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及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_最新比和比例个人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_最新比和比例个人教学反思比例分为比例尺和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比和比例教学反思篇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
但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
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
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
不够大气。
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
但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
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
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
要反省。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篇21、关于知识点的勾通。
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
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
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2、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比与比例教学反思15篇比与比例教学反思1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一般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放慢速度,把握重点,主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个问题:1、找准两个量是什么,弄明白这两个量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2、让学生明白怎样才算是两个量相关联——即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多举例子让学生弄懂。
3、点明如果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商或比值不变(即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如果相关联的两个量的乘积不变(即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4、讲解正反比例的图像。
刚开始每一题都卡着以上步骤走,让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这样学下来,孩子掌握的还比较好。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2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篇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比和比例这个概念时存在一些困难。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可能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我没有充分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使用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思考如何应用比和比例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我还注意到我在讲解概念时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示范和练习机会。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比例,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际例子和练习来巩固他们的理解。
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示范和练习环节。
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比和比例的理解。
另外,我还考虑到可能有一些学生在学习比和比例时理解能力存在差异。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计划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例如,我可以使用图表、图像和模型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对于一些理解困难的学生,我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总的来说,通过对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给予足够的示范和练习机会,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学生在学习比和比例的过程中将会更加轻松和有效。
篇二: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和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比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比看作是两个数的比值,而没有真正理解比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比的本质解释,例如将比解释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大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二单元 比和比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例1:爸爸买了3千克桃和500克梨,买的桃和梨的质量的比是多少? 解析:3千克和500克的单位不同,先统一单位,把3千克换算成以克为单位,即3千克=3000克,然后用桃的质量3000克比上梨的质量500克即3000克:500克,然后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可。
解答:3千克:500克=3000克:500克=3000÷500:500÷500=6:1例2:某工厂操作工人人数占全厂职工总人数的97,技术人员人数占全厂职工总数的61,其余的是干部,这个工厂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干部人数的比是多少?解析:要想求出三部分人数的比,首先要知道,干部的人数占全厂职工总数的几分之几,即1-97-61=181;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干部人数的比等于他们占全厂职工分率的比,即97:61:181;然后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求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答案:97:61:181 =(97×18):(61×18):(181×18) =14:3:1例3:甲、乙、丙三辆汽车从A 地开往B 地,甲用了6小时,乙用了12小时,丙用了9小时,写出甲、乙、丙三辆汽车速度的比并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解析:A 、B 两地的距离用“1”表示。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求出三车各自的速度,即甲车的速度:1÷6=61;乙车的速度:1÷12=121;丙车的速度:1÷9=91 则:三车速度的比是61:121:91 =61×36:121 :×36:91:×36 =6:3:4答:甲、乙、丙三辆汽车速度的比是6:3:4例4:小明从家到图书馆,去时走了8分钟,借书后沿原路返回用了5分钟,求去时的速度和回来时的速度比。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我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复习的环节进行一定的处理,适当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洋溢者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理清了本单元的知识,更主要是增强了上复习课的兴趣。
一、关于知识点的串联
比和比例是两个独立的单元,知识点相对较多,如要在一、二节复习课中使学生从温习知识并记住,光靠简单的强化复习练习是不够的,因此我就将单元的所有知识点串联成线。
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比引出最简比、比例尺的定义;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的概念;由比例引出正反比的关系。
可以说通过教师有机的板书,抓住了比的概念就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关于探究讨论
本节课中,简化比和求比值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两组知识,让学生展开探讨,不但起到对知识的温习和查漏补缺,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知识的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两处探讨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
总之,复习课如能将知识巧妙地串联,适当对有关疑难知识点进行探讨辨析,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达到了复习目标,而且又能激发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与热情。
比例教学反思范文
比例教学反思范文在教学中使用比例作为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数学中一个基础的概念,也是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比例教学,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我的比例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准备课堂教学时,对比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
我倾向于将重点放在计算比例的问题上,而忽视了比例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比例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应该在教学中更加强调比例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例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抽象化,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我应该设计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自体验比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即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练习和反馈。
比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比例的用法。
我应该设计更多的练习题,并定期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并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还应该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课堂上,我往往是一个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他们在小组或者团队中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比例教学中,我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和反馈,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这些都是我在比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改进和反思,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教授比例,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比与比例教学反思1正比例的知识,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
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所以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相互关联的两种量。
如:一个人的“体重”与“年龄”;从家到学校“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剩余的路程”……等等。
然后出示一组具有正比例特点的例子,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在探究中发现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
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交流中升华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通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
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应用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5、在练习中发展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除了设计理解正比例意义题型之外,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去判断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题型。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比和比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学生们常常会遇到的难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比和比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本文将从比和比例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以及反思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比和比例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抽象性较强,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实例来解释比和比例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用食谱中的配料比例来说明什么是比例,用购物时的价格比较来说明什么是比。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和比例。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比和比例的教学可以通过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使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概念。
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和比例的运用通常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计算,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除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进行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如果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消除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
比和比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不仅仅是授课,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和比例的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引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反思和改进来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_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下) 数学《比和比例》学情分析分析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作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计算。
所以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比和比例》学习效果分析这节课《比和比例》通过课前整理预学单,使学生们自己唤起对比和比例知识的回忆,部分同学通过查找课本也将知识再度复习。
课上的讨论让学生们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比和比例的知识掌握更加深刻。
课后对同学们进行了课堂小测试,测试结果表示,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和运用。
同学们的收货满满,对于比和比例的复习不仅仅是概念性质的掌握,更多的是可以自己把比和比例的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和实际生活中。
