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胸有成竹的历史典故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
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
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胸有成竹
成语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成语解释: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
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
成:完全的。
典故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成语例句: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
★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良的人,他聪明机智,胸有成竹。
据说,他小时候就喜欢画画,每次画完之后,都能轻易地把画上的东西变成真实的物体。
他的神奇才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
有一天,张良听说有一头凶猛的大虎在附近出没,每天都有人被它吓得不敢出门。
张良决定去解决这个问题。
他胸有成竹地拿起画笔,画了一只雄壮的狮子。
然后,他把画上的狮子放到了虎出没的地方。
不一会儿,大虎就被画上的狮子吓得不敢再靠近村庄。
张良的胸有成竹,让他成功地解决了村民们的困扰。
后来,张良成了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胸有成竹地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在一次战争中,张良用计谋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胜利。
他的胸有成竹,让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有一次,孔子在国君问他如何治理国家时,他说,“治理国家就像烹饪一样,要有火候。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他对治理国家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孔子的胸有成竹,让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做事情有把握,有信心,有主见和主张。
这种胸有成竹的品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胸有成竹,做事情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信心,不要畏难,不要畏惧失败。
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胸有成竹故事简介
胸有成竹故事简介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名叫张良的年轻人,他胸有成竹,意志坚定,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曾经听说过一位叫做黄石公的智者,便决定前去拜访,向他求学。
黄石公见到张良,便问他,“你来见我有何目的?”张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向您求学,学习智慧和谋略,为国家效力。
”黄石公点点头,开始了他们的师徒生涯。
张良在黄石公门下学习了很多东西,包括智慧、谋略、处世之道等等。
他每天都刻苦钻研,从不懈怠。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修炼,张良终于成为了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
有一天,秦国的王父听说了张良的名声,便派人前来邀请他为秦国效力。
张良思量再三,最终答应了王父的邀请。
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国家谋取长治久安之道。
张良进入了秦国的宫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国家解决了许多难题,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帮助国家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张良胸有成竹,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在军事上也表现出色。
他曾经提出了“以卵击石”的战术,成功地帮助秦国打败了敌人。
他的智慧和谋略,为秦国赢得了无数胜利。
张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谋士,而且还是一位忠诚的臣子。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不遗余力。
他的胸有成竹,使他在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泰然自若,冷静应对,化解危机。
张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逆境中不失自我,才能在困难面前不畏惧,才能在挑战中披荆斩棘。
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张良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胸有成竹的重要性。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胸有成竹,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断前行。
因为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张良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敏锐的头脑。
他常常在竹林中观察竹子,发现竹子虽然在风中摇摆,但却能够屹立不倒,这让他颇受启发。
有一天,汉高祖刘邦找到张良,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君王。
张良对刘邦说,“您的心志必须像竹子一样坚定,才能在风雨中不动摇。
”刘邦听后深有感触,他明白了胸有成竹的重要性。
刘邦登基后,他经常向张良请教国家大事,而张良也总是能够给出明智的建议。
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皇帝。
胸有成竹,意味着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不会轻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这种心态不仅在个人成长中重要,也在团队合作、企业经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有一位名叫乔布斯的企业家,他创建了苹果公司,成为了一位传奇般的商业巨头。
乔布斯在创办苹果公司之初,就有着清晰的愿景和坚定的信念,他深信自己的产品将会改变世界。
正是这种胸有成竹的心态,让他在商业竞争中屹立不倒,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胸有成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心中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坚定,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
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合作,都需要胸有成竹的心态。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清晰,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
而团队合作中,如果每个成员都能够胸有成竹,就能够更好地协作,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胸有成竹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保持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取得更大的成就。
