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整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为原料经加工和提取制成的药物,具有中草药
的药性和药效。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中成药的特点
和适应症,制定合理的临床应用规范,以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
1.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中成药: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成药进
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临床应用应遵循证候论治原则: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
疾病的病因、病机、表现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辩证施治。
3.对于多种病情可用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
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
反应。
4.临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具体药物而定,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疗效,过高的剂量可能
会导致不良反应。
5.严格掌握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一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的病情下是
禁忌使用的,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此外,对于药
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禁忌症要有足够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和危害。
6.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
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7.科学评估和记录治疗效果:对临床应用的中成药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记录,以便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综合性的临床应用规范,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应与西医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 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 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 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1)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 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
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
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 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 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 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 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3)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 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 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 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 药联合使用。
二、联合用药原则 (3)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3)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 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 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 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清热剂(1)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 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 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 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 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 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 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 反应报告制度。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 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 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 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 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 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 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 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 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 一定的时间间隔。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是在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的前提下合理使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原则:
1. 遵医嘱使用: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准确了解需治疗的疾病类型、症状和程度,遵照医生指示正确使用中成药。
2. 注意剂量: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和使用频率,不轻易超过或减少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无效。
3. 合理搭配:如果同一时间需要使用多种中成药,请遵循医生的合理搭配建议,避
免不当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禁忌:了解中成药的禁忌症,并确保自身没有禁忌症或过敏反应。若不
确定,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5. 认真阅读说明书:使用中成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用药禁忌、药物适
应症、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6. 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按时服药,并遵循正确的服药方法,如餐前、餐后等,并
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影响。
7.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约定的时间和频率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根据需要调
整中成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8. 遵守用药期限:中成药使用期限一般为2~4周,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除非有医生特殊指示。
9. 注意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过敏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
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10. 不滥用中成药:不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滥用、增减剂量或频繁更换中成药,以免
影响疗效或产生不必要的不良后果。
合理使用中成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剂量、搭配和禁忌症,认真阅读说明书,并及时复诊。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炮制、提取或加工制成的制剂。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临床适应症明确原则
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前应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并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中成药具有广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适应症,但不同疾病或不同病情的患者对中成药的适应症可能各有差异。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避免滥用或误用。
二、个体化用药原则
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不同人群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不同,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也不同,因此需要个体化的用药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剂型选择原则
中成药的剂型多样,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等。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剂型,以提高药物的便利性和患者的依从性。例如,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易于咀嚼和吞咽的片剂或颗粒剂。
