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评话 第4章 受风着凉有侧重,体质强弱各不同——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因其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指出了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太阳病根据感邪的性质、体质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证型: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前二者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后者则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

虽然《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辨治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疗方药及误治变证等亦均有针对性论述,只是还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认识之。

鉴于此,本文兹对《伤寒论》太阳温病证作一肤浅探讨。

1.太阳温病证的概念《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指出太阳温病之症候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外感疾病。

温热外袭体表,肺卫受邪,同样会出现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病表证。

但温热之邪毕竟与风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温热的特点,且易伤津液,故起病之初,即会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不恶寒。

但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期,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只不过是程度轻、时间短罢了。

试想,即使邪热炽盛的阳明病,在初起阶段也会表现有短暂的恶寒(183条),何况是太阳温病的表证?故此处所说的“不恶寒”,是恶寒少的意思,并非一点不恶寒,否则就不能称“太阳病“了。

或许从113条更能证实这一说法,该条云:“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从口渴、发热、脉浮等症状和用汗法治疗看,本证当属太阳温病证,而“形作伤寒”,是指本证有类似于伤寒的恶寒、身痛等症状,也就是说太阳温病也会有明显的恶寒表现。

至于这里出现“弱脉”,乃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意在说明感受的是温热之邪而非风寒之邪,所以,虽“形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同时出现“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阳温病证而非其它。

因此,治用辛凉发汗即可获愈。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大家好,我们上课。

下面我们就看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9页的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

阳气是什么呀?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

那么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人当然就要发热。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就发热,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这个症状。

张仲景又把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个病理性的亢奋,叫做卫强。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

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如果这个衣服没有拿洗衣机来甩干,我们挂在房间里,如果房间的窗户开着,有对流,那么空气是流通的,这个衣服干得就快一些。

如果这个房间的门窗是紧闭的,没有空气的对流,这个衣服就干得慢一些。

所以,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

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是汗出的病机。

汗出的病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面为汗。

我们说,在前面讲《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对第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它的病机,那么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

其实恶风,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太阳病概说一、成因1、风寒外袭(常见)2、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袪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比较少见)二、病位1、足太阳膀胱经、腑,未涉及手太阳小肠经、腑2、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三、生理1、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是人休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行于头、项、后背,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借督脉和肾阳主一身表阳。

其经别散布于心。

2、腑:膀胱司气化,位于下焦和肾相连。

1)化生阳气,输布体表,“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参与水液代谢:化生津液并输布上承,排出废水。

3、阳气:大阳,巨阳,三阳。

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借助于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宣发于上焦(借助于肺气的宣发),输布于体表。

4、太阳主表:(太阳阳气输布到体表的功能),“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1)肥腠理:温养肌表;2)司开阖: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3)卫外而为固:防御外邪。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1、本证:发生在太阳本经本腑(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的证候1)表证(经证,浅表)A、有汗(中风):桂枝汤B、无汗(伤寒):麻黄汤C、表有小寒不角,营卫之气已有不足,或内有阳郁化热:麻桂合方麻黄桂枝二方的其它适应证、禁忌证及加减应用。

2)腑证:A、气分证:小便不利、口渴、少腹苦里急,脉浮数,身微热,治用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B、血分证:表邪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少腹急结、胀满,如狂或发狂。

治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抵当汤(破血逐瘀),抵当丸(化淤缓消)2、变证: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后,新的证候不能用六经病命名的。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类证:类似太阳表证,作鉴别比较。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风寒外袭,太阳首当其冲,人体肌表受邪,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称为太阳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而言。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按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下行至足。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循臂至肩,前行人缺盆,下行络心属小肠;其分支上循面颊,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脉从头至足,循行路线最长,覆盖面积最大,故可主一身之表。

足太阳经行于背,而督脉亦行于背,两脉连于风府,交于百会。

背为阳,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太阳得督脉阳气之资,故阳气充感,而能卫护体表。

《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正是指此而言。

足太阳经外居体表,内属于膀胱之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下焦,内藏津液,与肾互为表里。

太阳之气依赖于肾中阳气的资助,蒸化膀胱所藏之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行于其经,称为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具有温煦肌表、司汗孔之开合、防御外邪之功,《灵枢·营卫生会》“太阳主外”,《灵枢·本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腾理毫毛其应”,均系指太阳之气的卫外功能而言。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者,隶属于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出于下焦。

