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以南京审计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通识 教 育受 理 想 主义 和实 用 主义 哲 学 的 影
问题 的不 同解答 。综合来看 , 国的通识教 育演进 美
和通识教育课程变化大致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 :
必要性 。所 以 , 识 教 育 的提 出跟 大 学 人 才 通
高校教 育理念 的实现一般 是通过课 程的设 置
与教学完成 的 。通识 教育理 念的历史 演进与通 识 课 程设置 的变化 紧密 联系在一 起 。 ( )通识 教育理 念的提 出 一 “ 识 教 育 ” 一 个 历 史 概 念 , 时 也 是 一 通 是 同 个 世 界概 念 。它 译 自英 文 “ e ea E u a o ” G nrl d ct n 。 i l 9世纪 以前 , G nrl d ct n ~ 词 一 般 是 中 “ e ea E uai ” o
第 7卷
第 3期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a j gA dt nvri o ra o N ni u i U i s y n e t
V0. 1 7.No 3 .
21 0 0年 7月
J 1 ,2 1 u. 0 0
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
以南京 审计学 院实施 “ 通识 教育” 人才培养 方 案为例
蔡 则祥 ,张 维
2 02 ) 10 9
( 南京审计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南京
摘 要: 识教 育理念的历 史演进 与 通识课 程 设 置的 变化 紧密联 系。过 去 十年 来 , 通 国内 高校
开始推 进通识 教育 , 通识 教育 的理 念推动 了高校课 程 改革 , 促进 了人才培养模 式的 变革。 南京审
小学 教育 的总 称 。第 一 个 把 它 与 大学 教育 联 系在 一起 的人 是 美 国 博 德 因 学 院 ( o d i c1 B w on o . 1 e 的帕 卡德 ( ak r ) 授 口 。他 在 1 2 e ) g P c ad 教 8 9年
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然而,高校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部分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通识教育只是学术知识的扩展,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例如,一些学生认为通识课程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帮助,对通识教育缺乏兴趣和重视;一些教师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关,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和投入不足。其次是资源和条件的问题。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资源和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了有效实施通识教育,高校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例如,可以开设《哲学概论》、《世界历史》、《文学名著选读》、《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视野;可以开设《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科学方法与实践》、《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独立判断和创新。例如,通过开展讨论课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辨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
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并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
与专业教育侧重于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度发展不同,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等各个领域。
通识教育具有多种益处和优势,不仅对个体发展有利,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对通识教育益处和优势的观点和理解:一、培养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全面、更全局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多元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未来面对复杂的挑战和变化中灵活应对。
二、促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通识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也涉及到人文、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并培养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
三、提高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识教育注重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习某个专业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通识教育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都是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四、促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学习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和外语等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种全球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还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总结回顾:通识教育的益处和优势包括:培养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培养、提高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以及促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如何发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潜力,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已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问题。
本文将从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加强文化交流和通识教育、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当前,高校国际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部多次提出要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
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并为研究生派往海外做好基础工作。
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包括:1. 创新高校国际化建设模式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模式可以有多种,比如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项目、推行“双学士”、“双硕士”、“双博士”等多种方式。
要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在遵循国家政策和规定的前提下,创新高校国际化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经验,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2. 加强高校国际教育资源整合和分享高校之间应该积极整合各自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互相分享学术经验和师资力量。
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拓展国际教育资源,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二、加强文化交流和通识教育文化交流和通识教育对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水平至关重要。
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领导力,提高其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素养。
加强文化交流和通识教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包括:1. 加强语言和文化教育语言和文化是研究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全英文授课、开设留学生汉语课程、举办国际文化节等方式,加强语言和文化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
2. 推行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是培养研究生跨学科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该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并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
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养 完整 的人 ( 又称全人 ) ,即具备远大眼光 、通融识见 、博 雅精神和优美情趣 的人 ,而 不仅仅 是某一 狭窄专业 领域 的
