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范仲淹与欧阳修北宋文学界的两位名臣家与文学家的完美结合

范仲淹与欧阳修北宋文学界的两位名臣家与文学家的完美结合

范仲淹与欧阳修北宋文学界的两位名臣家与文学家的完美结合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中范仲淹与欧阳修作为两位名臣家与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对于北宋文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才与治国方略相结合,成为了北宋文学界中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从范仲淹与欧阳修的经历、作品与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在北宋文学界完美结合的原因。

范仲淹,字文正,号樊南史,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秉持忠诚、清廉的原则,被誉为“忠臣”。

范仲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精通《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对于儒家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

范仲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范仲淹的作品大多以叙事的方式展现,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对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出对于社会风云变幻的思考与触动。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醉翁亭主人,也是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

他早年在进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北宋时期的进士。

在政治上,欧阳修也是享有盛名的,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于政治决策有着深入的研究。

欧阳修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忽视,他的作品以骈文、绝句等为主,风格多变而富有个性。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欧阳修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对于人生、社会等大问题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反思与感悟。

范仲淹与欧阳修在北宋文学界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他们的合作与互补关系对于北宋文学界的繁荣与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范仲淹与欧阳修在文学风格上的异同正是他们合作的原因之一。

范仲淹的作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情感的真实与人性的美好,而欧阳修则更加偏向于诗意的表达与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

两人的文学风格互补,共同塑造了北宋文学界多元发展的局面。

其次,范仲淹与欧阳修在政治与文学的结合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与个性比较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与个性比较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与个性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名篇佳构。

文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篇文艺作品总是在背后含蕴着创作者的个性、经历、心态等等,亦即“文如其人”。

透过这两篇同作于庆历六年(1046)的名作的艺术审美风貌、以及忧乐似异而所虑实同的题旨的表面,我们可以寻绎出他们――这两位封建文人质同而形异的人格与个性特征。

儒家思想在汉朝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倡和汉武帝的强力推行后,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和人生价值取向。

尽管在魏晋南北朝之际,由于战乱、灾祸、朝代更替频繁等因素,这种思想在社会上失去了它的统治和支配地位,但是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使得它仍然作为一种遗传因子而影响、制约着封建知识分子的人格,且在历史进入大唐王朝之后,由于李唐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允许儒释道三家并存,中唐时韩愈对恢复儒家道统的大力提倡,因而,儒家思想又渐渐恢复了它对封建知识分子的巨大的影响力和规范力。

在走过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分裂之后,北宋初期社会重新进入了一个比较安定富庶的时期。

这样,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就又重新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成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外在事功、荣华富贵的内驱力。

每个人的人格构建都与他的政治倾向和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同处北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和欧阳修自然也浸润着它的濡染,他们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明显地带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公在其《过庭录》中曾作过如实的描述:“滕子京负大才。

为众所嫉。

自庆历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意盖有在矣。

”但是细品《岳阳楼记》,范仲淹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并不仅仅是对滕子京的规劝。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形象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形象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形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现出的形象特点如下:1.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无论身处朝堂高位还是江湖之远,都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安危福祉。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体现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范仲淹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不因个人的得失或外物的好坏而喜悲,展现出了超凡的心境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3.善于思考、富有哲理:通过对岳阳楼不同景色下“迁客骚人” 的不同感受进行分析,深入思考了人生的境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得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4.文才出众、擅长表达:《岳阳楼记》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展现出了范仲淹高超的文学才华和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

《岳阳楼记》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论战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论战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论战范仲淹和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在文学和政治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他们之间的论战不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也反映出社会政治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范仲淹与欧阳修之间的论战进行剖析,探讨他们在文学及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议。

一、文学风格的差异范仲淹以其豪放洒脱的文学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韵味和情感。

他以《岳阳楼记》等作品为代表,将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的变迁相结合,塑造了浩渺壮丽的文学景观。

相比之下,欧阳修则更注重修辞和技巧,他的作品精致而优雅,如《醉花阴》等,充满了华丽的修辞和艺术的味道。

两人的文学风格截然不同,一方面体现了他们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学界的多样性。

二、政治观点的争论范仲淹和欧阳修在政治观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范仲淹主张“变法图强”,倡导改革进取,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国家的危机。

他的《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不满,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欧阳修则主张“以文治国”,认为通过文化教育来治理国家才是最好的办法。

