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5cd761a108a1284ac8504363.png)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09-2010-1)教务处2009年9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目录 0说明 (3)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3)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3)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4)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5)课程介绍 (8)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9)文学与人生 (10)数学与文化 (11)科学技术史 (12)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13)逻辑与思维训练 (14)交响音乐鉴赏 (15)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6)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7)天文学史 (18)中外文化 (19)大学语文 (20)民主的智慧 (21)财富与美德 (22)法律与社会 (23)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24)文化的魅力 (25)跨文化交流 (26)英语写作 (27)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8)建筑赏析 (29)Cor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工程经济与管理 (30)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 (31)脑与机器人 (32)形象思维与工程语言 (33)自然界中的混沌与分岔 (34)人与环境 (35)在实验中探究化学 (36)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 (37)工程技术探究 (38)生命科学发展史 (39)大学化学 (40)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41)生命科学导论 (42)药物发展——延续生命的奥秘 (4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44)上海交通大学关于设置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意见 (4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课安排表(2009-2010-1) ......... Ⅰ-Ⅷ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我校将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多年来,为摆脱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通识教育探索,并从2009级开始,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最新-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 精品
![最新-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b1f18e6da38376baf1faeaf.png)
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们各有特色,形成了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模式。
2010年9月,美国学者皮尔森发表文章,对这两大体系进行了分析评论。
本文对皮尔森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性思考,同时指出上述两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对我们设计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课程2010年9月号的《新标准》杂志①转载了美国曼哈顿学院资深学者皮尔森的一篇文章②,标题是哥伦比亚一筹胜哈佛——常春藤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争。
该文全面评述了哈佛和哥伦比亚以下简称哥大这两所世界著名学府在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建树,点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并对此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目前哈佛模式效仿者众多,哥伦比亚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理解和跟进。
文章最后认为,从长远看,哥伦比亚模式将在两校间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争中最终胜出。
作为世界一流高校,哈佛和哥伦比亚在本科学生通识课程上的实践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值得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设计本校的通识课程体系时做参考。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别,甚至也不存在接轨之说,关键在于要了解两校关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他们在各自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反观自身,使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更符合教育原理,更符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更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中获益。
鉴于中美之间教育体系和传统的差异,皮尔森的文章所提出的两所大学的具体实践不一定能完全移植到我们的环境中来。
尽管如此,文章关于高等院校本科通识课程体系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它所指出的两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成功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对正在建设和实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高教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于通识课程的本质、目的和功能的论述,关于通识课程体系要合理架构的观点,以及关于通识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法的实例等。
逻辑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逻辑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9d6f3cd8bd63186bcebbc19.png)
王 保 国
