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教学课件
问题回顾
问题3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 已知:△ABC
(如图).
求证:∠A +∠B + ∠C = 180º.
思考:为什么 过点A 是作BC 的平行线? 如果不是平行 线能证明结论 吗?
例如 过点A作射线AM,AN,使∠6=∠2,∠7=∠3 .
或 过点A作直线MN,使∠6=∠2 .
5.如图,∠1=∠2,∠3=∠4,∠A=84°, 则x的值为( ).
(A) 48° (B)96° (C) 132° (D) 168°
八年级—人教版—数学—第十一章
11.2.1 三角形的内角(1)答疑
问题回顾
问题3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 已知:△ABC(如图). 求证:∠A +∠B + ∠C = 180º.
两岛的视角∠ACB 呢?
解法二:过点C作CF∥AD,
∵AD∥BE,CF∥AD,
北
C
北
E
∴BE∥CF .
D
∴∠ACF =∠CAD =50º,
∠BCF =∠CBE =40º.
∴∠ACB =∠ACF +∠BCF
A
F
B
= 50º+ 40º= 90º.
课堂小结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
求证:∠A +∠B + ∠C = 180º.
证法五:在BC上任取一点K, 过点K作KP∥AB,交AC于 点P, 过点K作KQ∥AC, 交AB于点Q.
∵ KP∥AB,
∴ ∠8 = ∠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9 = ∠1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1三角形的内角第一节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道关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题,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下节课前,各小组分享题目并互相解答。
作业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3.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共同解决。
2.教学实施:
学生观察三角形物体,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内角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方法。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实施:
(1)教师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教学实施: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例子?”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优秀生,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几何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物体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2.1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教案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 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
备课人:备课日期:年月日
2.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操作结论你能肯定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出:由于测量存在误差,而且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不可能一一测量,因此上述方法只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而不能充分说明是真命题。
对于真命题,必须通过“数学证明”,才能让人信服。
那么,怎样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真命题呢?
二、教学新知
【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1.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用剪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说说验证过程:把剪下的三个角拼合到一起,得到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教师展示图片;
启发:上面拼合中,有不同的方法,你用到上面哪个图的方法?你通过这个操作,发现了证明思路吗?
2.学生仔细看图,交流讨论自己各自的发现。
学生甲:我用图1把∠B,∠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三个角合起来是一个平角,所以∠B,∠C有一条边在同一直线l上。
因为∠B,∠C在剪拼前后的大小不变,即内错角相等,因此我发现过点A作直线l∥BC,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图2
图1。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2.1三角形的内角》公开课获奖教案_0
11.2.1三角形的内角 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教学分析:①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需要添加辅助线,由于添加辅助线是一种尝试性活动,规律性不强,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学时要让学生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悟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而发现思路,证明定理。
②学生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与三角形角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学难点:如何添加辅助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推理、交流等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感受教学思维的严谨性教学用具:三角板、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你还记得是怎么发现这个结论的吗?请大家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通过折纸和剪拼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等于180度。
师生活动:问题1师:小组之间可以合作交流一下,看哪组拼图的方法最多。
1.回想撕拼方法,你得到启发,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备用图 学生回答:已知 ABC 求证:∠A+∠B+∠C=1800CB(1)(2)证明:如图(1)延长BC 至D ,过点C 作CF ∥AB∵CF ∥AB ∴∠1=∠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ABC=1800(平角定义) ∴∠A=∠B=∠ACB=1800(等量代换)2.回顾所学知识,还有哪些地方出现过与1800相关的确角呢?又如何证明?3.上述方法是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平行线,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是否过三角形边上任上点作平行也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呢?见课件活动3:归纳总结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和等180度 2.感悟辅成(虚线)的添加在证明中的作用3.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BC活动4:例题剖析例1如图:在△ABC 中,∠BAC=400 ∠B=750,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第一节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师:你做得真棒。
用两种剪拼的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现在想一想,还可以用几何的方法来验证吗?利用我们现阶段学习的哪个知识可以帮助你来完成验证呢?生1:在第一个拼图中,∠B和∠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角,这时,出现一条过点A的直线l,移动后的∠B和∠C各有一条边的直线也在l上。
我发现,根据内错角相等可知,直线l与边BC是平行的,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平角。
通过拼图,可以证明出:∠B+∠BAC+∠C=180°。
