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学高中语文诗歌部分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蛇》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
1.1.2 掌握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3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
1.2.2 学会欣赏冰心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散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1.3.2 体会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中《蛇》这篇散文。
2.2 教学重点:理解散文的内容,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3 教学难点: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蛇》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散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散文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解读散文的主题思想。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爱的热爱,体会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蛇》的读后感。
4.2 选取一篇类似的散文进行阅读,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写作技巧,与《蛇》进行对比。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学生对散文结构特点和作者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蛇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参考资料(含诗歌选集、文学评论等)。
2.软件资源:教学PPT、诗歌朗诵音频、文学分析软件。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图书馆资源。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诗歌鉴赏数据库、互动学习平台。
5.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创意写作、多媒体展示。
示例答案:
“它是黑暗中的光明,它是冷血中的热情。”
这句话中,蛇被赋予了光明与热情的象征意义,与人们对蛇的传统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反差,表达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思考。
3.比较练习:对比《蛇》与古典诗歌中描写同一动物的作品,分析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示例答案:
古典诗歌《捕蛇者说》中的蛇形象多与邪恶、狡猾联系在一起,而现代诗歌《蛇》中的蛇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古典诗歌注重格律和韵脚,而现代诗歌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6.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仍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蛇》中的节奏变化与情感波动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7.诗歌的审美价值:
-诗歌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蛇》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8.诗歌的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蛇》相关的现代诗歌和文学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拓宽知识面。
高中语文诗歌部份第三单元精读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步步高】(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部份第三单元精读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海拾贝别离冯至咱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咱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旁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
像方才避世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避世,咱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为了再会,恍如第一次重逢,怀着感激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咱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世规定的年龄。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州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诗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季的童话》等。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诗人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仍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感觉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孤单,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等。
由于这些诗人的创作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也由于他们的诗作大多发表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因此被称为“现代诗派”。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
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格:具体、质朴--->冰清玉洁.2.辩论中的李冰。
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为人教版选修课,内容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本教案以蛇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与蛇相关的诗歌和散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并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丰富多彩的文学特色和表现手法。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特色。
•熟悉与蛇相关的诗歌和散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第一课:蛇与恐惧•课堂导入:老祖宗为何会将蛇祭为祖先?介绍中国文化中的蛇形象。
•课堂阅读:余光中《白蛇传之法海不动明王参禅》,了解文学作品中对蛇的表象和蕴涵的理解。
•课堂探究:探讨蛇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如何表现出与蛇相关的恐惧。
第二课:蛇与生命•课堂导入:蛇在神话中的形象和地位。
•课堂阅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和余光中《蛇》,了解文学作品中对蛇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内涵。
•课堂探究:探讨蛇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生命力和生命探求。
第三课:蛇与变异•课堂导入:真实世界中的蛇是否总是那么单一?介绍蛇类变异现象。
•课堂阅读:鲁迅《药》,了解文学作品中对蛇的表象和蕴涵的理解。
•课堂探究:探究蛇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变异和多变的意义。
课程实施•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讨论交流、思维导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介绍中国文化中的蛇形象,阅读余光中的作品,探讨蛇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恐惧。
–第二节课:介绍蛇在神话中的形象和地位,阅读毛泽东和余光中的作品,探讨蛇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生命力。
–第三节课:介绍蛇类变异现象,阅读鲁迅的作品,探究蛇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变异和多变的意义。
•教学评估:以学生阅读笔记、文学鉴赏作品等形式进行评估。
