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仲淹的荣辱思想
走进先贤聆听慧语800字作文(范仲淹)
走进先贤聆听慧语800字作文(范仲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固然让人敬佩,然而让我陷入沉思的是,面对同一美景,迁客骚人们却有着不同的情怀,为何?是啊,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忘记过去的兴衰荣辱!要知道,生活是需要忘记的。
2003年,盐湖城冬奥会冠军大杨洋选择了退役,尽管这一年,她几乎拿遍了所有自己参加短道速滑项目的金牌,然而她依然选择了离开。
她说,她赢得委屈。
其实,她是没有忘记,没有忘记自己过去的成功,致使她一直生活再胜利的光罩之中。
一年后,大杨洋又回到了冰场,没有金色的光芒照耀,她压抑的心,又一次快乐了,尽情地在冰上舞跃,才发现生活如此美丽。
的确,生活是需要忘记的,忘记过去的成功,正如那句话所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颗平和之心面对眼前的一切,生活也才会因此多姿多彩。
当然,我们还需要忘记过去的失败。
过去的失败在生活中犹如一道阴霾,它挡住了明亮的阳光,它让启明星无法闪耀光辉,让黎明永藏于山的那一边。
忘记失败,为阴沉沉的牢笼开一扇窗,阳光会争先恐后地进来,让生活的牢笼变得如此敞亮,它们能照亮成功的路。
生活是需要忘记的,忘记过去的争斗,忘记过去的不和,以
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事态万千,斤斤计较只会让你的生活越发颓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人说,生活需要怀旧。
可是,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去中,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未来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生活需要忘记,忘记过去,让过去成为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
是啊,生活是需要忘记的,忘记过去的一切,平和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吧!。
范仲淹因何“三起三落”
范仲淹因何“三起三落”(摘⾃《⾹港⽂汇报》)⼀篇《岳阳楼记》,让范仲淹声名鹊起跨越时空,其实范仲淹值得赞叹的事还有很多,⽽其政治⽣涯的荣辱沉浮与开封密不可分。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江苏吴县⼈,幼时家贫⽽好学,由秀才⽽中进⼠,从政后更以抨击时政闻名,为宋仁宗赏识,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他不满朝政弊病、公开批评宰相,提出“⼗事疏”,呼吁建⽴严密的仕官制度,主张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法制、减轻徭役。
宋仁宗决定推⾏其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但因保守派坚决反对最终未能实施,范仲淹也从此遭遇“三起三落”的厄运,63岁时被贬⾄陕西四路宣抚使,病逝于赴任途中。
范仲淹书法范仲淹为官清正、治军严明、⽣活俭朴,在朝野威望极⾼。
天圣六年,39岁的范仲淹进京出任秘阁校理,虽然只是宫廷⽂字秘书,却能常见皇帝,⽬睹朝廷机密,⼼直⼝快的范仲淹也因此卷⼊险恶的政治漩涡。
宋仁宗当时虽已“主政”,但军国⼤事仍由60多岁的刘太后当家。
此年冬⾄,太后⼼⾎来潮,要仁宗与百官⼀道向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且有损君主尊严,便上奏章竭⼒反对。
范仲淹的“轻狂”让众官员冒⼀⾝冷汗,他却毫不退缩,⼜奏⼀章: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权交还仁宗。
如此“冒犯”太后,岂能有好下场?不⼏天诏令下达——范仲淹被贬黜汴京,调⼭西河中府(今⼭西永济县)任通判(副长官)。
三年后,刘太后死去,仁宗才将范仲淹召回京师,派他做专门评议朝事的右司谏。
有了⾔官的⾝份,范仲淹上书⾔事更⽆所畏惧。
明道⼆年,华北、江淮⼀带遇⼤旱⼜遭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紧急派员前往救灾,仁宗并未理会,他便质问:“若宫廷半⽇停⾷,陛下该当如何?”仁宗⾃觉理亏,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
范归来时,从安徽带回⼏把灾民充饥的野草让仁宗看。
见范仲淹受宠,宰相吕夷简便⼤肆诬告,使范仲淹再遭贬谪,先后由睦州移知苏州,却因治⽔有功⼜被调回京师,当上开封知府。
范仲淹⼤⼒整顿京城官府,剔除弊政,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拍⼿称快,遂⼜升⾄副宰相,开封城传诵“朝廷⽆忧有范君,京师⽆事有希⽂”的民谣。
范仲淹对待人生的态度
范仲淹对待人生的态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他对待人生始终秉持着一种特殊的态度。
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的著作中都能看出他对待人生的独到见解。
范仲淹的思想深邃、开阔,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将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智慧思考三个方面,详细探讨范仲淹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观范仲淹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知命”和“知足”。
他认为人生的起起伏伏、荣辱得失都是命中注定,无法完全掌控。
因此,他主张顺应天命,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名利。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卓越,而不是盲目追逐功名利禄。
范仲淹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心有不满,而力有不足,才疏学浅,拙于文辞。
然心力所交,已足以娱游于幽情。
然后乐天知命,安富尊荣,终监于天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知命”观念的坚持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执着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纷纷扰扰地追逐名利。
二、价值观范仲淹的价值观以“仁义”为核心。
他认为“仁者,人也。
”一个人应该心存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乐善好施。
