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构成因素和构成形态

合集下载

三大构成之平面构成

三大构成之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的概念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

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

其中,立体构成是以厚度塑形象,是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形体;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概念元素是指创造形象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

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

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格以及空间、重心、虚实、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格,是可见的,其它如空间、重心等因素,则有赖感觉去体现。

平面构成的框架一切用于平面构成中的可见的视觉元素,通称形象,基本形即是最基本的形象;限制和管辖基本形在平面构成中的各种不同的编排,即是骨格。

基本形有“正”有“负”,构成中亦可互相转化;基本形相遇时,又可以产生分离、接触、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几种关系。

骨格可以分为:在视觉上起作用的有作用骨格和在视觉上不起作用的无作用骨格,以及有规律性骨格(即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即密集、对比等骨格)。

基本形与骨格的上述这些特性,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图案(如下图,就是由基本形通过重复、接触、差叠等构成的)。

平面构成的要素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的构成形式、线的构成形式、面的构成形式点的构成形式(1) 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第1讲-从经典叙事学到新叙事学(大学课件)(PPT)

第1讲-从经典叙事学到新叙事学(大学课件)(PPT)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许子东)
第1章 “文革”叙述中的灾难起因与前兆 1,灾难之前,女主人公善良美貌、生活幸福
2,灾难之前,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不无缺憾 3,男主人公在灾难之前有某种缺点或缺陷 4,男主人公在灾难之前被认为犯有过失 5,男主人公在灾难之前犯错而不自知

第二种类型:叙述话语
叙述话语就是叙述故事的方式。 故事与叙述话语的区分(里蒙-凯南):
何谓“叙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 涯苦作舟。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 相同。 踏歌 一个小孩打开了门。 乒乓球落在地板上。 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 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叙事学”的任务
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 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 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 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新叙事学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 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 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 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民间故事四项基本原则
1,人物的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 它如何实现,由谁来实现,与它毫无关系,功能 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 2,童话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如人物充当 角色的仅有“主人公”、“假主人公”、“坏人” 等七种,人物的行为功能(譬如“一个艰巨的任 务交给了主人公”、“任务完成了”等)也只有 31种。 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 4,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普洛普抽象出来的行为角色和功能体现了故事事 件的共性,为对故事进行系统分类提供了依据。
叙事学专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军
本课程的主要设计:
第1讲 概说:从经典叙事学到新叙事学 第2讲 叙事文构成话语的方式和技巧 第3讲 故事的构成因素和构成形态 第4讲 新叙事学的兴起及若干方向 第5讲 修辞性叙事理论 第6讲 女性主义叙事理论 第7讲 认知叙事学 第8讲 解构主义之反叙事理论 第9讲 中国叙事学 第10讲 小说评点学与叙事学

第3讲 故事的构成因素和构成形态(华中师范大学韩军老师课件)

第3讲 故事的构成因素和构成形态(华中师范大学韩军老师课件)

巴尔特《 巴尔特《S/Z》 》
在这本书中,巴尔扎克不太引人注意的短篇小 在这本书中, 萨拉金》 被罗兰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 巴特切割成了561 说《萨拉金》,被罗兰 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 本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 本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 并在93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 93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 并在93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众所周知的 这是一本标志性的理论著作, 是,这是一本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它既是罗 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 兰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也是所谓的结 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 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一个里程碑. 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一个里程碑.而这 所谓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罗兰巴特从过 所谓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罗兰 巴特从过 去那种单纯地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 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 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完 整的对象, 整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和总体 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 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转变成了把 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 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 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 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发散性和游戏 性特征的解构观念, 性特征的解构观念,文本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游 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 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
情节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灵魂",开端,中间和结局, 亚里士多德: 悲剧的灵魂" 开端,中间和结局, 有机整体 托马舍夫斯基:"细节","作品不可分解部分的 托马舍夫斯基: 细节" 主题" 关联细节" 自由细节" 主题","关联细节","自由细节","主导细 节" 巴尔特:功能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巴尔特: "一部叙事作品从来就只是由种种功能构成的,其 一部叙事作品从来就只是由种种功能构成的, 中的一切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意义.这不是( 中的一切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意义.这不是(叙述者 方面的)艺术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方面的)艺术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功能两大类:分布类,归并类 功能两大类:分布类, 分布类:主要功能(情节核心),催化功能(补充) 分布类:主要功能(情节核心),催化功能(补充) ),催化功能 归并类:迹象,情报 归并类:迹象,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故事形态学分析【摘要】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指: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四大故事在中国社会流传广泛,时至今日,已是家喻户晓。