四、药物组方原则
中成药的药性复杂多样,不同中成药之间存在相容性和配伍性问题。
在使用中成药时,医生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
或加强作用,并合理组方以增加治疗的综合效果。
五、临床观察评估原则
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
生情况,并及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
或调整剂量,必要时进行其他治疗干预。
六、合理用药宣教原则
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药物的用途、作用机制、用法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识和合理用药的意识。患者应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课件
02 联合用药原则
中成药联合用药基本原则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2页
02 联合用药原则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基本原则
1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
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2页
辨病用药
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 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
0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2页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选择合适的剂型
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 加以区别,选择使用。
关于中成药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
2021//1122//2211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2页
0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2页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 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 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 可以联合应用,相同给药途径时应 分开使用。
2.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应避免副作用 相似的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的药物,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药不同,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兼顾药物性质,因此其使用原则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药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如症状、舌苔、脉象等来判断其体质和所属证型,然后选择适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二、治标和治本并重
中成药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治本。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整体机能失调的结果,因此治疗应当从整体上调理,而不是仅仅对症状进行缓解。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病机制,选择能够调整机体平衡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三、因病制药原则
中成药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制药方法,来改变中药的性能特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煎剂、蜜丸、丸剂、水煎剂等。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药方法。
四、适量用药原则
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应遵循适量用药原则,既不宜过量,也不宜过少。过量用药可能会造成药物毒性增加,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过少用药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五、禁忌症和副作用
中成药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对其禁忌症进行了解,并避免在禁忌症患者中使用。另外,也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与中成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以及中成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的依赖等问题。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以多种药物为基础的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且中成药使用者一般为自我治疗或中医师的指
导下用药,所以使用不当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药物作用不佳的情况。因此,为保证中成药的安全有效使用,以下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1.临床使用中成药,应以病证为导向,根据临床需要选用,按照医师
的建议正确使用。此原则是治疗任何疾病的基本原则,必须符合治疗原则
以及摆脱任何个人经验的主观性和偏见。
2.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中成药制剂。临床上证明,不同临床类型或
病情不同的患者对同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剂型,其药理作用和剂量反应会有
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区分病情、病程、体质和年龄等,选
用适当的制剂。
3.遵循中药配伍原则,构建合理的配伍。中成药常采用多种药物组合
而成,配伍合理是中成药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
应特别留意药物之间的搭配,切勿为了治疗效果而随意更改。通常情况下,配伍可针对特定的病因、详细的临床表现、适当的剂量等方面进行考虑。
4.遵循中药相克相抵原则,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中成药中的不同中药
间可能存在着相克作用,这些作用体现在药物性能、药物药理作用、药物
代谢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因此,在配伍中成药时,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
相克相抵作用,尽可能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5.数量控制和时间控制。中成药药物剂量必须准确控制,药物的次数
和时机应合理;同时,患者必须按时服用,避免药效和药物疗效的损失,
避免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6.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解决。中成药副作用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用药不当、单方药、药物相互作用、过量、过度等。如果发生中成药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更换中成药,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4)
三、中成药安全性 (5)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6)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6)
二、联合用药原则 (6)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第三部分各论 (8)
一、解表剂 (8)
二、泻下剂 (8)
三、和解剂 (8)
四、清热剂 (9)
五、祛暑剂 (9)
六、温里剂 (9)
七、表里双解剂 (10)
八、补益剂 (10)
九、安神剂 (10)
十、开窍剂 (11)
十一、固涩剂 (11)
十二、理气剂 (11)
十三、理血剂 (12)
十四、治风剂 (12)
十五、治燥剂 (12)
十六、祛湿剂 (13)
十七、祛痰剂 (13)
十八、止咳平喘剂 (13)
十九、消导化积剂 (14)
二十、杀虫剂 (1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5)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5)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指由天然药材组成的药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和配伍制成
的药物剂型。在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来确保其
疗效和安全性。以下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1.用药适量:中成药的剂量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开方来进行用药,避免出
现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毒副作用等情况。
2.用药安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选择正规药品,避免假冒伪劣药品。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个体化用药: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症状都不同,同样的中成药对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疗效。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
决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盲目使用导致药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4.用药注意时间:中成药的使用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可以
根据医生的开方或说明书来确定用药的时间和频率。同时一定要按时按量
服用,避免漏服或超量使用。
5.用药连续性:中成药的疗效通常需要连续使用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坚持按时按量服用,避免中途停药或随意更改