他在《岳阳楼记》中也提到了“济世匡时”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还强调了“义”这个道德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道义信念,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与使命。
他曾经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如日用其志,使志不倦,如不得志,使志不失。
固将穷困不能移。
知进退而不失礼义者,进则剗其怨,退则抗其众。
”这段文字展现了范仲淹对于坚守道义的重视,他认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应该保持一颗坚定的道义之心。
三、智慧思考范仲淹的智慧思考贯穿于他的著作中,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人生的苦乐与得失。
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他以形象的描写方式展示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
他以此来告诫自己与读者,要保持豁达的胸怀,明白人生之大,自己之渺小。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一。
从27岁步入仕途至64岁溘然长逝,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心系朝廷,忧国忧民,无时或已。
一篇360余字的《岳阳楼记》震古铄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颂至今。
而这种民胞物与的襟怀,正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
自从成为朝廷命官,范仲淹便心忧天下,以身许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
”但是,人心叵测,仕途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贬谪。
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唯独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虽三次被贬出朝,但他无怨无悔,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光荣)。
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从此未再回到朝廷。
即使受尽屈辱,范仲淹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
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十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都不放在心上,有诗云:“三出专城(地方长官称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足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宋代官员每至一处履新,照例都要上谢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范仲淹在饶州上谢表时说:“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之方;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节。
”意思是说,当了地方长官,就要政简刑清,安邦利民;如在朝为官,要竭尽忠直之节。
在润州时表示要“竭诚以报国,弗钳口以安身。
”只要有利于社稷,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不会钳口结舌,缄默不言。
岳阳楼记之范仲淹解析
岳阳楼记之范仲淹解析岳阳楼记所记载的范仲淹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范仲淹解析,深入探讨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他对岳阳楼的印象。
1. 范仲淹的背景范仲淹,字文正,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1005年),死于宋仁宗宝祐元年(公元1056年)。
范仲淹是北宋政府的重要官员,曾多次担任宰相职务,执掌朝政。
他以清廉而著称,为人忠诚正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喜爱和景仰。
2. 范仲淹与岳阳楼的关系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他是北宋政府派来视察投降吴越王钱俶的使臣。
在登上岳阳楼后,范仲淹被楼上的美景和悠久历史所吸引,于是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3. 范仲淹的思想和表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充满感慨和思考。
他以岳阳楼为背景,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兴衰荣辱。
他借助历史时空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认识。
他充满自豪地称道岳阳楼的气势磅礴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深感中国曾经的辉煌已经逝去。
他对于当时的政治乱象深感痛心,他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并坚信清廉正直的官员是国家复兴的关键。
4. 范仲淹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祖国和百姓的深情厚意。
他写道:“登临视望,觉其秀丽;游目尽览,瞻之在前;停而相问,则吾问客曰:‘此何楼也?’”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是繁华的城市、壮丽的河山和辛勤的百姓。
他以己之心,增己之情,把自己的感受交给各位读者,唤起了读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思考。
5. 范仲淹的警示与期望范仲淹并不满足于写历史回忆,他更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警惕。
他警示后人不应该满足于当下的成就,而应该放眼未来,克服黑暗时期的困难,努力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
他呼吁后代的官员要以正直廉洁为座右铭,为国家树立起廉政清明的标杆。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将他对中国历史和时代的理解传递给读者。
