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管理理论及其对中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恐惧的人类与社会进步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恐惧的人类与社会进步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恐惧中的人类与社会进步潘立勇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自胎儿开始人就对异己环境可能产生的威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

这种本能自婴儿开始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生中我们恐惧着,恐惧着陌生环境,恐惧着政治权力,恐惧着自然地死亡……。

但是我们恐惧的落脚点一般是社会个体自身的存在状况,即对社会个体自身的自我关心,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担心自己受到来自异己环境的伤害。

面对恐惧,人类进行了各种的探索,建立国家制度,制定规章制度,形成了各种思想,希望以此能消除或减弱恐惧,从而获得社会个体自身的幸福和舒适。

人类建立的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在不断前进。

首先,从恐惧的发生原由看:恐惧源于社会个体对异己环境的陌生。

针对这种情况,只有社会个体对异己环境的熟悉才能消弱这种恐惧,所以人们在自然界进行了探索,以消除对大自然的恐惧,这种探索增进了人们对自然地了解,减少了人们对自然的恐惧,最终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

人们在对自然进行探索消除恐惧的同时,对社会制度也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以期望能够建立一个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不是恐惧的制度。

由奴隶社会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人类对社会制度的探索一刻也未停息。

如何对待异己,奴隶社会之下,奴隶主阶层便把异己的奴隶阶层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进行了规定。

通过强制占有来消除自己的恐惧感,增强自己的优越感。

但是通过强制虽然社会的上层相对来说生活稳定舒适,而奴隶则是无地位无权利,仅仅作为会说话的工具而被使用。

奴隶的恐惧,奴隶主可能永远都体会不到。

恐惧之下,或者服从或者反抗。

因此奴隶社会的结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其对“异己者”制造的恐惧太大,令人无法接受和容忍。

而中世纪,社会个体对上帝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个体的灵魂获得了安宁,但是,政治上的压迫,等级之间的不可跨越性造成的隔阂表明,等级社会下,贵族与异己者的农民、手工业以及神职人员通过等级制度确立了下来。

这种等级划分法使得社会划分成几大社会阶层,都把其他阶层看成是异己者,甚至看成是斗争或奴役的对象。

恐惧管理理论

恐惧管理理论
同时,TMT进一步指出,人们追求自尊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他们所正在经历的焦虑,更是为了逃避那种天生的 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所带来的焦虑。即使人们此时此刻并没有思考有关死亡和永恒的问题,对自尊的追寻依然在 继续,因为人们早已在潜意识中预见到了其最终的命运—死亡,由此引发了TMT另一个重要假设“死亡提醒假说 (Mortality Salience Hypot出之前,科学家针对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恐惧管理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个基础缺陷,即缺 乏对照组。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心理感知从未消失,因而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如果实验对象被告知同死亡相关 的讯息时,他们的信仰和日常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此外,人类的大脑在应对死亡心理时,神经活动也会发生变 化,而文化生活和日常活动则会将这一变化进一步放大。这一谜团一直困扰着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
在此基础上,TMT提出,人类需要自尊是因为自尊的自我调节机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能够说明我们缓解焦 虑。当自尊强大时,焦虑得到缓解,个体能正常地生活,有效地行动;当自尊弱小或受到挑战时,个体担心可能 会“泄漏”内心的恐惧从而引发种种防御行为,并通过各种补偿性的行为提升自我价值感。这就是TMT的第一个 基本假设“焦虑缓冲假说(The Anxiety Buffer Hypothesis)”。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自己的的小说里曾这样描述一个人物特征:每个平静理性的人, 在他们的身体里都藏有另外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对死亡充满恐惧。这种描述同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核心正好吻合。 恐惧管理理论希望通过研究来搞清楚,为何大多数人的第二个自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藏起来。研究表明,人们 一旦想到同死亡相关的事物,往往都希望尽快把这些想法抛出脑袋,并且通常都是通过自己说服自己的方式来解 决。
理论创立
恐惧管理理论

恐惧管理理论综述

恐惧管理理论综述

恐惧管理理论恐怖管理理论是用来解释的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的心理功能。

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必须这个世界作出一些显著贡献,这些贡献能够减轻我们由于意识到自己终将死去而带来的潜在恐惧。

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观和自尊的基础,它能应付这一恐怖管理的职能。

背景:Kansas大学的Sheldon Solomon, Jeff Greenberg, and Tom Pyszczynski三人于1984年提出了这一理论。

这些社会心理学家寻找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答案:人为什么需要自尊呢?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十分困难?三人发现在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的著作中有这些问题的潜在答案。

Becker综合了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观点,提出了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驱动的框架。

Solomon, Greenberg,和Pyszczynski将becher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综合成一个一致的理论。

