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反应机制
心理应激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特殊环境、事件或活动引发的个人感受及行为的总称。
心理应激的种类繁多,可以是内在的,比如负罪感、焦虑感等;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缺少协作者、工作压力等。
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机制,可以让我们扭转局势、应对困境或把握机会。
一般来说,当遭受外部的刺激时,人体会产生两种心理应激反应——压力反应和适应反应,并与个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有关。
压力反应:
压力反应是指在受到挑战或威胁时,人体迅速地释放出荷尔蒙,从而产生的集体反应。
它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机制,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有效地应对压力、环境或改变。
适应反应:
适应反应是指在受到环境刺激后,人体自身具备的适应机制,以调节身体和调整心理的反应,以面对新的环境、压力或改变。
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适应新的情况,增强应付压力的能力。
- 1 -。
应激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应激是一个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它有何生物学意义? 2.试分析应激对免疫功能有何影响? 3.应激性溃疡和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预习休克
儿茶酚胺↑ 代偿意义: 心血管系统: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血液重新分布。 呼吸系统:支气管扩张,肺泡通气量↑ 代谢变化:血糖↑ 促进其它激素的分泌: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不利影响: 心血管应激性损伤:高血压,心肌缺血肾、胃 肠缺血性损伤 血粘稠度增加,血栓形成 血粘稠度增加,血栓形成
中奖啦!!!
应激原的特点
应激原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与时间。
不同个体对同样的应激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及
耐受性。
Is stress always bad?
应激意义(Significance of stress)
应激本质上是一种防御适应反应。 有 利 于 机 体 在 紧 急 状 态 下 的 战 斗 或 逃 避 ( Fight or flight)。 如果应激原过于强烈,可以引起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selye将 其称为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 分三期:
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全身适应综合征
Significance BP升高;心跳、 呼吸加快; 反应出现迅速,持续时间短 机体处于“临战状态”保 心脑、骨骼肌血 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 护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 流量增加 Characteristic
1)反复重现创伤性的体验。 (如“闪回” )。 (2)回避与麻木。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敏感易惊醒、激惹性增高、 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表现,也可引起人格改 变。
病生-应激反应发生机制[可修改版ppt]
20 世 纪 30~40 年 代 , Hans Selye研究了实 验动物在创伤、寒冷、 高热及毒物等作用下 的变化,指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 是应激的主要特征, 并提出了应激的非特 异性反应学说。
Nature, 1936, 138:32
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心跳、呼吸加快、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 BP↑ 全身肌肉紧张、胃肠松弛 代谢旺盛、分解加速、负氮平衡 血糖↑、 血浆急性期反应蛋白↑
197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精神病专家 Holmes等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 实验所得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变化事件
LCU
变化事件
1.配偶死亡
100
23.子女离家
2.离婚
73
24.姻亲纠纷
3.夫妇分居
65
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
4.坐牢
63
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中CAs的分泌。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LC-NE)
(Locus ceruleus-norepinephrine neurons-sympathetic/ adrenal medulla axis )
病生-应激反应发生 机制
第一节 概 述
一、应激(stress)的概念
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称应激反应 (stress response)。
Walter Cannon (1871~1945)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
20世纪20-30年代, 从动物实验来研究应 激,发现交感神经的 兴奋;据此提出高等 生物在紧急状态下依 靠交感神经兴奋来维 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他称之为紧急反应
应激中介的名词解释
应激中介的名词解释当我们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身体和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这就是应激反应。
而应激中介则是指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类物质或机制。
它们通过化学信号和神经传递来调节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帮助我们适应和应对环境的挑战。
1.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角色在应激反应产生后,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释放一系列的激素来调节身体的生理过程。
其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应激中介的代表,在应激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通过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提高血压和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等方式,将我们的身体带入一个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以应对危机。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应激中介。
它们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如皮质醇。
皮质醇在应激反应中起到了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提高我们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2. 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应激反应中,炎症和免疫系统也受到调节。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本能反应,可促进创伤修复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然而,过强或持续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性疾病。
在应对短期和瞬时应激时,应激中介物质可以促进炎症反应,但在长期和持续的应激情况下,应激中介物质的调节作用则是抑制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损伤。
免疫系统在应激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应激反应会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使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抵抗力降低,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
研究发现,皮质醇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维持机体内部的稳态。
3. 应激中介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除了对生理反应的调节,应激中介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应激中介,在应激情况下可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释放。
多巴胺被认为与情绪、奖赏和动机等相联系。
应激时多巴胺的释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激发我们的动力和行动。
血清素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应激中介物质。
血清素不足会引起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症状。
