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知识与能力: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背景介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5.作者简介。

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以及第六部分。

这些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扬、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课邓稼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课邓稼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邓稼先》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事迹,还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难点时,部分学生对核物理学知识和历史背景掌握不足,导致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详细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和他在核武器事业中的贡献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直接输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的生平和精神。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的美感,学会欣赏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810/ 3811/ 38巩固练习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纯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这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次备课作业1、正音、抄词、解词2、结合课文后“研讨与练习”进一步熟读课文。

板书设12/ 3813/ 38课时计划14/ 3815/ 3816/ 3817/ 3818/ 3819/ 3820/ 3821/ 3822/ 3823/ 38巩固练习课外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二次备课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邓稼先24/ 3825/ 3826/ 3827/ 3828/ 3829/ 3830/ 3831/ 3832/ 3833/ 3834/ 3835/ 38巩固练习课外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

二次备课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邓稼先36/ 3837/ 3838/ 38。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 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奉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一〕、背景说明.1. 关于“两弹一星〞1999 年9月18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奉献的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那么是人造地球卫星.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 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测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 缺乏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辩论.此时他只有26 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 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 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 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3.关于杨振宁1922 年9 月22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二〕、解释以下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邓稼ji a先元勋x m 至死不懈xi e 鞠j u躬尽瘁cu i选聘p in 无垠y in 殷红y n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奉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 没有愧色. 当:承担, 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清楚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共有六局部,且每一局部均设有小标题.第一局部,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 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 披着朝阳的霞光, 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第二局部,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局部,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拟,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水平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第四局部,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局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决、执著与勇敢.通过回忆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 , 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 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决的信心, 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 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六局部,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 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二、整体感知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根底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第一局部最后一小节;第二局部最后两小节;第三局部第九、第十小节;第四局部最后一小节;第五局部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局部.三、研读欣赏1.以第三局部为范例,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好处: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局部的探究来熟悉这一点.找出第三局部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 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 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 “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2.默读第一局部.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比照,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 从而把邓稼先的奉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由于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 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 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 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之大.3.默读第三局部.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照着写,并说说邓稼先性格特点.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照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比照,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4.默读第四局部.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 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乱,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 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 它含蓄地告诉读者, 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 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阔呀,广阔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严寒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剧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 每逢天阴的时候, 就会听得更加清楚.〞五、拓展延伸1 .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局部,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根底上,着重研究两三局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3 .表达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六、总结课文:〔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 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 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 以民族情结, 私人友爱为基调, 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 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 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 而主题是集中的, 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 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 也正是由于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局部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2.知识目标:学习通过比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3.水平目标: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比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整体感受法、发现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书籍等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准备课上交流使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视频资料〔播放一组视频片断〕( 1)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4〕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5〕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2.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资料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发言:中国曾经有过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 但经过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3.师:〔激情导语〕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奉献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师:同学们,课文挺长,让我们展开竞赛,快速地、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更快!〔自由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一定是被感染、被感动了.请谈一谈你的感想!讨论交流:生1:读此文我非常感动,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国防科技专家们,为了祖国的强大, 心甘情愿地作无名英雄, 他们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 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们太伟大了!生2:我觉得像邓稼先这样不计名利、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生3: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的国家拥有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伟大科学家,我一定要努力的学习,也要争取成为祖国的骄傲!师:我发现几位同学都谈到关于邓稼先的精神令人感动, 那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一些支持你看法的依据.填空:邓稼先是一个的人.〔从文中找出一些依据〕讨论交流:生1: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第五局部的?吊古战场文?中感受到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 他和他的同事们时常面临着死的考验, 而邓稼先却毫不退缩, 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倾尽全部心血. 从这里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生2:邓稼先是一个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奉献的人.第二局部写邓稼先的生平和功绩,充分说明了他一生为祖国做出的重大奉献.生3:邓稼先是一个水平极强却忠厚朴实的人.在与奥本海默的比照中,突显了他最为可贵的、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质朴淳厚. 他们同样是科学家, 都在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而奥本海默居功自傲,邓稼先却质朴亲和.生4:我也填的是邓稼先是一个水平极强的人.课文中写到文革期间他奇迹般地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并使各派继续工作, 这说明他很有领导水平;在遇到技术难关时他缜密计算,勇敢决断,这说明他具有极强的科研攻关水平和决策水平.生5:邓稼先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 当核试验出现意外的危险时刻, 他说:“我不能走〞;当癌症即将夺去他生命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写?关于中华人民和国核武器开展的建议书?.这充分说明他对国家的忠诚,他甘愿为国鞠躬尽瘁. .....教师总结:邓稼先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科学家. 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三〕深入探究师:刚刚有同学提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领导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而邓稼先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可以说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可他们两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读第三局部, 体会他们的性格, 你觉得哪一种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开展与进步?1.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阅读课文所获得的信息先在小组中讨论,确立自己的观点.2.再分为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红方:邓稼先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开展与进步.由于他踏实肯干,不计名利,更容易专心致志于研究工作,这必定更有利于科学的开展!〔举例居里夫人、诺贝尔等〕蓝方:奥本海默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开展与进步. 由于他锋芒毕露, 善于发现问题, 不畏权威, 更容易突破学术的樊篱, 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举例伽利略、爱因斯坦等〕教师总结:同学们辩论得很精彩,都表达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其实,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比照着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当然, 无论是邓稼先还是奥本海默, 他们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 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大家可以保存自己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感受.〔四〕拓展练习师:正如我们开始讲课时所说的,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当中每一位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同学们不妨选取其中一位, 写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五〕作业:总结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可以根据这样的方式来总结:1.写成语. .摘名人名百3.用一组排比句.体会一首歌.5.品味一首诗. .仿写一个相仿事例.〔六〕板书设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邓稼先》教案教材分析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学情分析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对长文的把握还很欠缺,容易掉进就事论事的琐细分析之中,要力图建立起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认识,这就要求必须熟读课文充分预习(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督促学生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1/ 11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预习任务1.了解传记的常识附:传记小知识:传记即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

