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

英文题目: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

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

姓 名 潘燕嫦

学 号 04011317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4(3)班

指导教师 杨金文

提交日期 2008-04-25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浅析范仲淹与欧阳修的人格魅力

——以《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

作者:潘燕嫦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4(3)班

指导老师:杨金文职称:讲师

摘要

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学者型政治家,他们在创作生涯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本文以二者的代表作——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为中心,从作品主题对比展开对两位作家共同魅力的阐述,并进一步说明这一共同之处背后所蕴含的原因,以及这一共同魅力所表征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范仲淹欧阳修人格魅力忧乐观

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Fan Zhongyan and Ou Yangxiu----Center on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

Author's name :Pan Yanchang Professional class :Class three of 04 Chinese literature

Instructs teacher: Yang Jinwen Title: Lecturer

Summary

Fanzhongyan and ouyangxiu both are famous statesman-scholars in the mid-North Song Dynasty. The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and left them to the world in their creative career.This artical respectively takes the writers’ famous work Yueyang Watchtower and Drunkard Pavilion as the center. Expounding their Common from the works’ theme and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reasons from the communality.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registry of cutrul meaning and Influence for the personality charm.

Keyword

Fan Zhongyan Ou Yangxiu Personality charm Pessimism and optimism

目录

前言 (1)

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 (1)

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 (1)

1.2乐中含忧——《醉翁亭记》 (2)

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 (3)

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 (3)

2.2 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5)

3 范仲淹与欧阳修这一共同人格魅力的时代表征及意义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北宋前期的志士仁人,以范仲淹和欧阳修为代表,他们以复兴儒学、改革政治为己任,其人其文一直受世人推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的作品。其创作时间相同——同创于庆历六年(1046),那么,这两篇作品的内在联系所展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这一共同性背后蕴含的原因如何?并且这一共同性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呢?本人将试对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1 主题比较——展现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

范仲淹与欧阳修都不约而同地分别作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展示忧政爱民、乐观豁达的思想。宋代士大夫的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同是对朝廷一片衷心,希望为国贡献一份力量,却遭到政敌陷害而被贬谪,两人之间的这种相似之处,成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忧政爱民、乐观豁达融汇的一个契机。正因为两人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相一致,才使其作品名垂千古,他们并不仅仅局限在“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上,还体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年,叹息肠内热”的精神,不管自己穷与达都要首先关心国计民生。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篇作品所展现的主题特点。

1.1 忧中有乐——《岳阳楼记》

文章第一段中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显然是作者对滕子京的赞美之辞,仅一年内,就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可见滕子京才能卓越,勤于政事,但如此贤才却被安置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凌郡”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反衬,如此想来,作者的种种情绪均埋于心中,不便言表。为滕子京大才没被重用感到可惜,为国家兴亡担忧便不言而喻了。关于这一点,在文中多处都可找到验证。如文中通过想象写出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大观后,接写古今登岳阳楼者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着矣。”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但是,探求“古仁人之心”的范仲淹,却表示要“异二者之为”,不因为客观环境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崇高政治理想,是他人生目标和境界定位的真实表白,充分展示了忧政爱民的士大夫伟大胸襟。

范仲淹不仅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品质,还具有乐观豁达的一面。我们知道,范仲淹写此文已48岁,在这之前,他曾经被贬知饶州,庆历三年(1043),也就是写此文的头三年,又因为参与谋划“庆历新政”失败而再次贬知邓州,被贬的重大打击,并未能泯灭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他没有气馁,没有颓废,依然高歌自己的理想,如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豁达处世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应该说他在《岳阳楼记》所阐发的思想境界,是范仲淹追求人生境界的体现。

1.2 乐中含忧——《醉翁亭记》

无独有偶,欧阳修在同一年也创作了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是在宋仁宗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因外来的逼迫和国内的一系列问题,潜伏着严重的政治危机。作为一个关心国事,力图扭转局面的士大夫,欧阳修坚决支持范仲淹等执政大臣的改革措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上他刚正直言,因而成了反对改革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受过严重的政治挫折。由于这时正值欧阳修的甥女张氏犯法下狱,谏官钱明逸抓住张氏的某些供词,弹劾欧阳修与张氏有私并欺诈其财产。仁宗派人监勘,虽然证明了对欧阳修的弹劾为不实之词,为他洗去了冤名,但还是罢掉了他的都转运使,出知滁州。欧阳修到了滁州后,常常寓情于山水,有时深入社会低层,与百姓交游,以求宽慰自己,从中找到快乐。这时作者已是三十九岁了,他的被贬,