( 延边 大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吉林 延 吉 13 0 ) 3 0 2
摘 要 :大 学通 识 教 育 是 大 学生 均 应接 受 的 有 关共 同 内容 的教 育 , 延 上 包括 人 文精 神 ( 外 素质 ) 培 育 和 学 习 能 的
力的培养。逻辑学是 大学通识教 育的重要课 程。逻辑 学教 育能 够改善大 学生的逻辑 思维意识 和逻辑思 维能力 . 有
・
】 ・ 21
深度 , 能深刻 感 知 和理 解 人) 逻 辑思 维能 力 、 习能 力 、 、 学 创新 意 识 和 解 决
的本 质是 培养社 会 发展 所 需 要 的高 素 质 人 才 , 了 除
大学 培养 自由完整 的人 的教育 目标 。
教育 在培 育大 学生人 文精 神 ( 质) 学习能力 方 面 素 和
的缺失而 实施 的 。“ 该 说 人 文精 神 的 教育 从 摇篮 应
就开 始 了 , 各个 阶段 有适 龄的教 育 内容 , 最重要 的应
该是 在 大学 。因为 只有 知识和思 维达 到一定 程度 和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dd00c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c.png)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重要说明1、本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概念不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中广义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所有基础课(即公共基础课和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而只相当于其所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2、本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核心理念通识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课,而是思维课、方法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3、本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色(1)模块化课程大致分为以下7个模块:立的。
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模块G,为通用技能方面的课程。
“通用技能”与“通识”虽有区别,但掌握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在校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很重要。
通用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而“培养完整的人”正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2)系列化将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课程设计成若干课程系列,每一系列一般为互相有联系的3门课程,约6学分。
以若干课程系列为核心课程,是基于对国外一些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优点的借鉴,也是对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存问题或缺陷的规避。
国外大学往往要求每个学生修若干系列的通识课,每个系列集中在某一学科门类。
国内各高校的公选课,有的是由学生在学校开出的课程中任选,有的是用划分模块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课程“拼盘”。
学生所选多为单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联系,体系性不强。
我们的做法是既借鉴国外学校通识课程系列化的优点,又考虑到国内通识教育的现实条件(通识教育总学分偏低)而作了相应的调整。
(3)交叉性由于通识教育学分有限,只能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核心课程系列,基于此设计的课程系列更多地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又让同一系列课程关注的问题相对集中。
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比较持续且有一点深度地思考和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以培养其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读《论教育》有感
![读《论教育》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77420c192e45361066f57a.png)
读《论教育》有感【点击进入读书心得体会专栏,阅读更多内容!】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段话在教育界流传甚广,当我读完《论教育》全文之后,觉得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因为爱因斯坦这篇讲稿对教育的理解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对教育的经典论述之一。
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在这篇关于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演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
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
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是专读文史;教育转型之后曾提出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评论说“高考语数外”偏重于文科,莫衷一是。
而爱因斯坦“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他认为“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素质能力的形成是最重要的。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实际上,有了“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素质,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会游刃有余,并不完全要书本知识基础有多雄厚。
学校教学最终“剩下的”是能力素质。
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下,如何理解这一段话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教学价值。
这些年,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
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于是“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所涉及的正是爱因斯坦所提出“人们忘记了在学校所学过的每一件事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这些东西是课程教学之外获得的能力。
谈逻辑通识课的设立与教学
