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环境下“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小众文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的小众文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小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受限,只能将大众文化推向大众,而新媒体的出现为小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小众文化传播的特点、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时代下小众文化传播的特点1.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这些渠道的出现使得小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选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将自己喜欢的小众文化分享给他人。
2.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观看或听取。
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小众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
3.互动性的传播形式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的传播形式使得小众文化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小众文化传播的影响1.促进文化多样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有限,往往只能将大众文化推向大众,忽略了小众文化的存在。
而新媒体的出现为小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得小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这种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推动文化创新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将自己喜欢的小众文化分享给他人。
这种传播方式推动了文化创新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选择,更多的新颖、独特的文化形式得以传播和发展。
3.提升文化认同感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观看或听取。
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的小众文化,增强了人们对小众文化的认同感。
小众文化的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形成更加紧密的社群。
媒体融合视角下的大众审美与视觉设计
一、媒体融合对视觉设计的影响(一)视觉呈现成为内容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素材的收集与整合加工的多元化,让视觉呈现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如何将视觉语言与新闻事实更好地结合,设计师拥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新闻想要更吸引读者,单凭文字和新闻图片早已是不够的了,打造原创优质内容,不仅要图文并茂,还要有生动的音乐和图片动效。
例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家媒体除了大篇幅推出相关图文报道,还会利用融媒平台推出各种H5融媒作品。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也使视觉设计融入新闻传播中,使新闻作品带给受众电影般的视觉享受。
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重磅原创视频《新千里江山图》,以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采用传统国画技法,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传统与现代呼应,科技与艺术交融,人文与自然美美与共,让《千里江山图》“活”了起来,为网友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2022年10月15日,《新千里江山图》发布,阅读播放量超过1.46亿次,成为爆款产品。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较多的优势:全新的传播方式增加了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元素,给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传播时效上,新媒体时效性强,更新频率快,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传播渠道上,新媒体正向各种平台终端强力渗透。
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这些优势拓宽了视觉设计的渠道,也使新媒体在视觉呈现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媒体。
(二)受众审美意识强势崛起及面临的问题新媒体的应用与发展对大众审美影响深远。
首先,有利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普遍提高。
随着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产生并传播,获取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全民文化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仅有了审美的意愿,也有了审美的能力。
其次,新媒体颠覆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手机及移动端的普及,互联网的加速使得短视频产品海量传播,一些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把娱乐作为传播的主导,从而导致“娱乐化”向新闻领域蔓延,打破了新闻的严肃性;为了迎合大众追求内容的刺激、娱乐化、碎片化,这些不具备审美价值的作品,反向影响大众审美。
国内传播学小众性现实与大众化意义-2019年文档
国内传播学小众性现实与大众化意义学术大众化是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多年来既被认可和支持,也有争议和疑虑。
在近些年我国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许多学者透过大众媒介将通俗化的学科知识广为传播,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些通俗化的学术书籍也时常出现在畅销书的榜单中,这其中以人文社会科学类为主。
但是对于学术大众的疑虑也普遍存在,以下例举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在大众媒介引导的“娱乐时代”,透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学术大众化将导致学术娱乐化。
所谓学术娱乐化是指为了在大众传播中努力迎合大众,而抱着“讨好大众”的心态,让学术在通俗的过程中失去了严肃性和准确性,纯粹变成文化工业的娱乐产物。
这样的疑虑的产生是合理的,而这样的预测也很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在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任何一种可以吸引受众的传播内容都有可能被肆意扩大和模仿。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学术大众化的驱动力是学术界,学者作为一个群体,是具有群体意识和群体理想的。
