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地形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知道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知识。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3.利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地形图的阅读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相关的地理实践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地形图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让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初步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等高距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图是如何表示地形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形图,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师提供一些地形图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名师

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邵丽娜
学校: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
课标要求
1.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目标
1.掌握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够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利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等高线的特点。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并总结其等高线特征。

教学重点
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
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
地理模型教具教学、合作探究与启发式讲授
教学手段
地理模型教具、多媒体及学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在地图上识别和计算。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如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

-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和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等。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实地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图。

2.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比较。

3.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地演示,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让学生掌握等高线的特点和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实地测量的数据,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在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2课时)主备人:主讲人: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二、新课讲授(一)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我们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相连的线称为等高线。

展示: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

2.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等的。

如图:3.等高线地形图: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可以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视频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读图活动:完成课本P26读图,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呢?①先将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②按叠放关系,用笔把它们的轮廓描画在一张白纸上。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硬币拿出来在纸上试着画出来)认识山地不同的地形部位:读图认识山顶、鞍部、陡崖、山谷、山脊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第25页最后一段内容,找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并尝试画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提示,画出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归纳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展图: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特点。

4.山地地形部位特点(表格)区分山顶与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如图)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中间低,四周高。

区别陡坡与缓坡(如图)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

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

知识延伸:巧记地形部位①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让学生左手握拳,手背向上放在桌面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②口诀:线疏则缓,线密则陡,线交则崖,凸高山谷凸低脊,两山相连为鞍部。

山峰(顶)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闭合曲线中心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两个山顶之间低地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活动:完成课本P26读图活动哪幅图表示山谷,哪幅图表示山脊。

《地形图》说课稿

《地形图》说课稿

《地形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继地球、地图知识之后,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深入学习。

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形的特点、分析地理环境、进行地理实践等都具有关键作用,也为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能正确计算相对高度。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中各种地形部位的准确判断。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对应关系。

二、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观察不同的地形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高原等地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图。

(二)讲授新课1.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八年级复习课)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及分层设色地形图;2、能力目标:提高区分地理概念的能力,提升看图析图画图的能力,提高整合知识能力;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利用图片获取知识过程中体悟自然地理的美好和整合知识的获得感。

教学重点: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教学方法:知识梳理整合、看图析图画图熟知知识、多媒体教学教学准备: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学情了解、教材考点分析、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探索无限快乐无边”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二、我会算1、看图析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完成计算海拔——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A点海拔300米,B点海拔200米;A点B点间相对高度为100米2、举例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例如: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多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大别山1729米高是海拔;日常生活中说的身高、楼层高度是相对高度等;三、我会看1、引导看图,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较平坦,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崎岖不平、呈条带状分布。

2、小结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拔超500米超500米低500米不一定低200米相对高度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平坦3、地形图面面观(1) 等高线地形图简要识别(2) 地形剖面图的简要识别(3) 分层设色地形图简要识别四、我会细看等高线地形图1、引导看山体图,将海拔相同各点连连看,理解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2、引导看山体图,看各海拔高度及切口、切口投影,理解等高距及等高线地形图3、引导看山体实景图,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引导看图析图画图(1)理解山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高)(2)大胆质疑,理解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低)(3)理解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点的连线(4)理解山谷—等高线表现为向高处凸出(低处凸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5)理解鞍部—两山峰之间的低地,连接的地方(6)理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5、课堂巩固,辨认不同地形部位6、引导看图理解陡坡、缓坡7、引导看图理解,了解等高线剖面图的简单画法8、总结巩固(1)随歌谣学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地图教学设计(5篇)

地图教学设计(5篇)

地图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地图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遵义市第十七中学龚小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学会看地图,理解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让学生能正确辨别方向,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探究与互助讨论中,完成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帮助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互相帮助。

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在不同地图上辨别方向。

三、教学难点对同一图幅大小的地图,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反应的范围大小,描述的地理事物详略。

四、教学用具贵州省地图、多媒体课件、自制方位指向标。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帮帮忙,老师下周需要去贵阳,但是老师不知道贵阳在哪?怎么样才能知道呢?需要用什么工具?学生答(地图)讲新在地图上老师能找到贵阳、遵义等贵州的各个地区,那么老师想知道,贵阳在遵义的什么方位,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首先确定这幅地图的方向,我们地球上得方向有哪些呢?讲解基本方位的来历(展示方向坐标)北: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南:与北极星方位相反的方向。

东:太阳升起来的方向。

西:太阳落下去的方向。

这四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在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延伸初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方位,和刚才的四个方位合起来就是我们地面上最基本的八个方向拉。

那么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老师挂在黑板上得这幅贵州省地图,对于方向有没有给我们任何提示呢?学生回答:没有但是有些地图就明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比如(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有指向标的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同学们观察,在哪个地方有方向的指示呢?(提示学生在地图的四个角寻找指向标)学生答:在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在箭头上方写了一个北字,就代表这个方向是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北方。

老师:非常好,那么北方知道后,其他几个方位也可以知道了,回忆刚才老师讲的,与北极星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与南北相垂直的就是东西方向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人教版亿库教育网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学目标: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教学准备: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板书: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亿库教育网亿库教育网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1/0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亿库教育网亿库教育网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活动1: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活动2:教科书第15页“活动”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活动4: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活动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第二课时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亿库教育网亿库教育网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米,甲点的高度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米,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板书: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2022年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案

