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数学几何模型大全
初中数学63个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63个几何模型
1. 点
2. 直线
3. 射线
4. 线段
5. 角
6. 直角
7. 钝角
8. 锐角
9. 平角
10. 三角形
11. 直角三角形
12. 等腰三角形
13. 等边三角形
14. 直线角平分线
15. 外角
16. 内角
17. 同位角
18. 对顶角
19. 同旁内角
20. 同旁外角
21. 三线合一定理
22. 利用同旁内角、三线合一求外角
23. 利用对顶角求角度
24. 正方形
25. 矩形
26. 平行四边形
27. 菱形
28. 梯形
29. 等腰梯形
30. 同底同高面积公式
31. 全等三角形
32. 相似三角形
33. 欧拉线
34. 垂线
35.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36. 垂线段定理
37. 中线
38. 角平分线
39. 中垂线
40. 外心
41. 垂心
42. 重心
43. 内切圆
44. 外切圆
45. 位似比
46. 「半周角」公式
47. 内角和公式
48. 细分
49. 长度单位转换
50. 平面直角坐标系
51. 平移变换
52. 旋转变换
53. 对称变换
54. 条件语句
55. 循环语句
56. 取模 %
57. 迭代过程
58. Turtle库
59. 折线
60. 多边形
61. 圆
62. 起重机问题
63. 网格问题。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及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线段平移形成平行四边形。
对称:以角平分线、垂线或半角作轴进行对称,形成对称全等。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形成旋转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通过翻折将直角三角形对称成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通过旋转构造相邻等线段的旋转全等。
共旋转:通过寻找两对相邻等线段构造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将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模型变形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几何最值模型对称最值: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旋转最值:找到与所要求最值相关成三角形的两个定长线段,定长线段的和为最大值,定长线段的差为最小值。
剪拼模型通过中点的180度旋转及平移改变图形的形状,例如将三角形剪拼成四边形或将矩形剪拼成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通过射影定理来求解。
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x√2.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x√2/2.因此,根据射影定理,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高为x/2,进而得到正方形的边长为x=x√2/2.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将一个正方形变成另一个正方形。
这可以通过旋转相似模型来实现。
例如,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全等来实现形状的改变,而两个有一个角为300度的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相似来实现形状的改变。
更一般地,两个任意相似的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成一定角度来实现旋转相似,其中第三边所成夹角符合旋转“8”字的规律。
在相似证明中,需要注意边和角的对应关系。
相等的线段或比值在证明相似时可以通过等量代换来构造相似三角形。
另外,从三垂线到射影定理的演变,再到内外角平分线定理,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初中数学必会的12个几何模型精解精编(222页Word)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1:截长补短模型有一类几何题其命题主要是证明三条线段长度的“和”或"差”及其比例关系. 这一类题目一般可以采取“截长”或“补短”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所谓“截长”,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一分为二,使其中的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然后证明其中的另一段与已知的另一段的大小关系. 所谓“补短”,就是将一个已知的较短的线段延长至与另一个已知的较短的长度相等. 然后求出延长后的线段与最长的已知线段的关系. 有的是采取截长补短后,使之构成某种特定的三角形进行求解.例题1如图,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若E在AD上.求证:(1)BE⊥CE;(2)BC=AB+CD.【解析】证明:如图所示:(1)∵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1=∠2,∠3=∠4,又∵AB∥CD,∴∠1+∠2+∠3+∠4=180°,∴∠2+∠3=90°,∴∠BEC=90°,∴BE⊥CE.(2)在BC上取点F,使BF=BA,连接EF.在△ABE和△FBE中,,∴△ABE≌△FBE(SAS),∴∠A=∠5.∵AB∥CD,∴∠A+∠D=180°,∴∠5+∠D=180,∵∠5+∠6=180°,∴∠6=∠D,在△CDE和△CFE中,,∴△CDE≌△CFE(AAS),∴CF=CD.∵BC=BF+CF,∴BC=AB+CD,变式1已知△ABC的内角平分线AD交BC于D,∠B=2∠C. 求证:AB+BD=AC.答案:略例题2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试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在BC上取点G使得CG=CD,∵∠BOC=180°﹣(∠ABC+∠ACB)=180°﹣(180°﹣60°)=120°,∴∠BOE=∠COD=60°,∵在△COD和△COG中,,∴△COD≌△COG(SAS),∴∠COG=∠COD=60°,∴∠BOG=120°﹣60°=60°=∠BOE,在△BOE和△BOG中,,∴△BOE≌△BOG(ASA),∴BE=BG,∴BE+CD=BG+CG=BC.变式2已知:△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60°,∠ADB=90°﹣∠BDC.试判断线段CD、BD与A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AB=BD+CD,理由是:延长CD到E,使DE=BD,连接AE,∵∠ADB=90°﹣∠BDC,∴∠ADE=180°﹣(90°﹣)﹣∠BDC=90°﹣,∴∠ADB=∠ADE,在△ABD和△AED中,∴△ABD≌△AED(SAS),∴∠E=∠ABD=60°,AB=AE,∵AB=AC,∴AE=AC,∴△ACE是等边三角形,∴AB=CE=CD+DE=BD+CD.例题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ABC+∠AED=180°,求证:DA平分∠CDE【解析】连接AC,延长DE到F,使EF=BC,连接AF,∵BC+DE=CD,EF+DE=DF,∴CD=FD,∵∠ABC+∠AED=180°,∠AEF+∠AED=180°,∴∠ABC=∠AEF,在△ABC和△AEF中,,∴△ABC≌△AEF(SAS),∴AC=AF,在△ACD和△AFD中,,∴△ACD≌△AFD(SSS)∴∠ADC=∠ADF,即AD平分∠CDE变式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M是AB延长线上一点,N是CA延长线上一点,且∠MDN=60°.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解析】CN=MN+BM(微信公众号:数学三剑客)证明:在CN上截取点E,使CE=BM,连接DE,∵△ABC为等边三角形,∴∠ACB=∠ABC=60°,又△BDC为等腰三角形,且∠BDC=120°,∴BD=DC,∠DBC=∠BCD=30°,∴∠ABD=∠ABC+∠DBC=∠ACB+∠BCD=∠ECD=90°,在△MBD和△ECD中,,∴△MBD≌△ECD(SAS),∴MD=DE,∠MDB=∠EDC,又∵∠MDN=60°,∠BDC=120°,∴∠EDN=∠BDC﹣(∠BDN+∠EDC)=∠BDC﹣(∠BDN+∠MDB)=∠BDC﹣∠MDN=120°﹣60°=60°,∴∠MDN=∠EDN,在△MND与△END中,,∴△MND≌△END(SAS),∴MN=NE,∴CN=NE+CE=MN+BM例题4在四边形ABDE中,C是BD边的中点.(1)如图(1),若AC平分∠BAE,∠ACE=90°,则线段AE、AB、DE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为AE=AB+DE;(直接写出答案)(2)如图(2),AC平分∠BAE,EC平分∠AED,若∠ACE=120°,则线段AB、BD、DE、AE的长度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证明;(3)如图(3),BD=8,AB=2,DE=8,若ACE=135°,则线段AE长度的最大值是10+4.(直接写出答案).【解析】(1)AE=AB+DE;(2)猜想:AE=AB+DE+BD.证明:在AE上取点F,使AF=AB,连结CF,在AE上取点G,使EG=ED,连结CG.∵C是BD边的中点,∴CB=CD=BD.∵AC平分∠BAE,∴∠BAC=∠F AC.在△ACB和△ACF中,,∴△ACB≌△ACF(SAS),∴CF=CB,∴∠BCA=∠FCA.同理可证:CD=CG,∴∠DCE=∠GCE.∵CB=CD,∴CG=CF∵∠ACE=120°,∴∠BCA+∠DCE=180°﹣120°=60°.∴∠FCA+∠GCE=60°.∴∠FCG=60°.∴△FGC是等边三角形.∴FG=FC=BD.∵AE=AF+EG+FG.∴AE=AB+DE+BD.(3)作B关于AC的对称点F,D关于EC的对称点G,连接AF,FC,CG,EG,FG.∵C是BD边的中点,∴CB=CD=BD.