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doc
物理分组实验在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物理分组实验在教学中的改进策略物理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物理分组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之间的角色不明确、实验过程中缺乏引导和评价等。
为了改进物理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几个可能的策略。
明确学生的角色和任务分工。
在物理分组实验中,每位学生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和角色,比如实验组长、数据记录员、实验操作员等。
在分组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每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明确的任务分工。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的角色模糊,提高实验效率。
提供实验指导和辅助材料。
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和辅助材料,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等。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数据和结果,供学生参考和分析。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增加实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物理分组实验中,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数据分析和实验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在物理分组实验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设计和改进实验,探索一些新的问题和现象。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新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通过创新实验,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小学物理实验中的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沟通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1.小组成员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组。
同时也可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与不同的同学合作。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合作的能力。
2.明确任务: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应该明确任务要求和目标。
确保学生清楚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3.角色分工:在小组中,可以为每个成员指定不同的角色,例如实验记录员、材料负责人、设备操作员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合作意识。
4.合作规则:确保学生明确合作的规则,例如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倾听、平等合作等。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实验的原理和概念。
6.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分工合作,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实验操作。
通过互相帮助和协作,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7.结果分享和总结: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可以与整个班级分享实验结果和他们的学习经验。
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从其他小组中学习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也要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确保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究不同杠杆臂长度和不同物体质量对平衡的影响,了解杠杆的平衡原理。
【实验器材】:支持实验台、杠杆、测力计、不同质量的物体、尺子、卡尺等。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台平放在桌面上,安装好杠杆,并将测力计的一端连接在杠杆的固定点上。
2. 选择一定长度的臂长,将测力计的另一端连接在杠杆的活动点上,然后挂上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
3. 逐渐调整杠杆的位置,直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记录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4. 更换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物体质量在不同臂长下的平衡示数。
5.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不同杠杆臂长度和物体质量的平衡示数变化图,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
1. 观察不同臂长和不同物体质量对平衡示数的影响;
2. 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熟悉杠杆平衡的原理。
【实验结论】:
1. 在相同条件下,杠杆臂长越长,平衡示数越小;
2. 相同臂长下,物体质量越大,平衡示数越大。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2. 测力计的示数要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归还到原处。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杠杆的平衡原理,了解了不同因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提高
了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加强实验训练,提高实验能力,探索更多科学的奥秘。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存在问题与对策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整节课时间,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
它是学生亲自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取得资料数据,并亲自分析总结的过程,但学生在实验中普偏存在几个问题,教师如何组织分组实验教学是每一名物理教师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分组实验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经过反复的认真思考而最终被总结出来。
近几年来,虽然物理教材几次课改,但实验尤其学生分组实验数量还是不断增加,说明实验课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分组实验是实验课的核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任何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所替代不了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一、存在问题1.学生不经预习,茫然失措有些学生把实验课不当回事,直到上课前几分钟才匆匆忙忙地赶到实验室。
由于课前没有预习,做实验时感到无法下手。
于是,有的学生甘当“第三者”,袖手旁观;有的学生照方抓药,一边看课本或实验报告手册,一边做实验。
由于一节实验课的时间有限,结果是这些学生有的忙中出错,有的完成不了全部实验任务。
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 ”2.不够踏实,仅图热闹有的学生对做好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是图热闹,凭着一时的好奇心走进实验室。
哪里热闹,他们就往哪里挤。
虽然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多数学生忙而无获。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不好,理解不深刻。
因此,他们在实验时不是胡乱动手,就是作壁上观,人云亦云,一节课上完了还是稀里糊涂。
3.不守规范,任意瞎做实验操作规范是为了防止损坏设备、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拥有必备素质的重要措施。
学生实验时,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1)违反实验操作规程。
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试验教案
教案: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试验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分组试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组试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
3.分析实验数据和总结实验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小实验或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常常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是每次实验都进行多次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否通过一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呢?”2.学习目标(5分钟)学生思考后,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分组试验。
通过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在同一条件下对比不同组的实验结果,以找出实验规律。
”3.学习方法(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分组试验的基本方法和要点: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和条件,然后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实验。
分组试验的组数不应过多,但也不能太少,通常选择3-4组最为合适。