四个故事虽然在具体人物和情节以及结局上有出入,但其始终不变,贯穿四个不同故事始终的故事形态却是一致的。

关键字: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形态关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分析已是由来已久,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所传达的社会背景,以及其隐喻的批判,都出了不少的成果和专著,在今日社会还将其以影视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那么关于它的故事形态学分析又如何呢?一、问题提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从中国的故事形态学调度看,它的主题是什么?人物构成上如何?故事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转折与起伏?四个故事是否在发展上有相似性或共同性?故事的结局如何?等等。

二、目的意义:通过对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故事形态学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认知中国本土故事的构造,试图寻找一种中国民间故事构造的一般、普遍的规律。

为认识中国民间故事,提供一个故事形态学分析的参考,进而认知中国的民间故事。

三、研究主题:1、故事主题2、人物(男女主人公)3、时间(“从前、、、,”“具体、、”时间)4、环境(生长环境、主人公的相遇环境)5、故事的发展、转折与起伏及其原因6、故事的结局四、文献回顾:针对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题,对前人关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研究,作如下的文献回顾:《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中,从“人类学视角对白蛇传中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白蛇传文化的故事演绎模式、空间传播与纵向流传及其文化功能进行解读”。

,避免了“从纯粹文学的层面来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整体上的探讨”。

开创了“从人类学的视角从整体上对白蛇传文化进行探讨”。

《孟姜女传说的价值与现实意义》中,从民间传说的“当代人文意义”,阐释了民间传说对于当今社会人文的影响和作用,并从“历史情境和文化发展脉络中来理解传说”,对“民间传说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加以比较研究,解读“孟姜女传说的特点”、“女性的悲情表现”、“传说的人文内涵与创意之可能”,进而剖析出人物的生长环境对其性格塑造的影响,再看“故事文本的现实性”。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3、叙事学的概念系列
视角、声音、叙述者、受述者、 叙事时间等
参考文献
1、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 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胡亚敏著: 《叙事学》,华中师大出 版社2004年。 10、 M.D-维林吉诺娃著:《世纪转折时期 的中国小说》 ,胡亚敏、张方译,尹慧珉 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第四讲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 风行一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主要 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三大领域。
结构主义所要研究的中心课 题,就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 序来。
—— 列维-斯特劳斯
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索绪尔 俄国形式主义(略) 普洛普
她走进一个只有热情、销魂、酩酊的神奇 世界,周围是一望无涯的碧空, 感情的极峰在
心头明光闪闪,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低洼、 阴暗的山隙出现。
……可是现在,她胜利了,久经压制的感 情,一涌而出,欢跃沸腾。她领略到了爱情, 不后悔,不担忧,不心乱。
四、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1966)
视角即语式( Mood ) 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
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 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非聚焦型
内聚焦型
外聚焦型
叙述者即语态(Vioce )
叙述者即文本中的“陈述行为主 体”,“声音或讲话者”。它与视角一 起构成了叙述。
说话的人 写作的人 存在的人
叙述者 暗含作者 真实作者
在批评实践中共时研究也被消解,因为 批评过程本身是历时的,批评家的创造性阅 读将构成对规则的修改,进而也构成对批评 的非历史性的消解。