∵△ACB≌△ACF(SAS),∴CF=CB,∴∠BCA=∠FCA.同理可证:CD=CG,∴∠DCE=∠GCE∵CB=CD,∴CG=CF∵∠ACE=135°,∴∠BCA+∠DCE=180°﹣135°=45°.∴∠FCA+∠GCE=45°.∴∠FCG=90°.∴△F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C=BD.∵BD=8,∴FC=4,∴FG=4.∵AE=AB+4+DE.∵AB=2,DE=8,∴AE≤AF+FG+EG=10+4.∴当A、F、G、E共线时AE的值最大2,最大值为10+4.故答案为:10+4.例题5在△ABC中,∠BAC=90°.(1)如图1,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请在图1中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C,A′B,A′C与AB交于点E;(2)将图1中的直线A′B沿着EC方向平移,与直线EC交于点D,与直线BC交于点F,过点F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点H.①如图2,若点D在线段EC上,请猜想线段FH,DF,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若点D在线段EC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线段FH,DF,AC之间的数量关系.【解析】(1)如图1(2)①DF+FH=CA,证明:如图2,过点F作FG⊥CA于点G,∵FH⊥BA于H,∠A=90°,FG⊥CA,∴∠A=∠FGA=∠FHA=90°,∴四边形HFGA为矩形.∴FH=AG,FG∥AB,∴∠GFC=∠EBC,∵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EC,∴∠EBC=∠ECB,由(1)和平移可知,∠ECB=∠EBC=∠GFC,∠FDC=∠A=90°,∴∠FDC=∠FGC=90°.∵在△FGC和△CDF中∴△FGC≌△CDF,∴CG=FD,∴DF+FH=GC+AG,即DF+FH=AC;②解:FH﹣DF=AC,理由是:过F作FH⊥BA于H,过点C作CG⊥FH于G,∵FH⊥BA于H,∠BAC=90°,CG⊥FH,∴∠CAH=∠CGH=∠FHA=90°,∴四边形ACGH为矩形.∴AC=GH,CG∥AB,∴∠GCF=∠EBC,∵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BE=EC,∴∠EBC=∠ECB=∠FCD,∴∠GCF=∠FCD,由(1)和平移可知,∠FDC=∠A=90°,∴∠FDC=∠FGC=90°.∵在△FGC和△CDF中∴△FGC≌△CDF,∴FG=FD,∵FH﹣FG=GH,∴FH﹣DF=AC.例题6如图1,在△ABC中,∠ACB=2∠B,∠BAC的平分线AO交BC于点D,点H为AO上一动点,过点H作直线l⊥AO于H,分别交直线AB、AC、BC、于点N、E、M.(1)当直线l经过点C时(如图2),求证:BN=CD;(2)当M是BC中点时,写出CE和CD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请直接写出BN、CE、CD之间的等量关系.【解析】(1)证明:连接ND,如图2所示:∵AO平分∠BAC,∴∠BAD=∠CAD,∵直线l⊥AO于H,∴∠AHN=∠AHE=90°,∴∠ANH=∠AEH,∴AN=AC,∴NH=CH,∴AH是线段NC的中垂线,∴DN=DC,∴∠DNH=∠DCH,∴∠AND=∠ACB,∵∠AND=∠B+∠BDN,∠ACB=2∠B,∴∠B=∠BDN,∴BN=DN,∴BN=DC;(2)解:当M是BC中点时,CE和CD之间的等量关系为CD=2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过点C作CG∥AB交直线l于点G,如图3所示:由(1)得:BN'=CD,AN'=AC,AN=AE,∴∠ANE=∠AEN,NN'=CE,∴∠ANE=∠CGE,∠B=∠BCG,∴∠CGE=∠AEN,∴CG=CE,∵M是BC中点,∴BM=CM,在△BNM和△CGM中,,∴△BNM≌△CGM(ASA),∴BN=CG,∴BN=CE,∴CD=BN'=NN'+BN=2CE;(3)解:BN、CE、CD之间的等量关系:当点M在线段BC上时,CD=BN+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3所示:由(2)得:NN'=CE,CD=BN'=BN+CE;当点M在BC的延长线上时,CD=BN﹣CE;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4所示:同(2)得:NN'=CE,CD=BN'=BN﹣CE;当点M在CB的延长线上时,CD=CE﹣BN;理由如下:过点C作CN'⊥AO交AB于N',如图5所示:同(2)得:NN'=CE,CD=BN'=CE﹣BN.【练习1】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AB+BD,求∠ABC的度数.【解析】如图,在AC上截取AE=AB,∵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ED中,,∴△ABD≌△AED(SAS),∴BD=DE,∠B=∠AED,∵AC=AE+CE,AC=AB+BD,∴CE=BD,∴CE=DE,∴∠C=∠CDE,即∠B=2∠C,在△ABC中,∠BAC+∠B+∠C=180°,∴60°+2∠C+∠C=180°,解得∠C=40°,∴∠ABC=2×40°=80°.【练习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E为BC边的中点,∠BAE=∠EAF,A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AB与A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练习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NDM,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边于M、N两点,连接MN.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探究结论:BM+CN=NM.证明:延长AC至E,使CE=BM,连接DE,∵△BDC是顶角∠BDC=120°的等腰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BCD=30°,∴∠ABD=∠ACD=90°,即∠ABD=∠DCE=90°,∴在△DCE和△DBM中,∴R t△DCE≌R t△DBM(SAS),∴∠BDM=∠CDE,又∵∠BDC=120°,∠MDN=60°,∴∠BDM+∠NDC=∠BDC﹣∠MDN=60°,∴∠CDE+∠NDC=60°,即∠NDE=60°,∴∠MDN=∠NDE=60°∴DM=DE(上面已经全等)在△DMN和△DEN中,∴△DMN≌△DEN(S A S),∴BM+CN=NM.【练习4】如图,▱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连接AE,F为CD边上一点,且满足∠DF A=2∠BAE.(1)若∠D=105°,∠DAF=35°.求∠F AE的度数;(2)求证:AF=CD+CF.【解析】(1)解:∵∠D=105°,∠DAF=35°,∴∠DF A=180°﹣∠D﹣∠DAF=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DF A=∠F AB=4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F A=2∠BAE(已知),∴∠F AB=2∠BAE(等量代换).即∠F AE+∠BAE=2∠BAE.∴∠F AE=∠BAE;∴2∠F AE=40°,∴∠F AE=20°;(2)证明:在AF上截取AG=AB,连接EG,CG.∵∠F AE=∠BAE,AE=AE,∴△AEG≌△AEB.∴EG=BE,∠B=∠AGE;又∵E为BC中点,∴CE=BE.∴EG=EC,∴∠EGC=∠ECG;∵AB∥CD,∴∠B+∠BCD=180°.又∵∠AGE+∠EGF=180°,∠AGE=∠B,∴∠BCF=∠EGF;又∵∠EGC=∠ECG,∴∠FGC=∠FCG,∴FG=FC;又∵AG=AB,AB=CD,∴AF=AG+GF=AB+FC=CD+FC.【练习5】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的边CB的延长线上取点F,连结AF,在AF上取点G,使得AG=AD,连结DG,过点A作AE⊥AF,交DG于点E.(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且AB=2FB,求FG的长;(2)求证:AE+BF=AF.【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边长为4,∴∠ABF=90°,AB=AD=4,∵在R t△ABF中,AB=2FB,∴FB=×4=2,∴AF==2,∵AG=AD=4,∴FG=AF﹣AG=2﹣4;(2)证明:在BC上截取BM=AE,连接AM,∵AG=AD,AB=AD,∴AG=AB,∵AE⊥AF,∴∠EAG=∠ABM=90°,在△AGE和△BAM中,,∴△AGE≌△BAM(SAS),∴∠AMB=∠AEG,∠BAM=∠AGD,∵AG=AD,∴∠AGD=∠ADG,∴∠BAM=∠ADG,∵∠BAD=90°,∴∠F AB+∠BAE=∠BAE+∠EAD=90°,∴∠F AB=∠EAD,∴∠AEG=∠EAD+∠ADG=∠F AB+∠BAM=∠F AM,∴∠F AM=∠AMB,∴AF=FM=BF+BM=BF+AE.【练习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BCD=120°,连接AC,BD交于点E.(1)若BC=CD=2,M为线段AC上一点,且AM:CM=1:2,连接BM,求点C到BM的距离.(2)证明:BC+CD=AC.【解析】(1)∵AB=AD,∠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BD=∠ADB=60°.∵BC=CD,∴△ABC≌△ADC,∴∠BAC=∠DAC=30°,∠ACB=∠ACD=60°.∴∠AEB=∠BEC=90°,∠ABC=90°,∴CE=BC=1,BE=,AC=2BC=4.∵AM:CM=1:2,∴AM=,CM=,∴EM=,在R t△BEM中由勾股定理得BM==.过点C作CF⊥BM于点F.∴.∴,∴CF=.即点C到BM的距离.(2)证明:延长BC到点F,使CF=CB,连接DF,∵AB=AD,∠AB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DB=60°,AD=BD,∴BC=CD,∴CF=CD.∵∠BCD=120°,∴∠DCF=180°﹣∠BCD=60°,∴△DCF是等边三角形,∴∠CDF=∠ADB=60°,DC=DF,∴∠ADC=∠BDF,又∵AD=BD,∴△ACD≌△BDF,∴AC=BF=BC+CF,即AC=BC+CD.