传记的类别多种多样,有自传、他传、内传、外传、别传、列传、家传、小传等;从文体形态的角度上看,有历史性传记、评论性传记、文学性传记、传记小说等等。

例如:2/ 11人物传记:——自传体传记:作者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

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

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

——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二、作者简介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人。

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三、整体感知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概述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1/ 7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以凸现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深情赞誉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邓稼先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人。

从他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来。

四、探究赏析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为什么?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2/ 7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知识与技能: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本文篇幅较长,难点较多,不宜面面俱到,故确立重点为利用速读、默读、朗读多种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入《悼邓稼先词》,提问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2.简要介绍“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红歌曲。

4)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二、背景介绍1.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2.杨振宁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邓稼先》教案【学习目标】1. 精读文章,揣摩和品味独立成段语句的妙处。

2.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先烈们伟大无私的奉献。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贡献更是巨大的,然而,很多的先烈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我们没有办法去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两弹元勋”的艰苦与伟大,但文字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今天我们就跟着文字走近这些科学家。

二、速读文章,感知内容1. 速读全文,结合小标题,概括了解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本文约3000字,用时6分钟左右。

)全文共六个部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的六个部分。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1/ 6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个性与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为中国人独立自主地研制出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 从文中找出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说说原因。

3. 通过……,我读到了一个_________的邓稼先。

答案示例: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不计个人名利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三、对比阅读,感受人物魅力1. 对文本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多角度的精细品味。

(1)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简洁凝练,铿锵有力,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语句的表现力。

2/ 6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答案示例:这句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语句独立成段显得突出、醒目,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1.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通过分析《邓稼先》一文的语境、结构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语言建构与应用: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品格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本解读和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的决策和挑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敬佩的英雄人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这位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本文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突显其爱国精神与科研贡献。这是我们对我国现代科学史的重要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邓稼先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邓稼先如何克服困难,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学习生字词:诸如“卓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分析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贡献。
4.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邓稼先的描写,展现其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

2.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邓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无垠.(yín)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1/ 17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 17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邓稼先》教案主备:审核:上课时间:2020年月日教学目标:⒈积累词语,学会运用;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

2.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5多媒体(图片)显示:1964年10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原子弹爆炸。

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彩,再次让世界为之震惊。

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邓稼先。

二、“小练”展预习1.检查字音字形选聘.元勋.无垠.奠.基彷徨.殷.红筹.划鲜.为人知锋芒毕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妇孺.皆知2.解释成语。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马革裹尸3.介绍文体。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体。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三、“大练”主课堂1.学生速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2/ 52.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3.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4. 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找出这样的句子自由朗读,并概括你眼中的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精练”固旧知(见课件)3/ 5二、“深练”靠合作1.再读课文思考: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本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2.默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 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精妙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标出,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并展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个 性 彰 显
一、回顾引入
二、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1.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并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2.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4)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教师总结。
四、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悟和启发呢?你还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签 阅
单元(章)
名称、课题
1 邓稼先
主 备 人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课时
第 3课时
总备课数
第3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抓住第三部分的关键词语和对比手法,概括邓稼先的性格和品格特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第1课《邓稼先》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

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材前后联系学习人物传记,了解了写人文章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材、剪裁,突出人物,做到点面结合。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一)学生学情分析。