叙事

叙事

空间是联接事件的又一因素,小说家可 以在同一叙事空间安排不的事件。著名 的例子是《包法利夫人》(第78页)
空间的转换来联接、组织、发展事件。当 需要叙述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件的时候,作 者利用空间的转换搁下一头,再提起另一 头。
人物也是事件与事件之间重要的连接因 素。很多故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连接在一 起的。
“德国批评家古斯塔夫·弗赖塔格所做的最 常见的描述中,一个‘标准的情节’被描 写成一个倒放的‘V’: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倒‘V’的一个变体:)
这里AB 代表展示部分,B代表冲突的引进, BC代表“上升活动”,复杂化,或者冲突 发展,C代表高潮,或情节的转折,CD代 表结局,或冲突的解决。
格非说:“37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 死了”,这并不能构成一个故事,而是一 个单一的事件。而如果将这句话改成: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他的 妻子由于悲痛而自杀。”这就形成了故事 (情节)。因为骑自行车的人的死与其妻 子的死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延续,或者说, 存在着时间的“空隙”。这种“空隙”构 成了叙述故事的重要空间。另外,它也包 含了因果联系:一件事由于另一件事而发 生了。
无论这种倾向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这种 倾向似乎牢牢存在于行为和思想的所有层次 之中。为在时间之中理解事物的意义,我们 有一大批普通词汇——计划,失败,决定, 完成,成功,原因,机会,偶然事件(这张 单子可以无穷无尽地开下去),它们是不可 能从语言中一笔勾销的;正如J。希尔斯·米勒 所说,它们使一个由关于开始与结局关系的 种种假定构成的网络成为必需。
B、结构动因: 危机 阻迟 偶然 邂逅 泄密 灾变 组合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危机、阻迟、偶然、泄密,这些情形在小说 中基本表现为突转。在时间的链条上突然出 现一个缺口,而有意外进入。为什么要出现 一个缺口,原因则是复杂的。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短篇小说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语言艺术,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虽然不一定要重大的社会题材,但必须反映重大的社会意义。

同时,它在结构安排上,也应见出匠心,一丝不苟。

安排短篇小说的结构,总的说来,头绪不能过繁,过程不能拉得太长,人物不能过多,铺述不宜过详,表达不宜和盘托出,高潮不能一个接一个。

它应该凝练集中,以少显多。

否则,极易写成压缩的中篇。

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下面几种:(一)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结构线,小说的展开完全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承上起下,环环相扣,关系紧密。

巧妙的作者,往往将情节搓拧、颠倒,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但小说仍建筑在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结构上。

情节结构的展开一般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依据情节展开的线索,又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三线结构。

单线结构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线贯穿到底,情节单纯,其间间或有转折、曲折、升降等,但无论怎样地变化、反复,情节线索总是单一的。

双线结构的特点是情节交叉或平行,前者如鲁迅的《药》,后者如《麦客》。

《麦客》写父子俩一同去打短工,到了不同的人家,父亲在艰难的境遇中失掉自尊,偷手表被发现,内疚而归;儿子则被新生活搅起爱情、自由的渴望,最后就范于传统道德。

作者把两个本来可以各自独立的故事交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两个空间,两组人物、两组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情感追求,构成双重现实内容。

这种结构,减弱了作者有头有尾讲述一个故事的封闭性,使小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具有现代人的时空感。

短篇小说还有三条或三条以上情节线索的。

有时候,作者将三条以上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如好看的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时,则将几条情节线交织平行推进,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如王安忆的《小院琐记》。

一般说来,三条情节线索以上的结构,初学者不易把握。

情节结构是短篇小说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它的优点是行动、吸引人,符合一般人的审美习惯,但又有它的局限性:①以事件为结构中心,作者的注意力停留在故事情节本身的生动有趣上,处理不好,容易削弱人物的刻画。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行动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理论教程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着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

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故事形态学》与西方童话故事

《故事形态学》与西方童话故事

《故事形态学》与西方童话故事——以《格林童话》为例理解角色功能的意义一个故事由很多元素组成,人物、情景、事件等不同的元素和子元素组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并不是完全不同的,而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了故事组成要素的典型类别,王子、野兽、公主、城堡、巫师、魔药……这些元素在许多国家的神话、戏剧以及民间传统故事中都有所体现。

俄国的形式主义者们从20世界20年代就提出了文学作品的结构问题,他们认为,故事的结构是系统的、有其相似性的。

对此,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发现了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著成《故事形态学》一书。

在该书中,普洛普提到了“角色的功能”并举了四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功能:1. 沙皇赠给好汉一只鹰,鹰将好汉送到了另外一个王国(阿法纳西耶夫,171)。

