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合集下载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三十年代小说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三十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
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 作品的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 的繁荣。
普罗小说:蒋光慈、洪灵菲等。 (革命+恋爱模式)。
左翼作家群:丁玲、柔石、艾芜、 沙汀、叶紫等。
“京派” :沈从文、萧乾、废名等。
现代派(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海 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2、人物刻画上,善于抓住细节特征,以白描 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其性格。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

艾芜 •1904—1992,四川新繁人,原 名汤道耕,早年漂泊于中国西南 边境和东南亚一带,1931年因参 加革命活动被遣送回国,1932年 加入左联。 •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南国之夜》等 •《山峡中》是其代表作 •外号叫“野猫子”的姑娘形象
叶紫 •1912—1939,湖南益阳人,原名余鹤林 •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 《星》大多取材于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村的生 活,以简化的人物设置和结构方式突现了农民与地主 的阶级对立,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爱憎真实地反 映了农村的阶级压迫以及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具有阔 大悲壮之美 •其代表作《丰收》和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 《多收了三五斗》一样都以“丰收成灾”为主题,但 画面显得更加逼真。
萧军 •1907—1988,辽宁义县人,原名刘鸿 霖,东北作家群的主要青年小说家。 •《八月的乡村》(1935)。作品描 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党领导下与敌伪 军队、汉奸地主展开战斗,并克服队 伍内部思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陈柱 司令、“铁鹰”队长等坚强的革命战 士以及陈三弟、李七嫂等成长中的人 物的塑造,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 国奴、在斗争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 战斗精神。
洪灵菲像
4)代表作家 蒋光慈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 六安人)。他以写情绪激昂的新 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梦》、 《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 小说《少年飘泊者》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 裤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 《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 等作品
丁玲
(1904-1986)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农历9月4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 建世家。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 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1.早期作品: 《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 《诗人亚洛夫》、《奔》等中短篇小说。 2.从1927年发表《梦珂》开始,到1929年末,共有十四五篇短篇小说,分 别收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里。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 知识女性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相 当多是以女性描写为主要人物,梦珂、莎菲、伊萨、阿毛、丽嘉、曼贞、 贞贞等,他们组成了特殊的女性形象系列。对她们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挖 掘、准确把握和细腻表现,使她们成为中国20至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组 不可忽略的风景。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一、概述1、基本特征:(1)、政治化(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北沦陷。

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朱版教材》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1936年逃离南京至陕北,毛 泽东赋《临江仙》词以示欢 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 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 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 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二、丁玲的创作成就:
《莎菲女士日记》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 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 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追求灵与 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中。 《莎菲女士日记》以其性爱表现的真挚与大 胆,震动当时文坛;结构上采用散文式日记 体的形式,行文舒缓流畅;其细腻委婉、深 刻生动的心理描写,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 成就。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 度中》是早期运用现 代派手法的名篇。作 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 的一天,以挑夫流动 的脚步,将貌似互不 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 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 一起。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2005年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林徽因。该图书讲述了林徽因早年 游学英伦,与诗人徐志摩恋情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教学内容:这一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 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第二节论述丁玲、张天翼的小说 创作;第三节讲述新感觉派。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的概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必读作品: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 生》、艾芜《山峡中》、施蛰存《将军的头》、萧红《生 死场》《呼兰河传》。
代表作有: 《从空虚到充实》、《小 彼得》、《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 《洋泾浜奇侠》;长篇童 话《大林和小林》、《宝 葫芦的秘密》等。
四、张天翼的创作成就:
短篇《华威先生》(《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第 1卷第1期,后收入《速写三篇》)。

