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3地球的内部教案苏教版
《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倾斜度等。
3. 地球的特点:大气层、水资源、植被覆盖等。
4. 地球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结构和特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运动和环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环保者,讨论如何珍爱地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地球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重要性。
3. 实验:让学生制作地球模型,观察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环保者,讨论如何珍爱地球。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出地球模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环保认识的培养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1. 请学生自行搜索地球的相关知识,做一次关于地球的PPT 展示。
2. 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环保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地球模型实验和讨论,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环保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爱地球的认识和行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依照一些自然现象估量出来的。
2、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能估量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学预备:暗盒、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暗盒。
1、同学们,夏天吃西瓜时大人们是如何样辨别西瓜熟了没有?原先是通过拍和听西瓜内部传来的声音来辨别的。
2、(实物出示三个盒子)那我桌上有三个暗盒,不打开盒子,你能用什么方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1)学生讨论探究暗盒内物体的方法。
(2)学生示范探究。
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依据什么来推测的。
(3)掀开谜底。
5、小结:几位同学们都通摇和听方法来收集了盒子内部的信息,从而作出了判定。
二、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1、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模样的?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无法打开深入到内部去直截了当观看,然而,刚才猜物体时依照暗盒内部的信息来推测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启发呢?学生讨论。
(通过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2、是的,你明白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都有从哪些方面收集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呢?学生猜想科学家收集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3.(火山喷发视频)启发(1)观看火山喷发影片(2)科学家通过火山喷发收集到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通过熔岩和气体能够明白地球内部的物质)4.探究科学家通过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1)地热:地球内部强大的热能。
(2)钻井:了解地球浅表的一些直截了当信息。
(3)地震: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三、认识地球内部构造1、师:科学家能够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然而地震波这一方法确实最有效的。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推测,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打开书本自己阅读)2、师: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的推测?小组交流,汇报:(地球的三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以及物质)3、(出示地球构造模型)科学家依照地震波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你明白了什么?4、师:事实上地球构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熟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四、制作地球内部模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2
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研究地球内部的内部分层。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暗盒。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师:你对脚下踩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好奇吗?假如可以变身一种虫子,转进土壤去看看地球内部,你想变成哪一种?A:蚯蚓B:鼹鼠C:蚂蚁2.师:很遗憾,无论你选哪种,你还没穿过土层就光荣牺牲了。
大约130年前,有位叫儒勒凡尔纳的作家,写了一本叫《地心游记》的小说,他的想象中,地底下应该是存在另一片土地的世界。
不过,现在的科学家绞尽脑汁运用自己的只会,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极大的努力,在地下钻出一个深达14千米的深孔,这个实验历时19年,最终被放弃了。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无法像打开一个橘子瞧个究竟那么简单方便,但是科学家还是通过地表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尝试研究地球的内部。
二、探究活动1.首先,同学们看老师准备了3个黑盒子,里面分别放有不同的物品。
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通过摇晃,感觉重量,听声音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病推断盒子里装着什么物体。
)你的方法能用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上吗?能,怎么用呢?摇晃,科学家证实通过向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例如,进行核试验,检测出地震波的折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的,是液体还是固体?三、地球的内部分层1.大家看几张图片(火山、温泉、地震)看看这几张图片,对你有没有启发,科学家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显著地地址变化现象来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呢?这些现象实际是地球自身内部发出的地震波,科学家不仅测定到了地球内部物质状态,还给地球内部分层2.大家来看大屏幕,这是地球内部分成的不同圈层,把地球的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把地壳核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物质的分离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等。
2. 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 风与空气学习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布和性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宇宙与地球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5. 植物和动物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展示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5. 检测与评价通过小测验、练习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实验单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的地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3.地球的内部
实验一: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1、古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3、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这种学说被称为(浑天说)。
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5、人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看到(船身);出港船只则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6、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者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晰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8、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2005年10月,(“神舟6号”)把(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
9、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10、(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2、地球的表面1、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
2、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平原、峡谷等。
3、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白色)表示冰川,(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附反思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部编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1、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四、说学情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不太关注。
课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场面,他们司空见惯,觉得平凡无奇,不能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
五、说教法和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教学准备】: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六、说教学的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六上)杨向旭一、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组成:《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
从知识覆盖面上,覆盖了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三大领域。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同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查阅资料了解,亲自动手实验接触微生物,使他们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时,发现秘密,掌握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到目前为止也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自从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本单元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标准来建构的,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孩子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
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问题,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本单元首先是通过问题与探究方法的关联,引导出“提出假设”也是探究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6)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为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之探究地球内部的美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节。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认识和兴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知道地壳、地幔、地核的初步概念,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等知识。
同时,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的其他方面打下基础。
本课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视频和文字共同概述,认知人类需要“探索”事物开启未知的“暗盒”;第二部分,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引发对地球内部的思考;第三部分,通过观察模型及课件掌握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第四部分,利用所学到的地球内部构造知识点,结合人美版五年级下册《为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美术的造型表现,整合拓展,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类比图。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3.根据介绍地球内部的“大数据”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类比图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难点:根据火山、温泉等自然现象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猜想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尺子笔教师准备:地球模型煮熟的鸡蛋彩色橡皮泥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学生同音:浩渺的天空中无数新星的发现,辽阔的地球上美洲大陆的发现,远到太阳雨的观测,近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都应归功于人类的不懈探索,探索与人类如影随形,同始同终。
上天,下地,入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
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已经可以在太空中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是否也“入地有门”呢?谈话:是啊,同学们,是否也“入地有门”呢?在上节课我们看到了地表上千姿百态的壮举之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地球内部的美。