他的《醉花阴》中强调了文学的力量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促使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辩论的结果及影响范仲淹与欧阳修之间的论战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他们的争论确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范仲淹的主张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他的改革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而欧阳修的观点也不容忽视,他对文化的强调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人的争论使得当时的文化界更加多元化,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总结:范仲淹和欧阳修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在文学和政治观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他们的论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政治理念,分别以豪放洒脱和精致优雅为特色。

这场论战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和政治局势产生了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是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争论不仅开拓了文学的发展空间,更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范仲淹与欧阳修

范仲淹与欧阳修

■ 范小红那里葬着唐代名相姚崇和他的母亲。

范仲淹的先祖唐相范履冰和姚崇都是范仲淹崇拜的偶像。

姚崇与范仲淹有着惊人的相似母亲改嫁。

姚母去世前,姚崇问母亲百年后要不要与生父葬在一“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姚崇在洛阳万安山为母亲购买墓地,自己也追随母亲葬于此地。

范母的墓地定下来。

万安山葬母。

年轻的欧阳修忙前忙后。

欧阳修又提出陪同范仲淹登嵩山以解悲痛之情,范仲淹接受了欧阳修的范仲淹与欧阳修范仲淹画像 ▲037美意。

在通往嵩山的路上,在登上峻极峰的山顶,欧范二人留下了“嵩山同题诗十二首”,至今被传为佳话。

明道二年(1033年)秋天,范仲淹从淮阳回朝任右司谏将近3个月了,一天,他突然接到欧阳修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上范司谏书》——欧阳修在信中引经据典,严词切责。

信中先说:“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

”又正告范仲淹千万不要以“朝政清明”“天下无事”为借口,更不能以“有所待”为托词,推脱自己的职责,信的结尾更是对范仲淹提出切责,期望他能“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

敦促范仲淹立刻拿出实际行动,以直言进谏证明自己是合格的谏官。

这封言辞激烈的信不仅没有让范仲淹生气和难堪,反倒加深了范仲淹对欧阳修的赏识,他夸欧阳修,小小年纪,文风老练,忧国忧民,不愧有王佐之才。

不久,京东路、江淮路发生蝗旱灾害,民不聊生,范仲淹奏请救灾,未得回音。

便当面质问仁宗皇帝:“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随即,范仲淹被派出救灾,所到之处,开仓放粮,减免税赋徭役,回朝,他还带了灾民充饥的乌昧草到皇宫,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抑奢侈。

得此消息,欧阳修在洛阳为范仲淹击节鼓掌。

紧接着,“废后风波”中,范仲淹又直言进谏,这次,触怒了仁宗皇帝和权相吕夷简,被贬睦州。

刚刚进京任馆阁的欧阳修愤懑至极,可惜有劲使不上。

欧阳修与范仲淹同在京城做官的日子终于来了,范仲淹任开封府知府,偌大一个京都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有民谣为证: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六一居士欧阳修性格介绍

六一居士欧阳修性格介绍

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

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

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

他的母亲还教育他以后做官一定要学他父亲,清正廉洁且要宽大处理。

他三次被贬,但都不以为然,反而能在逆境中陶冶情操。

他很孝顺,怕母亲一时受不了自己被贬而过艰难的日子。

他的母亲说:我已经习惯过苦日子,只要你觉得没什么,我更觉得没什么。

他第一次被贬夷陵,这个地方更似蛮荒之地,条件极差不说,冤假错案不少且包括师爷在内都没什么文化。

他积极改善夷陵的不良现象,提高官吏的文化水平,减少冤假错案,受到百姓的称赞。

第二次贬官到经济较好的地方,不与富商与其他官员来往,反而开发旅游,有空饮酒作诗自得其乐。

第三次被贬已是晚年,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欧阳修的品德很高尚,离不开他有一位贤德的母亲。

他做官敢于谏言,离不开他母亲的熏陶。

他做官宽大处理,离不开他有一个清廉的父亲。

他耿直敢得罪权贵,所以才三次被贬。

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文章特点欧阳修倡导的诗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

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

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

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

此外,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

以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为榜样的作文

以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为榜样的作文

以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为榜样的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这三位文学巨匠,他们不仅仅是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胸怀天下、品格高尚的楷模,是我心向往之、想要努力追寻的榜样。

