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变形观测

合集下载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路基施工的变形监测

路基施工的变形监测

路基施工的变形监测根据设计,路基工后沉降一般地段不应大于150mm,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80mm,沉降速率不大于40mm/y,为了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在软土及松软地基地段需设置沉降及位移观测设备,每个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地面设一个观测沉降板,在两侧路肩各设一个观测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及1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桩及沉降板在同一个断面上.1、技术要求边桩采用C15钢筋砼预制,断面采用15×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2.1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2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砼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深度。

沉降板由钢筋砼底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50×3cm,用C15砼预制,测杆采用Φ40mm钢管,与底板固定在垂直位置上,保护套采用塑料套管,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为宜,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

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施工时特别加强沉降板周板的夯实工作,沉降板周边要减小填筑厚度,并采用小型冲击夯夯实,以保证填料压实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观测桩采用Φ40mm的钢钎,钢钎长度不小于1m,待基床表层填筑完后采用打入法施作。

对边桩、沉降板及为观测而设置的基桩等,在施工及观测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人为破坏和移位。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实、规范,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相关单位。

2、观测要求边桩及沉降板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每天至小观测一次,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当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应保证不小于3天观测1次;填土结束后第1个月至少每周观测1次,第2、3个月至少每2周观测1次,三个月后可每月观测1次,一直观测到辅轨验交结束。

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技术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高速公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路基的变形常常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此,高速公路路基的变形监测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一、研究现状1.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巡检、地面测量和卫星遥感等方式进行。

人工巡检虽然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但是其主要缺点是受到人工主观判断的影响,无法准确反映路基的变形情况。

地面测量可以获得精确的变形数据,但是由于其操作难度大,需要占用车道和要道路交通,耗时耗力,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卫星遥感方法则可以避免前两种监测方法的不足,其可以获取到大范围的路基变形数据,但其分辨率受到卫星性能和天气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得到很高的精度。

2.新兴技术目前,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领域涌现了许多新兴技术。

仪器监测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

该技术利用一些高科技观测仪器,如测斜仪、GPS、倾角传感器等来监测路基变形,其可以实现不间断、高精度的实时监测。

此外,无人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领域。

无人机采用高清晰度摄像头拍摄路基图像,再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路基的特征信息,进而得到路基的变形情况。

室内激光扫描技术是另一种研究领域,该技术可以实现路基表面的高精度三维重建和变形监测。

二、应用前景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巨大。

该技术可以帮助交通部门及时了解道路状况,提供数据支持,指导道路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道路安全。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为交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帮助交通部门更好地规划和优化交通路网。

此外,基于高速公路路基变形监测技术,可以发展出一系列在线信息服务。

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提供实时路况和交通信息,让司机了解道路状况,及时变更路线,避开拥堵路段。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路基的沉降与变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影响着铁路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原因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位变化、地基土-结构相互作用、环境温度变化、施工质量等。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季节性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路基沉降和变形;地基土-结构相互作用是指地基土与铁路路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地基土与路基结构之间存在不均匀沉降时,会引起路基的变形;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路基结构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而施工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路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不规范会导致路基的沉降和变形。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会对铁路运营和行车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路基的沉降与变形会导致铁路线路的轨面不平整,影响列车的行车平稳性,增加列车的运行阻力,从而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

路基的沉降与变形还会影响铁路线路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铁路线路的维护成本,降低铁路线路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铁路线路的事故。

针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观测技术来对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进行监测。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通过地下水位监测井、土壤含水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监测;路基结构的沉降和变形可以通过测斜仪、测振仪、应变计和位移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监测;环境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记录仪等设备进行监测;施工质量可以通过静载试验、动载试验和地基变形观测等手段进行监测。

在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控制方面,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地基土性质、环境温度和施工质量等因素,从而减少路基的沉降和变形;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对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需要定期对路基进行维护和加固工作,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在该环节中,对于路基的沉降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制定评估方案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以供有关人员借鉴。

关键词: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案;沉降点;观测点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薄弱和不稳定的环节。

列车运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加之铁轨并不平整,因此容易导致路基沉降。

为此,本文将从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变形观测的内容与评估要求,研究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并对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以及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近些年以来,国内铁路的建设数量快速上升,确保行车状态的平稳与可靠是当前铁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铁路路基是承载全部铁路轨道重要结构,对列车的平稳、可靠运行具有决定作用。

