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2新版浙教版 .doc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
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到了声音,说明音叉在振动,你看到了吗?T: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视频]视频中有哪些能够发声的物体?[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最新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课件: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李红兵
TSH
降低 1. 甲亢时TSH降低,TSH测定为甲亢诊断
德重要和灵敏的指标 2. 肢端肥大症,库兴氏综合症以及应用多
巴胺,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TSH
增高
1. 甲减患者血清TSH明显升高,为血中 T3,T4下降后对TSH的负反馈抑制减弱的 结果,故在亚临床甲减患者,当T3,T4尚 未发生变化时,血清TSH即可明显升高诊 断甲减,尤其是早期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最 灵敏的指标。在应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的原发性甲减患者,血清TSH还是疗效判 定的重要随访指标
TSH
增高 2.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可出现血
清TSH升高,是因为甲状腺滤泡破坏,甲 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TSH的负反馈调节 作用减弱的结果。其血中甲状腺激素可正 常,而TSH较早升高。 3. 血清TSH升高可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甲状腺激素 应用过量等情况
第一声是声音沿铁管传播的,第二声是声音沿空 气传播的。因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传播快。
3、对着山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 回声
五、回 声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 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多次反射
为什么我们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到回声? 听不见回声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离障碍物太近, 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太短,我们不能把回声 和原声区分开。从发出声音到能听见回声的 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课 件: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
和传播-(2)资料
产生: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 音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B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
2、声音的传播的条件。
3、声音传播的形式与速度。
三、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橡皮筋、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器、真空泵、铁尺、低音喇叭、蜡烛、铅笔、水槽、水小木塞、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新课讲解:一、声音的发生学生探究小实验:(1)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
A、你听到声音了吗?B、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C、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2)把铁尺一段按在桌子上,拨动悬空的一端。
A、你听到声音了吗?B、铁尺在做怎样的运动?C、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3)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A、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B、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二、音的传播(1)观察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
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电铃的锤在干什么?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1)用摩擦、搓揉、指弹、撕扯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
(2)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3)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把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敲击笔帽也会发声。
(4)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5)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当停止发声时,手指又有什么感觉?
(6)敲击音叉,将用线绳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析、观察思考、概括总结
教具与学具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手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婴儿从呱呱坠地起就时时刻刻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声音,有许多问题我们还不明白,还需要我们去探究。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如何防止有害的声音等。我们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从现在起,我们开始学习简单的声现象。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 第一章声现象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二) 浙教版
二、声音传播的速度
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音速度是每秒340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走过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从生活中感悟了多少!
教学过程(内容实施与评价)
一、导入新课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吗?
二、新课教学
1、声波
实验演示: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思考:现在老师在讲课你们能听到回声吗?我发出去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了吗?能被反射回来吗?可为什么听不到呢?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以空气中每秒340为的速度为标准,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和最短距离是多少?(340×0、1=34米,34/2=17米)结论: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有17米。
模拟实验: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
解释: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分析讨论:请你用水波实验的现象来解释,烛焰发生偏移的原因?
喇叭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引起空气中的烛焰振动。
深入思考:根据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空气、水能传播声音和刚才的两个实验现象,请你分析:物质传播声音是通过什么形式完成的?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影响声速的因素。
难点:波的概念用声波的知识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教具:投影仪、土电话、(音叉、小球、棉线)、(录音机、蜡烛、火柴)、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学具:橡皮筋、笔套、烧杯两个(其中一个装水)、滴管、玻璃水槽(装水4/5)一只、软木塞【设计说明】在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学生对声音比较熟悉,且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一些声音的知识,如制作土电话的活动学生已经能够完成,可对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条件、传播形式(声波)和传播快慢等知识还是似懂非懂。
所以决定以探究课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选择完全开放性探究教学还是选择半开放性探究教学呢?基于本教案所针对的使用对象,最后选择半开放性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预设了探究方向,安排好某些相应的学生活动、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活动和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1.从橡皮筋发声时橡皮筋明显的振动→人发声时内部声带的振动→对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要求学生探究把微小振动放大的方法,使学生由表及里的得出:固体的振动可以发声。
2.通过对水滴到干烧杯和盛水烧杯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的比较,使学生得出:液体振动也能发声。
3.通过演示“小电铃”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再提出:本实验中的玻璃罩能传声吗?让学生认知认真观察实验的重要性,从实验中去发现问题。
4.波的感知是个难点。
利用类比法,通过:“水波”实验,感知水波并观察到水面波能将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演示“喇叭对烛焰”实验,感知空气也能以波的形式将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课件展示),5.声音传播的快慢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相关材料来解决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参考教案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1、能通过亲自体验分析归纳出物体发声的原因。
2、能说出声源的概念及举例。
3、能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4、会解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声音在小学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设计,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与”振动”的体会。
本节课预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对联入手,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引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用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让学生从常见的活动中归纳出物体发声的原因。
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介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流程一、设问引入课堂设问: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应该是什么?——答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学生回答:这个上联中描述了几种声音?这些声音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点?二、声音发声过程的认识1、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完成。
教师巡视并小组内给出部分解答。
活动1:一个同学用2个手指拉开橡皮筋,另一个同学拉开橡皮筋再放手,放手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并记录。
【学生听到橡皮筋“嗡嗡”作响】活动2:给学生2个杯子,一个杯子里装有水,一个杯子是空的,把水倒入另一杯子中,在倒水的过程中,观察有声音产生吗?【会,学生听到“滴答”的水声】活动3:让学生说话,同时用手放在喉咙处,能感觉什么呢?【学生能听到喉咙处有振动感】活动4:每位同学用笔的表套放在嘴前,吹气,能听到什么呢?【学生能听到或高或低的风啸声】活动5: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并尝试回答两个问题。
①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②振动和发声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即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吗?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2、小组成果汇报。
挑选两组汇报前四次小组活动的结果。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补充顺序如下:①针对第二个活动,倒水前后的声音为何不同?【振动的物体不一样】②针对第三个活动,身体还有哪些部位能够振动发声?【拍手】③针对第四个实验,有吹口哨的同学表演,请同学分析原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课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2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水波感受声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跟温度和介质有关。
