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会对“壬戌学制”的贡献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评述1922年的学制改革
“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北洋政府教育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第一,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盲从美制”。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但“新学制”提出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等,说明仍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
第二,“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以及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未能考虑到师资、教材、设备缺乏等社会、教育实际;
第三,“新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级的标志,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了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可贵的创造性和庄重的使命感。
壬戌学制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 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三、谋个性之发展, 四、 注意国民经济力, 五、 注意生活教育, 六、使教育易于普及, 七、多留各地方伸缩学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美国移植了著名的中小学“六三三”制。 这是一个优点,尤其是去掉了壬子癸丑学制的双轨 制痕迹,表现了单轨制的民主性,并强调了职业教育。 实践证明“六三三”制是较好的中小学体制,解放 后我国也主要实行了“六三三”制。
(1)目的 1.使学生能依据数理关系,推求事物当然得结果。 2.供给研究自然科学的工具。 3.适应社会上生活的需要。 4 .以数学的方法,发展学生伦理的能力。
(2)内容和方法
初中算学,以初等代数几何为主,算术三角辅之,采用 混合方法。 1算术——四则,质数,因数,约数及倍数,大公约,小公倍, 分数,小数,比及比例,乘方,开方,求积,利息。 2代数——符号,式与项,正负数,四则,一次方程,因数, 倍数,分数,联立一次式,二次方程,联立二次式, 指数,虚数,比例,级数,对数,利息。 3几何——公理,直线,角,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 边形,多边形,平圆,弦切,作图,面积,比例, 相似形。 4三角——角之量法,正负角,弦切割各线,渐近公式,边角 相求,三角应用大意。
解析几何大意课程纲要
笛卡尔坐标及点,正射影及其定理,轨迹方程,直线与一 次方程,两直线之交角,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条件,直线系两线 交点之直线系,圆与二次方程,极坐标,坐标变换,锥分线与 二次方程,锥分线之极方程,切线,法线,次切线及次法线, 极与极线,锥分线之性质(包括下列四种线):抛物线,椭圆 线,双曲线,高等平曲线。
(3)规定高等教育(大学校)修业年限为4~6年。 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 师范4年。 大学校用选科制。因学科及地方特殊情况,得设专门 学校,修业年限 3年以上。 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 无定。 如下是壬戌学制系统图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333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333(原创实用版)目录1.壬戌学制的概念与特点2.壬戌学制的历史背景3.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4.壬戌学制的影响与评价正文【壬戌学制的概念与特点】壬戌学制,即“壬戌学制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体制改革,始于 1912 年,结束于 1922 年。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民主、科学、实用和普及。
这一学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民主革命后的社会需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壬戌学制的历史背景】壬戌学制改革的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民主政治和培养新型国民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
而原有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壬戌学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制体系:壬戌学制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学制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2.教育内容:壬戌学制强调科学、实用和人文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实用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程设置:壬戌学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体育课程,减少了传统经书和诗词歌赋等内容。
4.教学方法:壬戌学制倡导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壬戌学制的影响与评价】壬戌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壬戌学制改革促进了教育普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然而,壬戌学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西化,忽视了我国教育的传统文化特色。
我国199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我国199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是我国于1992年颁布的一项教育制度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改革通过对学制、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从学制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壬戌学制的出台背景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学制的出台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并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
此前的旧学制存在着学制过长、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亟需进行改革。
壬戌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缩短学制、强调素质教育、改变考试制度等。
壬戌学制将义务教育学制由六年缩短为九年,这使得学生更早地接触到高中课程,为高等教育的接续提供了更充分的准备。
此外,壬戌学制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除了智育培养外,还要注重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同时,壬戌学制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制度,强调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培养其综合素质。
壬戌学制的实施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缩短学制使得学生更早地接触到高中课程,提前进入高中阶段,增加了高中教育的时间和深度,为高等教育的接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其次,壬戌学制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再次,壬戌学制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制度,强调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使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成为可能。