现当代文学概论

现当代文学概论

第二,表现都市人的本能欲望 利比多libido libido) (利比多libido). 第三,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第三,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晴朗的午后,游倦了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晴朗的午后, 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的白云两大片 , 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停留在对面高层 建筑物造成连山的头上……尘埃, 嘴沫 , 暗泪和马粪 尘埃, 建筑物造成连山的头上 尘埃 嘴沫, 的臭气发散在郁悴的天空里,而跟人们的决意,紧张, 的臭气发散在郁悴的天空里 , 而跟人们的决意, 紧张, 失望,落胆,意外,欢喜, 失望 , 落胆 , 意外 , 欢喜 , 造成一个饱和状态的氛围 可是太得意的union Tack(英国国旗 却依然在美丽 英国国旗)却依然在美丽 气.可是太得意的 英国国旗 的青空中飘漾着朱红的微笑. 从视觉,听觉, 的青空中飘漾着朱红的微笑 . " 从视觉 , 听觉 , 嗅觉 和触觉诸方面写出赛马场上那混合着狂热,紧张, 和触觉诸方面写出赛马场上那混合着狂热 , 紧张 , 欢 失望的气氛. 喜,失望的气氛.
12
1940) (二)穆时英(1912—1940) : 穆时英(1912 1940 1,生平与创作概述
穆时英,笔名伐扬,匿名子等, 穆时英,笔名伐扬,匿名子等,浙江省慈 溪县人. 年开始写小说, 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并向《新文艺》 年开始写小说 并向《新文艺》 月刊投稿, 年春在《 月刊投稿,1930年春在《新文艺》上发表了 年春在 新文艺》 咱们的世界》,《黑旋风》等小说. 1932年 》,《黑旋风 《咱们的世界》,《黑旋风》等小说. 1932年 1月,穆时英由湖风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南 月 穆时英由湖风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 北极》 大多写于1929年至1930 1929年至1930年 包括5 北极》(大多写于1929年至1930年,包括5篇 小说:《黑旋风》,《咱们的世界》,《 :《黑旋风》,《咱们的世界》,《手 小说:《黑旋风》,《咱们的世界》,《手 》,《南北极》,《生活在海上的人们 南北极》,《生活在海上的人们》; 指》,《南北极》,《生活在海上的人们》; 后又由现代书局1933年出版增订本《 1933年出版增订本 后又由现代书局1933年出版增订本《南北 》). 极》).

30年代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概述

• 强调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主张作家走向实 际的革命运动,把文学作为革命呐喊的工 具。为了发挥文学的宣传作用,普罗小说 家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描写现实革 命斗争题材。
• 创作模式 •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 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 然历程,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 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后 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类题材 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爱”的主题 模式。 •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了表 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为奴隶的母亲
叶紫
叶紫(1912-1939) :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 林、汤宠。湖南益阳人。 代表作《丰收》、《山村 一夜》、《电网》、《星 》等
叶紫的作品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民的 生活和斗争,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 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 扬的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壮美。
《丰收》 描写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反动政府的盘 剥下农村经济的凋落和农民的苦难。

小说主要写皖南农村的凋敝与破产 状态。文字精密,生动活泼,结构严 谨。
李劼人《死水微谰》
李劼人(1891.061962.12),男,原名李 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 懒、懒心、吐鲁、云云、 抄公、菱乐等,四川成都 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 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代表 作《死水微谰》、《暴风 雨前》、《大波》(大河 小说)等
• 繁荣原因: •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 ,为长篇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2、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广泛借鉴、多方 择取中外文化资源的结果。 • 3、是创作主体(作家)积极探索并形成个性鲜明 创作风格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崭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进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遣的抨击、林蔡争夺战、《学衡》派遣、《甲寅》派遣、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向、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道文学革命就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就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认知鲁迅的《欢呼》、《迷茫》就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明朗的标志?2.先行分析《欢呼》、《迷茫》整体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英雄传》存有哪些相同的解析?抓举三种观点,表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予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下一篇品酒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1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详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详细表明初期现代小说在故事情节结构与文体方面的技术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复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的文学的整体格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渗左翼文学30年代,左联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代表作家鲁迅、茅盾、丁玲、柔石、艾芜、叶紫、吴组缃、周文等,还包括东北作家群的萧红、萧军等。