2. 老人赠给苏钦科一匹马,马将苏钦科驮到了另一个王国(同上132)。

3. 巫师赠给伊万一艘小船,小船将伊万载到了另一个王国(同上138)。

4. 公主赠给伊万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来的好汉们将伊万送到了另一个王国(156)。

在这四个例子中,有一些变化的因素和一些不变的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和他们使用的物品,但他们的动作(行动)是不变的,这就是普洛普所说的“功能”,某种角度而言类似我们所说的“情节”。

虽然普洛普是以德国民间故事为基础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但是“角色功能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西方童话故事,例如《格林童话》。

普洛普将角色的功能分为了31种:1.一位家庭成员离家外出;2.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3.打破禁令;4.对头试图刺探消息;5.对头获知其受害者的信息;6.对头企图欺骗其受害者,以掌握他或他的财物;7.受害者上当并无意中帮助了敌人;8.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8.(1)家庭成员之一缺少某种东西,他想得到某种东西;9.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10.寻找者应允或决定反抗;11.主人公离家;12.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等,以此为他获得魔法或相助者做铺垫;13.主人公对未来赠与者的行动做出反应;14.宝物落入主人公的掌握之中;15.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16.主人公与对头正面交锋;17.给主人公做标记;18.对头被打败;19.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20.主人公归来;21.主人公遭受追捕;22.主人公从追捕中获救;23.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24.假冒主人公提出非分要求;25.给主人公出难题;26.难题被解答;27.主人公被认出;28.假冒主人公或对头被揭露;29.主人公改头换面;30.敌人受到惩罚;31.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本文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举例分析了该片在叙事内容、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四个方面。

首先,文章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叙事内容的研究,较深层次又多角度地挖掘了该片所表达、的主题。

其次,在对该片叙事风格的解读中,文章经分析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叙事风格简单明快,内容富有民族特色,塑造人物形象饱满。

文章又通过分析片中的特写镜头、空镜头、蒙太奇、构图等镜头语言,完成了对该片叙事语言的分析。

最后,文章结尾分析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散文化线性叙事结构以及故事化的表述手法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多种技巧的悬念设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章研究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2012年红遍大江南北,是在社会环境、媒介生态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大环境中,纪录片创作者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的突破。

文章认为,无论是从选题还是内容制作,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还是在叙事策略与叙事结构等方面,《舌尖上的中国》都能成为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典范。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分析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导火索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二零一二年五月十四日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上播出,引爆了观众的热情、网民的热议、收视率的狂潮和媒体的话题。

至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日晚二十三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在优酷网的总播放量达到一万七千余次,土豆网的总播放量达到了四万余次,在腾讯视频上的总播放量更是高达十四万四千余次,并引发了各大媒体的相继报导,《人民日报》《东方早报》《重庆商报》等著名媒体都参与了此次“盛会”。

《舌尖上的中国》从此开始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传奇,或者说,继《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优秀纪录片之后,中国纪录片终于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中国纪录片源起于1958年,由于人力的缺乏、资源的不足、政治上的限制等原因,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并不完善,只能称作新闻纪录电影。

第2讲 构成的形式法则

第2讲  构成的形式法则

到位、不充分,也不是好作品。
实训—综合构成训练 ① 对称构成

② 均衡构成
实训—综合构成训练 对称构成 完成一张对称构成。形态形状、数量不限,但 形态要素必须是两种以上,如点、线、面三种要 素的综合构成,点与线、点与面或线与面两种要 素的综合构成。画面图形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均 可。
实训—综合构成训练
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称 绝对对称是对称轴两侧的形态完全对等,对折 可以重合;相对对称是对称轴两侧的形态大体相
对,对折不要求完全重合。对称的基本组合方式
有:
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称 轴对称 以纵向、横向或斜向的对称轴为中心,进行左
右、上下或倾斜一定角度的对应图形排列。
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称 旋转对称 以图形的某个角为中心,将图形按照一定的角
参 考 图
实训—综合构成训练 均衡构成 要求同上
参考图