学术大众化作为学界的一种群体理想,不会因个别现象而转变其根本目标的。
“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①如果因为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放弃要达成的学术大众化,可以说是因噎废食。
另一种说法认为学术大众化会带来学术“荒漠化”。
这种说法更多的倾向于对文化工业造成的艺术品质匮乏和艺术市场混乱的评判。
但是单从艺术的层面来考量整个学术大众化的意义,是片面的。
艺术的隐喻性在文化工业无限复制下的丧失不能说明学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学术理论正是要用大量的传播信息和多样的传播手段去融入社会、解决社会中形而下的问题。
一、传播学研究目的与大众化意义学者金开诚在谈到学术大众化的作用时,提到两点:“一是扩大学术研究的社会基础,促进学术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建设。
”“二是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②整体来看,这两条体现的就是社会支持学术,学术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过程。
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
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小众文化是指那些不被广大群众所熟知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通常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只有极少数的人群有兴趣进行探索和了解。
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很多小众文化已经被引入到大众视野中,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那么,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有哪些呢?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小众文化在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的表现在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中,小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例如,在电影方面,外国的独立电影、低成本电影、动画电影等都是小众文化的代表。
这些电影类型大多采用非商业化的手法,更能突显出个性和创意,同时也更加注重表现主题和情感。
在音乐方面,各种音乐流派、乐器和演唱方式也都是小众文化的体现。
在文学方面,小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为多样,在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展现。
二、大众传媒在小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由于小众文化只在小范围内流传,而且受众比较少,因此,大众传媒在小众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大众传媒帮助小众文化更好地走出小众圈子,吸引更多的受众。
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也开始成为小众文化传播的新渠道,例如各种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
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小众文化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推广,受众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小圈子。
三、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创新和融合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例如,在电影界,不少小众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3D技术等,使得影片更加丰富多彩。
在音乐界,不少小众音乐流派也借鉴了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
在文学界,则涌现出很多跨界写作的佳作,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都是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所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使得小众文化可以更好地得到宣传和推广,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突破“小众”惠及“大众”的传媒艺术教育探索
突破“小众”惠及“大众”的传媒艺术教育探索
田少煦;夏文英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22()6
【摘要】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中,传媒艺术教学因其跨越艺术学和新闻传播学两大学科领域,部分课程还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难度较大,往往会遭遇“小众”局面。
随着国家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
新形态逐渐形成。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使传媒艺术教育突破“小众”惠及“大众”,
实现艺术的本位回归,需从教学思维源头进行革新。
力求在艺术的特殊性和媒介的
普遍性之间找到结合点,实现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科技的统一。
破除“小众”的精
英化教育思想,以“大众”教育的立场去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方法和手段,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完成传媒艺术教育的“大众”教学之路。
【总页数】6页(P123-128)
【作者】田少煦;夏文英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5
【相关文献】
1.探析突破"小众"惠及全体的大学公共美术教育
2.“互联网+”环境下传媒艺术教
育模式探索——以南京艺术学院省级实验室“传媒艺术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为
例3.巡回展览惠及大众——镇江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之探索4.高职院校动漫与艺术设计专业群学生创造力培养实践与探索\r——基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的分析5.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专业陶艺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路径探索——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专业陶艺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作者:张雯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1年第08期融合新聞能将新闻制作的成本减少,使人力、财力、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降低,对更好地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融合新闻所面临的挑战,应勇于面对,并敢于开拓和创新,大力变革新闻传播途径。
