·勿吉传》与《隋书·靺鞨传》而成,所载勿吉七部即来自《隋书·靺鞨传》中的靺鞨七部。
一个兴起于契丹,又亡于契丹的国家--渤海国
一个兴起于契丹,又亡于契丹的国家--渤海国渤海国(公元698年一公元926年)是唐代诞生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领土包括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一部分。
建立是是粟靺靺鞨人大祚荣,全盛时期领土方园二千里,拥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号称海东盛国。
渤海国因契丹人叛乱(营州之乱),抓住机会立国。
国运二百多年,最后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灭国。
唐高宗时期(公元668年),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国。
为了防止高句丽遗民再发动叛乱,遂把其境内的高句丽人,契丹人,库莫奚人及依负高句丽的粟靺靺鞨人徙居到内陆的营州(朝阳)。
当时,营州地区民族众多,矛盾突出,为后来的营州之乱产生隐患。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营州地区发生灾害,营州都督赵文翙娇傲自大,不知道振济,野蛮对待契丹人。
松漠都督李尽忠一怒之下举兵叛乱,自称无上可汗。
他联合小舅子归诚州剌史孙万荣攻陷营州,杀死赵文翙,天下震动。
武则天大怒,赐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然后发兵征讨。
契丹人乃乌合之众,在武周优势兵力的围剿下,李尽忠和孙万荣先后死去,契丹副将李楷固枭勇善战,惯使套索,百发百众。
见大势已去,便率契丹人投靠大唐,营州之乱被武周大军平定。
这次参加契丹人叛乱的,还有粟靺靺鞨人。
粟靺靺鞨人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先是肃慎,很早就同中原地区友好往来。
在以后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史籍中。
汉魏史书中称'勿吉',南北朝时称'邑娄',隋唐时称靺鞨(黑水靺鞨和粟靺靺鞨),辽金时称'女直',清时改满洲(满族)。
当时,参与契丹人叛乱的还有粟靺靺鞨人乞乞仲象和乞比四羽。
乞仲象和乞比四羽见大军压境,便脱离契丹阵营,率部众向辽东故土逃去。
武则天为分化瓦解叛军,宣布赦免乞乞仲象和乞比四羽的罪行,分别封震国公和许国公。
乞比四羽拒绝武则天的删封,武则天派契丹人李楷固率部众追击,将乞比四羽斩首。
乞乞仲象受到惊吓死啦。
渤海国史
渤海国史渤海国史提要、讲读参考及测试题第一讲渤海国的建立提要:渤海国是以唐代居住在中国东北的靺鞨族的粟末部为主体,联合一部分高句丽遗民,在中国东北包括现在俄罗斯沿海州和朝鲜北部的一部分的广大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
渤海地方政权的出现,是长期居住在东北的靺鞨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讲读参考:1、关于隋唐时期迁居营州的靺鞨人,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认为先后迁居两部分。
一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突地稽率领内附的粟末靺鞨人;二是高句丽灭亡后,被南迁的靺鞨人。
(2)认为只迁居一部分,即突地稽率领举族内附而后全族迁于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受唐保护,发展壮大,成为靺鞨史上唯一得以很快崛起的一支部族力量。
2、关于粟末靺鞨人是否参加了李尽忠的反唐起义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认为他们参加了李尽忠的反唐起义,武则天“赦其罪”的“罪”即指此。
(2)认为他们未参加李尽忠的反唐起义,武则天所赦的“罪”,是指他们乘乱“东奔”,不参加平叛之罪;派李楷固追杀,则因为乞四比羽不接受封赦,不归附王朝。
3、关于大祚荣初建政权的国号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认为大祚荣初建政权时,虽然自称“震国王”,但其国号则是“靺鞨”。
《新唐书》记其受唐册封后“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是文献证据;在后来发现的鸿胪井栏刻石中,册封使崔忻被委以“敕持节宣劳靺羯使”则是物证。
(2)认为大祚荣初建政权的国号是“震国”,他自称“震国王”就是证明。
4、关于天门岭的地理位置,学界有3种说法:(1)在辽宁省阜新北部山区。
(2)在辽宁省抚顺境内。
(3)在吉林省境内辉发河与辽河的分水岭——嵩岭、哈达岭一带。
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5、关于东牟山的地理位置,迄今为止,学界出现了以下9种说法:(1)《大明一统志》谓东牟山在沈阳。
(2)《额穆县志》谓东牟山在额穆县嵩岭。
(3)《吉林通志》谓东牟山在宁古塔。
(4)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在《渤海考》中谓东牟山在桦甸县。
满族源流(四)隋唐称靺鞨,首领受封渤海君王,建立渤海国
满族源流(四)隋唐称靺鞨,首领受封渤海君王,建立渤海国自舜帝到隋唐以前,满族祖先不管是叫肃慎也好,还是叫挹娄、勿吉也罢,始终都是以各个氏族的融合体、或是部落的形式存在。
从来没有建立过政权,以国家的形式存在过。
直到隋唐时期,与中原王朝的频繁接触,在中原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开始建立了政权,在政权建立过程中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1、多年征战,首建震国,后称渤海国隋唐时期,满族人的祖先勿吉又被称为靺鞨,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