”卫气生化于肾中之元阳,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卫气首先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

卫气之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肥腾理、温分肉、司开合、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之功,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

卫气虽出于下焦,但其功能的发挥,必依赖于中焦的资助,上焦的开发,其中重要的是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与输布,才能发挥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作用。

因此太阳主表与肺主表的作用是相互协调的,二者并不矛盾。

《伤寒论》太阳篇大意一文通

《伤寒论》太阳篇大意一文通

《伤寒论》太阳篇大意一文通太阳病者,皮表受病之名也。

凡诸邪之中人,多先客于太阳,故首立此篇辨其脉证治法也。

夫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凡诸病脉浮者、头痛者、恶寒发热者、脉浮而头痛者、脉浮而恶寒者、头痛而恶寒者,不问何病,皆名为太阳病。

当向此篇求其病原治法,更详其兼脉、兼证,知名何病而处其治方。

凡邪之中人,不过风、寒、暑、湿、燥、火六者耳,故先举六病辨其脉证治法。

一、中风前所述之太阳病,兼汗出、恶风、发热、脉缓或弱或数者,名为中风。

此其人表气素弱而受邪者也,名为表虚。

治法宜发汗补表,桂枝汤主之。

若兼气滞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兼水气者,小青龙去麻黄汤;若痰涎凝结者,先解表后以十枣汤下之;若水气内停为水逆者,五苓散;若始得中风证,发热有汗,后无汗身疼,脉浮紧而烦躁者,大青龙汤;若桂枝汤证,而兼筋急、四肢挛、身疼、足冷、脉紧者,皆里虚里寒之所致也,慎不可与桂枝汤。

此外亦有兼里虚者,有兼里滞者,宜详而治之。

若变见阳明、少阳及三阴脉证者,宜就各经篇中求治法。

二、伤寒前所述之太阳病,兼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其人素虚弱,或虽壮实之人,而一时有虚而感于风寒湿气,内外俱冷,太阳、少阴俱受邪者也。

此病大都分为三种,一曰“表实伤寒”,二曰“两感伤寒”,三曰“三阴病”是也。

表实伤寒者始虽内外冷,而其人脏气素盛,故暂时阳气自复,里气自温,寒邪不能留伏于少阴,乃随经浮出于太阳之营分,然始中于表之邪在卫分,营卫俱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脉浮紧也。

治法宜发汗泻其表,麻黄汤主之。

邪轻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择用。

若内热者,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夹痰饮者,小青龙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瘀血者,先解表而后下其血,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

此外有宿食者、停酒者、气滞者、上实者,详而治之。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文字版,太阳病(第一、二、三、四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文字版,太阳病(第一、二、三、四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文字版,太阳病(第一、二、三、四条)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 1 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

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更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定的致病的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

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证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

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给改作 jiang,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都得过,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伤寒论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东汉·张仲景1

伤寒论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东汉·张仲景1

伤寒论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东汉·张仲景1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

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

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

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三。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四。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炙)生姜(五两,切)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继续来讲伤寒论。

来看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咱们昨天讲了一定有的三个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如果还有发热、怕风、出汗多的情况,咱们叫太阳中风证,风邪侵犯人体肌表的病变。

太阳病,不管是不是发热,一定有的症状就是恶寒、浑身痛、呕吐、胃气上逆,吃不下东西去,脉象上尺脉和寸脉是浮紧的,这就是【伤寒】。

所谓的伤寒就是身体被寒气所伤,就叫伤寒。

用节气来分,从霜降到春分这一段时间,身体受寒得的病就叫伤寒,还有夏天长时间吹冷气,或者淋雨之后也会出现伤寒证,并不是说夏天就没有伤寒证。

那么为什么会【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呢?寒邪有一个特点是主收敛,但外来的寒邪进入到体表之后,咱们的皮肤毛孔就收敛关闭起来,不让寒邪进来,这样保卫人体的阳气也同样被郁结住了,如果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才表现为发热,这叫阳气郁而化热。

