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认识发展史
四、何谓深盆气?何谓前陆盆地?鄂尔多斯属于哪种类型?
首先介绍埃尔姆斯大气田,埃尔姆斯大气田位于加拿大,为北美洲最大气 田,也是世界公认为深盆气田。这个气田1976年发现,气田长105km,宽45km, 面积4725平方公里,有23个含气层,分布在914-3050m不同深度孔隙砂岩中, 已证实的储量为17亿立方英尺。有250个商业性开采气藏,可采储量7.5万亿 立方英尺。 盆地西界是落基山扰动带,东边是前寒武系隆起区,是一个典型不称盆地, 基岩之上沉积地层有泥盆、志留、二叠、三叠、侏罗与白垩,下白垩系是生 气层也是产气层,为一套暗色页岩夹砂砾岩及煤层沉积组合,由于盆地不对 称性决定了白垩系地层东西变化很大,东部厚度300m,向西增厚为4000m,暗 色页岩中有机质含量非常丰富,有机碳含量在2%以上为良好的生气层,砂岩 砾岩为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孔隙度平均10%,渗透率平均为0.5毫达西,为 主要储集层。
1、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盆地区域勘探和侏罗系主要油田的发现探明阶段, 也是古地貌油藏理论形成阶段; 2、八十年代是延长组三角洲油藏理论形成和陕北延长组特低渗油层工业实 现阶段; 3、八十年代末是陇东古地貌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勘探开发经验形成阶段; 4、九十年代在延长组三角洲成藏理论的指导下,陕北地区的石油得到了整 体开发,为长庆石油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地方石油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其中以延10、延9、长2、长4+5为主
3、马岭-环县地区: 有长8、直罗、延4+5-延10
其中以延10为主
4、镇原、宁县、庆阳地区 有延9、延10、长3、长6、长7、长8 其中以长8、长3为主 5、合水地区: 有延10、延9、长2、长3、长4+5、长6
其中以延10、长3、长4+5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测井地质分层和曲线特征讲诉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
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 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 成鲜明对比。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地层岩性特征
岩性:上部为棕色、棕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棕、浅灰色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测井地质分层 和曲线特征
2015年7月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地层的岩性组合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吕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等主要地壳运动, 沉积岩地层的地质时代虽然大体相同,但因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 省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各套地层分区块在沉积物源,沉积环境,沉积厚
度、剥蚀程度,成岩后生变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各地层在横向上岩性必
低于山西组,呈尖峰状,自然伽玛低值。
分层依据:本组地层顶部灰岩为一重要标志,电性特征明显。与下 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太原组灰岩
本溪组(C2b)
本溪组地层厚度10-40m,自东向西超覆于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之上。 岩性复杂,主要为泥质岩夹煤层、生物灰岩、铝土岩等。仅在局部地区 岩奥陶系风化壳古侵蚀低凹带及沟槽沉积各类海退、潮汐砂丘、砂咀、 砂坝,直接覆盖于风化面上,并沿古沟槽分布。本溪组在盆底内根据沉 积序列及岩性电性组合变化规律由上而下可分为本1和本2两段。(2000 年,长庆石油已将长庆石油勘探局划分的原本1、本2地层划为本2地层) 底部本2段为铁铝质泥岩与奥陶系区分,测井曲线呈明显低阻和高自然 伽玛值;上部本1段为一套局部夹生物灰岩及煤线的砂岩。
马五4
岩性:上部为灰色细粉晶云岩,褐灰色角砾状孔洞云岩与灰色角砾状含泥
灰质云岩、含灰泥云岩互层;中、下部为灰色含泥云岩、灰黑色含云含灰 泥岩、灰绿色凝灰质泥岩及灰色膏质云岩。 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含量为87-93%,泥质占5-6%,方解石占2-7%。 凝灰质泥岩:细腻、具滑感,易剥落。 膏质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75%,膏质与泥质约占25%。 电性:自然伽玛顶部表现为低平,中下部呈锯齿状。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测井地质分层和曲线特征
石千峰组(P3q)
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 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下石盒子每套储盖组合一般都是由总厚度5-35米的一至三个砂层,其上
封盖20-60米左右的泥质岩组成。盒7、盒8砂岩发育,厚度大,泥岩薄。
地层岩性特征 岩性:上部为暗棕色泥岩夹浅灰、灰白色砂岩;中部为暗棕色、浅灰 色泥岩与灰绿、惠色砂岩互层,下部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按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沉积正旋回-盒5-8,每个旋回一般都是由总
石盒子底界砂体
石盒子组的砂体岩性较纯, 层厚一般在10米以上
石盒子底界砂体
石盒子组的砂体岩性较纯, 层厚一般在10米以上
山西组(P1s)
一般厚90-120m,该组有湖泊沼泽相、湖成三角洲平原相两大沉积 体系。根据沉积的韵律及岩性组合序列依次分为山1、山2上下两段:
上段山1层厚40-50m,由分流河道相岩屑砂岩与灰绿色泥岩及灰黑
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颜色加深,有煤层,炭质泥岩出现气
测基值抬高,电性上表现为高电阻、高伽玛。与上伏地层太原组呈假整 合接触。
山西组底界 山西组然伽玛成中-高值, 电阻率呈高值,井径不规则, 以煤层结束
太原组(P1t)
太原组一般厚60-80m,(2000年,长庆油田已将长庆石油勘探局划 分的原太2地层划为本1地层。此层的标志层很多,有:东大窑灰岩、七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技术ppt
鄂尔多斯盆地探明气田分布图
胜利井气田 刘家庄气田
苏里格气田
榆林气田
神木气田
米脂气田
乌审旗气田
靖边气田
子洲气田
(三)致密气分布层位
上古生界综合柱状图
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 石盒子组盒8、山西组山1为主力 含气层,盒6、山2、本溪组以及 下古生界奥陶系等是重要的兼探 层系,纵向上具有多层系复合含 气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组分分析表
气田
层位
CH4 (%)
C2H6
C3H8
C4H10
CO2
(%)
(%)
(%)
(%)
N2 (%)
H2S (%)
苏里格