他以豪放而激昂的笔调,表达了对民族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关切。
忧乐精神演讲稿范仲淹
忧乐精神演讲稿范仲淹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并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能涵括。
范仲淹之后,陆游等后世士人同样也继承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道统。
忧患意识影响了中国历史兴衰治乱的走向,并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被广泛传诵的是《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该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能在忧患中崛起,转危为安,阔步向前。
近千年后的今天,我国正在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缺少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忧乐思想的基础——忧患意识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忧患意识萌发于青少年时代,贯穿于终身实践,结晶于邓州任内。
其《岳阳楼记》是对平生忧患意识的精辟总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在京城任右司谏。
这年七月,江淮、京东一带旱灾严重。
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仁宗皇帝便派他安抚江淮。
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且禁民淫祀,并奏请减免盐茶税,还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
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
(二)进亦忧,退亦忧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因西北战功而擢升枢密副使,后又升参知政事,但他不坐享其成,反而更加忧国忧民。
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措施,并主持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虽然仅进行16个月便夭折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探究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探究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探究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据说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更没有游览过洞庭湖,只是凭借友人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
这极可能就是《岳阳楼记》没有步前人后尘,避而不写岳阳楼转写洞庭湖的原因。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提高了文章的境界。
由写作背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知,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范仲淹对友人“不以己悲”,于逆境中崛起是持褒扬态度的,体现了自己践行的政治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那么我们不禁要探究,范仲淹这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青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十几年矢志不渝的勤奋苦学,不仅泛通儒家经典,增长了阅历,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而且自觉地磨炼了意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对他的理想人格、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忧思深远”,树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人生信念。
这应当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基础。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描写“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欣赏到在阴雨天气和晴朗天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悲喜两重天的感情。
阴雨天气及晴朗天气的景象其实也是“迁客骚人”仕宦经历的写照,或坎坷或顺畅,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
但“以物喜”、“以己悲”两种览物之情均为作者所扬弃,他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即“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结合其仕宦生涯来考察,范仲淹为官生涯中四进四退,在这起起落落之中,范仲淹始终恪守“进亦忧”、“退亦忧”的忧思情怀。
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Jou m al of t h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 he r 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文史教育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闫德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范仲淹,一生俭廉勤政、忧国忧民。
范仲淹的这种廉政思想是与其清贫的青少年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宋代的世风国情密切相关的。
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及其集中体现廉政思想的“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范仲淹;廉政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108—0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尤以贤相名将著称于世,其生平经历主要在政治方面。