最后,壬戌学制的实施也推动了教师培训的改革,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然而,壬戌学制的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制缩短后,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考试压力增大,需要寻找有效的缓解方式。
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配备更多的资源,包括师资、设施等,为此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最后,壬戌学制的实施需要与现实需求相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能力。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壬戌学制(1923年10月— 1926年9月),又称癸丑学制,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年4月18日-1928年5月)实施的一套学制。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最后一个正式学制。
1925年1月3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决定实行“壬戌学制”,以蔡元培为首任校长。
其主要特点为: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年限,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规定了文、理、法、商各科修业年限及三级分段制度;废止预科;增加招生人数,扩大在学人数;规定设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将大学区制改为大学院区制;在省设立大学区,统辖各省大学,以利于大学区与大学之间的交流。
1927年2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本大学组织法及有关学校一切规则,一律取消”。
1927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了“壬戌学制”,规定实行新学制,废除旧学制。
但由于各地学校水平不同,不少学校不能按时毕业,学生只能回乡当私塾先生,使得这一学制未能实现。
1927年8月,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学校管理规程》,仍然采用旧学制,并自1929年开始,进行大学区制的改革试验, 1929年11月,试验结束,试验后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制改革办法》,重新确定各省区划,将全国分为12个大学区。
但实行一年后,因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没有得到推行。
1928年5月21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整理学校系统案》,决定将学校分为中央学校和地方学校两类。
同年6月5日,蒋介石发表训令,撤销各学校管理机构,宣布统一实行大学区制,即全国划分为12个大学区。
国立京师大学堂,中华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民国初年建立后,先后由清朝遗老张謇和梁启超掌管,后来几经易名,直到1928年改名北平大学。
1937年,南迁武汉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联合办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22年“壬戌学制”仿效美国学制的原因论析——兼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学制的演变
①赵 尔巽 等撰 :《 清史稿 》 ( 卷一百六 ) , 中华书局 1 9 7 7 年版 , 第3 0 9 9 页。
・
1 8 6・
1 9 2 2 年“ 壬戌学制” 仿效美国学制的原因论析
奏” , 但这 些主张 “ 皆格 于部 议 不 行 ” 。 李 鸿 章 认 识到中国 “ 以章 句 弓马施 于洋 务 , 隔膜太 甚 ” , “ 小
业之 一种 , 亦 为政 治 问 题 之 一 种 , 其 一 切 因革 , 均 与 政 治 及 社 会 组 织 有 至 密切 的关 系 ” l 1 。 如
科举仕途 , 沉 湎 于 古 旧典 籍 之 中 , 皓 首 穷 经 ,兀 兀 穷 年 。清 袭 明 制 , 仍用科举 的办法选拔官 员 , 二 百 余 年 ,“ 虽有 以他途进者 , 终 不 得 与 科 第
为了适应时代对新式人才的需要在清政府里一些开明官员主持下中国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局堂艺局北洋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是中国行之久远的传统教育体制之外的新事物它为当时的中国培育了一批急需的外语机械制造驾驶和军事方面的人才在社会上也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
1 9 2 2 年“ 壬戌学制" 仿效美国学制的原因论析
学制, 都奉 曰本学制为圭臬。 但是这种仿袭 日本 的学制 , 有许多缺 陷, 时势的发展 以及教育理论 自身演进 的 内
在逻辑, 使得人们对此学制 渐生质疑。美国发达 的科技 、 繁荣的经济 、 新颖 自由的学制 以及共和制度下蓬勃发
展的民气, 赢得 了当时中国人的极大赞许, 借鉴美 国的学制 , 成 了追求教育救 国的中国教育界人士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科举取士 ;壬子癸丑学制 ;壬戌 学制;美 国学制 作者简 介 :周宇清( 1 9 7 4 _ 一 ) , 男,安徽肥 西人 , 历史 学博 士,内江师范学院政法 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 主 要从事 中国近现 代思想文化研 究。 基 金项 目:四川 省教 育厅社会科学研 究重点项 目“ 中国人视域 中的美国研究 ( 1 8 9 8 -1 9 3 7 年) ” ( 项 目编
浅析《癸卯学制》与《壬戌学制》的学制系统的异同
浅析《癸卯学制》与《壬戌学制》的学制系统的异同作者:李秀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8期《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年1月13日,是中国近代由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教育部于1922年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并于同年颁布了《学制系统改革案》,称为《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
通过比较这两个学制的学制系统,可以看出《癸卯学制》和《壬戌学制》的学制系统在其结构体系、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有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别。
一、《癸卯学制》的学制系统(一)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癸卯学制》学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设立的蒙养院和初高等小学堂三级的修业年限为13年,初等小学堂的性质为强迫性教育,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是以学生识字的多少为标准。
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就只设立中学堂一级,中学堂兼具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属于普通教育性质。
中等教育通过教授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等毕业后成绩略差的学生就就业,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继续深造。
“所设科目有修身、读经讲义、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
”高等教育分为三级。
第一级为大学预科。
第二级为大学本科,大学本科阶段对每个科目都规定了具体的课程体系。
第三级为通儒院,通儒院主要是为本科毕业不想就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学习的场所,修业的时间是5年。
除此之外还有平行于分科大学的译学馆,主要设立一些语言类的课程用以专门培养各类翻译人员。
(二)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得以繁荣与昌盛的重要供给站,师范学堂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的教员是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媒介,《癸卯学制》中的师范教育根据所设科目的性质以及教授内容的深度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高级师范学堂两类。
初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培养合格的教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对人才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初级师范学堂设立了性质不同的完全科和简易科。
