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
这些坚持人文传统的理论家们的 文学贡献,与左翼的革命文艺理论的 宣传和建树,在那个时代,应该说都 是重要的。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艾芜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
沙汀和艾芜
沙汀 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
的航线》。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 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 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前者 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后者如 《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 《防空—勘察加的一角》是一篇抗战较 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1940年发表的 《在其乡居茶馆里》历来为人称道。 1941年到1949年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 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合称“三记”。其中《淘金记》是“三 记” 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叶紫、吴组缃的小说
叶紫 1933年是创作上的丰收年。著名的短篇小说《丰收》《火》《电网外》 《向导》《夜哨线》都在这年内写成。1934年又写了《杨七公公过年》。1935 年结集为《丰收》集,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一自印出版。“丰收成 灾” 的题材 。 叶紫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1、故事总是描写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 2、人物也只是具有两种感情——爱与憎; 3、生活的强化和简单化。 吴组缃 1934年结集的小说主要收入《西柳集》,其中的《一千八百担》是主 要的作品。还有《樊家铺》 。还有一篇小说比较有特点《菉竹山房》。 吴组缃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描写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妇女的悲惨命运; 一是描写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的动荡。后者是其主要成就。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5、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追求》);《子夜》是文学 革命后第一部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是 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成熟标志”。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来自百度文库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
6、东北作家群 • 形成于30年代中期,是在特定的历史 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 群体。 • “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沦陷, 东北青年作者流亡关内,怀着对故乡 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 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 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移到 了纸上,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 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 北地方色彩。
• 新感觉派小说是在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影响下出现的。它滥觞于20 年代后期,1932年《现代》创刊, 为它提供了发表阵地,标志着它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 该派作家主要有刘呐鸥(开创者) 《都市风景线》、穆时英(圣手) 《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 塑像》、施蜇存(成绩最高) 《将军底头颅》《梅雨之夕》等
萧军 •1907—1988,辽宁义县人,原名刘鸿 霖,东北作家群的主要青年小说家。 •《八月的乡村》(1935)。作品描 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党领导下与敌伪 军队、汉奸地主展开战斗,并克服队 伍内部思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陈柱 司令、“铁鹰”队长等坚强的革命战 士以及陈三弟、李七嫂等成长中的人 物的塑造,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 国奴、在斗争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 战斗精神。
3)、创作模式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 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 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 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 野。(147)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 映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和人生道路的,在这类题材的表现 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爱” 的主题模式。(147)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
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
一、“左联”早期小说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
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
(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
(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4)主要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
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
(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译、介绍等,是理论和 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 步阶段(1927-30年代 初), 创作《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乌镇
3.成熟期和高峰期(30年
代初——抗战爆发) 代表作: 《子夜》 《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4. 文艺性、政治性紧密结合时期,创作又一个丰收期
(1937-1949年) 小说:《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走上岗位》 剧本:《清明前后》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五、《子夜》
1.创作背景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质的大
瞿秋白: 1933年为子夜年,是白色的
讨论。
革命派认为当前的任务是无产阶
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
《子夜》显示了左翼文学的
级领导革命推翻三座大山;
托派认为应该由资产阶级承担反
创作实绩,显示了无产阶级 文学的成熟。
帝反封建的任务;
资产阶级的学者认为,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可以完成革命,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
茅盾论创作动机与目的
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
《子夜》是一部可读性差、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如何理解上述文字的美?