其实宣告了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新政的失败,并且对欧阳修本人的民政思想打下了基础。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对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思想内涵是极为重要的。

欧阳修与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醉翁亭记》看,作者多次写到“醉”“乐”,作者描绘了一幅滁州的山水风光图。“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在众宾“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之时,唯独太守“颓然乎其间”。醉因是什么?他果真不胜酒力吗?非也,而是心醉。“山水之乐,得之心也”,太守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为政使民的,如孔子所言:“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人立则己立,人达则己达”。这种以“立人”“达人”为政的思想源于孔子而再现于欧阳修,其精神可谓高尚。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很欢乐。欧阳修所营造的欢乐的特点是人们在这里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是没有等级的。太守享受着宾客的忘却等级,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是他自己营造的平民化真切的世界,也是作者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政治家的欧阳修即便是在山林的自放中也没有忘记宣上恩德,与民共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正是其爱民、豁达的反映。

“山水之乐”,还要“寓之酒”,又不难发现作者的“乐”中带点苦涩味。在乐中也隐含了“忧”,忧什么呢?本人认为“忧”天下,醉以同乐,醉以忘忧。“新政”失败,奸人得逞,欧阳修不可能完全没有忧虑,在他内心有着复杂的的心理挣扎。一方面是乐观的隐逸情怀,另一方面却并不真正甘心,他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如果能透过“翁”的字眼,突现欧阳修当时的内心世界,那么“醉”字正是他力图排解忧患心情的一种心态和手段,通过自醉,使人暂时忘却国家的安危,忘却生活的痛苦,仕途失意,便于山水中寄情,在《醉翁亭记》中透露出一丝难以释怀的“苦”与“忧”。真正体现他“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思殆”的忧患意识。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谪宦的极品,通过作品的诠释,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格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正体现“文如其人”的特点。

2 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看其忧政爱民、乐观豁达品质产生的原因

每个人的人格构建都与其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样,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格品质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

2.1 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

范仲淹与欧阳修同属北宋中期的学者型政治家,生平履历颇有相似之处。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长于继父朱文翰家,母亲改嫁后受同族人和朱家的鄙视。在一次与朱家兄弟争执中,得知自己的身世,深感羞辱,欲自立门户,以洗此辱。因而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他只身去到长白山上的醋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因为家贫,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了。为了学业的进步,他去应天府(今河南商邱)南都学舍求学,过着糟糠韭食,粥不继日的生活,但他却从不叫苦。艰苦生活磨炼了他的心志,也体现了他超常的恒心和毅力,形成了他乐观应对困难的态度。他一边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饥苦,一边专心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他终于载着丰收的喜悦回归故里,改回原姓,从朱家接走了母亲,以洗家族的耻辱。从懂事开始,范仲淹就特别注重对自我素质的培养,国家、人民已深入到范仲淹的脑海中,他对自己人格精神的理解、吸收,成为其人文品质思想的一大来源。据《宋史》记载,他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便慨然发誓“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在《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诗中写到:“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他希望黎民百姓永远生活在尧舜盛世,享受太平之乐。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没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道理。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母亲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到后来,他渐渐地接触到了韩愈文学,尽管当时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母亲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难看出,郑氏对欧阳修一生思想品行有很大的影响。

两人“乐观应对”的做事恒心,在他们后来仕途生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三次被贬给范仲淹的思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挫折面前他没有低头,始终不改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在从政其间他真切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疾苦。他身体力行,在泰州任上修筑捍海堰,苏州任上疏浚五河、导太湖水入海,杭州任上以工代赈,青州任上开军仓救灾民,都是其爱民政治的卓越实践。作品方面如他的《君以民为体赋》、《用天下心为心赋》、《政