这个关于文化和自尊的心理机能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之前的两个问题。

理论渊源:TMT是建立在存在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理论基础来自于文化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试图用来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的核心思想: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两难处境所做出的反应,即对生的欲望(desire for life)和死的必然(inevitability of death)这一对矛盾的反应。

Becker努力合成理论,用来推测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理解人类是怎样既相似又区别与其它的动物,如此,Becker提出:人类在对死亡不可避免的觉知下,在意识或潜意识的支配下,决策着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的是,都有着自我保护的直觉。

但对于死亡的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

这是人类依靠认知(例如:自我意识和抽象的思考)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

因为死亡的必然性和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恐惧,所以引发了人类去战胜这种恐惧,对潜在的死亡焦虑进行反抗——人类必须相信,当生物的身躯停止了运转之后,一些价值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象征性的事物等将会继续延伸,传播下去,得以永存。

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启示

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启示

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启示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灾害危机事件风险,这些事件可能来自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技术灾害等各种因素。

这些灾害事件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灾害风险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的一些启示。

首先,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例如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新发生的传染病等。

这些风险可能难以准确预测和评估,因此在灾害管理中需要采取一种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这意味着需要考虑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准备和应对措施。

其次,在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管理中,需要强调全球合作和交流。

由于灾害的本质具有全球性,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来共同应对灾害风险。

这包括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援助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提供援助和支持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和减轻灾害危机事件的风险。

再次,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管理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和沟通。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有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并鼓励公众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决策和规划中来。

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可以增加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管理还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灾害预测、监测和应对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传播,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实现灾害风险的模拟和预测。

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可以更加准确和及时地对灾害危机事件进行管理和应对。

最后,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管理需要持续的改进和学习。

灾害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灾害风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来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恐惧管理理论综述

恐惧管理理论综述

恐惧管理理论恐怖管理理论是用来解释的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的心理功能。

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必须这个世界作出一些显著贡献,这些贡献能够减轻我们由于意识到自己终将死去而带来的潜在恐惧。

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观和自尊的基础,它能应付这一恐怖管理的职能。

背景:Kansas大学的Sheldon Solomon, Jeff Greenberg, and Tom Pyszczynski三人于1984年提出了这一理论。

这些社会心理学家寻找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的答案:人为什么需要自尊呢?为什么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十分困难?三人发现在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的著作中有这些问题的潜在答案。

Becker综合了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观点,提出了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驱动的框架。

Solomon, Greenberg,和Pyszczynski将becher的庞大的理论体系综合成一个一致的理论。

这个关于文化和自尊的心理机能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之前的两个问题。

理论渊源:TMT是建立在存在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理论基础来自于文化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试图用来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的核心思想: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两难处境所做出的反应,即对生的欲望(desire for life)和死的必然(inevitability of death)这一对矛盾的反应。

Becker努力合成理论,用来推测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理解人类是怎样既相似又区别与其它的动物,如此,Becker提出:人类在对死亡不可避免的觉知下,在意识或潜意识的支配下,决策着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人类和所有的动物一样的是,都有着自我保护的直觉。

但对于死亡的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

这是人类依靠认知(例如:自我意识和抽象的思考)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

因为死亡的必然性和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恐惧,所以引发了人类去战胜这种恐惧,对潜在的死亡焦虑进行反抗——人类必须相信,当生物的身躯停止了运转之后,一些价值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象征性的事物等将会继续延伸,传播下去,得以永存。

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启示

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启示

现代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启示灾害和危机事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其规模和影响力日益增长。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高度复杂化, 灾害和危机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因此, 了解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风险及其管理启示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灾害危机事件的风险以及管理这些风险的启示。

一、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指在特定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在灾害和危机事件的背景下, 风险通常涉及到潜在的损害、危险或灾害, 并具有不确定性。

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其概率和影响的组合。

管理风险的关键是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其概率和/或影响。

二、现代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风险现代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风险多种多样, 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以及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核泄漏、网络攻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灾害和危机事件风险。

1.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不可预测的事件, 如地震、洪水、飓风、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等影响。

自然灾害的风险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紧密相关, 例如地震多发地区和多雨季节的洪灾风险。

2.人为灾害风险人为灾害是由人为行为引起的风险, 如恐怖袭击、核泄漏、大规模技术事故等。

这些事件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对社会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

人为灾害的风险与社会和政治因素紧密相关, 例如恐怖分子活动和核能发展。

3.新兴风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化, 新兴风险也日益增多。

例如, 网络攻击、生物恐怖主义和人工智能失控等都是新兴风险。

这些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新兴风险的特点是不确定性较高, 因此需要加强对其进行预测和应对。

