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作者:王志芳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2期摘要: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景观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旅游审美特点。

研究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表现及成因,对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审美差异中图分类号:F590-0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17-02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游客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宗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旅游审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差异分析所谓审美差异,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修养的人们,由于受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1]。

中西方游客在这种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规范下所进行的旅游审美活动,必然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审美的中西方差异。

(一)旅游审美方式的差异旅游审美方式主要是指审美主体(旅游者)对审美对象(旅游景观)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

1.散点游目与焦点透视。

在景观游览中,中国游客习惯采用仰视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而西方游客则倾向于框选出最佳范围,典型地显示对象的焦点透视方法[2]。

2.整体性与个体性。

中国游客在进行游览时,强调旅游景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在欣赏旅游景观时要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景色。

西方游客在游览时则注重旅游景观的局部和个体,偏重于对旅游景观的某一部分做专门而精确的观察和研究。

3.意会性与直觉性。

中国游客向来强调那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意会性,在进行旅游景观欣赏时,不太注重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更多地强调景观带给内在心灵的情感感悟。

中西方不同国际旅游体验比较研究

中西方不同国际旅游体验比较研究

中西方不同国际旅游体验比较研究国际旅游是人们认识不同文化、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悬殊,因此不同国际旅游体验也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将从旅游观光目的地、旅游文化背景、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比较研究。

首先,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观光目的地的选择。

在西方国家,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目的地,如欧洲的巴黎、罗马等;而中国的旅游者则更喜欢选择自然风光优美的目的地,如张家界、九寨沟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于旅游观光目的地不同的偏好。

其次,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文化背景的影响。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旅游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旅游者更加注重个人需求和体验,更愿意自由行、个性化定制旅游行程。

而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使中国的旅游者更倾向于参加团队旅游活动,注重与家人或朋友的共同体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决定了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

第三,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服务质量的不同。

一方面,西方国家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服务细节和客户满意度。

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使得西方国家成为全球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而中国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服务态度和语言沟通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是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逐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游客。

最后,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态度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也有差别。

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他们更倾向于自由而放松的旅行方式,更喜欢在旅行中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而中国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认同感,他们更喜欢参加团队旅游活动,愿意跟随导游的安排参观景点。

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会对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存在明显差异。

从旅游观光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文化背景、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态度等多个方面来看,中西方在国际旅游体验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

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

THANKS
感谢观看
VS
意译方法
意译方法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具体表达形式。在翻 译旅游资料中的景物描写时,意译方法可 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
保留原文风格与适应读者需求平衡
保留原文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 色,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文化元素等 。这有助于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增强译 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 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 描写的翻译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中西审美方式概述 • 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特点 • 中西审美差异在景物描写中体现 • 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 • 实例分析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01
中西审美方式概述
西方审美特点
01
02
03
客观性与理性
西方审美方式强调对事物 的客观认知和理性分析, 注重形式美感和逻辑关系 。
西方旅游资料景物描写风格
客观写实
强调直观印象,注重细节描绘和实景再现。
科学分析
倾向于运用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进行解 释和说明。
情感表达
在描绘景物时,也会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但相对较为含蓄。
东方旅游资料景物描写风格
意境营造
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一种意境或氛围,使 读者产生共鸣。
历史文化
强调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将景物与特定的历 史事件或文化传统联系起来。
人文景观描写
应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注重传达其独特的文化 价值和情感意义。在翻译过程中 ,要关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使 译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有备而来胜盲游在美国机场或是飞往北京的途中,在王府井大街上,都能看见外国游客手捧厚厚的英文版《中国旅游手册》认真阅读,并对着地图仔细查看。

很多外国游客虽然第一次到中国,但抵达之前已从书或网上,了解了不少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知识,实属有备而来。

而笔者出差从国内返回美国时,航班上至少有一半中国游客,却很少能见到一路上认真研读《美国旅游指南》的人,大多在聊天、看报、看电影,甚至打牌和睡觉。

赶上航班晚点,围一圈打扑克牌的十有八九是中国游客。

出境旅游时,多了解研究旅游国的知识,这样旅游才不白花钱。

跑得多不如看得深中国人出游习惯于跟旅行团,选定线路后,按照安排抵达目的地,边听导游介绍边拍照,然后上车赶下一个景点,一天要跑很多景点,早出晚归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有人戏称这种旅游方式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笔者一些美国朋友没来过几次中国,但对北京故宫、长城和西安兵马俑、古城墙等到过的地方比我们研究的还多。

而国内赴美旅游团则常是以到过的景点多,“到此一游”的照片拍得多为“圆满”,每天飞来跑去疲于奔命,又有多少人仔细欣赏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又有多少人到访过距纽约不到1小时车程的西点军校和著名的哈德逊河要塞呢?与其跑很多国家与城市,不如节省下来旅费和时间对每一个到访的城市和景点深度游,这样旅游才更有意义更实惠。

看名胜更要品风情不少中国人在国外旅游,仍坚持吃中餐,不肯尝试外国美食,而很多外国人却抱着好奇心品尝中国美食。

笔者的美国朋友到北京一定会去吃烤鸭,到天津一定会去吃“狗不理”包子,他们对北京全聚德烤鸭、大董烤鸭、鸭王的味道、价格和服务质量都很有见解。

真正是入乡随俗,全方位体验旅游地的风土民情。

笔者知道有许多外国游客在北京,都到过朝阳剧场和天桥剧场欣赏过中国杂技。

北京什刹海酒吧街、上海衡山路、新天地酒吧街、苏州金鸡湖畔酒吧,每天晚上“老外”都不少,周末更多。

其实,去一个国家旅游白天看景,晚上能看看当地的演出,也是了解当地风情文化的好习惯。

浅析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这些 导致 西 方文 化的 源流 体现 出 了客观 性 、 外 向性的特 点 。 定 了 古希 腊和 中 国分 别 走 上 了不 同 的文 化
只 有 因地 制宜 , 因人 制 宜 , 才 能 制定 出更 好 的旅游 发展 策略 。 一 方面 我 国的旅 游行 业 和 管 理 部 门要 不 断 改 进旅 游 配套 政 策 以 适 应
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争鸣
文艺生活- Cu l t u r e a n d A r t 创意知识经济
浅析 中西 方 旅 游 文 化差 异
邓洁 武 汉东 湖学 院


