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信仰论文
在高校中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
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为认识我国宗教问题和处理我国的宗教关系、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从恢复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确立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从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宗教关系到把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入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宗教信仰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有一些不正当的团体,开始利用宗教信仰来干预大学生的行为走向。
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
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崇高的信仰。
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
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家庭的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观瞻宗教礼仪,熟人、朋友的介绍,传教人士的引导。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未解之谜,大学生有可能为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
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需求。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与他人保持顺畅的交往。
但在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往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与困惑。
宗教团体中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可能使他们中的个别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寻求心理抚慰的实现。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首先,宗教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理解。
因为人们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等现实世界
的认知和理解有限,而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人类认识和想象的方式去解释未知的神秘世界。
信徒们通过信仰,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宗教可以成为他
们内心的支柱,支撑他们度过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难。
其次,宗教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
对于许多传统社会而言,宗教信仰是社会
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宗教的知识和道德教育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当代社会,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例如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对于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宗教在历史中也出现过许多不和谐和冲突的事件。
有时候,宗教信仰被利用来
促进权力的扩张和人类的压迫,甚至导致了战争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在这些情况下,宗教
信仰被滥用,成为一种破坏社会和人类的因素。
因此,我认为对于宗教的认识应是全面的,要正视它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它的
负面影响。
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武断地否定或者盲目追随,而应该以理性客
观的态度去理解和面对它。
我们的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宽容和兼容并蓄的宗教氛围,
倡导人们积极参与宗教活动,同时也要警惕那些利用宗教信仰做何种政治和经济的局限性
影响。
总而言之,尊重宗教信仰,理解和认同它的基本价值,这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关
系的基本条件之一。
1-3.《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
[译者按:以下是未刊译稿。
仅作为此次讲习班教学资料使用。
请勿引用、转载。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一个现代欧洲文化世界的后裔,在处理普遍历史问题(Universalgeschichtliche Probleme)时,都不免会合乎情理地问: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只有在西方,“科学”才发展到了一个我们今天承认为有效的阶段。
在西方之外,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巴比伦和埃及,也存在经验知识,对世界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反思,极高深的哲学乃至神学的生活智慧(不过,一种系统神学的充分发展只出现在受到希腊影响的基督教世界,而此外只在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几个教派中稍现端倪),以及达到非同寻常的精微程度的知识和观察。
但在巴比伦和其它地方,天文学缺乏希腊人最初赋予它的数学基础,当然,这使得巴比伦星象学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
印度的几何学缺乏理性的“证明”,后者又是希腊精神的一个产物,希腊精神还率先创造了力学和物理学。
虽然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观察的方面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却缺乏理性的实验(它发端于古代,但本质上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和现代的实验室,因此,印度的医学虽然在经验和技术上高度发达,但却缺乏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在西方之外的所有文化地区都缺乏一种理性的化学。
高度发达的中国历史著述缺乏修昔底德实事求是的程式(Pragma)。
在印度我们可以找到马基雅维利的先驱,但亚洲所有的国家学说都缺乏亚里士多德那种系统的途径(Systematik),特别是理性的概念。
对于理性的法律学说来说,尽管在印度(弥曼差派)出现了这种学说的萌芽,而且在近东存在全面的法典编纂,但印度和其它地方的所有法律著作都缺乏罗马法和受罗马法训练的西方法律的严格法学图式和思想方式。
此外,只有西方才知道教会法这样的形态。
艺术的情形也一样。
其他民族的音乐听觉,和我们今天相比,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加敏锐的程度,至少也毫不逊色。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宗教信仰论文】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海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一)根据统计数据,女生信教人数比男生稍多,农村大学生信教人数比城镇大学生稍多信教大学生中,海南籍男生信仰佛教、道教人数占相当比例,女生信仰基督教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整体来看,女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信教大学生中,城镇大学生占28.43%,农村大学生占71.57%,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二)从信仰选择上看,信仰佛教的居多对样本中85名信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这些人中有39人信仰佛教,14人信仰基督教,13人信仰道教,2人信仰伊斯兰教,1人信仰天主教,分别占信教学生45.9%、16.8%、15.3%、2.4%、1.2%。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学生占信教总人数的61.2%,这与海南本地佛教、道教信仰比较流行以及琼台师专与海经贸学生中海南籍学生偏多有直接关系。
此外,基督教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海南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政策认识模糊,对信仰宗教持宽容态度对“您认为中共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吗?”的回答中,52.8%的学生选择“可以”;22.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选择“不可以”的学生仅占24.5%。
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需要宗教信仰吗?”时,17.6%的学生选择“需要”;65.9%的学生选择“看个人情况而定,大学生可以有宗教信仰”;选择“不需要”的学生仅占16.5%。
对“如果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参加宗教活动,并在寝室进行宣讲,您会怎么做?”的回答中,59.6%的学生选择“不干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大学生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不明确,总体上对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对宗教信仰没有明显抵制心理。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主要原因(一)社会思潮多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佛教论文