胸有成竹,方能成就非凡!。
胸有成竹的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胸有成竹的故事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并付出努力,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胸有成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胸有成竹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文同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文同的简介:文同(1018~1079年) ,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著名画家,诗人。
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
元丰初年知湖州,逝世于赴任途中。
世称”文湖州”。
胸有成竹的典故: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胸有成竹典故
胸有成竹典故
胸有成竹典故,源自于一则古老的故事。
这个故事始于春秋时期,吴国的楚国。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两个国家之间不断爆发冲突,战
火不断,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
有一次,楚国的诸子百家来到了吴国,其中有一个叫项羽的人特
别聪明勇敢,他在吴国一次行礼时,偷偷地将一把楚国的象棋植根于
自己的胸前,带回楚国,让他的同胞学习。
项羽回到楚国后,着手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以象棋为创办
理念,运用机动性和智取性将其军队组建成一支非常具有战略作用的
力量。
他向兵士们讲述象棋的精髓:「胸中有成竹,脑中有图形」,
他让大家在作战中用到成竹和图形,以快速反应性、灵活顺应的作战
方式,和其它的国家对抗并取得胜利。
后来,这句「胸有成竹」便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表达,指的是在艰
难情形下,要有决断的胸怀,精准的规划和灵活的处理手段,掌握全局,执行有利战略,把握胜算,取胜才有可能。
胸有成竹,就是以成
熟的决断支配整个军事情况,指挥军队打仗,以坚定的态度征服困难。
胸有成竹典故
胸有成竹典故这是一句出自西汉时代的经典典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苦心智慧,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得出成果”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文化传播中崇尚智慧精神的内涵。
“胸有成竹”典故起源于西汉时代,有一名叫做刘洙的军事家,他被请任为督军,却因缺乏经验不敢违背其上司的命令,就把一只缝了布封的娃娃藏在自己的衣服中,一路上都把它抱在怀里。
到达现场,刘洙发现部下已经站成了两排,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他脑筋一转,立刻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将袋子里的娃娃拿出来,吩咐左面的士兵立刻把它穿在身上,然后一些士兵站在娃娃身后,一些士兵站在娃娃身前,一些士兵围绕着娃娃走动。
在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布局里,刘洙真以为自己的部队组织的已经很完美,他满意的点点头,并称它们乃“胸有成竹”。
这句“胸有成竹”的传说,反映出当时的典型社会现状当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的时候,他可以用极少的力量解决最大的问题,这一点被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深深的洞察到。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卢照邻就曾提到,“胸有宽志,胸有成竹,山水之间利国安民。
”可见,“胸有成竹”不仅仅是一句典故,而是卢照邻对于智慧的赞誉,也是对于具有智慧运用能力的人们的赞赏与肯定。
中国历史上智慧精神的传播与发展,也始终贯穿着“胸有成竹”这一精神,并且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先秦的智慧家墨子曾经说过,“一切皆有可能,皆由胸有成竹”,而宋代著名的哲学家郑观应说,“凡胸有成竹者,无事不能,无境不可”,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对于智慧的尊重与信奉。
从实际而言,“胸有成竹”精神是不褪色的,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办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未来的可能性,以及发挥我们智慧的潜力。
在当今社会,“胸有成竹”精神也体现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行为中,很多企业家,在创业的步骤中,都会想办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他们也是用“胸有成竹”的智慧思维,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胸有成竹”精神所体现的创造力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更是一种勇气,勇于创新,勇于拼搏,勇于攀登,而这种勇气也是企业致胜的源泉之一。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却胸有成竹,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人物。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位名叫黄石公的老人,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于是便前去拜访。
黄石公见到张良,便给了他一根竹竿,要他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张良接过竹竿,心中明白,他立即在竹竿上写下了自己的志向,“雄心壮志,要成为一代名臣!”黄石公看到后点点头,表示认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良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了刘邦,最终成为了汉朝的重要人物,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努力之上。
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像张良一样,坚定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实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取得成功。
另外,胸有成竹也需要智慧和谋略。
张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臣,除了努力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谋略,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因此,我们在追求胸有成竹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善于把握机会,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总之,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智慧和谋略,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只有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希望我们都能像张良一样,立志成才,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小时候聪明伶俐,他的父亲就常常告诫他要“胸有成竹”,意思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成语后来就成为了人们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前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据说,有一次刘邦和张良一起去打猎,刘邦看到一只大鹿,就拔出剑要去追杀。