石盒子组 山西组
95.300
1.8400.4700.2700.860 1.200
0
乌审旗 石盒子组 95.100 1.000 0.200 0.200 0.900 2.790
西区
0.87-0.94 0.88
-2200 -2300
苏里格气田西区 苏里格气田中区 苏里格气田东区
实测压力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无统一压力系统,属低压气藏,压力系数一般
在0.83~0.96之间,平均0.87。
(2)地层温度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地层 (盒8气藏)实测温度一般在 90-120 ℃,气藏温度与埋深具 有明显的正关性性,相关系数 达到0.85,计算的地温梯度为 3.06℃/100m。
鄂尔多斯盆地行政区划图
吕 梁 山
秦
岭
4、地层及含油气层系
界
自下而上发育元古界、古生界、
新 生
界
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平均厚度
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位于盆地西部,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良好的 储层条件。其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特征
1、地形:鄂尔多斯盆地地处黄土高原,地形起伏不平,丘陵和山地交错分布。 这种地形条件为页岩油的储藏和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地质特征
2、气候: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这对于页岩油的储藏和开采是有利的。
地质特征
3、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位于盆地西部,属于咸化湖 相沉积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页岩油的储藏。
勘探实践
勘探实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的勘探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勘探:通过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对页岩油的储层特征和分布规 律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 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1、勘探成果及开发模式
1、勘探成果及开发模式
近年来,许多石油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方面取 得了显著成果。根据不同公司的勘探数据,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的总资源量非常 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常见的开发模式包括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结 合使用,以提高油气采收率。
4、地面工程方案及实施情况
4、地面工程方案及实施情况
地面工程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之一。针对该区块的实际情况,各石油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地面工程方案。主要 包括建设原油集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以确保页岩油生 产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公司不断优化地面工程方 案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 长7段页岩油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走向研究
现阶段,随着石油勘探活动的不断增多,很多学者加大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研究工作。
笔者对重磁电资料、地质露头资料、钻探资料等开展充分的研究,发现以中宁为界,可以将鄂尔多斯西缘分成南部与北部两大体系。
在南部体系结构中,分成上、下2层,而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勘探领域。
以滑脱层为分界线,可以将分成气藏层与油藏层,在上下层不同的构造中,分析地震资料可以发现,滑脱层下方的圈闭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逐渐地成为我国较为重要的油气探区。
银川青铜峡是地震多发带,也恰好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这也让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同时,众多学者对该地区的发展评价不尽相同,论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变性机制与地质构造,有助于对南北两地区构造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助于深度挖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价值[1]。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2.1 存在转换带的根据根据地表模型显示,黄河流向位于中宁地区东西部向北不断延伸,平铺方向出现90°角。
此外,在北部冲断体系中,地表出露地层呈现出了“S”型镜像,在南部逆冲推覆体系中,呈现出断续的“S”型镜像展布,在地址图上,能清晰显示出2个错位明显的S形分布条带。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方向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南部与北部的构造线展布具有较大的区别。
根据不同部位构造线方向的差异性,充分阐述了南北构造体系间存在转换带构造,导致双侧的构造线方向出现了变化。
从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进行观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形成了“S”型镜像,高带双侧呈现线性梯度带,明显的南北分界线,使南北分别呈现“S”型镜像展布的异常带,在中宁一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走滑断层。
2.2 北部冲断体系的构造特征与地质结构北高南低是北部冲断体系所呈现出的整体表现,随着地层逐渐向北抬高,使其表面遭受风化后逐渐损坏。
北部区域所显示的地震剖面具有较陡的断层,通常情况下,倾角在50°至60°之间,特殊情况可达到75°,而且,未发现深处的缓倾现象。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一)——从鄂尔多斯漫长找油气史看李四光1968年底谈话的历史
不 能把 复杂 问题 简 单化 ,也不 能将 特殊 问题 一般对 待 ,应按 照 实际情况 确定 选 区方
收稿 日期 :2 1 4 .7 0 0 5 1 8
作 者简 介 :孙 肇 才 ( 9 2 ) 1 3 - ,男 ,教 授 级 高 级 工 程 师 , 长期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调 查 及 勘 探 领域 的研 究 工 作 。