说起欧阳修,最先映入我脑海的是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

想当年,他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从未自怨自艾,反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就像那次,他被贬滁州,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人生就此黯淡无光,可他倒好,不仅没有消沉,还在滁州这个地方,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与民同乐,游山玩水,还写下了那篇著名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一句,道出了多少人生的真谛!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关怀,这种豁达,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看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承载了他多么厚重的家国情怀啊!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百姓奔走呼号。

记得有一回,他在西北戍边,面对外敌的侵扰,他毫不畏惧,亲自指挥作战,稳定了边疆局势。

而且,他还大力改革,整顿吏治,为的就是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他那种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苏轼呢,这位大文豪的人生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乌台诗案”让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贬黄州。

可他在黄州,不仅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还在那里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

他研究美食,那“东坡肉”至今都让人垂涎三尺。

他还经常和朋友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就算后来被贬到更加偏远的海南岛,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教书育人,传播文化。

他的诗词文章,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开始怨天尤人,垂头丧气。

和这三位大家相比,我真的是自惭形秽。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因为紧张,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好成绩。

当时我觉得天都塌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打不起精神来。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光辉岁月:他们遭遇一场失败,却成就一种精神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光辉岁月:他们遭遇一场失败,却成就一种精神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光辉岁月:他们遭遇一场失败,却成就一种精神1皇佑四年,欧阳修接到范纯仁的一封信。

在信中范纯仁说,我父亲去世了,您是最了解他的人。

我父亲墓碑上的文字,要麻烦先生来写了。

范纯仁的父亲,就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他去世的消息,欧阳修早已获知,但是收到这封信函,依然让他百感交集。

一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死后盖棺定论,最重要的就是两样东西。

一样是谥号,代表朝廷对他的评价。

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谥之美者,极于文正”,这说明朝廷对他赞誉极高。

另一样是神道碑,就是墓道前记录逝者生平的石碑。

一般请德高望重的人来写,代表主流社会对他的评价。

此时的欧阳修,尚未成为文坛宗师,但是文名已经轰动海内,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爆款。

但是,写范仲淹的碑文,他还是感到压力山大。

他久久沉思,却不知该如何落笔成文。

细细算来,他与范仲淹交往已经有二十年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但是,他们的交往,并非友情,而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

2欧阳修与范仲淹结缘,是从一封信开始的。

二十年前的欧阳修,年方二十七岁,在洛阳的政法系统任职。

他风华正茂、风流多情,以后回忆在洛阳的美好时光,他说过“曾是洛阳花下客”,这一句诗内涵了多少桃色绯闻。

有一段时间,洛阳官场都在谈论一条重磅新闻——四年前敢怼刘太后的范仲淹被调回京师,担任谏官。

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范仲淹有多生猛,他当谏官这下朝廷一定有好戏看了。

过了一个月,朝廷风平浪静。

失望之余,欧阳修决定给这位范先生写一封信。

写什么内容呢?恭喜老兄升官了,有机会一定提拔一下小弟啊。

当然不是。

欧阳修在信上说,能直接跟皇上对话的官职只有两个,一个是宰相,另一个是谏官,谏官的职责就是“与天子争是非”。

欧阳修还说,洛阳官场的人都说你很刚、很猛、很能打,可以你已经领了一个月工资了,那边的朝堂还静悄悄。

你在等什么?再等下去花儿都谢了。

很快,范仲淹证明他并非浪得虚名。

事情是这样的,宋仁宗要废掉皇后,御史和谏官们集体反对。

作文素材————范仲淹、欧阳修

作文素材————范仲淹、欧阳修

“范仲淹”:节俭+责任+忠勇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邪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邪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文正正直的范仲淹品质

范文正正直的范仲淹品质

范文正正直的范仲淹品质范仲淹的性格是很正直的,在他做官的时候看到不好的事情就会说出来,或者直接劝谏,这样一来的话就导致了他在官场上面的起起落落,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如果他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的成就是很会大的,可是他不愿意违反自己的内心。

在他的心里想到的是百姓,想到的是天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样在那个时代勇敢的劝谏,他的官职有了怎样的起落。

在范仲淹的年纪还是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努力学习,在将来为国家做出一番大的贡献。