【摘要】浅谈佛教与当今社会【正文开始】什么叫佛?佛,印度的梵文叫布达。
藏文译成布达拉,我们到布达拉宫就是到佛宫;译成中文是普陀,我们说上普陀山就是指上佛山;或者叫佛陀,简称为佛。
什么叫佛?佛就是觉者、智者。
什么叫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什么是人,就是还在痴迷的佛。
这些文化里一点迷信色彩都没有。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字是“觉悟”。
佛教源远流长,到现在已经有了1500年的历史了,而佛教与中国更是息息相关,有句古话说得好,佛教发源于印度,昌盛与华夏。
佛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影响着,并且有了相互融合的一部分,所以说我们华夏子孙对于佛教或多或少都有些潜移默化的联系,而我对于佛教的认识还是极为浅薄的,在此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加提点。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阿!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跑,然而慌不则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一颗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再看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时可一饱口福.忽又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只好落入张开巨大的恶龙腹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到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的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深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啮---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种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是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人性固有其可怜之处,亦有其可悲之处。
世界宗教基督教论文
世界宗教——基督教的净土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那么宗教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对宗教文化现象又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我深受着基督耶稣对我的恩佑和福泽。
他用宝血洗净我的罪,保佑我平安得永生。
阿门!对于我来说:宗教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仰以灵魂安慰得解脱。
关键词:世界宗教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圣诞节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思考小结世界宗教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而其它宗教则主要为民族性宗教或地域性宗教。
中国人习惯上称中国有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指基督新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而实际上只是在世界三大宗教基础上加上了中国传统宗教——道教。
天主教与新教(中国人俗称基督教)乃基督敦三大致派中的两大敦派,另一大派是东正教。
这三大敖派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仍被视为同属一教。
基督教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
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
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基督教教义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1、十诫。
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三位一体。
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
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
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处
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处
一、宗教信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之间,如何
实现和谐共处,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
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一些传统的宗教信
仰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如何在传统与现代
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
冲突。
一方面,现代社会强调理性和科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而传统的宗教信仰则强调信仰和虔诚,强调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如
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和谐共处,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
在实现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
传统的宗教信仰,同时也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通
过加强宗教教育,提升信徒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好
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加大对宗教
团体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三、结语
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处,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传统的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
的和谐共处,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
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宗教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宗教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文化论文-
社会学论文
本文档旨在提供6篇精选的宗教文化论文范文,涵盖了文化论
文和社会学论文方面的主题。
以下是这些范文的简要描述: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文化: 这篇论文探讨了宗教文化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保护它们作为文化遗产。
作者讨论了宗教文化与当代社
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2. 跨文化比较宗教仪式: 该论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仪式,探讨了宗教在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作者分析了不同宗教仪
式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传承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3. 宗教与社会变革: 这篇论文研究了宗教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作者分析了宗教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并讨论了宗教团体如
何参与社会变革以促进社会发展。
4. 宗教多样性与社会包容: 该论文探讨了宗教多样性对社会的
影响,特别是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作者讨论了宗教多样性如
何挑战社会的包容性,并提出了促进宗教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方法。
5. 宗教与性别平等: 这篇论文讨论了宗教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宗教和实践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影响,并探讨了宗教和
社会如何促进性别平等的可能途径。
6. 宗教与教育: 该论文研究了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挑战。
作
者探讨了宗教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平衡宗教
和教育的需求。
这些论文提供了关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方面和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理解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有重
要意义。
宗教管理学论文范文-探讨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word版下载
宗教管理学论文范文:探讨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word版下载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宗教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把握不够好,管理不到位。
存在不愿管、不善管、不敢管的理由,有不尊重宗教信仰,歧视信教群众,工作方式简单,损害信教群众或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的现象。