中西文化的差异
较 少 体 现在 科 学 精神 上 。 在科学上, 中国 人 往将 精神 性和 物 质性截 然 分开 。 一 类是 人 工 玄想较多, 试 验较 少 。 而西 方 人什 么都 要 求 的公 园 、 庭 园、 娱 乐场 , 另一 类是 纯 自然 的森
( 一) 地 理原 因
中 国的 文 化 发 源 于 黄河 和 长 江 流 域 ,
人交 通 不 便 , 但 境 内 国土 幅 员辽 阔 , 再 加 上
你 拿 出试验 数 据来 , 即便 是社 会科 学也 不例 林公 园 、 动物 园 。 再如建 筑 、 宫殿 和一 些博 物
馆, 突 出的要 么是 纯精 神 审美性 的绘 画和 雕 二是 守 纪观 念 。 无 论是 中国还 是西 方 ,
阔, 着 眼 于 未来 , 富有 想 象 力 , 敢 于 冒险 进
的是 西 方 人 父子 、 夫妻 、 朋 友 间 如何 在 经 济 不 同 特 点 ,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旅 游 的导 向 ,
尚理 性及 自由思考 的 习惯 , 而且 他们 眼界 开 上斤斤 计较 。 取, 所 以 对外 部 世 界有 着浓 厚 的探 索 兴 趣 。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2叭佴第23期考试~l:Ftl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谢倩(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被不同国度的人所接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中西方由于历史情况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旅游习惯特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的旅游方式差异及其成因,对旅游目的地对策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成因旅游目的地对策一,引言长期以来,西方人喜欢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而以中国人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人则喜欢周游式"观光旅游".尽管度假旅游活动中可以有观光游览,观光游览活动属于广义的度假旅游,而且观光旅游可以安排得比较休闲,但"度假"与"观光"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显着二,旅游方式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方式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漫长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历史差异中西方之间主流旅游方式的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文化观光旅游在西方起源也很早,然而到温泉地和海滨度假是自古罗马时期就有的传统,其在后来的延续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旅游方式,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主流的旅游活动方式.几乎所有涉及欧洲旅游发展历程的书籍中都指出了这一点.斯沃布鲁克甚至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 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中国的情况则显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长途旅行的起源主要是帝王将相的巡游,命官的赴任,文人士大夫的移情之旅,僧侣们云游化缘,还有像玄奘,郑和等人的远行.消遣性的旅行大多是在居住地附近游山玩水或游览历史名胜.总体上看,中国娱乐消遣旅游活动不十分发达.以观光旅游和近距离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一地停留性度假旅游比较欠缺.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以一地停留式度假休闲旅游为主.(二)旅游观念差异社会主体旅游习惯的差异.是社会主体旅游观念差异的体现.这种旅游观念差异,已经鲜明地表现在日常用语和官方机构名称上.从语言习惯上看,对于中国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亚洲国家的人而言,"观光","游览","游山玩水","风景名胜","名胜古迹"是广泛用来表示旅游的词语,人们认为所谓"旅游",就是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也就是观赏奇异风光;在中国台湾地区,"观光"至今仍是一个完全用来指代"旅游"的名词,而"旅游"一词则显然是近代以后从西方词语"tourism"翻译而来的.在西方国家,"度假(vacation,holiday)", "休闲(1eisure)","游憩(recreation)","度假地(resort)"则是西方人习惯于用来表示旅游的主要语词,意味着旅游就是寻找一个美好的地方停留一段时间而获得休闲放松,并参加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度假旅游".(三)旅游审美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尔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得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得要流泪."同理,中西方游客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是大不相同的.1.关注性中国人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西方人则关注其本身的自然美.中国有一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在中国,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这些存在的社会因素对高等院校的油画专业学生造成环境影响,使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不过硬.一般创作课程的教学都安排在大四的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分配在毕业创作上,造成了学生的创作形式单一,语言匮乏,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深度不足以灵活驾驭创作,作品感染力弱.三,对形式美的探索可提升创作思维及创作语言不同历史时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都不同.有各种因素制约着艺术家的观念,比如社会制度,政治因素,以及民族的地域因素,新的社会形态会产生新的社会观念.新的形式.在探索艺术有关范畴内美的形式语言会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发展.形式语言的发展,加上观念的转变和进步使得油画的题材也有发展.例如85时期的代表作品,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父亲》,相较"85美术时期"以前的的作品相比有了形式和内涵的转变,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作用使得这批艺术家们解放了思想,开始回归艺术的本体,没有了前一时期"红光亮"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一系列新形势新内涵的作品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艺术形式是支撑艺术品内涵的唯一条件,一件高雅艺术品的形式无疑是美的灿烂结晶,是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观念的具体实践的产物.后印象主义大师高更的那幅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油画恰恰完美地说明了这一点,画中具有抽象化的色彩和象征性的语言体现了艺术家在追求形式上独具的美.作品是作者艺术体现.艺术形式是支撑艺术品的唯一条件,形式所起的视觉震撼和美学效果在艺术创作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需要对创作主题内容,形式进行构思.艺术品的最终成就来自于艺术家的观念,因为观念决定形式,形式美是创作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所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相对自由的,这使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要有对艺术的独特认识和见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准则.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知是来源于模仿而后又形成的一系列的具有理念性的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艺术家具备了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之后每个人表达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他们对与艺术美的追求止境.参考文献:[1]互动百科..[2]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J人民出版社.2000.《岳阳楼记》.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描写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的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 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由此可见,西方人欣赏水的美.是它的形状,气势,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水由于它本身的美而美,而不是水所附载的其他东西.2.侧重性中国人的旅游审美在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则在于风景的对象描写.中国人侧重于神韵,"尺幅之间见深远".不讲究比例尺寸,更接近于概括与含蓄的真实,"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以情绪为主,各家皆饱览山色而在情绪浓厚时一发其胸中之所积. 而西方人的描写性思维更强,重远近层次,阴影明暗,把是否形似作为衡量风景美丽与否的主要尺度.3.目的性中国人的风景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西方人则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苏轼游赤壁,在赤壁那一望无垠的江面上,苏轼只感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忘记一切烦恼,只感到自己长了翅膀,就要成仙了.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西方很多名着都是按照这些"美"的原则造就的.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其总体设计为几何图形,以数学的对称为基础.一条长桌.后面三扇窗子,光线从中间射人照在耶稣身上,耶稣两边各有六个弟子,又再分为三人小组,每人的动作在构图上形成匀称和平衡.总之,色彩的对比,光线的明暗,凸凹的立体感等形式美是西方人所追求的.(四)旅游用餐差异在西方.用餐时"分食",人们不共用一个盘子或同吃一道菜,而是按相同分量先分好,再每人一份,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用餐氛围较安静,餐具喜用碟子刀叉.而中国人更喜欢热闹,用餐时更倾向于与同伴聊天,谈天说地,高谈阔论.在吃方面.更要与大家"分享"每一道菜,因此上菜是一道一道上.然后大家一起享用那道菜,餐具上大多使用碗和筷子.二,旅游方式差异的成因(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休假制度,社会阶层,社会稳定性等因素.社会因素决定着什么群体可以参加旅游; 政府对旅游的态度和政策决定着旅游的发展.从社会制度上看.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社会奉行等级森严的礼教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参与旅游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士人墨客,极少有普通百姓.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约束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模仿和攀比.这种禁忌一直N20世纪帝制被推翻以后才被打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在休假制度方面的若干次重大调整,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在西方国家,尽管有一段时期处于宗教专制时期,但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即产生了"民主与共和","人人平等"的思想,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很快成为广为效仿的社会时尚.因此.温泉洗浴,海滨度假等贵族化旅游方式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到具有消费能力的大众中.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出现的带薪休假制度.更为工薪阶层享受度假旅游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由此形成了度假生活的传统.(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支付能力和个人收入预期.经济因素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旅游毕竟是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才会去享受的精神文化活动.