后来他进入了官场里面,凭借出众的才华,官职升的很快,做到了秘阁校理的位置,那时范仲淹的年纪还很年轻,当时大家都认为范仲淹在未来的成就一定是很了不起的。

那个时候的范仲淹在心里把天下的安危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在心里他想要做出一番事业。

那个时候皇帝的手里并没有很大的权利,反而是太后把握了大部分的权利。

太后的垂帘听政,导致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太后并不懂得如何可以治理国家和处理事情,她总是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这样一来太后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不公平。

整个朝廷都不敢对这件事情提出反对 ___,可是范仲淹朝堂上面提出了自己 ___,这件事情让太后很生气,在一气之下,范仲淹被贬为了通判。

在这里也为范仲淹的敢于直言的性格所折服,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整个朝堂里面的人都很害怕太后,可是范仲淹看到不好的地方,敢于直接提出来,仅仅是他的这份气节就让人动容。

在一场大雨之后,总会有看到天晴的机会,在太后去世的时候,范仲淹有机会得到了重用。

在我们大家看到来范仲淹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历,他会收敛自己的性格,可是如果他这样去做那么他就不是范仲淹了。

在范仲淹得到了重用,即将有很大的前途的时候,当时的朝廷里面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仁宗皇帝,因为自己的私心废除了皇后。

这件事情让大家都感觉到震惊,这件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皇后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颜面,是不可以随便被废除的。

范仲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皇帝怎么会忍受这样的批评,这一次范仲淹的官职有被贬了。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异同点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异同点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异同点范仲淹和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文学、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杰出人物。

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思想、文学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点。

一、性格方面的异同范仲淹性格温和、谦虚,善于体察民情、思考国家大事,有“能文能武,能治能谏”之称,他在官场上一度叱咤风云。

而欧阳修则性格豪放,喜欢享受人生,追求自由不羁的生活,他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张扬的精神。

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思想方面的异同范仲淹和欧阳修在思想方面也有所不同。

范仲淹主张“危言耸听,忠言逆耳”,他在任官期间,经常以言谏君上,不畏权贵,敢于担当,他的忠诚和勇气为后人所称颂。

欧阳修则追求自由思想,主张“自由意志”,他倡导人们应该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摆脱束缚,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文学风格方面的异同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文学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范仲淹的文学风格追求简练、明白、朴素,注重实事求是、寓意深刻,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社会关怀。

而欧阳修则善于运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四、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异同范仲淹和欧阳修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范仲淹曾任宰相,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尤其是在抵抗辽国入侵和整顿政治经济方面,他表现出了高超的才干和管理能力。

而欧阳修则是一位文学家和学者,虽然他也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是他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文学和学术研究方面。

范仲淹和欧阳修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两位巨匠,他们在文学、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成就。

虽然他们的性格、思想、文学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不俗交谊告诉了我们什么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不俗交谊告诉了我们什么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不俗交谊告诉了我们什么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不俗交谊告诉了我们什么黎烈南一提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友谊,人们往往先提出李白与杜甫,对其“诗友”关系艳羡不已。

其实,在笔者看来,古代最具有新型关系而的情谊,恐怕宋代一些大文人之间的友谊,比起李、杜,更值得我们思考。

因为,在坦诚相对与互相扶助方面,宋代文人之间的友谊更具有垂范将来和民族榜样的力量。

以下以欧阳修与范仲淹之间的友谊之建立过程,来看一种新型政治家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民族前进发展的借鉴作用。

思想交锋——友谊的开端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交往之始,很具有戏剧性。

宋仁宗执政期间,起用了一些有志之士,准备实行政治改革。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四月,深孚众望的范仲淹从陈州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负责向皇帝进言)。

欧阳修此时正在西京洛阳,他与范仲淹素不相识,但本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他毫不犹豫地给后者写了一封信:《上范司谏书》。

欧阳修在信里对范仲淹说道:七品官的司谏,对于您来说,没有什么可喜的。

而我们大宋朝廷,能与皇帝随时讨论国家大事的,只有宰相与司谏(别的官员只能负责本职,不能越职言事),因此,谏官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

他说:“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

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

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

言行,道亦行也”。

您看,宰相和司谏能与天子“争是非”,纠正天子的错误,这是重要的工作岗位啊!如果司谏的言论能被朝廷采纳,那么,结果是:不但“言行“,“道亦行也”——你所坚持的正确道理也能大行于天下了。

