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司礼监
冯保——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
冯保——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
冯保介绍
中文名:冯保
别名:冯永亭,冯双林
国籍:明朝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
出生日期:1543年
逝世日期:1583年
职业:明代太监
主要成就: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
冯保(1543-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太监。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同时也是一名奸诈弄权的大贪官。包括《明史》在内的诸多正史记载:他因泄私忿陷害高拱,还假传圣旨“司礼监与内阁同受顾命”。他“贪财好货”,曾经接受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等贿赂。他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生圹。在北京和河北深县(今衡水市)的老家,分别建造了两座叫做“双林寺”的家庙。而在他的手上,各种卖官鬻爵的事也时有发生。
冯保是一个老谋深算、颇有见第的政治掮客;又是一个矛盾重重,身上带着浓重文人气息的儒者。(《明史》称赞他颇有“儒者风度”)
司礼监名词解释
司礼监名词解释
司礼监:官署名。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置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无定员。其属有掌司、典簿等。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寺供应等事。内府各衙门的题奏,均须关白该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后方可执行,故称「十二监中第一署」。凡每日章奏,除皇帝亲批数本外,例由众太监用朱笔楷书分批,即代皇帝「批红」,再由内阁撰拟诏谕颁发。秉笔太监中最受皇帝宠幸者,往往兼掌东厂。明中、后期,司礼监专掌机密、批阅章奏,权出内阁之上。正统时王振、正德时刘瑾、天启时魏忠贤,均以司礼监太监威倾海内,为有明一代宦官专权之代表人物。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在洪武十一年(1378)下令,各部大臣奏事,不许同时向中书省报告。两年之后,朱元璋以主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宣布废除中书省。自此,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而由皇帝对政府进行直接控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明确诏告:“以后嗣君并不许立翠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劫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废除丞相,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废除了主相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真正废除相权,而只是由他自己来行使相权。一直到他去世,他都非常“勤政”。为了提高自己“勤政”的效率,这位洪武皇帝甚至强令他的臣下,所有奏章都必须写得短而又短,并且必须按照指定的格式。可就是这样,他还是忙不过来。于是,他需要有一些文人学士侍从于自己身边,以备顾问、供咨询。早在废中书省当年的九月,朱元璋便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官位在左右都督之下,尚书之上。每月分上、中、下三旬,由四辅官分别依次轮值,备皇帝顾问,就皇帝交办之奏疏,提出意见,供皇帝裁决。但这一做法并未解决问题,作用不大,因此在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朱元璋废除四辅宫,九月,仿造宋朝制度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数人,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四辅官和侍从学士的设置,可视为明朝内阁之滥筋。至于对宦官或后妃、外戚干政的现象,朱元璋是深恶痛绝的。他就是再忙不过来,也决不用这些人来协助自己。特别是对宦官,他曾特别下令,不许他们读书识字。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所强化的“皇权”,其实只是“皇权加上相权”。
明代的司礼监
。
建 置这 样 一 个庞大 的宦 官 机 构 给使 令
,
如 果 真 象 明太祖
。
曾一 再 宣言的那 样
仅 仅是 为 了
“
供洒 扫
,
传命令
”
,
那 倒是难 以 理 解 的 了
二
司 礼 监 从 洪 武 十七 年 开 始 设置
,
到 后 来 成为 宦 官 机 构 的 第 一署 的 权力
,
, ,
,
司 礼 掌 印和秉笔
江西师院学 报 哲学社 会料学 版
又
年第 四 期
明
代
的
欧
阳
司
深
礼
监
本 文 将 依 次 论 述 以下 间题
洪武 时期 的 宦 官 机 构 和 宦 官 预政
“
洪武
、
宣 德 间司 礼监 职 掌
的 演变
,
正 统 以后
、
司 礼 掌 印 与 内阁 首 辅
对 柄机 要
”
多
余论
。
明代宦官 机 构 起
司
,
、
,
是 在 洪武 时期 创建 完成 的
”
为正 四品
,
它 的 职 掌 也 改 为 主要 是
,
、 、
成造 婚礼妆 仓 冠
,
等
,
明朝太监品级一览表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十一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明代王府属官职位
明代王府属官职位
在明代,官职设立相对繁复,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并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职权等设置了各种职位。以下是明代王府中一些属于官职的典型职位:
1.总管(总督):王府的最高官员,负责整个王府的管理和协调。
总督一般由文臣担任,也有可能由武将担任。