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蛇的形象及其文学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还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加深了对中华文化中蛇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教学目标:根据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恒久的主题。
李白在《将进酒》里说“古来圣贤皆寂寞”,2009年网络流行词汇之一就是“寂寞”,老师今天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寂寞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理反映,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候,同学们,你寂寞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形容一下吗?不同的人对寂寞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也会引发不同的寂寞之感。
今天让我们走进冯至的《蛇》,看看在这首诗里诗人是如何抒发寂寞的。
二、课堂互动1、读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2、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完成下面两个题目(1)诗人在诗歌中借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2)诗人在诗歌中借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明确:C C小结:诗歌的主题情感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那下面让我们从诗歌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3、诗歌中的主题意象是“蛇”,配合的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请学生选择一个意象结合诗歌的感情分析该意象选择的妙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点拨4、比较阅读诗歌在表情达意上很多时候就是依靠意象来完成,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相似的情感,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分享一组诗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教师提问:这组诗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相似的,他们的心境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答:“寂寞”。
寂寞,一直是古今诗人吟哦不衰的主题之一,古诗词中的寂寞我们已经品尝过很多了,那么今天我们即将来学习一首关于寂寞的现代诗歌。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某某涿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早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
1921年考入大学,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
1925年又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
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
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多是青春与爱情的歌唱,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
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
新人教版选修《蛇》教案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德育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智育
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
美育
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
意象的探究
教学关键
情感价值
课型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4/17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课件新人
12
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复习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4/17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
1
散文欣赏
2021/4/17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蛇课件新人
பைடு நூலகம்
11
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 息时间,你们休息一下眼睛,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蛇 Word版含解析
蛇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悚.惧( ) ②衔.( ) ③绯.红( ) 答案 ①sǒnɡ ②xián ③fēi(2)多音字蛇⎩⎪⎨⎪⎧毒蛇.( )虚与委蛇.( ) 答案 shé/yí2.辨清字形(1)⎩⎪⎨⎪⎧ 衔( )街( ) (2)⎩⎪⎨⎪⎧绯( )诽( ) 答案 (1)衔来 街道 (2)绯闻 诽谤1.如何理解“蛇”这个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
这“蛇”并非现实中的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2.诗歌的线索句是哪一句?诗歌是怎样围绕线索句组织意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线索句是“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作的题目是“蛇”,一开始便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可见“我的寂寞”是本体,“蛇”是喻体,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体“蛇”作为叙述的对象。
因此,第一段述说蛇“静静地没有言语”,是说明蛇的特质以及蛇进入姑娘梦境时所可能发生的情景。
第二段则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写蛇“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并且渴望姑娘头上乌黑的秀发。
蛇的形象是充满热切与渴望的,而蛇的热切与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
第三段是写蛇的身躯细长,当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
最后,作者的渴望也是透过蛇把梦境衔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蛇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比喻意象的运用及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1、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
抗战之后执教西南联大,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已出版《冯至诗选》。
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
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悚.惧( ) 绯.红( ) ⎩⎪⎨⎪⎧毒蛇. 虚与委蛇. 2.辨形组词 ⎩⎪⎨⎪⎧ 衔 街 ⎩⎪⎨⎪⎧ 悚 竦 ⎩⎪⎨⎪⎧ 绯诽3. 近义辨析(1)浅显·浅薄浅显:浅近明了,容易懂。
浅薄: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
例句:①给学生们上课,我一般都使用儿童的语言,尽可能地________。
②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不知道怎样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未经涉世的内心。
(2)原形·原型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例句:①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了“周老虎”的________,就在他家墙上的年画里!②在对秦可卿真实身份层层解读中,这一人物的________已经浮出了水面。
高中语文《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何其芳《诗歌欣赏》)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
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高中语文 蛇教案 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1)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教学目标:一、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二、通过朗诵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明白得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点。