在欧阳修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往往喜爱当谏官——虽然薪水很低,但由于其言行能影响皇帝的决策,对国家政治能发生全局性的影响,加之宋代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因而敢于说真话、敢于对皇帝谏言的风气很浓厚。

大力提倡说真话的欧阳修看来,一个搞政治的人,不敢说真话,是不可以的。

醉翁亭记读后感10篇

醉翁亭记读后感10篇

醉翁亭记读后感10篇醉翁亭记读后感1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见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

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好似远比范仲淹潇洒: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得意其乐好了―终究人生到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事实上是佯醉)的状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上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细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

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屡次修改而成的;而后来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觉察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

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内容,欧阳修开头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确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仔细,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抱负和追求。

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

他不消沉―《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

那么,好吧,得意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多美丽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每当听、读这些诗句,我好似来到了那儿:走在山间小道上,耳边传来阵阵水声,那声音,似从远方传来,又像近在咫尺。

再走几步,那清泉便显露出来了,这时,一只松鼠爬来,触动了高高的苇草,通过苇草摇摆的空隙,我观察——一座竹亭建于水面之上,它莫非为醉翁亭也?……这篇文章,写得生动、简洁,每个字都与大自然的元素严密不离,表达了欧阳修清高的精神,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作风。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范仲淹故事评传》序言古人有关于人生“三不朽”的说法。

《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是一位几近完美的中华人格的光辉典范。

在立德方面,他敢言直谏,奋不顾身,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清白为官,是道德高尚的楷模。

在立功方面,他出将入相,为民谋利,戍边御敌,革新政令,兴办教育,拔掖人才,文以定国,武以安邦,是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在立言方面,他是宋学开山人物,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并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文章传世的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邹平长山,他的事迹代代流传,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民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邹平诗人张实居诗曰:“野老相逢谈往事,流风解说范希文。

”讲范公的故事,那时就已经成了一种风俗。

王红先生是长山人,从小就是听着范公的故事,熏沐着范公的德风长大的。

先生早有夙愿,为范公写一部像样的书。

但因为工作繁忙,事务纷杂,多年未能如愿。

但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介绍范公事迹,宣传范公精神,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邹平人今天对范仲淹的认识,大多是从先生的推介文章中了解的。

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王红先生从2009年起,开始了《范仲淹故事评传》的写作。

先生以抱病之躯,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翻检资料,勾勒故事,历时三年,终于结稿。

好几次夜里突然来了灵感,或于故事结构,或于关联事件,或于评语解读,立即悄悄起身(怕夫人责备),伏案疾书,直到天色大亮。

其间先生为提高宣传效率,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把写好的稿件即时发到网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我也随时拜读了这些书稿,不时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和由衷的赞叹。

当书稿全部呈现在我眼前时,更使我有了发自内心的敬佩。

读《评传》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其特点:新、信、精、雅。

新,是说本书的体例新颖独特。

本书以“故事评传”为题,就指明了其写作特点。

古诗词赏析《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宋代,范仲淹

古诗词赏析《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宋代,范仲淹

古诗词赏析《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宋代,范仲淹【宋代】范仲淹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译文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像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

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憔悴。

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

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注释1.欧阳公:欧阳修。

席上公题:酒席上拟题分韵赋诗填词的一种方式。

2.《蜀志》:指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蜀志》。

3.争如:怎如。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

与阮籍、嵇康等友善,同为“竹林七贤”之一。

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

蔑视礼法,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著《酒德颂》。

4.騃(ái):傻,呆。

尪(wāng)悴:衰老羸弱的样子。

5.些子:一点,稍微。

6.浮名:指功名爵位。

7.一品:唐宋时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的一级。

写作背景范仲淹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欧阳修也于本年内召任知制诰,积极支持政治改革。

两人志同道合,交谊颇厚。

但他们的改革举措,因受旧派阻挠和反对终归失败,词人于庆历五年被贬。

本篇当是此次被贬前在京中欧阳修席上分题写成。

赏析范仲淹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其词今虽仅传五首,但在题材方面有新的开拓,在风格方面也有新的探索。

本篇就是一个特例。

它写的是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可谓“重大主题”。

当我们看腻了婉约派笔下那些风云气短、儿女情长的艳词读到这首“别调”的作品,颇有新鲜之感。

然而,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世俗之见的影响。

因此,他在创作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时,态度是严肃的,采用的也是古文这种文人心中比较“高贵”和“正经”的体裁。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忧乐观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忧乐观