但在基本的经济条件具备之后,不同的经济条件会对旅游活动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数据大致证明了这一说法.关于经济水平与旅游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观光旅游是初级旅游方式,而参与度假旅游需要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西方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拥有较高职位和收入的群体更倾向于外出度假,而且更倾向于选择多个目的地.不外出度假者大多属于低收人群体.(三)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区域空间范围.这其中,自然地理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各国所拥有的山川,海洋,沙滩,温泉,雪地,乃至气候条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所能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欧洲国家多处于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地中海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海滨度假休闲旅游必然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选择.日本多温泉,因而温泉洗浴度假成为仅次于风景观光的第二大受欢迎产品.中国疆土广大,山地,平原,河流,海滨资源都很丰富,但中华文明起源并长期发展于内陆地区.加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大量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文内涵,而对于海水沙滩旅游价值的认识一直到19世纪末在西方殖民者的带动下才产生.(四)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态度上.人们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界力量的吸引,还是内在需要的推动?西方学者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旅游在西方国家一直与增广见闻,认识自我联系在一起."Crompton(1979)对现代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推力"因素,即"认识自我"的因素远远超过"增广见闻"的"拉力"因素的作用.对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那些"名"山胜水.或者"名"胜古迹. 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是否"有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名气"是由其他人或事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并附着在目的地对象上的,它显然属于"拉力"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当今中国人外出旅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内旅游.最大的目的仍是"增长见识",而能上升到"认识自我"这一层次的还非常少. (五)科技因素科技因素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通讯技术,文化传播技术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上.在西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进步都带给旅游深刻的影响.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大型船只的出现.人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度假;火车产生后,带动了旅行团的出现;私人轿车的出现,引发自驾车旅游热的出现和火车旅游的衰退:民用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跨洲的长距离国际旅游的发展:现代印刷机和摄影器材的发明,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行前准备和游后回忆的技术条件,提高了旅游体验的质量.三,旅游目的地对策建议由于旅游主体受到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对旅游目的就有各不相同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可以根据不同旅游主体的文化背景差异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旅游接待措施.(一)旅游开发要超前虽然相对于西方旅游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者出游的机会会更多,而且会不再满足传统的旅游方式,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会更高.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国内旅游者发展着的旅游需求,推出的旅游产品应该适度超前,可以满足部分具有超前旅游需求的国内旅游者的需要.而对于西方旅游者.则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具有高质量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提前预测和发现旅游者的潜在需求.对已经显现的旅游需求要积极满足. 而对于正在酝酿但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旅游动机的旅游需求则要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进行诱导.尽量由被动应对旅游者2011--~-g23-,t91考试~1:FIl图书馆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何雪萍(南昌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根据特色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作者总结了数字加工技术下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解决方案.并针对目前高校自建数据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内容和功能解决方案问题自有特色资源数据库创建与安全发布系统可以帮助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再进行数据加工和加密处理后在图书馆网站上完全发布. 或者以光盘介质拷贝,供特定范围内用户进行使用.一,特色资源数据库的主要特点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其主要特点如下.1.数字版权保护:控制复印,打印,非法传播,可控二次传播.2.先进的曲线显示技术,高保真原版原式,包括复杂图标,公式等.3.先进的文件压缩技术.占用系统空间少.4.导入导出功能:兼容各种通用元数据,可导出XML标准格式数据.5.全文检索:支持对文本格式电子资源的全文检索二,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1.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结构(1)选题.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进行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 确定主题.应优先选择利用率比较高,用户需求大的,而且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根据本校确立的重点学科,选择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以满足科研需要.(2)动态信息库.依托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学科专业网站,采用对网络信息(虚拟资源)的动态链接,以达到及时报道,发布与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的目的.(3)导航库.对本校重点学科专业建立导航库,内容包括该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学者,电子出版物,产品,学会,协会等方面的网址.(4)学位论文库.内容包括全文收录的本校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重点应放在后两种.(5)文献信息库.建成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论文全文库.期刊论文技术含量高,内容新颖,出版周期短.及时报道学科的研究动态.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水平,应集中力量抓好该库的建设.(6)会议论文库.采用各种渠道,积极搜集,整理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摘要,予以全文报道.(7)成果库.集中展示本校建校以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特别注意反映最新成果和信息;展示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需求转化为主动满足和引导旅游需求,争取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主动地位.(二)旅游产品要多样针对西方旅游者喜欢探险,寻求刺激的特点,可以重点推出旅游目的地的富有挑战性的旅游产品,同时考虑到西方旅游者重视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参与性.使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旅游感受.同时由于西方旅游者注重旅游消费,旅游接待设施要尽可能体现便利性和齐备性.针对中国的旅游者,他们一般比较倾向安全系数高的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就要突出其安全保障性.同时考虑到中方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同慢,在旅游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旅游者的接受程度.并且中方旅游者消费比较经济. 所以旅游接待设施最好经济实用,还能考虑其文化背景,使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有家的感觉.(三)旅游销售要灵活西方旅游者一般希望寻求不同一般的旅游体验,对团队旅游这种传统的旅行方式并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团队旅游虽然整个旅途有保障,但是活动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安排比较死板,缺少灵活性,旅游者无法根据个人的旅行喜好灵活机动地调整在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为了保证全团活动的一致性,只能随团活动.因此,针对西方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时应尽量少用全包价的形式,多采用旅游项目零售形式.让西方旅游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灵活组合旅游活动内容.如同超市购物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原因,国内的旅游者出外旅游历史较短,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一般要求是物美价廉,多数喜欢集体活动,特别是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喜欢以家庭形式出游.因此,针对国内旅游者.旅游产品销售要能带给旅游经济实惠的感觉.五,结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在文化上日益趋同.旅游业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认真考察这些相似背后的具体问题时,会发现表面一致的现象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差异.东西方国家民众的主体旅游方式和旅游习惯有着明显差异,探讨中西方旅游方式差异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组织者为旅游者设计合适的旅游产品,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跨境旅游的质量,并促进中西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陈福义,张金霞.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9目的地国概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15,(4).[4]杜炜.旅游消费行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李辉.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3,(1).[6]王立.中西方旅游观刍议——从海意象传说及相关母题谈起.十堰大学,1995,(1).[7]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8]王秀琳.海外旅游禁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9]喻学才.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0]朱希祥.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旅游方式差异研究