在应激状态下,血清素能够通过增加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增加积极情绪和情感调节能力,帮助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平静和乐观。
应激反应名词解释生化
应激反应名词解释生化
应激反应是生物在遇到外部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刺激后,身体内发生的生物化学物质和生理反应的综合表现。
在应激状态下,生物体会启动应对机制,包括分泌应激激素、改变代谢转化、调节免疫功能等,以应对外部刺激,保持内部稳定。
典型的应激反应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其中急性应激反应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和心理反应,而慢性应激反应是指长期受到各种压力和负荷的影响,身体逐步适应,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生化和心理变化。
应激名词解释心理学
应激名词解释心理学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威胁或挑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身体、心理的相应变化。
应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如考试、工作压力、家庭冲突等。
应激反应通常包括心理、情绪和生理的变化。
心理学认为,应激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外界压力而做出的自然反应。
当人们感受到紧张、危险或压力时,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释放一系列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以便身体应对紧急情况。
应激可以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
积极应激是指对有挑战性的局面做出积极应对,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一次考试可以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消极应激是指负面情绪和应对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长期遭受欺凌、生活在不稳定环境中或经历丧失亲人等困境,都可能导致消极的应激反应。
在应激研究领域中,有两个概念是重要的:应激源和应激反应。
应激源是指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任何事件或条件。
应激源可以是外部的,如丧失亲人、失业等,也可以是内部的,如自我期望、焦虑等。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包括心理、情绪和生理的变化。
不同的人对同一应激源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应对资源。
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的,长期的应激可以导致各种不良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等。
因此,应对应激是非常重要的。
应对策略可以包括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管理技巧,寻求社会支持和求助,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应对机制。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一些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压力管理训练等,对缓解应激反应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效果。
总的来说,应激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应激的本质和应对策略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应激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管理应激。
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与调控
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与调控第一章:引言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应激反应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应激反应机制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旨在帮助个体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压力。
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具体作用以及调控机制。
第二章:应激反应机制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在遭受外界刺激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生理上,应激反应机制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的释放可以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血糖升高等生理变化,以供应身体更多的能量来应对外界压力。
心理上,应激反应机制会导致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的产生。
这些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的压力。
第三章:应激反应机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一方面,应激反应机制过度激活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个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病毒侵袭。
另一方面,应激反应机制长期激活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紊乱,增加患心脏病、胃溃疡以及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例如,应激反应过度激活引起的长期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而引发抑郁症。
第四章:应激反应机制的调控途径在调控应激反应机制时,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积极的情绪、良好的社会支持和适当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例如,积极的情绪和社交活动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缓解压力带来的不适。
另一方面,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调控应激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帮助平衡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应激反应的不适。
第五章:应激反应机制调控在特定疾病中的应用应激反应机制调控还在一些特定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中,应激反应过度激活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进而加重疾病的发展。
应激反应
~~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也称为狩猎式反应(医学、护理学专有名词),
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等)时,
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应激反应stress 指由于应激因子(stressor)对动物体的有害作用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一切紧张状态。
这是塞莱氏(H.Selye)(1936)根据机体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而提出的概念。
也可以说是机体遭到侵害而产生反应的状态。
应激反应有时为局部性,如炎症,
有时为全身性,如全适应症候群,
但不论是局部性的或全身性的都与作用因子的种类无关,
通常是机体的统一反应,因此认为具有适应性的意义。
不过应激反应对动物体也有其破坏作用的一面,即所谓的适应性疾病。
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因此这些器官的激素分泌增加。
另外,也影响到免疫系统,因而机体的防御机制等也发生变动。
J.J.Christiam(1950)曾主张应激反应与哺乳类动物的个体数的自然控制有关,即在高密度条件下个体间的互相干挠,会产生社会心理性的应激反应,
因而可带来生殖机能的降低和死亡率的增加,结果严重产生应激反应的种群趋向于崩溃。
但也有反对这种学说的。
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应以抵抗有害刺激,成为应激反应。
第九章 应激(病理生理学)
(三)血液系统
急性应激:pt↑、WBC↑、凝血因子↑ 慢性应激:贫血
(四)免疫系统
1. 急性应激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常 有增加
2. 持续强烈的应激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 抑制
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五)中枢神经系统(CNS)
CNS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 蓝斑区NE神经元激活,NE水平升高, 但过度时产生焦虑、害怕等情绪; HPA轴适度兴奋有助于学习和良好情绪; 但过度或不足引起抑郁、厌食甚至自杀.