以粟末靺鞨最为强大。
《旧唐书·北狄传·靺鞨》: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付于高丽,或臣于突厥。
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
公元六百多年,粟末靺鞨兵败高丽,一支由其首领在扶余城西北依附于隋朝,后来在其安置地柳城与当地汉人融合。
一支留在故地和其它部落沦为高丽的附庸。
唐灭高丽时被迁居到营州一带。
公元696年,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回到故地,并建立震国,于公元707年和唐朝和解。
公元713年,受封“渤海郡王”,后世又被封为“国王”。
后称渤海国,史称“东海盛国”。
2、渤海国社会发展仿照唐朝设立各项制度,官职三省六部七寺和其它政府管理机构和部门。
地方上也按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建制。
军队也是仿唐十六卫制。
社会安定,大量铁器应用及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大面积开始种植水稻,大量饲养桑蚕。
手工业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使用汉字,不断派遣学生到长安太学学习,并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制。
随着渤海王国封建化的完成,社会内部各种矛盾也在发展和激化,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公元926年,契丹趁虚而入,渤海国,亡。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渤海国简史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渤海国历史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 mí)州。
713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
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经229年。
粟末靺鞨部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靺鞨族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粟末江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
粟末二字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
粟末靺鞨实际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
至隋朝初年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因此粟末靺鞨人大多臣服于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渤海国—搜狗百科
渤海国—搜狗百科渤海族归属渤海是中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很早就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渤海民族属于中国东北古老的民族肃慎族系中的靺鞨族,建国后又融入了相当比例的汉人、高句丽人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渤海族。
渤海民族政权建立后,就与唐王朝保持着册封与朝贡的藩属关系。
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其根据是:开国伊始渤海就接受唐王朝的册封,承认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唐中宗即位,遣侍御使张行岌招慰之,大祚荣遣子入侍。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派遣使臣崔忻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
唐朝承认渤海政权并与其建立了藩属关系。
崔忻回程路经旅顺黄金山时,在山麓凿井两口,并刻石提名:“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
开元二年五月十七日。
”此石刻是唐朝册封大祚荣,渤海民族政权隶属唐王朝管辖的实物见证。
渤海立国229年,传15代王,每代王都主动派使臣去中原王朝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渤海的中央、地方的政治制度完全仿照唐朝制度,始终与唐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接受册封,就是表示渤海承认其臣属于唐王朝,是唐王朝属下的臣子。
中原王朝派节度使行使管辖权《旧唐书·地理志》:“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统平卢、卢龙二军”。
渤海政权派遣质子入朝宿卫据《册府元龟》卷974记载,开元六年(718),靺鞨渤海郡王大祚荣遣其男述艺来朝,唐朝授怀化行左卫大将军、员外郎、置留宿卫。
渤海各代王子、王弟都先后前来唐朝,入朝宿卫。
以恪尽臣子对皇上的忠心。
渤海政权遣使向唐朝献贡渤海每年向唐王朝朝贡,唐王朝让户部掌管靺鞨之贡献。
《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焉”。
开元七年(719年)八月,“大拂涅靺鞨遣使献鲸鲵鱼睛、貂鼠皮、白兔、猫皮。