旅 行 大 多 是 在 居 住 地 附近 游 山玩 水 或游 览历 史 名 胜 。 总 体 上 看, 中国 娱 乐 消遣 旅 游 活 动 不 十 分 发 达 . 观 光旅 游 和 近 距 离 以 的休 闲娱 乐 活 动 为 主 , 地 停 留性 度 假 旅 游 比 较 欠 缺 。 西 方 一 而 国 家则 恰 恰 相 反 , 以一 地 停 留式 度 假 休 闲 旅 游 为 主 。 ( ) 游观 念 差 异 二 旅 社 会 主 体 旅 游 习惯 的差 异 .是 社会 主 体 旅 游 观 念 差 异 的 体 现 。 种 旅 游 观 念差 异 , 经鲜 明地 表现 在 日常用 语 和 官 方 这 已 机 构名 称 上 。 从语 言 习惯 上 看 , 于 中 国及 受 中 国文 化 影 响 的 对 其 他 亚 洲 国家 的人 而 言 ,观 光 ” “ 览 ” “ 山玩 水 ” “ 景 “ 、游 、游 、风 名 胜 ” “ 胜 古 迹 ” 广 泛 用 来 表 示 旅 游 的 词 语 , 们 认 为 所 、名 是 人 谓 “ 游 ” 就 是 外 出游 览 名 胜 古 迹 、 旅 , 山水 风 光 , 就 是 观 赏 奇 也 异 风光 ; 中 国 台 湾 地 区 ,观 光 ” 今 仍 是 一 个 完 全 用 来 指 代 在 “ 至 “ 游” 旅 的名 词 , “ 游 ” 词 则 显 然 是 近 代 以 后 从 西 方 词 语 而 旅 一 “ u s 翻译 而 来 的 。 西 方 国 家 ,度假 (aa o ,o dy ” t rm” oi 在 “ vctn hl a ) 、 i i “ 闲 (e ue ” “ 憩 (erao ) 、度 假 地 (eot” 是 西 休 1i r) 、游 s r et n ” “ c i rsr)则 方 人 习惯 于用 来 表 示 旅 游 的 主 要语 词 ,意 味 着 旅 游 就 是 寻 找 个美 好 的地 方 停 留 一段 时 间 而 获 得 休 闲 放 松 ,并 参 加 一 些 令 人愉 快 的 活动 , 就 是我 们 所 说 的 “ 假旅 游 ” 也 度 。 ( ) 游 审 美 差异 三 旅 不 同 文 化 中 的 人 对 同一 现 象 的情 感 体 验 可 能 大 不 相 同 。 如 笛 卡 尔 所 说 :同 一 件 事 情 可 以 使 这 批 人 高 兴 得 要 跳 舞 . “ 却 使 另一 批 人 伤 心 得 要 流 泪 。 ” 同理 , 西 方 游 客 对 同 一 景 观 产 中 生 的 审美 体 验 肯 定 是 大 不 相 同 的 。 1 注 性 . 关 中 国人 关 注 山水 景 观 所 附 载 的 人 文 美 ,西 方 人 则 关 注 其