1. 对称的基本组合方式有几种?具体是? 2. 形态变化方法有几种?分别是? 3. 统一的方法有几种?
方面寻求变化。具体的形态变化有:
构成的形式法则 变化 加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态相加、相交或相切等组
合方法,即两个形态相加而得到的新形态。
构成的形式法则 变化 减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态相减,即一个形态被另
一个或几个形态减去后的新形态。
构成的形式法则 变化 分割法 一个形态被切割后重新排列组合的新形态。分
构成的形式法则
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称 对称是人物、动物、植物以及人造物最基本的 构成形式。对称在视觉上会让人感到完美无缺,
体现了一种端庄、平静和秩序美感。
构成的形式法则 对称 平面构成中的对称通常是以画面的纵向或横向 中心线为对称轴,让左右或上下的图形对应、对

连续构成——叙事蒙太奇

连续构成——叙事蒙太奇

②相对方向屏幕运动
可以表现某物体的去而复归或两个物体相向而行。
动作的连续构成
③中性屏幕运动 表现被摄主体面向或远离摄像机的运动。可以与任何方向的运动镜头组接 在一起。中性镜头有多种表现形式:正中而来,两侧出画;两侧入画,正中而去。
六、轴线与轴线规律
1、轴线规律的定义 保证屏幕空间统一感的规律。它要求在分镜头拍摄相同环境中的相同主体时, 拍摄方向必须统一,不允许有相反方向的出现。 2、轴线的分类 运动轴线、关系轴线和方位轴线。
3、剪辑率
剪辑率的高低பைடு நூலகம்响镜头的转换速度。
动作的连续构成
二、运动剪辑的三因素
1、速度 是表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主体运动速度,镜头运动速度,镜头 转换的速度) ①运动速度快感受力度大; ②运动速度慢带有抒情性;
③同一主体不同景别中运动,景别越小、动感越强。反之越弱;
④利用前景和运动后景可加强运动速度感; 2、方向 指相邻镜头中人物视向,被摄对象的动向以及空间位置的定向。同向进入是 动作的延续,不同方向进入是两个动作过程。 3、动势: 推动物体唯一的力量。 顺势而接增强力量,不等速连接会改变力量。
3、运动轴线
是建立和保持屏幕运动方向的方法。 运动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所有机位都设置在轴线的同一侧,不 管摄像机角度如何,所有镜头屏幕的运动方向都是一致的。
动作的连续构成
运动物体可以相向运动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正确的入画和出画,同侧出入画 的镜头是无法与其他表示固定方向运动的画面剪接到一起的。
④辅助性剪辑技术:
淡入、淡出——对时间的压缩 叠画——对时间的压缩 快动作——对时间的压缩
时间的连续构成
2、时间的延长:即通过蒙太奇手法,实现时间延长和扩展; ①反复切换:将不同角度、视点的同场景反复切换; ②慢动作:改变现实运动形态的时间特写。 ③停滞(静帧) 3、实时:事件发生和人物谈话在实际时间中进行;

普洛普.故事形态学-重点要点整理

普洛普.故事形态学-重点要点整理

普洛普.故事形态学-重点要点整理第一章问题的历史1、20世纪20年代的故事研究为什么会钻进死胡同①斯佩兰斯基将其归咎于材料不足②研究的方法没有数理科学那样严整的分类法、为学界认可的统一术语系统、薪火相传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使得清晰严谨地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显得十分困难母庸置疑,我们周围的现象和对象可以或者从其构成结构方面、或者从其起源方面、或者从其所经历的变化和过程方面进行研究。

无论什么现象,只有在对其进行描述之后才可以去谈论它的起源,这也是无须任何证明就十分清楚的事然而,已有的故事研究主要还只是起源学方面的,大部分没有试着去做一个初步的系统描述。

在阐述故事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它是什么这个问题2、材料的分类把材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即对它进行分类,正确的分类是科学描述的初阶之一。

研究的正确性有赖于分类的正确性。

尽管分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它本身也应该是一定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始于从外部引入材料的分类,而不是根据实质从材料中得出来3、例:最常见的对故事的划分,就是把它们分成有神奇内容的故事、日常生活故事、动物故事。