”此后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向唐朝贡。
以尽藩属之责。
进献的方物有鹰、马、海豹皮、乾文鱼、玛瑙杯、昆布、人参、朝霞绸、鱼牙绸、牛黄、金银、金银佛像、白附子、虎皮等。
渤海国服饰的渊源及其特点
渤海国服饰的渊源及其特点作者:杨荣斌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第2期摘要:建立渤海国的主体民族粟末靺鞨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古老民族肃慎族的后裔,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过着渔猎生产为主的原始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同渔、猎生产相适应的民族服饰,史称“胡服”或“裤褶服”。
渤海建国后,为顺应政治生活需要,从渤海国王、大臣、普通官员、军队及侍从卫士等全部引进了唐服。
渤海传统服饰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直到渤海国灭亡。
关键词:渤海国;服饰;粟末靺鞨族中国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5706(2019)02-0111-05渤海国是唐代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
在长达200 多年的时间里,渤海国在盛唐文明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国运昌盛,被誉为“海东盛国”。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渤海国的服饰资料极其稀少,这给渤海国服饰研究带来了很大难度。
幸好史料中的一些女真人(靺鞨族后裔)的服饰记载以及日本、高句丽的相关资料可资比较,特别是近年来渤海故地出土大量的文物,给研究工作提供了鲜活有力的证据。
笔者依据这些资料,加以综合比较考证,提出粗浅看法。
一、渤海国服饰的渊源创建渤海国的靺鞨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
先秦时期叫肃慎。
据《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 公元前2155 年——《黑龙江编年》),息慎(即肃慎)氏来朝,贡弓矢。
”肃慎头领到中原去穿的是什么衣服,虽然文献上没有直接记载,但有关肃慎人的考古资料却给我们提供了可以信赖的依据。
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骨针、骨锥、陶纺轮等纺织缝纫工具。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镜泊湖畔莺歌岭以及松花江中游吉林市附近的西团山、猴石山等肃慎人的遗址,出土了骨针、麻布和碧玉管、白石管、玉坠等装饰物。
可以看出,三四千年前的肃慎人,就掌握了纺织、缝纫技术,并产生了原始的审美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靺鞨族和渤海国
靺鞨是后来满族的祖先。
这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时称肃慎、汉魏称挹楼、北朝称勿吉。
隋唐时改称靺鞨。
其活动范围主要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
隋唐之际,在靺鞨各部中,居于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居于北部的黑水靺鞨成为势力最强的两大部落。
粟末靺鞨比较先进。
武周圣历元年( 698 ),其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政权,自立为震国王。
(振)玄宗开元元年( 713 ),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之地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
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
开元十四年( 926 ),唐朝正式名之曰:“渤海国”,晋封渤海郡王为渤海国王。
渤海国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的北部,东抵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境内有 5 京, 15 府、 62 州。
渤海国和唐朝的关系较好,其国王世代向唐朝请封号,并频繁派使臣到长安朝贡(玄宗一朝就派使 29 次),其贵族子弟多送往长安学习。
他们使用汉字,其各项制度也多仿唐朝。
其制度“大抵宪象中国”,称“海东盛国”。
有三省(宣诏、中台、政堂),六部(曰忠、仁、义、礼、智、信)。
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关系也较密切。
开元 13 年( 725 年),唐朝在其地置黑水军。
次年,又在其最大部落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
唐政府另派长史对黑水各部进行监领。
总之,唐朝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使那里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
926 年,立国 200 多年的渤海国被契丹所灭,此后黑水靺鞨也成为契丹的附属。
从本节所讲内容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羁縻州政策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