伴随着目前广泛应用和推广的数字技术,出现了越来越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形式。
随着对传统媒介的不断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开始有了更加多样化的新闻媒介渠道。
而在这种潮流趋势下,融合新闻会成为重点变革的内容。
但是在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下,会使融合新闻面临诸多挑战,下面详细说明融合新闻发展现状。
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已经广泛运用新媒体在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时代背景下,大都是借助热线、直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受众呈现出明显的被动化特点,互动性都比较低,难以满足大众的感官体验以及参与要求。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能有效摆脱对于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要求,能有效激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在人人编辑、人人投稿、人人发表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新媒体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时效性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传统媒体不能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主动地和新媒体进行融合,这样则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比如,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大都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其相应的权威性也有所下降。
新媒体正在呈现出高速的发展态势,在受众满意度、传播速度方面呈现出逐步扩大的优势,这样也意味着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
并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较为广泛地运用新媒体技术。
比如,利用智能手机对相关信息进行获取。
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对各种新闻材料进行阅读。
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为了真正实现传统媒介的与时俱进,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造新技术。
传统媒介借助于网络传播途径和数字化技术促进媒体融合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则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传统媒体发展的特点,以及周受众群体出发,积极重视如何转向互联网上的传播要求,进而保障主动更好地开展相应的和大众的沟通以及交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的广泛性、公开性的特点。
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
信大大扩展了小众化传播的受众面,手机用户发送着点 对点的短信.传递着“个人化”的信息。无疑促进和加 速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小众化趋势。
今天的世界。全球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在新媒体时 代,某些新媒体终端价格较贵.资费太高,从而成为了 潮流人士的炫耀品。在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 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 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特征空前凸显出来。社会的转型和 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强的 消费能力,新媒介和小众传播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同 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实现了理解、沟通 的愿望。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 手机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 显和强化,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并且开始 逐渐的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那些 在越来越工业化——机器化的现实里,以往那些郁积在 心、无法对人诉说、无法自由释放的情绪。可以在“小 众传播”的空气里得以喘息、散发。小众化传播不再追 求受众数量上的庞大,而是着眼于特定的受众群,为其 提供符合口味的信息和服务。在小众的圈子中。人们可 以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 的“社会孤立的恐惧”,从而形成和坚持与大众舆论未必 一致的意见。在耶里,除了体闲的功能外,真正吸引不 同人群流连忘返的关键是“人群的归属感”和“空间的 自由性”。
0fkh岫Ⅻm血蜘鼬“曲日岫枷h∞岫曲ectd“㈣ 性Iop吨h啪Andid训“蝴m础,协。岫捌耳伪哪t1商曲虹栅,。且-珥吐捌曲eI·w砒-棚l嘛出胁t蛔p嵋l珥。diI饥I衄t
_她·Ⅲ№.‰酬“h
dh肿can¨_da黼m●_咄.
K群_H山:砌hmd咖nmw面a曲;m蛔蒯时cq哪“d_i∞;r-_耐-alIn睇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传播与全民阅读研究现状与对策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传播与全民阅读研究现状与对策作者:田江来源:《价值工程》2020年第26期摘要: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是深化文化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学术期刊是全民阅读内容之一,是宣传先进思想、弘扬优秀文化以及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文全面综述全民阅读研究现状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学术传播助推全民阅读质量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全民阅读;学术传播;媒体融合;现状与对策Abstract: Improving the reading quality of the nationwide reading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supply-side reformation" in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domain. Academic journals are one of the contents for the nationwide reading campaign,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publicize advanced thought, promote excellent culture and disseminat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about the nationwide reading under media convergence background,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accelerate the reading quality of the nationwide reading with academic disseminations.0; 引言從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提出“走向阅读社会”,开启了全民阅读的新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策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容创新策略变得尤为关键。