专精型人才。
在通识教育模 式下 ,学生 需要综 合 、全面 地 了解 人类 知识 的总体状 况 ,包括 主要知识 领域 的基本观 点 、思 维方 式 和历史发展趋势 。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 的基 础上 。 理性地选择或形成 自己的专业方 向。学生通 过融会贯 通 的
论 通识 教育 与创新 型人才培养策 略
张华英
( 湖南师范大学
张传 燧
408 ) 10 1
教 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 摘Leabharlann 要 ] 知识经济 的特点呼唤创新型人才。现有 单一狭 窄的专业教 育 已不利 于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 。本
文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 的特质 以及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关系 ,提 出注重基础 知识 、个性全 面发 展和人 文素养提升 的通识教育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有效途径 ,进 而提 出了实施通识教育 的策略 。 [ 关键词 ] 通识教育 ;创新型人才 ;培养策略 [ 中图分类号 ]G 4 6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84 (0 8 1 0 6 3 6287 20 )0. 1- 0 0
通识教 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 (ee l uao ,又译 为普通教 育、一般 教 gnr ct n ae i d 育) ,既是大学 的一种理 念 ,也是一种 人才培养模 式。它根 植于古希腊 “ 自由教育” (br uao ,也称为博 雅教育 1 a e ctn i l e d i
学 习方式 , 形成较 宽厚 、扎 实的专业 基础 以及合 理的知识
论通识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i l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o . 5, 2 0 1 3 S e r i a l N o . 2 2 9
等非智力 因素心智的发展 。在职业教 育 中融入 通识教 育, 有利 于培 养造就 具有健 全人格 、 社 会责任 感 、 公 民意识 的技 能 型创
新人 才 。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 技能型人 才 ; 创 新 人 才
中图分类号 : G 6 4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0 5— 0 1 4 5—0 3
职业教育常被理解为就业准备教育, 学校注重的是学生 括坚忍不拔的毅力、 严谨的工作作风、 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自 毕业以后是否能找到工作, 其功利性和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十 我管理的自主性、 灵活的应变能力等) ; 二是人际关系技巧
分明显。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 一方面, 终
( 即交际能力、 适应能力、 与人合作沟通能力) ; 三是掌握丰富
( M e r t e n s ) 在《 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 中指出, 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 问题 ) ] 。这些 教育要培养为将来工作的人, 将来工作的人需要具备“ 关键 要素与专业知识、 技能无关 , 而与学习、 归纳、 比较、 联想等非 能力” … 。这个“ 关键能力” 我们可 以理解为跨专业 的知识 智力因素相关 , 所以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 要着 技能和能力。在2 0 1 0年第 四届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 美国 力培养学生的创业、 创新能力 、 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等专业 耶鲁大学莱文校长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缺乏两个关键 因素: 素质以外的素养。
创新与通识使科研之路更深广
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发展的源泉,尤其是对于科技发展来说,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2014年“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获得者郭彤教授就是一位具有积极创新意识与独到科研理念的青年科学家。
从一个建筑工程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到现在成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授和优秀科技人才,一路走来,郭彤教授深刻体会到创新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以及通识博学作为科研工作基础的必要性。
无论是在教学或是科研中,郭彤教授都要求自己和学生们多质疑、多思考、多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不歇的创造力,并不断进步;才能持续拓展科研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成绩,从而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同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思维,必需的科研品质2005年,郭彤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毕业,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与科研人员,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由于工作关系,郭彤教授经常会去国外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通过参加这些会议,郭彤教授感觉到在创新思维方面,中国学者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相比,仍有所欠缺。
郭彤教授清楚地记得,当某位与会的专家在做交流报告时,在座的外国专家学者和学生听到不解或质疑之处会随时提出问题,与报告人及时地交流讨论,却鲜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问。
报告结束后的提问时间,也基本都是外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问题。
这一现象,引起了郭彤教授的注意与思考,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与大学老师,培养自身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件亟需重视并不断坚持的事情。
郭彤教授说,他的不少学生都存在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
因为从小的学习方式,中国学生逐渐养成了接受式的学习习惯,善于读书考试,却不善于主动质疑与积极思考,但是在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前沿的科技领域,往往一些已有的科学理论与看法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这时只有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才能获得突破与创新。
一些学生总是认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是毋庸置疑的,当郭彤教授与他们探讨科研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局限于前人的理论和发现,缺乏质疑的意识与勇气。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作者:雷振嘉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02期摘要:通识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近几年的教育焦点。
本文以G校优秀通识课程为例,具体分析其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与教学策略,从而深入探究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确其核心概念和目标,确立通识教育的定位和课程体系。
其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教育理念的优秀通识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加强通识课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需要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序衔接的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内容的广泛涵盖和深度拓展,突出跨学科、多元文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优化路径的实施,可以促进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通识教育在高校中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角色,通识课的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学校和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因此,通识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建立机制,加强管理、监督与评估高校应建立起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组织实施、质量监督与评估,完善通识课的开课审批和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定期评估通识课,对其进行遴选与退出管理,保障通识课教育教学质量[1]。
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
