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民间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以凤秧歌为例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山西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民间舞蹈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展现出了丰富的形式美。
本文将从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舞蹈的形式美1. 结构美山西民间舞蹈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舞蹈的编排和组织上。
不同类型的山西民间舞蹈在编排上各具特色,有的舞蹈注重整体性和舞蹈队形的变化,有的舞蹈注重个体舞者的独舞和对位。
山西舞蹈中的群舞通常是多人编排,舞者们以整齐划一的队形和舞步,展现着舞蹈的整体美;而剧情舞蹈则更注重角色之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舞者的个体表现来展现舞蹈的美感。
2. 姿态美山西民间舞蹈的姿态美主要表现在舞者的形体姿态和动作表现上。
舞蹈中的姿态美是舞者身姿形态与舞蹈内容相结合的产物,表现出了舞蹈的优美与独特魅力。
在山西民间舞蹈中,有的舞蹈形式偏重于跳跃和舞蹈队形的变幻,舞者们以轻盈而快捷的步伐,在空中舞动着自己的身躯,展现出了一种活泼轻盈的姿态美;而另一些舞蹈形式偏重于手臂的舞蹈动作和肢体的柔美表现,舞者们以柔和的动作和优美的形态,展现出了一种端庄婉约的姿态美。
3. 节奏美山西民间舞蹈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的舞蹈形式,其形式美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具体来说,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厚的历史底蕴2. 多样的表现形式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表现为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有的舞蹈形式崇尚热情奔放、激昂豪放,有的舞蹈形式崇尚婉约柔美、优美流畅,有的舞蹈形式则注重整体性和舞蹈队形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形式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了多样的特色。
3. 浓厚的地方气息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
在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熏陶,民间舞蹈形式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特定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具有鲜明的地方气息。
浅谈祁太秧歌的艺术发展与现状
浅谈祁太秧歌的艺术发展与现状作者:王天怡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祁太秧歌,顾名思义是山西祁县及太谷所流传的秧歌,由于属于晋中地区,也叫“晋中秧歌”,人们非常喜欢这种艺术表演形式。
本文从祁太秧歌的历史、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及对祁太秧歌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祁太秧歌;发展;现状一、历史渊源1、由来祁太秧歌主要来源于祁县、太谷、平遥、介休、榆次、交城,它的产生在清朝就有记载。
秧歌起初是人们在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是山西汉民族一种主要的舞蹈艺术形式,它的名称是因为它所在地区的流行而得名。
祁太秧歌早期表现形式是踩街秧歌,在每年的元宵节闹红火的时候,在祁县、太谷等地的多个秧歌表演团每到逢年过节就会编演剧目,登台演出。
2、表演形式祁太秧歌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俊扮和丑扮较为突出,两个年轻的公子手里拿着扇子带领着女角色和拍钗、敲锣的男角色,在街上踩街表演。
其中还有公子朗诵,边跳边唱,表演场面很是热闹,之后继续前进,直到踩遍各街为止。
他们所表演的节目,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
二、祁太秧歌的发展1、建国前的发展中日战争爆发时,晋中的秧歌艺人大多都流离失所、四处逃散,演出就难以维系,但在晋绥边区,还有一些剧目在表演比如有《闹对了》、《刘巧儿》、《两亲家》等剧目;“祁县建设剧团”就编演了较多的剧目如《敌我对比》、《劝玉英》、《小二黑结婚》等剧目。
在最开始的时候祁太秧歌被统称为秧歌,没有属性类型名称。
1930年左右,在晋中流传着两种秧歌,由于人们混肴不清。
在晋绥文化联召的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后,用地域来区分它们,“祁太秧歌”就有了确定的名字。
2、建国后的发展(1)1950年左右,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祁县太谷的民间艺人在文化事业的发展潮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顺应历史文化潮流,提取整理了较多的剧目,为祁太秧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晋中各地文化部门对艺人的工作大力支持,组织建立了祁太秧歌研究社,整理了《新打花鼓》、《编草帽》等使祁太秧歌在程式上更加规范,并且为祁太秧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凤秧歌
凤秧歌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也有叫份秧歌的,是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对凤秧歌的名称及其由来听到过几种说法:其一,是因所用道具而得名,表演时,男角头上所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故名。
其二,是说凤秧歌由安徽凤阳传入。
还有一种说法是:凤秧歌与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另一份的,所以称之为“份秧歌”。
原平凤秧歌,是一种节日性的民间集体歌舞。
在原平市只有北贾村一带才有,在山西省也是独一无二。
它产生的时间相当久远,由于多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几经兴衰,濒临失传,建国后才重放艺术光彩。
传说一:秦始皇走马修边时,有一家老少为躲避苦役,儿子装疯卖傻扮成疯公子模样,扬襟舞扇,癫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老少追着儿子逃出城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种足智多谋的行动,便产生了这种艺术形式。
凤秧歌中的两个领头人,恰巧是“疯公子”和“野太医”。
传说二:在北宋末年,梁山起义军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兄弟,扮成卖艺人模样,混入城内,劫了法场。
后人为了纪念起义军这种英勇行为,便沿用了此种形式,产生了“凤秧歌”。
传说三:北宋末年,为了抵御辽国的入侵,从中原各地征调士卒开赴边地。
当时,地处雁门关里的北贾村驻有许多安徽凤阳县籍的将士,为表达思乡之情,常在营帐外演唱家乡的“凤阳花鼓”,群众争相学习,并与当地固有的民间艺术踩圈秧歌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凤秧歌”,历千载沧桑而流传至今。
“凤秧歌”的前身可能是“凤阳花鼓”。
在300年前由外地传入崞县。
后与当地踩圈秧歌相结合,吸取了民歌小调丰富了演唱部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
原平地处山西中部偏北,滹沱河上游,汉置原平县,隋改崞县,1958年复改原平。