• 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 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 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 • 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 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 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 平常。 • ‚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 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 失落感。
2、施蛰存
• 其主要的创作特色是:运用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现 人物的意识与无意识,描写二 重人格。集中代表这一倾向的 是1932年、1933年出版的 《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和《 善女人行品》二个小说集
•
从选材看,施蛰存的心理小说有两种倾向——
• 一种是历史题材,代表作有《鸠摩罗什》、《将军 底头》、《石秀》; • 另一种取材于现实生活,《梅雨之夕》是其中的 一篇名作。这可以说是—个都市青年男子的“白日 梦”。小说把主人公飘忽的思绪写得很细、很密, 表现了他的性意识的流动。
• 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 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 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美学趣味上冷静舒徐的格调、含蓄的情绪和节制 的理性,也成为“京派”小说的显著特色。 • 具有圆熟静穆的美和东方牧歌的情调。
(3)文化上
•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一、小说作者新人迭出,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三部曲作品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
二、现实主义题材空前规模的拓宽。 三、小说内容上的变化,题材上的开拓带来小 说体式、叙述模式上的变化。 ①讽刺体小说的开拓与挖掘。 ②“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出现。
四、流派纷呈。 1.四川乡土作家群: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教学内容:这一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 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第二节论述丁玲、张天翼的小说 创作;第三节讲述新感觉派。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的概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必读作品: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 生》、艾芜《山峡中》、施蛰存《将军的头》、萧红《生 死场》《呼兰河传》。
代表作有: 《从空虚到充实》、《小 彼得》、《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 《洋泾浜奇侠》;长篇童 话《大林和小林》、《宝 葫芦的秘密》等。
四、张天翼的创作成就:
短篇《华威先生》(《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第 1卷第1期,后收入《速写三篇》)。
《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浮夸、傲慢、权 欲熏心,“包办抗日”国民党官僚形象, 他实际上是包而不办,自诩为民众服务却 破坏民众利益,以“人民公仆”自居却过 着老爷生活,其言其行处处暴露出他的虚 伪本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华威先生》最大艺术特点是讽 刺手法的运用,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张达 到嘲笑、鞭挞生活丑类的目的;但夸张而不 失真实,幽默而不失严肃,表现了作者卓 越的艺术才能。——暴露与讽刺小说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
说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不少优秀的小说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社会风貌。这些小说作品,既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20世纪30年
代的小说。
一、现实主义风格
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突出表现了社
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作家们通过小说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如巴金的《家》、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爱情题材
在30年代的小说中,爱情题材成为一大热门。小说家们通过对爱
情的艰难追求和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脆弱。例如张恨水的《新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
表现了在动荡年代里,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个人命运
30年代的小说作品多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
挣扎和选择,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朱
自清的《春》、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描绘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坚守和奋斗,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文学风格
30年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有的作家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有的作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如萧红的《生死场》、冰心的《雪山飞狐》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五、人文关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
1928年初发表著名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初胡也 频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
1933年5月遭国民 党特务绑架,拘 禁在南京。1936 年9月被共产党营 救出狱,11月赴 当时中共中央所 在地陕北保安县 。
.
1948年写成著名源自文库长篇小说《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 该作品荣获1951 年度斯大林文艺 奖金二等奖。 1986年3月4日病 逝于北京。
艾芜、沙汀、叶紫等。
柔石
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一位“极想有为,怀着热爱, 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青年肖涧秋在一江南小 镇的情感遭遇,表现了大革命风雨到来之前知识分 子的曲折仿徨的心灵世界。 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农村骇人听闻的“ 典 妻”习俗,揭示了农村妇女连人身权利都丧失了的 悲惨境况。
京派小说的特点:
在艺术上 感情表现上 题材上 语言上 追求厚朴清新、冲淡自然的文风 比较内敛,节制,有浓浓的怀旧情
调 多写乡村生活,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描 写,也是作为与乡村的对照中,纳入 他们所建构的审美天地。
简约、古朴、活泼、明净
废名:短篇《竹林的故事》、长篇《桥》、 《莫须有先生传》 萧乾:第一篇小说《蚕》 短篇《篱下集》、《栗子》、《落日》 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卢焚: 1946年后用另一笔名师陀 小说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野鸟集》。知识者的还乡或潜在的精神还乡 林徽音:《九十九度中》 李劼人:《死水微澜》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
第二节 丁玲等
.
玲
丁
生平与创作概况
原名蒋伟,字冰之。 1904 年10 月12 日生于 湖南省临澧县的一个没 落官僚地主家庭。 四岁丧父,丁玲的父亲 曾短暂留学日本。 母亲及其同学深深地影 响了丁玲。
.
1922年初去上海,入 陈独秀、李达创办的 平民女校学习。 1923年经瞿秋白介绍 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 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 。
.