【练习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是AB的中点,连接DP,过点B作BE⊥DP交DP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过点A作AF⊥AE交DP于点F,连接BF.(1)若AE=2,求EF的长;(2)求证:PF=EP+EB.【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且BE⊥DP,AF⊥AE,∴AB=AD,∠BAD=∠EAF=∠BEF=90°,∴∠1+∠F AB=∠2+∠F AB=90°,∴∠1=∠2.∵∠3+∠5=∠4+∠6,且∠5=∠6,∴∠3=∠4.在△AEB和△AFD中,∵,∴△AEB≌△AFD,∴AE=AF=2,在R t△EAF中,由勾股定理,得EF==2.(2)过点A作AM⊥EF于M,且∠EAF=90°,AE=AF,∴△EA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M=MF=EM.∠AME=∠BEF=90°.∵点P是AB的中点,∴AP=BP.在△AMP和△BEP中,∵,∴△AMP≌△BEP,∴BE=AM,EP=MP,∴MF=BE,∴PF=PM+FM=EP+BE.中考数学几何模型2:共顶点模型共顶点模型,亦称“手拉手模型”,是指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顶点重合,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腰分别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
(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docx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 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 45 °、30 °、22.5 °、15 °及有一个角是 30 °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 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60 度旋 60 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 度旋 90 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 180 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 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初中数学必背几何模型
一、中点模型1.倍长中线条件:AD 为△ABC 的中线辅助线:延长AD 到点E ,使得AD =DE结论:△ADC ≌△EDB ,AC ∥BE2.连中点构造中位线条件:点D 、E 为AB 、AC 的中点辅助线:连接DE 结论:12DE BC DE BC =,∥3.倍长一边构造中位线条件:点D 为AB 的中点辅助线:延长AC 到点E ,使得AC =CE ,连接BE 结论:12DC BE DC BE =,∥4.构造三线合一条件:AB =AC辅助线: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结论:AD ⊥BC ,∠BAD =∠CADB5.构造斜边中线条件:∠ABC =90°辅助线:取AC 的中点D ,连接BD 结论:12BD AC AD CD ===二、角平分线模型6.往角两边作垂线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过点D 作AB 、AC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 、F结论:△ADE ≌△ADF7.在角的两边截取等长线段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在AB 、AC 上取点E 、F ,满足AE =AF ,连接DE 、DF 结论:△ADE ≌△ADF8.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垂线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过点D 作EF ⊥AD ,交AB 、AC 于点E 、FD CBB CCC结论:△ADE ≌△ADF三、双角平分线模型9.内内模型条件:BD 、CD 平分∠ABC 、∠ACB 结论:1902D A ∠=︒+∠10.内外模型条件:BD 、CD 平分∠ABC 、∠ACE 结论:12D A ∠=∠11.外外模型条件:BD 、CD 平分∠CBE 、∠BCF 结论:1902D A ∠=︒-∠四、平行线模型12.猪蹄模型CA BCC ED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B +∠D =∠BED13.铅笔头模型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B +∠D +∠BED =360°14.鸟头模型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D +∠BED =∠B15.平行线+角平分线模型条件:AB ∥CD ,CE 平分∠ACD结论:AC =AE五、等积模型16.等底等高条件:AD ∥BCFAFBC结论:ABC DBC S S =,ADB ADC S S =17.等高模型条件:B 、C 、D 共线结论:::ABD ADC S S BD CD =18.等底模型条件:AE 、DE 为△ABC 、△DBC 边BC 上的高结论:::ABC DBC S S AE DE =六、对称半角模型19.对称半角模型-含45°角的三角形条件:∠BAC =45°,AD ⊥BC辅助线:作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F , 连接AE 、AF 、BE 、CF 、EF结论:△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0.对称半角模型-含30°角的三角形B CB C DED条件:∠BAC =30°,AD ⊥BC辅助线:作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F , 连接AE 、AF 、BE 、CF 、EF结论:△AEF 是等边三角形七、旋转半角模型21.旋转半角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 =AC ,∠BAC =90°,∠MAN =45°辅助线: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M ' 结论:ANM ANM '≌,222BM CN MN +=22.旋转半角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CD ,∠BDC =120°, ∠MDN =60°辅助线:将△BDM 绕点D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CM ' 结论:NDM NDM '≌,BM CN MN +=23.旋转半角模型-正方形条件:正方形ABCD ,∠MAN =45°,FEAM'M CAB辅助线: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M ' 结论:NAM NAM '≌,BM DN MN +=八、自旋转模型24.自旋转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P 为其内任意一点辅助线:将△BAP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BCP ' 结论:△BPP '是等边三角形25.自旋转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C 中,∠BAC =90°,AB =AC ,点P 为△ABC 内任 意一点辅助线:将△B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P ' 结论:△AP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6.自旋转模型-等腰三角形条件:△ABC 中,AB =AC ,点P 为△ABC 内任意一点,∠BAC =α 辅助线:将△B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α,得到△ACP ' 结论:△APP '是等腰三角形M'DNCBAB九、手拉手模型29.手拉手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结论:△ACE≌△BCD27.手拉手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C和△C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ACE≌△BCD,AE⊥BDEE28.手拉手模型-等腰三角形条件:△ABC 和△CDE 都是等腰三角形,CA =CB , CD =CE ,且∠ACB =∠DCE结论:△ACE ≌△BCD30.手拉手模型-正方形条件:四边形ABCD 和AEFH 都是正方形结论:△ABE ≌△ADH ,BE ⊥DH十、最短路程模型31.直线同侧两线段之和最小(将军饮马)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同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连接A 'B 结论:点P 为A 'B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C32.直线异侧两线段之差最小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异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结论:点P 为m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33.直线同侧两线段之差最小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同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结论:点P 为m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34.过桥模型(将军饮马)条件:A 、B 为定点,l 1∥l 2,MN 为定长线段且MN ⊥l 1 辅助线:将点A 向上平移MN 的长度得到A ',连接A 'B 结论:点N 为A 'B 与l 1交点时,AM +MN +BN 最小35.