《比和比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定成正、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方法正确分析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问题、正、反比例问题等)。
3、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情感和兴趣,渗透函数思想,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够应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和比例的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的教学反思引言比和比例作为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比和比例的理解常常存在困惑。
因此,本文将对比和比例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问题分析在我教授比和比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是学生理解的主要难点:1.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学生对比的含义和应用不够清楚,无法准确地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比例的计算方法不熟练:学生在进行比例计算时,常常出现错误,无法准确地找出等比关系并进行计算。
3.比例的实际应用理解不足:学生对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不深刻,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解决方法探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示范与演示在介绍比和比例的概念时,我通过示范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我会拿出一些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视觉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比和比例的概念。
练习与巩固为了提高学生的比例计算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批改。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为了增强学生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我选取了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通过分析商品的折扣比例、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等,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比例的实际应用。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小组合作与互动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难题和加深理解。
同时,我也会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以上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反馈和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教学案例选择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教学案例并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应用理解不足。
因此,我需要更加仔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确保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和比例》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王立双比和比例的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正比例、反比例”部分的内容。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任何两个相关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是比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会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本单元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认识比;选择我国《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结合在一块长方形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做的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调配涂料的问题,通过“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写出6÷3=2和3÷6= 两个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
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学生平常玩的踢毽子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
JJ冀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比和比例(全单元 分课时)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第1课时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比的过程。
2、了解比和比值的含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比的知识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1页,书中就有一幅工人搅拌水泥沙的情境图,大家观察情景图并读一读两个工人的对话。
师:从两个工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水泥沙是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混合搅拌而成的。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还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
二、认识比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1)就是1千克的水泥加3千克沙子。
2千克水泥加6千克沙子。
(2)就是每1千克水泥就配3千克沙子。
(3)水泥沙里面,是水泥,是沙子。
(4)水泥沙里水泥占1份,沙子占3份。
师:同学们说的意思都对。
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就是有1千克水泥就加3千克沙子。
也就是说,水泥沙里水泥占1份,沙子占3份。
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
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比3。
边说边在前面板书的基础上,板书1:3。
师: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
板书:比师:(指着1:3)这个式子读作1比3、1和3中间的这个像冒号的符号叫做比号。
请同学们读一遍。
学生读式子。
师:在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为了区分谁和谁比,比中的两个数还有自己的名字。
在1:3中,1叫比的前项,3叫比的后项。
边说边板书。
师:我们知道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于还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怎样表示呢?把3作比的前项,先写3,中间写比号,把1作比的后项,最后写1。
教师边说边完成板书。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1:33千克水泥对1千克沙子:3:1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比。
生:3比1。
师:搅拌水泥沙问题中,沙子和水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育中,比和比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具有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比和比例教学,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问题分析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抽象性较强:比和比例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和应用场景。
2.缺乏实际意义:学生常常无法将比和比例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缺乏对其实际意义的认识。
3.过分注重计算:在教学中,往往过分注重比和比例的计算,忽视了对其理解和应用的培养。
4.缺乏足够的练习:比和比例的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应用方面的能力不足。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比和比例的教学:1. 引入具体场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比和比例的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些购物的场景,让他们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来做出选择。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抽象思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抽象概念,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层次和递进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和比例的概念。
例如,可以从简单的物体比较,逐渐引导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3. 强调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4. 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为了巩固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中应该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参考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参考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参考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参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参考1《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
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
本单元内容及课时安排。
1.比的意义(1课时)
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
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课时)
4.比的应用(一)(1课时)
5.比的应用(二)(1课时)
6.比的应用(三)(1课时)
7.测量旗杆高度(1课时)
8.第二单元复习(2课时)
9.单元测试(1课时)
10.习题订正(1课时)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了解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知道比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比的各部分与分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2.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3.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比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简单实际问题可以用比来描述或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比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
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的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除法)的基础上,引出对与比的认识,及其二者间的关系。
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搅拌水泥沙和调制涂料两个事例,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情境一,通过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引出比。
教材以两个工人对话的形式呈现了问题情境,即: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等。
然后分别介绍1:3表示水泥和沙子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3:1表示沙子和水泥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
接着用描述的方式说明:像1:3、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号。
情境二,调制涂料。
教材设计了环卫工人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制成浅蓝色涂料的典型事例,提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的问题。
教材首先呈现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写出的两个除法算式,即:6÷3=2,表示白色涂料是蓝色涂料的2倍;3÷6=1/2
表示的蓝色涂料是白色涂料的1/2。
接着,分别介绍用6:3表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用3:6表示蓝
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关系。
然后,把表示同一种关系的算式和比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大头蛙的话说明比的意义,即: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进而介绍比值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最后,安排了议一议: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求比值。
教学难点:弄清比、除法及分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反思: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任何两个相关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是比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会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本单元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认识比;选择我国《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结合在一块长方形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做的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
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调配涂料的问题,通过“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写出6÷3=2和3÷6=
两个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
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学生平常玩的踢毽子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
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计算自己写的比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性质,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选取了大量的、真实的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如,菜农按比例种植茄子和西红柿的问题;建筑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制什锦糖的典型事例;配制药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现实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比和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分数乘、除法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按比例分配问题。
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测量旗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