在顺民心赋》等,都深刻阐释了儒家传统民本思想。而欧阳修的宦海沉浮体验也促成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来源。景枯三年(1036年)五月,他被贬为夷陵(湖北宜昌)令,这是欧阳修在仕途上遭受的第一次挫折。贬滴生活使他大大深化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也对其思想性格与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阳修不以贬滴为怀,自此“有时携酒探幽绝,往往上下穷烟霞”,探三游洞、下牢溪,至黄牛峡祠、甘泉寺,山水游览活动十分频繁。他还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至喜堂,说“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抽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表现出虽贬犹喜的乐观精神。庆历三年(1043),欧阳修以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政”之中,然而希望越大,失败后的失落感也愈大。这场新政不久就夭折了,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的职务先后被罢免,奸党纷然骚动。恰好欧阳修外甥张氏犯法下狱,宰相贾昌朝、谏官钱明逸等人便借此机会诬蔑欧阳修与张氏有私且骗其财,事实虽然很快澄清,但欧阳修仍因此落职,出知滁州。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山水琴酒能让欧阳修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为政有所成就,人民受益良多。正是在为政有成的基础上才有民乐,在民乐的基础上才有欧阳修的乐民之乐,此为太守之乐。因为有了贬滴的忧愤而借酒消愁,但又不能真正做到“醉中遗万物”,不能遗弃“傅民百日思,岂取一日醉”的儒家社会责任。欧阳修与贤士共乐,体现了儒家同道相乐的精神,特别是与普通百姓共乐,在以清高自许、以往来无白丁为荣的古代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

从以上可知,范仲淹与欧阳修的生活经历道出了他人格魅力的直接来源。

2.2 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范仲淹和欧阳修生活的时期,正是宋代的某些社会特征表现最充分的时期。一方面,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呈现出大一统帝国固有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宋朝统治者极度软弱无能,从宋太宗起,在北宋各个皇帝身上已很难发现其不断进取的勃勃雄心,内忧外患的形势日益严重。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由于对内的冗官冗费,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在国难当头之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范仲淹、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不计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主动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虽屡遭

挫折和打击,但救国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泯。除此之外,宋代还有一个特别的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文化。在宋代,以儒家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始终贯穿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在先秦儒家的心目中,民是国家之本,只有爱民、保民、关心民生,国家才能安宁。从孔子的“博施于民”和“修己以安百姓”的仁爱思想,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到董仲舒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的观点的建立,其立足点都是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连的。宋代士大夫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尽管他们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超越前人的理论框架,但作为那些自任以天下为重的政治家、思想家,宋代士大夫对民为邦本,爱民即爱君,保民即保社稷的道理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因此,宋代士大夫提出了“以人民社稷为重”的思想,明确指出“爱国则必爱民,未有以君为心而不以民为心者。”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思想人格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养育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以儒者自居,逐渐树立了儒学价值观理想的人格品质。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言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治理国家、改造社会而献身,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欧阳修作为正统儒家的代表,又是范仲淹的好友,自然受到他们“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忧乐观的影响,他赞扬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儒家这种与民众共忧乐的思想主张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它既是儒家对君主政治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后来士大夫中的高尚之士的道德自律和行为准则。士大夫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儒家精神,是内忧外患的宋代得以存续三百余年的文化基石。也就是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政爱民和乐观豁达的精神是和儒家思想这个大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儒家思想背景是范仲淹和欧阳修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

这两个迁谪文人,年少失去父亲,两者都在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下形成了各自忠君爱民、乐观的思想。青年时期的生活遭遇,宦官生涯的起伏使他们关心现实生活,针砭时弊走向社会。两人在传统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背景下,都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以民为本的儒家精神。那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悲观还是乐观?他们好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种“忧乐观”体现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难能可贵的品质。

3 范仲淹与欧阳修这一共同人格魅力的时代表征及意义

忧政爱民、乐观豁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其基本精神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见端倪,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即一个人的快乐与痛苦,不完全只是个人内心感受,而应当把个人的快乐与痛苦融入到服务、奉献社会的事业中。也就是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看到了忧与乐之间有一种辨证关系:“忧以天下之忧,乐以天下之乐”。欧阳修说:“然窃惟希文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在欧阳修看来,正因为范仲淹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社会担当精神,才会将“心忧天下”视为世间最大的快乐。儒家要求把个人的忧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视国家民族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范仲淹和欧阳修追求儒家传统的这种思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虽然只是范仲淹用来归纳自己的用语,却准确地概括了整个北宋的士大夫阶层所普遍具有的忧国忧民的情结,而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宋代士大夫所追求的风范。从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学思想的积极成分,他们身上所迸发的高贵的人格品质,是儒学“忧乐天下”思想塑造的结果,其人格的积极成分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范仲淹和欧阳修磊落一生,大大超出了“迁客文人”的思想境界,他们爱国而遭黜,忠君反被谗,心中依然保持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凝聚了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是正直的迁谪文人精神实质的表征,也是仕途受挫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共同信念和庄重的政治宣言。同时,两人所提倡的“忧乐相生”“先忧后乐”和如今我们倡导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吻合。

