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

合集下载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从中了解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和变革方向。

第一次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迅速展开。

在这个时期,教育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改革的目标是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96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时期,教育改革集中在推广“大课间”(即大容量教室)和实行“生产教育”的教育实践中。

这些改革试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教育的规模,并加强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

同时,初等和中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教育改革的核心逐渐由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向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国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力度。

特别是2013年实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总结一下,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多个阶段,每一次改革都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推出了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教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主要变化有:首先,新版教材把历史学习从“记”变成了“学”,强调学生要学会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

其次,新版教材把历史学习从“知”变成了“悟”,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记忆事实。

此外,新版教材还强调学生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借鉴。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出现,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也是中国历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未来,中国历史教育将会发展得更加繁荣,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科统编教材课程思政

三科统编教材课程思政

三科统编教材课程思政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着。

在这一进程中,教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实施了“三科统编教材”规划,将国家统编课程改革应用到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价值观念。

三科统编教材的实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

首先,三科统编教材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理解能力,增加了大量的思想政治课程,例如中国社会主义理念、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中华文明等等,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解能力。

其次,三科统编在改革中提出了丰富体现学科特点的课程。

比如,历史教材强调了现实生活中本国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地理教材则注重学生的自然科学认知,而生物教材则强调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认识能力。

这些经过特别优化的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更加注重当代社会实际,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此外,三科统编教材课程还将人文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他们不仅要学习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还要学习科学的技术,比如智能科技。

同时,学校将更多的思想政治课程引入到课程中,例如哲学、社会学、法学等,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过实施三科统编教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价值观念。

首先,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公平正义、尊重、友好、友谊等,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解能力。

其次,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的综合性,通过三科统编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统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握教材的真谛,聚焦教材课程,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以提升学生未来的发展才能。

了解各教材版本中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

了解各教材版本中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

了解各教材版本中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教材版本的出现和变化,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进行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初中历史教材一般以中国历史为主题,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进行系统的教学安排。

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历史的线性发展:初中历史教材通常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讲授。

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

2.注重历史事件的探究:初中历史教材会通过历史事件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历史的原因、结果以及对现实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3.融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随着教育技术发展的进步,初中历史教材也越来越注重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的运用,比如图表、地图、影像资料等。

这样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历史教学的改革,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近年来有些初中历史教材开始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将是未来初中历史教材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高中历史教材更侧重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学科性与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导:高中历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科性和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导。

学生将更多地通过文献、史料、研究成果等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2.注重历史思辨和历史评价:高中历史教材倡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辨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中。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留下一条曲折的发展轨迹。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奠基和在曲折中前进阶段(1949-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来不及编写新的历史教材,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历史课程除了采用部分改编的老解放区教材外,还选用了一些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材,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

新中国教材编写走向正轨,实际上是在1953年以后。

1953年5月,毛泽东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示:“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应该改编教材,编辑教学法。

”“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

”根据这个指示,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准备十二年制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开始筹备十二年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经过三年时间,这套历史教材于1956年秋编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

此套教材的编者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

过去,我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因而在普通课本中对这方面的叙述也很少。

现在,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也刚才开始,研究成果还不多,编者也尽可能地采用到课本中来。

把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系统地叙述在课本中,给予了比过去中学中国近代史课本更多的篇幅。

至于有些具体材料不可能全罗列在课本中,也经过精心地选择写在了课本的“教学参考书”中。

1961年初,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材初稿完成。

196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出的历史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的编写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根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吴晗等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可惜的是,这套教材只在北京、天津等部分学校试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做法□朱险峰【摘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精心设计章节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重视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式。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朱险峰,宿迁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问题《纲要》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及其存在问题,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因。

(一)《纲要》教学目的要求。

《纲要》在《开篇的话》中明确的指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和经验教训,等等。

如果单从了解近现代史知识这个角度讲,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完成了这个学习任务,高校似乎没有必要再设置《纲要》课了。

事实上,《纲要》课的开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

《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之一的沙健孙也指出《纲要》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

因此,本课程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埋藏的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要注意加强本课程的理论性”。

以上论述明确了《纲要》课的性质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明确了《纲要》课的目的要求,这是上好《纲要》的第一步。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近年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本文将带您回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了解改革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启动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少数师生互动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受到质疑。

教育部门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教材的改革、教师培训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的改革等方面。

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

这一时期的改革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

面对学生素质的多样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仍在不断地推进中。

在面对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倡导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形式的课堂教学。

此外,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80年代至90年代的深化改革,新世纪以来的素质教育探索,以及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与课程更新。

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我们可以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感到自豪,并期待未来更多的创新方法和成果的出现。

通过回顾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的进程和成果,并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详细剖析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详细剖析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详细剖析在中国高中教育中,历史教材是学生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沉浸,更具备了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和培养批判思维的重要功能。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版本进行详细剖析,探讨其内容构成、教学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材版本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教材版本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材的版本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如“三步走”教育改革和新课改。

这些改革主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1.1 “三步走”教育改革和历史教材“三步走”教育改革的实施在198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高中教材版本的革命。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并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