如何在不同媒体平台上进行内容创新,吸引更多受众,提升传播效果,成为各行各业亟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因此,内容创新的第一步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了解用户的喜好、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信息,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只有真正了解受众,才能生产出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内容传播的效果。
二、跨平台内容生产,实现全方位覆盖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种媒体平台相互交织,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多元化。
因此,内容创新策略需要跨平台内容生产,实现全方位覆盖。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应该成为内容创新的发力点,通过不同平台的内容呈现,实现用户的多维度体验,提升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注重内容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质量永远是关键。
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音频内容,都需要注重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
优质的内容不仅能够吸引用户,还能够提升品牌形象,树立行业权威地位。
因此,内容创新策略应该注重内容质量,不断提升创作水平,确保内容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四、创新表现形式,提升用户体验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换代,内容创新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提升用户体验。
无论是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还是结合互动性、个性化等元素,都可以为内容创新带来新的突破点。
通过创新表现形式,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更加沉浸在内容之中,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数据驱动决策,持续优化内容策略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数据成为内容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为内容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探析社交媒体视域下科学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广告与品牌研究网络传播167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探析社交媒体视域下科学传播的困境与策略章煜琦摘要:从传统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的动态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交传播中呈现出新特征。
社交媒体平台在为科学传播提供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传播者非专业性、边缘化的受众需求被忽视、科学反思精神欠缺等困境。
在新时代创新驱动下,针对困境探索积极有效的策略,对完善科学传播体系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科学传播;困境;策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丁香园、腾讯等垂直领域新媒体整合国家权威统计发布的数据,在各社交平台上实时更新疫情地图,为公众及时追踪疫情最新进展提供了科学阵地。
而回形针PaperClip、果壳等科普自媒体对用户进行的通俗化新冠肺炎疫情科普传播,又及时为民众提供了解读专业科学信息的渠道。
在这次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和公众都意识到了社交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和广泛性等在科学传播价值链中的效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科学信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一、新时代的科学传播习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1]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三种模式。
在科协领导下的科学普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代替了知识本身。
在此期间,大众传媒已进入中国,架起了公民与科学知识的直接桥梁,部分媒体人运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手段,开始探究如何进行高效的科技报道工作。
从21世纪开始,传统科普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开始受到质疑,以“科学共同体与公民双向互动、公民文化建设、融合科学与人文”为核心的科学传播逐渐被大量提及。
融媒体环境下小众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融媒体环境下小众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李瑞虹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2期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出版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的文字、图片单一模式,逐步向融合了图文、声音、影像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形式转变。
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行着“资源的融合”,谋求新环境下的发展。
对于小众期刊而言,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但要立足于自身特点,探索一条能够保持特色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以《黄埔》杂志为例,探讨融媒体环境下小众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融媒体;小众期刊;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2-00-02一、引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日渐成熟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出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传统媒体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纸质报纸、期刊、图书、有声广播、影像视频等等在内容、载体、传播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