四边形周长最小(将军饮马)条件:A 、B 为定点,M 、N 为角两边上的动点辅助线:作点A 、B 关于角两边的对称点A '、B ',连接 lAlAll 1l 2A'B'结论:M、N为A'B'与角两边交点时,四边形ABMN的周长最小B'36.三角形周长最小(将军饮马)条件:A为定点,B、C为角两边上的动点辅助线:作点A关于角两边的对称点A'、A",连接A'A"结论:B、C为A'A"与角两边交点时,△ABC的周长最小37.旋转类最短路程模型条件:线段OA=a,OB=b(a>b),OB绕点O在平面内旋转结论:点B与点N重合时,AB最小;点B与点M重合时,AB最大十一、基本相似模型38.A字型条件:BC∥DE结论:△ABC∽△ADE条件:∠ABC =∠ADE结论:△ABC ∽△ADE39.8字型条件:AB ∥CD结论:△AOB ∽△DOC条件:∠BAO =∠DCO结论:△AOB ∽△COD40.母子型条件:△ABC 中,∠ACB =90°,CD ⊥AB结论:△ABC ∽△ACD ∽△CBD41.一线三等角模型条件:∠B =∠D =∠ACE结论:△ABC ∽△CDECBCC A42.手拉手相似模型条件:△ABC ∽△ADE结论:△ACE ∽△ABD十二、对角互补模型43.对角互补模型-90°全等型条件:∠AOB =∠DCE =90°,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OD +OEOC ,212OECD S OC 四边形CB ACE AB D CDD44.对角互补模型-120°全等型条件:∠AOB =120°,∠DCE =60°,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OD +OE =OC ,24OECD S =四边形45.对角互补模型-任意角全等型条件:∠AOB =2α,∠DCE =180°-2α,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2cos OD OE OC α+=⋅, 2sin cos OEC OCD S S OC αα+=⋅46.邻边相等的对角互补模型条件:四边形ABCD 中,AB =AD ,∠ABC +∠ADC =180°D BAN E OB辅助线:延长CD 到E ,使得DE =BC ,连接AE结论:△ABC ≌△ADE ,CA 平分∠BCD十三、隐圆模型47.动点定长模型条件:AB =AC =AP ,点P 为动点结论:点B 、C 、P 三点共圆,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48.直角圆周角模型条件:点C 为动点,∠ACB =90°结论:点A 、B 、C 三点共圆,线段AB 的中点为圆心,线段 AB 为直径49.定弦定长模型条件:点P 为动点,固定线段AB 所对的动角∠APB 为定值 结论:点A 、B 、P 三点共圆,线段AB 和BP 的中垂线的交点 为圆心BA50.四点共圆模型①条件:点A 、C 为动点,∠BAD +∠BCD =180°结论:点A 、B 、C 、D 四点共圆,线段AB 和BC 的中垂线的 交点为圆心当∠BAD =∠BCD =90°,BD 为直径51.四点共圆模型②条件:线段AB 为固定长度,点D 为动点,∠C =∠D结论:点A 、B 、C 、D 四点共圆,线段AB 和BC 的中垂线的 交点为圆心CCA当∠C=∠D=90°,AB为直径。
初中几何46种模型大全
初中几何46种模型大全篇一:初中几何46种模型大全引言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分支,其知识点涵盖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向量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几何时,掌握各种几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介绍初中几何中的46种常见的模型,包括它们的名称、定义、性质和应用。
正文1. 正方形模型正方形模型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它是一种边长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模型的定义如下: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正方形模型的性质有:-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其边长的平方。
2.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模型是有两个相等的长和两个不相等的宽的英雄。
长方形模型的定义如下: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小于斜边的平方。
长方形模型的性质有:- 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长方形的宽比长大,长比宽大;- 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
3. 平行线模型平行线模型是相互平行的直线。
平行线模型的定义如下:- 两直线平行,当且仅当它们的对应角相等且且它们的方向相同。
平行线模型的性质有:- 平行线之间有且仅有一个交点;- 平行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等;- 平行线的方向相同。
4. 菱形模型菱形模型是具有四个相等的直角边的矩形。
菱形模型的定义如下: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且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小于第三条边的长度。
菱形模型的性质有:-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菱形的面积等于其四条边长度的平方和。
5. 等腰三角形模型等腰三角形模型是有一个相等的腰部的两个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模型的定义如下:- 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等腰三角形模型的性质有:- 等腰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相等。
6. 等边三角形模型等边三角形模型是具有三个相等的边长的三角形。
初中数学30种模型汇总(最全几何知识点)
10.等面积模型:D是BC的中点
20.平移构造全等
30.二次函数中平行四边形存在性模型
01.三线八角
同位角:找F型
内错角:找Z型
同旁内角:找U型
02.拐角模型
一.锯齿型
1
1
3
2
2
3
4
∠1+∠3=∠2
∠1+∠2=∠3 +∠4
左和=右和
二.鹰嘴型
1
1
2
3
3
2
∠1+∠3=∠2
∠1+∠3=∠2
鹰嘴+小=大
一.大小等边三角形
虚线相等,且夹角为60°
(全等,八字形)
四.大小等腰三角形(顶角为α)
结论:虚线相等,且夹角为α
(全等,八字形)
三. 大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
(全等,八字形)
二.大小正方形
结论: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
(全等,八字形)
15.半角模型
条件:正方形ABCD
∠EDF=45°
证:EF=AE+CF
条件:CD=AD,∠ADC=90°
∠EDF=45°
∠A+∠C=180°
证明:EF=AE+CF
条件:AB=AD
∠B+∠D=180°
∠EAF=1 ∠BAD
2
证明:EF=BE+DF
条件:AB=AC,∠BAC=90°
∠DAE=45°
证明:DE2=BD2+CE2
△CEF为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30种模型汇总
(最全几何知识点)
01.三线八角
02.拐角模型
03.等积变换模型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docx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 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 45°、 30°、°、 15°及有一个角是 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 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60 度旋 60 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 度旋 90 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 180 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 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1)等边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60°;③OE 平分∠AED (2)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90°;③OE 平分∠AED (3)顶角相等的两任意等腰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三角形; 且∠COD=∠AOB【结论】:①△OAC ≌△OBD ; ②∠AEB=∠AOB ; ③OE 平分∠AEDOABC DE图 1OABC D E图 2OABCDE图 1OACDE图 2OABC DEOABCD E图 1图 2二、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条件】:CD ∥AB ,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2)特殊情况【条件】:CD ∥AB ,∠AOB=90°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 【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 ③===OAOBOC OD AC BD tan ∠OCD ;④BD ⊥AC ; ⑤连接AD 、BC ,必有2222CD AB B C AD +=+;⑥BD AC 21S △BCD ⨯=三、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条件】:①∠AOB=∠DCE=9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2OC ;③2△OCE △OCD △DCE OC 21S S S =+= 证明提示:①作垂直,如图2,证明△CDM ≌△CEN②过点C 作CF ⊥OC ,如图3,证明△ODC ≌△FEC ※当∠DCE 的一边交AO 的延长线于D 时(如图4):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 ;②OE-OD=2OC ; ③2△OCD △OCE OC 21S S =-OB COACDEOB CDEOA C DAO BCDE图 1A OBCDE M N 图 2A OBCDEF图 3A O BCDEMN 图 4(2)全等型-120°【条件】:①∠AOB=2∠DCE=12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OC ;③2△OCE △OCD △DCE OC 43S S S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②如右下图: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证明△OCF 为等边三角形。