所以寒邪伤人的发热会比风邪伤人的发热也体现的慢一些。

如果你身体平时阳气就足,体抗力好。

所以抵抗力好不好,其实就是看你阳气足不足,旺不旺。

这种人受寒之后会立即发热的,相反呢,哪些身体抵抗力差的人,就可能发热很慢或者干脆都不发热。

【必恶寒】,这个必就是一定的意思,咱们昨天讲了,凡是太阳证,一定是恶寒怕冷的,只不过中风证的怕冷没有伤寒证的怕冷严重。

风是阳邪,伤人没那么重,症状也比较轻,寒是阴邪,伤起人来就不像是风邪那样和风细雨了,是急促凛冽,伤人更重而且更深,也最容易伤人的阳气。

体表的阳气被伤了之后,肌表失去了温煦的作用,所以一定会怕冷恶寒的。

这里的【呕逆】,是指受寒了之后,吃不下东西去,吃什么都没胃口,这个咱们感冒有过这个经验。

这一般是肠胃不好的人才会呕逆,并不是所有的伤寒证都会有吃不下东西去的症状。

太阳病,昨天咱们讲的是会出汗,怕风吹,风一吹就觉得身体更冷,会发热发烧,这叫太阳中风证。

还有就是今天讲的,不出汗、恶寒怕冷、浑身酸痛,这叫太阳伤寒证。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伤寒》之太阳病1.太阳病太阳病是以风寒为主的外邪从皮毛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以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营卫功能失调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以风寒束表、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因在表证之余,主要表现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部位的失和,因而《伤寒论·伤寒例》解释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故将该阶段称为“太阳病”。

2.风寒其实,虽然我们习惯上言风寒“自皮毛而入”,但若细究,外感风寒初起,必始于项僵脊冷、洒然背寒,盖后项正中为风府穴,两旁则有风池穴,此皆风寒汇聚、外邪入侵之所。

反之,这也是外感初起驱邪之地,所以仲景强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若再发挥之,冬春之际为抵御风寒、预防感冒,必以围巾戴帽,保护后项为要(若要避受风热,防御戾气,则以掩口鼻为要,此乃同理——盖温热自口鼻而入也)。

3.分类及表现风寒邪气袭表,伤人营卫和太阳经气,首先病气(风寒为六淫邪气,营卫则属人体正气)。

根据邪气兼夹和人体质之不同,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湿病和太阳中暍四大类。

太阳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主症;太阳伤寒则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太阳湿病为杂邪伤人(风寒湿三气杂至),在恶寒怕冷之余,更以头身重、肌肉酸、关节痛为著;太阳中暍则独发于夏,在表寒之余,更伴见乏力、汗出、口渴等暑伤气阴症状。

此外,六淫中还有燥、火(热)两种邪气,风热自口鼻入,发则肺卫俱伤,当别论之,而燥则为兼化之邪(前已论之)。

4.太阳蓄水若邪气在表不解,壅遏经气,或部分邪气循经入里,伤及正气(尤其是伤人阳气),或兼体虚多寒,进而影响水液代谢,则发为太阳蓄水。

水饮流溢,停于局部,可以伏于肺(属支饮)、停于胃、留于下焦、溢于四肢、泛于肌肤,发为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大青龙汤、防己黄芪汤等证。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004条:太阳病的传与不传

《伤寒论》004条:太阳病的传与不传

《伤寒论》004条:太阳病的传与不传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病,最开始一定是表现为太阳病。

太阳病是一个很急剧的病,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就会传变。

比如很多小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烧,如果治疗不当,很多能治成肺炎,严重的能治成白血病,这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每个家庭命运的问题。

父母不知医为不慈,儿女不知医为不孝。

学一点中医,是人生必修课,尤其在当下这个环境中,你不懂中医,生命安全交给谁?只能交给自己。

自己的命自己作主,这是学中医最大的好处。

为什么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

如果不能做到医者仁心,如果只是一种谋生职业,那还是把命交给自己的好。

你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指望别人来关心吗?指望不上。

六经辨证,其中三阳病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

太阳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里。

太阳病如果没治好,治错了,有可能就会传半表半里的少阳,也有可能传里的阳明。

脉若静者,为不传如果脉不再浮紧或者浮缓了,也就是不怎么浮了,那说明病情自己就快好了,当然也就不会传变了。

如果脉还是稍微有点浮,但不算很快很急,偏平静,那说明虽然还没完全好,但不严重,病邪没那么凶猛,那一般也不会传变。

颇欲吐颇,很,特别的意思。

如果开始特别想吐,那说明有可能要传少阳证了。

因为少阳证的四大特点分别是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这四大特点,张仲景说,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可确定少阳证。