4.实验展示(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试验的实验展示,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课堂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细致观察和分析数据的变化。
5.实验设计(10分钟)老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分组试验的实验方案,要求包括以下要点: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对象、分组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
学生根据所学的实验方法和要点,进行实验设计。
6.小组合作实验(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和合作。
7.数据分析和总结(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他们可以利用图表、平均值等方式,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实验规律和相关结论。
8.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并且让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提出疑问和讨论。
高中物理教案分组实验
高中物理教案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小球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并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小球、台阶
实验步骤:
1. 将小球从台阶顶端释放,在小球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用计时器记录小球通过不同高度的时间。
2. 分组操作,让每组成员分别记录小球通过的时间,保证数据准确性。
3. 重复多次实验,以减小误差。
实验数据处理:
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球自由落体的平均加速度。
2. 利用公式 a = 2h / t^2,其中a为加速度,h为下落高度,t为小球通过时间,计算每组实验的加速度值。
3. 计算多组实验的平均加速度值,并用此值代表小球的加速度。
4. 根据公式 g = 2ah / t^2,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a为小球加速度,h为下落高度,t为小球通过时间,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总结:
1. 重力加速度在不同实验中的变化较小,说明实验结果准确性较高。
2. 通过本实验,可以了解到重力加速度是一个恒定值,且与下落物体的质量无关。
3. 实验中需要注意记录数据的准确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浅谈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分组方式
浅谈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分组方式一、引言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分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良好的分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分组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本文将从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物理教师们有所启发。
二、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对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物理实验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操作,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学生水平相近分组时应尽量保证分组学生之间的水平相近,避免出现一个组内有强者且弱者混杂的情况,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学习节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成员人数适中分组时小组成员的人数应该控制在适中的范围,一般来说3-5人的小组比较合适,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避免有人在小组中被边缘化。
3.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分组时要尽量避免将彼此之间关系不好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中,避免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小组合作的效果。
1.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组方式,可以通过抽签、点名或者随机数生成器等方法来进行,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友情分组友情分组是指由学生自行组队,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群中进行实验,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互助。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出现朋友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影响小组合作的效果。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模版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模版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的分组实验管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实验室教学的质量。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一中物理实验室中进行的所有分组实验。
3. 实验分组3.1 实验分组的原则根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实验分组,保证每个实验组的人数适中,组员之间具有相互合作的能力和互补的实验技能。
3.2 组长的选举每个实验组需要选举一位组长,组长由组内成员通过投票产生。
组长应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协调组内成员的工作,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 实验前准备4.1 实验材料准备组长负责向实验室管理员申请所需的实验材料,并检查实验材料的完整性和数量的充足性。
4.2 实验装备准备实验组成员需要按照实验要求查阅相关的实验资料,并提前了解实验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5.1 实验安全实验组成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佩戴好实验服和安全防护设备。
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操作,必须事先做好安全预防措施。
5.2 实验记录实验组成员需要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数据、结果、观察和分析等。
实验记录应详细、准确、清晰,并按照要求整理归档。
6. 实验分析与总结6.1 实验分析实验组成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个人或小组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意见。
组长应组织组内讨论,引导成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6.2 实验总结实验组成员应结合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以及个人或小组对实验的感悟和改进建议。
7. 实验成绩评定实验室教师会根据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不仅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关,还与实验组成员的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表现有关。
8. 违纪处理如果学生在实验中违反实验室的规定和要求,或者发生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实验室教师会依照学校的违纪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扣分、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教育。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4. 结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敲击一个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是因为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实验器材(如一个铃铛、一个鼓等)。
学生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使器材振动,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4. 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
例如,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 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幅度和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铃铛、鼓等。
2. 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分组实验教案全
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内容与过程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正确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4.用毫米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紧密地緾在铅笔上,数出细铜丝在铅笔上的圈数,用刻度尺测量出总圈数的长度,在记录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重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写难点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如何使用时间的测量和正确读书,误差授课方式分组实验授课时间2021.9.17 课时1课时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结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分组实验教案授课人课题 用温度计测水温内容与过程目的 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1.学生检查实验器材。