如果因为路基的沉降引起轨道的凹陷,则会使快速运行的列车产生振动,不利于可靠运行,所以,铁路对路基的沉降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铁轨通过的许多地区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区域地面沉降现象。

由这类沉降导致的诸多问题十分不利于列车的平稳运行。

路基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是整个线路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列车行进当中,因其自身的重量以及轨道的不平顺,会产生频率不同的振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振动极有可能会引起路基沉降,所以,严密观测铁路路基地面沉降是很必要的。

二、变形观测的内容、评估要求1、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通常来讲,路基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如下:即路堤处的变形观测、以及路基面、路基两侧坡脚、还有路基基底和路基两侧路肩的观测。

此外,从过渡段的层面来看,又分为以下的观测内容:即路桥过渡段的观测、还有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堤与涵洞的过渡段观测。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以路基面沉降监测为主,主要在路基面布设沉降监测桩进行路基 沉降监测;路堤填筑较高时加强路堤填筑层沉降监测,在填筑层 增设单点沉降计监测填土层沉降;对于地基压缩层厚的较高路堤 地段进行路基基底、路堤填筑层及路基面沉降监测,在基底设单 点沉降计、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在填土层布设单点沉降计,在 路基面布设沉降监测桩进行各部位沉降监测。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一、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虽然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 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但设计的沉降分析和计算受勘测、 设计、施工、质量监测等众多环节的影响,其精度仅能达到估算 的程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二、沉降变形监测的原则
为确保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砟轨道的铺 设时间,应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重点路基、兼 顾桥、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通过对路基、 桥涵的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统、 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工 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二、沉降变形监测的原则
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变形控制原则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工后沉降一般 不应超过无砟轨道铺设后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 15mm,路桥 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 基与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五、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 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 行定期检测。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变形观测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对地质构造、地表形貌等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运动规律,为资源勘查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形观测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概念。

变形观测是指通过对地质体的形变进行观测和分析,揭示地质构造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地质体的形变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扭曲变形等,可以通过各种测量手段进行观测,如GPS定位、测斜仪观测、地面形变监测等。

变形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构造的活动程度,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方法。

1. GPS定位。

GPS定位是一种常用的变形观测方法,通过在地表布设GPS测站,实时监测地表点的坐标变化,可以获取地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数据。

利用GPS定位可以实现对地质体的形变监测,为地质构造运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测斜仪观测。

测斜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表倾斜角度的仪器,可以对地表的扭曲变形进行观测。

通过布设测斜仪观测点,可以监测地表的扭曲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质构造的活动特征。

3. 地面形变监测。

地面形变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手段,对地表形貌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遥感影像、激光雷达等技术,可以获取地表形变的数据,揭示地质构造运动的规律和趋势。

三、应用。

1. 地质灾害预测。

变形观测可以帮助我们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地质构造的形变情况,可以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在性,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中,变形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构造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工程设计方案,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通过变形观测数据,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3. 资源勘查。

变形观测可以为资源勘查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监测地质构造的形变情况,可以发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指导资源勘查工作,提高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

变形观测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形变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

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内容提要: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标的设置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 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观测点设置原则;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等设备。

其中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需要进行水准测量,其余剖面沉降管、分层沉降计等设备用于特殊监测项目,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情况明确设置位置、规格型号、观测技术要求及成果输出格式。

4、路基面沉降监测: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于路基成形后设置。

本线一般不采用预压措施。

当路基有预压土时,在中心两侧向外3.5m处增设2个沉降板,位于基床底层顶部,并将基底沉降监测的中心沉降板接管至预压土顶部,预压期间按规定要求进行观测;预压土卸除后,将基底沉降板截管至基床表层高度,两侧沉降板拆除,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再设沉降观测桩。

5、基底沉降监测:1)一般情况于线路中心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强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黏性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砂类土、碎石类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2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底面。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公路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公路使用量的增加,公路工程的沉降问题也日益凸显。