《呼兰河传》
内容上: 它以一个童稚的目光注视着故乡的一切,不谙世事 的小女孩心中时时存在的讶异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 明的对比。 这部小说是作者“梦回呼兰河”的产物,在思乡念 土情感的驱动下,她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 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 ,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 人的平凡的人生悲喜剧。
萧军
(1907---1988),辽宁锦县人。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鲁迅 领导下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胡 风等人同编《七月》。1929年开 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八 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 的矿山》,小说散文集《跋涉》 (合作),历史长篇小说《吴越春秋 史话》等。
萧军
.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作于1940年底,载于1941年6月《 中国文化》第2卷第1期。 “我”与霞村的故事. 霞村的故事 贞贞在身体遭受日本鬼子蹂躏之后仍然坚强、自尊,不接 受任何廉价的同情,对生活依然充满理想。作品同时还通 过描写人们对贞贞的冷漠和歧视,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 厚的封建意识作出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在民族矛盾上升 为时代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反封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30年代小说一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
(1927—1931—1937)
现代化历程——京派和海派
A、“京派”小说——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纯文学倾向”——追求艺术的独立价值和美——#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B、“海派”小说——呼应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潮流——“现代主义倾向”。分三阶段——1、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性欲小说;
2、#“新感觉派”30年代,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为代表的都市小说;
3、40年代,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
革命历程——左翼和左联外作家
(1927—1931—1937)A、左翼小说——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呼应世界范围内的“红色”3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文学反映人民大众的反压迫、反帝斗争,为政治夺权服务。包含四类作家:
1、鲁迅;茅盾—社会剖析派;
2、丁玲;女性解放与女性文学
3、左翼新人小说(张天翼势力庸俗的剖析、沙汀剖析农村痼疾、
艾芜漂泊者的人生追求、叶紫乡野风、柔石、胡也频激情作家);
4、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端木蕻良。
B、左联外作家(民主主义作家)——在左翼与“京派”、“海派”
的对峙中与左翼作家有密切联系,但仍保持独立风格探索的作家——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
1、巴金、老舍等大作家;
2、王统照、叶绍钧、李劼人等作家。
丁玲——女权主义在中国的悲剧命运
基础知识:女性解放与女性文学
一、生平
二小说创作
1、处女作《梦珂》
2、时代苦闷与女性意识相交织——《莎菲女士日记》
①思想内容
②人物形象
③艺术特点:日记体内心独白心理写实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
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的 特点
1、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一个成熟与繁荣的时期, 小说家风格多样而具个性,流派特色鲜明,标志着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样式的成熟。
2、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3、30年代的小说家们对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 西方诸方面的关系作了新的省视。
4、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
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成熟与繁荣的表现
首先,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的及 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也表现在对历史 材料的纵向开掘上。
其次,是长篇小说的成熟。茅盾的《蚀》、《子夜》,巴金 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 城》、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 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 前》、《大波》,王鲁彦的《野火》 。
柔石
柔石
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一位“极想有为,怀着热爱, 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 青年肖涧秋在一江南小 镇 的 情 感遭遇,表现了大革命风雨到来之前知识 分子 的 曲折仿徨 的 心灵世界。
短篇《为奴隶 的母亲》描写了农村骇人听闻 的“ 典 妻”习俗,揭示了农村妇女连人Leabharlann Baidu权利都丧失了的 悲惨境况。
萧军
(1907 -1988),辽宁锦县人。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鲁迅 领导下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胡 风等人同编《七月》。1929年开 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八 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 的矿山》,小说散文集《跋涉》 (合作),历史长篇小说《吴越春秋 史话》等。
萧军
.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 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 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鲁迅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作者 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 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姻帼, 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 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 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 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他 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 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们对侵略者的仇恨 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他们被称为“东北 作家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尊良、舒群、 白朗、罗烽和李辉英等。,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人“奴隶丛 书”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小说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灌注在看 似涣散的叙述中。
鲁迅称它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 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最后,是小说流派的涌现。文学流派的涌现是文学发展到成 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 情感中注人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 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 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 “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 “革命的罗曼蒂克”。
萧红与母亲
萧红1930年在北京
.
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 同年10 月与萧军自费出 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
1934 年春“两萧”取道 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
.
1936 年7 月,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 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 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 辗转汉口、临汾、西安、 重庆等地。
1938 年8 月与萧军离异, 与端木蕻良结合。
1942年1 月22 日病殁香 港。
.
在短短的8 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 万字的文学财富, 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 其是在小说文体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 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 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 的了悟。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生死场》
萧红的成名之作,写于1934年9月,1935年由鲁迅作序,作为 “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小说描写1921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初,哈尔滨附近 一个偏僻村庄的人民如同动物一样,在沉滞闭塞的生活中经 历着“生、老、病、死”的轮回,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 北后他们遭受到的更深重的苦难和为生存而被迫奋起的抗争。
《八月的乡村》
.
长篇小说《第三代》 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它史 诗般地将东北人民自辛亥革 命以来的生活与对压迫者的 反抗深广地展现开来,众多 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气势恢弘的场面,显示了作 者驾驭大型题材的能力。
《第三代》
萧红
1911 年6 月2 日 生于黑龙江呼兰 县。原名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 等.
蒋光慈
(1901-1931,又名光赤)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踏人文 坛,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 说创作。
蒋光慈
.
他十分赞同早期革命文学的“文学就是宣传”的文学主张。 其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和短篇集《鸭绿江上》充满诗情 与浪漫色彩,《短裤党》着力描写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后期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 《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等开始描写革命者的 恋爱故事。
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 “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 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左联青年作家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又名赵平复、赵少雄,笔名金桥、 赵璜、刘志清等。浙江宁海人。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主持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编 辑工作。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 密被捕。2月7日晚,被敌秘密集体枪 杀于上海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