那么,地球上真的有“入地之门”吗?如果我们要了解地球内部,却没有那扇门,我们该怎么了解呢?【旨意:视频导入播放回顾地球形状及地表样貌,有意贯穿前两节所学内容,以询问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索,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开展对知识的探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构?【老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而且目前我们还没找到可以通往地心的通道。
因此这要求我们借助其他物体进行直接研究,比如挑西瓜时通过拍打知西瓜的生熟好坏情况。
同样原理,人类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的内部。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老师】那么地震波是什么?【出示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地震波可以分为哪几类?(纵波和横波】【出示纵波和横波动态图】那么这两幅动态图,哪个是纵波?哪个是横波?怎么判断出来的?【老师】我们可以看到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的是纵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
而纵波可以用“P”表示,P代表的Primary,意思是“最早的”;横波用“S”表示,Secondary,意思是“第二的”。
它们所说的是它们的速度,那么哪种波的速度比较快?(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快)【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哪种波的破坏力较强?(横波【演示说明】)【出示横波与纵波的差异】强调纵波和横波在经过的物质状态方面的差异:纵波能够通过固液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海洋上呢?(【点拔】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
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课堂习题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图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归纳】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据日本《朝日新闻》2013年1月11日报道,2012年全年日本发生1级以上地震共3 139次,据分析其中6成是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余震。
“3·11”日本大地震使许多人“谈震色变”,事实上地震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如地震释放的地震波在人类的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就十分有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并通过观察地球模型,使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外部特征有所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的认识还相对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各层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模型、图片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各层的特点。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6.实践活动:观察地球模型,使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6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3 地球的内部一等奖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盒若干。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
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暗盒,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物品,你们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吗?好,现在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打开暗盒,你们有什么方法猜测暗盒里的物品?大家说说看。2、学生讨论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接下来是我们这节课最有趣的一个环节,就是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请同学们先不要动材料,小组内讨论制作模型的方法:
(1)样区分圈层
(2)怎样确定厚度
2、下面我们一起归纳一下制作模型的步骤:
(1)选用三至四种颜色的橡皮泥,以便区分圈层
(2)根据前面计算的数据,大体估计各个圈层的厚度;
板书设计:
地球的内部
地壳很薄
地幔2900千米
地核外核2200千米内核1278千米
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5、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像”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地球也像一个无法打开的盒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地球的内部”板书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地球的内部(2课时)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地球的内部(第二课时)备课时间 2020年9月16日【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一些外部现象猜测事物(如地球)内部情况,会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
2.知道地球内部情况是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或采用特殊方法获取信息后推测出来的,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
3.愿意大胆想象,积极与同伴分享想法,认真制作模型来展示人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重点:地球内部情况是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或采用特殊方法获取信息后推测出来的,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深度不同的圈层。
【教学难点】能够从地表发生的的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地球内部圈层介绍视频。
学生材料:三色橡皮泥、剪子或小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探究暗盒问题,体验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使用的方法1.教师出示一个报纸包裹,谈话:报纸里包裹着两种物品,在不撕破包裹的前提下,你们有哪些有效办法探测到物品可能是什么?如果可能的话,再说出其中一种物品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最后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可以那样探测?2.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达成共识:可以使用触摸、敲击、摇动、捏压、钻孔等方法,再通过这些办法产生的信息进行猜测。
3.学生分组活动:使用一定的方法探测包裹里是何物品、何种颜色。
4.学生汇报探测结果,汇报重点:探测方法及其带来的信息和猜测到的结果。
5.学生打开报纸包裹,验证探测结果。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小结:我们是怎样探知包裹里是何物品以及颜色的?6.学生交流,达成共识:对包裹内部情况的获取,是我们使用了一些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会带来一些与包裹里物品有关的信息,如,有瓶子的清脆声响,报纸被红色水染红,等等,我们根据这些有关的信息来猜测包裹内部情况,最后,我们使用打开包裹的方法看到了真实的物品。
7.教师出示地形地球仪,提出讨论话题:如果要探知这个地球仪模型内部情况,你们会怎样做?如果同学们是一些科学家,想探知真实的地球内部情况,你们会怎样做?8.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探究包裹的方法适用于探测地球内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地球的内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外观和外部环境。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层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2.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球内部结构。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外观和外部环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的外观是什么样的吗?地球外部有什么环境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模型,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和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掌握地壳的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教学PPT、演示地球模型、图片、视频资源等。
2. 学生:教科书、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地球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好奇心。
Step 2:地球表面特征(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帮助他们分辨陆地和水域。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分布的规律是什么?Step 3:地球的内部结构(15分钟)1. 教师用演示地球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对我们有何影响?为什么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基础?Step 4:地壳的构成和特点(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包括岩石、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构成和特点与地球表面的形成有何关系?Step 5: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向学生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地壳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图表和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危害。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所学到的重点和难点。
2. 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理解。
苏教版(三起)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明白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白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
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预备:
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成效分析
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话:同学们明白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模样的 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评判项目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形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谈话: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2.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依照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估量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专门多隐秘等着我们去研究。
3.讨论:现在人们差不多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今后,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如何做呢?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如何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如何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 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现后切开相互评判。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 月 日 今天我得了 颗☆
4.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是多少,要紧有什么构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地球仪或伞、小纸船或火柴棍、纸、笔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2)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汇报补充。
(3)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4)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5)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补充。
(6)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7)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2)学生讨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谈话: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2.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3.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二、指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相互交流。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2.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注意“壳、镍”的读音)。
3.补充提问: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个层?
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学生说,教师板书。
4.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是多少,主要有什么构成。
5.请学生用熟鸡蛋作类比,帮助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
6.讨论书上的问题:将铁水注入炸开的大裂缝是否可行?
学生交流。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
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 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 月 日 今天我得了 颗☆
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
课时安排
Hale Waihona Puke 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导入新课
1.猜谜语: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