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范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范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
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投影内容)四、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乐”与“悲”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明确:有三“雅”(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是写江南春天风光《兰亭集序》与《忆江南》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1)“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命第2段结束作者所言之“痛”“痛”在何处?“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课时安排为一节课,约为40分钟。
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意思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介绍;2. 《兰亭集序》的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3. 《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分析;4. 文学鉴赏: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兰亭集序》的诗意和美感。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是哪一篇作品,作者是谁,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文的看法和感受。
Step 2:作者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化名人,以及《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适当展示图片和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Step 3:内容梗概和意义解析(10分钟)教师解读《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梗概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分段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含义和深层次意义。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教师重点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包括文采飞扬、诗意深远和意象丰富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其独特之处。
Step 5:文学鉴赏(5分钟)教师播放音频或朗读《兰亭集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境描绘、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Step 6: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针对某些诗句或情节进行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兰亭集序》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辅助:1. 图片和素材展示,可使用PPT或手绘板等工具;2. 音频资源,用于朗读《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学生能够解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课本《兰亭集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课文内容,并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答。
教师详细讲解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 课堂练习学生观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尝试进行书法创作或欣赏评论。
6.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兰亭集序》全文,并进行书法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8.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欣赏其他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如颜真卿、柳公权等,让学生了解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点,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兰亭集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王羲之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必修五)冠县一中陈以波导入新课:刚结束的国庆长假里,全国的游客看世博,赏西湖,爬泰山,登长城……玩的可谓不亦乐乎。
其实游山揽胜古已有之,只是古人在游览之余还会抒发自己对人生得几多感慨。
几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兰亭集序》。
看作者王羲之是怎样记述游览之盛况,抒人生之感悟的。
(板书题目《兰亭集序》)一:教师出示投影,学生了解王羲之。
教师强调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和书法成就。
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兰亭集贴》总结书法特点学生回答:“飘若行云,矫若惊龙二: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
三: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字词、句式。
1、重点字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三:分析为文之法,行文之妙。
1、教师: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反映作者感情的语句。
学生: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教师: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学生:乐、痛、悲2、教师:在第一段中,哪些语句能反映出作者之乐?学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教师:分析完第一段的乐的原因之后请同学们背诵第一段学生齐背第一段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强调想象联想的重要性。
3、教师:在第二段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师:作者是怎样表达“痛”这种感情的?学生: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教师出示投影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4 、教师:简析最后一段表达了哪些人的“痛”重点是哪一个学生:昔人、今人、古人,重点是今人四:课堂讨论我们新时期的青年应树立怎样的生死观五:作业以“我的生死观”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陈以波。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
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
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a)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 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
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哪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明确:有三“雅”。
(1)景雅。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序的题材特点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作者及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
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
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
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文言知识梳理1、注音会稽kuaì癸丑guǐ形骸hái修禊事xì流觞曲水shāng游目骋怀chěng齐彭殇shāng感慨系之xì若合一契qì临文嗟悼jiēdào激湍tuān2、通假字趣舍万殊“取”,取舍悟言一室之内“晤”,交谈3、解释下列加点字含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2)修禊事也举行(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4)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过去(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理解(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注定(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情趣(11)所以游目骋怀用来……(1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成一样把……看成平等4、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标志(3)不知老之将至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得到(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作为(6)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成为(7)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用来(8)引以为流觞曲水把(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触发感慨5、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人(2)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驰骋(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5)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6)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长寿短寿(7)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6、文言句式(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6)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9)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10)悟言一室之内状语后置第二课时一、文言知识巩固(见导学案)二、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课前让学生写“羲”字,汉字听写大赛里也考了“伏羲”。
(拉近距离)一、导入:今天我们进入“心连广宇”板块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5页,先齐读左侧的板块说明,了解编者的意图以及我们的学习目的。
(读)的确,人的生命有限,这是人的局限,但是否就可以因此浑浑噩噩,混沌度日,若不能,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获得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妨先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探寻一番。
二、兰亭集序其实是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展示)据说唐太宗喜爱至极,最后一起葬入昭陵。
当然我。
三、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在每段中圈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连成感情线索。
(乐——痛——悲)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伏变化?我们具体分析。
,“曲水流觞”,雅不雅)给大家一点提示: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写了一场兰亭集会。
我联想到在初唐,王勃也写过一次宴会,他用了6个字来概括那场宴会之乐“四美具,二难并”,哪四美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请大家自读找找相应语句。
明确:1、美景:景的特点?是宏阔,清幽的,雅致的,高洁。
什么样的情怀的人才能关注到如此雅致清幽的景物呢?我以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景物的审美总是和他个人的情怀有关的。
比如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花间词人总是关注闺阁之景。
为什么仁者某某,智者乐水啊?博大、雅致,脱俗的高洁的情怀。
中国文人对景的审美和心灵是高度契合的。
2、赏心:心可以理解为心怀心境。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赏心?翻译相关语句。
比较:不只是着眼于眼前的所见所闻。
可见王羲之心境广博,心连广宇。
心灵与自然融合,尽情享受视听的欢娱。
(板书)怎么突然情绪跌倒了低谷呢?大家自读第二段,讨论,结合语句说说为何而“痛”?看大家能概括出几条?痛惜生命短暂(俯仰)人会衰老(不知)情随事迁人世无常(寿命长短无法把控)可见这一段已从对宇宙自然的观照转为对生命的体察感悟。
(板书:体察生命)的确啊,不管人以什么方式活着,最终殊途同归,都归于结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无奈。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苏教版语文高二《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
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
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
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形成以下情况1。
记盛况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
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
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内容:分析与诵读一。
复习。
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l如何记叙盛况?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l“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l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背景,理解并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背景。
2. 理解并背诵课文。
3.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3. 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提高语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羲之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提高语感。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宴会的文章与《兰亭集序》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其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其含义和表达技巧。
2. 生僻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文化背景:讲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兰亭集序》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兰亭集序》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兰亭集序(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层次。
3.掌握相关字词:贤、毕、少、长、咸、次、觞、游、骋、极、信等以及重要语句的翻译。
【学习重难点】掌握相关字词以及第一小节的翻译【学习流程】一、情境引读1.识记下列文字中的重要信息,用横线划出关键词句。
(1)走进作者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二人被后世并称为“二王”、“二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背景介绍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
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
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这里用以记事。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癸丑()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形骸()感慨系之()齐彭殇()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
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投影内容)
四、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
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
(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作者心境:信可乐也
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一大矣”这一观点?
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6、请一同学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齐声回答)
明确: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
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