考虑其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是内地通往塞外的一条官道,北贾村又正处官道旁边,南来北往的人很有可能将他们的民间艺术带过来,后经当地艺人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成。
所以,根据民间传说和光绪年间史料记载的凤秧歌状况推测,凤秧歌可能产生于清初。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1. 引言1.1 山西民歌的定义与特点山西民歌是指流行于山西地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山西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上。
在音乐风格方面,山西民歌通常搭配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等,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朗朗上口。
而在歌词内容方面,山西民歌主题广泛,涵盖了生活、爱情、家国情怀等各个方面,真实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
山西民歌还以其朴实、淳朴的表达方式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被誉为民间艺术的精品之一。
山西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山西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1.2 山西民歌的历史起源山西民歌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山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密切,山西民歌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在古代,山西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山西民歌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山西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歌谣和歌舞形式。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西民歌逐渐融合了汉、满、蒙、回等族裔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风格。
古代山西地区的农民、工人、商贾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通过民歌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并传承至今。
山西民歌多以史诗、故事传说、风土人情等为题材,歌词简洁直白,朗朗上口,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山西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山西民歌的历史起源与山西古代丰富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它不仅是山西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山西民歌将继续在山西地区传承发展,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山西民歌的发展历程山西民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在山西地区的农民、劳动者之间传唱的歌曲。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西民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元代、明清时期,山西民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传播,融合了汉族、回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体系。
浅谈民间舞蹈研究中舞者的身与行——以北方秧歌为例
2020·4北方秧歌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北方的群众性舞蹈。
秧歌以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高跷、二人转、二人台等类型,是北方很多地区在民俗集会时经常表演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
秧歌可追溯到汉代“灵星舞”“百戏”,唐代分为“健舞”“软舞”,元、明、清时期从江淮一带向北方迁移并逐渐发展壮大。
秧歌可分为河北、东北、山东、陕北四大区域,流行于黄河以北等大部分省市。
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关于秧歌的传统舞蹈类别中包括北京朝阳区小红门地、辽宁抚顺、河北昌黎、乐亭、山西汾阳地秧歌,北京延庆旱船,辽宁海城、锦州辽西、盖州、大洼县上口子以及甘肃永登县苦水高高跷,河南沁阳高抬火轿,山东商河、济阳、阳信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泰安独杆跷,陕西绥德、陕北秧歌,山西临县伞头秧歌、原平凤秧歌、稷山高跷走兽等22个项目,2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除此之外,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及曲艺也有相关秧歌戏等项目。
■民间舞蹈舞者的分类中国民间舞蹈可以依据社会层级和舞者身份分为民间自发的原生性民间舞、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当地文艺工作者或者当地文化精英在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演变为次生态民间舞、根据当地民间元素改编重造的再生民间舞。
民间舞蹈舞者可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从舞者性别可分为男舞者、女舞者;从舞者年龄可分为老年舞者、中年舞者、青年舞者、儿童舞者等;以舞者的生计方式和经济来源可分为职业以舞蹈为生的舞者,靠补贴或工资生活的非遗传承人,靠农业生产生活而将舞蹈用于民俗活动的农民、以商业、事业单位为生活来源而将舞蹈作为群众自娱的城市居民等;按身份可分民间普通劳动者、舞蹈传承人、舞蹈研究部门干部、外来学习者、从事教师等行业的舞蹈教育者等。
从传承方式可分为家传、师传、自学等。
■不同类型民间舞蹈舞者的身“身”即“身份”,借助舞蹈社会学和现代语言学可以按照社会层级将民间舞蹈舞者分为民间艺人、“二老艺人”、职业民间舞者3种,3种舞者无论是在舞蹈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彼此关联,关乎转换,相互影响。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的舞蹈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的舞蹈
山西传统文化中的舞蹈丰富多样,凝结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和历史沿革。
以下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山西传统舞蹈。
1. 皮影戏舞:皮影戏舞是山西地区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结合
了传统戏曲和舞蹈元素。
演员在做皮影戏表演时,通过手中的皮影片
和灯光的照射,展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形象,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韵
味的舞蹈表演艺术。
2. 稷山舞:稷山舞是山西省临汾地区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
它
起源于稷山县,以韵律优美、动作矫健而著称。
