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形状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优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f228b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8.png)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的形状。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的形状。
教材还介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形状,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的形状,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究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2.教学难点:地球为什么是近似椭球体,如何理解地球的扁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探究地球的形状:(1)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理解地球的扁平。
(3)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3.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错误认识。
(2)学生了解科学家通过观测和实验,逐渐揭示地球真实形状的过程。
4.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的形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共两套含板书设计-精品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共两套含板书设计-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0dc1e7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1.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一、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一《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1 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单元《1 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32fc1fb9d528ea80c77911.png)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知道地球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通过实验进行解释。
难点:比较观察“小帆船”在球面、平面以及凹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形状的相关课件、视频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设计:一、引出古人对地球认识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很大很大,我们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根本就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所以也就无法认清地球的形状。
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呢?(PPT演示)对于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古代人就开始了对它的猜想。
1.小组交流: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看法:你对古代人的说法有什么看法?2、汇报:生:古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四头大象又是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天和地被一条眼镜王蛇包围着。
师:古印度人的猜想对吗?学生:(预想)不对。
师:如果我是古印度人,你们打算,怎样反驳我的这种观点呢?(预想学生回答:为什么我们抬头没有看到蛇呢?大象海龟承受得了那么重的地球吗?它们死了怎么办?等等)(对极了,大象早被压成肉泥了,死了大象或者是海龟,地球不就翻掉了吗)生: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生: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二、通过月食引出地球影子的形状过渡:看来缺乏事实根据的猜想根本经不住推敲,是站不住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月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说说什么是月食呢?生:······(说的好,有道理,不错)(PPT展示月食形成过程)师:什么是月食呢?月食就是月亮跑到地球影子里去了,由此可见地球的影子是什么形状的呢?生:······(PPT)师:我们发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注意用手势),那么什么形状的物体在光照下才能形成圆形的影子呢?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不同形状的物体,有正球体的乒乓球、扁球体的桔子、椭球体的鸡蛋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单元1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单元1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05f918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5.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单元1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一、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2单元“咱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节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进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成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和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和数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硕。
本课学情分析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此刻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咱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必然的了解,只是对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历史进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熟悉,这也是咱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咱们已经做了充沛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够顺利完本钱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道人类探讨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进程。
二、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让学生意识到用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对事物做出解释,同时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曲折进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不同。
教材分析一、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2单元“咱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节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进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成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和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和数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硕。
本课学情分析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此刻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咱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必然的了解,只是对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历史进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熟悉,这也是咱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59aab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1.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为2.1《地球的形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形状,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地球形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难点:地球为什么是近似椭球体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资料3.视频资料4.学生实验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地球仪,分析地球的形状。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的形状。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近似椭球体?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小短文。
8.板书(5分钟)以上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本次《地球的形状》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57f5ae0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e.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地球的初始的认识。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4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6c677e4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3.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1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球的形状认知: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让学生感知地球的形状。
2.地球仪的使用:学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网,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3.地球的椭球形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近似椭球形状。
4.地球形状的认识意义: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学生可能只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体,对于地球的椭球形状和经纬网等概念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学会使用地球仪,掌握经纬网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和描述。
2.地球仪的使用和经纬网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感知地球的形状。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地球的椭球形状。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4.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形状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地球图片:准备一些地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3.经纬网模板:准备一些经纬网的模板,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经纬网。
4.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可以用来制作地球模型的材料,如乒乓球、气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301e6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d.png)
《地球的形状》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了解近代和现代人是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3、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预要求:阅读课本14到16页的内容,了解有关地球形状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糊口的中央,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终究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1、地球的形状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陆地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曾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逐步正确熟悉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熟悉,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熟悉。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出示课本第14页下面两幅图以及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相识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
可是XXX的浑天说和XXX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众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又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31fa1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d.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并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形状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2.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模型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2.图片:展示地球的各种形状;3.地球仪模型:用于学生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4.教学课件: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并简要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地球形状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人类对其认识的历史过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2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2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d2c4a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0.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究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关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佩服之意。
2、明白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明白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3、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够通过运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说明。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说明的重要性。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
教材分析:本课以历史进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重点:明白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明白科学结论的得出能够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明白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预备:(1)教师预备:地球仪、小船、课件(2)学生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模拟船的航行及运算绕地球赤道一圈所用时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要紧采纳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表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2、(粘贴地球图片)这确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那个星球上产生时就在不断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今天就从地球的形状说起。
(板书:地球的形状)(二)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你明白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你是如何明白的?(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现在的人类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打开书14页,阅读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究与实践。
2、生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课件出示)3、在天圆地点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进,天不与地直截了当接合,而是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关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认为可信吗?什么缘故?4、这三种说法尽管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推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推测,那确实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如何说的?5、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52fb6a5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9.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球的图片,以及通过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即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地球的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的具体特征,如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即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即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球的图片,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2.实验法:通过地球仪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形状。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和地球的图片,用于观察和展示。
2.准备地球形状的模型,用于实验和实践活动。
3.准备小组讨论的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状呢?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球形状。
引导学生说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即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地球仪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形状。
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进行旋转和观察,记录下地球的形状特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到座位上,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关于地球形状的练习题。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8dd0b6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0.png)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而不是平的。
教材还介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地球的形状,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4.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218286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0.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科学家的探索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发现。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平面或者简单的球体的阶段,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和科学探索过程可能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历史观念。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图片和视频,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交流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故事。
3.实验法:让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感受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形状的图片和视频。
2.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材料。
3.分组讨论的教室环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形状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同时,教师通过展示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https://img.taocdn.com/s3/m/65be4b8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a.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本课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生存之地。
本课通过历史发展的轨迹,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教学目标包括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及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而教学难点则在于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准备橡皮泥、火柴梗、小纸片和地球仪等教学材料,以及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本课需要2个课时来完成。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首先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我们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总结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
接着,我们出示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最后,我们让学生讨论和交流,记录他们关于地球的问题和想法,并进行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
在第二课时中,我们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我们出示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图,让学生交流和讨论,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最后,我们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圆球体,以及地球的大小。
2.既然古希腊学者XXX和我国古代的XXX早在很久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那为什么人们当时不相信呢?3.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4.教师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
5.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观察远处的船只,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然后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则是先看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圆形的。
6.为了论证地球的形状,进行了观察进港的帆船的实验。
观察者需要平视眼睛,而“开船者”需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7.XXX航行的介绍。
8.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9.学生们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10.教师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
二、认识地球的大小。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3c45458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5.png)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地球的形状》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而不是平面的。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地球是平面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地球的形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地球的形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观察、实验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地球的形状。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
5.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结论。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形状2.观察和实验3.近似球体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能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9b0f77ec3a87c24128c48c.png)
(完整)《地球的形状》教案.
地球的形状
李凤 201210240521
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4。
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5.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
6.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
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3)](https://img.taocdn.com/s3/m/ca86bad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7.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1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与宇宙》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的形状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教具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了解地球的赤道和极轴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等教具,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和极轴的概念。
2.难点:地球形状的理解,地球赤道和极轴的确定。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等教具,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讲解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2.教学材料:教材、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呈现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赤道和极轴的概念。
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确定方法,如地球的引力、地球的自转等。
学生进行讨论,拓展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
形状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特点。
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
3.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4.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5.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2.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2学情分析
1.对于这样的课题,学生兴趣高,但是只是水平低,有一系列的问题,疑问,却又未曾深究其原因,通常表现为只对现象感兴趣。
2.零散获知,缺乏系统,很难对本课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交流活动频繁,争议较多。
4.可用信息渠道多种,可以进行一些自学。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2、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 ,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3、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