但动物故事中也包含神奇的因素,动物们正是在神奇故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4、文特《民众心理》中的按故事类别进行的划分①神话寓言故事②纯粹的神奇故事③生物的故事和寓言④纯粹的动物寓言⑤起源故事⑥滑稽的故事和寓言⑦道德寓言寓言是一个形式范畴,不明确5、按情节划分①如同按类别划分一样,按情节划分也应该被置于新的轨道。

而故事有一个特点:一个故事的组成部分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入另一个故事,这一特征是故事专有的②不顾及这个特点,情节一般是这样定义的:取故事的某一个部分,加上一个介词“关于”,定义就出来了。

在决定性要素的选择上并无一个统一的原则6、P.M.沃尔科夫教授断定幻想故事的15个情节,按照划分原则分类①按照开场定义的②按照主人公的性格③按照主人公的数目……这种划分无章可循,不能算是准确意义上的科学的分类法,充其量是个用途有限的索引,其价值大可怀疑7、安吉·阿尔奈的故事索引阿尔奈编制的目录成了国际通用的,并对故事研究事业功绩赫赫,多亏他编写的索引,才有可能对故事进行破译。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

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

收稿日期:2006-12-27作者简介:翟永明(1976-),男,山西大同人,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研究。

2007年第4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42007第20卷J OURNAL OF HA I N AN NOR M AL UNI VERS I TYGeneralNo .90(总90期)(Soci al Sciences)V o1.20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翟永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摘 要:李锐小说作品的叙事结构极有特色,综合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钟摆式结构、众星拱月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和多线并置式结构。

通过对李锐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隐藏在文本结构背后的丰富意蕴和深层内涵。

关键词:钟摆式结构;众星拱月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多线并置式结构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3X(2007)-04-0048-05作为一个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的作家,李锐的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不懈地追求着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意蕴表达,这使得他的小说结构各有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

文学之为人学,即要求作家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生活、多重的人性、丰富的情感心理以及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映照在文本之中,而社会人生的丰富驳杂导致文本结构也随之程度不同地生成或变异,因此,文本结构便成了中外叙事学绕不开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里有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结构,但未成为有意识的认知,多是原生态的,比较朦胧的,直至 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了叙事结构形态发展新的历程 , 把民族视野融入世界视野,在中西融合中推进叙事结构形态的现代化进程。