舞者身穿鲜艳的传统
服装,舞动身体,配合悠扬的音乐,表达出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祈愿。
3. 梆子舞:梆子舞是山西民间表演中的一种形式。
它以梆子戏
为基础,融合了山西地方音乐和舞蹈元素。
梆子舞的动作矫健有力,
情节紧凑,表现了山西民众勇敢、坚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 大秧歌:大秧歌是山西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北方
地区最具特色的歌舞形式之一。
大秧歌以丰收、团结和喜庆为主题,
舞者身穿华丽的服饰,手牵手形成排列整齐的队列,随着舞曲的节奏
跳跃、转身,展现出欢快、热烈的舞蹈场景。
这些传统舞蹈是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通过舞蹈表达了
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它们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体现了山西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趋势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3-02-03T01:54:15.98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9月作者:梁茜[导读]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新时代背景下,梁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表演系摘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规律,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准点,使其得到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从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生机。
本文以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舞蹈传承的路径,以期能推动民间舞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间舞蹈;传承路径简单来说,所谓的民间舞蹈就是指一种带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舞蹈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族民间舞蹈对于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到现在的舞蹈形式,同时,也带动我国舞蹈文化的持续发展。
因此,为有效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必须在传承优秀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即民族性、群眾性以及娱乐性,它能够很好反映出我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它也体现出明显的生活化色彩。
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主要强调的是精神文化方面,并且会受到同时期科技水平的制约,随着民间群众舞蹈风气的盛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各方面都逐渐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文化领域内也有取得蓬勃的发展,在西方舞蹈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呈现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包含多种民间文化和习俗,因此,使得其在与现代舞蹈文化结合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从而阻碍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进度。
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研究
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研究【摘要】左权小花戏作为山西民间歌舞的重要传统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通过对左权小花戏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传承现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影响传承的因素和传承策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通过对左权小花戏传承现状进行总结,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并探讨了研究的价值。
该研究旨在加强对左权小花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传承、现状研究、历史沿革、影响因素、传承策略、保护、建议、总结、展望、研究价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源于山西左权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左权小花戏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存续危机。
研究背景即是在此情况下,对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对左权小花戏的历史演变和传承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可以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统艺术的繁荣。
深入研究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左权小花戏是山西省左权县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代代相传至今。
研究该剧种的传承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左权小花戏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从而加深对山西省民俗文化的理解。
研究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有助于挖掘和保存这一具有独特民俗特色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保护措施,促进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良性发展和传承。
对左权小花戏传承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及问题,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左权小花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山西民间舞
《山西民间舞》课程历史沿革《山西民间舞》课程是我院舞蹈表演专业近年来独创的一门专业课程。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舞蹈工作者冯玉梅、邱书芳、王秀芳、叶三舟等就开始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素材,创编了大量的山西民间舞蹈作品。
80年代该课程初期培养的学生参与了山西省歌舞剧院上演的《黄河三部曲》轰动了全国,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山西民间舞蹈独具特色的魅力。