2.总兵(总军):主要负责王府的军事事务,指挥王府的武装力
量。总兵通常是武将。
3.内务府大臣:负责管理王府内务,包括宫廷礼仪、宴会、娱乐
等方面的事务。一般由文臣担任。
4.东厂总管:若王府有东厂(类似于朝廷的东厂,负责情报收集
和特务活动),总管负责东厂的管理和指挥。
5.司礼监大臣:负责宫廷礼仪和宴会的监督和执行,以及对宫廷
内的各种活动进行协调。
6.经筵讲官:在王府设立经筵,讲官负责讲解经书、文学等,旨
在培养王府中的学术氛围。
7.刑狱官员:负责王府的刑狱司法事务,包括对犯罪分子的审判
和执行刑罚。
8.内侍官:王府内的侍从官员,负责王府主人的生活起居和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王府官职设置会因时代、具体国家制度、地区和王府级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上述列举的职位主要是基于明代时期的一般情况,实际情况可能因具体历史时期和地区而异。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
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在宦官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明史》卷72《职官一》),势焰在内阁之上;
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
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
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
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局面产生。宦官专权结果,不仅加重了明朝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从而也加速成了明王朝政权的覆灭,本文仅就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特点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作初步的分析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特点及其表现
在中国封建专建社会统治史上,有关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录屡屡不绝,如秦朝末年的赵高指鹿为马,就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政治昏暗腐败以致酿成几十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唐朝自中叶以后,皇帝宠信宦官,他们或独揽大权于内,或监军督战于外,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取决宦官。然而,宦官为祸最烈的要数明代了。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几,然增有若有明之烈也,⑴。明朝宦官不仅数量多,机构庞大,其危害之深均超过以往朝代,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的最高峰。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进过程,明朝宦官专权也是如此。朱元璋建
立明王朝后尽收天下之权归一人⑵ ,君主统治空前加强。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祸民,他曾感概说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腐败,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⑶。为此他对宦官干政予以严厉禁止。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⑷ ,由于朱元璋严加防范,致使宦官无机可乘,但是极端的君主政治体制,为宦官专提供温床,所以,朱元璋死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司礼监是什么机构
司礼监是什么机构
在被许多热爱历史的观众誉为“神剧”的经典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虚构了一个名叫吕芳的人物。这个吕芳原型是明穆宗时的太监李芳,在剧中,他年少入宫、老成练达,所以深得嘉靖帝的喜爱,被封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然而,后来,房鹿被宦官陈洪赶下了台。跟随嘉靖皇帝40多年后,她被派往南京守卫毛泽东陵墓。那么,这些手印太监和执笔太监所属的司礼监是什么机关,它与同样由太监领导的东厂,以及与东厂不和的锦衣卫又是什么关系呢?
明朝建立初年,便为宫廷中的宦官设置了管理机构——内使监,下辖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等十二个掌管内务的衙门,又称“十二监”。后来,明太祖又将御用监改名为供奉司,并新设置纪事司、内政司。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司正、副正、掌内府一应礼仪,钦记御前一应文字;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要纪录亲切,御前题奏;及纠劾内官内使非违不公等事;而造墨、表背匠亦属焉。”
随着宦官人数的增加,明代宦官机构最终大体形成了“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是其中的首席衙门。
司礼监作为地位最高的衙门,不但能够总管宫内的内务事宜,还可以干涉宫外的朝政,明末学者黄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评价道:
“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其实,在明太祖时期,司礼监仅仅和它的名字一样,是掌管礼仪事务的机构,但太祖之后的历代帝王常常把宠信的宦官调派到军政要职上,以求“放心”,这就导致宦官的权势渐渐扩大。到了明宣宗时期,皇帝更是把原本独属皇帝一人的奏章批改权交给大臣,如内阁的大臣或身边的宦官。
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纵观中国历史,宦官之祸,以汉(东汉)、唐、明朝为最。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欢迎阅读!