为什么会传到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呢?在第97条有详细的讲解。

这里我们大概提一下,后面会详细说。

病邪侵袭人体,人体也会自保。

就像攻城一样,病邪先侵袭人体的表层防御系统,攻破后才能进入半表半里防御系统,再攻破后,才能进入里层防御系统。

太阳病时,人体调集气血在表层作战,会恶寒发热,但如果病邪太强,打不过,人体就会退守到半表半里。

这是表层城池被攻破了。

为什么就特别想吐了呢?因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一会正胜,一会邪强,正气一胜,就会将邪气往表层赶,邪气一胜,就会往里层传。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作者:张仲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 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味苦寒) 黄连三两(味苦寒)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病有结胸①,有脏结②,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释】①结胸:候名,主要症状是心下硬痛。

②脏结:候名,症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译文】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即“结胸”。

【评析】本条讲结胸症的主要脉症。

结胸与脏结是两类不同的症候,结胸症以属阳、属实、属热为多,脏结症则属阴、属虚、属寒;性质完全相反,而临床症状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作出鉴别。

按之痛,是结胸的主症,因热邪与痰水互结于胸中,所以按之有压痛感;寸脉浮,关脉沉,是结胸的主脉,结胸症的病位偏上,所以寸脉浮,而邪热陷于里,与有形的痰水搏结于胸脘之中,所以关脉沉,邪结而正气不虚,必是沉而有力。

【原文】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①者,难治。

【注释】①舌上白胎滑:舌上白滑苔。

【译文】什么叫脏结症?答:和结胸症的症状相似,但饮食如常,时时下利,寸部脉浮,关部脉小细沉紧,叫做脏结症。

舌上苔白而滑的,不容易治疗。

【评析】本条讲脏结症的主要脉症。

【原文】脏结无阳证①,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释】①阳证:发热、口渴等热象。

【译文】脏结未表现出阳热症症候,不发往来寒热,病人不烦躁而安静,舌苔滑,治疗不能用泻下法。

【评析】本条讲补述脏结的症候特点和治疗禁例。

本条进一步说明脏结症的属性是纯阴无阳。

无阳症指没有发热、口渴等里热症候,也没寒热往来等少阳症候。

邪结在里,应见烦扰不安,其人反静而不烦,可见正阳不振无力与邪抗争,而舌上苔滑,更是阳气大虚的确据,所以虽有像结胸那样的硬满症状,亦决不可治以攻下方法。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①也。

伤寒论条文解析之太阳病分类

伤寒论条文解析之太阳病分类

伤寒论条文解析之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1],脉緩[2]者,名為中風[3]。

(2)[1] 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 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

[3] 中风:中,音众(zhòng)。

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提要】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分析】论中凡言“太阳病”者,一般包括第1条之脉症。

此条既言太阳中风,自当与第1、2条原文合勘。

在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可谓之太阳中风证。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

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

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

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

脉浮缓者,乃风性疏泄、营阴失守之故也。

恶风与恶寒,从严格意义上讲,前者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后者虽处帷幄之中、密室之内,仍凛然畏寒。

而论其程度,前者较轻,后者较重。

然恶风之与寒,每多兼至,恶寒之际,多兼恶风;而恶风之时,常有微寒。

因此,在临床实际中,不必以辞害意,凿分风寒。

【选注】章虚谷:标太阳病者,即提纲首条之脉证也。

首条云脉浮恶寒,合于此条,即脉浮缓、恶风寒也。

其头痛等证,括于太阳病一句中。

以下凡称太阳病者,皆当如此参合。

若恶寒必兼恶风,恶风必兼恶寒,但有微甚之别。

(《伤寒论本旨·太阳中篇》)陈修园:太阳脉浮、头项强痛之病,若得病而即见发热,风为阳邪,其性迅速也;且见汗出,风干肌腠而外不固也。

恶寒之微,见风始恶而为恶风,风性散漫,于浮脉之中,而觉其怠缓也,此病名为中风。

其名为“中”奈何?盖以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毫毛直入肌腠,如矢石之中人也。

(《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陰陽俱緊[1]者,名為傷寒。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太阳篇小结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风寒外束,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脉症。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以及太阳病类似证三大部分。

太阳病本证可以分为经证与证两大类型,而以经证为主。

太阳病经证之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之异,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及表郁轻证三型。