鞍山日报/2007年/8月/6日/第B02版史苑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忧乐观兼释《醉翁亭记》梅晓名“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要等到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

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

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像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

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

《醉翁亭记》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

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

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

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全面分析《醉翁亭记》。

第一句,“环滁皆山也。

”一望而知,好处是开门见山。

但这种境界,就是在讲究史家简洁笔法的欧阳修手中,也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而是经历了反复。

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开门见山后,径直写山水之美。

先是写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着写水(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山水都有了,跟着写亭之美:“翼然临于泉上。

”三者应该说都比较简洁。

“翼然”,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很有神韵。

除此以外,并没有刻意的修辞痕迹。

但是这几个短句却构成十分别致的感觉。

别致感从何而来呢?有人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引用来作一比较: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孤鹜已远》连载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欧阳修与范仲淹

《孤鹜已远》连载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欧阳修与范仲淹
庆 历八 年 ( 1 0 4 8年 ) , 欧 阳 修 调 到 扬
州。扬, J 1 、 l 风景秀美 , 物产 丰富 , 美食琳琅 , 素有“ 吃在扬州 ” 之美誉 。 来到如此锦绣之
他 已经淡 泊名利 , 超然世外 , 在万卷藏书 、 千卷金石遗文 、 一张琴 、 一局棋、 一 壶酒中
W J C , H U A H l YE
《 孤鹜 已远》 连载
忧以天下 , 乐以天下
欧 阳修 与 范仲 淹
( 七 )
涌而 出, 铸成 了千古 名篇《 岳阳楼记》 。 庆 历六年 ( 1 0 4 6年 ) , 4 O岁 的欧阳修
自己精神世界 的一个时代。 他的怀念多于 悲伤 , 平静 多于忧郁 , 隐逸之意 多于进 取
的欧阳修 ,满头 白发来到仁宗面前时 , 皇 帝兀然之 间 , 神 色黯 然 , 关切地 询 问他 的 年龄 、 经历 、 身体 , 回答 皇上 的问欣 慰莫名 , 写下
《 上范司谏 书》 , 对他 “ 任天下之责 ” 寄予厚 风波—— “ 鸟飞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 的心 里 , 一定充满 了难言 的悲怆 。他 要求
谢说 : “ 昔 者 之举 , 岂 以为 己利 哉 ? 同其 进
不 同 其 退可 也 。 ”

州县 官 员 。
此后 的岁月 , 欧 阳修先后升任礼 部侍 郎、 枢密副使 、 参 知政事( 副宰相 ) , 成 了名
副其 实 的朝 廷 大 员 ,历 经 宦 海 沧 桑 之 后 ,
憔悴独醒然” ( 《 啼鸟》 ) … …
苍 苍 ,江 水 泱 泱 。 先 生 之 风 , 山高 水 长 ”

到 了他 的出生地 徐州 , 不幸病逝 , 享年 6 4 更 名动天下 ,数十年 来不 遗余 力识拔人

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毕 业 论 文(设 计)中文题目: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英文题目: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姓 名 潘燕嫦学 号 04011317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4(3)班指导教师 杨金文提交日期 2008-04-25教务处制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作者:潘燕嫦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4(3)班指导老师:杨金文职称:讲师摘要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学者型政治家,他们在创作生涯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本文以二者的代表作——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从作品主题对比展开对两位作家共同魅力的阐述,并进一步说明这一共同之处背后所蕴含的原因,以及这一共同魅力所表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范仲淹欧阳修人格魅力忧乐观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 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Author's name :Pan Yanchang Professional class :Class three of 04 Chinese literatureInstructs teacher: Yang Jinwen Title: LecturerSummaryFanzhongyan and ouyangxiu both are famous statesman-scholars in the mid-North Song Dynasty. The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and left them to the world in their creative career.This artical respectively takes the writers’ famous work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 as the center. Expounding their Common from the works’ theme and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reasons from the communality.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registry of cutrul meaning and Influence for the personality charm.KeywordFan Zhongyan Ou Yangxiu Personality charm Pessimism and optimism目录前言 (1)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 (1)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 (1)1.2乐中含忧——《醉翁亭记》 (2)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 (3)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 (3)2.2 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5)3 范仲淹与欧阳修这一共同人格魅力的时代表征及意义 (6)致谢 (8)参考文献 (9)前言北宋前期的志士仁人,以范仲淹和欧阳修为代表,他们以复兴儒学、改革政治为己任,其人其文一直受世人推崇。