知识经 济 时代 的鲜 明标 志 是 “ 科学 技 术是 第一
展 的核心 动力 .而 这 种潮流 背 后起 主导 作 用力 量 的
生 产 力” 也 就 是说 , , 高新 技 术产 业 成 为 国 民经济 发 多 亚系 统 和 过程 , 即包 括 影 响学 习 、 索 、 开 发 活 搜 和
张 晓 丰 (9 3 ) 内蒙 古丰 镇 人 。 级 工程 师 , 京化 工 大 学科 技 处 副 处 长。 16 一 , 高 北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4期
崔 伟 奇 张 晓 丰 : 创 新 教 育 的 “ 识 ” 础 论 通 基
7 l
是 科 学技 术 的 生 产 者 、 使用 者 和 扩 散 者 , 么 , 那 现代
创 新提供 技 术型 人才 :大大 缩短 科 学技 术 知识 向企 识 的半 衰期 缩 短 :另一 方 面 ,科 学 教 育 的过 度 专 门 业 的流 动 , 而加 快技 术 创新 速 度 : 从 沟通 科研 部 门与
国家创新 体 系 已成 为世 界各 国抢 占科 技 创 新 “ 制高 部 门 、 业 及一 切 与创新 相关 的机构 和个 人 ) 自的 企 独 点” 的新 的战 略选择 由于建设 国家创 新体 系是 一个 系统 工程 . 因此 . 就要 求高 等 教育 不仅 要 把创新 教 这 础作 用 因此 .实 现创 新教 育 与通 识教 育 的辩证 统
向现实 具体 地 说 . 就是 要 以建设 围家 创新 体 系为 目
标 。这是 因为 , 知识 经济发 展 的全 球化 时代 , 设 在 建
相关 的所有 产业 和部 门 应该 看 到 , 这样一 种全 新 在 的竞 争 背 景 下 , 仪靠 创 新 体 系 中各 要 素 ( 大学 、 研 科 力量是 难 以与全 球 性竞 争大 潮相 抗衡 的 。在 这个 意
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传统的本科和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本文对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本硕博贯通;创新模式引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本科和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本科、硕士、博士之间形成一种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所有的培养过程都是连续的,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对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为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完成本科学业,然后通过考研选取相应的研究生阶段,并完成硕博连读的学业。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缺乏整体性的培养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会陷入单一学科的学习范畴,缺少对其他学科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术创新能力欠缺3. 社会需求不能满足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培养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存在就业难和社会适应性差的问题。
通识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和道德上 的善 的鲜 明的判学 习是需要采取创造性 的方法 , 并且积极去追求 创造 性成果 的学 习 , 以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为基础的。我国长 是 期 以来 的应试教育 , 使得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考试 机器 。学 生泯
新 , 激烈 的国际竞争 中 占据主 动 ,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的重 在 实
求: 高等教育要 重视培养大学 生的创造能力 、 实践 能力 和创业精 神, 普遍提 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 , 要满足 “ 厚基 础、 宽专业 、 高素质 、 能力 ” 强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 要 , 不仅要具 备熟稔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 , 还要有较高 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
的本 性 的异化 。爱 因斯坦说 过 : 通过专 业教育 , 他可 以成为 一种
有 用 的机 器 , 是 不 能 成 为 一 个 和 谐 发 展 的人 。他 必 须 获得 对 美 但
拍 即合 。通识 教育对 大学生创新所 需 的合理 知识结构 的构建有 推动作 用 , 通识教 育的 内容涵 盖三大领域 : 自然 科学 、 人文科学 、
向实践 学习 、 向生活学 习 , 锻炼 动手 能力 , 提高实践本领 , 学会关 心他人 、 尊重他人 , 学会与他人协作 , 学会 按照道德标准 和法律规 范做人处事 。 《 国务 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 中要
创 新 型人才 正 以前 所未 有 的时代需 求 , 载着推 进 国家 自主创 承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创 新型人才 教师素质 成长氛 围 中图分 类号 : 4 G60 文献标识码 : C DOI1.9 9js . 7 — 1 1 0 21 . 1 :036 /.s 1 2 8 8 . 1 . 0 in 6 2 95
通识教育与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变 动 的 需 要 ,缺 乏 不 断 自 我 发 展 和 创 新 的 “ 劲 ” 后 。
成 部 分 ,是 所 有 大 学 生 都 应 该 接 受 的 非 专 业 性 教 育 ; ( 2) 就 其 目的 而 言 , 通 识 教 育 旨 在 培 养 积 极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有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人 和 国家公 民 ; ( 3) 就 其 内 容 而 言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 非 专 业 性 的 、 非 功 利 性 的 基 本 知 识 、 技 能 和 态 度 的
种 大 学 教 育 观 》 一 书 中 ,综 合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通 识 教
育 的 各 种 表 述 之 后 ,从 性 质 、 目 的 和 内 容 三 个 方 面
对 通识 教育 的 慨念 内 涵作 出 了广 泛认可 的初 步 建构 :
( )就其 性 质 而言 ,通识 教 育 是 高 等教 育 的组 1
维普资讯
.
上
父 流与探讨
通识教育与高职创新人才 的培养
■ 洪 少华
( 武汉交通职业 学院,湖北 武汉 4 0 6 ) 30 1 2 家 长无形 中将 高 职 院校 视 为 就 业 前 的职 业 训 练 所 。 他 们 看 重 的 是 受 教 育 之 后 所 能 获 得 的 边 际 效 益 ,使 学 校 及 学 生 不 同 程 度 地 “ 化 ” 与 “工 具 化 ” 了 , 物 学 生 的适 应 范 围 也 更 狭 窄 ,压 抑 着 创 新 人 才 的成 长 。 高 职创新 人才 培 养 现状 逼迫 我 们不 得 不 深 入 研 究 在 欧 美流行 的通识 教育 与 专业 教育 相 结合 的培 养模 式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还需要在实践环节上进行加强。可以开展一 些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和实践平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 才培养路径探索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需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实 践经验,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 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还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
培养路径探索
目录
01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关系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
03 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 径探索
02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融合发展
04 参考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 变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如实验室研究、 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诺贝尔奖──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
从诺贝尔奖的设立至今已经进行了98次评选。
在这98次评选中共有700余人获得不同奖项。
但是在700多位获奖者中却无一人属于中国籍公民。
虽然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中还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7位华人可以聊以自慰可以说明中国人还是有创新能力的但要知道他们属于华人而不是中国籍公民是在外国的土地上获奖的。
为什么聪明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创新环境我们的创新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我们认为出在通识教育上。
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高等教育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分划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