![谈逻辑通识课的设立与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c4d7383968011ca2009105.png)
动态逻辑 以及 人工 智能 研究 , 于语 言学 领域 的语言 逻 用 辑, 用于数学 领 域 的数 理逻 辑 , 于法 学领 域 的法 律 逻 用
辑, 用于物理学领域的量子逻辑 , 于经济 学领域 的经 济 用 逻辑 、 弈逻 辑 , 博 等等 。逻辑学 的发展 始终 与科学 的进 步
传授 知识 的同时着 重对 学生进 行 智能 的培养 , 过各 种 通
是哲学 、 语言学 、 文学 、 法学 、 济学 、 经 管理学 、 计算 机科学 等专业的通识教育课 程 , 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 。
思维, 必须学 习逻辑学 , 培养学生 具有一种 较高 的逻 辑素
养, 去概 括地 、 抽象 地思考 问题 , 由原 来的 自发的逻 辑思
维 上 升 到 自觉 的 逻 辑 思 维 , 断 提 高 学 生 的 逻 辑 思 考 力 、 不
摘
要: 现代 大学教育 的 目标 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 , 旨在提高学生 的组织管理 、 预见决策 、 高效思维 、 应变
以及 语言表 达等能力 , 而学生的这些能力均受制于其 逻辑 思维素质 , 都是 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 的, 有的本身 就 是逻 辑思 维素质的具体表现。将逻辑学作为各专业 , 尤其 是哲学 、 语言学 、 文学 、 法学 、 经济学 、 管理学 、 计算 机科学 等专 业的通识教育课程 ,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识教育中的逻辑课程 的教学 内容 应以传统逻辑和批
再论逻辑学与通识教育——与王路教授商榷
![再论逻辑学与通识教育——与王路教授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f38335ce89eb172ded63b7b6.png)
注 日常 思 维 , 者 对 同 一 种 涉 及 日常 思 维 的 知 识 往 往 有 不 同 的 处 理 ,普 通 逻 辑 的 处 理 方 式 适 合 通 识 教 育 。 二 “ 辑 现代 化 ” 口号 是 针 对 逻 辑 专 业 教 育 的 。强 调 现 代 逻 辑 与 普 通 逻 辑 的 对 立 , 中 国 学 界 的一 种 特 殊 现 逻 的 是 象 , 使得 发 展 与 改 革 逻 辑 通 识 教 育 , 得 不 时 时 为 普 通 逻 辑 辩 护 。 这 不
把 “ 判 性 思维” 批 作为逻 辑课 来开设 , 至用 它取代 甚
一
阶 谓 词 逻 辑 下 的 Hon逻 辑 的 。至 于批判 性 思维论 者 中持逻 序 语 言 P oo 是 rlg的理 论 基 础 , 用 P oo 利 r lg在 计 算 机
辑取 向的批评 现 代逻 辑脱 离 日常思 维 实践 , 强调传 上 可 实现 机 械 化 , 而 使 自动 化 求 解 问 题 和 定 理 证 从 统逻 辑 的重要 性 , 者从 逻 辑 观 上进 行 了评 述 , 作 并 明具备 可行 性 。李 娜 、 湘 云在 《 于谓 词 逻 辑 的 王 基
学 >0 0年 第 8期 。 > 0 2
收稿 日期 :0 90 —8 2 0 - 82
文 对在 高等 教育基 础课 中贯 彻批 判性 思维 的理念 提 出了 是孰 非 。我认 为 , 判 》 《 批 引发 的学术 观点 的碰撞主 要属 于 尖 锐 的批判 , 为 这是 继 “ 收 论” 认 吸 ②之后 在 大 学 逻辑 教 后 者。《 判》 文直接 涉 及 的是 现 代逻 辑与 传统 逻 辑 的 批 一 学 中对 现代逻 辑 的又一 次抵 制 。王路 的特 点是 学 术观 点 关 系 , 际上涉及如 何理解 与实施大学 逻辑通识 教育 。这 实 鲜 明且执着 。执着乃 坚 , 明乃 锐 。又坚 又 锐 , 鲜 自然 易 生 显然 是个分量 不轻 的题 目, 当引起学 界 的关 注和重视 。 应
全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全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4fb7b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c.png)
全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一、通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公民的全面培养,包括哲学、文学、数学、音乐等学科的广泛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体,能够参与到公共事务和哲学讨论中。
进入中世纪,随着大学的兴起,通识教育逐渐以“文科七艺”的形式存在,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
这些学科被认为是通向更高级学问的基础,也是当时社会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对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教育开始重视古典文化的研究,强调个人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通识教育开始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教育内容也更加注重理性和科学。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如约翰·洛克和让-雅克·卢梭,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通识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然而,的教育家如托马斯·杰斐逊和查尔斯·艾略特等人,开始提倡一种更为全面的教育模式,强调文理兼修,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开始引入通识教育的概念,特别是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报告》对全球通识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报告强调了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道德判断和公民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
二、全球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通识教育的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
在欧洲,通识教育的理念同样受到重视。
例如,英国的罗素集团大学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机构,都设有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亚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通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的一些大学开始引入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逻辑素质训练
![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逻辑素质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c8b11a13a76e58fafab00353.png)
出一种 “ 领 域 逻 辑 ”的 设 想 。 提 倡 一 种 上 有 专 业 理 论 和 技 能 支 撑 、 下接 “ 地 气 ”、 不 可 替 代 的 中 间 层 次 的领域 逻辑 教 育和核 心 思维 素质 培养模 式。