12000 :0 0 0 万地 质 图以及 编写 《 陕北 油 田地 质 》 一 文 基 础上 ,潘 钟 祥 1 4 9 1年 在美 国石 油 地 质家学 会会 刊 ( A G B l t ) 上 ,以 “ 国 陕北 西 北 部 和 四川 白垩 系 陆 相 生 油 ” 为题 , A P ul i en 中
[ 编者按 ]
以下 二篇论 文 的作者 孙肇 才教 授在 鄂 尔 多斯 盆 地从 事油 气勘 查 工作 近
2 0年 ,历 经 了油 气 发 现 的艰 辛 和 曲 折 , 是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油 气 发 现 的 重 要 领 导 者 和
见证 人 之一 。1 6 9 8年底 ,在 鄂 尔 多斯 盆 地 油 气 勘 探迟 迟 未 能 取 得 突破 、队伍 陷入 困境 之 时 ,时任原 地质 矿产部 第 三石油 普查 勘探 大 队总工 程师 的孙肇 才教授 ,根 据
1 鄂 尔 多斯盆地 油气发 现历 史 回顾
1 1 新 中 国 成 立 之 前 .
早在公 元前班 固所 著 《 书 ・ 理 志 》 中 已有 “ 郡 高 奴 县 ( 延 安 ) 有 洧水 可燃 ” 汉 地 上 今
记载 ;10 9 7年清 政府聘 1本 技师 在陕北延 长钻 了 中国第一 口机械 ( 钻 ) 钻井—— 延 1 , 3 顿 井 1产原 油 2 0—15 k ;1 1— 1 1 3 0 2 0 g 9 3 9 6年 ,美 孚 石 油公 司 在 中 国北 方 调查 ,范 围涉 及鲁 、豫 、 冀 、内蒙及 东北 ,重点 是陕北 ,并用 顿钻 打 了 7口井 ,得到 的结论 是 ,一共找 到 6 3处 油 苗 , 没有 一 口井 能 产 出足 够 可 以利 用 的石 油 ;13 9 3年 ,潘 钟 祥 、王 竹 泉 来 陕 北 调查 ,在 编 纂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鄂 尔 多斯盆 地 下 寺湾 地 区三 叠 系下 组合 地 层 石 油 地质 特 征 及 勘探 方 向
宋 和平 ,张 炜。
( .延 长油 田股 份有 限公 司下寺 湾采 油厂 ,陕西 延 安 1
2 .陕 西 省 地 质 矿 产 勘 查 开 发 局 物 化 探 队 , 陕 西 西 安
7 60 ; 1 1 0
油气 比较 富集 的地 区之一 ,面积 约 22 5 m 。该 8 k
油 田经历 了 3个 勘探 开 发 阶段 ,第 一 阶 段 是 1 7 90
年 长庆 石油勘 探局对 甘泉县 桥镇 以东 、王坪 以西一 带 进行 了勘探 验证 ,钻探 1 7口井 ,其 中试 油 1 8 2 0 口井 ,8 7口井 获 工 业 油 流 ,主 要含 油 层 位 为 延 长
收稿 日期 :2 1 - 52 ;修 回 日期 :2 1 — 12 0 10 —4 0 11 — l
造 简单 的大型 多旋 回克拉通盆 地 。基 底为 太古宇 和
下 元古界 变质岩 系 。经过 长期 的地质 发展演化 ,形
基 金 项 目:下 寺 湾 采 油 厂 “ 寺 湾 地 区三 叠 系 下 组合 地 层 石 油地 质 综 合 评 价 ” (0 8年 度科 研 项 目) 下 20 作者 简 介 :宋 和 平 (9 6) 16 一,男 ,陕 西 甘 泉 县 人 ,19 年 毕 业 于 西 安 石 油 大 学 ,高 级 工 程 师 ,现 主 要 从 事 油 田 开发 技 术 91
一
长 1 具 有 较 好 的油 气 显 示 。本 文 针 对 延 长 组 下 组 合 地 层 长 7 0段 、8段 ,对 其 沉 积 微 相 、砂 体 形 态 、
储 盖 组 合 、构 造 形 态 、岩 性 组 合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探 讨 ,为 下 寺 湾 油 田 持 续 稳 步 发 展 寻 找 到 层 系 接 替
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历程谈李四光找油气思想的发展(转载)
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历程谈李四光找油气思想的发展赵文津地学前缘, 18(2),2011摘要:1970年发现庆阳三叠系油田,1988年发现下古生界的靖边气田,2000年苏6井揭示苏里格大气田,回顾鄂尔多斯的勘查历程,基本经验是:(1)在实践中总结,深化认识,摆脱构造油气藏思想束缚,认识到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2)李四光开始强调对盆地全面研究基础上选定工作方向,继而强调到盆地中部没有构造地区去找油气,表明他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已跨出构造驱油、构造聚油的看法,有了找岩性油气藏的新认识;(3)强调三项技术:①高分辨率地震法圈定河道砂体;②低渗透油气层的压裂技术与超前注水;③“五加一”的管理模式。
1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鄂尔多斯是由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部分地区组成,总面积为37万km2。
盆地北以大青山、狼山,西以贺兰山、六盘山,南以秦岭,东以吕梁山为界。
盆地北有河套盆地,西有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南为汾渭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本体面积为25万km2。
盆地内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区,南部为黄土塬区,沟壑纵横,平均海拔在1100-1400 m。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和大气田分布图[2]大地构造上,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其西为阿拉善地块。
盆地内可划分为:北部为伊陕隆起(或乌兰格尔隆起),东部为晋西挠褶带,西为西缘逆冲构造带,南为渭北挠褶带,中部为伊陕斜坡,地层向西倾斜,倾角仅1-2°[1,2]。
图2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略图[2]1—油田;2—气田;3—重要井位及井号;4—构造区划线及编号。
Ⅰ—鄂尔多斯盆地;Ⅱ—河套盆地;Ⅲ—银川盆地;Ⅳ—六盘山盆地;Ⅴ—汾渭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克拉通上的叠合盆地,其下部是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地层,在其上部不整合地覆盖有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
东部晋西挠褶带出露有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中部伊陕斜坡为侏罗系地层。
从岩相古地理看,华北地台东部于中三叠世晚期抬升,与此同时西部发生沉降,在鄂尔多斯盆地内沉积了上三叠统到白垩系的沉积,在早侏罗世时盆地西部发育逆掩构造体系,最终形成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层依据)