山水旅游之中西方审美比较

山水旅游之中西方审美比较

山水旅游之中西方审美比较旅游就是游山玩水,这是许多人的看法。

虽然眼光狭窄了点,可不管怎么说,游山玩水确实是旅游的主要或重要内容,因为旅游主要是欣赏大自然,而山山水水是大自然本身最美的部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南朝陶景宏《历代文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第372页)。

山水美是一种较为客观的、不经人为加工过的美。

然而即使是面对这一自然而客观的对象,中国和西方人对它的审美视角、深度、内在意蕴等并不完全相同,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让我们来逐层比较一下这些相同与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山水审美的出发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从我国最古老的《诗经》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人们以优美的景物起兴,以喻男女的情爱,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很是生动。

这恐怕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带有“比德”意味的对自然美的欣赏。

这种“比德”性的审美在先秦形成了较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以后又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

那就是重现实和世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他们将山水看作是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等的象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

汉代刘向在《说苑〃杂言》中。

运用对话形式,对“山”和“水”的含义与象征作了描绘性的说明: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日:“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智者所以乐水也。

古今旅游审美的对比

古今旅游审美的对比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中西方旅游审美的比较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旅游成为了民族文化与人文价值输出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研究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便赋予了其一定的实质意义和学术价值。

北大美学家教授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中西方由于千百年来文化环境的迥异,造就了不同的旅游风格,也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观赏性行为,包括观光、游览、参观和欣赏等;一种是参与性行为,包括登山、露营、冲浪和探险等。

中国的旅游审美属于前者,主体思想就是天人合一;西方的旅游审美属于后者,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似乎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与希望。

对旅游者来说,旅游作为一项精神上的交流活动,它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欣赏风景,这是旅游的最低层次;旅游的第二个层次是领略意境;第三个层次是缅怀故人;第四个层次就是感悟哲理。

这四个层次反映的是人们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所具有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感情和抽象思维等审美心理对审美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些审美心理表现了“逐层深入、逐渐复杂”的特征,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审美心理是综合地呈现着的,体现了旅游者对于旅游审美的独特感受。

中西方的旅游审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同的,我尝试将历史与文化差异、审美内容、审美价值三者结合起来,浅析中西方的旅游风格、旅游类型和旅游特点,以进行旅游审美的比较。

一、从历史看中西方旅游审美的特点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大河文明。

中国大陆东南是长长的海岸线,西南是横断山脉的天然屏障,北方又有茫茫无边的草原、沙漠。

苍海汪洋与高山大漠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阻碍了中国的对外发展,使中国古人的旅游足迹基本停留在中原境内,海外旅行裹足不前。

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的大河文明,使得游客们只能细细游览辽阔的疆土中的每一寸土地,反而让古代游客写出了无数游记著作。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

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

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摘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游客在桂林旅游景点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审美特点。

通过对中西审美文化差异的分析研究,提出构建旅游服务新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审美文化桂林旅游景点新模式一、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一)中国注重旅游与德志修养的结合,西方注重自然美本身的感受。

桂林以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而闻名世界。

在旅游过程中,中国游客在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注重理解和赞美山水依附的人文美;把旅游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希望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而西方游客往往更愿意去在漓江游船甲板上感受阳光、轻风中大自然的真实,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创造生命的力量。

桂林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经常让西方人联想到《阿凡达》、《暮光之城》等影视拍摄地。

(二)中国注重集体归属感,西方注重个人的体验与创新。

在中国,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漓江。

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的诗句来歌颂漓江。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章一直被小学教科书选用。

中国游客希望在欣赏桂林自然景观的时候,希望与古人、名流在内心认知上达到共鸣。

同时,在旅游方式上多采取团体出游。

而西方游客更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强调个体亲身参与、感受。

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美,如动物瞬间的动作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等等。

(三)中国注重模糊性认知,西方注重科学性认知。

基于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理解,对桂林山水的欣赏,中国游客对导游词的讲解并不要求很精确,更倾向于整体把握。

而西方游客的讲解要求相对具有逻辑性,他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漓江水为什么这么清等。

二、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一)“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二分思想。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中西方存在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提倡“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早在周朝时,“天”的概念已经提出,儒家、道家和佛教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都共同起到促进作用。

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论中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第二,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第三,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关键词旅游审美审美价值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现象的情感体验可能大不相同,如笛卡儿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同理,中西旅游者对同一景观产生的审美体验肯定也是大不相同的。

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中国曾有一句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

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

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藤子京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楼远眺,不禁诗兴大发。

但范仲淹应藤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更好。

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很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待人处世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人所传诵。