记叙文对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也感兴趣。

本文难在记叙中加有议论和抒情,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情感及作者情感十分关键。

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以及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

(二)教学方法设计1/ 15引导、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展示、检测、反馈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文学常识1.关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授予。

2.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2.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

【重难点】1. 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2.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板块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提取信息,说人物简历:1.新课导入,简介背景。

(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电影画面)——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今天,我们有幸结识一位为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2.本文的作者知多少?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 5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点评,准备200字的人物简历。

4. 教师适当增补。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组合要言,理人物事迹:请同学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罗列邓嫁先的感人事迹。

(6件感人事迹)1. 邓稼先放弃美国的优厚工作环境,毅然回国投入到研究原子弹制造的国防事业。

2. 邓家先不顾个人安危,即使身患重病,依然投身于核武器研究事业。

2/ 53. 邓家先为人低调,淳朴忠厚,没有私心。

在文革初期,只有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研制出氢弹。

4. 邓家先说服工宣队工军队的队员,避免了惨案发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掌握生字词,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学习作者通过对邓稼先的描述,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邓稼先》,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贡献以及科学家精神。
-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以及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课文的具体描述,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对于文章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将复杂的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课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2.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和掌握,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
-文章结构分析: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如何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举例解释:
-对于难点词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语境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思维导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归纳邓稼先的品质。
-针对修辞手法,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示例,让学生对比分析,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难点
-难点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词汇和成语,如“两弹一星”、“鞠躬尽瘁”,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

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

二十世1/ 9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

(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参考):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 9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参考):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①引子引出人物②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④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⑤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⑥总结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完成填空“的邓稼先”,并要求说出依据。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掌握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掌握字词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是谁带领几十名大学生设计制造了氢弹和原子弹?邓稼先,今天,我们就随杨振宁先生一起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介绍作者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介绍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四.学生读课文,解决字词1正音识字氢弹懈怠癌症署名交瘁奠基开拓元勋难堪孕育选聘无垠夐黯兮鲜为人知日曛挚友妇孺皆知2词语记诵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立了大功的人铤:疾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重点)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知文章理脉络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

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这位为中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 10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元勋(xūn)鲜为人知(xiǎn)鞠躬尽瘁(jūcuì)孕育(yùn)罗布泊(pō)黯(àn)曛(xūn)铤(tǐnɡ)邓稼先(jià)选聘(pìn)无垠(yín)至死不懈(xiè)殷红(yān)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瘁,辛劳。

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

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又获拉姆福德奖,继而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4.写作背景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2/ 10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5.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二)整体感知1.概括六个部分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及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中国从“任人宰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赞扬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从而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在荒凉无边的沙漠中,凭借他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邓稼先率领部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顺利地完成任务。

“我不能走”这句话以及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成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第六部分:引述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的评价邓稼先,也是全文的总结。

2.全文这六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 10【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3.了解作者笔下的邓稼先:①邓稼先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②文中是怎样评价他的贡献的?③邓稼先有哪些崇高的品质与精神?④邓稼先有哪些超凡的能力?【交流点拨】①成功地领导设计、研制并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②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③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没有私心杂念、与人为善(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文字之中)、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第四部分邓稼先不急于回答杨振宁的问话,而要先去证实一下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第五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文字中可看出)4/ 10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第二课时赏析语言品特色一、新课导入,情景入题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地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深层阅读,文本探究(一)文本研讨5/ 101.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交流点拨】先概述我国一百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第四部分并不是直接写邓稼先光辉事迹的,可否去掉,为什么?【交流点拨】不可以。

因为第四部分重点说了中国原子弹工程完全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显得更有力度。

3.文章哪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交流点拨】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上。

(二)语言赏析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交流点拨】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音印象深刻。

6/ 10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写法分析“奇”在作者的大手笔。

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交流点拨】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作者始终是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墨对比,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总之,因为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四)内容主旨7/ 10【交流点拨】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

三、板书设计,结构图解四、语文积累,拓展延伸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1)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2)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8/ 10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已开始接受这位英雄了,他们可以把中国的屈辱史同邓稼先这些中国有英雄气概的中国男儿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而做出巨大贡献联系在了一起,感悟到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些为了中国的强盛而敢于鞠躬尽瘁的无名英雄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只对核武器感兴趣,但核武器对中国使世界强盛起来所起的作用,学生不甚理解;邓稼先在其所起的作用更是不理解;为了中国的强盛而鞠躬尽瘁的人应具备什么精神品质不理解,由于不理解所以不感兴趣。

(灵魂的生活,不同观念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开始对此有了一些兴趣。

在整体感知到研读文本的内容、词语的作用、思想情感的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难点大家也能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得以突破。

有些学生在读书的过程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也能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思维范围,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