诗人欧阳修与范仲淹什么关系

诗人欧阳修与范仲淹什么关系

诗人欧阳修与范仲淹什么关系范仲淹,字希文,唐朝著名诗人,那么欧阳修与范仲淹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欧阳修参与范仲淹变法,受到牵连,被贬成为县令,在此期间广游名山,写下不少文章,也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新一代文风的领袖,他所作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又不失风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此基础上革新,新的一种散文体应运而生。

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上,他通晓史书,主持修撰《新唐书》,欧阳修用易懂的词语,一改当时宋代文坛生僻难懂,空话满篇的文风,使得大家都能读懂这本书;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招考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对北宋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范仲淹也是北宋时期人,曾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却屡遭奸人所害,数次被贬。

64岁时病逝于滁州,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虽然比欧阳修大18岁,但二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政见一致,兴趣相投,彼此欣赏,范仲淹仕途坎坷,几次被贬之时,受到排挤压迫的时候,欧阳修几次仗义直言,为其抱打不平。

两人交情深厚,才情豪迈,同一时间写下《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著名散文,范仲淹病逝后,欧阳修悲痛难当,失去这一知己好友后,欧阳修的思想趋于保守。

可见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非同一般。

范仲淹变法的故事范仲淹变法是宋仁宗庆历期间的改革。

宋仁宗时期官僚体系庞大冗杂,行政效率很低,人民生活贫困,西夏和辽严重威胁了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北宋处于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

范仲淹变法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历时一年半,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主持的,当时范仲淹正任职参知政事。

最终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官员接连被贬黜,各项变革也被废止。

范仲淹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但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有效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 业 论 文(设 计)中文题目: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英文题目: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姓 名 潘燕嫦学 号 04011317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4(3)班指导教师 杨金文提交日期 2008-04-25教务处制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作者:潘燕嫦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4(3)班指导老师:杨金文职称:讲师摘要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学者型政治家,他们在创作生涯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本文以二者的代表作——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从作品主题对比展开对两位作家共同魅力的阐述,并进一步说明这一共同之处背后所蕴含的原因,以及这一共同魅力所表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范仲淹欧阳修人格魅力忧乐观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 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Author's name :Pan Yanchang Professional class :Class three of 04 Chinese literatureInstructs teacher: Yang Jinwen Title: LecturerSummaryFanzhongyan and ouyangxiu both are famous statesman-scholars in the mid-North Song Dynasty. The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and left them to the world in their creative career.This artical respectively takes the writers’ famous work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 as the center. Expounding their Common from the works’ theme and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reasons from the communality.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registry of cutrul meaning and Influence for the personality charm.KeywordFan Zhongyan Ou Yangxiu Personality charm Pessimism and optimism目录前言 (1)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 (1)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 (1)1.2乐中含忧——《醉翁亭记》 (2)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 (3)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 (3)2.2 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5)3 范仲淹与欧阳修这一共同人格魅力的时代表征及意义 (6)致谢 (8)参考文献 (9)前言北宋前期的志士仁人,以范仲淹和欧阳修为代表,他们以复兴儒学、改革政治为己任,其人其文一直受世人推崇。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的作品。

其创作时间相同——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那么,这两篇作品的内在联系所展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这一共同性背后蕴含的原因如何?并且这一共同性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呢?本人将试对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范仲淹与欧阳修都不约而同地分别作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展示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

宋代士大夫的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同是对朝廷一片衷心,希望为国贡献一份力量,却遭到政敌陷害而被贬谪,两人之间的这种相似之处,成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忧政爱民、乐观豁达融汇的一个契机。

正因为两人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相一致,才使其作品名垂千古,他们并不仅仅局限在“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上,还体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年,叹息肠内热”的精神,不管自己穷与达都要首先关心国计民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篇作品所展现的主题特点。

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文章第一段中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这显然是作者对滕子京的赞美之辞,仅一年内,就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可见滕子京才能卓越,勤于政事,但如此贤才却被安置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凌郡”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反衬,如此想来,作者的种种情绪均埋于心中,不便言表。