[1]102根据现代叙述学理论,叙事文本不同于故事本身,作者最后确立文本需要对原来的故事重新建构,因而,分析小说作品的叙事结构在解读作品时极为重要。

同时,对一部小说作品的结构分析,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分析,同时也意味着解读隐藏在结构背后的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托多洛夫:“层次说”
• 按照语言学的句法形式,将叙事文的结构分为四 个层次:词类、命题、序列、故事。 • 词类包括专有名词(人物命名)、形容词(特 征)、动词(动作)三部分。 • 命题是由各种词类构成的叙述句子,是叙关系、逻辑(因果)关系、空间关系 构成。 • 例:《十日谈》“逃脱惩罚”
巴尔特:“性格素”的聚 合
• 巴尔特认为,人物是故事中的一个构造,是与读 者阅读行为同步的“命名过程”。 • 人物是一些“性格素”的聚合,是对文本中的句 子进行语义转换的结果。 • 人物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定语,一个谓语……萨 拉辛是暴躁、艺术天才、独立自主、无节制、女 人气、丑陋、性情混杂、不敬不孝、自作自受、 刚愎等等性格的总和和聚合点。……一旦有一个 专名存在(即使是一个代词),那些性格素便成 了谓语,成了真实的诱导物,那个专名变成了主 语。——《S/Z》
查特曼:“词形变化表”
• “性格”是“相对稳定或持续的人物品质”。 •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一系列性格因素的“词形 变化表”。 • 将人物视为“词形变化表”,就是将他的性格看 成是一个与情节的横向事件链条交叉的纵向聚合。 • 从一系列在眼前闪现的人物和趣闻轶事中为自己 创造出一个人,一个人物形象和一个人物性格概 念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不断地把我们周围 人的零星迹象拼凑起来,在思想中塑造出他们的 形象。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创造我们的世界 的;尽管不全面,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任意 的,但是却一直是这样做的……——帕西· 卢伯克
武松打虎
• 核心功能:打虎 • 附属功能:哨棒打断、老虎扑剪
查特曼“功能”示意图
• • • • • • 圆圈为叙事序列 顶端方格为核心功能 竖线表示核心功能的逻辑发展方向 斜线表示可能的但未选中的道路 圆点代表附属功能 直线上的圆点遵循着正常的故事序列 发展 • 直线外的圆点通过箭头对核心功能起 着回顾和预示的作用
普洛普:七种角色
• • • • • • • 1,坏蛋 卖油郎独占花魁 2,施惠者 秦重(朱重) 3,帮手 王美娘(莘瑶琴) 4,被寻找者和她的父亲 5,传信者 朱十老 6,英雄(寻找人或受害人) 王九妈 7,假英雄 刘四妈
吴八公子
伙计和丫鬟(邢权与兰花) 莘父、莘母 秦父
苏瑞奥(Etienne Sourian)
第三讲 故事的构成因素 和构成形态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军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的理想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一切故事下面最基本的故事。 • “各种各样的叙事(不仅仅是民 间故事),不管它们采用的是何 种表现过程,都显示于同一方式 的同一层次,并独立于它所采用 的技巧……”——布雷蒙 • 结构主义某些基本的理论假定。
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
• “普洛普是在寻找牡蛎形成珍珠的过程,而 列维-斯特劳斯则要解释沙滩上最早沙粒结 构的意义。”——罗伯特· 斯库尔斯 • “神话素” • “二元对立”结构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
• 《结构语义学》(1966) • 杰姆逊的发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 《聊斋志异》“鸲鹆”的分析
关于“情节”的争论
• • • • •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含义已过于模糊” 将情节和故事等同,人物性格为核心---高尔基 什克洛夫斯基:区别故事与情节,素材和技巧 托马舍夫斯基:情节遵循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顺序 情节,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它是故事结构 的主干,人物、环境的支撑点。
情节的构成
故事
• 叙事学的“故事”是一 个抽象概念,它已脱离 具体故事所承载的历史 或现实的内涵而成为自 主的存在。故事在这里 被定义为从叙述信息中 独立出来的结构。
本讲导航
• 故事结构中的构成要素
• ---情节 • ---人物 • ---环境
• 叙事文的结构规则—叙述语法
情节
• • • • 关于“情节”的争论 情节的构成 情节的组织原则 情节类型
• 1,狮子星座:推动全剧的情节得以展开的主题 力量,或剧中主人公的意志、欲望; • 2,太阳:狮子星座追求的目标; • 3,地球:利益的预期获得者,狮子星座为他而 追求特定的目标; • 4,战神(金星座):狮子星座的敌人、竞争者 或对手; • 5,天秤星座(仲裁者):发送和分配利益,在 狮子星座与敌人的斗争中决定胜负的角色; • 6,月亮:站在上述五个功能的任何一方,成为 其救援者或帮手。
情节的组织原则
• 组合为情节的规则。 • 承续原则:时间、因果、空间 • 理念原则:否定、实现、中心句
承续原则
• • • • • • 时间连接 《一地鸡毛》 因果连接 《俄狄浦斯》 空间连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理念原则
• • • • • • 否定连接 《黄粱一梦》 实现连接 《花木兰》 中心句连接 《老人与海》
普洛普:“功能说”
• 《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 • “童话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 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 31个“功能” • 对《狼和小羊》的结构分析 • 提取动作;分解功能;功能排列;显示结构 • 长者(老山羊)出走;告诫(小山羊);(小羊) 违禁;被坏人(狼)拐走;(老羊)得知消息; 决定寻找;杀死(坏人);发现失散者(小羊); 返回。
• 如《大卫· 科波菲尔》密考伯太太
• “圆形人物周围有无可限量的生活——在一部作 品版面范围内的生活”。 • “那些人物能全面发挥作用,即使作者的故事情 节对他们提出了比现在更大的要求,他们也仍然 可以胜任。”
• 说不尽的阿Q,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扁形人物的优势:1,便于辨认;2,不会被环境 改变,常作为不变的形象继续活在读者心中。
鸲鹆