三、灾害危机事件风险管理的启示现代灾害和危机事件风险管理是确保社会和人民安全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一些管理这些风险的启示。

1.多学科合作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风险是综合性的, 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来应对。

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灾后消费行为及群体归属感研究

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灾后消费行为及群体归属感研究

为 及群 体 归 属 感 的 变化 , 并提 出相 应 对 策 建 议 。 论 文 通过 两 个 2× 2实验 的方 差 分 析 发 现 灾难 后 短期 , 们 物 质 人
拥有观 下降 , 群体 归属 感上升 , 中, 其 弱物质主义者反 应显著。长期或者喜庆事件冲销后 , 们物质拥有观上升 , 人
to in


引言
念、 生活方式 , 及心理行为带来重大影响。灾后重
建不只是在灾区建造房舍 和基础 设施 , 更重要 的 是将恢复重建 与改善 民生结合起 来、 实现灾 区经
济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展 。我 国“ 十二 五 ” 划 的首要 规
我国幅员广大 , 地质灾难频发 , 2 0 年的冰 从 08
Te r r M a a e e tAc o nto n u pto ro n g m n c u fCo s m in
Be a i r a d o f la i n o o l fe t s r p h v o n Gr up Af i to f Pe p e a t r Ca a t o he i
理 论 ・ 法与 案例 方
基 于 恐怖 管理 理论 的 灾后 消 费行 为及 群体 归属 感研 究
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灾后消费行 为 及 群 体 归属 感 研 究
翁智刚 , 张睿 婷 , 宋利 贞
( 西南财 经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3 ) 110

要: 灾后 重建完成后 , 发展 民生与开发 市场成 为重 点。文章基 于恐怖控制 理论 , 究中国人在 灾难后 消费行 研
群 体 归 属 感 由于 死 亡 焦虑 的 缓 解 而 下 降 。
关键 词 : 恐怖控制理论 ; 死亡焦虑 ; 自尊; 文化世界观 ; 物质拥有观 ; 群体 归属 感

人类行为心理学角度解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

人类行为心理学角度解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

人类行为心理学角度解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当我们面临环境灾害时,比如地震、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我们常常会感到恐惧与不安。

这种恐惧反应在人类行为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本文将从人类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人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我保护的天性。

恐惧是一种生存本能,它通常使我们保持警觉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应对潜在的威胁。

当我们面临环境灾害时,这种恐惧反应促使我们寻找安全的地方、与他人合作、避免危险区域等自我保护行为,以减少受到灾害的伤害。

在这个意义上,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是人类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而进化的结果。

其次,心理学家认为,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与我们的认知处理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

认知处理是指我们对环境灾害的感知、理解和解释过程。

当我们听到或看到环境灾害的消息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对其可能带来的威胁进行评估,从而产生恐惧反应。

比如,当我们了解到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并造成人员伤亡时,我们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情绪反应则是指我们对恐惧反应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能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甚至恐慌等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状态。

另外,人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恐惧反应往往受到他人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他人对环境灾害表现出恐惧和忧虑时,我们很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产生相似的恐惧反应。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情感传染”。

此外,媒体的报道和信息传播也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

当媒体过度渲染灾害的惨状和后果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更多的恐惧和焦虑,甚至过度担忧和恐慌。

然而,人类对环境灾害的恐惧反应并不总是消极的。

在一定程度上,恐惧反应可以激发人们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环境灾害。

当人们感到恐惧和不安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灾害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灾害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灾害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灾害,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还是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组织管理,还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人们在灾害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规律。

社会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为灾害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灾害往往会引发人们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包括恐惧、焦虑、无助、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导致决策失误或行为不当。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会因为极度的恐惧而盲目逃离,忽视了正确的逃生路线和方法,从而增加了伤亡的风险。

此外,灾害还可能导致人们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群体层面,灾害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现象。

比如,在灾害初期,人们往往会表现出高度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救援和重建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短缺、信息的不透明等问题可能会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此外,谣言和恐慌情绪也容易在群体中迅速传播,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社会支持在灾害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应对灾害的信心和能力。

家庭、朋友、社区组织、志愿者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支持的来源。

在灾害发生后,及时提供物质援助、情感关怀、信息服务等,可以有效地减轻受灾群众的心理负担,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

信息传播在灾害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及时、透明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灾害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减少恐慌和混乱。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信息传播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传播渠道不畅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偏差,影响他们的应对行为。

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是灾害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风险感知是影响人们应对灾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灾难心理与应对策略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灾难心理与应对策略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灾难心理与应对策略灾难是指突发性、严重性和广泛性的事件,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恐怖袭击等,它们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创伤。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灾难中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指导,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灾难心理反应在灾难面前,个体常常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首先是恐惧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灾难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和基本需求,引发了对未知和不可控因素的恐惧感。

