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安排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安排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安排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

2. 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

3. 简单加减法运算

4. 形状和图形的认识

5. 简易的分数概念

6. 时钟和时间概念

7. 长度、重量、容量等度量单位的认识

8. 简单的图表和数据分析

教学安排:

第一节课:数的认识和数的读法

- 通过教师讲解和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0-20内的数字和它们的读法

- 给学生分发数字卡片,让他们进行数字排序和比较的活动

第二节课:简单加减法运算

- 教师通过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加减法算术练习

第三节课:形状和图形的认识

- 以教师讲解和幼儿园游戏的形式,教导学生认识各种形状和图形

-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形状分类和图形拼图

第四节课:时钟和时间概念

- 通过时钟模型展示和时间练习,帮助学生理解钟点和分钟的概念

- 让学生练习在时钟上读取时间

第五节课:长度、重量、容量等度量单位的认识

- 通过实物展示和比较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重量和容量等度量单位

- 让学生在实践中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重量和容量

第六节课:简单的分数概念

- 通过带分数模型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简单的分数概念

-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数的加减练习

第七节课:简单的图表和数据分析

- 通过教师展示和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图表和数据

- 让学生在活动中制作和分析简单的图表和数据

评价方式: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表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表

附件7

小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表

单元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课题课时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

课型新授教师

一、单元分析(分析教材、分析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问题五个部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等活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进一步字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奠定基础。

本单元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注重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从而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按照学习活动的递进性,对学生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于“转化"的思想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不难。但本单元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过程性目标。

二、单元学习目标(本单元每一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可分条写也可用思维导图呈现)

四、作业设计六、板书设计

附件1

课例研究活动安排表

大班数学教案课程表

大班数学教案课程表

大班数学教案课程表

一、引言

本教案课程表旨在为大班数学教学提供一个系统的安排,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通过本课程表的使用,可以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课程表

第一周

•第一节课:数与数的认识

–课时目标:介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教学内容:

•数的基本概念

•数的分类

•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活动:

•数的游戏:让学生运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计数并分类

•给学生出现一些数字,让他们说出数字的读音和写法•第二节课:加法与减法初步

–课时目标:初步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与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加法与减法的定义

•加法与减法的符号表示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绘画、实物操作等方式进行加法与减法的实践

•设计有趣的算式让学生解答

第二周

•第一节课:乘法与除法初步

–课时目标:初步了解乘法与除法的概念与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乘法与除法的定义

•乘法与除法的符号表示

•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活动:

•给学生搭配小组进行乘法与除法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乘法与除法算式,让他们进行解答

•第二节课:数轴与有理数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数轴的概念,认识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

•数轴的定义与作用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

•正数与负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活动:

•让学生自己制作数轴,并将一些整数标在上面

•设计一些有理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

第三周

•第一节课:分数初步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

•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分数的相加与相减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减少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注重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自学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独立自主积极探索的气氛中自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建议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控以内笔算提、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展开排序。初步掌控以内笔算提、加法的估计方法,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重新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创建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晓得1米=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构成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够辨识从相同的边线观测至的直观物体的形状;初步重新认识轴对称现象,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直观的轴对称图形;初步重新认识镜面等距现象。

+16.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6.1+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单位:学科学段:初中学段设计人:审核人:日期:

课题16.1二次根式2课时2/2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1、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2.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

示数的意义。

课标分解:1教学时可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二次根式性质,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

学思想方法。2由于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对整式、分式已有了充分理解,对用字母表示数也

有深刻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教材分析

二次根式是在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等内容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实数、整式等内容的延伸和

补充,是对数与式的认识更加完善,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与运算是后续学习解直角

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基础。

重点: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2

2

0,

a a a a a

=≥=.

突破措施:结合PPT讲练结合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本节课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性质,

为最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乘除以及加减运算做准备

学习目标低阶目标: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

猜想的思想方法。2了解代数式概念

高阶目标:3、会运用二次根式的两个性质

()()

2

2

0,

a a a a a

=≥=.

熟练的进行化简计算.

达成评价

1学生了解掌握二次根

式性质1和性质2

2、会辨识代数式

3、学生会运用二次根

式的两条性质

()()

2

2

0,

a a a a a

=≥=.

化简二次根式及解决

一些实际题目。

先行组织:1.二次根式的概念是什么?我们上节课学了它的哪些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本P43~P61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对直观模型的操作活动,能进行整十数、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提出一些可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減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结合现实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1、重视通过多种形式解释多位数计算的道理,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和计算经验的积累。

2、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退位减法的难度并体会转化的思想。

3、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态度并逐步形成验算习惯。

教学难点:

1

1.理解三位数计算的道理,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验算。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时数:

11课时

教学课时安排

2

3

4

5

6

7

8

个位有9个珠子,所以答案是199。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麻烦,怎么直接笔算出来呢,让

我们学习如何进行三位数的竖式计算。

老师说明竖式计算的要点: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让我们进一步看第二

个问题。

师:(1)班和(3)班一共回收了多少废电池呢?这

个怎么列式呢?