综上所述,范仲淹和欧阳修突破了绝大多数士大夫以忠于封建朝廷、捍卫一家一姓利益为宗旨的局限,而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利益及广大民众忧乐的终极关怀,有着传统文人的“淑士”之情。范仲淹和欧阳修具有传统的忠君忧民思想,为改变国家贫弱不堪的现状,他们对社会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关头忠于国家,忠于社稷,那种进退皆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那种康国济民,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人格魅力的体现。随着宋代国家的日益衰微,其人格魅力成为宋代士大夫文人精神的文化特征,蕴藏着数不尽的文化珍宝,是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并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宋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一类,因而获得

了永恒的人格魅力。

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索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我经历过彷徨、喜悦、痛苦和担心,如今,论文即将成稿,复杂的心情多少有点平复。下面我要感谢这样一些人: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杨金文老师,从选题到论文的最终完成,他都精心点拨,并且不断地鼓励我,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他有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正是杨老师循循善诱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

我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文献资料,帮我理清论文写作思路的罗春柳同学,她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好友的帮助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9栋A701宿舍的姐妹们,谢谢她们陪我度过了快乐的大学时光,特别是在写论文提纲时她们为了让我能顺利完成提纲,特地介绍我看有关方面的书籍,还帮我借书,对我的写作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她们无论在学习或是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再一次说声,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方健《范仲淹评传》第6、7、8、10、13、14页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2] 黄进德《欧阳修评传》第12、16、17、18页 M 第二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月

[3] 陈文德《北宋帝国危机生存》第21、22、23页 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年5月

[4] 张其凡、范立舟《宋代历史文化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5] 戚荣金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看范、欧二人的人格与个性 J 濮阳教育学院学

报 2002年第一期

[6] 鲍存根《“醉翁”仁智思想的内涵浅释》 J 中学语文 1999年05期

[7] 李佩英《范仲淹<岳阳楼记>蕴涵的儒家思想浅析》 J 湖湘论坛 2007年05期

[8]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第56、57、58页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2月

[9] 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第4、5、6、7、8、9、10、11页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3年11月

[10]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第13、28、29、30页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6月

浅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浅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新的课改下,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渊博的知识 2、语言 3、德行 4、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 【关键词】: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语言;德行;现代教学技术一、渊博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知识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而且教师在传统知识时要有判断、有批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广览群书,积百家知识于一身,才可以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中的行为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才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我作为学生时,很注意教师的知识素养。由于当时我是资智比较好的学生,所以我会有心地去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有的教师对我问题看似不屑一顾,但从他的眼神中得出的结论是: 这个问题他不会。 所以就认为这个教师的水平低,在上他的课时无形中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样在我的文化层面上就出现了裂痕。相反,也有很多教师对我的问题给予仔细的解释,同时鼓励我学习上的标新立异,但不能偏离正轨,对这样的教师我有很深的敬意,所以在上他的课的时候,无形中就会加大自己的注意力,对我的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作为教师已经九年了,在这九年中,深受学生的喜欢,我觉得这与我的知识结构有关。我读的书虽然不是很多,但很注意知识的积累,并能融入一定自己的层面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我这儿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同时,对学生本身的人格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我曾经教过这样的一名学生,他从我上他的第一节课时就昏昏欲睡。出于对他的关心,我想我应该适时地帮他一把,但我想我不能伤他的自尊,于是我在一节课的课间对他说:你能问我一个问题吗?我的这个问题很可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但他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反问我: 人睡觉能学习吗? 他的这个问题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想我的回答是很恰到好处的: 睡觉可以有一定的发明和创造,但必须在有足够的知识和思考的能动力,比如凯库勒,就是在经过深思之后得不到的结构的时候,就是在睡梦中梦到了苯的结构,从而得到了苯的结构型,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前导,即你睡一年或许只能做一些诞的梦,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痴呆。我的这个学生听后,没有任何语言,但从那起,他就象换了一个人,上课再也没有睡觉,成绩相当不错,最后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后来我想,如果没有读那么多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书,我就不会象上面那样回答我的学生的问题,那么,我想这个学生的结果不会有现在的样子,那我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另外,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对于课堂知识的把握也会有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样,无形之中把学生引入了更高的知识境界,学生也会更加地加入到学习中来。曾经有学生这样说: 老师,您的知识让我们佩