用药方案,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6.用药后效果监测: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或症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治疗方向,确保疗效
和安全性。
7.用药时的禁忌症:有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是禁止使用的,如
孕妇、儿童、老年人、哺乳期妇女、患有特定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群。在
使用中成药时要避开这些禁忌症,选择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临床使用中成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应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2. 辨证用药:即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是中成药应用的主要原则。传统品种中成药的药物说明书,以中医辨证用药作为适应证的居多。
3. 辨病用药:即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如部分临床应用中成药品种的药品说明书是以西医疾病(或某状态)来制定药品适应证的,对于此类中成药,可以依据西医疾病(病理状态)来用药。
4.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即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目前上市的中成药有不少品种在西医病名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适
应证,对此类药物可按此原则选药。
5. 中成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使用。
6. 中成药剂量确定原则:对于明确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剂量应取偏小值。
7. 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2)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超出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和疗程的应经临床病例讨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4)加强用药监测。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
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
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二、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6
中西医学治疗方法的不同
西药适应症——化学结构、受体 西医—辨病 西药—治病
中药作用——药性(寒、热、温、凉) 中医—辨证 中药—治证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17
1999年《新药审批办法》以来批准的二类 中药注射剂
10、参芪扶正注射液:2味,党参、黄芪,99 11、热毒宁注射液:3味,青蒿、金银花、栀子, 05 12、痛安注射液:3味,青凤藤、白屈菜、汉桃叶 ,05 13、肾康注射液:4味,大黄、黄芪、丹参、红花。04 14、得力生注射液:4味,红参、黄芪、生蟾酥、生斑蝥 01 15、川参通注射液 :4味,丹参、川芎、当归、麦冬,02 16、血必净注射液:5味,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 04 17、痰热清注射液:5味,黄岑、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03
络的损伤,血离经脉,凝聚成淤,淤积不散,经络受阻,气 血不得宣通,肿痛即作。若淤不去,则经脉不通,气机阻滞, 筋骨不得气血濡养,将影响骨折愈合连接。因此治应活血化 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中成药有:七厘散,三七伤药片,跌打七厘片,龙血竭 片,活血止痛胶囊,独一味软胶囊,云南白药胶囊。
10
骨折中期 损伤后3周到骨折接近临床愈合的时期,为血肿机化
42个
3. 2005版药典:4个(-2)
4. 1985~1998年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中药注射剂新药(新药转正标准):10个 5. 1999年《新药审批办法》以来:17个
16
按照1999年《新药审批办法》 批准的二类中药注射剂
1、心脉隆注射液:单味,蟑螂(蜚蠊) 06 2、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单味,06 3、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单味,05 4、注射用黄芪多糖:单味,04 5、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单味,05 6、康莱特注射液:单味,Z10970091 7、人参糖肽注射液:单味,肌注,人参糖肽,01、WS 8、疏血通注射液:2味,水蛭、地龙。01 9、喘可治注射液:2味,肌肉注射,淫羊藿、巴戟天,01
辨证论治 合理使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
主要内容
• 一、中成药的定义及常用剂型 • 二、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三、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 四、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可能原因 • 五、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预防 •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
一、中成药的定义及常用剂型
3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
18
• (二)中药注射剂与中药的区别 • 复方:双黄连、清开灵、醒脑静、复方丹参等
∵提纯、精制,大分子活性成分去除 痕量但具极强生物活性的成分损失 性味、归经、功效等中药特性略有余存
∴≈≠中药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中药注射剂L国药准字Z
• 单体(提取、合成):穿琥宁、川芎嗪、葛根素等
∵性味、归经、功效等中药特性无存 ∴ ≠中药 按化学制剂管理 国药准字H
19
(三)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 中药注射在保存传统中药特色的基础上,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 特点,目前已开始广泛用于临床。一直以来,中药制剂给人的印象是:因 为是天然药物,所以中药比西药安全,不良反应小。但是,近几年有关中 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增多,其临床的安全性逐渐受到质疑。
原因:患者的胃痛症有喜温喜按,吐清水,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寒证 分析:三九胃泰的药味苦寒,对慢性胃炎中“湿热型”胃痛有一定疗效。本例患者胃痛属
脾胃虚寒证,寒证用寒药而致损伤中阳,加重病情。(雪上加霜) (热证表现:腹痛拒按,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
9
骨折的三期辨证施治
骨折初期 即损伤1-2周内,为血肿期,由于筋、骨和脉
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
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4
•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 固体剂型—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片剂、胶 剂、栓剂、丹剂、贴膏剂、涂膜剂
期。次期肿胀渐消,疼痛明显减轻,但淤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尚 未连接,故宜接骨续筋为主,兼调各脏腑功能。 常用中成药有伤科接骨片,虎力散,愈伤灵胶囊等。
11
骨折后期 骨折接近临床愈合至骨折已坚固愈合,功能基本恢
复的时间,为骨折恢复期。此期骨折已有骨痂生长,但不够坚 固,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伤肢部分软组织粘连,若兼受风 寒湿外邪,遇天气变化时则有微肿,痛麻,冷热等不适征候, 且由于骨折后损伤气血,元气虚弱,肝肾亏虚,故宜壮筋骨, 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兼温通经络。 常用中成药有:丹郁骨康丸,骨康胶囊,肾骨胶囊,骨舒康颗 粒,仙灵骨葆胶囊,治伤胶囊。
7
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热证 热者寒之 误用热药——火上浇油 寒证 寒者热之 误用寒药——雪上加霜
8
• 证与病有着极大的差别 • 临床使用中药,用现代医学治病的思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例:患者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三九胃泰胶囊(用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 胃炎,萎Baidu Nhomakorabea性胃炎)。药后胃痛不减,怕冷加重,呕吐加重。
12
三、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13
(一)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史
▲传统中药剂型 丹丸散膏 ▲中药注射剂 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
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14
▲ 1941年,八路军129师制药所研制出了柴胡注射剂,并小量制备用于 临床,为防治流感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也获得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奖励。 1954年,武汉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柴胡注射剂,使其成为中国第一 个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注射剂。
▲60年代初期, 20多个品种(静注) 茵栀黄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
▲70年代是中药注射剂大发展时期,经过临床试用的,有资料报道的就有700多种。
15
目前已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总计136个
1.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998年之前颁布) :71个(-2) 2. 中成药地标升国标品种(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 199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