2、宗教事务管理基层队伍不稳定,人员不足。
各乡镇(街道)都只配一名统战干事来具体从事宗教事务管理,在一些人口较多、宗教活动场所多的乡镇就难以满足管理需要。
这些人员大摘要:乌苏市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县市。
多年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宣传党的宗教政策,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切实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但在宗教工作领域,还存在方方面面的理由,必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妥善处理宗教理由,才能保持宗教领域的和睦团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宗教事务管理;存在理由;创新;和谐稳定Abstract: Usu City is a multi-ethnic living together, multi-religious parallel spread of counties. Over the years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ligious work, fully publicize the party’s religious polic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Regulations on Religious Affairs”, and resolutely cur b illegal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earnestly safeguard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he religious field. But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work, ther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we mus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religious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and properly handle religious issues in order to maintain religious harmony and unity areas, promot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Keywords: management of religious affairs; problems; innovation; harmony and stability:A宗教理由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理由。
关于宗教信仰问题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宗教信仰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述宗教信仰对人类到底起着一种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宗教与其它一些学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信仰佛教人类社会哲学科学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人的精神追求,甚至有些人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泯灭良心,给社会以及人类带来了许多的伤害,之所以会有各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生活所迫,就是人的贪念、无知,没有一个正确的精神向导,或者说是精神信仰与寄托,而是被世间的虚荣繁华蒙蔽了心灵,再也见不到阳光。
宗教信仰是什么?就是我们心中所尊崇的某种精神,并愿意为这种精神而献身。
我认为宗教信仰并不等于迷信,我们应该重新来认识和反思这个问题,从目前的社会现象来看,我们对于宗教的看法还是有些片面的,虽然,曾经有些国家因为宗教而停止过发展,但如果没有宗教,它一样会陷入另外一种艰难的境地,关键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把握的度。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说,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宗教其实也是一门哲学,它的精神导引就是教人向善,它能教会人懂得许多的人生哲理,懂得人应该要有道德准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够教你怎样用一颗善良的、真诚的、慈悲的心去做人与做事,教会你对世间万物的正确认识,多去相信人间的美好。
人类运动学中,有一个词叫做“意动”,其实,有的时候只要你想着事情好的一面,你的行为、意识就会随着你所期待的那样去做,它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指引吧!人们信仰的宗教有很多种,但在中国主要有三大教:道教、儒教、佛教,其中佛教在中国相当较为盛行些。
1宗教与哲学、科学的关系1.1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享受哲学》一书中讲到,所有的科学的发展到了最后都是哲学的问题(研究理论物理的朋友恐怕感受最深),但一切哲学问题追问到最后都变成了宗教问题,许多问题都是未知的,人类还回答不了,更解决不了,到最后都只有找上帝他老人家给出答案;哲学和神学所研究的问题很可能是一样的,但因为核心不同,所得到的答案和表现形式也就不一样了。
社会主义论文:社会主义与宗教相关性解析
社会主义论文:社会主义与宗教相关性解析社会主义与宗教相关性解析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始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那么,社会主义与宗教之间到底有何相关性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社会主义与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主义强调平等、公正、自由,而宗教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
两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人的尊严与自由。
社会主义主张工人阶级的人民民主,也就是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中实行充分的民主。
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种思想,强调平等、爱与关怀,提倡宽容、善良、正义、公正,对于人的尊严与自由有一定的理解和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和宗教对于人的内心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斗争、纪律和责任感有序发挥的空间,宗教则为人们提供一个内心世界的净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安慰与抚慰,得到一些具有意义的答案。
社会主义注重人的自由、尊严和幸福,而宗教则更加强调人的信仰、善与恶以及永恒的人生价值。
再次,社会主义和宗教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它强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革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而宗教则是为了人类的内在需求和精神寻求,它早在人类的起源时期就出现了,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它们都是以人类的信仰和人类的灵魂为核心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宗教都有多个方面的相关性。
它们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健全的,都为人类提供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支持与保障。
虽然在理念上无法完全统一,但是如果能够在价值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社会主义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也必将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正如斯大林所说:“对于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来说,尊重和爱护对于信教的劳动者也是必须的,这是不容争辩的。
”。
宗教学论文-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外来文化像佛教那样,既猛烈冲击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又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逐步被改造、被消化、被吸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及融合过程佛教就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所谓佛教中国化,就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于西汉未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就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就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就是隋唐阶段,这就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就是宋元明清阶段,这就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
而佛教可以融入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意识形态,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精髓,巴蜀、岭南、东夷、西域等地域灵气,统统蕴含其中。
这种魅力独具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撷英掇华,与时俱进,具备了吞天吐日的气度与高屋建瓴的自信,不但从不排斥外来文化,反而能像海绵一样吸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承载包容胸怀,受惠于其自身的教理依据,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冲突中互相融摄、交相争鸣中互补融合。