在大融合境遇下,传统出版业既面临着新媒体出现后所带来的传播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对于资源相对丰富的出版集团而言,融媒体时代更多地意味着打开了新的发展领域;对于传统模式受到冲击,新的模式尚未形成的小众期刊,如何在融媒体时代生存、发展就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期刊面临的改变阅读方式改变。
自1999年起至2018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六次。
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略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日益融合发展,新闻报道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不同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成为新闻从业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短视频等新型媒体工具的出现,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和策略也面临着重大变革。
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把握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探讨新闻报道策略的调整和创新,将对新闻从业者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媒体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必要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
明确新闻报道策略的基本原则,有助于规范新闻报道行为,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分析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策略的影响,有助于解决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新闻报道策略中的应用,可以为媒体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探讨新闻报道策略的调整和创新,有助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新闻传播产业的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媒体融合带来了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结合,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多元化。
这种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
媒体融合也加快了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闻报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到各个新媒体平台,实现实时报道和快速传播。
融媒语境下“小众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时代表达——以德云社团综“德云斗笑社”为例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16融媒语境下“小众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时代表达——以德云社团综“德云斗笑社”为例崔梦(江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摘 要:综艺节目是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一种具有娱乐消遣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如综艺节目的内容遴选和传播平台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大众化内容的传统媒体传播转变为小众化内容的融媒体传播,《德云斗笑社》作为北京德云社联合腾讯视频平台制作的一档垂直喜剧网络综艺节目,是小众文化相声艺术与现代新媒体结合的成功案例。
本文以《德云斗笑社》为研究起点,从融媒体语境出发分析媒介融合、内容融合、传受融合这三方面对小众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时代表达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为电视节目工作者提供参照。
关键词:《德云斗笑社》;媒介融合;小众文化;大众传播一、媒介融合:跨阈限的传播表达小众文化是指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小圈子文化。
基于融媒体语境下的网络综艺是大众、潮流的代名词,现如今各视频平台和各大门户网站,都开始借助网络媒介制作小众文化为内容的网络综艺,打造独特响亮的网综品牌。
譬如,《中国有嘻哈》、《声入人心》、《乐队的夏天》分别以说唱、美声、乐队等小众文化为内容主导,更具代表性的是腾讯视频在2020年推出的垂直喜剧厂牌真人秀网综《德云斗笑社》。
相声这门传统的文化艺术表现出小众化的特征。
德云社后时代,置身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小众文化的相声开始尝试借助各类大众媒介进行传播。
除短视频、节目内容上传至门户网站等方式,综艺节目的出现更是得益于媒介融合的一大创新。
《德云斗笑社》实现了作为小众文化的相声通过作为大众媒介的新媒体系统对小屏荧幕网络受众进行文化内容传递与输出。
该节目首期在腾讯视频播放平台上的累计点击收看数据就达到1.7亿次。
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关于节目话题以及德云社演员的讨论,在每期开始或结束后,微博热搜栏必有节目相关词条。
高校在全媒体时代下小众化传播途径分析
高校在全媒体时代下小众化传播途径分析伴随着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校园媒体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校园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校园传媒承载着传递信息,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校园传媒的渠道丰富多样为基础,分析各种传媒方式在高校中运用的现状以及如何使小众化传播充分发挥其作用。
标签: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小众化传播;校园全媒体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整合运用各媒体表现形式,具有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校园传媒从传统的传播媒介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面向高校大学生这一细分群体进行市场推广的渠道变得更为丰富。
