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放言五首

合集下载

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注释】

槿(jn):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嫌身:嫌弃自己。

漫:随便。

厌生:厌弃人生。

【赏析】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

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

放言原文及翻译

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

放言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放言五首原文及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放言五首原文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其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放言五首翻译

其一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也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白居易《放言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放言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放言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③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蠃须待局终头。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②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人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

④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15.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6分)

答案:

14.C(注意选项前面说的是借用典故,很显然藏钩就不能够指游戏,而是以钩弋夫人的命运典故来表达参悟命运的难以揣测)

15.①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无奈。颈联中灵龟神算,却无法避免自己的灾殃,充满对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哲理的思考。“马失应无折足忧”一句,通过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塞翁关马故事的一个逆向思考。没有马回来的惊喜也就不会出现儿子摔残的悲剧。

《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古诗赏析

《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古诗赏析

《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古诗赏析

《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古诗赏析

《放言五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放言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赏析】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放言五首》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赏析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态度并告诫世人。

第一首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第三首诗流传最广,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第四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

第五首诗艺术地说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规律这一道理,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虽通篇议论说理,但启人深思,并不乏味。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鉴赏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译文鉴赏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放言五首·其一

唐代: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注释

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河:黄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

接舆(yú)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舆,本指车厢,亦泛指车。

白居易《放言其三》赏析

白居易《放言其三》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赏: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古诗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古诗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古诗赏析.doc》

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https://m./wenxue/baijiyi/651147.html

下载说明:

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

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

联系客服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我知道了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放言五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唐代〕

原文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枯绕没有停止过。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丢失不回来了,就不会有儿子折足的忧虑。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实等到局终才分晓。

注释

“世途”句: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陶渊明《归田园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卒:始终。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车转毂(gǔ):像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实志与失意。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

鉴赏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原文和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原文和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原文和鉴赏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放言五首·其五》

作者:白居易【唐代】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译文|鉴赏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下面是其中的第三首。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放言五首·其三》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放言五首-其五(白居易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五(白居易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五

唐代: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标签

哲理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注释

槿: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嫌身:嫌弃自己。漫:随便。

厌生:厌弃人生。

赏析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放言五首·其一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放言五首·其一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放言五首·其一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放言五首·其一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唐代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注释

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

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河:黄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

接舆(yú)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逍遥游》)。舆,本指车厢,亦泛指车。

予:我。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浔

(xún)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导语】诗题“放⾔”,就是⽆所顾忌,畅所欲⾔。组诗就社会⼈⽣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遭遇的忿忿不平。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居易《放⾔五⾸》(其⼀),欢迎阅读!

《放⾔五⾸》(其⼀)

唐•⽩居易

朝真暮伪何⼈辨,古往今来底事⽆。

但爱臧⽣能诈圣,可知宁⼦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赏析】

⼈常⾔“眼见为实,⽿听为虚”,“⽿听为虚”,未必,“眼见为实”,也不然。

对于⼈来说,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主要⽅式就是通过看,所以⼈对⾃⼰看到的东西和事情都极其信任,很少会持怀疑态度。这⾥,诗⼈敢于打破常⼈的思维,认为世事变化,云诡波谲,真真假假,实难通过简单的眼观来辨别。为了证明这个论点,诗⼈运⽤⽐喻的艺术⼿法,举出了萤⽕⾍和荷叶⽔珠的例⼦——“草萤有耀终⾮⽕,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意思是说,夜晚草丛⾥飞来飞去的萤⽕⾍,明晃晃的亮晶晶的,像⼀团⼩⼩的⽕星⼦,事实上呢?萤⽕⾍⾝上虽然能发出光亮,然⽽那只是荧光,并不是真的⽕光,表象⼀样,实质不同;夏天池塘⾥荷叶青圆,上⾯时有圆滚滚的璀璨的⽔珠,看起来像是珍贵的珍珠⼀样,其实也并不是。诗⼈以萤光并⾮⽕,露滴不是珠,来⽐喻⼈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这两句诗,论据有⼒,具有很强的情感⾊彩,讥讽了那些有名⽆实⾔⾏不⼀的⼩⼈之辈。

扩展阅读:⽩居易的⽂学成就

⽩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的⼤诗⼈,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在独善。奉⽽始终之则为道,⾔⽽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居易⾃⼰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类体现着他“奉⽽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的⽂学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发的。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三)阅读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三)阅读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三)阅读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赏析】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以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样,都是对人心的深刻的总结。古人认为辨别玉石的真假,需要用火来烧,能够经得住烈火长时间的炙烤,便是好玉;鉴别一块木头的好坏,要等到七年之后,七年之后如果木头不腐不烂,依旧结实如初,那便是一块好木材。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诗人又举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两年后便死去,从此周公开始辅助成王,一心致力于朝政,忠心不二,是历有名的忠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起初他为人毕恭毕敬,做事十分卖力,不知疲倦。后来招买人心,拉拢势力,等到汉平帝死后,便假拟遗照,篡汉称帝。诗人认为,考察一个的忠心,不能单单从短期的表现来评价,必须进行长时间地考量,从整个历史的长度去衡量和判断。诗人认为自己和好友都是受人诬陷的,自身清白,必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等到“三日”“七年”之后,朝廷定会明白他们的忠心,这是不容置疑的。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放言五首并序①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②,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③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④,未届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⑥。

这第一首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其中“草萤”、“荷露”二句颇富哲理的思考: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只要经过实践的经验,真伪即能大白。

注释①、据序文可知,这组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这是一组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组诗中,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抨击并告诫世人。其中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③、李颀:见前关于他的作者介绍。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荷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河:黄河。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周公:见后本题第三首注。接舆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 逍遥游》)。舆(yú)本指车箱,亦泛指车。

④、予:我。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浔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古时协助州刺史处理一州事务,在唐代实际上是闲职,多以贬官充任。

⑤、未届任所:还未到达任所。届:到。

⑥、暇:空闲时间。缀:撰写。续其意:谓读元稹《放言》之意。耳:叹词。

⑦、辨:一作辩。底:啥。

⑧、臧(zāng)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诈圣:其奸诈。甯(nìng)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元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装傻)。”甯:今亦作宁。知:同智。此二句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⑨、此二句以萤光这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⑩、此二句进一步明示辨伪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这就不能发现真伪的区别。僠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此用为名词,指火光。照乘:珠名。《史记.田敬仲为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殊:异。按:本诗虽通篇议论说理,读来却不乏味。这就在于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以下四首也是如此,令人读之有味,思之有理,深得启迪。

内容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①。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③。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④。

题解这第二首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作者以诗言理,阐述了《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之间的倚伏关系,从而说明坏事可以转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变为坏事,显示了朴素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即朴素的辩证观点。

应该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转化的。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注释①、前句意谓: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陶渊明《归田园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卒:始终。

②、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车转毂(gǔ) :象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曹植《赠丁翼》:“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反覆:谓反复无常。藏钩:古代一种游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通‘较’)胜负。”此言荣枯如同藏钩之戏,变化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同披)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仲昵(孔子)曰:‘神龟……知(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遗算),不能避刳肠之患,’”刳(kū):剖开。后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一般成语词典皆有载,姑从略。折:摔断。足:同脚。忧:忧患。

④、此二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内容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④?

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关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①、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