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从实质上说,明代宦官干政的“法定手续”在宪宗时代已经完成,从明初太祖立下祖训不准宦官干政至宪宗汪直专权,不过一百年耳,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究其原委:
(一)政治上的需要
“按太祖之制,内官不得识字、预政,??而成祖违之,卒贻子孙之患”。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他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向逼近京师的江北燕军提供情报。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燕王旧邸宦官王彦(狗儿)等也历战阵,颇著勋绩”⑥。成祖掌权后,担心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拉拢宦官。再是,成祖是夺侄之位,在取得王位后,他所代表的新官僚与建文帝的旧官僚集团有着尖锐的矛盾。成祖虽采取高压政策,大肆屠杀建文集团的官僚旧臣,可高压屠杀只可凑效一时,不能长期实行,且民间又盛传建文帝尚存人世,因此成祖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得不启用亲信宦官担任要职并进行特务活动。由此可看出,明成祖授宦官以权柄完全是一笔政治交易。
(二)君主的怠懒
随着国力的强盛,国家的安定,与创始基业的开国帝王们不同,其继承者们也越来越趋于荒怠、腐化。这是古代每个朝代都反复上演的一部回旋曲。明朝亦是如此。太祖深知天下得之不易,作皇帝之后,勤于政事,日理万机。但是其后即位的帝王们坐享其成,当然体会不到其先祖创业的艰辛,遂享乐深宫,不问政事,权柄也往往委以亲信宦官,于是宦官的权力得到了不断地扩张。宣宗设立“内书堂”,提高宦官文化水平,本意是把他们培养成秉旨意的帮手而已,即所谓秉笔太监。宣宗虽让太监批阅文书,但自己亦每日亲笔批阅奏本,并对
明代最大的官是什么
明代最大的官是什么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的争斗,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制度的更迭更是常见。明朝时候的最高长官也有更迭,为此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一些明朝最大的官的一些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明朝最大的官是什么
答:朱元璋时期是丞相。但是因为胡惟庸案件。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在这之后就应该是号称天官的吏部尚书。不过从朱棣开始设立内阁后,实际权力最大的逐步变为内阁首辅。不过这些都仅仅限于文官编制。请大家注意的是,明朝在一些时期宦官的权力也极大。因此司礼监掌印太监(如刘瑾,王振)和东厂的BOSS(魏宗贤)在有时也是权力最大的官员。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百政的官员。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通过胡惟庸一案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长。
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朝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洪武三十年(1380)朱元璋废
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摘要】
司礼监作为明朝时期的官署,在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
文将从司礼监的起源和功能入手,探讨其在明代的发展演变。首先介
绍司礼监的初期发展,再深入分析明代司礼监的职责和变迁。接着,
探讨司礼监在明朝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政治的影响。最后分
析司礼监的衰落和消失,结合明代政治制度变革对其的影响。通过深
入研究司礼监在明代政治中的地位逐渐减弱,以及其消失对政治的影响,揭示明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司礼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司礼监、明朝、政治、发展演变、重要性、初期发展、职责、变迁、地位、作用、影响、衰落、消失、政治体系、地位减弱、制度变革、消失影响
1. 引言
1.1 司礼监的起源和功能
起源于唐代的司礼监,是宫廷礼仪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管
理皇帝的日常礼仪、宫廷节庆、皇家宴席等事务。司礼监设立后,成
为了宫廷礼仪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影响力。在唐代,司礼监承担了维护皇家礼仪秩序和规范的重要职责,对于巩固皇权、
维护统治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司礼监在宋、元时期逐渐演变为负责管理皇家
礼仪和宴席的机构。在明朝时期,司礼监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
规范。明代司礼监不仅承担着管理皇家礼仪的职责,还负责管理皇帝
的朝会和宴席,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司礼监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 明朝时期司礼监的重要性
司礼监在明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宫廷重要部门之一,司礼监承担着管理皇家礼节和仪仗的责任,
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
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
宦官又名太监,属内廷侍从,原本不能干预政事,但他们往往凭借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机会,博取宠信,窃夺权柄,广树党羽,凌驾百司,操纵朝政,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延续时间最长、危害最烈的朝代之一。
明代宦官机构主要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宦官二十四衙门”。其具体设置如下:
司礼监:掌皇城内一切礼仪当差,关防门禁,催督供应,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批朱;
内官监:掌管宫殿、陵墓营造,宫廷建材器用及冰窖等;
御用监:掌管宫廷生活用品、玩器、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帷幔等;