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
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行的学制。为区别于,亦称“新学制”。
壬戌学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方面给予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也要求在教育方面能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大学和专门学校的课程,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未提出具体方案,原则上仍根据1912年颁行的标准,参以各校意见,送教育部核定。
在这次制定“新学制”过程中,各省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都先后组织了新学制研究会或讨论会,研究讨论本省区学校如何调整和试办问题广州执信学校是全国最早进行新学制试验的学校江苏、山西等省区也组织了新学制课程研究委员会或课程标准草案审查会,研究和审查“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制订问题。教育界对学制和课程改革发表了不少文章和意见。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新学制各科供各校使用。
二、壬戌学制的特点及影响
新学制具有如下特点:1。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2。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许多富有弹性的措施,比如关于普通教育阶段是否设立职业科,中学分段后各校该设哪些科目等,皆“斟酌地方情形”,“视地方需要而定”。;3。新学制将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4。 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加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5。 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同时,中学还实行了学分制和选科制,以及优异学生可以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新学制在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时下,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该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目前已组织全国五百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
今年1月7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向社会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如何在面向未来的变革中不丢失传统,是今天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此,有必要回望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1922年壬戌学制诞生的过程。
胡适:“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弹性”对乡村教育尤为重要在壬戌学制之前,中国已颁布过四次壬戌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
由于此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故1922年的壬戌学制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看得出来,这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
不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7条“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
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
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新制六年小学,在乡僻之处,虽不易办到,然四年国民小学,或优为之。
”其所言“四年国民小学”即“初小”。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在1922年《对于新学制的感想》一文中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他还现身说法——这个弹性制是很需要的。
现在死板板的小学对于天才儿童实在不公道,对于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也不公道。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学校制度经历了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民国教育学校制度演变的过程:一、清末学制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命运,清政府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未能实施。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二、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壬子学制,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壬子学制较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1915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
这一时期,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
三、壬戌学制的颁布1922年,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是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五、现行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学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教育制度亟待改革。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及解决留学生回国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对学制进行改革。
1922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高等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本科为四年制,研究生则为两至三年制。
此外,学制还取消了留学生回国统一在京考试的规定,改为在各省设立考试委员会进行考试,更加灵活地解决留学生的资格认定和选拔问题。
1922年学制的历史地位重要而深远。
它标志着中国教育从传统的“科举制度”向现代化的教育制度转型的重要一步。
这一学制改革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学制的基础上,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后来的义务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是为了满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内容是将高等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并取消了留学生回国统一考试的规定。
这一学制改革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转型。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333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333摘要:一、壬戌学制的概念二、壬戌学制的历史背景三、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四、壬戌学制的实施及影响五、壬戌学制的评价正文:壬戌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它的全称为“壬戌中学课程设置与教育实施纲要”。
该制度始于1922年,以对应农历的壬戌年得名。
下面将从壬戌学制的概念、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实施及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壬戌学制的概念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现代学制。