回观其从政之路,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崇高的忧乐观,而其忧乐观的形成基础和价值核心是其影响当朝、垂范后世的廉政思想。
一、范仲淹廉政思想概述1.坚守俭廉是范仲淹的为官操守。
入仕后的范仲淹继续坚守着青少年时期的那份清苦,保持着俭朴清廉的品质。
当他从人仕的第一个职位广德军司理参军离职时,“贫止一马,寮马徒步而归”。
范仲淹为官一生都是清廉如此的。
据《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下称《言行录》)记载,范仲淹入仕做了吏部员外郎出任各地,至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直至去世,凡十年间,未增加一名仆役。
不仅如此,由于范仲淹一生奔波各地供职,长期居无定所,直到死也没有为自己营造一所“安乐窝”。
《言行录》载:范仲淹晚年镇守杭州,其子弟见时下很多退休士大夫、文人高士都在洛阳筑“安乐窝”颐养天年,就力劝他也在洛阳置地修园,“以为逸老之地”。
浅析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浅析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作者:张丽霞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04期《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虽历经千余年洗礼,却如醇酒般历久弥香。
文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有志之士高尚品格的写照,千古流芳。
范仲淹追求的这一精神境界,在今天仍是时代先锋们孜孜以求的最高标杆,不失为时代的强音。
岳阳楼为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赞美岳阳楼胜景的诗文,使岳阳楼闻名遐迩。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临洞庭湖》中描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的浩瀚气势,成为千古绝唱。
到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声名远播。
据说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更没有游览过洞庭湖,只是凭借友人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
这极可能就是《岳阳楼记》没有步前人后尘,避而不写岳阳楼转写洞庭湖的原因。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提高了文章的境界。
由写作背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知,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范仲淹对友人“不以己悲”,于逆境中崛起是持褒扬态度的,体现了自己践行的政治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那么我们不禁要探究,范仲淹这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从吴越王钱镠归宋,任成德军掌书记,不幸的是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所依靠,改嫁邹平县长山镇朱文翰,少年范仲淹从朱氏宦游,度过了勤奋力学的艰难时光。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的忠诚情怀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的忠诚情怀范仲淹(1018年-1098年),字文正,号东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范仲淹以其高尚的忠诚情怀而著称,他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事业和皇帝的事情上,还表现在对家庭、友谊以及为人处事之道上。
范仲淹的忠诚情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名文臣,范仲淹不仅以经世济民为己任,还表现出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高尚的情怀。
他常常以“王业维新”为己任,致力于发展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他密切关注国家的民生,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政策建议,例如“筑台以观民情”和“曲江之园”的建议,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范仲淹还提出了“以六艺教人”、“加强军队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了对国家的忠诚,范仲淹还表现出对皇帝的忠诚。
在范仲淹的一生中,他曾多次被任命为各级官职,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奉献给了国家。
范仲淹在任官期间,始终忠实履行职责,积极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
他以身作则,注重廉洁自持,为人正直谦逊,赢得了君上的赞赏和尊重。
范仲淹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人莫予毒,毒于心,人莫予恶,恶于鄙,人莫予病,病于求。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自身品德的追求和对职责的忠诚。
范仲淹对家庭和友谊也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
他十分重视家庭的和睦和家人的幸福。
他的夫人赵怡病重时,他不惜亲自照料和治疗,尽力保护家人的安全和健康。
他还抚养并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德才,使他们成为社会栋梁。
在友谊方面,范仲淹以诚实守信、忠心耿耿著称,他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互相倾诉、真心相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范仲淹在为人处世和对待他人方面也展现出了忠诚的情怀。
他注重与人互动,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善于倾听和理解别人的需求和难处。
在他的《岳阳楼记》中,他写道:“请君为我稳头须”,表明了自己愿意为他人伸张正义和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决心。