黄鹤楼的成名与崔灏的《黄鹤楼》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历代的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黄鹤楼游览,吟诗、作赋,更使它添色不少。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上元二年(公元653),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
中西度假旅游发展比较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中西方的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连结。

因此,在度假旅游方面,中西方游客的需求和喜好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

2. 旅游经济:中西方的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在西方,旅游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旅游企业和设施也比较多样化,而在中国这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旅游管理:中西方的旅游管理制度也存在差异,比如在旅游投诉机制、营销手段、安全措施等方面。

同时,中国与西方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同。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西方的理念和实践也存在差异。

西方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推崇可持续旅游,而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中西方度假旅游发展的比较研究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各种因素,为不同旅游市场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中西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浅析

中西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浅析

这种主客二分也同样起着作用 , 西方对 自然的审美有 着两种截然不 同的 言 , 可以将 其概括为一静一动。 我们
心理体验—一 敬畏 自然 、 自然。因而西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 征服 除
三 、 视 中 西 方 旅 游 者 审 美 差 异 。 进 旅 游 业 发 展 重 促
了怀有对大 自然的欣赏之外 , 还具有一种探险和征服 自然的精神 。 因而西方 的游客对于冒险的 、 玩命 的旅游项 目感兴趣 , 注重 身入
成了。 天人合一 的审美模 式。 旅游 的美学本质就在 于三种和谐 : 人与 特征 。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得 民主观 念、 法治 意识成为了社会全
自然的和谐 , 人与人的和谐 , 人与 自身 的和 谐。 。中 国人在旅游过程讲究 体成员所达成的共识 , 他们认为人人能力相等 , 地位平等 , 自由, 行为 人与 不但要懂得欣赏大自然、 溶入大自然 , 还要懂得 用欣赏的眼光去 了解 、 探 人之 间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独立 的性格 。在这样 的政 治背景下 , 国民的精 究和享受人类社会的文明 , 以达到拓展视野、 陶冶情操、 健全心 智的目的, 神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 了开放、 形成 积极 、 进取的民族精神。 在旅游中获得审美的最高境界— — 人与自然 、 社会和自身的和谐。
4人 际关 系 、
中国主张群体至上 , 整个社会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是一种以集体 因而中 国游客注重观赏性 , 主张 “ 心入 ” “ 和 神游 ” 。观 赏过程 就是 游客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可以说审美活动 的质量取 决于旅游 主体的 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古希腊、 古罗 马社会政体中则浸透着 自由思 想
中 西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浅析
美 学 与 艺术

中外游客对颐和园旅游形象感知差异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论文设计

中外游客对颐和园旅游形象感知差异研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论文设计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并在他们心中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成为了各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任务。

互联网成为了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之前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了旅游结束之后分享信息和体验感受的渠道。

本研究选取颐和园作为案例地,通过文献分析法建立理论基础,并选取中外游客对颐和园旅游的网络点评进行内容分析,对比和总结出中外游客对颐和园旅游形象的感知差异。

通过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对颐和园旅游形象的感知差异比较研究,有助于锁定有价值的目标市场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科学规划、开发与管理,为提升颐和园国内国际旅游形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形象感知;颐和园;中外游客;网络文本分析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on between tourist destination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How to attract more tourists to travel and establish a good tourism image in their mi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for each tourist destination.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ouris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before travelling to tourist destinations. It has also become a channel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ing feelings after the end of tourism. Its content also intuitively reflects tourists' perceptions and feelings about th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This study selects the Summer Palace as a case,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basi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elects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net reviews of the Summer Palace tourism, and compares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perception of the Summer Palace tourism imag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differences of the Summer Palace's tourism image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it can help target valuable markets to provide targeted services, promote scientific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promot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Summer Palace,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Key words: tourism image; the Summer Palace;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web text analysis目录一、绪论 (5)(一)研究背景 (5)(二)研究意义 (6)1. 理论意义 (6)2. 实践意义 (6)(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6)(四)研究创新之处 (7)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 (7)(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 (7)1.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 (8)2.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 (8)(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9)1. 跨文化群体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 (9)2.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10)三、对颐和园旅游形象感知的网络文本分析 (11)(一)数据概况 (11)1. 颐和园概况 (11)2.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12)3. 数据分析过程 (13)(二)国内外游客对颐和园旅游形象感知差异分析 (13)1. 认知形象差异 (13)2. 情感形象差异 (17)3. 整体形象差异 (21)三、研究结果与建议 (22)(一)研究结论 (23)(二)颐和园旅游形象提升建议 (23)1. 根据中外游客感知差异的营销建议 (23)2. 根据中外游客负面情感感知的建议 (24)五、不足与展望 (24)附录 (26)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中西方艺术的旅游审美

论中西方艺术的旅游审美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游客消费理念的成熟,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人们在领略大自然奇特风光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各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从中激发热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故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能够表述文化、传播文化的旅游产品的载体就是人文旅游产品。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搞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当前我国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加快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旅游审美;审美价值;差异一、引言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微妙的心理过程。

审美效果的充分获得,需要审美者全身心的投入、专注地进行审美凝神关照,通过视听等五官的感知、思维的联想、情感的交流、深入的领悟和理解等多种审美心理活动的交相引动机制,逐步地获得美感,即由第一层次在生理基础上感官“悦心悦意”的中级美感,最后达到在精神、情感和理性上的“悦志悦神”的至高审美境界。

从旅游主体自身的追求上来说,导向于内心的和谐是旅游审美的高级境界。

人化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故乡,人与人化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有一种情境与心境上的感应,人们总是希望在与之亲近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和顿悟,摆脱人事羁绊,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因此旅游便是使人类饱受污染的精神得到栖息的最佳方式。