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中学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各三年。
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科学、民主、国家主义,以适应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二、壬戌学制的历史背景壬戌学制的出现,与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密切相关。
在民国初年,我国社会面临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国家危机、民众觉醒等挑战。
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振兴民族,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科学知识的人才。
三、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壬戌学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学制体系: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学制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2.课程设置:强调科学、民主、国家主义,增加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3.学龄年限: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计十二年。
4.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壬戌学制的实施及影响壬戌学制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壬戌学制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许多地区的教育水平仍然低下。
五、壬戌学制的评价壬戌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它的历史意义和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壬戌学制1922学制
第三节1922年的学制改革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
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
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1922年学制的制定1919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新的学制系统。
1920年第六届年会,又有安徽、奉天、云南、福建诸省提出改革学制提案。
1921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讨论学制改革为中心,其中有广东等11个省区的代表提出了11件学制改革议案。
经会议讨论,议决以广东省提案为大会讨论蓝本,提出了新的学制系统草案。
第七届年会后,各地教育界纷纷开会讨论新学制,许多教育杂志还专辟了学制改革研究专号。
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于 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
同年10月,教育部又将修订稿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1月2日,以大总统黎元洪令颁布施行。
二、1922年学制的内容与特点1922年学制不提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在“新学制”总说明中提出,学制系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分为三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方情形各异,而社会的要求繁杂,故于设学分科,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并顾及其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等。
新学制仍把学校教育分为普通、师范和职业教育三类。
在普通教育方面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单轨制形式.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特点是:1.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划分教育阶段“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
近代壬戌学制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观照
近代壬戌学制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观照目录一、内容概述 (1)二、近代壬戌学制的历史背景 (1)三、壬戌学制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影响 (2)1. 教育体制的变革 (3)2. 师资培养模式的调整 (4)3. 教育内容的更新 (5)四、壬戌学制对师范生的影响 (7)1. 学术观念的转变 (8)2. 职业发展的规划 (8)3. 教育实践的改进 (9)五、壬戌学制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启示 (10)1. 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11)2. 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2)3. 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 (13)六、结论 (14)一、内容概述本文档主要探讨了近代壬戌学制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观照,分析了壬戌学制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革及其对师范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教育制度的角度来看,壬戌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对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顿和改革。
教育理念的转变,如强调国民教育、民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为师范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程设置的调整,如增加师范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壬戌学制对中国师范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推动了教育制度的现代化,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优化。
这些变革对后世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今天的师范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二、近代壬戌学制的历史背景近代壬戌学制,即中国民国时期的壬戌年(大约公元XXXX年)所实施的学制体系,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
这一学制的诞生,是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觉醒,意识到教育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开始寻求教育改革的路径,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意识到师范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关键,于是近代壬戌学制应运而生。
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在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中国近代学制发展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的内容包括各学制的特点、地位,以及学制的名称,且多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本文将对我国近代学制中的壬戌学制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提供帮助。
一、壬戌学制的产生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从1919年第五届年会起即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
经过三届年会讨论议决,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二、壬戌学制的指导思想壬戌学制提出七项标准作为新学制的指导思想。