沉降会导致路面变形、路基变形、交通安全风险、边坡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

因此,对于公路工程的沉降进行观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观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路工程的沉降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沉降变化情况,为公路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获取公路工程沉降的数据,评估其影响程度;2. 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3. 为公路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观测内容本次公路工程沉降观测的内容包括:1. 路面沉降观测:主要通过GPS观测路面的沉降情况,包括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沉降变化;2. 路基变形观测:通过地面测量仪等设备对路基的变形进行监测;3. 边坡变形观测:使用倾斜仪等设备对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4. 环境监测:监测周边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沉降的影响,如降雨、气温等。

四、观测方法1. GPS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GPS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沉降值;2. 地面测量仪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地面测量,选择合适的观测线路和观测点,利用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测量;3. 倾斜仪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倾斜仪的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倾斜值;4. 环境监测方法:监测站点周边设置环境监测设备,定期观测环境因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五、观测频率1. 路面沉降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共四次;2. 路基变形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共十二次;3. 边坡变形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共四次;4. 环境监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共十二次。

六、数据分析1. 对于GPS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速率;2. 对于地面测量仪和倾斜仪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分析得到路基和边坡的变形情况;3. 对于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分析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沉降的影响,如降雨对路基的影响等。

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

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

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单点沉降计,分层沉降计一、沉降监测的意义路基沉降是高标准铁路建设的重要难题之一。

通过我国多年路基稳定性处理经验的总结,过去常规使用的方法,如沙桩、粉喷桩、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强夯等均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标准铁路路堤路基稳定性处理的要求。

目前,大规模采用的处理方法为以CF基桩(或管桩)和土木复合材料组成的桩网复合结构处理方法。

该方法能解决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高标准铁路路基稳定性处理的要求,能使路堤基础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变形趋于稳定,达到工后“零”沉降的要求(一般工后总沉降不大于15mm)。

桩网复合路基处理结构是通过地质勘探资料和路基荷载(即路堤标高)情况,确定CF基桩的密度、大小、强度和桩身长度等指标。

以上指标的变化将大幅影响工程建造费用。

因此合理选择既能确保路基稳定,又能减少工程建造成本。

虽然设计者已对路基稳定性作了充分考虑,但是绝对的零沉降是不可能的。

路基沉降满足下列曲线形度。

路堤填筑完成后,时间越长路基稳定性越好。

也就是说,路堤填筑完成一定时间后,路基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并且可以根据历史沉降数据预测工后一定时间内总的沉降量。

因此,准确的沉降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勘探、设计具有验证作用,积累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路基处理经验,提高设计水平。

2、对施工质量水平的监测。

如CF基桩的密度、大小、长度以及桩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路基可能长时间不能达到稳定目标,影响工程质量水平和工程建设工期。

3、控制工期。

通过沉降趋势和沉降预测评估,确定上部结构的施工时间。

如何时可以浇注轨道板、何时可以铺设轨道等。

因此,沉降观测是工程分部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4、工后营运期进行沉降监测是线路列车营运舒适度、行驶速度、营运安全、工程维护与保养、使用寿命等评估的重要基础依据。

二、传统沉降观测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沉降监测方法分为两大类,传统法和电测法。

传统法简单实用,人工测量,精度不高,能满足一般路基沉降监测的要求。

路基变形观测

路基变形观测
路基变形观测 路基变形包括三个部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面弹性变形、列车动荷载 作用下路基基床产生的累计变形、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路基面弹性变形, 是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可恢复的变形,与基床表面支承刚度密切相关,采用强 化基床,一般在 1mm 左右。路基基床累计变形,是基床岩土在列车荷载反复作 用下出现的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与基床岩土材料、动强度、动模量密切相关。 采用强化基床,基床累计变形很小,其累计变形值约在 1~2cm 以内,累计变形 率在 1~2mm/年。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受地基岩土性质及相应地基处理 措施、填料性质及压实标准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多,是工程建设管理控制的 重点。 复杂和多样的环境,同样复杂和多样的岩土,以及岩土材料本身固有的不 确定性和变异性,使路基工程十分复杂,路基工程的沉降变形迄今为止尚无准 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因此,为有效控制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变形,必须采取一 下措施: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采取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线下构筑物变形 进行观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线下构筑物工后沉降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 采取信息化施工方法,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 制沉降措施。 1、路基变形观测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 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变形观测; (4)路堑边坡位移观测。 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 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变形观测 点的布设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 整或增设。 (2)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保护,便于集 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3)路基面变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地势平坦、 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可放宽到 100m;地形,地质条 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运营高速铁路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2015)113