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聘请山西民间舞专家齐柸勇、李明珍、王成禹、陈德宝老师教授山西民间舞素材。
近年来,学院启动了山西民间舞课程及教材的建设整理工作,学院集中力量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下乡、采风、搜集素材,创编百余个教学组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编创了《山西民间舞》教材,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使山西所有舞蹈工作者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填补了山西民间舞课程的空白。
二、《山西民间舞》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山西民间舞》是舞蹈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以服务山西区域经济文化为主要目标,为适应舞蹈表演专业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根植于山西本土传统舞蹈形态,在全国范围内独创的一门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舞蹈表演课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把握山西民间舞不同种类的舞蹈体态、韵律及节奏特点,训练学生在山西民间舞风格的制约下对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掌握山西民间舞的风格特点,舞蹈动律特征,提高模仿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为未来舞蹈演员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和我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山西区域文化经济建设的需求,组织本院教师、民间艺人、生产一线专家及客座教授确定了舞蹈表演专业未来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并制订课程目标。
1、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山西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及表演能力的艺术人才是本课程的首要目的。
本课程丰富发展了山西民间舞动作素材,跳出元素形成教学组合。
为此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训练:第一,动作元素的学习训练;第二,组合项目的学习训练;第三,剧目的学习训练。
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
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山西舞蹈的传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形态多样山西舞蹈的形态非常丰富多样,有舞龙、舞狮、舞剑、舞刀、舞扇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表现形式。
比如舞龙是山西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它以模仿龙的姿态和动作为主要特征,通常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民俗活动中表演,寓意着祥瑞和喜庆。
舞剑则是一种以表现战斗、刚毅和英雄气概为主题的舞蹈形式,通过手中的剑,舞者展现出不懈的奋斗和勇敢的精神。
2. 舞蹈内容贴近生活山西舞蹈的内容多以民间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它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民俗习惯、劳动生活和精神世界。
比如在一些舞蹈节目中可以看到舞者们模仿农民耕种、缝纫绣花、挑水劳作等日常生活场景,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融入到舞蹈中,使舞蹈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文化内涵。
3. 舞蹈造型古朴美观山西舞蹈的造型美观而又古朴,舞者的服饰多为传统的山西民族服装,如长袍、马褂、绸裙等,色彩绚丽而又不失庄重。
舞蹈的动作也多以柔美、刚健和精神振奋为特点,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舞蹈创作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和内容,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山西当代社会生活和现实题材为创作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
1. 折射社会现实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内容主要折射社会现实,反映了山西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一些舞蹈作品以农村生活、城市变迁、工业发展等为创作主题,通过具体的舞蹈形式和动作,展现了当代山西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使艺术形式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深受当代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2. 运用现代舞蹈的艺术手法当代山西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新颖的创意,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运用了许多现代舞蹈的艺术手法。
比如采用现代音乐、灯光、舞台布景等元素,以及各种现代舞蹈动作和编排方式,使舞蹈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前卫性,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山西民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山西民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民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承载着地域性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
本文将对山西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山西民歌的发展现状山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这里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民歌。
山西民歌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域性特色突出:山西地处华北地区,民歌中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
由于山西处于黄河中游地区,民歌中常常以黄河为背景,歌颂黄河风光和人民奋斗的精神。
2. 歌词深沉含义丰富:山西民歌多以爱情、劳动生活以及民间传说为主题,歌词中融入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通过朴实的语言,山西民歌能够触动人心。
3. 乐器配器独特:山西民歌常常伴奏着特色鲜明的乐器,如笛子、板胡、布鲁科琴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然而,山西民歌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 传统特色逐渐淡化: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全球化,使得传统形式的民歌面临着淡化和遗忘的风险。