• 王汾滨言: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出游必 与之俱,相将数年矣。一日将过绛州,去家尚远,而资斧 已罄,其人愁苦无策。鸟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当 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其人云:“我安忍。”鸟言: “不妨。主人得价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树下。”其人 从之。携至城,相问答,观者渐众。有中贵见之,闻诸王。 王召入,欲买之。其人曰:“小人相依为命,不愿卖。” 王问鸟:“汝愿住否?”言:“愿住。”王喜,鸟又言: “给价十金,勿多予。”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 悔状而去。王与鸟言,应对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鸟曰: “臣要浴。”王命金盆贮水,开笼令浴。浴已,飞檐间, 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顷之羽燥。翩跹而起,操晋 音曰:“臣去呀!”顾盼已失所在。王及内侍仰面咨嗟, 急觅其人则已渺矣。后有往秦中者,见其人携鸟在西安市 上。此毕载积先生记。
巴尔特《S/Z》
• 在这本书中,巴尔扎克不太引人注意的短篇小 说《萨拉金》,被罗兰· 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 本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 并在93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众所周知的 是,这是一本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它既是罗 兰· 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也是所谓的结 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一个里程碑。而这 所谓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罗兰· 巴特从过 去那种单纯地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 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完 整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和总体 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转变成了把 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 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发散性和游戏 性特征的解构观念,文本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游 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
情节类型
• 单线情节
• 单一线索
• 复线情节
• 主线、副线、作为背景的小故事、 非动作因素
• 环形情节
•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 影片由6个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故事所构成,6个故 事都各自讲述了一个不同的事件,但他们却都有着共同 的戏剧属性将它们紧密相连。一个拳击手,两个打手, 黑帮老大以及鸳鸯大盗这些人物的命运在短短的两天中 交集在一起,演绎出了这部黑色幽默的犯罪群戏。在叙 事结构上,塔伦蒂诺也一如他此前的一贯作风,没有采 用常见的时间顺序结构,而是用了一种循环中嵌套倒叙 多线并进的精巧结构来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在影片中 围绕着洛杉矶黑帮,拳击手,神秘手提箱,意外走火及 旅店抢劫等事件而展开的不同故事被同时交待,且随着 影片的进行而相互交汇,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黑色幽 默片所惯用的程式化的一些其他因素如对经典的致敬及 其他影射,引用等。
人物
• 人物存在于行动中 • 人物存在于文本中 • 人物的分类
“人物死了”?
• 形象---典型、性格、个性、共性 • 今天的小说中正在逐渐绝种的并不是小说特性, 而是人物,不能再写的就是专名。——罗兰· 巴特 • 俄国形式主义:参与、行动 • 法国结构主义:人物与情节相互依存 • 普洛普:七种角色 • 格雷马斯:三组行动元 • 叙事学中,人们不再关注叙事作品中虚构人物的 社会属性、道德价值和心理特征,人物只是作品 中“行动”的主体,与结构、情节、情境相关。
人物存在于行动中
• 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 需要性格的配合。——亚里士多德 • 人物是情节的产物,是行动的执行者。 • 主人公对于本事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本事作为动 机体系,完全可以不需要主人公和他的种种特点。 主人公是材料变为情节的结果,一方面他是连接 动机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动机之间联系的纽带 和人格化的理由。——托马舍夫斯基 • 普洛普:七种角色 • 苏瑞奥:戏剧中的六个功能 • 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
格雷马斯“行动元”
• 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 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积极分子
• • • • • • 主体……人 客体……无阶级社会 发送者……历史 接受者……人类 反对者……资产阶级 帮助者……工人阶级
人物存在于文本中
• 巴尔特:“性格素”聚合 • 查特曼:“词形变化表” • 事件叙述与性格描述之间的不同
• 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灵魂”,开端、中间和结局, 有机整体 • 托马舍夫斯基:“细节”,“作品不可分解部分的 主题”,“关联细节”、“自由细节”、“主导细 节” • 巴尔特:功能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 “一部叙事作品从来就只是由种种功能构成的,其 中的一切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意义。这不是(叙述者 方面的)艺术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 功能两大类:分布类、归并类 • 分布类:主要功能(情节核心)、催化功能(补充) • 归并类:迹象、情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