范仲淹忧患意识新解
范仲淹忧患意识新解牟永生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统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特别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范仲淹生活在内忧外患、昏暗腐败的北宋王朝,自幼丧父,寄人篱下,家境贫寒,划粥断齑,深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至理,他常言:“士当先天下而后个人”,“慨然有志于天下”。
踏入仕途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的范仲淹始终坚持其在朝则以“至诚许国”,受贬则“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处世之道。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具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它统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等。
他极为重视易学,特别是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将之视为其忧患意识和新政主张的重要理论根据。
据典籍记载,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周易》。
他自己的诗作也提及其“忘忧曾扣《易》”。
《周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居安夷以思危乱者也。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儒学也具有丰富的忧患意识。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同样,无论是道家之学,抑或是道教之学,都成了范仲淹忧患意识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
范仲淹引证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事而民自朴。
’”范仲淹护持寺庙,参拜菩萨,交游高僧,挥毫作序,已将佛禅忧乐圆融,荣辱不惊,悟在当下,无修之修,明心见性的人文精神完全融入到自己的忧患意识之中。
解读范仲淹忧乐观
他进亦忧。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因西北战功而擢升枢密副使,再升参知政 事,但不坐享其成,反而更加忧围优民。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 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措施。并主持 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仅进行一年多便夭折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及此后的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攀的宝贵经验。
239
江西省鄱阳市)。范仲淹“理或当言,死无所避”,史称他三次遭贬是“三黜三光”,他在 《郡斋即事》诗中写到:“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须道,塞 上衰翁也自知”。他在九年后的《邓州谢上表》中,仍坚持“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 悔”。
范仲淹的不欺精神还表现在他为人处事上,一生忠恕,为人笃厚。早在醴泉寺读书时, 发现鼠洞藏有金银,虽贫寒却毫不动心,如数封存,后献给了寺庙。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 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族人。正是这种不欺精神,才使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传千年而不衰。在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当今时代,发扬范仲淹的不欺精神,以实事求是 的态度干事,以光明磊落的胸怀作人,对于构筑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
范仲 淹忧 患意识 的形 成
范仲淹两岁时 , 父亲不幸病故 , 他与母 亲扶枢 还吴后 , 氏庶子 的地 位使 得他 在苏 州吴 县 的家 中 妾
难 得一 丝 温 暖 , 到诸 多冷 眼和 责难 , 来 随母 改 受 后
嫁长山朱文翰 , 改姓名朱说 , 其母仍为侧室 , 在寄人 篱 下 的生 活 中 ,使 范 仲淹 自幼 就 体察 了世 态 的 炎 凉 , 十岁 才人学 还是 在亲戚 的资助 下 。幼 年 的 悲 他 惨 遭 遇 , 有使 范 仲 淹沉 沦 , 反使 他 形 成 了坚 韧 没 相 不拔 、 志不 渝 的性格 和利泽 生 民的远 大志 向 。这 矢 是他忧 患意 识形 成 的最 初发 酵地 。 后 来 , 仲淹 离家 到应天府 ( 河南 商丘 ) 范 今 的南 都 学社 求学 , 名 师戚 同文受 业 。他在 应天 书 院学 拜 习期 间 , 常刻苦 勤奋 。《 文正公 年谱 ・ ・ 事 》 非 范 引 遗 云:公处南都学社 , “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而枕 。 夜 或 昏怠 ,辄 以水 沃 面 。往往 艟粥 不充 , 日仄 始 食 。”欧 阳修撰《 ① 范公神道碑铭》 :去至南都 , 云 “ 入
志于 天下 。” 正是 在 “ 人 之学 ” ④ 圣 的长期 熏染 下 , 形 成 了 自己 的忧 乐观 。
名深受 儒 家思想 浸润 的士 子 , 范仲 淹从政 期 间始 终 恪尽 职 守 , 介 直 言 , “ 耿 其 先天 下 之忧 而 忧 , 天 后
一
北 宋 时期 , 于统 治 集 团腐 败 , 寇 不 断 乘 隙 由 外 而人 , 姓揭 竿而起 , 百 继宋 与 辽澶 渊之 盟后 , 仁宗 在 皇佑 五年 , 西夏 主元 吴 自立 为帝 , 开始 进 攻宋 朝 郡 县, 真是 北患未 已西 祸又起 , 朝 派兵 与之 交 战 , 宋 无 奈将 不得 人 , 精兵 , 以败 闻 。 兵无 屡 长年 的衰败 政治 和不息 的战 争致使 国库 空 虚 , 民 日趋 贫 穷 , 到 人 达 了“ 山无 遗 宝 , 穷 竭海 无 遗 珍 , 神 为 之劳 , 地 为 鬼 天
范仲淹越职言事何罪之有
范仲淹"越职言事"何罪之有倘若“越职言事”真能成为一种罪名,那么,范仲淹在景祐三年被革去官职,就未必是一桩冤案。
据史书记载,“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并提出“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范仲淹那时在开封府任职,如此指名道姓而且有眼有鼻子地批评当朝宰相用人不公,任人惟亲,非“越职言事”而何?在中国历史上,因“越职言事”获罪的,并非范仲淹一个。