人与旅游吸引物的精神契合似乎总是处于一种“心物感应”式的主客体交融状态中,它以“物色之动”为前提,而为“情以物迁”为方式。

”[1]37审美在重塑人的心灵的过程中,在“物我感应”的同时,人的个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张扬和成长。

人离不开现实的空间,旅游使人的心灵在以自然为永恒标志的感性空间中达到超越,这种超越性的心态就会不断为现实生活输送无穷动力,这种稳定而和谐的心理特征会因此而不朽。

“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的环境等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对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特别是人文景观的内容表现不出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敏感性。

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程源哲/江苏省宿迁中学摘要:中西方旅游在审美文化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而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导向等内暮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中西方游客在进行游览欣赏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旅游特点。

本文主要对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实时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认知,以对旅游工作的完善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在业的持续发展当中,全和文化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业的发展很大程文化交际变分,于不同文化的中西方由于在多方面文化因素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因而在文化色彩形成了非的,并且拥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和行为方式,而相地审美在着很多不一样的色彩。

在这样的状,旅只有抓住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地提供相应的务,并人们的。

一、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存在的主要差异所谓审美,指的主要是不同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到当前社会实践内容的影响,进致相应的审美趣味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中西方在这一内有接地彰显,尤相应的审美活,本有着非的,旅也在这个时始塑造成不同的类别。

(一)旅游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方式主要审美主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价值所形成的审美模式,对于言,主要对各种所进行的价值相关的审美内容。

1的方式不同。

在的过程中,中国一般用俯视仰望,方会在地选适的,进行相应地,缺乏一定的。

整个体的区别。

在进行的过程中,中国往往十分注重对整个进行欣,且在的过程中保系统的,而不会孤立地去选一色进行。

方在的过程中,加注重对的;色进行。

意会性,中国游一的审美都对意境有着相当高的重视度,也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中国人的审美往往在一的主特征。

西方不同,在的过程中,十分审美主体的直觉性,也就是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地区别,自己一个,而不中的一部分。

西方的审美方式有着明显的理性化特征,而这种理性了的思考和分析,并且十分强的立性。

(二)旅游审美观念的区别中国在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相当强烈的求同心理,即一.个分有特色,并且美好,的人也会这个地方具有较高的值,进会选了往。

中西方的旅游文化对比

中西方的旅游文化对比

中西方的旅游文化对比,你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1,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史,美洲已经有160年的旅游发展进程,而中国的旅游发展史还是处于初级。

2,游客心理: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游客的旅游是有思想性的和有目的性,计划周密的旅游,而中国人的旅游游客的旅游心理是从众性的,计划盲目导的。

3,旅行社的工作能力,西方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锤炼,有着很丰富的接待、设计、组织经验,中国很多的旅行社还在根据中国的游客摸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旅行社管理、经营的方法首先你要知道中西方旅游的差异:从西方人的旅游心理、习惯、兴趣、安排方式去研究相应的对比中国人的的旅游需求特点。

比如中国人的旅游是从众性的缺乏目的性的,而发达国家的游客很理智的有计划的。

中国人的旅游(包括旅行社)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发的国家的旅游已经发展了近150年由于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不同,中外旅游文化是受文化限制的,中国人和西方让你接受一个食物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中看法。

世界旅游发展史: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方向。

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要因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城市。

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自然的追求;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村变化而忙现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代替,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摘要: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景观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旅游审美特点。

研究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表现及成因,对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审美差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游客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宗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旅游审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差异分析所谓审美差异,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修养的人们,由于受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1]。

中西方游客在这种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规范下所进行的旅游审美活动,必然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审美的中西方差异。

(一)旅游审美方式的差异旅游审美方式主要是指审美主体(旅游者)对审美对象(旅游景观)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

1.散点游目与焦点透视。

在景观游览中,中国游客习惯采用仰视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而西方游客则倾向于框选出最佳范围,典型地显示对象的焦点透视方法[2]。

2.整体性与个体性。

中国游客在进行游览时,强调旅游景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在欣赏旅游景观时要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景色。

西方游客在游览时则注重旅游景观的局部和个体,偏重于对旅游景观的某一部分做专门而精确的观察和研究。

3.意会性与直觉性。

中国游客向来强调那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意会性,在进行旅游景观欣赏时,不太注重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更多地强调景观带给内在心灵的情感感悟。

西方游客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则更强调审美主体的直觉性,即自始至终将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对象进行区分,而不是融入其中。

西方游客这种审美方式较之于中国游客的审美方式更加趋于理性化,这种理性同时包括了知识和科学两方面,并以冷静的思考、理智的分析、客观的审视为支撑,强调游客及景观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二)旅游审美心理的差异中国游客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求同心理,这种心理可谓根深蒂固。

这也是中国游客对所谓的旅游胜地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黄金周”期间各大知名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部分人为了避免被别人认为自己孤陋寡闻、知识浅薄、视野过窄而力图达到与人一致。

西方游客的审美心理则是求异,他们并不喜欢或欣赏相同的东西,因此他们在旅游中热衷并善于发现或沉迷于那些独具特色的景观。

(三)旅游审美追求的差异中西方游客审美追求的民族性差异,在自然美、艺术美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自然美领域中,中西方游客的审美追求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受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中国游客把大自然看作是同自己具有同等品格的对象加以欣赏。

自然景观以其天生丽质,可以畅神怡情,给人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而人又可以全部感情去拥抱自然,希冀借山水慰藉心灵,升华精神,解悟人生哲理,寄托心志情趣,追求一种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中国游客对明丽的高山大川,旖旎的春光,典雅别致的园林,恬淡的自然景色情有独钟。