(完整版)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1)等边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60°;③OE 平分∠AED (2)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90°;③OE 平分∠AED (3)顶角相等的两任意等腰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三角形; 且∠COD=∠AOB【结论】:①△OAC ≌△OBD ; ②∠AEB=∠AOB ; ③OE 平分∠AEDOABC DE图 1OABC D E图 2OABCDE图 1OABCDE图 2OABC DEOABCD E图 1图 2二、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条件】:CD ∥AB ,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2)特殊情况【条件】:CD ∥AB ,∠AOB=90°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 【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 ③===OAOBOC OD AC BD tan ∠OCD ;④BD ⊥AC ; ⑤连接AD 、BC ,必有2222CD AB B C AD +=+;⑥BD AC 21S △BCD ⨯=三、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条件】:①∠AOB=∠DCE=9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2OC ;③2△OCE △OCD △DCE OC 21S S S =+= 证明提示:①作垂直,如图2,证明△CDM ≌△CEN②过点C 作CF ⊥OC ,如图3,证明△ODC ≌△FEC ※当∠DCE 的一边交AO 的延长线于D 时(如图4):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 ;②OE-OD=2OC ; ③2△OCD △OCE OC 21S S =-OB CO ACDEOB CDEOA C DAO BCDE图 1A OBCDE M N 图 2A OBCDEF图 3A O BCDEMN 图 4(2)全等型-120°【条件】:①∠AOB=2∠DCE=12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OC ;③2△OCE △OCD △DCE OC 43S S S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②如右下图: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证明△OCF 为等边三角形。
中考数学必学几何模型大全(含解析)
中考数学必学几何模型大全(含解析)模型一:截长补短模型如图①,若证明线段AB、CD、EF之间存在EF=AB+CD,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
截长法:如图①,在EF上截取EG=AB,再证明GF=CD即可。
补短法:如图①,延长AB至H点,使BH=CD,再证明AH=EF即可。
模型分析截长补短的方法适用于求证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截长,指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线段;补短,指将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
该类题目中常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
例题精讲1、如图,AC平分①BAD,CE①AB于点E,①B+①D=180°,求证:AE=AD+BE.解析:如图,在EA上取点F,使EF=BE,连接CF,①CE①AB,①CF=CB,①CFB=①B①①AFC+①CFB=180°,①D+①B=180°,①①D=①AFC①AC平分①BAD,即①DAC=①F AC在①ACD和①ACF中,①D=①AFC,①DAC=①F AC,AC=AC①ACD①①ACF(AAS),①AD=AF,①AE=AF+EF=AD+BE2、如图,已知在①ABC中,①C=2①B,①1=①2,求证:AB=AC+CD解析:在AB上取一点E,使AE=AC,连接DE,①AE=AC,①1=①2,AD=AD,①①ACD①①AED,①CD=DE,①C=①3①①C=2①B,①①3=2①B=①4+①B,①①4=①B,①DE=BE,CD=BE①AB=AE+BE,①AB=AC+CD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①B+①E=180°,求证:AD平分①CDE.解析:延长CB至点F,使BF=DE,连接BF=DE,连接AF,AC①①1+①2=180°,①E+①1=180°,①①2=①E①AB=AE,①2=①E,BF=DE,①①ABF①①AED,①F=①4,AF=AD①BC+BF=CD,即FC=CD又①AC=AC,①①ACF①①ACD,①①F=①3①①F=①4,①①3=①4,①AD平分①CDE.4、已知四边形ABCD中,①ABC+①ADC=180°,AB=BC,如图,点P,Q分别在线段AD,DC上,满足PQ=AP+CQ,①ADC求证:①PBQ=90°-12解析:如图,延长DC,在上面找一点K,使得CK=AP,连接BK,①①ABC+①ADC=180°,①①BAD+①BCD=180°①①BCD+①BCK=180°,①①BAD=①BCK在①BAP和①BKC中AP =CK ,①BAP =①BCK ,AB =BC ,①①BP A ①①BKC (SAS ),①①ABP =①CBK ,BP =BK①PQ =AP +CQ ,①PQ =QK①在①BPQ 和①BKQ 中,BP =BK ,BQ =BQ ,PQ =KQ①①BPQ ①①BKQ (SSS ),①①PBQ =①KBQ ,①①PBQ =12①ABC ①①ABC +①ADC =180°,①①ABC =180°-①ADC①12①ABC =90°-12①ADC ,①①PBQ =90°-12①ADC5、如图,在①ABC 中,①B =60°,①ABC 的角平分线AD 、CE 相交于点O ,求证:AE +CD =AC .解析:由题意可得①AOC =120°①①AOE =①DOC =180°-①AOC =180°-120°=60°在AC 上截取AF =AE ,连接OF ,如图在①AOE 和①AOF 中,AE =AF ,①OAE =①OAF ,OA =OA①①AOE ①①AOF (SAS ),①①AOE =①AOF ,①①AOF =60°,①①COF =①AOC -①AOF =60°又①COD =60°,①①COD =①COF同理可得:①COD ①①COF (ASA ),①CD =CF又①AF =AE ,①AC =AF +CF =AE +CD ,即AE +CD =AC6、如图所示,AB ①CD ,BE ,CE 分别是①ABC ,①BCD 的平分线,点E 在AD 上,求证:BC =AB +CD .解析:在BC 上取点F ,使BF =AB①BE ,CE 分别是①ABC ,①BCD 的平分线,①①ABE =①FBE ,①BCE =①DCE①AB ①CD ,①①A +①D =180°在①ABE和①FBE中,AB=FB,①ABE=①FBE,BE=BE①①ABE①①FBE(SAS),①①A=①BFE,①①BFE+①D=180°①①BFE+①EFC=180°,①①EFC=①D在①EFC和①EDC中,①EFC=①D,①BCE=①DCE,CE=CE ①①EFC①①EDC(AAS),①CF=CD①BC=BF+CF,①BC=AB+CD7、四边形ABCD中,BD>AB,AD=DC,DE①BC,BD平分①ABC (1)证明:①BAD+①BCD=180°(2)DE=3,BE=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析】(1)过点D作BA的垂线,得①DMA①DEC(HL)①①ABC+①MDE=180°,①ADC=①MDE①①ABC+①ADC=180°,①①BAD+①BCD=180°(2)S四边形ABCD=2S①BED=188、已知:在①ABC中,AB=CD-BD,求证:①B=2①C.【解析】在CD上取一点M使得DM=DB则CD-BD=CM=AB①①AMD=①B=2①C模型二:倍长中线法模型分析:①ABC中AD是BC边中线方式1: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方式2:间接倍长,作CF①AD于F,作BE①AD的延长线于E,连接BE方式3:延长MD到N,使DN=MD,连接CD例题精讲:1、已知,如图①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解答】1<AD<4.2、如图,①ABC 中,E ,F 分别在AB ,AC 上,DE ①DF ,D 是中点,试比较BE +CF 与EF 的大小.【解答】解:BE +CF >FP =EF .延长ED 至P ,使DP =DE ,连接FP ,CP ,①D 是BC 的中点,①BD =CD ,在①BDE 和①CDP 中,{DP =DE∠EDB =∠CDP BD =CD①①BDE ①①CDP (SAS ),①BE =CP ,①DE ①DF ,DE =DP ,①EF =FP ,(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在①CFP 中,CP +CF =BE +CF >FP =EF .3、已知:在①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解答】证明:如图,延长AD 到点G ,使得AD =DG ,连接BG .