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年轻人对于山西民歌的兴趣逐渐减弱。
2. 缺乏保护和传承机制:山西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困境。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传承系统,许多老一辈的民歌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也较少,导致山西民歌的传统形式和技艺面临断代危机。
二、山西民歌的未来趋势尽管山西民歌面临着一些困境,但仍然有机会迎来发展的曙光。
以下是几个未来趋势的分析:1. 文化产业转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和规划,将山西民歌与旅游、文化艺术等产业结合起来,打造独特的山西民歌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2.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山西民歌需要创新,并与时下的音乐流派进行结合。
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和现代乐器,让年轻人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3. 保护与传承的加强:山西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和传承项目。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与山西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山西位于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农耕文化深厚。
农民在劳动中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生活和社会的感悟和情感。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山西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这也为山西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山西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战乱的时期,这些不利的因素对山西民歌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实施,山西民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这也为山西民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如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也为山西民歌的传承创造了更广泛的宣传和表演平台。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山西民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山西民歌的关注和宣传,形成社会共识,让山西民歌真正成为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山西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积极贡献。
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研究
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研究山西民间歌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左权小花戏作为山西民间歌舞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渊源。
本文将对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对该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左权小花戏的历史渊源左权小花戏起源于山西省左权县,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主题内容而闻名于世。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内容主要包括《晒秧歌》、《稻花香》、《双簧戏》等传统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出一般以乡村的庙会、祭祀活动等为场所,为当地人民带来欢乐和祝福。
二、左权小花戏的特点与魅力1. 独特的表演风格:左权小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演员们通过唱腔、念白、乐器演奏、杂技等多种形式来展现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
2. 丰富的剧目内容:左权小花戏的剧目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的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也有当代的社会题材,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受众广泛: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舞蹈、唱戏等视觉效果较强的表演形式,也有传统曲艺、杂技等听觉效果较强的表演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审美需求。
三、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尽管左权小花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左权小花戏的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1. 缺乏传承人: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和传统文化的衰退,传承人的不足是左权小花戏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追求其他更具竞争力的职业,而不愿意从事传统艺术表演。
2. 资金和场地不足:左权小花戏的演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支持,但由于传统剧团的资金来源困难,演出场地的租赁成本较高,很难保证长期稳定的演出活动。
3. 缺乏市场推广:面临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左权小花戏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缺乏市场推广和宣传,导致更多的观众对左权小花戏缺乏了解和兴趣。
作文:秧歌观后感
作文:秧歌观后感秧歌观后感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秧歌表演,深深地感受到了秧歌艺术的魅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们以活泼欢快的舞姿、动感十足的音乐表达出民族的勤劳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手舞足蹈,身姿优美,不仅展现出了出众的舞技,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丰收喜悦的向往。
每个舞者都投入到表演中,他们的神情、动作真实而自然,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其次,秧歌的表演形式和编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场表演中,秧歌的舞姿变化多样,充分展示了秧歌舞蹈的多样性。