范仲淹博爱天下的思想境界

范仲淹博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赵云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在商丘应天书院苦学五年成才致仕,又执掌应天书院三年,不仅使应天书院名满天下,也得以深思熟虑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和博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 北宋庆历六年(1046),58岁的范仲淹知邓州,九月应挚友岳州知州滕子京之邀,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借景抒情,以情显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意境高迈,千古成诵。 “天下”即普天之下,泛指一切人类苍生。“忧乐天下”即以天下人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先忧后乐”是以天下人忧乐为己任,以天下人之事为责任,完全超越了个人利益、亲族利益,也超越了国家的利益,是一种不求回馈的自我担当。可以用“胸怀天下、情系天下、博爱天下、奉献天下”来概括。体现了范仲淹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忧患意识和忧乐标准,不计回报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思想情怀反映在他很多文章里。如《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帅天下以仁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礼义为器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君以民为体赋》、《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唯贤才赋》、《从谏如流赋》、《稼穑惟宝赋》、《今乐犹古乐赋》、《蒙以养正赋》、《天道益谦赋》、《临川羡鱼赋》、《金在镕赋》等等。 《用天下心为心赋》原文称:“至明在上,无远弗宾。得天下为心之要,示君王克己之仁。政必顺民,荡荡洽大同之化;礼皆从俗,熙熙无不获之人。当其治国牧民,代天作主。敷至治于四海,遂群生于九土。以为肆予一人之意,则国必倾危。伸尔万邦之怀,则人将鼓舞。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苟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彼患穷夭,我则修富寿之方。夫如是,则爱将众同,乐与人共。岂不以虚己之谓道,适道之谓权。尧舜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纵欲,自绝于天。弗凝滞于物我,可并包于夷夏。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er)。何以致圣功,从民心而已矣。” 上述文中体现着五个思想要点:一是“政必顺民”的民本思想;二是超越国界中外夷夏一视同仁天下大同的天下观世界观。三是“爱将众同,乐与人共”优乐天下的博爱情怀;四是“舍己从人,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的奉献精神;五是“风化行乎八荒,天地之化育”以情动天下、以文化天下、以德育天下的文明治理世界的方法。 范仲淹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观”和“兼爱”、“仁者爱人”思想和价值观,并以“化育天下”取代了“平天下”的思想与方法。其博爱天下、奉献天下的思想情怀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思想比较,境高一等,有所超越。 二、范仲淹博爱天下思想情怀的人生实践 纵观范仲淹一生的言论著述和人生实践,都贯彻着为天下苍生献身的人生理想信念,体现出先忧后乐、博爱天下的高尚情怀。楼鈅《范文正公年譜》:“《岳陽樓記》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蓋公平日允蹈之言也”。 初入仕途,范仲淹就表现出刚直不阿高贵品格。范仲淹27岁进士及第,就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事,职掌讼狱勘鞠事。“日报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

猪八戒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猪八戒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胡少平指导教师:王老师 内容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被明代人所称为“四大奇书”之一,是传统积累型小说,且它是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的作者以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西游记》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对猪八戒这一古型文学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有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分析特点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吴承恩着力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猪八戒是作品中喜剧典型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作者赋予了独特的美学意义,同时也赋予了他人性、神性、猪性,是人、神、猪的完美和谐的结合体。 曾经有人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具片面性。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他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喜剧的笑是艺术,它的生命就是笑,笑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关键,也是人类区别“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而在喜剧中,美是间接的被肯定的,一般认为正面而具有某些缺点的形象,他的特点就是幽默、就是讽刺性喜剧的美学特征。艺术美是基于生活美的,它不限于生活美,同时也包括生活丑。而猪八戒的形象正是作者将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和审美化之后,使他成为美的事物的对立面,经过艺术美与丑的冲突和斗争,从而将美与丑的事物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通过对美的肯定达到对丑的否定,这样才使得猪八戒的丑具有强烈的艺术美的效果。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猪八戒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好的形象。他往往意味着懒惰、丑陋、愚笨等。但是对于这一形象,千年来,人们还是很喜爱的,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们喜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渔家傲 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