其次,灾难会导致个体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增加。

人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无助和悲伤等负面情绪。

此外,灾难还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疾病,包括回忆、噩梦、避免刺激和情感麻木等症状。

二、灾难心理干预针对灾难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干预策略。

首先,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援助是至关重要的。

灾难后的个体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以缓解其负面情绪。

其次,心理教育和宣传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灾难。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个体能够增强自己的心理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社会支持和团体活动也是重要的干预方式。

通过参与集体行动和分享经验,个体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灾难。

三、社会心理恢复灾难不仅对个体造成了心理创伤,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社会心理恢复是灾难后的一个重要过程。

首先,灾难后的社会需要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和团结。

通过共同面对灾难、互相帮助和支持,社会能够重建信任和凝聚力。

其次,社会心理恢复还需要重建个体和社会的正常功能。

这包括恢复日常生活、重建社会网络和提供经济支持等方面。

最后,灾难后的社会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心理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以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灾难心理与应对策略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通过了解个体在灾难中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灾害是指在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且也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灾害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为人们降低灾害风险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灾害防范和应急预案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二、灾害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含义灾害风险管理是指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监测、预警、预防、应对和恢复等一系列全过程管理。

灾害风险管理是为了降低灾害的概率和强度,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伤,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实施的。

三、灾害风险管理的“五步法”灾害风险管理是一项科学和有效的工作,涉及到灾害风险的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实施灾害风险管理,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五步法”:1.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行业内的常见灾害、历史数据和现有预警能力等。

2.风险监测:对于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监测,以及历史数据和现有预警能力进行实时监测。

3.风险预警:通过对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

4.风险应对:在灾害发生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包括提高灾害逃生和求救能力。

5.风险减轻:在發生灾害过后,及时启动灾害恢复计划,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风险管理,减轻灾害的影响。

四、实践案例:日本和中国的对比灾害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日本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实践经验。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受到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的影响。

日本政府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非常注重,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相对控制了灾害风险。

例如,日本政府设立了管控自然灾害的政府部门,并制定了全面的灾害管理计划,向民众传授自然灾害的知识和防御技巧,同时建立了灾害应对体系,提高了应急响应时效和效率。

日本的灾害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对全世界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也是经常受到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如普遍性的台风、高温、干旱等,同时境内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形条件也对灾害的影响加重。

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障碍与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障碍与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障碍与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灾害社会工作实践是指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参与和组织相关的工作,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各种问题、恢复生活和重建社区。

在这个领域,社工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和挑战,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资源不平衡的障碍。

在灾难发生后,灾区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匮乏。

尤其是对于基层社工来说,他们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

由于受灾面广泛且灾情严重,需要动员大量的社工资源,但实际上社工队伍的规模和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公众对于灾害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灾害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往往是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的,为受灾群众提供援助和支持。

一些人对于社工的角色和职责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

这使得灾民和相关机构对社工的需求和支持不足,使得社工的工作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着组织和协调的障碍。

在灾难发生时,需要多个组织和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调,但往往存在沟通不畅、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由于灾难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灵活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来应对各种挑战,但现有的机制和制度往往无法满足需求。

针对上述的障碍和挑战,灾害社会工作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有以下几点:加强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社工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应对不同灾害情境下的需求和挑战。

应该加强社工在救援、心理健康、社区重建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在灾害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加强社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灾害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加强对社工队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

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社工队伍监管机制,确保社工能够按照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工作。

加强社工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在灾害发生时,社工需要与政府、NGO和其他相关机构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调。

应该建立起灵活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各个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中国地震灾害中社会心理影响与干预

中国地震灾害中社会心理影响与干预

中国地震灾害中社会心理影响与干预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受灾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除了直接的物质损失之外,地震还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中国地震灾害中,社会心理影响和干预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中社会心理影响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

一、社会心理影响1.1 威胁感和恐慌情绪地震发生时,人们会面临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巨大威胁,这种威胁感会引发恐慌情绪。

人们害怕再次发生地震,害怕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种恐慌情绪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混乱,产生消极的情绪,进一步影响他们对地震后重建的信心和行动。

1.2 后遗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地震灾害给人们的心理健康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地震的恐怖和悲惨场面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创伤。

一些幸存者可能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这些后遗症会限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 社会凝聚力和信任危机地震灾害不仅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还对社会整体产生影响。

地震会破坏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导致人们对社会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危机。

此外,地震后的重建和救助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也可能引起社会不满和冲突,进一步削弱社会凝聚力。