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潘,经气不利,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

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滑,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见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

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形成太阳病证,因其病位在太阳之賠,故亦称太阳里证。

太阳里证可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

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能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菱散。

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人,与療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污热,根据病变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论坛Zhongjing Forum ·栏目主编:陈明协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Column Editor :Chen Ming Cosponsor :Zhongjing Theory Branch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资金项目(编号:4960603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编号:2009-0001)伤寒论评话*Discussion of Shanghanlun梁华龙Liang Hualong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08第4章受风着凉有侧重,体质强弱各不同———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Degrees of Catching Cold with the Attack of Pathogenic Wind Are Different as the Individual Constitution Is Various———Classification and Meridian Transmission of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

方法:分析介绍太阳经气的产生、运行和敷布,指出太阳病大致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类。

从气机的角度详细分析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

结果:太阳伤寒是气机闭合太过,而太阳中风是气机开泄太过。

提出温病的治疗宜忌,以及火法、水法与火逆、水逆的关系。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ridian transmission of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 in Shanghanlun .Methods :The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aiyang meridan qi were analyzed and introduced to point out that the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 could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yphoid fever ,stroke and febrile disease.The typhoid fever and stroke of Taiyang Meridia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from the point of qi activity.Results :The typhoid fever of Taiyang Meridian wa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closing of qi acitivy while the stroke of Taiyang Meridian was cuased by the excessive opening of qi acitivy.The indication and con-traindication of febrile disease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thods of firing and water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adictions of watering and firing.Conclusi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ridian transmission of Taiyang Meridian disease in Shanghanlu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汤液经;神农本草经;汉代Key words :Zhang Zhongjing ;Shanghanlun ;Jingui Yaolue ;Huangdi Neijing ;Nanjing ;Tangyejing ;Shennong Bencaojing ;han dynasty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 :R22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 :A文章编号Article ID :1674-8999(2012)04-0404-03上一章我们基本了解了与太阳病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本章我们谈谈太阳经是怎样发病的,太阳病有多少种类,太阳病是怎样传经的,太阳病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太阳病预后情况如何等内容。

我们知道广义伤寒包括了狭义伤寒、中风、温病、风温等,它们的发病有一个基本相同情形,就是都具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被称作“表证”的临床表现,在具有这些表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称作“太阳表证”。

太阳经气不足,也就是卫气不足,不能够起到抵御外邪的藩篱作用,感冒风寒就可能会引发太阳病。

由于太阳经脉走头部并夹颈、挟脊柱而行,如果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经脉,使太阳经气不能够正常的运行和敷布,就会出现头部、颈项强急不舒,甚或疼痛;风寒邪气侵入人体之后,卫阳之气聚集肌表抗御邪气,卫阳之气在体内外分布的平衡被打乱,人体内部的卫阳之气就相对减少,温煦作用相对不足,患者就会感到怕冷恶寒,而体表的卫阳之气相对增多,因而出现体表温度升高而见发热,所以外感患者经常出现发热和恶寒同时并见的症状。

由于卫气聚集肌表,就会导致脉搏浮·404·动,因而出现脉象外浮。

所以《伤寒论》太阳病的第1条开宗明义就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虽然太阳病多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是根据邪气的情况的不同,既可以见到发热恶寒并见,也可以暂时仅见恶寒而不见发热,还可以见到只发热而不恶寒。

由于风寒邪气侵犯人体,常常相互协同,但是有风多于寒或者寒多于风的不同,所以会出现是侵及营气为主还是侵及卫气为主的不同,还有患者平常体质是比较虚弱还是比较健壮,不同的外来邪气,侵犯不同体质的不同部位,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候。

一般而言,平素体质相对较弱,经常容易感冒的人,多是感受风邪,卫气失常为主的中风证候;平素体质相对较壮,多是感受寒邪,营气失常为主的伤寒(狭义)证候;如果平素内热较大,容易上火的人,多是感受风邪夹热,或者感寒化热的温病、风温证候。