小众全媒体在校园中呈良好的发展势态,根据受众需求和其经济性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是指衔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用滑稽喜剧手法玩弄自己的表述,把message变成massage、mass age、mess age,于是就弄出了‘媒介即按摩’、‘媒介即大众时代’和‘媒介即混乱时代’这样的文字游戏,不免有戏谑之语,但是其揭示出了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即媒体需要在不断的整合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而结束混乱的局面,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1校园媒体小众传播途径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校园传媒的平台日益增多,而校园媒体非常特殊,传统电视媒体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群体。
影响高校学生的媒体形式主要分为纸质媒介、广播、网络三种形式。
1.1纸质媒介传统的纸质媒介毋庸置疑是校园传媒的主要渠道之一,具有留存性、直观性等特点,包括报纸、杂志期刊、等主要形式。
(1)报纸。
报纸生产周期短、需求量大,信息内容以校园新闻为主,能够深入学生生活、全面报道校园活动、反馈校园最新动态,是影响力最广的学生媒体。
使用该种媒介投放广告,成本低、覆盖面广、关注度较高。
(2)杂志期刊。
高校内的杂志期刊通常为文学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刊物,图书馆内较多,因此此类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基本上无法使用这类媒介。
媒体融合背境下《科学大众》杂志传播力建设研究
媒体融合背境下《科学大众》杂志传播力建设研究作者:陆艳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科学大众》杂志紧紧抓住“融合创新”这一核心点,为打造全媒体期刊出版、提高期刊的传播力、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呈现方式;传播方式;AR技术一、媒体融合,大势所趋《科学大众》杂志1937年创办于上海,是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普刊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杂志社迁址北京,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4年,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杂志题写刊名。
1966年杂志在北京停刊前,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竺可桢、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多次为《科学大众》杂志撰稿,一批著名画家如吴冠中、傅抱石为杂志绘图。
80余年来,《科学大众》杂志秉承“科学大众化、大众科学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中直机关一次干部大会上说:“《科学大众》我读了很有益处,建议大家读一读,从中学点自然科学知识。
”据《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的附录记载,他所读书目中就有《科学大众》。
周恩来同志也曾推荐过这本杂志。
全国中学统编高中、初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曾有多篇课文选自《科学大众》。
1994年在江苏复刊的《科学大众》杂志重点围绕青少年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杨乐、卢良恕、王选、陈宜瑜等80多位我国两院院士以及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等先后为《科学大众》题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等重要指示以來,党和政府就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指出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正在被颠覆,传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学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媒介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的现状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新闻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正在逐渐失去对公众信息获取的主导地位,而新兴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正在快速崛起,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得新闻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也给新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信息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群体,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和混乱。
新闻从业者面临着如何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传播正能量的挑战。
另外,媒介融合也对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报道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过去,新闻报道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来传播,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形成多媒体、立体化的报道形式。
这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跨媒体报道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媒体平台的要求。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面临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媒介融合使得新闻生产和传播更加复杂,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多元化的新闻传播环境。
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和培训模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新闪快发展的需求,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的新闻从业者。
其次,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层出不穷,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一、引言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式、技术和平台之间的融合与整合,它已经成为当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应对这一挑战。
二、现状分析1. 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业务模式的冲击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平台获取信息,而不是通过传统媒体。
2. 媒介融合对新闻内容生产与分发方式的影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获取速度大大加快,并且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