在他之前有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在他之后又有岳少保因“越职言事”而曾一度被罢去军职。
“越职言事”有罪,其潜台词很明白:你官职卑微,这种事用不着你说,也轮不着你说。
但这毕竟太横蛮了一些。
“越职言事”,并非是越权行事,大权在握的政出私门无过,官职卑微的据理评说有罪,这算哪一家的章法?广开言路历来都是政治开明的一个标志。
古代立诽谤木,如今设意见箱,都未曾规定哪一种事只能由哪一品官员去“言”,哪一种意见只能由哪一级干部去提。
范仲淹上百官图并一一指出“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吕夷简既无力反驳,就只有扪心自问、引咎自责的权利。
所谓“越职言事”,关键在于“言事”而不在“越职”,不问人之所言是否属实,是否在理,只问言之其人是否“越职”,岂非本末倒置?范仲淹“越职言事”,也是情势使然,迫不得已。
这种事,本来应由负责官员升迁的吏部去说,由专司检察监督的御史去说,最好是由吕夷简自己去说。
假如他们说了,范仲淹大概是不会再去“越职言事”的。
然而,要吕夷简自己说自己用人不公,无异于要他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吏部大员和御史司谏的荣辱升迁大致都维系于大权独揽的宰相,他们又不敢说或不愿说,在其位的既然疏于职守,不在其位的如范仲淹,明知没有好果子吃,也只好“越职言事”了。
可见,范仲淹“越职言事”,正是他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心的反映,不仅无罪,而且应该受到褒奖。
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他以他的忧乐观而闻名。
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范仲淹忧乐观的特征在于他对世事持有的独特态度。
他身处政治风云之地,亲历了宋朝的兴衰荣辱,深刻体验到了官场的浮躁和权谋的猖獗。
范仲淹对于政治困境和社会问题从不回避,他深感世道艰难,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负有责任感。
然而,他也不忘保持内心的乐观,始终秉持着一种从容和淡泊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困境。
忧,是范仲淹对现实境况的清醒认知,他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困境持有深思熟虑的态度。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士者,所以树德也。
在邦无不忧,在家无不忧。
”这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各层面的问题都感到忧心忡忡。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个有道德追求的士人,应当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公共事务,并且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倡导正道。
然而,范仲淹的忧并没有使他陷入绝望和消极。
他同时具备乐观情怀,以宽容、淡泊的心态来面对艰难处境。
他在《岳阳楼记》中继续写道:“求其志达以愉快其生,余者闻之,未之思也。
”这说明范仲淹认为,一个人应该面对困境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范仲淹的忧乐观思想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的理念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逃避和袖手旁观,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寻求解决办法。
范仲淹的忧乐观思想也提醒我们,人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我们就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总之,范仲淹忧乐观的思想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度认识和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
其理念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引导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保持冷静清醒、担当责任,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
范仲淹与三不朽
1.从“三不朽”的角度评价一个古代杰出人物。
范仲淹与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像司马迁,岳飞,王安石等等,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范仲淹。
范仲淹在道德修养,为官执政,文学造诣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下面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对范仲淹进行评价。
一.立德在立德方面,范仲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他学习的勤奋以及他不畏权贵,敢于进谏。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
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断虀画粥,勤奋学习,为后世千千万万学子树立了典范:不畏权贵,敢于进谏,则成为后代官员的榜样。
二.立功范仲淹在做地方官时,热心时政,为民治堰。
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
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
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另外他还热心教学,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关于范仲淹的议论论据抒情
关于范仲淹的议论论据抒情说到范仲淹,很多同学肯定认为这个人物也被用的够多了,但是多数人用到范仲淹只会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范仲淹还能证明更多角度。
第一,苦学。
刻苦学习的例子不只有“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范仲淹断齑画粥。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困难,齑就是咸菜,断齑就是把咸菜切断,因为不切的话一口吃下去就没了。