①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已知),①DC =DB ,在①ADC 和①GDB 中,{AD =DG∠ADC =∠GDB(对顶角相等)DC =DB,①①ADC ①①GDB (SAS ),①①CAD =①G ,BG =AC又①BE =AC ,①BE =BG ,①①BED =①G ,①①BED =①AEF ,①①AEF =①CAD ,即:①AEF =①F AE ,①AF =EF .4、已知:如图,E 是BC 的中点,点A 在DE 上,且①BAE =①CDE .求证:AB =CD .【解答】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 =DE ,连接BF ,①E 是BC 的中点,①BE =CE ,①在①BEF 和①CED 中{BE =CE ∠BEF =∠CED EF =DE,①①BEF ①①CED .①①F =①CDE ,BF =CD .①①BAE =①CDE ,①①BAE =①F .①AB =BF ,又①BF =CD ,①AB =CD .5、如图,①ABC 中,AB =AC ,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DE 交BC 于F ,且DF =EF ,求证:BD =CE .【解答】证明:如图,过点D 作DG ①AE ,交BC 于点G ;则①DGF ①①ECF ,①DG :CE =DF :EF ,而DF =EF ,①DG =CE ;①AB =AC ,①①B =①ACB ;①DG ①AE ,①①DGB =①ACB ,①①DBG =①DGB ,①DG =BD ,①BD =CE .模型三:角平分线四大模型1、角平分线的性质2、角平分线的对称性3、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现4、角平分线+垂线,等腰归例题精讲:1、如图,D是①EAF平分线上的一点,若①ACD+①ABD=180°,请说明CD=DB的理由.【解答】解:过点D分别作AE,AF的垂线,交AE于M,交AF于N,则①CMD=①BND=90°,①AD是①EAF的平分线,①DM=DN,①①ACD+①ABD=180°,①ACD+①MCD=180°,①①MCD=①NBD,在①CDM和①BDN中,①CMD=①BND=90°,①MCD=①NBD,DM=DN,①①CDM①①BDN,①CD=DB.2、如图,BD和CD分别平分①ABC的内角①EBA和外角①ECA,BD交AC于点F,连接AD.(1)求证:①BDC=12∠BAC;(2)若AB=AC,请判断①A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答】(1)证明:①BD和CD分别平分①ABC的内角①EBA和外角①ECA,①①ABC=2①DBC,①ACE=2①DCE,①①ACE=①BAC+①ABC,①DCE=①BDC+①DBC,①2①DCE=2①BDC+2①DBC,①①BAC=2①BDC,即①BDC=12①BAC;(2)①AB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①AB=AC,①①ABC=①ACB,过D作DQ①AB于Q,DR①BC于R,DW①AC于W,①BD和CD分别平分①ABC的内角①EBA和外角①ECA,①DQ=DR,DW=DR,①DQ=DW,①DQ①AB,DW①AC,①①GAC=2①GAD=2①CAD,①①GAC=①ABC+①ACB,①①GAD=①ABC,①AD①BC,①①ADB=①DBC,①①ABD=①DBC,①①ADB=①ABD,①AB=AD,即①ABD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①ABC中,①ABC=90°,AB=7,AC=25,BC=24,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点P到AB的距离.【解答】解:过点P作PD①AB于D,PE①BC于E,PF①AC于F,①点P是①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①PD=PE=PF①S ①ABC =S ①P AB +S ①PBC +S ①P AC =12PD •AB +12PE •BC +12PF •AC =12PD •(AB +BC +AC )=12PD •(7+25+24)=28PD 又①①ABC =90°,①S ①ABC =12AB •BC =12×7×24=7×12,①7×12=28PD ,①PD =3 答:点P 到AB 的距离为3.4、如图,AD 是①ABC 中①BAC 的平分线,P 是AD 上的任意一点,且AB >AC ,求证:AB −AC >PB −PC .【解答】证明:如图,在AB 上截取AE ,使AE =AC ,连接PE ,①AD 是①BAC 的平分线,①①BAD =①CAD ,在①AEP 和①ACP 中,{AE =AC ∠BAD =∠CAD AP =AP,①①AEP ①①ACP (SAS ),①PE =PC ,在①PBE 中,BE >PB −PE 即AB −AC >PB −PC .5、在①ABC 中,AD 是①BAC 的外角平分线,P 是AD 上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 与AB +AC 的大小, 并说明理由.【解答】解:PB +PC >AB +AC如图,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EP .由AD 是①BAC 的外角平分线,可知①CAP =①EAP ,又AP 是公共边,AE =AC ,故①ACP ①①AEP从而有PC =PE ,在①BPE 中,PB +PE >BE而BE =AB +AE =AB +AC ,故PB +PE >AB +AC ,所以PB +PC >AB +AC6、已知:如图,在①ABC 中,①A =2①B ,CD 平分①ACB ,且AC =6,AD =2.求BC 的长.【解答】解:如图,在BC 上截取CE =CA ,连接DE ,①CD平分①ACB,①①1=①2,在①ACD和①ECD中{CA=CE∠1=∠2CD=CD,①①ACD①①ECD(SAS),①AD=ED,①A=①CED,①①A=2①B,①①CED=2①B,①①CED=①B+①BDE,①①BDE=①B,①BE=ED,①AC=6,AD=2,①AD=BE=2,AC=CE=6,①BC=BE+CE=2+6=8.7、如图,①AOB=30°,OD平分①AOB,DC①OA于点C,DC=4cm,求OC的长.【解答】过点D作DE//OB,交OA于点E.OC=CE+OE=CE+DE=8+43.8、(1)如图①ABC中,BD、CD分别平分①ABC,①ACB,过点D作EF①BC交AB、AC于点E、F,试说明BE+CF=EF的理由.(2)如图,①ABC中,BD、CD分别平分①ABC,①ACG,过D作EF①BC交AB、AC于点E、F,则BE、CF、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解答】解:(1)①BD平分①ABC,①①ABD=①CBD,①EF①BC,①①EDB=①DBC,①①ABD=①EDB,①BE=ED,同理DF=CF,①BE+CF=EF;(2)BE−CF=EF,由(1)知BE=ED,①EF①BC,①①EDC=①DCG=①ACD,①CF=DF,又①ED−DF=EF,①BE−CF=EF.9、如图,在①ABC ,AD 平分①BAC ,E 、F 分别在BD 、AD 上,且DE =CD ,EF =AC ,求证:EF ①AB .【解答】解:过E 作AC 的平行线于AD 延长线交于G 点, ①EG ①AC在①DEG 和①DCA 中,{∠ADC =∠GDE CD =ED ∠DEG =∠DCA,①①DEG ①①DCA (ASA ), ①EG =EF ,①G =①CAD ,又EF =AC ,故EG =AC ①AD 平分①BAC ,①①BAD =①CAD ,①EG =EF ,①①G =①EFD ,①①EFD =①BAD ,①EF ①AB .10、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BC 是斜边.①B 的角平分线交AC 于D ,过C 作CE 与BD 垂直且交BD 延长线于E ,求证:BD =2CE .【解答】证明:如图,分别延长CE ,BA 交于一点F . ①BE ①EC ,①①FEB =①CEB =90°, ①BE 平分①ABC ,①①FBE =①CBE , 又①BE =BE ,①①BFE ①①BCE (ASA ). ①FE =CE .①CF =2CE .①AB =AC ,①BAC =90°,①ABD +①ADB =90°,①ADB =①EDC , ①①ABD +①EDC =90°.又①①DEC =90°,①EDC +①ECD =90°,①①FCA =①DBC =①ABD . ①①ADB ①①AFC .①FC =DB ,①BD =2EC .11、如图.在①ABC 中,BE 是角平分线,AD ①BE ,垂足为D ,求证:①2=①1+①C .【解答】证明:如图,延长AD 交BC 于点F ,①BE 是角平分线,AD ①BE ,①①ABF 是等腰三角形,且①2=①AFB , 又①①AFB =①1+①C ,①①2=①1+①C .12、(1)如图(a )所示,BD 、CE 分别是①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D ①BD ,AE ①CE ,垂足分别为D 、E ,连接DE ,求证:DE ①BC ,DE =12(AB +BC +AC );(2)①如图(b )所示,BD 、CE 分别是①ABC 的内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①如图(c )所示,BD 为①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①ABC 的外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则在图(b )、图(c )两种情况下,DE 与BC 还平行吗?它与①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测,并对其中一种情况进行证明.【解答】解:(1)如图1,分别延长AE 、AD 交BC 于H 、K , 在①BAD 和①BKD 中,{∠ABD =∠DBK BD =BD ∠BDA =∠BDK ,①①BAD ①①BKD (ASA ), ①AD =KD ,AB =KB ,同理可证,AE =HE ,AC =HC ,①DE =12HK ,又①HK =BK +BC +CH =AB +BC +AC ,①DE =12(AB +AC +BC ); (2)①猜在想结果:图2结论为DE =12(AB +AC −BC ). 证明:分别延长AE 、AD 交BC 于H 、K , 在①BAD 和①BKD 中,{∠ABD =∠DBK BD =BD ∠BDA =∠BDK,①①BAD ①①BKD (ASA ),①AD =KD ,AB =KB , 同理可证,AE =HE ,AC =HC ,①DE =12HK ,又①HK =BK -BH =AB +AC -BC ,①DE =12(AB +AC −BC ); ①图3的结论为DE =12(BC +AC −AB ).证明:分别延长AE 、AD 交BC 或延长线于H 、K , 在①BAD 和①BKD 中,{∠ABD =∠DBK BD =BD ∠BDA =∠BDK,①①BAD ①①BKD (ASA ),①AD =KD ,AB =KB 同理可证,AE =HE ,AC =HC ,①DE =12KH又①KH =BC -BK +HC =BC +AC -AB .①DE =12(BC +AC −AB ).模型四:手拉手模型模型:如图,①ABC 是等腰三角形、①ADE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AD =AE , ①BAC =①DAE = 。