而张良却拉住了刘邦,说,“陛下,我们现在不宜轻举妄动,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才能成功。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停下了脚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们最终成功地捕获了那只大鹿。
从此以后,刘邦更加信任张良,而张良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来为刘邦出谋划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并不是一味地消极等待,而是要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就像打猎一样,如果没有提前思考和准备,就会错失良机,无法成功捕获猎物。
而如果有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就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成功。
胸有成竹也可以用在工作学习中。
在工作中,我们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学习中,也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胸有成竹还可以用在人际关系中。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轻率行事,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取得更好的交往效果。
而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就会容易造成误会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之,胸有成竹是一种处事态度和行为准则,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轻举妄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胸有成竹,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心中有了清晰的计划和把握。
它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赵胜的军事统帅。
有一次,赵胜率领军队准备攻打敌方城池,他事先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筹划,对敌方的布阵、兵力等情况了如指掌。
在战前,他对手下将士说:“我已经在心中描绘了攻城的全过程,并且已经看到了胜利的画面,你们只需按照计划执行即可。
”赵胜展示出了他内心深处已经拥有清晰计划和把握的自信态度。
最终,赵胜果然成功攻下了城池。
这个故事成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源,形容人在事前经过充分准备和计划,对将要面对的事情有清晰的思路和信心。
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思虑周密,对待事情有把握和决心。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事前的准备和计划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对事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思考,才能胸怀成竹,做到有备无患。
1 / 1。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的典故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心中有明确的计划或想法,并且有信心能够顺利实现。
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古代的典故,讲述了一个智者与一位才子的对话。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才思敏捷,富有智慧。
有一天,孟尝君正走在江边,突然遇到了齐国的才子韩非子。
韩非子向孟尝君请教如何能够在政治上获得成功。
孟尝君笑着回答道:“你是否见过竹子?”韩非子点头回答:“当然了解竹子。
”孟尝君继续说道:“竹子生长时,每一节都是一个成竹,每一节都有韧性,但整体上看,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你若想在政治上获得成功,就要像竹子一样,心中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同时又要保持灵活性和韧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要保持韧性和灵活性。
我们应该像竹子一样,坚韧而灵活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胸有成竹的含义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有我们内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对自己有信心,我们才能够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最终取得成功。
例如,一个学生如果有了胸有成竹的态度,他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计划,努力去实现。
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也会保持韧性,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最终取得好成绩。
在工作中,一个有胸有成竹的员工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制定明确的目标。
他会在遇到问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方案,并且灵活应对变化。
这样的员工通常能够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得到认可和提升。
总之,胸有成竹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
只有在内心里有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定和成功。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摘要:
1.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2.“胸有成竹”的历史故事
3.“胸有成竹”在现代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1】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胸有成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咏竹》诗:“胸有成竹,无稿而画。
”成语的意思是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把握取得成功。
【2】“胸有成竹”的历史故事
关于“胸有成竹”的历史故事,最著名的一则与北宋文豪苏东坡有关。
据传,苏东坡在担任杭州知州时,曾前往灵隐寺游览。
他看到寺庙里有一位老僧人在墙壁上画了一幅竹子,画面栩栩如生,仿佛竹子就在眼前。
苏东坡十分欣赏,便问老僧人:“您画竹之前是否已看到竹子?”老僧人回答:“画竹之前,我心中已有竹子。
”苏东坡听后深感启发,认为老僧人所说的“心中已有竹子”,正是“胸有成竹”的道理。
【3】“胸有成竹”在现代的应用和启示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有充足的准备和规划。