范仲淹读书的时候没吃的,只好把少量的米熬成粥,粥凉了之后用筷子把它划成四块,一块一块吃。
第二,范仲淹的一生很不顺利,有一段著名的经历叫做“三光”——他一生好几次被贬。
第一次被贬了,朋友去送他,大伙跟他说“范君此行,极为荣光”,因为他被贬是直言上谏,不惧怕权贵,得罪了皇太后,所以大家称赞他,说他“极为荣光”;第二次很不幸,他又直言上谏被贬,大伙还来送他,又称赞他“范君此行,愈觉荣光”,比上次还光荣;第三次,还是老毛病,直言上谏,得罪了人,又被贬,这回还有人来送他,说他“范君此行,尤为荣光”,必前两次更光荣。
其实范仲淹被贬还不只这三次。
这段三光的经历,可以证明两个方向的论点,一个是面对挫折要不屈不挠;第二个,又贴到我们今年的热门方向上,就是要心怀国家。
范仲淹屡次被贬,又能屡次重新被启用,三起三落,重要原因就是他心怀国家,不把个人的荣辱放在心上。
许多人被贬后都忙着为自己感到忧伤难过,范仲淹却不是,比如他第二次被贬,贬到苏州的时候,苏州遇上暴雨,受洪水威胁,范仲淹用了两年时间治理太湖,使得苏州一带免除了洪涝灾害,粮食丰收,正因为立了功劳,朝廷才再次给范仲淹升迁。
我们人人都会说面对挫折要坚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类话说多了就是废话,你现在再拿这样的话去劝一个失败的人,那个人不站起来打你只能说明他懒得理你。
怎么面对挫折?像范仲淹这样的,心中有更远大的梦想,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廉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范仲淹廉政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 一代名臣范仲淹在黑暗的统治下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清正廉洁、改革弊政、以民为本。
他推行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的民族和谐政策,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乐观;以天下黎民为己任的远大抱负,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范仲淹;廉政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 d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70-3一、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一)固国安邦、忧国忧民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进士范仲淹,“虽位高禄而以贫终其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他也教育他的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他的母亲去世,服丧在家的他也未忘国事,写下了著名的《上执政书》,同时他又提出了十八字方针“固邦本、厚民力、重民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他呼吁朝堂上的官员应该心忧天下、固国安邦。
尽管他直言进谏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但是他并没有妥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的。
陕北地区乃至于整个大西北,自古以来就是边塞要地,是关中平原乃至中原地区的屏障。
从“三代以还,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凌中国,被于胃洛”,在宋代整个延安地区,是西夏与宋代常交兵的地方,所以北宋对这一地区的防御可谓是重中之重。
而此时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采用了清野固守的策略,增加了宋军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同时,“假士兵弓手之千,以置屯田为守之利也”,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环庆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宋夏之间的被动局面扭转,双方重签合约,二十年间双方和睦相处,极少战事。
范仲淹在数年的边关生涯中加强了北宋的西北边防,进而改善了陕北兵民的生活状况。
(二)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在中国的历史上,范仲淹最受人称赞的一面就是秉公无私、廉洁自守。
清正廉洁是范仲淹一生的志向,更是他为官从政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为官之人必先崇尚节约清廉之洁,统治者应该只有廉洁秉公了,才不至于冒法受赃,侵略百姓,才不至于与民争利,正是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出发,范仲淹极力提倡为官之人的俭约清廉。
范仲淹的仕隐情怀
范仲淹的仕隐情怀范仲淹的仕隐情怀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显,范仲淹的诗作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赤诚之心,也揭示出他遭贬后“仕”与“隐”的矛盾心理,是获得对范仲淹精神世界全面了解的重要材料。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范仲淹的仕隐情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的仕隐情怀范仲淹一生著述颇丰,在诗、文、词方面皆有建树,特别是其《岳阳楼记》和仅存的五首词历来备受瞩目,传播遐迩。
而其诗歌虽多达三百多首,却鲜有人关注。
诸葛忆兵说:“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体……这些作品比较充分地展现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生活爱好、文学观念、审美情趣等多方面情况……诗歌能够更恰如其分地从文学的角度表现范仲淹的精彩人生。
”①笔者认为,此言颇为中肯。
诗歌全面展现了范仲淹丰富的内心世界,不仅揭示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身处逆境仍不计个人得失、昂扬奋进的儒家进取精神,也体现了他内心对尘嚣远避、宁静平和的理想精神家园的向往。
由于深受儒家传统治国思想的影响,亲仁爱民、忧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范仲淹诗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组诗《四民诗》可谓突出代表,体现出诗人对人民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