关 键词 : 通 识教 育 ; 专业 逻辑教 育 ; 中间层 次逻 辑教 育 ; 领 域 逻 辑 教 育 中图分 类 号 : B 8 1; G 6 4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8 4 2 5 ( 2 0 1 3 ) 0 9—0 0 8 8—0 4
重 庆 理工大学 学 报( 社 会科学) 2 0 1 3 年第2 7 卷第9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4 2 5 ( s ) . 2 0 1 3 . 0 9 . 0 1 7
在通 识教 育和 专业 教 育之 间 的逻 辑 素质 训 练
通识 教 育 是英 文 “ G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的 译 名 ,
少, 一 般 只在 哲学 、 计算机、 基础数学 、 语 言 学 等学
科 中进行 教 育 。从 某 种 意 义 上说 , 逻 辑 专 业 能 力
指 在 高等 教育 阶段 的全 体 学 生 范 围 内所 普遍 进 行 的关 于基 础 性 的语 言 、 文化 、 历史 、 科 学 知 识 等 内 容 的传授 、 个性 品质的训练 、 公 民意识的熏陶 , 以
念 是 强调 通过 一 定的训 练 , 养 成逻 辑理 性 为基础 的 思 雏能 力和 习惯 , 提 升 学 生的综 合 素 质 , 从 而
更好 地 完成其 他相 应 专业 的 学习和训 练 。逻 辑专 业教 育主要 以形 式语 言为基 础 , 涉及 形 式 语 义 和 公 理 化 系统 方 法 等 技 能 , 技 术性 强 , 受 众 较 少 。 当前 我 国 逻 辑 专 业 教 育 与 逻 辑 通 识 教 育 的 需 求 脱 节 比 较 严 重 。 现 阶 段 缺 少 处 于 专 业教 育 和 通 识 教 育 之 间 的 逻 辑 教 育 和 素 质 训 练 。 为 此 , 提
逻辑观、逻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兼与王路教授商榷
![逻辑观、逻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兼与王路教授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5c5270787f1922791688e8ef.png)
王路教授的《逻辑与教学》①一文,对“批判性思 维论者”倡导大学设立批判性思维课程或者大学逻 辑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路向,提出了严厉批评。我是 “批判性思维论者”中应该担责的一员(王路文中有 直接针对 我 的 批 评 ),故 而 有 必 要 做 出 回 应。 由 于 《逻辑与教学》与之前《批判性思维再批判》的内容 有所重复,以下商榷适用此二文。
摘 要:逻辑教学肯定要依托逻辑科学(学科)才能展开。然而,面对庞大的逻辑学科群,哪些逻辑理论、方法和具体技术 能满足特定层次教育和教学的要求,需要仔细斟酌。当我们反思逻辑学在中国教育中起起落落的历史时,不能不对大学一般 逻辑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和方式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将通识教育中的逻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关联起 来有理论和经验的根据,用批判性思维改造大学逻辑教学是 20世纪 80年代发轫的我国大学逻辑教学改革的延续和新形式, 是全面复苏或振兴逻辑教学的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
①此文刊于《福建论坛》2019年第 1期。近年来,王路有几篇文章批评“批判性思维论者”的主张,例如:《批判性思维再批 判》(《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第 1期)、《走向科学的逻辑观》(《社会科学报》,2016年 8月 18日第 005版)和《哲学园中 话逻辑》,(《读书》,2019年第 1期)。
2019年 10月 第 41卷第 5期
■ 哲学研究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f148e2c5901020207409ce3.png)
1.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如最早(1829年)把通识教育(GenearlEduaciton)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它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把通识教育定义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韦伯“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
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件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8475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学习成绩分析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评估教学 效果和学习效果。
同行评价与督导评价
邀请同行专家和教学督导对课程进行评价,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04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应用
大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 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2
03
04
人文社会科学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 学、经济学等领域,注重人文
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自然科学与技术
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等学科,强调科学技术
的创新与应用。
数学基础
包括基础数学、统计学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
跨学科整合
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方 式,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培
明确教育理念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明确其理念和目 标,提高教学质量。
THANK YOU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项目,培养其 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
翻转课堂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件内容,课堂上进 行讨论和答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式
考试评价
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学生 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 生按时提交,根据完成
情况进行评价。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ppt课件
目录
•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 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 •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 性