二、心理干预措施2.1 心理疏导和支持在地震后,社会心理干预需要从心理疏导和支持方面入手。

专业心理咨询团队可以通过开展个别和集体咨询活动,帮助灾区居民理解和应对地震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时,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亲友之间的关怀和鼓励可以起到缓解恐慌情绪的作用。

2.2 应激反应干预对于那些经历严重创伤的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也是必要的。

心理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帮助他们降低焦虑和抑郁的程度,提高应对灾难的适应能力。

2.3 社会支持和资源分配灾区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分配也是重要的干预措施。

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加强对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管理恐慌与恐惧

管理恐慌与恐惧

管理恐慌与恐惧恐慌和恐惧是人们面对各种压力、困境和不确定性时普遍出现的情绪反应。

这两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而然的,但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管理恐慌与恐惧的方法和策略。

一、认识恐慌与恐惧恐慌是一种极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反应,常常在遭遇突发事件或面临危险时出现。

恐惧则是对某种事物、情境或未知的强烈担心和忧虑。

这两种情绪都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无助、失去控制或无法正常思考,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认识恐慌与恐惧的原因1. 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频繁接触负面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恐慌言论可能加剧我们对危险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2. 个人经历和创伤:某些个人经历或创伤可能导致我们对类似情境或事物的恐慌和恐惧反应。

3. 不确定性和压力:面临未知的情况、压力和挑战时,我们容易感到恐慌和恐惧。

三、管理恐慌与恐惧的方法1. 深呼吸和放松:通过深呼吸和放松练习来缓解紧张和焦虑,保持内心平静。

2. 寻求支持与沟通:与亲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恐惧和压力,得到支持和理解,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3. 理性思考:尝试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恐慌和恐惧的情绪,认识到它们是一种自然反应,但并不代表现实情况。

4. 积极面对挑战:与其逃避和回避困境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恐慌和恐惧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四、树立积极的心态和乐观情绪1. 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关注正面的事物和经历,培养感恩和乐观的心态,提升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2. 坚持适度运动与健康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身心健康,减轻恐慌和恐惧的情绪反应。

3. 培养应对挑战的技能:通过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增强对未知的适应力。

五、预防恐慌与恐惧1. 控制媒体和社交网络暴露:避免长时间接触负面新闻和刺激恐慌的信息,有意识地选择积极的内容。

公众心理在灾害应急中的影响

公众心理在灾害应急中的影响

公众心理在灾害应急中的影响在面对各种灾害时,公众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对灾害应急的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应对行为上,还会在社会层面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灾害突然降临,公众通常会经历震惊和恐慌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思维混乱,无法迅速做出理性的决策。

比如在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和房屋的摇晃会让人瞬间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大脑可能会一片空白,甚至出现短暂的失去行动能力的情况。

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可能导致人们错过最佳的逃生时机,增加伤亡的风险。

在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焦虑和不安会成为公众心理的主要特征。

人们会担心自身的生命安全、财产损失,以及未来的生活状况。

例如,洪水过后,受灾群众可能会因为失去家园和财产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担心未来的生活没有保障,不知道该如何重建家园。

这种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恢复能力。

此外,公众在灾害应急中还容易出现过度依赖和盲目从众的心理。

当面对巨大的灾难时,人们往往会期望政府和救援机构能够迅速解决所有问题,自己则处于被动等待救援的状态。

这种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应急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自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盲目从众的心理也可能使人们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跟随他人的行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比如在火灾现场,由于恐慌和盲目从众,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错误的逃生路线,导致拥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然而,公众心理并非只有消极的影响。

在灾害应急中,积极的公众心理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结互助的心理能够促进受灾群众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灾害带来的困难。

例如,在地震灾区,邻里之间会相互照顾伤员、分享食物和水,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能够增强整个社区的抗灾能力,提高生存几率。

乐观和坚强的心理也能够帮助受灾群众更快地恢复和重建。

即使在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够让人看到希望,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心得体会战胜恐惧的勇气

心得体会战胜恐惧的勇气

心得体会战胜恐惧的勇气目录一、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二、恐惧可以限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三、探索恐惧的原因与根源四、战胜恐惧需要勇气和决心五、在面对恐惧时建立积极的心态六、寻找支持与帮助七、勇敢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八、恐惧的挑战与成长机会一、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对于未知和危险存在本能的恐惧反应。

恐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感受,它可以是一种保护机制,帮助我们在危险面前保持警惕。

然而,恐惧也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阻碍和困扰,害怕面对挑战和未知的事物。

二、恐惧可以限制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当我们受到恐惧的驱使时,我们常常选择回避和逃避,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我们错失机会和成长。

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恐惧,超越自我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探索恐惧的原因与根源每个人对恐惧的感受和表现不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恐惧,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和根源。