所谓“四民”,即士、农、工、商。
士民是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然而当时却“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
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士风日下的局面引起诗人的极大忧虑,所以他在诗中大声疾呼:“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农民历来是国家的根本,但由于统治者实施残酷的税收政策,农民也丧失了唐虞三代国俗俭淳、百姓富足的生存状态,太平年间尚难安然度日,何况灾荒年月!《农》诗末尾虽云“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实际体现的正是诗人对农民的深深忧虑。
《工》诗明写工匠,实则批评了权贵佛老穷工极巧、竞造甲地的奢靡之风,指出他们是“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这种激化社会矛盾的做法实在堪忧。
商人收售转运货物,上利国家,下利万民,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把社会腐败、弄虚作假等罪名加诸商民,导致“君子耻为邻”,这引发了诗人的强烈同情,所以他在诗中为商民申诉:“吾商苦悲辛”,“吾商则何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 淳 生
提 要 : 范仲 淹 被 贬 睦州 ,但 他 荣 辱 不 惊 ,心 忧 天 下 之 志仍 存 。 其 荣 辱 思想 是 他 强 烈 的 I “ 明主” 意识 、积极 的入 世思 想和先 忧后 乐思想 的升 华。
关 键词 :范仲淹 “ 明主” 意识 荣辱 思想
得 到 了充 分 展示 。本 来 准 备 第 二天 上朝 时与 御 史 中丞孔 道 辅 一 起 率 领 所 有 台谏 官 再 次 劝 阻 仁 宗 放 成 窃号 之妖 。 “ 皆宠衰 则易摇 ,宠 深则 易立 ,后 是
弃废后一事 ,但哪里知道 自知理亏 又非要做成这
件 事 的宋 仁 宗 ,在前 一 天 晚上 就 下 达 诏 书将 孑 道 L 辅外 贬 知 泰 州 ,范 仲 淹外 贬 知 睦 州 。对 于 皇帝 这
一
法 。刚 到 睦 州 ,他顾 不 上 旅 途 劳 顿 ,就 挥 笔 给皇
上写 《 睦州谢 上表 》,在 《 》中说 : “ 表 闻降妃 之说 ,则臣相率伏 阁 ,冀 回上心 ,议方变更 ,言
亦 翻覆 。臣非不 知逆 龙鳞者 ,掇齑 粉之 患 ;忤 天威 者 ,召雷霆 之诛 。理或 当言 ,死无 所避 。盖 以前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之祸 ,一一不善。”范仲淹举这些例子 ,目的是 劝皇帝 回心转 意 ,收回成命 。同时还为皇帝想 出
权 宜 之计 : “ 乞存 皇后 位 号 ,安 于 别 宫 ,暂 绝 朝 请 ,选有 年德夫人 数员 ,朝 夕劝 导 ,左 右辅翼 ,俟
种突然的举动 ,范仲淹根本没有思想准备 。 ( )范仲 淹 希望遇 到 “ 一 明主 ” 范仲 淹虽 然遭 受贬 谪 的不公 正待 遇 ,但他 并不认为 自己有什么错 ,他还一直坚持 自己的看
作 者 洪淳 生 ,建德 市地 方志 办公 室主任 ( 邮政 编码
3 60)。 1 0 l
范 仲淹 于北 宋 景 祜 元 年 ( 0 4 ),因激 谏 13年 宋 仁 宗废 除郭 皇 后 一 事 ,被 贬 知 睦 州 ( 浙 江 省 今 建 德 市 )。但 他 荣 辱 不 惊 ,心忧 天 下 ,上 表 以抒 己见 。范 仲 淹 在 睦 州期 间所 写诗 作 有 4 首 ,占到 7
秀 ,会 因废后 这点小 事 ,把 自己贬到 睦州这种偏 僻 地 方来 吗?这是 不可 能 的事 情 。
一
( )范仲 淹 热衷 严 子 陵 ,关键 是 羡慕 严 子 二
陵能幸逢 “ 明主 ”
个 封 建 社 会 的 大 臣 ,如 果 不 能 幸 逢 “ 明
范 仲 淹 被 贬 睦州 ,他 的 心情 十分 复 杂 。既有
废 后而带 来后 患 的例子 。汉朝 有汉武 帝 、宣帝 、成 帝 的废后 ,结 果是 “ 西汉 之祚 ,由此倾 微 ”。另外
一
、
生
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 主见但又性情 十分耿直 还 有魏 文帝宠 立郭 妃 、谮 杀甄 后 ,以及唐 高宗 以王 的大 臣 。 在废 郭 皇 后 这 件 事 上 ,他 的 主见 与 性 情 皇 后无子 而废 ,武 昭仪有 子 而立 ,既 而摧毁 宗室 ,
委屈 、愤懑 ,又有 对朝廷 因废后 事件 可能造 成恶果 的担 心 , 同时又 为 自己未能 遭 逢 “ 明主 ”而 深 感
主” ,仅 靠 自己 的才 能 ,要 想做 出丰功伟 业是 十分 困难 的 。范仲 淹在 《 韵答 胡侍 郎见寄 》一诗 中深 依 有 体 会 地说 : “ 年 风 采 逢 明 主 ,一 寸 襟 灵 慕昔 千 贤 。待看朝 廷兴礼 让 ,天衢何 敢斗 先鞭 。”
( )唐 朝 的 开 元 盛世 引发 了范仲 淹 的 “ 三 明
遗憾 ,因而 对 严 子 陵 幸逢 “ 主 ”汉 光 武 帝 而深 明 表羡慕 。 范 仲 淹 因北 宋 朝 中废 郭 皇 后 之 争 而被 贬黜 到 睦州任 知州 。他一路 上辛苦 奔波 ,从钱 塘江下 游坐
船 ,旅途 中饱 览富春 山水景 色 。经 富春 江严子 陵隐 居处写 下 了五绝 一首 ,其诗 云 : “ 光为 功名 隐 ,我
其迁悔 ,复于宫 闱 ,杜 中外觊望之心 ,全圣 明终
始之 德 。 ”这 样 做 还 是 为 皇 帝 找梯 子 ,让 他 转 个
弯,有台阶好下 ,面子上过得去。希望皇帝做一个 “ 明主”。范仲淹在 《 》中还说 : “ 表 臣腐儒多
l5 6
杭州研究 2 1年第2 00 期
昧 ,立 诚 本孤 ,谓 古 人 之 道 可行 ,谓 明主 之 恩 必 报 … …。” “ 然后 上下 同心 ,致君亲 如尧舜 ;中外 有道 ,跻 民俗于羲 皇 ,将 安可 久之基 ,必 杜未然 之 衅 。”最后 ,范 仲淹在 《 》中表 明 自己的态度 与 表
忠心 , “ 道忘忧 ,雅对 江 山之助 ;含忠履 洁 ,敢 乐
移金 石之心 。 ”
天地之 外 。”写 出了严先 生 的品格之 高 ,同时也写 汉光 武帝 的气量之 大 。最 后 ,范仲淹 不得不发 出
深 沉 的感 叹 : “ 微先 生不 能成光 武之大 ,微光武 岂 能遂先生 之高哉 !”读 完这 篇文 章 ,不 难理解 范仲 淹的言 下之意 ,即 自己如 遇上气 量大 的汉光武帝 刘
生所 写 的 1 ,文有 9 之 多。这 些珍 贵 的历史 资 / 6 篇
料,是研究范仲淹荣辱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
范仲 淹 荣 辱 思 想 源 于 “ 明主 ” 意 识 的产
废后之朝 ,未尝致福。”他在 《 》中说 ,自 表 认为 自己说 得有 理 ,即使会遭 受杀 头之祸 , 自己也无 所 退避。另外 ,他还在 《 》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因 表
主 ”感慨 “忆 昔开 元全盛 日,小 邑犹藏万 家室 ;稻米 流 脂粟 米 白 ,公 私仓 廪俱 丰实 ;九州道 路无 豺虎 ,远 行 不 劳 吉 日出 ;齐 纨 鲁 缟 车班 班 ,男 耕 女 桑 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