这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实时,并且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此外,媒介融合也使得新闻内容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但同时也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3.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
社交媒体平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分享和评论新闻内容。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多样化,并且民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也大大增加。
但与此同时,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攻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三、对策研究1. 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为了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应积极采取措施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
例如,建立自己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并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实时信息、互动评论等方式增强读者参与感。
2.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在面临快速变革和激烈竞争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熟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了解社交媒体的运营和管理,并具备数据分析和新闻创新能力。
因此,新闻学院应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3. 加强媒体伦理与职业道德建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攻击等问题日益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统学 术期 刊 由于受 到 媒介 形态 的 限制 , 其
受 众群 大 多 圈定在 科学 共 同体 内 , 很 少触及 普 通
而 ,学术 论 文的专 业化 、规 范化表 达 , 往 往 疏 于 对 一些 科学 知识 的具 体化 描述 , 晦 涩难懂 的专业 语 言 是 普通 大 众 理 解 与获 取 科 研 创新 知 识 面 临
将李约瑟的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缩写成 《 中华科
学 文 明史 》 ,由上 海人 民出版社 出版 。该 书通 俗 易懂 ,行 文流 畅 ,让普 通人 能领 略学 术 的魅 力 , 并 给全 世 界 的普 通读 者 一 个 很 好 的 了解 中华 科
技 与 文 明的途 径 , 被学界 誉 为 “ 目前 为止 面 向公
大众 。 随着 媒介 环境 的变 化 以及期 刊 市场竞 争加 强, 只注重 科学 共 同体 内部交 流 的学术 期 刊面 临
的主要难题 。 李约瑟是中国学者的偶像 , 其花费
受众面窄 ,发行量小 ,市场空间难以扩展之困。
毕生精力撰写 了经典著作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 然而 , 《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因体量浩繁 、内容艰 深, 很难 被 国人 读到 。著名 科技 史家 柯林 ・ 罗 南
( 一 )借 力大众媒 体 ,发 布科研 创 新信 息
e d u . c n /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完整 、清晰地表
达论 文所 涉及 到 的过程 、 空间 ( 三维 ) 、 时间 ( 一 维) 、能量 ( N 维 )以及元 过程 等重 要 的知识 内 容, 是 一种 全新 的论 文创作 形式 。 该 平 台为 网络 数 字环 境 下 创新 科 研 成果 知识 的 创作 风 格 进 行 了积极 有益 的探 索 。 ( 二 )加 强知识 管理 ,发掘 学 术成 果的 多维
第 2 7卷 第 2 期 2 0 1 4年 3 月
宁 波大学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J OURNAL OF NI NGBO UNI VERS I T Y( L I BE RAL ART S E DI T I ON)
V0 1 _ 2 7No . 2
Ma r .2 0 1 4
野 ”的传播策略。认 为媒介 融合环境 下 ,传统 学术期- l - i j 应拓展科 学传播功能 ,将科 学知识延伸到普通 生活
语境 ,以提 升社会公 众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科学传播 ;社会公众
中图分 类号 :G 2 3 7 .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1 —5 1 2 4( 2 0 1 4) 0 2—0 1 1 8—0 4
“ 慧 眼识 别 ”“ 严格 把关 ”“ 规 范加 工 ”一 直 是学 术期 刊选 择组 织 传播 学术 论文 的关 键词 。 然
收 稿 日期 : 2 ( 1 9 7 1 一) ,女 ,安 徽舒 城人 ,副编 审 ,主要研 究方 向 :编辑 与 版 。E — m a i l : x i a d e n g w u @n b u . e d u —
第2 期
夏登武 : 媒介融合环境下 “ 小众学术”走进 “ 大众视野” 的策略研究
1 1 9
创建 了多 维科技 论 文创作 平 台( h t t p : / / n d a r t . p a p e r
属性与报道功能的发挥。 在科研成果信息传播 的 过程中, 若能将其学术性与新闻性相结合 , 充分 利用各种新闻手段对学术信息进行重构与传播 , 将有利于促进信息传播的显示度与知晓度 , 进而 延伸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与应用价值 。
当下 , 学术传播需要担负向大众传播科学 、 普及 科学 的社 会 责任 ,越来 越受 到关 注 。在 美 国 ,所 有 科技 项 目最 后 都需要 承 担公众 宣 传 的义务 。l l J
本文试从知识 内容重构、 传播路径拓展等维度研 究媒 介 融合 环境 下 “ 小 众学 术 ” 走进 “ 大众 视 野 ” 的相关策略 , 以延伸传统学术传播媒介的科学传 播功能 ,推动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 丰 富学 术知识 的表现风 格 。 发掘 科研 成
一
、
众普 及 中国科 学史 最好 的读 物之 一 ” 。 学 术 并 非要 高高 在上 , 拒 普通 受众 于千 里之 外 。学术 成 果知 识走 进大 众视 野 , 必须 要创新 知 识 的表 现形
果 的 多维价 值
数字化全面革新 了信息加工方式 , 为传统媒 介带来巨大的发展间。 学术期刊要增强其传播功 能, 必须在发挥 自 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 充 分利用数字化手段 , 丰富科研创新知识 的表现形 式 ,发 掘科 研 成果 的多 维价 值 。
媒介融合 环境下 “ 小众学术 "走进 “ 大众视野 ”的 策 略研究
夏登 武
( 宁波大学 学报编辑部 ,浙 江 宁波 3 1 5 2 1 1 ) 摘要 :从 丰富学术知识的表现风格 ,发掘科研成果 的多维价值 ;搭 载 多种媒体路径 ,拓展 学术期刊 的新 闻 报道功 能;利用新媒体互动平 台,力推科研微 信息的渗透与传播 等层面分析 了 “ 小众学术”走进 “ 大众视
( 一 )化 简学术语 言 ,丰 富学术 知识 的表 现
风格
式, 化简学术语言 , 摈弃艰涩、 枯燥的专业术语 、
统计 数据 、图表公 式 和玄 奥莫测 的考据 、引 证 , 以平 易 近人 的语 调 、 平 实 亲切 的笔触 、 可 触 可感 的事例 、 形 象生 动 的图片 、 视频 等来 向公 众 展示 科技 知识 ,让普通 大众体 会学术 的另一种魅力 。p 为凸显 创新 性 的观点 和见 解 , 可采 用多 媒体 手段 融语义 、 听觉 、 视觉 、 行 为 于一体 对科 研成 果 知 识 进 行多 元化 表达 与 阐释 。 中国科技 论文 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