有时,恐惧可能源自过去的负面经历或过度的自我评判,也可能是社会压力和期望的结果。

通过认识恐惧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战胜它。

四、战胜恐惧需要勇气和决心面对恐惧,我们首先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它。

勇气不代表毫无犹豫和害怕,而是在害怕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和前进。

同时,我们需要下定决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惧,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五、在面对恐惧时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积极的心态对于战胜恐惧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转变消极的想法,培养积极的信念和态度。

通过积极思考和鼓励自己,我们可以增强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惧,取得成功。

六、寻找支持与帮助战胜恐惧不是一项孤立的任务,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可以为我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际上的帮助。

他们的鼓励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恐惧。

七、勇敢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往往,最困难的部分是迈出第一步,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犹豫。

然而,我们必须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

第一步可能会艰难,但它代表着我们的勇气和决心,也标志着我们开始战胜恐惧的旅程。

社会恐惧与社会控制

社会恐惧与社会控制

社会恐惧与社会控制近年来,社会恐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一般的恐惧,社会恐惧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他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社会恐惧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控制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社会恐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得以更迅速地接触到各种信息,每天都在面临大量的新闻报道、社交网络上的言论和各种媒体渠道的影响。

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带有负面情绪和恐慌信息,比如灾难、犯罪和社会问题的报道。

这使得人们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安全和未来。

同时,社会恐惧也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紧密相关。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化以及异化的趋势,导致了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下降。

人们愈发难以建立起稳定、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由此引发了对社会的恐惧。

恐惧他人的评判、担忧被社会边缘化、担心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冲击,这些担忧凸显了人们的社会恐惧。

社会恐惧之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恐惧使得人们倾向于回避社交活动,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这种回避会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恐惧还可能导致人们对未知和新事物的拒绝和抵触,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个人发展。

为了应对社会恐惧,社会控制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机构和制度的规范和法律的制约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过度的社会控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社会控制的背后,有一定的权力关系。

社会控制常常来自于权威机构,比如政府、警察和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以破坏社会秩序和法律原则为由,对人们进行监督和管理,以达到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目的。

然而,过度的社会控制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剥夺人民的自由。

同时,社会控制也涉及到社会舆论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新闻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对公众的认知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研究一、引言恐惧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在人类日常生活以及重大事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总结现有恐惧研究成果,对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研究进行概述和分析。

二、概念解析1. 恐惧恐惧是一种情绪,它在面对危险或威胁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出汗、颤抖等;也可以是心理症状,如惊恐、痛苦、焦虑等。

2.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人类社会上关于个体与群体的行为,感知,思维以及表达的科学研究。

尤其是研究个人与群体互动和社会交流的心理规律。

三、恐惧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如负面事件,社会冲突,灾难等。

以下从社会心理角度分别进行概述。

1. 负面事件的恐惧研究恐惧是对负面事件的自然反应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面对负面事件时产生的恐惧感受。

文献表明,对于某些负面事件,如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人们会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受,这种情绪感受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2. 社会冲突的恐惧研究社会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社会冲突会导致个体产生恐惧感受,并在恐惧感受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交互模式。

例如,恐惧感受会导致人们产生紧张、攻击性情绪,妨碍社会和解,抑制合作的意愿。

3. 灾难的恐惧研究灾难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大规模威胁。

社会心理学表明,灾难会对个体产生持续的恐惧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个体的行动和决策。

例如,在灾难中,人们往往会出现个人隔离,少沟通以及情感闭锁等不健康的心理反应。

四、恐惧描述研究发现,恐惧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进行量化。

目前,已有多项用于描述和评估恐惧的测量工具,例如:1. 焦虑量表焦虑量表是一种测量恐惧感受的工具,它主要包括对焦虑感受的被试体验,以及对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2. 过度恐惧量表过度恐惧量表是一种用于描述特定恐惧感受程度的量表,它主要关注家庭、社会、工作环境等方面引起的过度恐惧。

关于恐惧的启示与思考

关于恐惧的启示与思考

关于恐惧的启示与思考恐惧是人类情感中一种最原始、最强烈的情感之一。

它是我们面对未知、面对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有助于我们在危险情况下保持警觉和做出正确的反应。

但同时,过度的恐惧也会使人陷入痛苦、不安和无助的状态之中,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对恐惧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恐惧需要我们勇敢面对。

与其试图逃避或掩盖恐惧,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认知恐惧,甚至是直面恐惧。

仔细观察恐惧产生的根源和决定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否则,恐惧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负担,让我们逃避现实,限制自己的行动和发展。

其次,恐惧需要我们适当引导和控制。

恐惧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很容易影响我们行为和思维方式。

但我们不能让恐惧主导我们的一切,否则就会使我们无法冷静思考和正确行动。

我们需要理智地认识自己的恐惧,设法减缓恐惧的影响,让恐惧成为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而不是压制我们的负面情绪。