《运营高速铁路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2015)113

TG/GW260-2015运营高速铁路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高速铁路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200公里/小时及以上铁路和200公里/小时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铁路。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基础变形监测系指路基、桥涵、隧道的沉降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第四条基础变形监测应严格执行《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及《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等相关规定。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铁路局依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以及与合资铁路公司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负责或由合资铁路公司负责组织制定、审查基础变形监测方案,并按方案实施;根据变形监测情况调整变形监测方案及监测计划;组织监测成果验收。

作为产权单位的合资铁路公司或铁路局应保证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费用的及时投入。

第六条铁路局、铁路公司应做好建设期与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工作的衔接,保持变形监测及监测资料的连续性。

第七条铁路公司应组织施工、沉降评估单位及设备接管单位做好新建铁路基础变形观测标、测量及评估资料的验交。

对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基础变形,应按规定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负责进行整治。

第八条铁路局、铁路公司应及时相互通报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情况,并移交变形监测成果。

第三章技术要求第九条新建铁路基础变形测量的相关资料应在竣工交验时移交。

铁路局应做好以下资料的接收:(一)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二)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三)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四)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五)观测记录手簿。

(六)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七)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八)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九)变形测量技术报告。

第十条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普查监测的范围。

(二)重点监测地段及周期。

(三)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布设及其监测网形。

(四)变形监测的仪器、方法、技术要求。

(五)施测组织方案、安全和质量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基础变形监测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工程测量资质,能够承担高速铁路的变形监测工作。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1. 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周边和内部设置监测点,以监测基坑周
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监测点的设置需要考虑基坑的深度、土质情况、支护结构类型等因素。

2. 监测参数,监测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支护结构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等。

这些参数的监测可以通过测量仪器、全站仪、
倾斜仪等设备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

3. 监测频率,根据基坑施工阶段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测。

4. 监测记录和分析,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基坑变形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下来是日常巡查方案:
1. 巡查内容,日常巡查内容包括基坑周边的支护结构、土体稳
定情况、降水排水情况、施工现场秩序等。

2. 巡查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确定日常巡查的频率,一般包括每日巡查和每周定期巡查。

3. 巡查记录和处理,及时记录巡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4. 巡查人员,确定巡查人员及其职责,确保巡查工作的及时性
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是基坑施工安全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
地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11.2.1工艺概述铁路路基因组成材料颗粒之间存在空隙,在运营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包括:路基面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路堤本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压实沉降、地基的压密沉降,主要是地基的压密沉降引起路基沉降变形。

本工艺适用于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1.2.2作业内容1.沉降观测,2.资料整理,3.资料分析等。

11.2.3观测频率及精度要求一、观测精度要求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1.2.3-1。

表 11.2.3-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1.2.3-2。

表 11.2.3-2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3.沉降变形观测点精度和观测方法见表 11.2.3-3。

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表 11.2.3-3 沉降变形观测点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二、观测频率要求见表 11.2.3-4。

表11.2.3-4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 次/3 天,连续3 次;以后1 次/1 周,连续3 次;以后1 次/2 周。

2.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3.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三、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标准路基工后沉降、沉降速率、不均匀沉降、过渡段差异沉降形成的折角和差异沉降错台控制标准见表 11.2.3-5。

沉降变形观工艺流程见图11.2.4。

图11.2.4 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图11.2.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一、观测方法1.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

第一章变形、变形(Deformation)是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大小或者位置的改变。

引起变形的外来因素主要包括外加力和温度。

变形监测,也称为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是指对物体的变形进行监视测量。

变形监测是一项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对所监测物体在荷载和环境变化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处理、变形分析与预报的测量工作。

变形观测方法一般分为四类:1、地面测量方法2、空间测量技术3、摄影测量和地面激光扫瞄4、专门测量手段变形观测数据分析内容1、几何分析——是分析变形体在空间中和时域中的变形特性;2、物理解释——是分析变形与变形原因之间的关系,用于预报变形,理解变形的机理。