以至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就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就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隋唐时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与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现象。
纵观世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的传播无不伴随着文化集团的扩张与侵略,刚性的战争机器用野蛮杀戮为柔性的文化形态开拓生存领域就是一种常态。
而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自由交融,互相借鉴,直至取得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中国化成果,与平友好的氛围始终就是交汇环境的主流。
两种文化交流之广,影响之深,唯有佛教中国化这一现象。
《世界宗教》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当代世界宗教问题透析》课程论文班级:中澳11-1 姓名:董宇佳学号:2011311007 论文题目:宗教文化与世界旅游关系分析摘要: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宗教信徒4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65%,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宗教信徒.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对人类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及生活方式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宗教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的财富.宗教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旅游审美特点。
关键词:宗教旅游宗教旅游开发1.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古时期,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使各种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以原始宗教的形式纳入到远古人类的生存体系之中。
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映像社会现实的群体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始终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存在方式。
1.1 宗教旅游宗教旅游是旅游活动方式之一。
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
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
1.2 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
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
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
宗教论文
早期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信息学院07计算机2班郑洋200707220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建设、社会进步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央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我认为,佛教的平等观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石。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最为基本的思想之一。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本质、空性上没有任何差别。
每一个生命,均没有高下贵贱等差别,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他人。
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关爱与呵护。
要平等以待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消除我见,因为“我见”是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之源。
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性存在,但世人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满足一己的欲望,这就是“我见”。
佛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情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平等意识非常重要,可以消除因尊卑思想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佛说的平等,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佛、法、众生皆平等,视一切男女如父母,视六道众生如亲人。
若世上的人都有这样的平等襟怀,谁还去争高下尊卑?谁还去滥杀无辜?谁还去捕食野生动物?谁还去乱伐森林植被?从人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地合其序,与日月同其辉,哪还有不和谐的音符搅乱时代前进的节拍?“和谐社会”是从佛教的众生平等、佛与众生平等的理念推演出来的概念。
佛教的平等观与在平等观基础上产生的和谐观,不仅是人与人的平等、和谐,还是人与动物、与自然界的平等和谐,所以,和谐社会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不够的,理所当然要把“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回归自然”的理念包括进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破除西方制造哲学推演出来的人是宇宙的中心的理念,破除按照人的意志、欲望去改造世界的理念。
宗教论文
宗教是什么?宗教是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向往,是人内心世界的一支拐杖。
所有的行为应归结为反省和修心。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使人对其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世界五大宗教——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
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
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
犹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
犹太教崇拜单一的主神Adonai,是希伯来人内部的民族宗教。
七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的冥想中创立伊斯兰教,随即以蓬勃的活力蔓延于阿拉伯半岛,遍及半个世界。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估计数),仅次于拥有超过20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印度教是19世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创造的。
印度人自古以来则以多种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和道学都隐含着元宗教精神,这可从老子《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中表现出来。
《道德经》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尊道贵德,不弃人,不弃物;使人求以得,有罪得免;常善救人,以百姓心为心;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对道要敬畏,如冬涉川,若畏四邻,俨兮若客,这类元宗教精神体现了宗教家悲天悯人的信仰情怀。
《论语》也讲“祭神如神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足见儒学亦敬天而畏天命,怀有诚惶诚恐的元宗教精神和信仰情怀。
宗教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更是把人类生存的最终价值建立在宗教的根基上,他们人类生存的权利意识本身就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
无论西方或是东方,元宗教精神激起并以之为支往的社会伦理观念和人生价值信念,皆可历千万年而不衰,亦非靠权力诱导制造的短期政治行为所能取代的。
对宗教的认识
对宗教的认识关键字:文化、宗教、灵魂、信仰、迷信论文摘要: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宗教、灵魂、信仰、迷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我个人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宗教是这篇论文的核心。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要为文化下一个具体定义,这就说不出来了。
其实,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意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狭义文化意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
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我认为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对象(教主),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辩论辩题