御马监:掌管腾骧四卫营并管皇城内外草场、大坝等二十四马房;
十二监神官监:掌管太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掌管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信印;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帖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扫除;
尚衣监:掌管御用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掌管随驾前导警跸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及二十四衙门所用薪炭;
四司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杂戏等;
宝钞司:掌管制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堂子。
兵杖局:掌管制造军器;
巾帽局:掌管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掌管宫中衣服;
八局内染织局:掌管染造御用及宫中应用缎匹;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蔬菜、瓜果等;
浣衣局:设于皇城之外,凡宫人年老及罢废退者发配此局,待其自毙;
银作局:掌管打造金银器饰。
其中,司礼监为二十四衙门之首,总揽各衙门。司礼太监可代皇帝批阅奏章,其地位与内阁首辅相当;其次掌东厂者,地位相当于内阁次辅。二十四衙门的太监还经常被派出使,或派往各地担任守备、镇守、监军、织造、市舶、监督仓场、采办、矿监税使等。
明代内阁_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黑龙江史志 2011.15(总第 256 期)】
14
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谕旨。特别是代帝 批红,自宣宗破例命太监王振代笔之後,司礼监就掌 管了批红奏章的大权。
(二)掌管厂卫: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 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熹 宗时任魏忠贤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结果 使其控制了国家机器的中枢要害後,排陷异,将政见 异己者通过厂卫机关以特务手段处置。可见,司礼 监兼管厂卫将权力与监察等生杀之权於一身後,更 显其凌厉之威势了。
SHIZHIJIANYANJIU 史志鉴研究 13
明代内阁、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宋佳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内阁和司礼监的设立是明朝政治制度的独特之处。内阁通过票拟控制朝政,而司礼监则通过批红来干 预政事。与皇权形成一个不等边三角形,从而保证了皇权的集中。
[关键词]内阁;司礼监;票源自文库;批红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 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 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 到了。
二、司礼监的设置与壮大 明代的司礼监不仅是二十四个衙门中最具权 威性的一个重要部门, 也是宦官机构十二监中的首 席衙门。司礼监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钤束长 随、当霆、听事各役,关防门禁;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 勘合,章奏文书及照閤票批红等事”。(7)其对明政权产 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行使皇权:因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
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浅谈司礼监的发展演变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摘要】
司礼监是明朝时期一个重要的宫廷机构,负责管理礼仪和仪仗事务。本文从司礼监的建立和发展、在明代的职能和作用、对明朝政治
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以及在明代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
了探讨。通过研究司礼监的历史演变可以了解其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文章总结了司礼监的历史价值
和对明代政治的贡献,同时提出了今日司礼监的借鉴意义,为读者提
供了对于这一古代宫廷机构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关键词】
司礼监、发展演变、明朝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政治体系、历
史价值、贡献、借鉴意义
1. 引言
1.1 意义和背景
司礼监作为明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部门,其发展演变对于明朝政
治体系的完善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司礼监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体现
了明代王朝对礼仪制度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统治权力的集中和规范。在明代的职能和作用中,司礼监不仅负责管理皇帝的礼仪礼节,还参
与了一些重要政治活动,如朝会、祭祀等。司礼监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帮助加强皇权,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
的滥用,起到了平衡权力的作用。司礼监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
的稳定,使各界人士对政治体系更加认可和尊重。在明代政治体系中,司礼监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它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着