应激
( Stress )
第一节 概 述
一、应激(stress)的概念
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原作用时 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 称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二、应激原(stressor)
(一)概念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被称
为应激原。
一定强度、个体差异
(二)种类
第二节 应激的机制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细胞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轴) 1. 结构基础 脑桥蓝斑(中枢位点): CNS对应激最敏感的部位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脑桥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上的 α-肾上腺素能受体
CRH释放增多
启动HPA轴
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1)虽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GC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 (2)出现应激相关疾病的表现
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
上述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出现 多数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 只有少数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GAS是对应激反应的经典描述,体现了 应激反应的全身性及非特异性;
应激反应的神经机制及其调控方法
应激反应的神经机制及其调控方法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会让人出现各种不同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人体为了适应和应对环境中的变化和各种挑战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性质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环境刺激的性质。
应激反应的生理基础,是脑部相关神经细胞的活动。
具体而言,是行为方式决定的神经元活动模式调节体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失衡。
在刺激下,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
同时,大脑皮质和下丘脑被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应激反应的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神经递质和神经递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它们在神经系统内以复杂的方式进行衔接和交互作用,从而调控着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性质。
然而,过度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长期存在的高压力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免疫系统紊乱甚至某些疾病。
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调节和缓解应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方法:1.锻炼身体。
运动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使身体得到锻炼,通过增加肌肉收缩和血管扩张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2.调节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把一些健康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天然饮料,以及鱼类放在食谱上,能够调节体内各种递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加强社交。
在人群中,我们可以主动加入活动或组织,与他人沟通,分享感受,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
交友不仅仅可以分散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人际关系,并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
4.尝试放松技能。
学会采取一些类似冥想、瑜伽、呼吸训练等的放松技能,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从而更好地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压力,采取恰当的方法来调节和缓解应激反应。
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并主动找到解决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都是非常有益的。
植物应激反应的名词解释
植物应激反应的名词解释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同样面临着各种外界环境的挑战。
与动物不同的是,植物无法主动移动自己来逃避外界的压力,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应激反应来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变化。
植物应激反应是指植物对环境中的各种非利性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
一、植物感知与信号传导植物感知环境刺激的能力是植物应激反应的基础。
植物能够感知到光线、温度、湿度、土壤营养状况等多种刺激信号,并将这些信号整合传导到全身,引发一系列应激反应。
植物感知环境刺激主要依赖于光感受器、热感受器和化感受器等多种感知器官,同时也受到植物激素信号和环境信号的调控。
二、植物应激反应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刺激来源和刺激性质,植物应激反应可以分为生物性应激和非生物性应激两大类。
生物性应激主要是指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植物产生的应激反应,如植物对微生物侵染的抗性反应、捕食性昆虫的捕食防御等。
而非生物性应激主要是指植物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温度、光照等非生物刺激的应激反应,如抗寒、抗旱、抗盐等。
三、植物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机制植物应激反应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机制来实现的。
植物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包括植物激素参与的信号传导、转录调控和代谢调控等。
在应激信号传导过程中,植物激素如脱落酸、乙烯、激素IAA等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们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抗应激能力。
转录调控是植物应激反应的关键环节,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转录,植物能够合成所需的蛋白质并实现对外界刺激的适应。
代谢调控是植物应激反应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植物可以改变其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以应对不利环境的挑战。
四、植物应激反应与植物抗逆性植物应激反应对于植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在遭受应激后,会启动一系列抗逆基因的表达,合成逆境蛋白,从而增强植物的耐受力。
这些逆境蛋白包括保护性酶、抗氧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它们能够减轻植物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和蛋白质降解等应激损伤。
植物通过调控这些抗逆基因的表达,增加了自身的抵抗能力,提高了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动物应激的名词解释