初中数学48个几何模型及题型
初中数学的几何模型是学生学习数学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几何模型和解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几何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中常见的48个几何模型及其相关题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几何知识。
一、直线和角1. 直线概念直线是由一点不停地延伸而成的。
在平面几何中,直线没有宽度和厚度,只有长度。
2. 角的概念两条相交直线之间的夹角叫做角。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3. 直线和角相关题型- 计算夹角的大小- 判断角的种类二、多边形1. 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其内角和为180度。
根据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种类。
2. 四边形四边形是具有四条边的几何图形,常见的四边形有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等。
3. 多边形相关题型- 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 判断多边形的种类三、圆1. 圆的概念圆是由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距离恒定的点的集合。
其中,点到圆心的距离为半径,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弦。
2. 圆的性质圆的直径是圆的两个相对的端点,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为2πr和πr²。
3. 圆相关题型-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判断圆的种类四、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1. 平移平移是指将一个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移动到另一位置,移动前后的图形位置关系不变。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平移的规律和图形的位置关系。
2. 旋转旋转是指以某一点为中心,按一定角度将图形进行旋转。
学生需要掌握图形旋转的规律和性质。
3. 对称对称是指一个图形绕某条直线或点对称,对称轴可以分为水平对称轴、垂直对称轴和斜对称轴。
五、三视图和展开图1. 三视图三视图是指物体分别从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所得的图形。
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三视图还原出物体的整体图形。
2. 展开图展开图是将立体图形按一定规则展开成平面图形。
学生需要了解展开图的规律和方法。
六、空间图形1. 空间图形的概念空间图形是三维几何中的图形,包括圆柱、圆锥、球体、棱体等。
中考数学常见的11种几何模型
中考数学常见的11种几何模型一、三角形的不等关系模型:A字型、K字型、X字型1.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 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二、全等、相似模型模型:A字型全等、A字型相似、8字型全等、8字型相似、蝴蝶型全等、蝴蝶型相似、平行型全等、平行型相似、等积模型等。
三、平行四边形模型模型: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中点,则:AC、DE互相平分;模型: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O,则:AO=CO,BO=DO;模型:平行四边形ABCD中,AC平分角BAD,则:四边形ABCD为菱形。
四、梯形模型模型:梯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BE=FE;模型:梯形ABCD中,A、B在直线EF上,则:延长DC交AB延长线于F,则:梯形ABCD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模型:梯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EF=FC。
五、矩形模型模型:矩形ABCD中,E为BC中点,则:AE平分角BAD;模型:矩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AF平分角ABC;模型:矩形ABCD中,AC平分角BAD,则:四边形ABCD为菱形。
六、多边形模型模型:任意多边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BF=FE;模型:任意多边形ABCD中,E为AD中点,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EF=FC。
七、燕尾模型模型:在三角形ABC中,BD平分角ABC,CE平分角ACB,则:点D、E在BC同旁,则:三角形ADE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八、风筝模型模型:在三角形ABC中,点D、E在BC上,且AD平分角BAE,则: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DE的面积相等。
九、铅笔模型模型: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CD上,则:EF平行于AD,则:矩形ABFE与矩形EFCD相似。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
初中数学九大几何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1)等边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60°;③OE 平分∠AED (2)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①△OAC ≌△OBD ;②∠AEB=90°;③OE 平分∠AED (3)顶角相等的两任意等腰三角形【条件】:△OAB 和△OCD 均为等腰三角形; 且∠COD=∠AOB【结论】:①△OAC ≌△OBD ; ②∠AEB=∠AOB ; ③OE 平分∠AEDOABC DE图 1OABC D E图 2OABCDE图 1OACDE图 2OABC DEOABCD E图 1图 2二、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相似 (1)一般情况【条件】:CD ∥AB , 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2)特殊情况【条件】:CD ∥AB ,∠AOB=90°将△OCD 旋转至右图的位置 【结论】:①右图中△OCD ∽△OAB →→→△OAC ∽△OBD ; ②延长AC 交BD 于点E ,必有∠BEC=∠BOA ; ③===OAOBOC OD AC BD tan ∠OCD ;④BD ⊥AC ; ⑤连接AD 、BC ,必有2222CD AB B C AD +=+;⑥BD AC 21S △BCD ⨯=三、模型三、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条件】:①∠AOB=∠DCE=9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2OC ;③2△OCE △OCD △DCE OC 21S S S =+= 证明提示:①作垂直,如图2,证明△CDM ≌△CEN②过点C 作CF ⊥OC ,如图3,证明△ODC ≌△FEC ※当∠DCE 的一边交AO 的延长线于D 时(如图4): 以上三个结论:①CD=CE ;②OE-OD=2OC ; ③2△OCD △OCE OC 21S S =-OCO CDEOB CDEOA C DAO BCDE图 1A OBCDE M N 图 2A OBCDEF图 3A O BCDEMN 图 4(2)全等型-120°【条件】:①∠AOB=2∠DCE=120°;②OC 平分∠AOB【结论】:①CD=CE ;②OD+OE=OC ;③2△OCE △OCD △DCE OC 43S S S =+=证明提示:①可参考“全等型-90°”证法一;②如右下图: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证明△OCF 为等边三角形。
初中几何常考模型汇总(完整版)
第Ol讲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模型1角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BC O 结论:ZA+ZD=ZB+ZCo模型分析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O模型实例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1)如图①,ZA+ZB+ZC+ZD+ZE= 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ZA+ZB+ZC+ZD+ZE+ZF= _________________热搜梢练1.(1)如图①,求ZCAD+ZB+ZC+ZD+ZE= 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求Z C A D+ Z B + Z AC E+ Z D+ Z E= 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求ZA+ZB+ZC+ZD+ZE+ZF+ZG+Z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②模型2角的飞镖模型如图所示,有结论:ZD=ZA+ZB+ZCo模型分析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a模型实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M、CM分别平分ZDAB和ZDCB, AM与CM交于W 探究ZAMC与ZB、ZD间的数量关系。