明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司礼监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对于研究明代政治体制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介绍
司礼监作为明代官制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其历史渊源十分悠久。
司礼监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礼官制度,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在明
明朝宦官制度
Biblioteka Baidu钟鼓司 混堂司 银作局 巾帽局 内织染局 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人,秉笔 太监数人,负责皇帝的公文处理,是相当于秘书的职权单位。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 在皇帝的许可之下替皇帝抄写奏折上内阁的批文,传宣谕旨; 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 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 有宦官的首领; 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 监总管大太监有时会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有名的宦官
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和, 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弟子,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塬名马叁保, 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 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魏忠贤 魏忠贤也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1568 年,死于1627年,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 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 异己,专断国政。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 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本来明代的司法机关在权力方面做得很不错,有刑部、大理寺、 都察院,习称三法司,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但是,明代司法 大权基本上都被宦官侵夺。那么,宦官集团是怎么达到这一目 的的呢? 其实最初明太祖设立司礼监的时候,二十四衙门的地位并不 高。但是在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所谓 “批红”,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 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 随后,宦官的机构立马膨胀,逐渐完备起来。司礼监的最高 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 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 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 成。 有了“批红”,就等于是掌握了皇权,因此到了明末,整个 士大夫集团被宦官集团吃定了的原因便在于此。
明朝宦官等级划分
明朝宦官等级划分
一、七品散官
七品散官是明朝宦官中最低等级的官员,他们主要负责皇宫中一些琐碎的杂务。他们需要负责打扫宫殿、照料花草、整理文书等工作。七品散官的地位较低,待遇也相对较低。他们通常是刚刚入官的年轻宦官,需要通过这个阶段来磨炼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二、六品中官
六品中官是明朝宦官的第二个等级,他们的地位相对较高一些。六品中官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如伺候皇帝起床、更衣、用餐等。他们还会负责皇帝出巡时的行装准备,以及皇帝的娱乐活动。六品中官需要具备一定的仪容仪表和服务技巧,以便更好地为皇帝服务。
三、五品司礼监
五品司礼监是明朝宦官的第三个等级,他们的地位已经相对较高。五品司礼监主要负责皇帝的礼仪事务,如宴会、朝会、册封等。他们需要负责安排场地、协调宴席、传递礼物等工作。五品司礼监需要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和组织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四、四品大宦
四品大宦是明朝宦官的第四个等级,他们的地位已经相当高。四品大宦主要负责皇帝的秘书工作,如处理奏折、撰写诏书等。他们还
会负责皇帝的日程安排、宣布政策等工作。四品大宦需要具备一定的文书写作能力和政务知识,以便更好地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五、三品少监
三品少监是明朝宦官的第五个等级,他们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三品少监主要负责皇帝的军事事务,如征兵、调兵、颁布军令等。他们还会负责皇帝的军事会议、军事训练等工作。三品少监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以便更好地辅助皇帝统治国家。
六、二品侍郎
二品侍郎是明朝宦官的第六个等级,他们的地位已经极其崇高。二品侍郎主要负责皇帝的内阁事务,如参与政策制定、审查奏折等。他们还会负责皇帝的内阁会议、内阁事务的协调等工作。二品侍郎需要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和决策能力,以便更好地辅助皇帝治理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的司禮監
2014-05-12 10:29:23 《江西師院學報》歐陽琛
本文將依次論述以下問題:洪武時期的宦官機構和宦官預政;洪武、宣德間司劄監職掌的演變;正統以後、司禮掌印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余論。
一