2022年 《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案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课总的设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开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

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根底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上下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上下起伏状况。

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学情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根底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在教学中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时机,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强生对这局部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最后多媒体展示不图片不同地形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五大地形,介绍世界地形之最,总结本课知识。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说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说课 教案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说课课题(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第三节《地形图》。

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地形图》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学习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本节课主要包括“陆地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两部分内容。

五种地形类型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

地形图是富有《地理学》专业特色的一种地图,学会判读地形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和必备技能,也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七年级(上)册书来看,位于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地球与地图”部分知识的收尾,是对《第二节地图》的延伸与应用,承上启下,地位至关重要,尤其会直接影响“第三章《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及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区别海拔和相对高度;明确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五种地形类型;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地形部位,且学会区别“山谷和山脊”;情感目标:明确地形图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较胆小,接触信息较少。

但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其空间想象刚起步,读图能力仍比较薄弱,读图训练接触较少。

因此本节课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读图。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宗旨本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等。

1、等高线。

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教案

第三节《地形图》【设计意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4、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课前准备】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块橡皮泥,一张白纸。

③等高线地形图若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句成语叫“开门见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这种地形很多。

我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同学们虽然不能“出门见山”,但是“见山”“爬山”却非常普遍。

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山呢?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将真正认识山,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学习新课]:一、了解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1、老师出示自制的山体模型,请学生说一说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学生一般能说出山峰、陡坡、缓坡、悬崖。

2、教师纠正、点拨,如山峰应为山顶,悬崖应叫陡崖。

教师利用自制模型,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二、制作山体模型1、布置第一项任务,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实现从遥远的抽象到身边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给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体验。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第二课时:
导入: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地形图的判断。
一、地图的三要素
学生对比两幅挂图,找出两幅图中的共同之处。指出哪些共同点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并拿出第三幅挂图验证。
具体讲解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形式呢?(由学生回答)
文字式用数字式、直线式。打开地图册,任选一幅图,请几位同学,分别说出该图中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并用另外两种方式表示比例尺。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表示高原
3000~5000表示山地
练习活动三
第三课时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看图:地图册p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1课时)主备人:主讲人: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了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又叫相对高度。

注意:它们的计量单位都是米。

活动:完成课本P23、P24计算在下图中,A点的海拔是米,B点的海拔是米,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是米。

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最低点的相对高度是米。

(要求:学习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并相互对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完成答案检验。

(二)陆地地形视频观看: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1、概念与分类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及图D,找出地形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图片归纳五种地形的特点。

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叫做地形。

种类: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2、地形特点分别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地形的特点,归纳。

山地:耸立的山顶,陡峭的山坡和低级的山麓。

高度和起伏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大多呈脉状分布。

如: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雄伟的山脉。

知识延伸: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断块山)、火山、侵蚀山等。

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地势起伏不大,四、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2、以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和缓为特点的地形是()。

A.高原B.丘陵C.山地D.盆地3、中秋节小红和父母去爬鼎湖山,当爸爸爬到海拔800米的地方时,小红和妈妈爬到海拔500米的地方,请问他们当时的相对高度是()A.200B.300C.500D.13004、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这种地形是( )A.平原B.丘陵C.山地D.高原5、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五种,即()A.平原、高原、山地、沙漠、盆地B.沼泽、高原、山地、山坡、冰原C.沼泽、高原、山地、沙漠、盆地D.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相对高度的计算及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

用地图描绘我们生活的地方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用地图描绘我们生活的地方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用地图描绘我们生活的地方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地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三节用地图描绘我们生活的地方—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一、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模型去识别提取学生的经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模型识别山地中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各部分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各部分,并通过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发现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各部分的表示方法及陡坡、缓坡等高线的疏密关系。

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初步形成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各部分。

【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四、教学方法:发现(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资源。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

平顶山市第十七届市级优质课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题名称: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中图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第二课时【课标要求】:1.说出等高线的定义,在等高线模型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

2.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目标】1.利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等高线的特点。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并总结其等高线特征。

【教学重点】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地理模型教具教学、合作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教学过程】2020 年4 月底我国启动新一轮的珠峰高程测量工作,5 月27 日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过一段时间将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数据。

图中为“珠峰测量攀登的部分线路示意图”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地图?你能看懂它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等高线地形图)承转过度:同学们都喜欢爬山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外出爬山过程拍的山体部位图,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图中进行识别,并引导他们说出特征)最后一幅图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识别这些山体部位)。

程转过度:认识了山体的部位,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活动一:制作山体模型材料:彩泥要求:使用彩泥捏出山体及山体的各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目的:让学生感受山体部位和山体的整体面貌,为下一步制作等高校地形图作准备。

(在做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可以给予简单的指导)学生做完,学生对照制作的模型指出山体部位,找部分同学展示。

承转过度:同学们的山体模型做的非常棒,怎样把这个山体转化到平面地图上?活动二: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材料:自制的山体模型、刻度尺、小刀、线过程:1、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以1cm代表海拔100m)每隔1cm在山体上取点做标记用线把这些点连起来(连成封闭的圆)2、沿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3、从最底层开始将切割的等高线绘制到纸上,将其取走,对上层进行绘制以此类推,据此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

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

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