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1)

WENHUALUNTAN 文化论坛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谷文忠 当今社会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富 有生机的社会,也是一个更能体现主体 人格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 会立足、发展,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而是在一定 条件和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植根与 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关系中。因此,一 个健全人格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 成。学校是实施教育的必要场所,是青 少年人格塑造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 育工作者更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 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的发展。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相对稳定的 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 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 和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巩固的。”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 完善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学生、工作和生 活的历程中,有意识地严格要求自己而 形成的,用教师的人格去感染学生。 一、教师真挚的爱心会温暖学生的 情感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 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 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 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 人”之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说: “人类的爱是心灵和肉体、智慧和思 想、幸福和义务的结合。” 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热爱儿 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先生、曹铁云、 张玉仁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 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 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社会,教师只有 理性的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张劲雷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州府学是范仲淹亲手创建起来的宋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在宋代教育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其影响深远。 一、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开宋以降地方州县办学之先河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范仲淹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是担任地方官。他先后到过广德军、泰州、睦洲、苏州、饶州、润州、延州、邠州、杭州、越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无论是在饶州(今江西上饶)、润州(今江苏镇江),还是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延州(今陕西延安)都有他亲手办的学校。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范仲淹被仁宗罢免了右司谏之职,贬为睦州知州。《宋史》载:“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撒

手人寰西归,仁宗亲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谏。是年岁末,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仁宗废黜郭皇后。台谏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群起力争,被责问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仁宗连夜下诏旨,分贬台谏领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国门”⑴。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怀着一腔委屈与不平,匆匆离京汴梁,奔睦州赴任。任职半年即与景佑元年(1034)之秋调至其桑梓之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然此时迎接他的是:“至还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夙夜营救。”⑵半年后,范仲淹完成治水任务。这是范仲淹第一次回归故里,虽非衣锦还乡,也算荣归桑梓。拜访范氏长辈,看过苏州祖居后,他对祖辈创业精神由衷钦佩,因此萌生了在故乡购置土地建造新居之想法。经亲友四处访视,相中南园旁边的一块土地,此地与名园沧浪亭相望。南园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家府旧址,后又为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筑。朱长文《修学记》中记载:“始,姑苏郡城之东南,有夫子庙,所处隘陋。范文正公以天章阁待制守是邦,欲迁之高显。相地之胜,莫如南园。南园者,钱氏之所作也,高木清流,交荫环丽,乃割其隅……”。为慎重起见范仲淹请来阴阳家,阴阳家看后称:此地坐落卧龙街上,街北为北寺塔龙尾,南园正好是龙头之位,乃姑苏城风水宝地。如能在此兴建家宅,子孙后代必将科举及第,公卿将相,荣华富贵,万世不竭。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时任

谈猪八戒的形象特征

谈猪八戒的形象特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西游记》中塑造的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最能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师徒四人中的大师兄孙悟空了,猪八戒形象虽不如孙悟空那样鲜明,但跟唐僧、沙僧的形象比起来,却又鲜活得多。可以说在《西游记》中,有孙悟空的地方,就少不了猪八戒,他在小说中的地位亦是非常重要,不可取代的。没有猪八戒,陈家庄降妖就不能成功;没有猪八戒,八百里的荆棘岭、肮脏的稀柿街就无人去开通;没有猪八戒,那担行李也无人挑去西天;没有猪八戒,取经大义就不能实现。猪八戒形象就是孙悟空形象的最好配角——得力的助手和亲密的伙伴。在另一方面,猪八戒作为书中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之一,不但不像大师兄孙悟空那样是完美的英雄式人物,反而有诸多毛病:他本是天蓬元帅,有权利,有地位,但却因为调戏月中嫦娥被逐出天界,被罚到人间投胎。又因投错猪胎,变成了人不人,妖不妖的模样;他能腾云驾雾,手持九齿钉耙,会点笨拙的变身术,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云栈洞时被收服,拜唐僧为师,从此改邪归正,成为大师兄孙悟空的帮手,共保唐僧西天取经;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无过高追求,很容易满足,只求吃饱,过上安逸的生活;他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难分敌我,经常上当受骗,同时又自私自利,好进谗言,自作聪明,常常想捉弄、坑害别人,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但往往事与愿违,作茧自缚……作者对猪八戒形象的刻画,使得他只能作为一个笑料,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但在他身上,却同时具备了猪、人、神的特性,可以说猪八戒这一形象是兽性、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统一。 一,猪八戒的兽性特征。 猪八戒的兽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他错投猪胎后的外貌上。书中写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可见他相貌生得非常丑陋吓人。第十八回高太公向唐僧师徒形容他“脑后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孙悟空初见猪八戒时,亦觉得他“果然生得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取经途中,由于猪八戒的模样丑陋,经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 and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