简言之,中国游客对具备秀、雅、媚等特点的自然景观有较强的偏好,而对雄、奇、险虽也有一定的审美需求,但一般要求审美对象具备一定的可企及性。

譬如以雄伟著称的泰山、以险著称的华山自古以来便为仁人雅士所向往,而壮美的喜马拉雅山目前也只能为少数专业科考队或极限运动爱好者所独享。

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西方游客的审美则显示出了对自然、对原生态的强烈向往和追求。

西方游客普遍对奇、险、蛮荒存在着较强烈的偏好。

他们向往非同寻常的刺激,那种源于自然的难以抗拒的魅力,期待其带来对心灵的巨大冲击力,享受固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的瞬间震撼。

西方游客独特的自然审美追求在其园林艺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许多国家的园林,有很多是建在地势险峻的山上或远离城市文明的洪荒之地,山岩险峻,禽兽出没,原始蛮荒。

甚至在公园、园林中设置废墟、残碑、枯树、沼泽、荒野、冰河,有意渲染一种奇、怪、险峻、雄壮、恐怖、冷酷、阴森、奔放不羁的氛围和意蕴,以满足西方人涉奇、趋险,寻求刺激,试图变恐惧为愉悦,化惊叹为振奋,变痛感为快感的审美心理。

中西方游客在艺术美领域亦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差异。

中国游客进行与艺术相关的审美活动时,较之于作品形式,其更看重作品的内容。

他们以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来约束人的审美趣味,道德感和正义感逐渐成为其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游客欣赏艺术作品时更多地注重于求真,他们喜欢欣赏悲剧,刺激越强烈越感到审美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中国游客还要求文艺作品合乎伦理道德标准,并要有较高的境界层次,同时要以含蓄、细腻的方式表达隽永而美妙的情感或事物。

而西方游客与“文——精——美——柔”的中国游客审美情趣迥然相异,他们更侧重于探险求奇,寻求刺激,追求的是一种“野——粗——丑——蛮”的审美趣味[3]。

二、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差异的成因探析中西方游客在旅游审美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基于各自的文化大背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凝练出来的,其追本溯源是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一)人文地理环境古代中国东面临海,西、北被高山所包围,华夏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中国人形成了长期与土地以及气候打交道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祖先一方面必须要留心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学会取法自然。

长此以往,中国人形成了综合性的思维模式,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属于自然,融通于自然,人也就必须要观察、认识自然,综合思维模式讲求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概括,集和谐性、意象性为一体[4]。

古希腊、罗马作为欧洲文明发源地,其独特的沿海地理位置造就了著名的“航海贸易”的生产方式。

这种讲求开拓冒险、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思维模式是与华夏民族迥异的。

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贸易,不仅使得他们将关注点回归到了“人的自我”,还使他们形成了精打细算、利益为大的思维模式。

这种理性的、以思维为主的“分析性思维模式”深深地烙印在古希腊人的大脑中,并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即线性的、条理的和强逻辑性的审美思维模式。

(二)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中西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传统,在中西方游客审美心理中承传下来,对审美意识形成影响。

例如,人体审美,古希腊好征伐、多战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以身手矫健、形体匀称、长于运动的裸体为美的人体审美标准。

由于对裸体运动员的获胜者塑像进行表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特征确立了,因而对人体美的爱好成了古希腊人的特殊审美趣味,并从此作为传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与中国文化“尚和”、“尚仁”、“专注人生,趋重实际”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也相对保守。

总体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偏内倾型,其特点是言语表达一般较含蓄,喜好独处、静思,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思虑较多而凝重,其在审美上偏好于表达含蓄、幽怨、悲怆情感的艺术作品,即“中和之美”;与文化的多元、非稳定性性质有关,西方的民族性格则相对较为激进,较注重人格之独立,个人之进取,因此西方游客在审美情感上则偏爱外露、夸张、剧烈和迷狂的“冲突之美”[5]。

(三)“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自远古时期,人类便不断地探索自然,并思索人类与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探索从未停止过,但最终也没有一个定论,由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二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没有达成统一。

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将自然称之为“天”这一提法可以追溯到周朝,其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起到了奠基作用,当然儒、道、释三家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经过历朝历代大思想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亦得到了不断深化。

第一,儒家赋予“天”深厚的哲学意义。

孔子认为“仁”是天与人相联系的有效途径,并提倡以“修身”、“安人”来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准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二,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更具哲学思辨性,其认为自然与人是主从关系,人仅作为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其倡导的是人属世界的宇宙生命统一论。

第三,禅宗讲求通过人的自我修炼和内省以实现大彻大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也不难理解中国游客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审美对象是否能陶冶情操、寓教于乐这一现象了。

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的“主客二分”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相对立、相斗争的。

西方人认为事物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进行认识和利用的,他们将自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知,最终掌握自然的规律和本质,进而为我所用。

西方民族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强化离不开其对自然的客观认识。

黑格尔称康德的《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真正出发点,康德对优美、崇高和判断的定义体现了西方美学对大自然客观地探索[6]。

所以,在日常旅游中,西方游客则表现出更为客观地评价自然景观,形式美是西方审美文化的重点之一。

三、结语通过以上研究,更明确了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的差异性,若将中国游客的审美看作是感性而难以琢磨的玄境,那么西方游客的审美则应是理性而追求本真的真境;中国游客的旅游审美活动注重情感的寄托,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则强调形式美的享受。

探讨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游客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提供恰如其分的旅游服务以及圆满完成旅游接待工作。

参考文献:[1]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2:339.[2]刘茜.中西方人文旅游产品审美价值差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4:37.[3]李戎,周均平.美学通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262-264.[4]刘贺.“美”的殊途同归——文本视角下中西方审美角度的比较与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0-21.[6]全娜.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