通识教育的定义
综合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全面发展的 人才。
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
![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5c79e0a4693daef5ff73d63.png)
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使用大学通识教育〔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传授初次提出并在20世纪在世界绝大大都国家高等教育中得到遍及重视,是当前中外高校针对现实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教育所表露出的短处而实施的旨在提升大学生底子文化素养和改善大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教育重要的应该是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即培养自由完整的人的教育,使被教育者成为懂得生活、学会学习、锐意朝上进步和具有批判精神的人;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使大学生获得专业的科学常识、成为专才,而且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本质〕、创新意识和实践程度,成为创新人才。
所以,思维程度的培育、自学程度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关键。
大学通识教育通过包罗逻辑学在内的一系列课程的教育教学,不单能够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本质〕和创新意识,提升其逻辑思维程度及发现问题、阐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度,而且能够在必然水准上实现大学培养自由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对大学通识教育本质的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作者认同大学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均应接受的相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外延上包罗人文本质〔精神〕培育和学习程度培养,类似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本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旨在克服应试教育中重分数轻程度的短处而实施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为了补充任前高校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教育所导致的学生创新程度缺乏的现状而提出的教育理念。
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才,而成为优秀技术专才的前提必需是一个合格的“人〞,是人格健全、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思想独立的人;具有批判精神、超越意识、创新程度的人;具有较强逻辑思维水安然平静自学程度的人。
这些本质和程度的获得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远远不敷的,必需通过其他课程的教育才能实现。
通识教育的好处
![通识教育的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82d3b5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9.png)
通识教育的好处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复杂社会和职业环境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方面。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通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它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自己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探究真理的方法,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于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和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重视和推广。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680011052d380eb62946de9.png)
目录起源历史中国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概念论述意义与价值内涵外延传承基本理念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教学内容广义狭义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起源历史中国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概念论述意义与价值内涵外延传承基本理念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教学内容广义狭义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展开编辑本段起源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
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
逻辑学论文1000字
![逻辑学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117e7af804d2b160a4ec035.png)
逻辑学论文1000字篇一:逻辑学论文通识教育课程论文(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浅谈生活中的逻辑学姓名:提交日期:20xx年12月14日学生签名:浅谈生活中的逻辑学摘要:逻辑的力量是人类通过逻辑思维或逻辑工具,正确的、批判性的思考问题,在生活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们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便可窥一斑,使得很多现象都有特定的规律可循。
本文在我们采取随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通过归纳、判断、推理、假定等逻辑方法,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自身的专业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进而从逻辑学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日常生活专业逻辑分析逻辑力量生活就像是流水,自自然然,没有刻意,却可以一天一天地流淌,不曾静止,似乎无迹可寻。
而逻辑就像水中的鱼,穿梭其中。
正因为有了鱼,水的作用也就更加突出。