目录前言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二区域构造成因三构造和油气的关系四构造分析技术第二讲盆地地层特征一盆地沉积演化阶段划分二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特征三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地层特征第三讲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一油藏形成条件二油气分布规律三侏罗系早期古地貌图的编制方法第四讲油藏地质研究方法一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二地层对比与划分三常用图件的编制四地质研究报告的内容及编写方法第五讲沉积相研究方法一勘探阶段区域沉积相研究方法简介二油田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前言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一、概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勘探技术的创新,重点突出了地质条件分析、成藏机制探讨、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生储盖组合、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明确指出了该区域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方向。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勘探技术;有利目标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盆地地质研究作为油气勘探的先导性工作,对于揭示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中,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突破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勘探技术的创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全面概述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勘探技术的创新。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该区域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还为今后的勘探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鄂尔多斯盆地将会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横跨陕、甘、宁、蒙四省区。
这一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可采储量的13,石油储量占全国可采储量的14,天然气储量则占全国森林总储量的14左右。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全球视角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对外矿产合作的重要窗口。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盆地成为我国通往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经贸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
目录
01 一、鄂尔多斯盆地油 气地质研究进展
03
三、鄂尔多斯盆地典 型案例分析
02
二、鄂尔多斯盆地勘 探技术探讨
04 四、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本次演示将围绕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展开讨论,旨在为相 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四、结论
本次演示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 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油气藏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演化历程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
2、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复杂地质条件,地震勘探、钻探、采油和天然气勘 探等勘探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各有特点,优劣并存,需要针对不同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其次,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因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 分析和研究盆地内岩石类型、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等多方面信息,初步建立 了盆地油气成因的模式。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内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古代植物 和微生物的有机质,经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
此外,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演化历程的研究也有所收获。研究人员利用碳同位 素测年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等相关研究,详细阐述了盆地内油气藏的演 化过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内的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 经历了多期次生烃作用和成藏过程。
一、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 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其油气资源 丰富,探明储量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鄂尔多斯盆 地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211004391_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技术
179鄂尔多斯盆地拥有极为广阔的地理面积,且其横跨多个省区,总面积甚至高达28×104平方千米。
相比于其他盆地而言,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的古生界发育更为完善,石油资源也相对丰富。
而随着地质时代的更新发展,该区域内还形成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因此该区域内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近年来,我国地质学家对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内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进行了多方探索,该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状态以及资源分布情况也逐渐被业内所熟知,再加上现代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鄂尔多斯盆地区域的油气资源,也得到了更完善的开发和更高效的应用。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1.1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育特征角度出发,其构造单元主要包含6个,分别为伊盟隆起、天环坳陷、晋西挠褶带、伊狭斜坡、西缘冲断带和渭北隆起。
作为一个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多个时代的沉积演化。