明代宦官機構,是在洪武時期創建完成的。從吳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始置內使監(註:《明太祖實錄》(南京圖書館藏傳抄本一九四○年影印本)卷二十,吳元年九月丁亥條:置內使監,設監令正,正四品;下有丞、奉禦、內使、典簿。後改置內使監、禦用監,各設令一人,正三品。這是明代給宦官定過的最高品秩。下有丞、奉禦、典簿等。又置禦馬司,設司正,正五品。)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設都知監和銀作局止,前後歷時三十一年,建成了一個包括十二監、二司、七局的龐大宦官機構。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向侍臣發表自己對漢唐宦官弊政的評論,並一再頒布有關宦官的禁令。與此同時,他又不斷擴充宦官機構,調整品秩,確定職掌,使它的體制日益完備。可見明代宦官機構的設置,是朱元璋根據統擡的需要,經過長期周密考慮的結果。
洪武時期,對宦官機構先後進行過十次以上的調整,其中比較大的調整有兩次,每次調整都有較大擴充。第一次是洪武十七年四月,把原設的監、司、局(註: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十七年以前所置的七監有:內使、禦用、神宮內使、尚衣、尚冠、尚履、尚佩。至於監以下的司局,則置廢多次,不備錄。)調整增置為九監、九局,第一次在典禮紀察司的基礎上設置了司禮監(註:《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四月癸未條,所置的九監是:內官、神宮、尚寶、尚衣、尚膳、司設、司禮、禦馬、直殿。九局為:巾帽、針工、織染、顏料、司苑、司牧、皮作、兵仗、寶源。關於典禮紀察司,本文第二部分將論及。)。監設令一人,丞一人。除名列首位的內官監令為正六品,丞為從六品外,其他各監的令均為正七品,丞均為從七品。對各監的職掌都作了規定。內官監的職掌是:“通掌內使名籍,總督各職。凡差遣及缺員,具名奏請”(註:《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四月癸未條。)可見內官監是當時宦官機構的第一署。第二次調整在洪武二十八年九月。這次把九監九局增為十一監、二司、六局。監改設太監一人,左右少監各一人,左右監丞各一人。各監太監品秩一律定為正四品,少監從四品,監丞正五品。有些監的職掌作了較大的更改(註:《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條。十一監是:神宮、尚寶、孝陵神宮、尚膳、尚衣、司設、內官、司禮、禦馬、印綬、直殿。二司是:鐘鼓,惜薪。六局是:兵仗、內織染、針工、巾帽、司苑、酒醋面。)。把兩次調整加以比較,可以看出兩點顯著的變動。第一點,各監為首官員的品秩一律提高為正四品,恢復到吳元年時內使監令正的品秩。第二點,內官監的地位下降了,它的名次由首位降為第七位。內官監太監的品秩也和各監一樣,為正四品。它的職掌也改為主要是“成造婚禮妝奩冠傘扇衾褥帳幔儀仗”等(註:《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條。十一監是:神宮、尚寶、孝陵神宮、尚膳、尚衣、司設、內官、司禮、禦馬、印綬、直殿。二司是:鐘鼓、惜薪。六局是:兵仗、內織染、針工、巾帽、司苑、酒醋
面。)。司禮監則保留了宮廷禮儀的職掌(註:據上引《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和卷二四一的記載,洪武十七年所定的司禮監職掌是:“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註,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洪武二十八年改定為:“掌冠婚喪祭禮儀、制帛與禦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並長隨當差內使人等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而排列第八,位於內官監之後。洪武三十年七月,增置都知監和銀作局,共為十二監、二司、七局。有明一代的宦官機構的建置,至此基本完成了(註:以《明太祖實錄》所載,截至拱武三十年七月為止所置的宦官十二監,和《明史》職官誌三宦官中的十二監比較,前者缺禦用監而多出孝陵神宮監。按吳元年九月始置內使監,後改置內使監和禦用監,秩皆三品。是禦用監為最早設置的二監之一。至洪武六年六月改禦用監為供奉司。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又罷供奉司。故洪武十七年四月和二十八年九月所定的宦官機構中都沒有禦用監。以上均據《明太祖實錄》。至於禦用監何時復置,孝陵神宮監何時罷去,均不詳。余如四司,尚缺寶鈔、混堂;八局尚缺浣衣。)。
明人關於洪武時宦官情況的記述,一般都強調太祖駕馭宦官之嚴,所以洪武時宦官不敢幹竊權力,“蓋三十年之間而宮府謐如也”。從而對洪武時期宦官幹預政治的情狀避而不談(註: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之九十,中官考一:“明興,高皇帝神斷自天,朋亡(疑當作而)不昵。雖置各監局以處中貴人,而不兼文武銜,不侵外廷政,不禦外臣服,蓋三十年之間而宮府謐如也。”)。《明史•宦官傳》說:“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把讓宦官幹預政治的始作俑者歸於成祖朱棣,這當然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我們從一些明初的史事記述中不難發現,《明史•宦官傳》列舉的明代宦官幾項“大權”,在洪武時,有的已頻繁出現過,有的早有萌芽,不過到永樂時才趨於顯著;有的還超出於這幾項權力。
宦官出使,洪武時不僅頻繁見於記載,而且太祖就公開承認說:宦官“自左右服役之外,重者不過俾傳命四方而已”(註:《明太祖實錄》卷二四六,洪武二十九年七月丙寅條。)。重要的出使如:洪武二年遣內臣以書諭元將納哈出;七年選派蒙古族宦者鹹禮袁不花、帖木兒二人送崇禮侯買的裏八刺於漠北;八年遣內使趙成以羅綺綾帛並巴茶往河州與西番市馬;十四年遣內臣賫敕諭烏蒙、烏撒諸酋長;十六年遣尚佩監奉禦路謙使琉球中山王;十九年遣內使與行人劉敏等賫磁器往賜真臘等國;二十八年遣內使趙達、朱福等使暹羅斛國(註:以上分別見《明太祖實錄》卷四十、卷九十三、卷一百、卷一四○、卷一五一、卷一七九、卷二四三。)。從洪武歷永樂以至整個明代前期,宦官出使幾成定制。不過列永樂時期,宦官出使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和次數之多,才達到明代的高峰。
宦官專征、監軍和分鎮,始見於永樂。然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就經常派宦官到軍前,向統軍大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傅友德等傳達重要命令(註:《弇山堂別集》卷八六、卷八七,詔令雜考。)。如洪武元年遣中使到北平犒北征將士;洪武十一年命內官赴討破五開叛蠻的總兵官楊仲名軍中“觀兵閱勝”;這些宦官都兼有覘軍的使命(註:以上分別見《明太祖實錄》卷三一、卷一二一。)。以上這些實為永樂以後宦官專征、監軍、分鎮的先聲。
關於刺臣民隱事,太祖早在建國以前就曾用“檢校”察訪臣民。洪武十五年,公開設置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關於宦官偵伺臣民,雖史籍諱言,而仍有所透露。《明太祖實錄》卷一二六,洪武十二年八月戊午條:占城國王阿答阿者遣其臣陽須文旦進表及象馬方物,中書省不以時奏。內臣因出外見其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