变形的物理解释方法1、统计分析法(或称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所观测的变形和变形成因之间的相关性来建立2、确定函数法——确定函数模型法是利用荷载、变形体的几何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应力第二章建筑物垂直位移观测应该在基坑开挖之前进行,并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而且延续到建成后若干年,直至沉降现象基本停止为止。

垂直位移测量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为了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一般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固定观测路线——设置固定的安置仪器点和立尺点(2)固定观测仪器和人员——监测工作中使用固定仪器和水准标尺,有条件时最好固定人员进行观测。

三固定:路线、仪器、人员保证水准基点稳定的措施远离——深埋——成组埋设——如果布设的水准基点与沉陷观测点之间的距离较远,需要在水准基点和沉陷观测点之间布置联系点,称为工作基点,垂直位移观测包括:①基坑回弹观测——②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③建(构)筑物基础——④建(构)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⑤地表沉降观测——目前垂直位移观测最常用的是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有的情况下也有应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观测。

观测点布设有以下要求:(1)在基坑中央和距基坑底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观测点。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是为了了解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掌握路基的稳定性,以便采取必要的维护和修复措施,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包括实际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通过观测,可以了解路基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三、观测方法1.观测点的选取为了全面了解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该在路基不同位置选取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点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路基不同部位的使用情况,如高速公路的匝道、桥梁附近等,这些地方的沉降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路基的地质条件,如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不同会对路基的变形产生影响。

2.观测仪器的选择为了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全站仪、水准仪或GPS仪等仪器。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并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3.观测方法的确定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可以采用静态观测法或动态观测法。

静态观测法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观测,通过测量地面标志点的位置变化来计算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动态观测法则是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信号来计算路基的变形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四、观测程序1.建立基准点在观测前,应先建立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择在不会发生沉降的位置,如周围的岩石或土质较硬的地方。

建立基准点可以使用GPS仪器或全站仪等设备测量,确保基准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定期观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要确保选取的观测点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施工活动、地质灾害等。

3.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路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信息,并将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路基的稳定性。

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

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

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一、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背景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客运专线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显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对铁路变形进行观测与评估成为必要手段。

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旨在监测铁路沿线地形、地质、结构物及环境的变形状况,为铁路运营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方法1.地表观测技术:包括水准测量、GNSS 测量、全站仪测量等,主要用于监测地表高程、地形地貌、地基沉降等变形现象。

2.地下观测技术:包括钻孔观测、测斜仪、分层沉降观测等,主要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隧道衬砌变形等。

3.结构物观测技术:包括结构物外观检查、裂缝观测、结构物内部监测等,主要用于监测桥梁、隧道、涵洞等结构物的变形状况。

4.环境因素观测技术:包括气象观测、地质观测、地震观测等,主要用于分析影响铁路变形的环境因素。

三、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各类观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等。

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3.数据可视化:利用专业软件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便于理解和分析。

四、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标准与指标1.评估标准: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如《铁路工程地质观测规程》、《铁路工程测量规程》等制定。

2.评估指标:包括变形量、变形速率、稳定性系数等,根据不同结构和环境条件制定。

五、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变形观测与评估:通过对路基变形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路基稳定性,提出相应的维护建议。

2.案例二:某客运专线铁路桥梁变形观测与评估:分析桥梁变形数据,评估桥梁结构安全,针对异常情况制定监测方案。

六、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发展趋势1.智能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分析与评估。

2.实时监测:发展无线传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变形观测路基变形包括三个部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面弹性变形、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基床产生的累计变形、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

路基面弹性变形,是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可恢复的变形,与基床表面支承刚度密切相关,采用强化基床,一般在1mm左右。

路基基床累计变形,是基床岩土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的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与基床岩土材料、动强度、动模量密切相关。

采用强化基床,基床累计变形很小,其累计变形值约在1~2cm以内,累计变形率在1~2mm/年。

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受地基岩土性质及相应地基处理措施、填料性质及压实标准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多,是工程建设管理控制的重点。

复杂和多样的环境,同样复杂和多样的岩土,以及岩土材料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使路基工程十分复杂,路基工程的沉降变形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因此,为有效控制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变形,必须采取一下措施: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采取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线下构筑物变形进行观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线下构筑物工后沉降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采取信息化施工方法,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1、路基变形观测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变形观测;(4)路堑边坡位移观测。