该区域也是极为典型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其成藏主控因素相对复杂,勘探难度也比其他区域更高。
1.2 地质因素较为复杂从地理位置角度出发,鄂尔多斯盆地主要位于华北和西北区域之间,因此该盆地的地质构造也兼具两个区域的地质特征,其不仅拥有相对稳定的碳酸盐岩石地质结构,同时还包含盆地自身的演化结构。
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形成便趋于复杂,油漆的储藏和分布情况也具有多样化特征。
而就近几年来的油气资源勘探结果来看:盆地区域的油气资源开采虽能对传统的地质勘探理论进行应用,但其整体适用性却有待增强。
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应该盆地区域内的油气藏类型相对复杂,油气分布的规律也具有一定变化性,因此在进行油气资源开采之前,必须借助新型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对区域内的油气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分布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考量及分析,进而充分把控油气藏的实际分布规律,明确其形成原因。
只有这样,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在内的多个区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工作才能真正获得理论和技术上的双重支持。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鄂尔多斯盆地横跨宁陕蒙甘等多个省区,是国内第二大沉积盆地,对其进行油气地质勘探和开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油气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点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包括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勘探、加强科研和选区评价、引进新技术提高勘探效率等。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勘探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量煤、碳酸盐岩和其他矿物资源,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受到国内的高度重视。
地质学家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长时间的勘探,对其地层构造和资源分布特点已经有所了解,现代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必要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现阶段勘探工作的要点。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及分布特点1.1 油气形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两地的纽带部位,总面积约为37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4%左右,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9%左右,能源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5%以上,出调量超过50%,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沉积控制成藏,从岩层和地理形态特征出发,分析油气层与岩层沉积作用的关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会受到地理位置、生物、氣候等方面的影响;②运动动力成藏,从油气移动和汇聚角度出发,研究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物化变化条件,具体包含初次运动和再次运动两个阶段,经过再次运动后,油气储藏趋于稳定[1]。
1.2 油气分布特点从已有勘探和研究成果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地质因素变化复杂,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地质构造的纽带位置上,既拥有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结构,又存在盆地自身演化结构,由此导致其油气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储藏和分布状态已较为复杂。
在进行油气开采前,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分布情况和形成机理等进行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支持;②油层物性较差,虽然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总储存量高,但储层岩主要为砂岩,且含有大量的石英和碎屑。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二)——从盆地风格看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二)——从盆地风格看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孙肇才【摘要】鄂尔多斯(陕甘宁)盆地是中国近代找油最早的地区之一.因长期不认识前陆盆地结构特点,加之主要勘探目标层三叠系延长组超低孔渗,因而油气勘探工作长期处于"孔孔见油,孔孔不流"的苦恼中.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压裂技术及三角洲认识的开辟,前陆找油气相继在中国西部几个大盆地中都取得了进展.不过中国对前陆盆地的研究尚处于中早期阶段,应从前陆共性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国西部前陆油气勘探进一步繁荣是理所当然的趋势.【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0(016)003【总页数】9页(P237-245)【关键词】盆地风格;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勘探;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孙肇才【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从历史上看,在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结构上容易发生分歧,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如:地球物理学家容易从盆地引人瞩目的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带出发,一下钻到“基底”里去,并提出寻找大庆式的长垣①1961年第三普查大队建队于延安,主攻目标就是“志丹—麒麟沟长垣”。
;而地质人员,如果仅仅从中生界的盖层去处理问题,那么在盆地除边缘以外的广大地区就只能看到一个“简单的、呆板的和平缓的西倾大单斜”。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照实际情况决定一个地区的工作方针,是所有地质家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根据笔者对鄂尔多斯盆地资料的反复理解,这个“实际”,就是鄂尔多斯盆地以其本身的结构和历史演化所铸成的以下8项风格。