“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导致我们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异常艰苦:对方代表只有一两个我国的代表则有七八个有学国际的有学国际贸易的有学国际政治的……涉及国际法的问题由学国际法的代表来回答涉及国际贸易的问题由学国际贸易的代表来回答涉及国际政治的问题由学国际政治的代表来回答有些问题还要商量以后再回答。
这种学科单一性专业单一性虽然有利于深入地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但它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实践反复证明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更能够掌握更多的前沿信息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创新活动。
而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就要进行通识教育。
本文拟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何谓创新20__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统计中日本有91个企业。
其中日本索尼公司从1946年的500美元资产、20名工人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跨国大公司。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条:能满足人们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作为开拓者的声誉和先驱者的影响;乐于雇用喜欢标新立异和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富有想象、埋头苦干、奋发上进的经理人员加上富有革新精神的工程师。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1. 内容概括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大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关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着重于如何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融入到传统知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宽视野,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应用场景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纳入课程之中。
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的探索则关注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以及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生通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是一个涉及内容更新、方法改革、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大学通识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基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融入到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与通识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创新,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与实践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09年6月第i3卷第3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 l0f va-v hO U U niversity(Hi扣Education St udy E di tion)Ji m.2009v01.13N o.3试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郭红雪,孙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擒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知识传榆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识教育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创造脑——右脑得到充分开发,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应确立一种正确的通识教育思想,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试行合作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非智力因素中图分类号:G40—012;C96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606(2009)03一0025—04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就是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一、现行专业教育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可以从“创新”与“人才”两个方面来理解。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单从“创新”这一概念来看,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
但创新型人才还是作为“人才”而存在的,“人才”首先是一个人,需要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培养创造力需要因材施教。
同时创造的环境、气氛对创造个性的发展也很有影响。
综合起来看,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储备,有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有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展的智力和能力。
所以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要具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即拥有创新型人格。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接受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高等学校应该提供专 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帮助教师更新 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与提升方法
01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
教学效果。
拓展课外学习资源
03
提供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源,如推荐阅读书籍、网上课
程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04 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提升途径
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 好的道德榜样。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能够跨越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 识视野。
如何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校应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制定合理的课程 设置,既要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性,又要注重学生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 学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对改革措施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教材选用与更新
教材选用不当
缺乏及时更新
对对策
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在选用教材时,存 在选用不当的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 、不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等。
国家研究生必修课要求 通识教育
国家研究生必修课要求通识教育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家研究生必修课要求下的通识教育:构建全面发展的学术体系引言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应关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通识教育 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加强通识教育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摘要】在研究生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通识教育能帮助研究生建立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通识教育,研究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复杂环境和多元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加强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也应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通识教育、研究生综合素质、跨学科学习、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教育提升、提升素质、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教育重要性、教育意义。