分别为: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三、壬戌学制的特点1922年学制的公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学制的主要特点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主要表现为:1、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的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
2、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333
壬戌学制名词解释333
壬戌学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制,具体时间为1642年至1901年(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
以下是对壬戌学制的解释和拓展:
1.壬戌学制的含义:壬戌是指中国农历历法中的一种年号,学制即指规定了学校的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制度的体系。
壬戌学制是在这一时间段内推行的教育制度。
2.壬戌学制的特点:
-统一规范的教育制度:壬戌学制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次规范化改革,统一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规范。
-兼顾经世与修身教育:壬戌学制的课程设置注重兼顾实用性和道德修养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推崇儒家经典:壬戌学制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将《四书五经》作为核心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官学与私学并存:壬戌学制期间,官方设立的官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私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3.壬戌学制的影响:
-培养了一批重视实用技能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为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推动了中国教育机构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为后来的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壬戌学制的实施期间,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得教育制度的改革受到一定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总之,壬戌学制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注重兼顾实用性和道德修养,推崇儒家经典,并在教育机构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十三讲 壬戌学制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该会是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代 表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教育团体,发起人为沈恩 孚、黄炎培、经亨颐等,早在全国教育会联合 会第一届年会上,湖南省教育会就提出了改革 学制系统案,1921年在广州第七届年会上提出 “学制系统草案”,后经1922年召开的学制会 议以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的讨论、 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向全国 颁布,就是壬戌学制。所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对新学制的制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
过重划一 多仿效他国 实施普通教育之学校重复太多
多正系学校,少旁系的学校
高等小学校与中学校毕业生之危机 缺乏培养共和国民之精神
{1919年顾树森“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 见”《教育杂志》第12卷10号}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之一
(1)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
13、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 14、各地方得设中等程度补习学校或补习科 15、职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地方定 依旧制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 16 、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 教员养成科。 17、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 18 、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两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 学毕业生。 19、师范学校后三年得酌行分组选修制。 20、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得酌设相当年期 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讲习科。
二、壬戌学制制订的过程
酝酿准备:改革学制系统提案 实际运作:拟定“学制系统草案” 进入高潮:讨论、试行、专家评论 审定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修正案、
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的制订过程体现了群众行为与政 府行为、普通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讨论 与试办相结合的特点。
三、壬戌学制内容
壬戌学制
第十三章壬戌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年颁布,称“1922年学制”,因这一年为旧历壬戌年,所以又称“壬戌学制”,为了有别于“壬子癸丑学制”,也称“新学制”。
该学制确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三年、三年,所以还称“六三三制”。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一、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壬戌学制发轫于1915 年,从1915-1922,正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势必给学制改革以深刻影响。
具体表现在:(一)、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欧洲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自动发展的机会。
民族资产阶级出自于办好企业、发展生产、创造更多利润的愿望,迫切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也希望劳动者受过一定的教育,成为管理机器的熟练工人。
而当时的壬子癸丑学制却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过重划一;多仿效他国;实施普通教育之学校重复太多;多正系学校,少旁系的学校;高等小学校与中学校毕业生之危机;缺乏培养共和国民之精神(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1、彻底批判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最为彻底,其主要表现就是将矛头直指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五四前后,对孔子的口诛笔伐声势浩大,昔日圣人的神圣光环荡然无存,这是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一个方面。
封建礼教是封建专制的思想支柱,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
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小说以及《我的节烈观》等杂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活跃人物。
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斥责封建主义为“吃人的礼教”。
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实践