最后,恐惧需要我们加强心理调适和支持。

恐惧常常是过敏反应或情感压力的表现。

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状态下,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时,我们需要加强心理调适,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舒缓压力和释放情绪,比如通过与亲友交流,听音乐,运动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向心理医生或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支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恐惧情绪。

总之,恐惧是我们生命中难以回避的情感,但它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能。

我们需要正视恐惧,控制恐惧,克服恐惧,使其成为我们获得成功和成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调适自己的情绪状态,寻求支持和帮助,在艰难的时刻给自己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观点视角摘 要:近年来,各类大规模突发性灾难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多发趋势,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重建工作就成为了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当人们接收到一些与死亡相关的信息时,会在潜意识层面对死亡恐惧进行心理防御,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了关于死亡焦虑的三重心理防御机制:提升自尊、坚守文化世界观和保持亲密关系。

文章认为恐惧管理理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为我国灾害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一,恐惧管理理论提出的关于死亡焦虑的三重防御机制,为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服务方面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第二,除了受灾群众,在未来研究中还要重视参与灾害救助的人员的死亡恐惧管理问题。

第三,灾害社会工作应该重视引导媒体对灾难信息的合理报道,消除普通公众因灾难信息激发的死亡恐惧。

第四,灾害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大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公众的慈善态度和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关 键 词:死亡焦虑;恐惧管理;心理防御;灾害社会工作作者简介:袁冬华,女,河南南阳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管理、社会心理。

郭芳芳,女,河南新野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管理。

ᒦᅄॊಢ੓ǖD:27!!!ᆪማܪဤ൩ǖB!ᆪᐺܠ੓ǖ211:.8835)3127*16.1137.15!!!၃ষ྇໐ǖ3126ฤ23Ꮬ25྇◎袁冬华 郭芳芳一、引言自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各种自然或人为大灾难的威胁和考验。

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类大规模突发性灾难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多发趋势。

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和长江轮船失事、2014年的马航空难、2013年的芦山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灾难性事件,至今仍让许多中国公众心有余悸。

灾难总是与人员伤亡相联系,灾难信息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使人们产生与死亡有关的想法。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也是人类问题的主要根源(Becker,1973)。

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给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恐慌和焦虑状态(柳武妹等,2014;李华强等,2011;时勘等,2010;郑日昌,2003)。

大灾害的频频发生使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灾害发生之后,除了生命援助、物资援助之外,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重建工作也成了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社会工作者通过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干预,以缓解灾害幸存者经常发生的负面情绪和创伤压力反应(张粉霞等,2013)。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主要介绍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当前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

二、恐惧管理理论简介恐惧是个体在面对来自现实环境或主观想象的威胁刺激时的一种本能情绪反应。

文化人类学家Becker(1973)认为,人类能够意识到自身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欲望就成了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核心源泉。

在死亡提示情景下,个体会引发一系列的防御性反应。

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Rosenblatt等人(1989)提出了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Theory)。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接收到一些与死亡相关的信息时,必然会在潜意识层面对死亡恐惧或焦虑进行心理防御,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并成功管理恐惧。

死亡提醒假设是恐惧管理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该假设认为,当人类最原始的死亡恐惧被激发之后,个体对于文化世界观的防御和追求自尊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提醒会影响到人类行为的诸多领域(Burke,eta l.,2010)。

比如,面对死亡信息时,人们表现出对内群体的显著偏好(Sani,et al.,2009),更倾向于将选票投给那些和自己持相同世界观的候选人(如“9・11”恐怖袭击后美恐惧管理理论及其对中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社会福利观点视角国民众对时任总统小布什的支持率明显上升),并会去购买与内群体相关的物体或符号,而对那些和自己的世界观不同的人则会表现出更为消极的行为反应,还会表现出对自己信仰的文化世界观的遵从(Burke,et al.,2010)。

此外,死亡提醒还会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那些能够直接提升自尊的活动,比如危险驾驶等冒险行为,或者对成功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认同(Dechesne,et al.,2000)。

相关研究还表明,死亡提醒会增进人们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Jonas,et al.,2002; Hirschberger,et al.,2008)。

Jonas等人(200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对慈善行为的评价更高,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捐赠行为,然而这种捐赠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内群体偏好。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亲社会行为也会起到增进自尊、管理死亡恐惧的作用(Hirschberger,et al.,2008)。

Cai等人(2015)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死亡提示条件下,强调大多数人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更有效地唤起个体的捐赠态度和行为。