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辩论辩题正方,宗教信仰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道德准则。
宗教教义中的善良、仁爱、宽恕等价值观念,有助于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维护社会和谐。
比如基督教的十诫中规定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这些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可以促进社会的慈善事业发展。
许多宗教组织都会设立慈善机构,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
例如,基督教的慈善组织、伊斯兰教的救济基金等,都在社会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宗教信仰可以减少社会犯罪率。
一些研究表明,宗教信仰者往往更加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他们对犯罪行为的抵制力更强。
因此,宗教信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犯罪率,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宗教信仰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以提供道德准则、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并减少社会犯罪率。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宗教信仰,认识到它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反方,宗教信仰对社会有消极影响。
首先,宗教信仰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
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甚至引发宗教战争。
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等,都是宗教信仰导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
其次,宗教信仰可能阻碍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一些宗教信仰者对科学知识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科学研究。
这种宗教保守主义可能阻碍社会的科学进步和现代化发展。
最后,宗教信仰可能导致对异端和非信徒的歧视和迫害。
一些极端宗教组织对异教徒和非信徒进行歧视和迫害,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综上所述,宗教信仰对社会有着消极的影响,它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阻碍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并导致对异端和非信徒的歧视和迫害。
因此,我们应当警惕宗教信仰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正方可以引用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爱是宗教的终极目标,它是创造和维护社会和谐的最强大力量。
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论文
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论文推荐文章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热度: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热度: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热度:初一政治小论文格式范文热度:幼儿学前教育探析论文热度:一个民族有主体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学,都是值得庆贺的,因为这意味着民族的大多数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会生活有精神支柱。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提要】解决国际争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机的物质手段并不十分缺乏,目前国际社会最为欠缺的乃是一种真正代表全人类利益的人文主义哲学,它以仁爱和谐为宗旨,能超出国家、地区、民族、宗教、集团的界域而为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化解仇恨,消融残忍,促进族群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
中国儒家的仁学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为建立一种当代新人文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和基础。
宗教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层面的,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这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
所以对于多数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不可亵渎的,必要时可以拿生命来保卫它。
在虔诚信教的民族那里,宗教信仰是其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神经感应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作出最迅速最强烈的反应。
同时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人际往来和生老病死。
所以民族问题向来是和宗教问题连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为当代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代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
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西方强势民族与东方和其他地区后起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由来已久,今后还会长期存在,解决的办法是强势民族转变霸主意识,加强平等观念,后起民族增强实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对话;一种是地区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波黑地区的穆、克、塞各族之间的冲突,伊拉克和伊朗、科威特的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独联体中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其特点是土地相邻、利益相左、宿怨积累、互相排斥,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摈弃斗争哲学,实行民族和解,学会和平共处,做到利益共享;一种是某些国家内部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如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矛盾,欧美白人与国内其他有色人种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消除种族歧视,不仅从法律上而且从事实上做到民族与种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宗教文化论文
佛教成归途名流乃何意——我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之现象摘要:近代中国“诸行无常”,中国有那么一派人,曾热烈于政坛、文坛、思想界、影视圈等,但最终却选择了另类的修行方法,或遁入空门,或为佛门居士。
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为母题,探讨了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名流皈依佛教原因。
这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承、社会心理的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皈依;中国;社会名流;佛教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在寺院修炼的僧侣佛教和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两大派别,两者相互支撑,彼此消长,共同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期间居士佛教随高僧大德们的弘法译经而滋生,至隋唐时佛教宗派林立,僧侣佛教极为兴盛,居士佛教显得暗淡失色。
以唐武宗、后周世宗毁佛为转折点,僧侣佛教盛极而衰,进入宋元,居士佛教得到发展,明代居士佛学达到兴盛,这股风潮经自近代的强化延续至今。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并不是个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派别,他们并未集结成团,却似乎“心有灵犀”的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皈依佛门,潜心佛学。
一、中国四大宗教,为什么唯独选择佛教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人生之路。
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的社会名流们扬弃了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而最终选择信仰佛学、皈依佛教呢?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佛教从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磨合,直至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
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佛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传,深置民心。
辩论辩题的宗教因素
辩论辩题的宗教因素正方辩手:宗教因素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和勇敢。