《渔家傲__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

(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

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厌战思归?)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李君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然而,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也就是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教师应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作别人的榜样。 教学工作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呢?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敬佩、依赖、亲切感,教育效果就好。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呢? 1、优秀的品格可使学生产生敬佩感。教师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它反映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业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优秀的品格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会使学生效仿。所以,教育学生是一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起作用,产生影响。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是“零”。例如,做几年班主任,有些学生走路,说话,写字都有班主任的影子,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故此,教师应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 2、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情感是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或对别人所持态度的体验,往往以鲜明的、热烈的情绪表现出来。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崇高感情,是教师对学生态度上的和蔼和严肃,行动上的严格要求和细致关心的和谐与统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果把真挚的师爱运用于教学之中,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专心地听讲,真诚地接受,甚至会更加勤奋学习。反之,无视学生的特点,感情上产生对立、反感,那么再好的教学都会产生逆反,会被理解为说教,更谈不上教书育人。为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动情点,采用恰当的手段加以逐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健康情感;对学生要亲切,要以鼓励,扶持,肯定的积极态度,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3、用渊博的知识魅力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是一股“长流水”。教师丰富的智力生活、知识如长流水,才可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杨帆远航。教师如具有较宽知识面或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会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敬佩感。这种信服和敬佩感就像一种心理磁铁吸引着学生自觉地接受影响。因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会使学生感到同他在一起,听他讲课会增见识、解难题,排优虑、长志气,就会专心听他的教诲和接受他所讲的道理。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吸引和好的教学效果了。 4、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地运用知识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生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①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其“先忧后乐”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江苏徐州)。另据方健考证生于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历任成徳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元990年,范墉因病在徐州去世,终官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墉两娶,生有五子,其三早卒,惟仲温(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范墉去世后,谢氏扶棺送夫归葬于苏州祖茔天平山,并守孝于咒钵庵。两年后,因贫无依谢氏带着仲淹改嫁时任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改名朱说。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留下“书台夜雨”的佳话;后又来到淄州长山,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继父朱文翰终官淄州长山县令。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仲淹始终怀着感激心理,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②奉养终老。对长山朱家子弟则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困难等问题,关怀备至,体现了一代名臣之风范。

范仲淹二十岁时,远游陕西,结识名士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人,一起啸傲于鄠、杜之间,抚琴论《易》,极尽颜欢,至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些旧友。范仲淹还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这种出行和交游,开阔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范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一一应天书院求学,数年的苦读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③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布素寒姿”,但却矢志不渝,勤奋学习,自觉磨炼意志,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忧思深远”的优患意识和“忧国忧民”④的远大抱负。如果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⑤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⑥的人生信念。 大中样符八年(1015)的进十及第,榜江西人萧贯殿试第一。但寇准(961—1023)硬是说服真宗,让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988—1039)状元及第,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962—1025)拜相一样,体现了他人才选用上狭隘的地域观念。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勇于决断,推祟备至。 范仲淹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侍养。他治狱廉平,清正自守,常与知军大异其趣而挺然不从。他刚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履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范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亳州)节度推官,时知州上官佖,通判杨日严,十分倚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抒