有的舞蹈以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为主,有的舞蹈则以饱满的力量感为主,每个舞蹈都有独特的主题和内涵,把观众带入了不同的情景之中。
舞台布置的简单大方,服装色彩明亮,灯光和音乐的配合也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再次,秧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令我感叹不已。
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秧歌的动作和音乐都有深刻的意义,如鹤立鸡群、团结协作等,都是秧歌艺术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观看秧歌表演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秧歌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让我对秧歌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最后,秧歌表演对于我个人的启发也不容忽视。
观看这场秧歌表演,我不仅感受到了秧歌艺术的美,更受到了秧歌精神的鼓舞。
秧歌所展现的团结、进取、充满活力的精神,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秧歌精神,积极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展示我们的个人价值和能力。
总之,观看秧歌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传递了秧歌精神的力量。
这次观看秧歌表演使我对秧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秧歌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有着悠久的秧歌传统,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风格特征如下:1.山西秧歌:山西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
山西秧歌以其形象逼真、音韵悦耳、舞姿矫健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山西秧歌中,舞蹈动作多采用跑动、踏步、舞剑等方式,展现出英勇豪迈的气质。
音乐方面,山西秧歌以锣鼓为主导,节奏明快,乐器声音刺激。
此外,山西秧歌的服装也是独具特色,男子通常穿着蓝色短褂、白裤子,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旗袍,显得豪放大气。
2.河北秧歌:河北秧歌源于农耕社会的劳动和生活,表达了农民的幸福愿望和对丰收的期盼。
河北秧歌以其欢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和优美动听的歌曲而闻名。
河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多样,有踢踏、跳跃、旋转等,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氛围。
音乐方面,河北秧歌音乐多样,旋律缠绵悠扬,以拉弦乐器如板胡、二胡等为主,伴以唱腔或击打乐器,给人以一种欢乐的感觉。
此外,河北秧歌的服装主要是农民的劳动服装,展现出朴素而真实的风格。
3.河南秧歌:河南秧歌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手法。
河南秧歌以其热情奔放、舞蹈技巧高超和美丽的服饰而著名。
河南秧歌的舞蹈动作有力而富有韵律感,多采用跳跃、转身等动作,展现出舞者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音乐方面,河南秧歌以敲击乐器为主要伴奏,节奏明快,音韵悦耳。
此外,河南秧歌的服饰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总体而言,山西秧歌以英勇豪迈的舞姿和刺激的音乐,河北秧歌以欢快活泼的舞蹈和美妙动听的歌曲,河南秧歌以热情奔放的舞蹈和富有韵律感的音乐为特色。
每种秧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无论是节奏感、动作形式还是服装装饰,都展现出了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
这些风格特征丰富了中国的舞蹈艺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非遗秧歌活动总结范文
一、活动背景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于近日成功举办了一场非遗秧歌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响,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活动内容1. 开幕式: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领导嘉宾为活动致辞,对参与活动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2. 表演环节:活动邀请了多位非遗秧歌传承人现场表演,展示了秧歌的精彩瞬间。
表演者们身着传统服饰,动作优美,唱腔悠扬,充分展现了秧歌的艺术魅力。
3.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积极参与互动,与传承人一起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和唱腔,共同体验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4. 交流研讨:活动结束后,组织开展了非遗秧歌传承与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传承人、观众代表等共同探讨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成果1. 传承了非遗文化: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秧歌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提高了群众文化素养:通过现场表演和互动环节,观众们亲身感受到了秧歌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3. 增进了民间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期间,传承人与观众、专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4. 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活动不足与改进1. 活动场地较小,观众容纳有限,未能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
今后,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场地支持,扩大活动规模。
2. 部分传承人年龄较大,传承压力大。
我们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年轻人投身秧歌传承事业。
3. 活动宣传力度不够,部分群众对活动了解不多。
今后,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本次非遗秧歌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音乐传承视角下山西民间歌舞的现代创编探究
3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非遗音乐传承视角下山西民间歌舞的现代创编探究林晟昱摘 要:山西地区的民间歌舞在千百年的文化滋养中,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源远流长的晋文化,在岁月的洗礼和更迭中,为民间歌舞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以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大力推进中,山西民间歌舞既要守正,也要创新,通过现代创编开拓新的发展渠道,在与时俱进中走出自身的特色之路。