继“从鄂尔多斯漫长找油气历史看李四光1968年底谈话的历史意义”一文[1]后,本文再从盆地风格看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对一个盆地地质结构的整体认识,并由此对它进行正确的地质结构分区,是涉及对它进行正确选区部署的大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的成藏地质条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认为上覆7油层组和上覆7油层组本身两套烃源岩是长9油藏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吴起地区,长9烃源岩是长9油藏原油的主要来源,长7烃源岩中没有长9油藏原油。
并且通过对长9油层组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在9l亚段接种了大部分的原油量。
本文主要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以及相关内容出发进行详细分析。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成藏地质条件引言: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有著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在相关人士的努力勘探下,已经发现了大批的油气田,在对其进行勘探的过程中形成了南油北气的开发格局。
随着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已经在石油中发现了新层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新领域。
近年来,在对石油进行预探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全盆地作为预探重点,对延长组的下部层系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甩开勘探力度方面也进行了加大,长9油层勘探过程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长9油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1.鄂尔多斯盆地长9分布规律在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地基础上,鄂尔多斯盆地得以发展,是一种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这种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相对比较稳定,而且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可以持续沉降、整体上升、斜坡宽缓等。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盆地内陆湖盆形成后的第一套生储油沿系,对其岩性特征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从下到上分成5段,包括的油层组一共有10个。
当延长组进入到长9沉积期之后,就会出现胡湖岩性主要是以砂岩夹泥岩为主,组成包括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等,这些砂岩夹泥岩具有不同的厚互层。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规模上,长9藏一般比较小,而且具有复杂的油水分布关系。
在本文中主要对成藏条件、油源条件、沉积条件以及成藏组合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地质基础提供给长9油藏的勘探工作中。
2.成藏条件2.1油源的条件之前有很多研究学者针对长9油藏的油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这些人得到的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但是在吴起地区的长9油藏的油源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论,没有达成一致性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中 生 界 延 长 组 主 要 发 育 “低 渗 、低 压 、低 丰 度 ”的 “三 低 ”油 藏 ,油 藏 受 优 质 烃 源 岩 和 大 型 储 集 砂 体 控 制 。 勘 探 实 践 中 ,突 破 了 传 统 的 理 论 认 识 和 勘 探 思 路 ,不 断 创 新 和 完 善 了 低 渗 透 油 藏 勘 探 理 论 体 系 ,构 建 了 曲 流 河 三 角 洲 成 藏 模 式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成 藏 模 式 、多 层 系 复 合 成 藏 模 式 、 坳 陷 湖 盆 中 部 成 藏 模 式 和 致 密 油 成 藏 模 式 等 ,不 断 开 创 了 石 油 勘 探 的 新 局 面 。 包 括 :以 曲 流 河 三 角 洲成藏理论为指导,在陕北地区找 到 了 储 量 超 10×108t的 大 型 含 油 区 带;构 建 盆 地 西 南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成 藏 模 式 ,在 陇 东 地 区 发 现 了 储 量 规 模 达 10 亿 吨 级 的 整 装 大 油 田 ;创 建 多 层 系 复 合 成 藏 模 式 , 在姬塬地区落实了超15亿吨级的规模储量;创立内陆坳陷湖 盆 中 部 成 藏 理 论,在 华 庆 地 区 勘 探 中 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致密油 地 质 研 究 与 技 术 攻 关,在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形 成 了 新 的 规 模 储 量 接 替 区。通过创新地质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推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和 转 变 发 展 方 式,提 高 了“三 低”油 田 的 综 合 勘 探 效 益 ,夯 实 了 低 渗 透 油 田 快 速 发 展 的 资 源 基 础 ,取 得 了 巨 大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效 益 。 关 键 词 :勘 探 地 质 理 论 ;勘 探 实 践 ;勘 探 思 路 ;成 藏 理 论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中 图 分 类 号 :TE1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1926(2013)06-1091-11 引 用 格 式 :Fu Jinhua,Li Shixiang,Liu Xianyang.Ge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etroleum ex- ploration in the Ordos Basin[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3,24(6):1091-1101.[付 金 华,李 士 祥,刘显阳.鄂 尔 多 斯 盆 地 石 油 勘 探 地 质 理 论 与 实 践 [J].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2013,24(6):1091- 1101.]