2.在测量水的温度前,思考下面哪些做法和读数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误的错在哪里。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热水和冷水)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4.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水中,不要碰到玻璃杯底或容器壁,要竖直放置。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水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办法
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落实“新课改精神”的一个重要平台。
为加强我校实验课的教学管理,美化实验环境,严肃实验教学纪律,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并提高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效果,增强科任教师实验课的工作责任感,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此办法,实验须知:
1、需要做实验的班级,科任老师应提前通知或电话向该科目实验员预约实验时间。
第一次做实验的班级,科任老师应提前安排好学生分组实验座位表,教室一份,实验室一份。
2、实验员接到预约实验后,应尽快将分组实验准备好,将仪器耗材准备到位,将实验室打扫干净,并且在黑板上要有必要的板书,整整齐齐地,按时将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好。
写上并强调本节实验所用器材,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核对实验器材数量保证没有丢失。
3、实验课前,科任老师应督促学生带好实验报告和课本,以及实验所需的文具;实验员应做到提前开门,再次做好各项准备。
4、任课老师应提前2分钟将学生有序地带入实验室,实验员应做好及时地引导工作,学生应按照老师安排的分组名单对号入座。
5、上课后,学生应立即保持安静。
由实验员讲解并演示该实验的实验操作部分,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6、学生实验时,任课老师和实验员都必须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7、根据教学需要,科任老师需要在实验原理方面现场扩充的,实验员应全力配合科任老师。
8、科任老师和实验员都必须全课堂维护学生实验秩序,不得随意离岗或不在岗。
9、实验完后,学生应将仪器摆放归位,科任老师应配合实验室做好仪器收检工作。
10、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若有人为损坏或丢失,按照实验室赔偿制度执行。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现状与实验教学组织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现状与实验教学组织一、引言物理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效率。
本文将探讨当前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现状,以及实验教学组织的探索与实践。
二、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现状1. 实验内容多样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内容多样,既包括理论物理实验,如力学、光学、电学等,也包括实用物理实验,如声音、热学等。
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有着更多的选择空间,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2. 学生参与度高分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学生交流互动多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交流和互动,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实验效率,增进实验成果的质量。
三、实验教学组织探索与实践1. 分组规则的制定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老师需要认真制定实验分组的规则,包括分组人数、分组方式、以及分组主题等方面的考虑,以保证每个小组的平衡和合理性。
2. 分组手段的选择分组实验时既可以采用老师分组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由分组的方式。
老师分组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组,而自由分组则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主动性。
3. 实验内容的设计分组实验的实验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能力。
4. 实验环境的整理在进行分组实验时,老师需要整理好相应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进行顺利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5. 实验结果的展示分组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高中物理实验课分组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课分组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弹簧受力变形的实验,探究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弹簧恢复力的理解。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尺子、实验台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台上正中放置一个平坦的木块,并在木块上方的固定支架上挂上一个弹簧。
2. 将测力计的一个端口挂在弹簧下方,另一个端口挂在一个木块上。
3. 让一个学生固定木块,另一个学生用尺子测量弹簧的原始长度,并记录下来。
4. 让第三个学生用测力计来测量弹簧受力的情况,当弹簧有一定的变形之后,让第四个学生记录下此时测力计显示的数值。
5.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受力与弹簧变形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总结及教学内容:
1.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弹簧恢复力与受力大小、弹簧变形量之间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了操作实验仪器的技能。
3. 学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了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探讨物理学知识。
分组情况:实验分为四个学生一组进行操作,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
备注:实验需要注意安全问题,请教师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和实验环境布置。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探究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探究本文将从实验内容的选择、分组方式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指导等方面,探讨改进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方法。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当既符合学科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简单有趣、易操作的实验内容,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简单电路的搭建实验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组方式的设计分组是分组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设计合理的分组方案。
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实验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有时可以进行同组分工合作,有时可以进行跨组合作。
通过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实验工作。
首先要对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形成正确的实验观念。
四、实验成果的展示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展示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汇报、实物展示、PPT演示等形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研究成果,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展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学生的实验经验和科学素养。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改进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变。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三篇)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1. 分组原则:- 学生分组原则: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力求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互相配合、相互学习。
- 小组成员人数:根据实验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需要的合作能力,小组成员人数一般为3-5人。
2. 分组方式:- 自主分组:学生自主组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补充。
- 随机分组:实验室老师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或称为学生所选课的多样性,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
3. 分组周期:- 分组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但对于长期进行的实验项目或复杂的实验项目,可以延续至多个学期。
4. 实验管理制度:- 实验前,组长负责制定实验计划,并确保每位组员都熟悉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 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需相互协作,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 实验后,小组成员共同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形成实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实验室负责人。