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是指在研究生阶段对学生进行广泛、全面的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什么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专业教育可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而通识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拓宽视野,增强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的挑战。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而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识教育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研究生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加强通识教育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
研究生综合素质是指研究生在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评价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更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至关重要。
研究生是国家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赵倩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本文在对通识教育内涵及加强通识教育必要性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通
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它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1页(P104)
【作者】赵倩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为例 [J], 颜华;张永强;杨志武;余志刚
2.基于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安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 [J], 魏华飞;刘欣欣
3.基于"六强"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r——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
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 [J], 夏石头;萧浪涛;彭克勤;蔺万煌;王若仲;黄志刚
4.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紧迫性及任务的思考 [J],
许亚非
5.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管理学科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J], 郑妮;吴珍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在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大学一二年级的事情,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教育相距甚远。
然而,通识教育的发祥地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可以贯穿于所有的教育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也不应当拒通识教育于门外。
通识教育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一、创新型人才与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在国际间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无数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贡献。
“创新”通常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
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要达到“创新”的要求,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具体表现为对问题意识的明锐,思维的灵活性,观念的多样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以及鲜明的人格特性,即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它面向未来的活动,它充满了新的事实,新的范例,新的观点、推论判断的趋势以及我们按照常规会感到惊讶的许多事物。
[1]411《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提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强调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
以科学研究为培养手段,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的的高层次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的研究生教育,无疑是实施该工程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阶段,而科学研究是极富创造力的脑力劳动,探索和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
因此,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学习和创造知识———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逻辑起点学习和创造知识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逻辑起点,它表现在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正是创造性思想产生的源泉;在实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研究中扩宽理论基础,掌握实际操作,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攻克难题,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参加学术活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张婷姝徐文哲摘要:通识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有教养则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功效最优益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任务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关注通识教育,这是理论上可以论证、实践上可以明鉴的事实。
本文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纽带,将通识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系在一起,从内涵决定取向、必要性、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和途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还简略地讨论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施行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及困境。
关键词:通识教育;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学生工作———————————————————张婷姝/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徐文哲/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动和研究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和发言等论坛活动,激发创新兴趣,拓宽知识的视野,活跃创新思维;学位论文的写作,更是研究生创新性发挥的综合过程。
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活动,研究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提高。
(三)研究能力———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内容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和方向划分得更细,培养的是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具备一定创造能力的研究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
研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与本科和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研究生要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课题研究、专题调查等,使自身在本学科、专业领域了解研究动态、掌握研究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进而形成创造能力,构成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内容。