不管是哪种证候,都可能见到脉浮、头痛、发热或恶寒的症状。

卫气在外质轻属阳,所以常称为卫阳。

风性散漫,居无定所,也属于阳性。

如果侵犯到人体的邪气是以风为主,患者又是体质比较虚弱,大多伤及卫阳,以卫阳失常为主。

风邪侵及人体,卫阳之气向体表积聚,用来抵抗外来的风寒之邪,体表卫气相对集中,因而出现体表发热;卫气向体表积聚,与营气的平衡被打乱,对营气失去了应有的约束作用,导致营卫不能和谐,营气从脉中向脉外漏泄,从而导致汗出连连;由于汗出过多,在汗出的时候,卫阳之气也随着汗液外泄,加上卫气积聚于体表,体内的卫气相对减少,所以患者出现了怕风的现象。

恶风和恶寒有所区别,恶风是有风的时候怕风,就是患者不能见到风,而恶寒则是即便门窗密闭也照样怕冷。

恶寒的患者尽管穿的再厚,盖的再多,照样索索发抖。

汗出恶风的患者虽然也怕风,但并不希望衣被裹得太紧,只要不在风口处,恶风的症状就不明显。

又因为感受的邪气以风邪居多,风邪的性质是散漫不拘,加之体质素来较弱,反应能力较差,正气与邪气的抗争趋势比较缓和,所以会出现柔和弛缓的脉象,这里的脉缓,是柔和弛缓,是脉搏跳动的趋势和力度,而不是迟缓,不是脉搏跳动的频率和次数的改变,不是脉率的增加。

太阳病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搏浮浅而弛缓无力的表现,这就是太阳病的证候之一———太阳中风证的主要症状。

营气在里质重属阴,所以常称为营阴。

寒性凝滞,内敛收引,也属于阴性,平常所说的“热胀冷缩”的“冷缩”,就是指寒邪凝敛的特性。

如果侵犯到人体的邪气是以寒邪为主,患者平素体质又比较壮实,大多伤及营阴,以营阴失常为主。

寒邪骤然侵入人体,卫阳一时被寒气束缚,此时体温不会升高而不见发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卫阳积聚肌表以抵抗外来寒邪,因而会随即发热,这就是一部分外感患者一开始没有发热症状的原因。

但不管是卫阳被束缚遏制不能发挥温养功能,还是卫阳积聚肌表抵抗外来寒邪,难以发挥温养的功能,都会出现恶寒的现象,这也是风寒外感初期一定会出现恶寒的原因。

由于寒邪的凝敛性质,侵入机体后,不仅使太阳经气运行不畅,也使营阴瘀滞不通,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产生全身性疼痛。

人体正常情况下,气血的运行、营卫的敷布、经气的传递、脏腑的功能等,都按照升降开合的规律运行。

譬如说胃肠道的运行都应该是向下的,沉降的,是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所以通降是胃肠道的特性,如果出现向上逆行,其结果就会导致反胃、呕吐等症状的产生。

而这种升降出入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升降和开合又是对立统一的,升降开合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失常,都可以影响到其他方面。

例如该出的不能外出,就会影响到该沉降的不能沉降,或者该上升的不能上升,反之也是如此。

就像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全被堵死了,或者管道堵塞了,那么主机也会接着就发生故障。

由于外来的寒邪束缚了卫阳,凝滞了营阴,使卫阳营阴之气不能正常运转,毛孔闭合不能透气,从而使整体的气机发生紊乱,胃气、肺气不能沉降,反而出现了向上逆行的情况,于是就会见到患者呕吐、咳嗽、气喘等表现。

寒邪的特点是“收缩”,所以脉象也显得紧张有力,和风邪的散漫不定导致脉象弛缓无力刚好相反。

由于是寒邪束缚了营卫气血的运行,所以脉象不论是轻按或是重按都是紧张有力的。

太阳病出现了脉搏浮浅而紧张有力、怕冷、头痛、身体酸痛或者咳嗽、喘息、呕吐、发热或尚未发热等表现,这就是太阳病的证候之一———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

在第二章中,我们讲过伤寒病会从一经传递到另一经,并且有一天传一经的说法。

实际在临床上,究竟是传还是不传,不是按照日数来确定的,而是按照病情表现来确定的。

因为太阳经在人体的最表层,是六经的藩篱,所以伤寒的第1天,应该是太阳经受邪而发病,按照一般规律第2天传给阳明,第3天传给少阳,但是如果到了第2天、第3天脉象仍旧是太阳经表证的脉象,症状仍旧是太阳经表证的症状,见不到阳明经症状和脉象,也没有见到少阳经症状和脉象,那就说明病邪没有发生传递,尽管过了2 3天,仍旧是太阳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