第24卷 第6期 2013 年 12 月
天然气地质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
Vol.24 No.6 Dec. 201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
付 金 华1,2,李 士 祥1,2,刘 显 阳1,2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18)
积模式、非常规油藏 赋 存 特 征”等 五 大 理 论 认 识,实 现 了 “勘 探 领 域 从 三 角 洲 拓 展 到 深 湖 区 、勘 探 层 系 从 延长组中上部拓宽 到 延 长 组 下 部、勘 探 类 型 由 常 规 油 藏 发 展 到 非 常 规 致 密 油 ”的 三 大 转 变 ,引 领 了 勘 探 不 断 取 得 新 发 现 ,在 陕 北 地 区 、陇 东 地 区 、姬 塬 地 区 、 华庆地区和湖盆中部致密油勘探区等5个地区及领
图 1 长 庆 油 田 近 年 来 新 增 石 油 探 明 地 质 储 量 Figure 1 New proven oil geological reserves in recent years of Changqing Oilfield
2 勘探理论认识及实践
长庆 油 田 立 足 低 渗 透 岩 性 油 藏 实 际,持 续 深 化 地 质 综 合 研 究 ,不 断 创 新 和 完 善 石 油 勘 探 理 论 体 系 , 近 年 来 发 展 创 新 了 “湖 相 优 质 烃 源 岩 生 烃 潜 力 、湖 盆 中 部 成 藏 机 理 、多 层 系 石 油 富 集 规 律 、大 型 三 角 洲 沉
产量最高的油气田。 随着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勘 探 程 度 的 不 断 提 高,更 加
致密的储层已逐渐 成 为 重 要 的 勘 探 热 点,勘 探 对 象 面临“深度大、储 集 层 薄、物 性 差、非 均 质 性 强、含 油 性 变 化 大 ”等 难 题 ,勘 探 理 论 与 工 程 技 术 面 临 着 诸 多 挑战。近年来,长庆 油 田 面 对 复 杂 的 地 质 条 件 和 艰 苦 的 外 部 环 境 ,以 解 放 思 想 为 先 导 ,以 全 面 创 新 为 动 力 ,以 高 效 益 开 发 低 渗 透 油 田 为 目 标 ,不 断 深 化 盆 地 地质理论和石油勘 探 开 发 规 律 认 识,不 断 攻 克 致 密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难 题,不 断 突 破 制 约 “三 低”油 田 效益开发的技术 瓶 颈,突 出 新 层 系、新 类 型、新 领 域 的 勘 探 ,努 力 寻 找 规 模 含 油 富 集 区 ,确 保 了 长 庆 油 田 年产量5 000×104t的 目 标 和“西 部 大 庆”建 设 的 高
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探区石油储层普遍具有 “低渗、低 压、低 丰 度 ”的 “三 低 ”特 点,其 中 主 要 产 层 ——— 中 生 界 延 长 组 砂 岩 储 层 渗 透 率 为 (0.3~2)× 10-3μm2,油 藏 压 力 系 数 普 遍 偏 低,多 为 0.50~ 0.85[13],石油资源丰度为 (20~40)×104t/km2。 油 井 自 然 产 能 低 或 无 自 然 产 能 ,必 须 压 裂 改 造 ,油 井 日 均产量为 2~4t。 同时长庆油田的“三低”油田具有 以下八 大 优 势[14]:埋 藏 适 中;面 积 大,储 层 分 布 稳 定;原油黏度低,流 动 性 好;储 层 岩 石 以 酸 敏 矿 物 为 主,水敏矿物较少,利 于 水 驱 开 发;储 层 润 湿 性 为 弱 亲水———中性层;可动 油 多,驱 替 效 率 好;储 层 微 裂
收 稿 日 期 :2013-08-13;修 回 日 期 :2013-11-27.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编 号 :2011ZX05044;2011ZX05001-004)资 助 . 作者简介:付金华(1963-),男,湖北黄冈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综合研究及油气勘探管理工作 .
E-mail:fjh-cq@petrochina.com.cn.