一、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改革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国政府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以期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
二、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 教育宗旨的改革民国时期,教育宗旨从“忠君爱国、尊师重道”转变为“民主、科学、实用”。
这一转变意味着教育要从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转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体制的改革(1)学制改革:民国时期,学制经历了多次改革。
191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将学制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2)课程改革:民国时期,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小学和中学阶段。
小学课程以“三民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知识。
中学课程分为普通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普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职业教育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3. 教育方法的改革民国时期,教育方法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同时,教育方法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4. 教育资源的改革民国时期,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教育经费、师资培训、教育设施等方面。
1912年,颁布了《教育经费法》,规定国家财政支出中必须包含教育经费。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教育机构,如教育部、省教育厅、县教育局等,负责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三、教育改革实践1. 普及教育民国时期,政府大力推行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改革学制、增设学校、改善师资队伍等措施,使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据统计,1929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达到3120万人,中学在校生人数达到47万人。
2. 新式教育民国时期,新式教育迅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 年 11 月 对 近 代 中 国 影 响 最 大 的 《学 校 系 统改革案》颁布实 施,这 就 是 当 年 所 称 之 “新 学 制”。 因为这年为旧历 壬 戌 年,故 称 之 为 “壬 戌 学 制”。 此 学制因将主 体———基 础 教 育 小 学、初 中 和 高 中 的 修 业年限分别定为6年、3 年、3 年,故 又 称 为 “六 三 三 制”。这是现代中 国 影 响 最 大,实 施 时 间 最 长,评 价 最好的学校系统 制 度。 该 学 制 方 案 的 制 订,是 全 国 教育会联合会和各 省 教 育 会 智 慧 的 结 晶,其 中 广 东 教育会贡献尤多。
第 15 卷 第 1 期 2019 年 2 月
教育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
Vol.15,No.1 Feb.2019
广东教育会对“壬戌学制”的贡献
熊贤君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1121)
摘 要:中国近现代正式颁布了4个学制,虽然各有其地位,但1922年所颁 布 的“壬 戌 学 制”,被 认 为 是 最 适 应 中国国情,实施时间最长,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系统制度。这个学制在 起 草 和 修 订 过 程 中,广 东 省 教 育 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基本精神、重要学段划分、学校 和 课 程 设 置、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等,基 本 采 用 了 广 东 省 教 育 会 提 交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的思想与举措。对广东省教育会的贡献,学制系统改革议决 案 和“壬 戌 学 制”公 布 后,教 育 界、 学术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壬子·癸 丑 学 制”是 1912—1913 年 间 公 布 的 学校制度系统。此 学 制 设 普 通 教 育、师 范 教 育 和 实 业教育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分三段四级。其三段是 初 等 教 育 7 年 (初 小 4 年 ,男 女 同 校 ;高 小 3 年 ,男 女 分 校 );中 等 教 育 4 年 (不 分 级 ,男 女 分 校 );高 等 教 育 6~7年(大学 预 科 3 年,本 科 3~4 年)。 另 有 师 范
教育和实业教育设学及年限规定。 “壬 子 · 癸 丑 学 制 ”实 施 后 暴 露 出 四 个 方 面 的 主
要问题:第一,各学 段 年 限 有 违 儿 童 身 心 发 展 规 律。 小学学段稍长,尽管比“癸卯 学制”缩短 了 两 年;4 年 中学未免失之过 短;大 学 (包 括 预 科 )过 长,达 6~7 年,学生顺利完 成 学 业,年 龄 也 到 了 24 岁 以 上。 第 二,中等教育问 题 最 多。 中 学 的 任 务 包 括 职 业 与 升 学 两 部 分 ,双 重 任 务 使 得 中 学 教 学 内 容 繁 重 ,课 程 芜 杂 ,而 修 业 年 限 仅 4 年 ,无 法 实 现 预 定 目 标 ,“毕 业 生 谋生既系不易,升学又感困难”[1]。预科之设不伦 不 类 ,人 们 指 斥 “大 学 预 科 之 设 ,即 证 明 中 学 之 劣 ”。 中 学 4 年 不 分 级 段 ,使 许 多 年 龄 较 大 ,或 者 经 济 拮 据 者 因急于谋生而不能 中 途 取 得 毕 业 证 书,只 好 中 断 学 业,造成憾事。第 三,课 程 统 得 过 死,没 有 给 学 校 留 有 余 地 。 学 校 只 有 必 修 课 ,没 有 或 极 少 选 修 课 ,课 时 与部章稍有出入,视 学 者 即 指 为 不 合。 这 在 新 文 化 运动中显得与时代 精 神 大 相 径 庭,学 生 的 个 性 与 兴 趣 、爱 好 得 不 到 尊 重 和 呵 护 。 第 四 ,大 学 预 科 地 位 尴 尬。预科之设本意 是 整 齐 学 生 程 度,减 少 中 学 毕 业 生入大学 的 学 习 困 难。 但 在 实 践 中 滋 生 出 种 种 弊 端,各省高 等 学 堂 取 消 后,预 科 实 际 上 只 限 北 京 大 学、北洋大学和 山 西 大 学 几 所 大 学 开 设。 而 设 于 大 学 内 ,既 非 中 学 ,又 非 大 学 ,教 师 身 份 无 法 定 位 ,有 的 预 科 与 大 学 “抢 饭 吃 ”,课 程 重 复 。
收 稿 日 期 :20180921 作 者 简 介 :熊 贤 君 (1957— ),男 ,湖 北 人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特 聘 教 授 ,博xxj@163.com
1 00
教育学报
2019 年
“壬子·癸丑学 制”公 布 并 实 施 后,批 评 之 声 便 不绝于耳。有的 诋 毁 “教 育 部 只 知 抄 袭 日 制 ”[2]629, 有的批评 “理 想 殊 高 ”,接 地 气 远 远 不 够,许 多 地 方 “与我国多枘凿不 相 容”。 对 于 来 自 各 方 的 批 评,当 年 的 参 与 者 蒋 维 乔 心 平 气 和 地 解 释 说 :“不 能 全 归 咎 于教育部,是盖时 代 为 之,一 般 人 之 经 验 学 识,只 有 此限度也。” 不 [2]629630 能指望刚刚从清 末 专 制 政 体 里 走 出 来 的 民 初 政 府 颁 布 的 “壬 子 · 癸 丑 学 制 ”就 一 劳 永 逸 ,一 锤 定 音 。
关 键 词 :全 国 教 育 会 联 合 会 ;广 东 教 育 会 ;学 制 系 统 改 革 ;“壬 戌 学 制 ” 中 图 分 类 号 :G51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298(2019)01009908 DOI:10.14082/j.cnki.16731298.2019.01.013
一
“壬戌学制”颁 布 前,曾 出 台 了 三 个 学 制,即 “壬 寅学制”(亦称《钦 定 学 堂 章 程》)、“癸 卯 学 制”(亦 称 《奏定学制章程》)和 “壬 子 · 癸 丑 学 制”。 前 两 个 学 制因其将学校的首要任务定为培养效忠统治者的人 才,“读经讲经”比 重 过 大,各 级 学 堂 等 级 森 严,学 程 过长和将女子排斥 在 外 等 严 重 弊 端,故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建 立 后 被 废 止 ,以 “壬 子 · 癸 丑 学 制 ”取 而 代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