记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二、教学重点体会声波和声音传播的快慢三、教学难点声波概念的领会四、教具蜡烛、音箱、火柴、水槽、玻璃缸、橡皮塞、水、铅笔五、教学过程(一)、声波1、探究声波问题1:既然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实验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
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
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____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与水波传导的动画实验2.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媒体播放:声音传播的微观解释小结: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2、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粉碎内脏结石(2)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3)B超: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二)、声音传播的快慢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如何?(见书本第9页图1-17)记住: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液体中其次,固体中最快。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温度越高,传播的越快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能听到几次声音?如果管足够长,两端封闭,在里面装满水可能会听到几次声音?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2-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波的概念。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观察、听、感受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声音,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验、勤于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1)声波的概念。
(2)真空中不能传声的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都可以作为声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教师点拨】1.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跟进训练】1.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A)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2.当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就不再发出声音,其主要原因是(C)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将一只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并抽出里面的空气,我们将不能听见铃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上面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交流。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课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声现象对7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小学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声的知识,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部分知识,但是,他们对声现象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浅显的感知阶段, 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缺乏科学的认识, 所以对教材中有关声音发生和传播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启发探究设计的基础上让其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相互合作的愉快,激发学习的动机和乐趣,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些。
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确认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三、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四、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五、教具教师演示仪器:真空电铃实验、音叉,乒乓球、小闹钟、塑料袋、土电话等学生分组实验仪器:鼓、笛子、梳子、钢尺、矿泉水瓶、烧杯一只,水,橡皮筋、笔套等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媒体]播放各种声音①音乐②蛙的声音③汽车嗽叭声··这些声音都听到了吧?老师讲的话同学们也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声音。
同样许多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声音,声音与生物的生存、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二)、问题探究面对这精彩的声音世界,你的心中可能有许多问题和疑惑想与大家交流?你有哪些问题?(1)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3)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4)人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利用桌上的器材,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研究结果并演示,提出自己的见解。
浙教版初一科学七年级下册2.2第2节《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第2节《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同时用课件揭题)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
当然,用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由材料员用两只手把牛皮筋拉开(要拉得紧一些),再由实验员用手去拨动牛皮筋。
2、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当牛皮筋发出声音时,要仔细观察,看能看到什么?(4)、大家看清楚要求了吗?(看清楚了)那就请材料员拿出牛皮筋(牛皮筋在材料员所坐位置的抽屉里)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请各组同学坐好,接下来老师要看同学们到底有了哪些发现?(当学生汇报可以看到牛皮筋在左右运动时,借机板书:左右来回运动)4、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分组实验。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3浙教版.doc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源的涵义。
2、通过观察、实验、电脑模拟演示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与水波进行对比,将声波这种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声波以及声波的应用。
4、让学生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还要求了解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用因特网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1、在本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2、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及探究成功后的自豪。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传声的物质。
虽然学生在小学《常识》课中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但本节课要在小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加深。
本节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由于课本中介绍的抽气实验,一般学校都不一定有这套设备,或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用电脑模拟了这个抽气实验,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抽气过程中声音由强到弱的过程,基本可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空气。
然后用学生敲桌面用耳听实验、讲解贝多芬的小故事、电子捕鱼让学生知道声音一样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由于声音是一个用语言不好描述的科学现象,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已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发生条件〔2〕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2新设计隔空打鼓-----将一个挂有乒乓球的音叉放在鼓的旁边,敲击鼓面,观察音叉是否会振动。
3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根本习得了总结、归纳、比照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程度地开展,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提高。
另外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一节与生活关系密切,我们一天中要经常和声音打交道,学生对于声音也是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产生条件却不是很清楚。
所以本节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点难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5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当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学时重点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能够解释实际问题。
学时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鼓是怎么发声的?将黑米放在鼓面上,然后敲打,观察现象。
活动2【活动】音叉是如何发声的?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敲响音叉,再靠近静悬的小球,小球是否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当音叉不发声时,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吗?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活动3【活动】敲击时的声音是哪里来的?敲击桌面的时候桌面有没有发生振动?请设计实验来证明?〔放上黑米或者观察水槽中的水是否振动〕。
活动4【活动】声音的传播有什么特点?〔1〕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
〔2〕当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时,听到的声音又越来越响。
以上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特点是什么?活动5【活动】固体也可以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性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
”
、情
相关课件、橡皮筋、音叉,水槽、玻璃球、小电铃,土电话
一、声音
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物体在振动
放在喉咙发生处,讲话时手指感觉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
思考:蝉是怎么发声的?图片展示:蝉的腹部的发声器官。
补充:只有雄蝉有发声器官。
蜜蜂的发总结: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思考与讨论:科幻片中,太空中的飞行器发声了爆炸,人能听到声音吗?——不能,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只能借助电磁波来通话。
拓展实验: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案来验证声音在各
活动:土电话的制作。
课前让学生完成。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以说明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呢?
外传播。
水中的软木塞也会想
分析: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可以分为声波,超声波,次声波,
体传播的。
如果水管中有水,可
思考与讨论:、回声是怎么回事?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会有回声?
时间差,就会听到回声。
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