或许我们觉得不用逻辑缜密的思考,不用极具逻辑的编制,我们依然在过日子。
可是若是没了逻辑,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会如此凌乱不堪,毫无条理,也因而无法生活,就更无从谈生活乐趣了。
其实,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逻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理解逻辑学以养成一种逻辑的思维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哲学家所说,一切理论都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抽象,因此我们要想了解真正的逻辑学就要将抽象的它还原到具体的生活现象中去,通过理解生活中的逻辑来认识神秘的逻辑学。
逻辑就如空气散播在空气中,又或者像是朴实无华的水一般,丝毫也不显眼却又是人人离不开它。
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讲逻辑就会观点表达不清楚或者造成歧义,很多病句正是由于逻辑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在向他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概况时,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依次是背景、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可是有人却偏偏不按逻辑,各种顺序颠倒,这样就会容易让听众一头雾水,无法体会。
曾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运用逻辑学技巧的段子。
高校逻辑通识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逻辑通识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ba906e381c758f5f61f6780.png)
高校逻辑通识教育的困境 、 因及对策研究 成
余军成 , 张学立
(. 1 毕节 学院 逻辑 与 文化研 究 中心 , 州 毕节 5 1 0 ;. 南大 学 逻辑 与智 能研 究 中心 , 贵 57 02 西 重庆
摘
40 1 ) 0 7 5
要 : 校 逻 辑 通 识 教育 的 困境 具 体 表 现 在 5 方 面 : 高 个 师资 队伍 堪 忧 ; 育 观 念 比较 落 后 ;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单 一 ; 学 内容 脱 离 教 教 教
代, 虽然 逻辑 学理论 研究 不断 取得 可喜成 果 , 是 逻 但
辑 学教 学却逐 渐 走 人低 谷 ”5; 由于逻 辑 课 涉及 到 l “
运 算 、 导等 实际 运 用 , 推 从理 解 、 掌握 状 况 来 讲 与 其
他 基础 课 比存 有 ‘ 三难 ’ 难 学 、 懂 、 掌 握 。所 以 : 难 难 逻 辑教 学 面临 困境 ”6; 近 几 年 来 的逻 辑 教 学 和研 [ “
中 图分 类 号 : 8 0 B1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2 1 ) 7 1 0— 3 1 7 —5 7 ( 0 2 O 一O 6 0
一
、
通识教育与逻辑通识教育的关系
二、 高校逻辑通识教育的 困境与成 因
针 对我 国高 校逻辑 通识 教育 的 现状进 行实 地调
究却处 于低潮 ”7;在高 等教育 中 , _ “ 普通逻 辑作 为 一
门课程 大有 被驱 逐 出课 堂之 势 ,8; 我 国许 多 高 校 ,3 “ E
的人文 社会 科学 专业 的课程 设置 中已经没有 逻辑 学 了。即使部 分高 校 的部 分 专 业 设有 逻 辑 课 , 教 学 但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1e93850242a8956bece4b5.png)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思维科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
它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具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但能够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表述和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因此,无论对文科还是理科大学生来说,学习逻辑学都是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逻辑观,自觉规划并践行完整的思维教育,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素朴的、经验的逻辑意识自觉地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强化逻辑知识的运用,学会批判性地思考。
2.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维形式应用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逻辑分析和从逻辑的角度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科学研究和理论素质。
3.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以提高其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现代逻辑及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4.通过有针对性的能力型考试题型训练,为学生们将来毕业后参加各种能力型考试(MBA,MPA,MPAcc,公务员考试,出国留学考试等)打下良好的逻辑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共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1.介绍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科性质。
2.帮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一些学科常识,包括“逻辑”的词源和词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逻辑学的发展简史等。
3.帮助学生初步培养逻辑观,在应试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精神层面等不同层面初步明确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科常识。
2.逻辑学的发展简史、学科特征和学科性质3.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思维的逻辑形式,如何识别各种不同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怎样上好逻辑通识课
![怎样上好逻辑通识课](https://img.taocdn.com/s3/m/94008a2fa5e9856a5612604d.png)
老 面馒 头 、新 鲜老 面 馒 头 ” ,反 复 的叫卖 ,就 这 十二个 字 。仔细 分 析 。这 里 面包 含 了一 个 逻辑 知 识 ,
这 实 际上就 是 一个 逻 辑 上 的连 续 限 制 ,这个 人 虽 然 没有 学 过逻 辑 学 。但是 潜 意识 里 他 是 在运 用逻 辑 学 ,这就 是 逻辑 的魅力 ,简约 但不 简单 。 任何 一 个 人 ,只 要您 的思 维 还正 常运 转 一 天 ,你 就 得运 用 逻辑 学 ,也 许 ,若 干 年 以后 ,你 已经 把你 的专 业 忘 得一 干 二 净 ,但 是 你 仍 会 记 得逻 辑 学 ;或 许 你 从 未 真正 学 过逻 辑 学 ,但 你 不 能 否认 ,