(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力量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也是其他阶段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是研究生教育对此的要求显得更为明确和迫切。
[2]68创新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仅仅具有创新能力,同样是不能完成创新活动的。
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创新人格———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求研究生担负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使命。
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们要参与研究目标明确的科学研究活动,而科学研究项目往往由不同层次的人员构成。
在这样一个创新活动的团体中,研究生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必然要有创新人格做支撑。
二、创新型人才与通识教育(一)有教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功效最优益发挥的基础在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Bok)的支持下,教育专家罗索夫斯基(H.Rosovsky)带领一个七人工作组,经过五年努力,于1977年发表《核心课程报告》(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明确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理想或目的,即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
这样的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具有清晰、有效的思考及写作能力;具有深邃的理解能力,并了解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的道德抉择;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深感兴趣,并努力探讨。
从这些条件看,无一不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功效最优益发挥的基础和保障。
因为创新型人才并非与世隔绝,他必须以社会人的形式存在。
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教养,他将很难具有深厚的创新素质积淀,创新功效的最优益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有教养的人———通识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的源头在古希腊,经由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最后在美国生根发芽,并日益茂盛起来,终为各国所效仿。
通识教育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通识教育的初衷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心智,在实践中与专业教育交织发展,此消彼长,并行不悖。
二战后至今的美国通识教育不断的深化。
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提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恰当判断、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到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的追求。
通识教育目标将更加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及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将更加积极主动,富有生机,既满足人性发展需要又顾及现代社会之需要。
无论通识教育的具体呈现内容有何变化,美国通识教育本质不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
综上所述,为了使创新型人才创新功效得到最优益的发挥,必须以教养为基础,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是个有教养的人,而通识教育的本质恰恰就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三、通识教育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一)内涵决定取向李曼丽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中表述的有关通识教育的内涵是目前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性质的角度来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角度说,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从上述通识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几点:(1)通识教育可以实施在高等教育的任何阶段,包括研究生阶段;(2)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它应该与专业教育并存,研究生阶段是更为显著的专业教育阶段,所以需要通识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3)只要负有培养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任务的教育活动就应该学生工作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进行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也需要通识教育。
显然,尽管目前在实践中通识教育通常只是通过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发生在本科尤其是大学一二年级阶段,但从理论上讲,通识教育的实施阶段应该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时期,研究生阶段实行通识教育是完全可以的。
(二)研究生阶段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1.基于有限资源的有限选择通识教育的观念与各种障碍联系在一起,体现在经济、观念以及人员等各方面。
资金和人员是通识教育实施中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
实践证明,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雄厚的资金和优质的师资作基础。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高等教育各阶段普遍实施通识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集中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最优势和最有动力的学生群体上,或许是收获高效率的明智选择。
这不是精英主义,而是现实状况所决定的。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聚集着相对充足的资金。
此外,研究生阶段进行通识教育,还具有明显的人员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这种优势体现在:(1)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后期,心理成熟度高,思维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2)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掌握了系统专业知识,并对专业知识有相对深刻的理解,这不仅奠定了他们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基础,而且激发了他们拓宽加深知识的学习动机;(3)专业的学科眼光,独到的见解和活跃的思维,使研究生易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4)研究生阶段主体意识突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有教养的人的通识教育乐于接受;(5)研究生仍处于积累经验,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仍存在心理素质、道德水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大都得到研究生的主动认识,从而使通识教育更具针对性。
从教师角度看,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研究生导师制上。
通过一对一的学习指导、小班授课,使得导师对于学生个体的影响相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更为直接和有效。
导师自身具有通识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在科研实践指导中,在学术活动过程中,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学习的态度、方法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在我国研究生阶段开展通识教育,还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本科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相对欠缺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2.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划分更细,专业面更宽。
因此,一方面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宽广的知识储备,以保证各学科间的沟通和研究生全面发展。
对于具备宽广知识的要求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的诉求。
只有能对各种学问进行自由广泛的了解,把这种了解与对某一专业的准确性与研究结合起来,并从中悟到真谛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最佳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