动物应激的名词解释动物应激是指在动物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由于环境改变、竞争压力、捕食威胁等外部或内部刺激而引起。
动物在应对这些刺激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或应对潜在危险。
1.生理反应动物在遇到应激刺激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动物机体为了提供更多氧气、能量和血液供应给肌肉和大脑,以应对临时的应激压力。
2.行为反应动物在应对应激时会表现出一系列特定的行为反应。
比如,在遭受捕食者威胁时,动物会表现出战斗、逃跑或冻结等行为,以增加自身的生存机会。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可能会选择迁徙到更适合的地方,以寻找更有利的生存条件。
3.病理反应如果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或者应激刺激过于强大而无法适应,就会导致病理反应。
这包括免疫系统的紊乱、消化道问题、生殖问题等。
长期的应激对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行为异常和身体疾病的发生。
4.适应性应激动物不仅会产生应激反应,也会发展出应对应激的适应性机制。
适应性应激是指动物根据环境刺激的不同,采取一系列适应性行为和生理变化,以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这些适应性机制使得动物能够适应并成功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应激刺激。
5.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应激的机制,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观察动物在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测量动物的生理指标如心率、皮肤电导等,以及进行病理学研究来揭示长期应激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6.保护动物健康动物应激的研究对于保护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动物在应对应激时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可以提供指导性的信息,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动物的福祉。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和减少潜在威胁,降低动物的应激水平,提升动物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动物应激是动物为了应对外部或内部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
急性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作为人类的一种生理反应,应激反应是我们在面对外部紧急情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行为。
急性应激反应则是指我们在极端高强度的应激刺激下,进行的一种强烈且短暂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来源于一次紧急事件,或是持续的日常压力积累导致的累加反应。
在此,我们将探讨急性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
1. 急性应激反应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急性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一种紧张的情绪体验,通常出现在面对紧急情况时。
当我们紧急情况下面对生命威胁或威胁我们身体安全的事件时,我们的身体会以保护自己为主要目的,迅速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持续的短时间反应,通常在一分钟到几分钟内就能得到缓解。
2. 急性应激反应的表现急性应激反应的表现可以表现为身体的多种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血压上升等。
另外,这种生理反应也可能伴随情绪和思维特征,比如恐惧,焦虑,冲动,注意力集中等。
急性应激反应的不同程度,跟事件发生的时候,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这种生理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和消失。
3. 急性应激反应的原理急性应激反应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调整自身的生理状态,以便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体内会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来刺激身体内部的生理反应。
这些物质可以导致我们的心脏加速跳动、呼吸加速,以及大量血液从消化系统流向肌肉系统。
这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可以保证我们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
在急性应激反应后,我们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回归到正常状态。
4. 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但也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一些研究发现,长时间经历高强度压力的人可能会受到不可逆的身体伤害。
这些身体伤害可能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大脑功能等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急性应激反应对我们的情绪状态也会产生影响。
病理生理学 第九章应激
26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1)中枢效应:
ï HPA轴兴奋释放的中枢介质为CRH和 ACTH,特别是CRH,它可能是应激时 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线粒体在细胞应激反应及其生物学效应 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应激反应时,多种内分泌调节机制使机 体代谢水平显著升高,氧化磷酸化增强, ATP↑,以适应应激反应的高能量需求; 但如果应激反应过强,细胞内环境的紊乱 导致组织细胞发生以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 (membrane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显著 增加为标志的线粒体结构损伤。
37
_
Bcl-2
_
应激g高代谢 i
相对缺血缺氧 i
线粒体 ∆ψm ↓
PTP开放
Apaf +Cyt.C
细胞内环境紊乱 细胞坏死
活性氧h Ca2+h
Caspase-9
spase-3
Caspase-3
Caspase抑制剂
酶原
AIF
+
蛋白水解酶
+
无活性核酸内切酶激活
核酸内切酶激活
主要是胞浆内的蛋白质如: PLCγ, 磷脂酶A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2.转录因子
MEKKl能活化NF-κB,从而启动IL-1β、细
胞粘附因子、SOD、iNOS等基因的表达;
40
p38能活化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C/ Ebp家族的转录因子CHOP;
ERK和JNK通过分别活化c-fos和c-jun 以激活AP-1,启动含TPA反应元件(TRE) 基因表达。
生理应急反应的名词解释
生理应急反应的名词解释生理应急反应是指人体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反应机制。
这种反应旨在帮助人们应对危险和压力,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生命。
I. 应急反应的起源生理应急反应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并得以保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
在野外生存中,人类暴露在各种风险和威胁下,因此需要能够快速反应的机制来增加逃生的几率。
这种应急反应被称为“动物的本能”。
随着人类的发展,这种本能在基因层面得到了传承,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I. 生理应急反应的机制1. 催化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应急反应中最重要的激素。
它们由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扩散激活而释放。