例如,基督教的教义中强调爱和宽恕,这种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宗教还可以促进人们的道德觉悟和行为规范,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伊斯兰教教义中禁止酗酒和赌博,这些行为在穆斯林社区中相对较少。
因此,宗教因素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起着积极的作用。
反方辩手:尽管宗教因素可以给个体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但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并不总是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不同宗教之间存在着信仰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战争。
例如,中东地区的宗教冲突长期困扰着当地人民,导致了大量的流离失所和生灵涂炭。
其次,宗教信仰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
例如,一些极端宗教组织会利用宗教信仰来宣扬暴力和仇恨,导致恐怖袭击和社会动荡。
因此,宗教因素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并不总是有益的。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正方辩手可以引用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爱是唯一能够战胜仇恨的力量。
”这句话强调了宗教信仰对于化解矛盾和促进和谐的重要性。
反方辩手可以引用尼采的名言,“上帝已经死了。
”这句话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减弱的趋势,暗示了宗教因素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边缘化。
在案例方面,正方辩手可以引用基督教组织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如传教士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反方辩手可以引用伊斯兰教激进组织对于恐怖袭击的煽动和支持,如基地组织对911事件的策划和实施。
总之,宗教因素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充分考虑其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在辩论中,双方应该充分阐述各自观点,并引用权威名言和经典案例来支撑论据,以期达到理性、客观的辩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
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
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
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
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
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
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
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
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
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
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
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艺术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早的多。
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
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祭祀丰收,这就是舞蹈和
歌曲的起源。
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带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
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
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忌神时演唱的歌。
而近代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士,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乐器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
经济方面
宗教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反作用于经济。
宗教在它产生之初是和经济分不开的,原始社会,宗教行为也就是象征中的生产活动,经济组织与宗教组织是结合在一起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发展成熟后,表面上虽然“远离”经济基础,但它仍然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一,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实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的宗教都有自己的财产。
恩格斯在分析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时深刻的指出:“由一群在经常变化的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组成的西欧世界,则是通过天主教联合起来的。
这种神学上的联合不只是观念上的。
它不仅实际的体现在这种联合的君主制中心即教皇身上,而且首先体现在按封建和等级制原则住址起来的教会中,教会在每个国家大约有1/3的土地,它在封建组织内部拥有巨大的权势。
拥有封建领地的教会是各个国家之间真正的联系;封建的教会组织利用宗教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
”这一时期在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起凝聚和促进作用的力量是占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基督教会。
第二,某些宗教经典中包含着经济生活的内容,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可用以指导一定经济社会的现实的经济活动。
例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就有大量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伊斯兰学者据此创立了独特的经济理论,用以指导现代伊斯兰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三,宗教有时也赞成和直接支持政府的经济活动。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加士顿县建立棉纺工业时,宗教领袖的支持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的宗教领袖通过他们支持性的讲道与宣传,使人们赞同兴办棉纺织工业。
为了集中资金办棉纺工业,宗教领袖就支持禁酒,使该县原来打算投资酿造业的资本转而投向纺织业,工厂的工人也为此不怎么饮酒了,以更清醒的精神状态投入纺织厂的工作。
这些对于当时的该县棉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宗教信仰、神学观念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人们的经济生活,在客观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治方面
宗教与政治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教堂随处可见,教派五花八门,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却是那么举国一致,除去邪教之外,正常的人们从来不把自己的信仰当成美国社会的唯一真理,所以在政治生活中也从来不以教派站队。
从表面上看,政治与宗教具有“互补”的要求:政治需要宗教给自己提供合法性基础,宗教也力求政治得到最大益处。
拿破仑曾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政府。
精神的征服者是从来不同神甫争吵的。
可以既迫使他们就范,又利用他们,你可以嘲笑占卜师,但最好还是同他们一起吃献祭的小鸡。
”政治是世俗社会的中极关怀,宗教是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此外,政治与宗教虽然都是群体性活动,但在“推销”自己的理念时,二者的手段大相径庭。
前者以强制性为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后者立于劝化说服,传教布道,如沐春风。
虽然历史上不乏强制性“改宗”事件的发生,但这其实是变相的政治活动。
宗教与政治关系的疏密程度既取决于前者的世界观,也取决于后者对前者的信仰与利用。
埃森豪威尔总统曾直言不讳的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如果不建立在一种深刻宗教信念之上的话,就失去了意义,至于是哪一种信念我倒不在乎。
”这深刻的说明了宗教对社会政治的重要意义。
宗教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增添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使社会更新了前进的道路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进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品质,它在细微的改变着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
(2)《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4)《当代伊斯兰教》金宜久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5)《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何光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世界宗教》 L·M·霍普夫;张云钢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