1092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l.24
效顺利推进。
1 概况
鄂尔 多 斯 盆 地 是 中、新 生 代 盆 地 叠 加 在 华 北 古 生代克拉通浅海台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型陆内叠 合盆地 ,其 [10-11] 位于几大构造应力场的交会部位 ,应 力相互消减、均衡,内部构 造 相 对 稳 定[12],发 育 晋 西 挠 褶 带 、伊 陕 斜 坡 、天 环 坳 陷 、西 缘 逆 冲 带 、渭 北 隆 起 及伊盟隆起等七大 构 造 单 元,现 今 发 现 的 油 气 田 主 要分布在伊陕斜 坡、天 环 坳 陷 两 大 构 造 单 元。 鄂 尔 多斯盆地中生代为 典 型 的 大 型 内 陆 坳 陷 湖 盆,具 有 稳定沉降、湖盆宽 缓、沉 积 范 围 大 的 特 点,晚 三 叠 世 早期 进 入 湖 盆 发 育 阶 段,发 育 一 套 河 流 相—三 角 洲 相 — 湖 泊 相 碎 屑 岩 沉 积 ,由 于 物 源 供 应 充 足 ,加 之 湖 盆稳 定 回 返,沉 积 了 一 套 厚 约 千 余 米 的 湖 泊 相—三 角洲相碎屑岩建造 。 [8]
0 引言
鄂尔 多 斯 盆 地 位 于 我 国 中 部,是 陆 上 第 二 大 沉 积 盆 地 。 自 中 国 石 油 长 庆 油 田 公 司 (以 下 简 称 “长 庆 油 田 ”)于 20 世 纪 70 年 代 在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开 展 大 规 模勘探以来,在 古 地 貌 成 藏 理 论[1-4]、三 角 洲 成 藏 理 论[5-7]、多层系复 合 成 藏 理 论[8]、内 陆 坳 陷 湖 盆 中 部 成藏理论 的 [9] 指导下,先后发现了马岭、安塞、靖 安、 西峰、姬塬和 华 庆 等 一 大 批 油 田。 截 至 2012 年 底, 长庆油田已累计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30.76×108t,2012年年产石油 2 261×108t、天然气 290×108 m3,年 产 油 气 当 量 达 到 4 500×104t石 油 当 量 ,现 已 步 入 了 快 速 发 展 的 阶 段 ,成 为 了 我 国 油 气
No.6 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 1 09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域 取 得 重 大 突 破 (图 2),石 油 储 量 大 幅 度 增 加 。 2.1 以 曲 流 河 三 角 洲 成 藏 理 论 为 指 导 ,在 陕 北 地 区
找 到 了 储 量 超 10×108t大 型 含 油 区 带 陕北 地 区 位 于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中 东 部,构 造 十 分 平 缓 ,晚 三 叠 世 延 长 期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陕 北 地 区 为 构 造宽缓的斜坡带,古 气 候 潮 湿,物 源 充 足,发 育 多 条 河 流 ,盆 地 内 沉 积 补 偿 大 于 沉 降 ,为 多 个 大 型 复 合 三 角洲的形成 提 供 了 条 件 。 [6] 应 用 三 角 洲 找 油 理 论,
缝发育,吸水能力 比 较 强;储 层 孔 隙、微 裂 缝 搭 配 比 较 好 ,能 够 形 成 很 好 的 渗 流 条 件 。
三叠系延长组油藏主要受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储 集 砂 体 控 制[8],通 过 不 断 总 结 和 深 化 低 渗 透 岩 性 油 藏的成藏特点,延长 组 主 要 发 育 曲 流 河 三 角 洲 成 藏 模式[5-7]、辫状河 三 角 洲 成 藏 模 式 、多 [15-18] 层 系 复 合 成藏模式[8]、坳陷湖盆中 部 成 藏 模 式 、致 [9,18] 密 油 成 藏模式 等 [14] 。曲流河三角洲 成 藏 模 式:盆 地 东 北 沉 积体系为曲流河三 角 洲 沉 积,油 藏 沿 曲 流 河 三 角 洲 前缘主砂带分布,水 下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为 主 要 的 储 集 体 ,以 陕 北 安 塞 油 田 、靖 安 油 田 为 代 表 。 辫 状 河 三 角 洲成藏模式:盆地西 部 沉 积 体 系 为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积 ,油 藏 受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前 缘 分 流 河 道 砂 体 控 制 ,呈 带状分布,以陇 东 西 峰 油 田 为 代 表。 多 层 系 复 合 成 藏模式:盆地西北 部 位 于 生 烃 中 心,烃 源 岩 厚 度 大, 纵向上储集砂体发 育,在 异 常 压 力 和 多 种 输 导 体 系 的有效组合下,形成 了 纵 向 上 多 层 系 复 合 含 油 的 场 面 ,以 姬 塬 油 田 为 代 表 。 坳 陷 湖 盆 中 部 成 藏 模 式 :油 藏主要受三角洲前缘与重力流复合沉积砂体控制, 呈大面积分布,以 华 庆 油 田 为 代 表。 致 密 油 成 藏 模 式 :源 储 互 层 共 生 ,纵 横 向 上 叠 置 连 片 ,储 量 规 模 大 , 以 延 长 组 长 7 油 层 为 代 表 。 截 至 2012 年 底 ,长 庆 油 田共完 钻 探 井 近 5 000 口,二 维 地 震 4.3×104km, 发 现 油 田 30 个 。 已 连 续 10a新 增 探 明 储 量 1×108t 以上,2008 年 以 来 连 续 3a 石 油 探 明 储 量 超 过 2× 108t,2011年突破3×108t,2012 年 达 到 3.5×108t, 实 现 了 新 的 储 量 增 长 高 峰 (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