这些激素能够在应激时快速加速心率,并增加动脉的舒张性,以促进大量血液输送到肌肉和脑部,为应对潜在威胁做好准备。
2.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划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在应急反应中,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以增加心率、收缩血管,加快血液供应。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在应激情况消退后恢复身体平衡。
3.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应急反应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这是因为心脏收缩力的增强以及外周血管的收缩。
这种调节机制有助于确保血液有效地流送到重要的器官。
4. 呼吸系统的调节:应急反应会导致呼吸加深和加快,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
此外,慢性暴露于压力下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增加哮喘发作的风险。
III. 与长期应激相关的健康问题1. 心血管疾病:长期暴露于压力下,持续的生理应急反应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持续的血压升高和血糖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发作。
2.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长期暴露于压力下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高水平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能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
3. 焦虑和抑郁:长期应激反应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持续的紧张和压力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IV. 应对生理应急反应的方法1. 深呼吸和冥想:深呼吸和冥想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和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分析(已修改)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洪涝、旱灾、地震、雷电、台风、赤潮、冰雹、雪灾、寒潮霜冻、冻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高温、浓雾、酸雨等,每年都有发生。
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广大地区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
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浙江、湖南等20个省市不同程度受灾。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7月8日,地震已造成6919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
而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同时,中国南方也在忍受着巨大的洪涝灾害。
目前已造成农作物受灾3041千公顷,受灾人口5023万人,倒塌房屋19.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0亿元。
面对灾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防灾减灾的科技优势,加快建立科学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机制。
首先,着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重点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
其次,着力做好灾害影响和损失预评估,提出有效防灾抗灾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前组织和部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三,加大对大中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铁路公路沿线、输变电线路、主要战略经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四,加强科学规划和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
第五,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意识,增强应用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技手段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面对灾害,要依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
其次,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
在灾害尚未发生或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大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
第三,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
建设快速有效的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制作和发布早期灾害性天气预警,科学制订和实施防灾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各类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防灾减灾决策部门,实现气象服务覆盖千家万户。
第四,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
第五,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
面对灾害,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灾备中心,建立国家应急机制。
5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到雪灾、地震、洪涝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
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2006年以来,中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围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了各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明晰,这给统筹协调、迅速反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省市各部门孤军奋战,缺乏有效联动、互援机制。
此外,各级应急办普遍缺乏现场指挥、调度的权力和能力,资金投入较少,也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应急办的工作更加靠近值班室的值守应急、信息汇
总,缺少统一指挥、跨行业调度、综合协调的功能;最后,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还不够强。
据了解,在中央层面与应急救灾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部门: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这些部门在各地都有自成体系的应急救灾体系,但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加快国家应急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避免部门职能交叉,使应急指挥机构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可喜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汶川地震救灾告一段落后,立即启动了总结经验的工作,并着手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
随着一次次灾害后的反思,中国在逐步向建立完善的国家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