因而,以舞台创作和教学实践为依托的现代舞蹈创编也成为山西民间歌舞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山西民间歌舞现代创编的必要性和策略性两个方面的论述,开启山西民间歌舞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山西民间歌舞;创编;非遗;传承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林晟昱(1982-),男,硕士研究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在山西地区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留下了璀璨的民间歌舞艺术,成为记录和记载山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形式。
随着国家相关非遗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系统化推进,以及各个地区对非遗音乐文化发展做出的积极探索,更多丰富的实践途径被融入到民间歌舞的创作创新环节之中。
在此背景下,山西地区也积极的参与到了非遗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之中,在继承传承歌舞文化底蕴及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审美需求的现代创编,赋予了山西地区传统歌舞新的艺术魅力,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在非遗传承视角下,对山西民间歌舞的现代创编是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非遗歌舞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革新,更是确保珍贵的非遗音乐文化能够良好发展下去的保障。
因而,山西民间歌舞的现代创编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正确路径中做出变化,做出创新。
而音乐工作者对山西民间歌舞的现代创编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既不失文化底蕴和风格特色,又彰显出了传统歌舞文化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谈山西民间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以凤秧歌为例张丽丽(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山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
凤秧歌作为山西民间舞之一,是山西民间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舞蹈长廊中的奇葩。
关于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以凤秧歌为例的研究,对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出思路借鉴。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凤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山西省因为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发展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舞蹈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凤秧歌作为山西民间舞的代表者,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折射着山西民间舞的艺术魅力。
一、山西民间舞的分类以及特征(一)主要类型划分山西民间舞具有有讲究的发展历史,而且现存的舞蹈种类众多。
根据山西民间舞的地域特点,可以晋北、晋中、晋南[1]三种类型。
晋北舞蹈的代表是踢鼓子秧歌。
踢鼓子秧歌的穿着、化妆类似于戏曲中的角色划分,有生旦净末丑。
踢鼓子秧歌在进行表演的时候,根据鼓点的指挥进行,听到鼓声就开踢表演。
晋中主要有左权小花戏和秧歌舞。
左权小花戏舞的道具主要是彩扇,表演过程中载歌载舞,并且有剧情讲述,类似于小型歌舞剧。
其他秧歌中代表性的有原平凤秧歌、临汾伞秧歌、汾孝地秧歌、侯马白店秧歌等。
晋南的舞蹈代表是鼓舞。
鼓舞还可以细分为为花鼓、腰鼓以及扇鼓等20余种。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万荣花鼓、绛州鼓乐、舞蹈锣鼓以及威风锣鼓等。
(二)主要特征分析发源于丰富的民间生活的山西民间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山西民间舞是当地人民生活、劳动、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构成;其次,山西民间舞具有较强的表演文化特点,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实现了艺术表现力和生活基础的有效结合,具有较高的表演艺术价值;第三,山西民间舞虽然以舞为主,但是在配乐上也具有地域特点,民歌民谣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山西民间舞的地方文化特点。
二、凤秧歌的艺术特色(一)表演形式凤秧歌是发源于山西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秧歌形式。
凤秧歌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歌曲演唱特点等方面独具特色,在我国中国的秧歌舞蹈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凤秧歌在当地主要用于正月欢庆新春佳节和庙会演出,形成了丰富的表演形式。
风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过街秧歌、踩圈秧歌以及轱辘秧歌。
过街秧歌主要用于街头行走表演。
由男女演员组成的秧歌队排列队,跟随指挥者用水擦打出的音乐节拍进行表演。
女演员用手敲小锣,迈着轻盈的舞步,边舞边唱,男演员头戴具有特色的帽圈,手中敲着花鼓,迈着沉稳的步伐。
男女演员相互配合,稳重和活泼相得益彰,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踩圈秧歌是在固定的场所中进行表演。
表演者是扮演成一对老夫妻的男女演员和诸多女演员。
这种表现形式以鼓点伴随舞蹈开场,手持花扇的男主角逐一邀请出女演员,然后男演员开始领唱,女演员参与合唱,最后以男女演员合唱结束。
这种表演形式将凤秧歌所具有的民间文化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轱辘秧歌强调的是演唱,整合前面两种表演形式后,通过演唱表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叙事和歌舞的综合特点。
(二)角色扮演凤秧歌在表演中具有浓郁的叙事特点,所以角色扮演上也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男演员的角色扮演最为丰富。
在过街秧歌中,男演员头戴特色草帽,腰间系着红色的腰鼓;在踩圈秧歌中,男演员则戴的是白色毡帽,画着滑稽的浓妆,衣服也和过街秧歌有所不同。
和男演员多变的着装不同,女演员的着装相对比较固定,主要是梳着桃形刘海,头戴凤冠,身着彩服,脚蹬彩鞋,能够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欢乐场面。
凤秧歌中还有一些配角,丰富了表演形式,增强了叙事功能。
主要包括头上扎着两个辫子的二小,滑稽可笑、妆容夸张的丑婆,衣帽都是蓝色的疯公子以及留着八字胡须,穿着长袍、披风,带着凉帽,脚蹬牛鼻子鞋的野太医。
三、凤秧歌的发展现状(一)国家政策的保护效果随着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益重视,民间文化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后,非物质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构成得到了高度重视。