要 吃 的。 这也 就是 逻辑 的力 量 。 ”
逻 辑 学不 仅 应该 深 入 大学 课 堂 ,还 应 该 深 入生 活 。一 切知 识 和 学 问都要 应 用 到生 活 中去 ,逻 辑
以其 和思 维 的密 切关 系更 应 该为 每 个人 所 掌 握 。更 应 该沉 到人 们 的生 活 中去 。所 以逻 辑 不 仅强 调 一
地 表述 出来 ,第一 件 事是要 讲 逻辑 。 因此 。有些 句 子尽 管语 法 没错 ,但不 合 逻辑 ,依 然是个 病 句 。 ” 二是 逻辑 学 与写作 的关 系 。写作 离 不 开逻辑 。毛 泽东 说 : “ 章要 写好 ,是要 讲究 逻 辑 的。 文 ”他 在 《 关心 群 众生 活 ,注意工 作 方法 》一 文 中说道 : “ 章和 文件 都应 当具有 这样 三 种性 质 :准 确性 、 文 鲜 明性 和生 动性 。准 确 性属 于 概 念 、判 断和 推 理 的 问题 ,这些 都 是逻 辑 问题 。鲜 明性 和 生 动性 除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 te t r e a p cs o g cp o r ms i e s mb d e h o c p fg n r l d c t n s o l e t e lgc o e ea r m h e s e t f o i r ga ,n a s n e e o ist e c n e to e e a u ai h u d b o i fG n r h l e o h l
WANG An- n CAIXi pig, an- ao h ( a olg Y n t iest Jn z o Hu e 3 0 3 C ia) L w C l e, a gz Unv ri ig h u, b i 4 2 , hn e e y, 4
Ab t a t A c mmo o e u rc l m fg n r le u ain i u sF rtca f h a i g o h o c p f G n r l sr c : o n c r c riuu o e e a d c t s e . i , lr y t e me n n f t e c n e to e ea o s s i
学生加强 自然科 学方 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 的文化 品 位、 审美情趣 、 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 。” 根据这一精神 , 国大 我
学 通识 教育课程 的“ 核心课程” 应体现科学精 神 、 人文精神 的 传播 , 实现非专业性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据此 , 我们认为逻辑 学应成为通识教 育的核心课程 ,这是 由通识教育 的理念和逻 辑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的。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 同时 , 还存在着不 尽如人意的方面。通识教育的根本应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 念的相关课程 和教学方式 。香港大学甘阳教授提出中国大学 的通识教 育应 建立通识 的“ 共同核心课 ” 和建立 “ 助教制 度” 。
我 们 认 为 甘 阳教 授 提 出 的这 两 个 措 施 是 合 理 的 。本 文 就 逻 辑 与 通 识 教 育 的 “ 同 核 心课 ” 题进 行探 讨 。 共 问
如果以上对通识教育理念 的理解是合理 的 ,那 么通识教
育 的课程应根据通识教育 的理念来 确定 。我 国大学通识课程
设 置既要参考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 程设 置情 况 ,也要从我 国 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教育部 1 9 9 8年《 于加强大学生文化 关 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指 出:我们所进行 的加强文化素质教 “ 育 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 学、 历史 、 哲学 、 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 同时对文科
Ed ain,e r le u ain c r u rc u p o o e h ul a e n t e c n e to e rle u ai n t t r i a d uc to g ne a d c t oe c riulm r p s d s o d be b s d o h o c p fg nea d c to o deem ne; n o
摘
44 2 ) 30 3
要: 讨论通识教 育的共 同核 心课程 问题。首先 阐明通识教 育这一概 念内涵, 出通识教 育的核心课程应根据 提
通识教 育的理念来确定 ; 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逻辑 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体现 了通识教 育的理念 , 应把逻辑 学列为我 国
高校 通识 教 育 的 “ 同核 心课 程 ” 共 。
第 3 7卷 第 6期 ・ 术 学
VO1 N O. . 37 6
湖
南
农
机
2 0 年 11月 01
N OV. 0 1 2 0
HUNAN AGR CUL I TUP ACHI AL M NER Y
论逻辑与通识教育
汪安 平 , 贤浩 蔡
( 长江 大学 政 法学 院 , 湖北 荆州
Ed aina c m mo o eC riulm . uc to sa” o nc r U rc u ” K e wor y ds:o i g nea ; o ec rc um lgc;e rl c t uriul
通识 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是相对高校专业教 育而言的 , 是非专业性教育 。 一般来说 , 通识教育源于 2 O世纪 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 法, 尽管说法不一 , 但所涉及的范围大致相同。从 通识 教育 的 性质来说 ,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 、 职业性 的教育 , 非 是面对所 有 大学生的教育 ; 通识 教育 的 目的来说 , 从 通识教育是造就具备 远大眼光 、 通融识见、 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 明教育和完备 的人性教育 ; 从通识教育 的内容来说 , 通识教育 是关于人 的生活 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是一种不 直接为职业作准备 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这三个方面概括 起来 , 通识教育就是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的知识 、 提 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的非专业教育。
3 年 美 国大 学 , 哈佛 大 学 17 0 9 8年 的通 识 教 育方 案 的 影 响 颇 大, 尤其 是 对 我 国 大 学 很 有 影 响 。 我 国 大 学 自上 世 纪 9 以 O年 来 关 注 通 识教 育 , 过 十几 年 的实 践 , 国大 学 在 通 识 教 育 的 通 我
关键 词 : 辑 ; 逻 通识 教 育 ; 心课 程 核 中 图分 类 号 :8 — B 1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8 2 (00 0 — 18 0 10 — 30 2 1 )6 0 5 — 2
Lo i n e e a d c to g ca d g n r le u a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