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
由中国教育部和美国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一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于2006年7月19日至22日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是该研讨班首次在中国举办。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副校长罗琳达,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7所著名大学的领导60余人出席了会议。在研讨班的第一天,中美大学校长就大学通识教育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一、专题报告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关涉人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心灵深处的“永恒乡愁”,也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7月19日下午,研讨班开始后,耶鲁大学雷文校长和复旦大学秦绍德书记分别就通识教育做了专题报告。
1.雷文:用通识教育激励创新
雷文校长的报告题目为《用通识教育激励创新》,雷文首先强调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分析说,日本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关键在于缺乏创新精神,仿效别人最先进的技术对于那些受过严格训练的工程师来说,完全没问题,但日本却没能够在上个世纪90年代IT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发挥优势。那时,美国经济凭借高端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日本却因没能及时地改革、创新而陷入长达15年之久的经济衰退。这个道理对中国同样适用。他接着说,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之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就不会显现,只有维持创新的动力和实力才有可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如果不在创新上寻找突破的话,中国经济将会在20年后重蹈日本的覆辙。
随后雷文强调指出,在创新方面,大学大有可为。大学通过科研创造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可产生新产品、新服务、新思想、新制度。知识创新源自创新型人才,在美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自本科开始。从美国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来看,大学通识教育是特别适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为此,他分别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术规范与价值取向等方面阐释了通识教育在激励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
(1)通识教育的目的
雷文说,通识教育的真谛就是发扬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自由,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摆脱偏见、迷信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培养有教养的人、合格的公民和未来的领袖。
他指出,学生只有做到能够吸纳新的信息、通过思辨得出新的结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算做好一定的准备。在才智方面,具有这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学生,比起那些经训练掌握了专门的(不可避免走向老化的)知识体系的人,更有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更有可能进行创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宽广的才智、严格思辨的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新的情况和挑战;通识教育也致力于使学生利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发展思辨能力,从多种角度来理解问题。
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地思考;对世界充满求知欲,能够提出有趣的问题;对世界进行持续的、有规则的分析;必要时,能使用不止一种思考方法,统一由每种思考模式得出的见解;获得新鲜的、有创造性的解答。进而言之,通识教育还应该鼓励学生;同别人合作;把自己看成是更大群体的一部分,无论这个群体是本土的还是全球的;利用自己的才华让别人受益;培养成为追求共同利益的领袖。
(2)课程设置
对于课程与教学,雷文认为总体而言,教学方法比课程设置更有用。通识教育从根本上更加关注如何教学生进行批判思考和独立思考。几乎任何严肃课题的教学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此外,对于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方面,接触一个以上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宽度,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一个学科的知识深度可以发展严密思考的能力。知识宽度和深度都是我们需要的,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些课程目标。
雷文介绍说,通识课程一般集中在前两年,学生可选择范围广泛的课程和领域;后两年,学生集中学习一个单一的学科(专业)。而通识课程的模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一系列指定的核心课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写作和/或语言方面,规定一定的修课门数或者达到一定的能力),也可以是一套自由的课程选修制。上述通识教育要求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数学、写作、语言等),发展从多角度观察世界的能力(科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让学生在选择专业领域时更成熟、思考更深刻、接触面更广。
(3)教学方法
雷文指出,在美国,传统的机械性学习方法在20世纪中叶基本已被放弃。今天强调的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具体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授邀请学生提问,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看法就一定是权威的;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参与;许多高层次的课程都是讨论课,学生的课堂演讲要经过教授和其他同学的仔细检
查;书面作业和考试鼓励学生做出独立评估。
雷文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定面临一定的挑战,比如,鼓励学生质疑教授的权威、参与讨论,即使在美国,也可能让教授觉得为难。对比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雷文指出,在一直有尊师重教风尚的中国,学生怀疑老师确实很难,但必须迈出这一步。万事开头难,改变作业和考试的形式,鼓励独立思考,是可行的一步。此外,有海外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给予示范和引导。
(4)学术规范与价值取向
雷文指出,不同的学术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在一个鼓励学生依赖权威(教授、课本)的环境中,模仿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一个重视创新和独立思考的环境中,将观点归因于一个合理的来源是很关键的。对新观点的来源给予适当的“认可”可以激励创新,盗用别人的观点会减少激励。将观点归因于一个合理的来源是欧美学术行为的一条根本准则。无论观点是否作为知识产权有正式的法律保护,都应该提及来源。雷文说,最近中国的一些事件提醒了学生、学者懂得正确学术行为的必要性;做不到这点将会破坏中国鼓励创新的努力,更为严重的是,将破坏中国向世界一流科研地位发展的努力。
2.秦绍德:复旦对子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报告的题目为《学习与探索:复旦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秦绍德指出,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有普适性,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追求,就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它也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例如,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中国高等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让学生文理“兼习”。稍后一些,梅贻琦先生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
其次,通识教育在实务上也是一个体系。一所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还要有课堂以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所以,它也是一个系统的任务。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推进通识教育将牵扯到系统的改革,包括核心课程改革、选课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等。
他强调说,推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关怀天下,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此,复旦大学进行了以推进通识教育为核心,以创立复旦学院和重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两个关键点的改革。
(1)创立复旦学院
成立于2005年的复旦学院,既是一个本科教学单位,也是一个学生管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