相应地,历史教材版本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出版的历史教材更加注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与研究。

1.2 新课改与历史教材新课改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于历史教材来说,它要求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二、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及其特点在历史教材的不同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变化。

下面将列举几种常见的历史教材版本,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2.1 线性历史教材线性历史教材强调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教学,重点关注历史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种版本的教材更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生主要以接受信息为主,缺乏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思考。

2.2 问题史观教材问题史观教材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历史问题的探究。

它们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

这种教材版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2.3 史料化教材史料化教材强调通过史料的分析与解读,让学生更贴近历史。

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各教材版本中的历史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

各教材版本中的历史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

各教材版本中的历史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同年级和不同教材版本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既有继承传统的特点,也有与时俱进的变化。

本文将从小学到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学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小学历史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

一方面,小学历史教材强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学习《古代中国建筑》时,会通过图画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想象古代的宫殿和城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小学历史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念。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会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历史教材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小学历史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分析和比较的内容。

这样的变化使得学生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了解,而是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和思考。

二、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初中历史教材在保留小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还要能够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多样。

例如,在学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时,会涉及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学生需要全面了解这些内容。

同时,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

例如,学习《世界文明史概况》时,不仅仅是了解中国历史,还要接触到一些世界历史事件和文明的发展。

这样的改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解。

三、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与变化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历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既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写作能力。

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

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

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四史教育形势逐渐受到重视。

四史
教育是指对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建设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和宣传。

这种教育旨在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针对四史教育的形势和政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不断加强宣
传和教育力度,以确保四史教育的深入推进。

首先,学校教育是四史教育的重要场所,政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四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教材、图书、电子资料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其次,政府通过媒体宣传和文化活动来普及四史教育。

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如电视剧、电影、书籍、纪录片等都被用来传达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精神,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同时,政府也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四史教育,组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以互动方式增加人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维护四史教育的纯正性和
准确性。

对于不符合教育内容标准的教材或宣传活动,相关部门将进行监管和纠正,确保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对于培养新一代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公民的重视。

通过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中传递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四史教育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进一步巩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

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

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

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2023年的部编历史教材也不例外,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新理念,也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部编历史纲要上教材的新变化,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二、新变化概述1.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23部编历史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材中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相关内容,以及传统哲学、道德观念、科技成就等方面的介绍。

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新教材加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宣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海洋意识。

在国家主权方面,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疆域的变化和历史沿革,强调了中国对领土完整的维护;在海洋意识方面,教材增加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与海洋相关的内容,强调了中国在海洋事业上的重要地位。

3. 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新教材更加突出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新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成就,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的中国。

4. 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在历史意识方面,新教材强调学生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思维方面,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方法和技能;在历史价值观方面,新教材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当下、展望未来。

三、具体变化分析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思想文化”一章中加入了“儒家思想”部分,详细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思想和现代意义;在“文学艺术”一章中增加了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留下一条曲折的发展轨迹。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奠基和在曲折中前进阶段(1949-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来不及编写新的历史教材,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历史课程除了采用部分改编的老解放区教材外,还选用了一些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材,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

新中国教材编写走向正轨,实际上是在1953年以后。

1953年5月,毛泽东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示:“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应该改编教材,编辑教学法。

”“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

”根据这个指示,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准备十二年制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开始筹备十二年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经过三年时间,这套历史教材于1956年秋编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

此套教材的编者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

过去,我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因而在普通课本中对这方面的叙述也很少。

现在,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也刚才开始,研究成果还不多,编者也尽可能地采用到课本中来。

把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系统地叙述在课本中,给予了比过去中学中国近代史课本更多的篇幅。

至于有些具体材料不可能全罗列在课本中,也经过精心地选择写在了课本的“教学参考书”中。

1961年初,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材初稿完成。

196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出的历史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的编写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根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吴晗等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可惜的是,这套教材只在北京、天津等部分学校试教。

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进行解读。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次尝试和调整的基础上,逐渐开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国际接轨较为困难,这使得中国政府决定进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决定逐步放开市场,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决策的核心是改革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 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相继建立了经济特区和海外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的经济实体,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3.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注重科技创新的培育和推动。

中国政府在科技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三、对中国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为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此外,改革开放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之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规划和政策,包括城市化建设、农村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60
学 生
50
终 身
40
发 展
30
最 重
20
要 的
1984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 见”,并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 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 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 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 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 五年级开设。

历史新教材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新教材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新教材课程实施方案近年来,历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历史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进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一、教材内容更新针对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新教材应当充分融入国家历史发展的最新成果,突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同时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方法改革在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展开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以及进行历史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课程设置调整针对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新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教师队伍建设在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历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

五、教学资源整合为了更好地推进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工作,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历史教学相关的书籍、资料、多媒体资源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新教材的课程实施。