热搜精练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ΛRZA+ZB+ZC+ZD+ZE+ZF=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求ZA+ZB+ZC+ZD=C F模型3边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C、BD相交于点O,连接AD、BC O 结论:AC+BD>AD+BCoD模型实例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0。
求证:(1) AB+BC+CD+AD>AC+BD:(2) AB+BC+CD+AD<2AC+2BD.模型4边的飞镖模型如图所示有结论:AB+AC>BD+CD.模型实例如图,点O为三角形内部一点。
初中几何46种模型大全
初中几何46种模型大全篇一:在初中几何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几何模型的性质和应用。
下面是46种常见的初中几何模型的介绍和拓展。
1. 点: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对象,没有大小和形状。
2. 线段:由两个点确定的一段连续直线。
3. 直线:无限延伸的、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连续直线。
4. 射线:起点固定,无限延伸的直线段。
5.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6. 垂直线:两条直线相交时,相互间的角度为90度。
7. 角:由两条线段或射线共享一个端点所夹成的图形。
8. 直角:角度为90度的角。
9. 锐角:角度小于90度的角。
10. 钝角:角度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的角。
11.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连接的图形。
12. 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13.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14. 直角三角形:一条边与另外两条边成90度角的三角形。
15. 斜边: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
16. 等腰梯形:有两对平行边,且一对边相等的梯形。
17. 长方形:有四个直角的四边形。
18. 正方形:四边相等且有四个直角的四边形。
19. 平行四边形:有两对平行边的四边形。
20. 五边形:有五条边的多边形。
21. 六边形:有六条边的多边形。
22. 正多边形:所有边相等且所有角相等的多边形。
23. 圆:平面上所有到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4. 弧:圆上的一段连续曲线。
25. 弦:圆上连接两个非相邻点的线段。
26. 切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
27. 弓形:圆上的一段弧和与之相连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28. 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的角。
29. 多边形:有多个边和角的图形。
30. 正多边形:所有边相等且所有角相等的多边形。
31. 直角梯形:有一对直角且有两对平行边的梯形。
32. 正弦: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角,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33. 余弦: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角,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34. 正切: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角,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几何最值模型对称最值(两点间线段最短)对称最值(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说明: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精心整理)
三线八角同位角找F型内错角找Z型同旁内角找U型拐角模型1.锯齿形∠2=∠1+∠3 ∠1+∠2=∠3+∠42.鹰嘴型鹰嘴+小=大∠2=∠1+∠3 ∠2=∠1+∠33.铅笔头型∠1+∠2+∠3=360° ∠1+∠2+∠3+∠4=540°180×(n-1)等积变换模型S△ACD=S△BCD 八字模型∠A+∠B=∠C+∠DAD+BC>AB+CD飞镖模型∠D=∠B+∠C+∠AAB+AC>BD+CD内内角平分线模型∠A∠D=90°+12内外角平分线模型∠D=1∠A2外外角平分线模型∠D=90°-1∠A2平行平分出等腰模型HG=HM等面积模型 D是BC的中点S△ABD= S△ACD 倍长中线模型:D是BC的中点S△FBD= S△ECD角平分线构造全等模型角平分线垂直两边角平分线垂直中间角平分线构造轴对称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三垂模型拉手模型大小等边三角形虚线相等且夹角为60°大小等腰三角形顶角为a,虚线相等,且夹角为a大小等腰直角三角形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大小正方形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半角模型正方形ABCD ∠EDF=45°得:EF=AE+CFCD=AD,∠ADC=90°,∠EDF=45°,∠A+∠C=180°得:EF=AE+CF∠BADAB=AD,∠B+∠D=180°,∠EAF=12得:EF=BE+DFAB=AC,∠BAC=90°,∠DAE=45°得:DE2=BD2+CE2△CEF为直角三角形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汇总
中考数学压轴题常考的9种出题形式
1、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2、图形位置关系
中学数学当中,图形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点、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以及圆这么几类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中考中会包含在函数,坐标系以及几何问题当中,但主要还是通过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来考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圆与三角形的各种问题。
3、动态几何
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
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
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察。
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
4、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
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
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
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5、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
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
这类题目本身并不会太难,很少作为压轴题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道中档次题目来考察考生对于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掌握。
所以在中考中面对这类问题,一定要做到避免失分。
6、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在中考中,有一类题目说难不难,说不难又难,有的时候三两下就有了思路,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想法,这就是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方程可以说是初中数学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中考中必考容。
实际考试中,这类题目几乎要么得全分,要么一分不得,但是也就那么几种题型,所以考生只需多练多掌握各个题类,总结出一些定式,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7、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
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
但是这两种侧重也没有很严格的分野,很多题型都很类似。
其过图中已给几何图形构建函数是重点考察对象。
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有“减少复杂性”“增大灵活性”的主体思想。
8、几何图形的归纳、猜想问题
中考加大了对考生归纳,总结,猜想这方面能力的考察,但是由于数列的系统知识要到高中才会正式考察,所以大多放在填空压轴题来出。
对于这类归纳总结问题来说,思考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9、阅读理解问题
如今中考题型越来越活,阅读理解题出现在数学当中就是最大的一个亮点。
阅读理解往往是先给一个材料,或介绍一个超纲的知识,或给出针对某一种题目的解法,然后再给条件出题。
对于这种题来说,如果考生为求快速而完全无视阅读材料而直接去做题的话,往往浪费大量时间也没有思路,得不偿失。
所以如何读懂题以及如何利用题就成为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