Hirschberger等人(2008)通过实验揭示了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的自我保护动机和自我提升动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当亲社会行为本身有助于死亡恐惧管理时,死亡提醒会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然而,当亲社会行为本身会进一步激发个体的死亡恐惧时,死亡提醒则会促使人们放弃从事亲社会行为。

依据恐惧管理理论,在死亡提醒条件下,存在关于死亡焦虑的三重心理防御机制:自尊提升、文化世界观和亲密关系。

首先,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属于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心理机制,能够起到缓冲死亡焦虑的功能。

对于高自尊的个体而言,在死亡威胁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反应,而对于低自尊的个体而言,则会产生更强烈的死亡焦虑反应。

一些研究发现,无论是特质性高自尊的个体,还是那些通过实验操纵暂时提升自尊的个体,其死亡焦虑水平和死亡防御反应都显著低于那些低自尊的个体(Greenberg,et al.,2008;Zhou,etal.,2009)。

其次,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当人类最原始的死亡恐惧被激发之后,个体还会表现出对自己信仰的文化世界观的遵从(Greenberg,etal.,2008)。

因此,强化个体的文化世界观,会获得秩序感、控制感和安全感,有助于缓解死亡恐惧。

譬如,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会通过宗教信仰进行死亡恐惧的防御。

依照恐惧管理理论的观点,类似于助人、捐赠、慈善等亲社会态度和行为是主流文化价值观所重视的,尤其是在大灾难发生的情况下,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更会进一步宣扬和强化人们的亲社会行为(Schindler,et al.,2013;Hirschberger,etal.,2008)。

因此,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也应该会表现出与上述文化世界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人们在自尊受到威胁之后,会通过帮助他人来起到增进自尊、管理死亡恐惧的作用(Hirschberger,et al.,2008)。

再次,恐惧管理理论还认为,建立亲密关系有助于缓解个体的死亡恐惧。

当个体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的时候,其对死亡恐惧的反应更为强烈。

当个体获得爱的承诺时,死亡焦虑明显降低,而当亲密关系破裂时,个体更容易想到死亡。

大量的研究结果均证明了亲密关系具有死亡恐惧管理功能(刘亚楠等,2010)。

国外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重要期刊上出现了少量综述性文章(刘亚楠等,2010),也有学者初步开展了一些零星的实证研究,例如,有学者通过实验考察了死亡提醒对消费者消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在经历灾害之后的短期内,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会上升,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国货(柳武妹等,2014;柯学,2009)。

三、恐惧管理理论对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启示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的灾害社会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王思斌,2008;周利敏,2014 )。

我国社会工作者在各类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利用专业优势,充分评估灾民需求,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志愿力量,疏导灾民情绪问题等等,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谭祖雪等,2011)。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基本处于“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因此无论是在实务经验还是在理论反思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在我国长期的灾害救援实践中,更注重物质和医疗方面的援助,而对于心理方面的援助仅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在死亡恐惧心理疏导方面则更为鲜见。

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恐惧管理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心理学界,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还鲜有涉及。

在笔者看来,恐惧管理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当前的灾害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一,恐惧管理理论提出的关于死亡焦虑的三重防御机制为灾后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首先,自尊是个体生命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它同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关系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结果的证实。

例如,高自尊有利于培养乐观和愉悦的情绪,对自我受到的威胁有很强的免疫力,因此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应该重视个体自尊的提升。

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引导个体积极从事一些能够增强自尊的活动来缓解死亡恐惧。

第二,文化世界观是为同一文化群体中的成员所共享的一种关于现实世界的抽象符号系统,它具有超自然的属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文化或者思想的延续来获得精神的不朽和永恒,从而感受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要塑造或者强化灾区民众共同信奉的文化世界观,发挥文化世界观的死亡焦虑缓解功能。

另外,在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中,应重视个体成员之间、家庭内部以及群体和社区内部亲密关系的构建,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满足人们爱与归属的需求,进而将个体的死亡恐惧最小化。

第二,依据恐惧管理理论,除了受灾群众,包括灾害社会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参与灾害救助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都可能受到由灾害引发的潜在死亡威胁的影响,并可能由此导致心理健康失衡问题。

作为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在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诸如焦虑、恐惧、无助、绝望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尤其是在大灾难面前,社会工作者的死亡焦虑情绪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因此,在未来研究中要重视救灾人员的死亡恐惧管理的问题。

第三,当灾难性事件出现后,发达的媒体资讯往往会第一时间对灾难现场进行详细报道,这就使得公众经常暴露在各种大灾难的信息背景之下,强化了人们的风险感知,让人感到灾难面前自身的渺小和无助,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恐惧。

对于那些远离灾区的普通公众来说,他们从媒体上获取的有关灾害信息也可能会激发其潜在的死亡焦虑,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甚至在群体中发生焦虑和恐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