教学进程:一、导入2020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确实是“孤单”。
吃的是孤单,喝的是孤单,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孤单。
一时刻似乎什么都能够“孤单”一下。
其实,孤单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伙儿都有孤单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孤单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孤单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孤单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连年前,一名现代诗坛上的闻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孤单。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孤单什么缘故会像一条蛇呢?咱们一路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见讲义导读)三、朗诵感知,明白得诗歌情感。
一、学生朗读二、《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明确:四、合作探讨一、学生朗诵第一节。
讨论小问题:什么缘故诗人的孤单,也确实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什么缘故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仍是别梦到?什么缘故担忧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如何的心理状态?明确:二、学生朗诵第二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什么缘故会成了“乡思”?什么缘故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如何的情感?明确:3、学生朗诵第三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明白得,应该指代什么?什么缘故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如何的情感期盼?明确:五、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六、课外拓展:我是一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错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错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错误!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
译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
创作方面,他们不满于旧社会的黑暗,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常为忧郁沉闷的气氛所笼罩。
他们总是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整体·感知]《蛇》一诗一改蛇的传统意象的特征,将其变为诗人寂寞心绪的体现,通人性,有灵性,成了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侣伴”。
诗人借这一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热烈的单恋情思。
[文本·精析]阅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句中“我的寂寞”是本体,“蛇”是喻体,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节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体“蛇”作为叙述的对象,写了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的“寂寞”。
2.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句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蛇”的形象是热切而渴望的,而蛇的热切与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
3.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节诗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来表现情感。
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最后,作者的渴望也是通过“蛇”把梦境衔来。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间接抒情法这首诗运用了间接抒情法。
这首诗的感情表达不是直接的宣泄,而是间接的、曲折的。
全诗没有一个“爱”字,主要写“我”的寂寞——长蛇的活动,较为明显的地方,也只是说,它想着草原——姑娘的乌丝,但“我”对姑娘的深深思恋之情,可以说,已表达得恰到好处。
诗人仿佛是一个导游,他将旅游者引到可以隐约窥见胜地之处,即让旅客自己去欣赏,去发现,去体会。
定义: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
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借助各种外物,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
也就是说,间接抒情,就是把要表达的感情,依附于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和议论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2.写法指导间接抒情的实质,就是作者借助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
(1)间接抒情,它主要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发作者情感,是一种依附于一定的景物、事物和事理的抒情方式。
(议论中抒情、记叙描写中抒情,都是间接抒情)(2)间接抒情,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
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你去感受、去品味。
3.迁移应用以“妈妈的手”为题目,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要求在仔细观察、认真记叙的基础上,通过简练的议论和抒情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妈妈的手妈妈的手已经不再那么灵活了。
由于妈妈多年来的小病一起堆积起来,引发了对身体大的危害。
妈妈的手因为某些原因,总是无规律的麻木,有时候,手似乎一点知觉都没有了。
做起活来,手会不停地颤动。
有时,连拿起碗筷的力气都没有。
每次回到家,看到妈妈的手不停地抽搐时,我就会吃力地抽动她的手,不停地拍打她的手掌,直到她的手有知觉为止。
而我的心也在不停地颤动。
我真想轻轻地把它捧起,放在我的心窝上,因为在我眼里,它是世界上最美的一双手。
[佳作·领悟]月夜灯光下的爷爷夏夜星空,璀璨的繁星漫天绽放。
一轮淡淡的月儿静静地悬在夜幕中,流泻下一泓皎洁。
轻风拂动下,池塘泛起银光,高大的芦苇丛随风飘荡,丛中飘出阵阵此起彼伏的蛙鸣,仿佛来自遥远的天边,来自美好深远的记忆里……记忆里的夜空缀满了点点星光,一袭皎洁的月色悄悄笼罩了大地。
池塘边上的那一抹昏黄的光束在夜色中显得分外耀眼,几只小飞虫在灯光中飞舞,转出一条条完美的弧线。
光束的尽头现出一个晃动的身影,柔和的灯光下是他温和的面庞,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脸上的汗珠,顺着脸廓滴进大地,快乐地消失。
水车在他的手中飞快转动,水也源源不绝地漫过他的脚淌进田野,滋润着沉睡的作物。
蛙声不断地从芦苇丛中传来,与那水车运转的“吱呀”声融合,仿佛沉睡大地的轻轻呓语。
清风骤起,把大片的芦苇压倒在地面,吹动劳作的人被汗水浸透的背心。
那灯光,那芦苇丛,那水车,那弯腰快乐地劳作的人——眼前景象仿佛在此刻定格,成为记忆中的美好一幕,久久镌刻在我的脑海。
站在田埂边,手中沉甸甸的水壶让我收回了飘飞的思绪,我正要迈出下一步,水车的运转声戛然而止,爷爷站在池塘边朝我挥手:“丽丽,你怎么来了?”“给你送水来啦。
”我使劲晃了晃手中的水壶回答。
我和爷爷在田埂上并排坐着,也许是太渴了,爷爷狠狠地喝了几大口水。
我看着爷爷问他:“爷爷,为什么不在白天浇地,这晚上黑乎乎的……”“白天太热啦,”爷爷放下水壶看着眼前这片田野说,“白天太热,摇水车简直就是活受罪啊。
”“哦。
”我点了点头。
许久,爷爷抬头看着田中地里的作物感叹:“再过个十来天,这些东西就会成熟了。
”爷爷的话里透着艰辛和淡淡的喜悦。
我抬头看着爷爷,第一次发现他的眼神是那么的幸福。
仿佛天底下最大的幸福也抵不过他丰收的喜悦。
“回去吧,”爷爷说,“天黑了,路不好走。
”我应了一声,站起身来往回走。
身后又响起水车吱呀作响的声音,我回过头,看见爷爷摇水车的背影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落寞。
茫然间竟发觉爷爷变老了……爷爷一生与田地打交道,作物收成好的时候,他会很开心;收成不好时,他会很沮丧。
一生的辛勤劳作,他早已与他的田地融为了一体,或喜,或悲。
他一生的价值在辛勤劳动中得到了体现,当他看着至亲因为他的劳动而丰衣足食,他便快乐,他因快乐而劳动,又因劳动而更快乐,人生也因此变得无比充实。
“吱呀——吱呀——”空旷的天地间,这声音久久不绝……而月光下的那一幕,也已停驻在记忆的汪洋里,久久无法忘怀,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