-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分组效果评价:- 实验结果:小组根据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和内容准确度是评价小组工作的重要指标。
- 互助合作: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团队配合是评价小组分组效果的重要参考。
以上是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二)1. 实验室分组:实验室将学生按照班级或年级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实验。
2. 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室负责人将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3. 实验前准备:每个小组在实验前应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关仪器使用方法等。
4. 实验记录:每个小组在实验中应认真记录实验数据、观察现象等,并填写实验报告。
5. 实验报告:每个小组需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等。
实验教学中的分组方式探究
实验教学中的分组方式探究作者:苏文婷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20期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学生往往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由此可知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重要性,而如何分组实验,更是实现实验教学课堂高效性的体现。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分组,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进行课堂实验分组。
一、从实验时间的长短分组有时候,在实验课堂上往往会有比较纠结的时候,有些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如果让学生做实验,那就会严重的影响课堂容量,大大的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但是如果不做实验,那么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也不会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会那么深刻牢固。
这时候,就需要巧妙的分组来缩短时间了。
实验时间较长的,其实可以分大组,每大组落实具体的实验任务。
实际上就是把多个步骤分成几个小步骤,几个小过程,每个小组分派一个过程,那就可以把时间都分割出去了,长时间就可以分割成各个短时间的实验同时进行,如此,就大大的缩短了实验时间。
比如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如果全部都由同一小组做完的话,那整个探究时间就霸占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得不偿失。
但我们可以把整个探究过程分成三个小部分,分别为探究电热与电流关系、探究电热与电阻关系、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把整个班级分成三个大组,大组内两两同学一组。
1大组的同学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2大组的同学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3大组的同学探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这样分组,就大大的降低了实验难度,也缩减了实验时间,虽然每个实验也还是需要等候一定时间,但这个时间相对整个完整实验来讲已经是很短的了。
实验探究完后,每个小组把结果一一分享,都罗列在黑板上,就又凑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从实验方案的角度分组有时候有些实验是可以有多种方案来实现实验结果的,而有些则只有一种方案。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范文
一中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物理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制定本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
第二章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第一节实验室学生分组原则1. 实验室学生分组遵循学生素质多样化、能力均衡化和学科综合性的原则。
2. 实验室学生分组尽量遵循小组成员熟悉度和合作默契程度的原则。
第二节学生分组程序1. 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实验课程的要求,制定学生分组方案。
2. 实验室负责人在课前公布学生分组方案,并进行解释说明。
3. 学生根据分组方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分组。
4. 学生分组完成后,实验室负责人对分组方案进行审核和确认。
第三节学生分组原则1. 学生分组按照小组合作的原则进行,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
2. 学生分组需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环境。
3. 学生分组需尊重学术规范和课程要求,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学生分组需遵守实验室的纪律要求,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秩序。
第四节学生分组实验管理流程1. 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实验教学计划,确定学生分组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 学生分组实验前,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
3. 学生分组实验中,实验室负责人进行实时监督和指导,确保实验从操作到结果的准确性。
4. 学生分组实验后,实验室负责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成果展示。
第五节学生分组实验考核与评价1. 学生分组实验考核主要根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分组实验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实验室负责人确定。
3. 学生分组实验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进行合理解释和评价。
第六节学生分组实验管理措施1. 对于分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室负责人及时进行沟通和解决。
2. 实验室负责人定期召开学生分组实验管理会议,总结经验、改进措施、建设方向等。
3. 实验室负责人严格按照学生分组实验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学生实验是学生亲身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有时是稍纵即逝。
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捕捉到所要观察的现象;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物理实验的观察来不得半点马虎。
如电磁感应实验中,若不去认真仔细观察,就没法总结磁与电的规律。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
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
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地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用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作为研究的载体。
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验课上,应抽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
这样,既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
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四个实验,都用到打点计时器,而它的故障率最高。
这就要求教师讲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探索排除故障。
这样引导,学生反映收获大,远远不止学到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摆脱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乱,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在实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工作的重点不是一般的讲解和辅导,而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以个别指导。
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有些实验较难做,如《测定加速度》、《把电流表改装成伏特表》,而学生基础又普遍较差,完成实验有困难。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预先培养“小先生”的做法,利用课外时间由各实验小组长参加,先进行学习,取得经验后再由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完成实验。
四、实验后的反思
在分组实验中,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要发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找出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这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很有帮助,与此同时,教师在试验中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必须做到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
因此在学生实验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宇峰.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物理教学研究,2006,(5).
[2]何文静.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经验[J].当代教育之窗,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