京派文学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林徽茵、萧乾。

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性,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具有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化上保守主义倾向。

他们在作品中追寻逝去的美,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其小说的散文化和抒情形式的成熟表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熟的抒情和讽刺体样式。

“海派”文学“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代表作家有20年代过来的老海派张资平、叶灵风,及本时期崛起的新感觉派诸作家。

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30年代。

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

他们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8 年8 月与萧军离异, 与端木蕻良结合。
1942年1 月22 日病殁香 港。
.
在短短的8 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 万字的文学财富, 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 其是在小说文体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 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 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 的了悟。
小说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灌注在看 似涣散的叙述中。
鲁迅称它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 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
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的 特点
1、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一个成熟与繁荣的时期, 小说家风格多样而具个性,流派特色鲜明,标志着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样式的成熟。
2、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3、30年代的小说家们对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Hale Waihona Puke 国与 西方诸方面的关系作了新的省视。
萧红与母亲
萧红1930年在北京
.
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 同年10 月与萧军自费出 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
1934 年春“两萧”取道 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
.
1936 年7 月,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 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 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 辗转汉口、临汾、西安、 重庆等地。
《八月的乡村》
.
长篇小说《第三代》 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它史 诗般地将东北人民自辛亥革 命以来的生活与对压迫者的 反抗深广地展现开来,众多 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气势恢弘的场面,显示了作 者驾驭大型题材的能力。
《第三代》
萧红
1911 年6 月2 日 生于黑龙江呼兰 县。原名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 等.
柔石
柔石
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一位“极想有为,怀着热爱, 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 青年肖涧秋在一江南小 镇 的 情 感遭遇,表现了大革命风雨到来之前知识 分子 的 曲折仿徨 的 心灵世界。
短篇《为奴隶 的母亲》描写了农村骇人听闻 的“ 典 妻”习俗,揭示了农村妇女连人身权利都丧失了的 悲惨境况。
蒋光慈
(1901-1931,又名光赤)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踏人文 坛,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 说创作。
蒋光慈
.
他十分赞同早期革命文学的“文学就是宣传”的文学主张。 其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和短篇集《鸭绿江上》充满诗情 与浪漫色彩,《短裤党》着力描写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后期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 《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等开始描写革命者的 恋爱故事。
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 “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 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左联青年作家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又名赵平复、赵少雄,笔名金桥、 赵璜、刘志清等。浙江宁海人。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主持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编 辑工作。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 密被捕。2月7日晚,被敌秘密集体枪 杀于上海龙华。
萧军
(1907 -1988),辽宁锦县人。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鲁迅 领导下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胡 风等人同编《七月》。1929年开 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八 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 的矿山》,小说散文集《跋涉》 (合作),历史长篇小说《吴越春秋 史话》等。
萧军
.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 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 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鲁迅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作者 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 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姻帼, 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 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 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 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他 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 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们对侵略者的仇恨 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他们被称为“东北 作家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尊良、舒群、 白朗、罗烽和李辉英等。,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人“奴隶丛 书”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生死场》
萧红的成名之作,写于1934年9月,1935年由鲁迅作序,作为 “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小说描写1921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初,哈尔滨附近 一个偏僻村庄的人民如同动物一样,在沉滞闭塞的生活中经 历着“生、老、病、死”的轮回,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 北后他们遭受到的更深重的苦难和为生存而被迫奋起的抗争。
4、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
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成熟与繁荣的表现
首先,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的及 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也表现在对历史 材料的纵向开掘上。
其次,是长篇小说的成熟。茅盾的《蚀》、《子夜》,巴金 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 城》、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 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 前》、《大波》,王鲁彦的《野火》 。
最后,是小说流派的涌现。文学流派的涌现是文学发展到成 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 情感中注人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 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 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 “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 “革命的罗曼蒂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