生:122+149。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表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表

“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设计表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1、采取互动式电化教学,推行引领式教学方式,实践师生互动策略,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自制地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学中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好基础。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在交互式学习的影响下,充分尊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四、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主要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感知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借助课件演示把蛋糕的“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建立新的认知平衡。在“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涂一涂”、“读读写写”、“找生活中的分数”等数学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表

初中数学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表

初中数学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难点:对直

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 ≠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四、教学反思: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

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备课表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备课表

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备课教案

主题单元标题分数乘法

备课教师所属单位教研室

备课科目数学适应年级六年级上课时数10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2022)》要求

学段目标(第三学段):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内容要求(第三学段):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要求(第三学段):能进行简单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并说明运算过程。能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学习内容及学情分析)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1、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小数、分数;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

单元整体教学课时教学流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共1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共1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共17篇〕

篇1:《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答复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p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p :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稳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1.1 教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设计的过程,并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1.2 教学目标

•确定本次教学的主题和重点

•安排合理时间,确保教学进度

•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2.1 教学内容

章节/主题教学内容

1介绍教学目标和预期结果2引入主题和相关背景知识3呈现核心概念和关键信息4练习和巩固

5检查和评估学生掌握程度6总结和复习

2.2 教学步骤

1.介绍教学目标和预期结果

•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关键概念和技能,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预期结果: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引入主题和相关背景知识

•通过讲解有关主题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3.呈现核心概念和关键信息

•使用多媒体工具或实物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本次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关键信息。

4.练习和巩固

•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所学内容。

5.检查和评估学生掌握程度

•设计一份测验或小组讨论环节,以便及时检查和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总结和复习

•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回顾重点知识,并鼓励学生复习和进一步探索相关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资源

3.1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汇总表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汇总表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汇总表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首个阶段,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与教案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汇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秀教案,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学科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自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将数学变成一种乐趣。

但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重复度较高,课堂氛围较为单调枯燥;二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记忆和机械计算,鲜有教师能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数学核心概念。

二、小学数学教案的设计

2.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发展水平、背景知识等因素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成功达成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的目标。尤其是在使用教具时,教师还要有对教学目标的严格掌握,同时需要确保教具有效使用。

2.2 教学方法

在掌握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意识和数学运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是“示教法”,即教师通过讲授示范、操纵操作等形式直接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通过图片和实物,使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

(二)使学生掌握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式题。

课前准备

(一)教具:课件、小棒。

(二)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2= 2+6= 6+3= 4+3= 1+4= 5+2= 3+5= 5+4= 1+9=

2、听算:

2加1等于几?再加4等于几?3加5等于几?再加2等于几?

4加3等于几?再加1等于几?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图上有3只长颈鹿,5只驯鹿,一共有8只鹿。(板书:

3+5=8)师说:我们知道了长颈鹿和驯鹿一共是8只,这时又跑来7只梅花鹿,求一共有多少只鹿?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3+5=8 8+7=15这道题里的3,5,7各表示什么?

师说:我们用两个算式求出了长颈鹿、驯鹿、梅花鹿一共有多少,这两道题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如果不用两个算式,能不能想一个更简便,更快的办法,列一个算式呢?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谁想的办法好。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3+5+7=15。

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学过的算式哪儿不一样?(有两个加号,3个加数)师说:对,有两个加号,是3个数相加,要加两次,这样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怎样计算呢?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算3+5=8,再算8+7=15。(老师边说边写计算过程)

读作:3加5再加7等于15。

表示:有3只长颈鹿、5只驯鹿、7只梅花鹿,一共有15只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版)

多彩课堂,缔造希望

课题小数的意义(一) 课型新授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3.体会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了解小数的意义。

2. 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过程设计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数学书,鼓励学生估一估这本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指导学生用直尺实际测量一下这本书的长和宽。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4.组织讨论:小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小数。

5.交代新知,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1)引导学生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思考:将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如果将其中的3份涂色,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2)引导学生讨论:分数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说一说,一位小数表示什么?

2.认识两位小数。

(1)引导学生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2)引导学生利用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思考:1厘米1.估计数学书的长约是25厘米,宽约是18厘米。

2.同桌合作,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和宽。

3.思考后汇报自己的发现。

4.小组讨论。

5.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1)画一画,涂一涂。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将其中的1份涂色,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0.1;将其中的3份涂色,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用小数表示是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表(《确定位置》)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

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一播放一讲解;B.设疑一播放一讨论;C.讲解一播放一概括;D.讲解一播放一举例;E.播放一提问一讲解;F.播放一讨论一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第二组,第三排(2,3)

第四组,第一排(4,1)

数对:(A,B)

学生制作景区地图作品展:

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

应用

[使用已经学的数对知识,设 '计完成景区地图。

操作题:小组合作武夷山景区主要景 点图。

分布图制作完整。

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介绍景点位置及推荐给旅客的 理由。

3、 小组汇报,作品展示。

四、联系 生活,拓 展应用 1、举例生活中应用位置的例子。

2、出示世界地图,介绍利用经度、 纬度这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可以表 示世界各个角落的位置。 欣赏世界地图, 感受如何用经纬 度表示首都北 京。 播放世界

地图 展示事 例,开阔 视野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目标陈述

检测题的内容

认识数对,用数对说出某一

了解事物的位置

填空:张帆月的位置是(

知道数对的意义,根据数对

理解能找出事物的位置。能读懂用 数对定位的简易图

简答:数对的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评价量表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形成性评价

本栏在每节课后必须及时填写

教学反思、总结

需要时填写。不需要时,将该栏删除。

感谢、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