为滕子京大才没被重用感到可惜,为国家兴亡担忧便不言而喻了。

关于这一点,在文中多处都可找到验证。

如文中通过想象写出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大观后,接写古今登岳阳楼者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着矣。

”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但是,探求“古仁人之心”的范仲淹,却表示要“异二者之为”,不因为客观环境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崇高政治理想,是他人生目标和境界定位的真实表白,充分展示了忧政爱民的士大夫伟大胸襟。

范仲淹不仅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品质,还具有乐观豁达的一面。

我们知道,范仲淹写此文已48岁,在这之前,他曾经被贬知饶州,庆历三年(1043),也就是写此文的头三年,又因为参与谋划“庆历新政”失败而再次贬知邓州,被贬的重大打击,并未能泯灭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他没有气馁,没有颓废,依然高歌自己的理想,如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豁达处世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应该说他在《岳阳楼记》所阐发的思想境界,是范仲淹追求人生境界的体现。

1.2 乐中含忧——《醉翁亭记》无独有偶,欧阳修在同一年也创作了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是在宋仁宗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因外来的逼迫和国内的一系列问题,潜伏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作为一个关心国事,力图扭转局面的士大夫,欧阳修坚决支持范仲淹等执政大臣的改革措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上他刚正直言,因而成了反对改革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受过严重的政治挫折。

由于这时正值欧阳修的甥女张氏犯法下狱,谏官钱明逸抓住张氏的某些供词,弹劾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欺诈其财产。

仁宗派人监勘,虽然证明了对欧阳修的弹劾为不实之词,为他洗去了冤名,但还是罢掉了他的都转运使,出知滁州。

欧阳修到了滁州后,常常寓情于山水,有时深入社会低层,与百姓交游,以求宽慰自己,从中找到快乐。

这时作者已是三十九岁了,他的被贬,其实宣告了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新政的失败,并且对欧阳修本人的民政思想打下了基础。

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对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思想内涵是极为重要的。

欧阳修与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从《醉翁亭记》看,作者多次写到“醉”“乐”,作者描绘了一幅滁州的山水风光图。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在众宾“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之时,唯独太守“颓然乎其间”。

醉因是什么?他果真不胜酒力吗?非也,而是心醉。

“山水之乐,得之心也”,太守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为政使民的,如孔子所言:“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人立则己立,人达则己达”。

这种以“立人”“达人”为政的思想源于孔子而再现于欧阳修,其精神可谓高尚。

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

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很欢乐。

欧阳修所营造的欢乐的特点是人们在这里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是没有等级的。

太守享受着宾客的忘却等级,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这是他自己营造的平民化真切的世界,也是作者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政治家的欧阳修即便是在山林的自放中也没有忘记宣上恩德,与民共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正是其爱民、豁达的反映。

“山水之乐”,还要“寓之酒”,又不难发现作者的“乐”中带点苦涩味。

在乐中也隐含了“忧”,忧什么呢?本人认为“忧”天下,醉以同乐,醉以忘忧。

“新政”失败,奸人得逞,欧阳修不可能完全没有忧虑,在他内心有着复杂的的心理挣扎。

一方面是乐观的隐逸情怀,另一方面却并不真正甘心,他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如果能透过“翁”的字眼,突现欧阳修当时的内心世界,那么“醉”字正是他力图排解忧患心情的一种心态和手段,通过自醉,使人暂时忘却国家的安危,忘却生活的痛苦,仕途失意,便于山水中寄情,在《醉翁亭记》中透露出一丝难以释怀的“苦”与“忧”。

真正体现他“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思殆”的忧患意识。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谪宦的极品,通过作品的诠释,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格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正体现“文如其人”的特点。

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每个人的人格构建都与其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样,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格品质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

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的学者型政治家,生平履历颇有相似之处。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长于继父朱文翰家,母亲改嫁后受同族人和朱家的鄙视。

在一次与朱家兄弟争执中,得知自己的身世,深感羞辱,欲自立门户,以洗此辱。

因而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他只身去到长白山上的醋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因为家贫,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了。

为了学业的进步,他去应天府(今河南商邱)南都学舍求学,过着糟糠韭食,粥不继日的生活,但他却从不叫苦。

艰苦生活磨炼了他的心志,也体现了他超常的恒心和毅力,形成了他乐观应对困难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