凤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通过成立文化艺术社团、提供专业学习场所等,为学习凤秧歌表演创造了条件。
当地政府还成立研究协会,对凤秧歌发展历史、审美艺术等进行专门立项研究,提高了对凤秧歌的认识。
与此同时,凤秧歌的表演艺术也走进媒体,走出地域限制,在电视综艺节目、舞蹈大赛等场合展示出了蓬勃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二)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Northern Music 47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从内容上来看,随着凤秧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舞台表演的凤秧歌越来越多。
舞台表演的凤秧歌淡化了演唱部分,更加强调舞蹈部分的表现力。
越来越多的专业舞蹈演员开始加入凤秧歌的表演中,提高了凤秧歌艺术表现力和动作专业化程度。
从风秧歌的表演场地和表演时间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节庆或者庙会表演,健身广场、专业舞蹈课堂等场所都有学练表演风秧歌的身影。
从服饰、角色来看,风秧歌表演中的角色着装更加精致。
女演员服饰更加鲜艳、设计款式更加讲究,不仅增加了刺绣,还有兔毛设计,丰富了表演效果。
男演员的服饰有的借鉴陕北的宽裤腿,用红色绸布帽子代替了竹编、草编帽子,更加有质感。
上身的服饰也增加了云纹刺绣,更具民族特色。
这些服饰变化,使凤秧歌表演更加契合大众审美习惯,有利于艺术形式的推广和普及。
从舞蹈动作来看,为了增强舞台表现效果,目前的凤秧歌女演员的动作不断丰富,左右动律动作不断增加,前后动律动作更加夸张。
男演员的敲鼓动作也开始多样化,头部的动作根据独立表现形式。
女演员的下半身动作也有了跳跃、跌步以及大十字步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女演员的轻巧、优美;男演员的下半身动作跳跃更加丰富,增加了空间变化使舞蹈表演更加洒脱、有力。
四、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凤秧歌的传承最早的传承人者是北贾村的李家,后来扩大为但凡有此爱好的人都可以参加,但是随着时代的变更,目前一些节目已经失传,善于自编自演者更少。
关于风秧歌的保护与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举办文化艺术节、加大官方媒体宣传力度、提供培训表演场所、为艺人交流学习提供支持等方面入手,为凤秧歌艺术发扬光大提供帮助。
其次,当地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掘民间舞蹈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课堂。
邀请凤秧歌表演者担任教师,提高专业化的发展能力。
小学、中学等以及其他普通院校可以组建第二课堂、艺术社团等形式进行凤秧歌学习教学,为凤秧歌传承创造条件。
第三,要发挥民间力量在凤秧歌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鼓励当地居民成立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演出。
对在凤秧歌表演艺术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或者荣誉命名,保护和鼓励民间力量积极投入到展示凤秧歌艺术魅力、表演生命力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1]索越.舞蹈道具“鼓”在山西民间舞蹈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7(17):134.[2]乔小云.山西原平凤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其保护与传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98-100.[3]张帆.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18(4):133-134.此,需要将传统音乐形式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传统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产所。
与此同时,在人们参与到当地音乐文化活动中时,可以促使人们与传统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形式产生情感共鸣,让人们意识到传统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传统音乐内涵与意义。
这样传统音乐形式的价值作用也将会得到凸显,为传统音乐形式的传承保护提供动力。
(四)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从目前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的发展中不难看出,有着较强的原生性。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传统音乐形式都是自我发展。
这对传统音乐形式的传承保护而言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需要积极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传统音乐形式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同时为其传承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许多外来文化,也就是西方音乐文化,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其不断的发展中,总结出相应的经验以及技巧等,所以,西方的音乐文化较为成熟。
通过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可以促使我国传统音乐形式更受欢迎,使得传统音乐形式能够与国际相接轨。
(五)获取社会力量支持传统音乐形式的更好发展与传承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文化部门以及政府部门,需要将自身的力量与作用充分发挥。
比如政府部门在当地构架案相应的艺术机构或者学校,定期组织不同的文艺演出。
通过这种方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对传统音乐形式以及传统音乐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除此之外,在学校以及艺术机构的课程设置中,相关部门还需要给予一定帮助。
帮助学校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实际情况等。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传统音乐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在如今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形式以及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做好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肩负起自身责任,在传承保护传统音乐形式中,发挥自身作用,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1]郭倩.民族化视域下甘肃省河西走廊音乐非遗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教育,2017.作者简介:张帆(1979—),女,汉族,河北乐亭,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音乐表演。
(上接第43页)48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