试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特征

试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特征 作者:徐娅娟导师:陈海燕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伴随着我们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塑造了众多神仙妖怪,个个活灵活现,形象鲜明,其中最有特点、最有趣的当属猪八戒了。猪八戒在小说中是仅次于孙悟空的第二主人公,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费尽了不少心机,用了不少笔墨,令人玩味无穷。小说里说猪八戒本是天宫里的天蓬元帅,只因酒后调戏嫦娥仙子而被贬入凡间,误投猪胎,以致变成了长耳朵、大肚子、猪嘴巴的一副模样。虽然猪八戒有着这样一副难堪的外貌,但是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无疑是最为读者所喜爱的一个喜剧式的人物。吴承恩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赋予了他更多人的普遍世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双重人格的喜剧人物。他贪好女色、贪吃、贪财、贪睡贪安逸等性格特点无不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我们可看出在在“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喜剧性和现实性。猪八戒以其独特的神、猪、人形象走上了文人案头,走进了读者视野,让人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所发出的强大的人格魅力。猪八戒也顺理成章的成了中国神话人物中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典型。猪八戒这个人物应属于活泼、开朗型,他率直风趣,见识短浅,呆得可爱,特别是在好女色、贪吃、贪财、贪睡贪安好逸四个方面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下面我就从猪八戒的四贪方面一一作个浅谈。 一、猪八戒西天取经一路上的贪婪表现是人物最大的个性特点:

1、好色:“色胆如天叫如雷“是猪八戒的自供状。猪八戒的好色,在第二十三回中“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片段中,显得尤为突出。猪八戒因贪恋四圣化变的母女四人的富贵与美艳,听其丈母娘的话言:用一方手帕,顶在头上。遮住脸,来撞天婚,结果左辄撞不着,右也撞不着,东扑抱着柱科,西扑摸着板壁,前来蹬着门扇,后去汤着砖墙,磕磕撞撞,跌得嘴肿头青,也没抓到一个姐姐。当场出尽了丑,现尽了洋相,还又试穿姐妹们编织的珍珠锦汗衫儿,被那母女四人又一次捉弄,也受了一顿皮肉之苦。作者参赛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急情好色。例如“那猪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你看那猪八戒,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等等见了白骨精生得俊俏,就动了凡心,跑了个“猪癫疯”。在第二十一回“女儿国唐三藏奇遇”中老猪看到女王后“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得都化去也。” 并发起疯来要留下来和女王做夫妻。在《西游记》一书中九十五回,猪八戒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见了霓裳仙子动了欲心,抱住说:“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贪恋女色是猪八戒最为难堪的“伤疤”,也经常成为孙悟空取笑他的把柄。虽然作者对猪八戒这种追求尘世享乐、没有高远目标的人生态度给予否定,但客观上却达到了另一种效果,他将一个在追求受人尊重的世俗目标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的普遍人的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2、贪吃:我们都知道,猪八戒如何贪吃,一则由于他吃相之蠢,不论食物的好坏和软硬,都一个劲儿地吞,从来不嚼一嚼,品一品,猪八戒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即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承担大任,得到地位、名利、人们的信任和长寿。这里显示出功利性,但只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功利追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的基础和前提。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

浅谈如何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浅谈如何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草塔镇小张秀英 魅力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是一种足以使人感动、觉悟和振奋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力量。它包括品格魅力、气质魅力、学识魅力、仪表魅力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一种品格魅力;口若悬河、文彩纷呈是一种学识魅力;美而不妖、靓而不俗是一种仪表魅力;秀外慧中、儒雅风流是一种气质魅力。而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标准、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性情及其融洽的处事能力等综合素质对周围人的影响。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人格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从何而来? 1、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 2、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3、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么做,更喜欢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在人品上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

范仲淹苏幕遮中心思想

范仲淹苏幕遮中心思想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仲淹苏 幕遮中心思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心思想: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 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 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 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 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 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 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 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 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 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 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 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孔子个人的成就 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 亡了。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 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 的人才。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可 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 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 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 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 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 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孔子 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 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 此有着强烈的愿望。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 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 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 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卫灵公听到这里,就打消了请孔子做官的想法。因为把引狼入室,国家都可能拱手送人了。 不过,卫灵公还是对孔子表示了非常地尊重,只是在迎接孔子时,自己乘车与嫔妃同行,让孔子独车随行在后;目的是让孔子知难而退。果然,孔子看到卫灵公如此好色,也 就打消了念头。事后孔子就此事向学生们评价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孔子从政屡屡失意之后,他开始放弃政治实践,转而去从事思想的传播教育。他对 学生们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有很大的感召力。他教育学生们要做到仁、义、忠、勇,要孝、廉、守节,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的。所以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及的.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

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勒石燕然”是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