六、评估机制建立在历史新教材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通过定期对历史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完善历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新教材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历史新教材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进,需要全面考虑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和评估机制建立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新教材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1. 本文概述教材建设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是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本文概述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我国教材建设的历史沿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材建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再到21世纪以来教材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这一过程凝聚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我国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等原则,这些经验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变化、如何更好地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加强教材内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文章将展望未来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推动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2. 我国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我国教材建设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教材始终是教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教材建设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演进。

古代教材建设:我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强调道德修养和经典文化的传承。

这些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教材建设: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教材建设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尤其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的教育,教材内容逐渐从经史子集扩展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文读懂各教材版本的历史课程

一文读懂各教材版本的历史课程

一文读懂各教材版本的历史课程中国的历史课程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换代,各教材版本的历史课程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各教材版本的历史课程进行综合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一、人教版历史课程人教版历史课程是中国历史课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版本,它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际视野。

人教版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方法,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

二、苏教版历史课程苏教版历史课程以“突出本土、加强实践”为特点,注重发掘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苏教版历史课程通过鲜活生动的教材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近历史,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意识。

同时,苏教版历史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历史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三、北师大版历史课程北师大版历史课程是中国历史课程中一种比较新颖的版本,它以“启发思考、开拓视野”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北师大版历史课程通过故事讲述、问题导引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展示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独立研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标准版历史课程课程标准版历史课程是中国历史课程的统一规划,各版本教材都基于此版本进行编写。

课程标准版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价值观和历史方法,通过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程标准版历史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不同的教材版本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版本,是一个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的选择。

希望本文对读者理解各教材版本的历史课程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三、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教育改革在中国进一步深入。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大纲)。

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试验大纲有了明显进步。

比如,它提到历史学“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进程,进一步了解国情”。

基础知识方面,它强调要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进程,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

能力培养上“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增添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养成“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等。

但是,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试验大纲的局限性开始显现,表现在:历史教育的很多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掘;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略;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照顾历史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体系则考虑不足;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它还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在智育方面充分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制订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

这部大纲是在1996年国家教委编订的《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基础上修订而成。

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经过几年的试验,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次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这部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进展。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加全面。

它规定,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

其次,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得到拓展。

除继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外,大纲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如“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国情教育”被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国情教育,是需要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高中的历史教学,还要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认识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改革开放、善于创新,才是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

世界近代现代史作为选修课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国际意识”的提法与传统上的“国际主义教育”相比,更加符合时代的精神,也拓宽了世界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

第三,能力培养的原则得到充分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把历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修订大纲突出了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以往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加具体。

其宗旨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

修订大纲对“研究性课题”的新设置是一重要突破,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研习过程中,首先涉及到搜集和整理与本专题有关的史料,尔后对已有资料进行解读、判断和运用。

接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

在更高层次上,教师在教学中“即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第四,大纲特别指出:知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就历史论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

历史知识传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五,大纲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历史内容。

修订大纲在教材内容方面,尽量吸收史学界公认的新成果。

对某些历史阶段的定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更加趋于客观。

以世界历史举例说。

在90年大纲中,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历史内容,都是作为西欧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加以处理的。

试验大纲已经吸收了史学界的新成果,表述为“14、15世纪,人类开始向近代迈进”,“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修订大纲保留了试验大纲的基本思想,但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表述为“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对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历史内容的表述,也从原来的相对片面和主观转变为更加全面和客观。

90年大纲中,对世界现代史的定性从“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改变为现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此外,修订大纲还加入“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一句。

再例如,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全面肯定,到现在客观地指出其弊病,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问题”;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加入了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修订大纲根据新的历史发展,把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末。

与几年前相比,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方面显现出新的特征。

中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取得了一系列巨大进展。

过去几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内容十分重要,对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时代特征和走向,更清醒地应对21世纪挑战大有裨益。

举例说,在世界政治方面,大纲突出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则指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的继续发展。

修订大纲进一步拓展了历史叙述的对象和内容。

建国后的几本大纲,多以政治史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中国史学界通过自身探索和对国外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合理借鉴,逐渐重视社会史、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和教育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历史叙述的对象更加丰富和全面,展现出更为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

修订大纲中对文化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如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7世纪至20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修订大纲还特别提到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初现端倪。

这些内容的增加,使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文明在历史过程中推动作用的理解,认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世界史部分努力突破欧洲中心论,增多了亚洲史的内容。

中国作为亚洲国家应当重视亚洲的历史和现状。

在试验大纲取的基础上,修订大纲讲述了较多亚洲史的内容,如“16至18世纪的亚洲”、“亚洲革命风暴”“亚洲的经济发展”几节。

此外,在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等节中,对亚洲史多有涉及。

2002年春,教育部对2000年大纲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

对原来大纲的内容进一步简化。

目前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教材,目前正在审查过程当中。

预计2003年开始使用。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正在加紧进行。

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后,经过多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经完成。

它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如何衔接,如何最合理有效地建构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和教材进行了探索。

现在的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新的趋势,改革力度比较大。

它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历史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增强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以及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及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目前的设计,高中历史课程由三门必修课和七门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每门为2学分,共6学分。

选修课每门为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任选若干门选修课。

2002-11-28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