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设原则:(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保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3)路基面变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5)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6)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代表性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①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时,仅对路基面进行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A-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A-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50m~100m。

基床底层地基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A-1型)地基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A-2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②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5m且小于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B-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B-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B-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B-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基床底层地基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1型)地基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2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剖面沉降管校核剖面设剖面沉降管校核剖面设基 床 底 层地 基 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 -3型) 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 -4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剖面沉降管校核剖面设剖面沉降管校核剖面设③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或等于3m ,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小于20m 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C-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时,采用C-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

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或等于3m ,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20m 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C-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C-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

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C -1型) 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C -2型)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C -3型) 沉降板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C -4型)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剖面沉降管校核剖面设 剖面沉降管校核剖面设路基主体路基主体④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5m ,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小于20m 时,路基本体采用改良土填筑地段,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D-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D-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

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5m ,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20m 时,路基本体采用改良土填筑地段,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D-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D-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

H 15m 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 -1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 -2型)H 15mH 15m 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 -3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 -4型)H 15m⑤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E-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E-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

当路堑地段基底为红黏土、膨胀土地基时,不仅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观测。

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E-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5时,采用E-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

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 -2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 -1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 -4型)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E -3型)0⑥当各观测剖面上部采用堆载预压处理时,分别在观测剖面的基床底层顶面两侧布设沉降观测桩,在其中心布设沉降板,观测预压期间路基沉降。

其它元件及预压荷载卸除后路基面观测桩的布设与原观测断面相同。

3、变形观测元件的选取:变形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

路基面采用沉降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

对于剖面观测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

由公司统一招标采购。

4、变形观测元件的埋设:(1)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的制作及埋设:采用Φ20mm底端带弯头的钢筋,钢筋原长不小于40cm,底部做成带弯钩状,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状,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工作。

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顶面后,挖坑埋置于设计位置,坑深30cm,边长15cm,采用砂浆浇注固定。

Φ20m m光圆钢筋沉降观测桩及其埋设大样图(2)沉降板:沉降板的组成: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cm。

路基沉降板的埋设:①埋设位置按设计图纸的位置确定,沉降板埋在褥垫层顶部并嵌入其内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筒,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②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筒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沉降板示意图沉降板钢底板示意图R=25mm沉降板焊接钢筋大样图(3) 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Φ20mm螺纹钢筋制作成钢钎状,位移观测桩长605mm,顶部做成球面状,桩周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进行二级精度测量桩顶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钢筋位移观测桩及其埋设大样图(4)单点沉降计:组成:由沉降板、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及金属软管、锚头、加长杆、灌浆管、底层锚头等组成整体。

电测位移传感器上接沉降板,下接测杆并套金属软管、锚头;加长杆(可根据需要的埋设深度用直通接头加长)上连传感器锚头,下连底层锚头。

工作原理:电感调频位移计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与测杆固接的导磁体活塞杆插入螺管线圈并可来回移动,线圈的电感量与导磁体活塞杆插入线圈的长度有关。

当发生位移时,将引起线圈电感量的变化,电感调频电路将线圈电感量的变化换成频率信号,通过读数仪即可显示位移值。

将沉降计整体埋设,底层锚头锚固到基岩(相对不动点),导线从侧面引出。

当基础下沉时,沉降板随基础一起下沉,使传感器与测杆之间相对滑移,输出信号,获取位移读数,实现沉降观测目的。

性能特点:①采用整体埋设,导线从侧面引出,不影响路面压实施工,使测值与实际工况趋于一致,即使行车过程中也可进行观测;②采用电测位移传感器,可快速准确地直接实时测量沉降量;③不仅可接入综合测试仪进行人工测量,而且还可接入多点综合测试系统,多点自动综合远程测试系统的任意通道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无线遥测系统,实现远程传输、自动测量和运行观测;④高稳定性、高可靠性、极低温度影响,适应恶劣环境和长期观测;⑤采用全数字监测,直接输出数字频率信号,不受导线长度的影响,信号远距离传输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⑥内置智能芯片和储存器,将出厂率定的非线性拟合曲线储存在传感器内,测量时自动完成非线性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