做到
“胸有成竹”,我们需要:
1.充分了解和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确保解决问题的过程顺利进行;
3.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迎接挑战。
胸有成竹典故_胸有成竹的故事
胸有成竹典故_胸有成竹的故事胸有成竹,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
成:完全的。
那么你知道胸有成竹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胸有成竹典故,希望大家喜欢!胸有成竹典故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胸有成竹解析[释义]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
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
成:完全的。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胸有成竹的儿童成语故事
胸有成⽵的⼉童成语故事 胸有成⽵是⼀个成语,读⾳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喻熟练有把握,出⾃《⽂与可画筼筜⾕偃⽵记》。
下⾯⼩编给⼤家讲⼀讲胸有成⽵的⼉童成语故事。
胸有成⽵ 北宋时候,有⼀个着名的画家,名叫⽂同,他是当时画⽵⼦的⾼⼿。
⽂同为了画好⽵⼦,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他都常年不断地在⽵林⼦⾥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太阳像⼀团⽕,烤得地⾯发烫(tàng)。
可是,⽂同照样跑到⽵林⾥对着太阳的那⼀⾯,站在烤⼈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的变化。
他⼀会⼉⽤⼿指头量⼀量⽵⼦的节把有多长,⼀会⼉⼜记⼀记⽵叶⼦有多密。
汗⽔湿透了他的⾐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似的。
有⼀回,天空刮起了⼀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场暴⾬就要来临,⼈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的⽂同,急急忙忙抓过⼀顶草帽,往头上⼀扣,直往⼭上的⽵林⼦⾥奔去。
他刚⾛出⼤门,⼤⾬就跟⽤脸盆泼⽔似地下开了。
⽂同⼀⼼要看风⾬当中的⽵⼦,哪⾥还顾得上⾬急路滑!他撩(liáo)起⾐服,爬上⼭坡,奔向⽵林。
他上⽓不接下⽓地跑进⽵林,顾不得抹流到脸上的⾬⽔,就两眼⼀眨不眨地观察起⽵⼦来了。
只见⽵⼦在风⾬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同细⼼地把⽵⼦受风吹⾬打的姿势记在⼼头。
由于⽂同长年累⽉地对⽵⼦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雪天,⽵⼦的颜⾊、姿势⼜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光映照下,⽵⼦⼜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有哪些不同的样⼦,他都摸得⼀清⼆楚。
所以画起⽵⼦来,根本⽤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cháo)补之的⼈,称赞⽂同说:“⽂同画⽵,早已胸有成⽵了。
” 后来,“胸有成⽵”就成了⼀句成语。
——《⽂与可画筼筜⾕偃⽵记》 【求解驿站】原指画⽵⼦时⼼⾥已经有⽵⼦的形象。
后⽤来⽐喻⼈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有谱⼉了。
胸有成竹 汉语成语
胸有成竹汉语成语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历史上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萧景
升的太宰,他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宰相,当时联军进攻,整个城池就快
要被攻破了,但是太宰不慌不忙,他还是坐在厅堂里,继续审理案件,审核人员的报告,做立邦之事,如果不是被那么多联军围困,也不会
有什么犹豫。
于是,萧景升正式成为“胸有成竹”的典范。
这个成语本身的意思就是把想做的事情都事先想好,然后依次实施,大胆做出决定,不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要做第二件事。
胸有成竹,表现出一个人的决心,对待重要事情不能拖延,无论多么困难,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古人以“胸有成竹”这个词能够贴切形容出那时朝廷官员的勇敢
和鲁莽,萧景升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非但没有惊慌,反而胸有成竹
地制定出了安抚联军、救济百姓以及爱护城池的策略,受到举国上下
的称赞和尊敬。
今天,胸有成竹的态度仍然适用。
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重大
决策必不可少。
只要胸有成竹,就能保持清晰的思路,扎实的工作,
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状况。
此时此刻,我们都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勇
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勇敢做出正确的决定,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胸中之竹蕴含的成语典故
胸中之竹蕴含的成语典故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文同的画家,他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都在竹林里钻来钻去,久而久之便将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变化和在不同天气下表现出来的姿态摸得一清二楚。
后来有一位名叫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经胸有成竹了。
成语“胸有成竹”通常表示一个人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件事情或者情况有很清晰的思路和计划,同时也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成语中的“成竹”就是指已经画好的竹子,也就是说画竹子的人已经在脑海中完整地构思了这幅画,所以在画之前非常有把握。
因此,成语“胸有成竹”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心中已经有了详尽的计划和清晰的思路,对于要做的事情已经有了很好的准备和把握。
这个成语中的“胸”指的是内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深处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和计划,这种思路和计划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成功的概率。
同时,这个成语中的“竹”指的是笔画的竹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内心已经构思了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这些构思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就像是已经画好了竹子一样,非常有把握。
总的来说,成语“胸有成竹”强调的是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它鼓励人们在做事之前要充分的准备和思考,不要轻易放弃,要有决心和
勇气去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努力进取,最终取得成功。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摘要:
一、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
1.介绍成语“胸有成竹”
2.成语的来源:历史故事
二、历史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
1.北宋文学家苏轼
2.苏轼的朋友文与可
三、故事情节及成语寓意
1.苏轼画竹子
2.文与可教导苏轼
3.成语寓意:心中已有完整的计划和策略
正文:
成语“胸有成竹”意味着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和策略,做起事情来有条不紊。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讲述了文学家苏轼与他的朋友文与可之间的一段佳话。
当时,苏轼非常喜欢画竹子,他经常观察竹子的生长和形态,试图通过画笔表现出竹子的精神内涵。
然而,尽管苏轼努力尝试,他画的竹子始终无法表现出竹子的独特美感。
有一天,苏轼向他的朋友文与可请教画竹子的技巧。
文与可是个很有才华的画家,擅长画竹子,他的作品备受赞誉。
文与可告诉苏轼,画竹子不仅仅是
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竹子的生长和特性有深刻的了解。
他建议苏轼多观察、多体会,才能画出有灵魂的竹子。
受到文与可的启发,苏轼开始更加认真地观察竹子,从竹子的生长、叶子、枝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轼终于画出了非常出色的竹子,他的画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以“胸有成竹”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和策略,做起事情来有条不紊。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精通兵法,智慧过人,被誉为“百里奚之才”。
有一天,他被推荐给刘邦,成为了刘邦的谋士。
张良深知,要想帮助刘邦成就大业,必须要有一颗胸有成竹的心态。
有一次,刘邦遇到了一件难题,他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重要决策。
张良知道,这是一个考验他胸有成竹心态的时刻。
他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对刘邦说,“陛下,我已经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我会尽快为您准备好。
”。
张良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在心中构思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他知道,只有在心中有了明确的计划,才能在行动时游刃有余。
最终,张良提出的计划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并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并不是一味地急于行动,而是要在心中有着清晰的计划和目标。
只有在心中有了成竹,才能在行动中游刃有余,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需要胸有成竹的心态。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在做出决策和行动之前,先在心中构思清晰的计划和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自信,最终取得成功。
胸有成竹的心态,是一种内心的沉稳和自信。
它不是一味的自以为是,而是建立在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之上。
只有在心中有了成竹,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不慌不乱,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
因此,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都应该保持胸有成竹的心态。
只有在心中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我们才能在行动中游刃有余,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胸有成竹是一种内心的沉稳和自信,是在心中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自信,最终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保持胸有成竹的心态,不断前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中国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他最擅长画竹子。
为了画好竹子,文与可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因此,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这就是胸有成竹的由来。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胸有成竹的历史典故篇一:历史典故的成语历史典故的成语: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胸有成竹(文与可)神话故事的成语: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天衣无缝女娲补天海市蜃楼大禹治水天女散花钻木取火百鸟朝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火眼金睛、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结草衔环、人神共愤、盘古开天地、杜鹃啼血比翼鸟、照妖镜、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月下老人叶公好龙、擎天之柱、十日并出、补天浴日、炼石补天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掩耳盗铃滥竽充数惊弓之鸟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画蛇添足自相矛盾鹬蚌相争杯弓蛇影螳螂捕蝉狐假虎威黔驴技穷道听途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底之蛙愚公移山完璧归赵塞翁失马智子疑邻打草惊蛇盲人摸象杀鸡取卵囫囵吞枣指鹿为马阳春白雪杞人忧天夸父逐日画龙点睛对牛弹琴乐不思蜀黄梁一梦磨杵成针鱼目混珠按图索骥夜郎自大熟能生巧剖腹藏珠老马识途伯乐相马三人成虎望洋兴叹班门弄斧南柯一梦一叶障目饮鸩止渴精卫填海坐井观天篇二: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篇三:8个极美的历史典故8个极美的历史典故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咏絮才高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5、人面桃花唐诗人崔护,才气甚高,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解,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长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6、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典见《李太白集》7、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8、闲云孤鹤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
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
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
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
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
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