在这个拼合过程中,我得到了启发,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l平行于∆ABC的边BC,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就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师:你联系现阶段学习过的知识想到了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真得很不错。
现在,我们把这个结论用几何语言表示出来,并证明它。
已知:∆ABC。
求证:∠A+∠B+∠C=180°通过刚才第一种的剪拼,我们知道了∠2=∠4,∠3=∠5,∠1、∠4和∠5形成了一条过点A的直线l,在证明过程中,需要添加这条直线l,使它与BC边平行。
像这样,在原来的图形上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
在平面几何辅助线通常画为虚线。
现在写一个具体的证明过程吧。
证明:如图,过点A作直线l,使l//BC.∵l//BC∴∠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时∠3=∠5∵∠1,∠4,∠5组成平角,∴∠1+∠4+∠5=180°(平角定义)∴∠1+∠2+∠3=180°(等量代换)这样就可以证明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这也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请同学们用第二种剪拼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你学会了吗?三、拓展练习,巩固提升现在,你可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如图,在∆ABC中,∠BAC=40°,∠B=75°,AD是∆ABC的角平分线。
《11.2.1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基本概念、特性和计算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内角的定义,认识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并能够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2. 技能与操作: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内角和定理,计算给定三角形的内角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激发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定义和性质。
2. 熟练运用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内角和外角的关系,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数学教材、三角板、量角器、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笔记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具。
3.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三角形的内角。
教师可先展示几个常见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板、红绿灯的三角形标志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些物体中都包含有三角形。
随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是什么吗?”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讲解1. 定义讲解教师需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是什么。
可以通过图示,指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定义,即一个顶点与它相邻的两边所夹的角。
通过图示的演示,让学生明确内角的概念。
2. 特性阐述讲解三角形的内角特性时,可以结合图形说明三个内角的和总是等于180度。
这一定理可以通过作图法或者推导法进行证明,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一重要特性。
3. 实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三角形实例,让学生计算其内角的度数,以加深学生对内角特性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计算其每个内角的度数,并进一步让他们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度。
三、互动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思考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2.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内角三兄弟之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活动一:见教材P11“探究”.展示点评:从探究的操作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图中的直线L与△ABC的边BC 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吗?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小组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反思小结:证明是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正确的过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探究点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活动二:见教材P12例1展示点评:题中所求的角是哪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你能想出几种解法?小组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解题时,如何灵活应用?反思小结:当三角形中已知两角的读数时,可直接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内角;当三角形中未直接给出两内角的度数时,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是什么?3.数学思想是转化、数形结合.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在直角△ABC 中,∠BAC =90°,AD 是高,找出图中相等的角.解:∠1与∠C ∠2与∠B2.在△ABC 中,∠A =80°,∠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1)求∠BOC 的度数.(2)将∠A 换个度数,那(1)求出是多少?你能体会∠A 和∠BOC 有什么关系吗? 解:(1)130°(2)∠BOC =90°+12∠A3.如图,在△ABC 中,AD ,AE 分别是高和角平分线,若∠B=40°,∠C =60°,求∠EAD 的度数.解:在△ABC 中,∠BAC =180°-∠B -∠C =180°-40°-60°=80°. 因为AE 是∠BAC 的平分线. 所以∠EAC =∠BAE =40°.因为AD 是边BC 上的高, 所以∠ADC =90°,所以∠CAD =90°-∠C =30°. 所以∠EAD =∠EAC -∠CAD =40°-30°=10°. ●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学难点 1.上交作业 课本P 16 1、2、3. 2.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第2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二)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设计 (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 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它的两个锐角有什么特殊关系吗?——引入新课●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13~14页.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活动一:已知,在△ABC 中,∠B =90°,那么∠A+∠C 是多少? 展示点评:∵△ABC 中,∠A +∠B+∠C=180°且∠B=90° ∴∠A +∠C=90°由此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为了书写方便,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 △”来表示.活动二:见教材P 14例3 展示点评:如图,∠CAE 与∠DBE 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Rt △CAE 和Rt △DBE)与这两个角互余的分别是那两个角?(∠AEC 和∠BED)因此能得出∠CAE 与∠DBE 有什么关系?(相等)依据是什么?(等角的余角相等)解题过程见教材P 14页变式:如上图,若AD 平分∠CAB,BC 平分∠ABD,请求出∠CAD 的度数. 解:∵AD 平分∠CAB,BC 平分∠ABD∴∠CAD =∠BAD=12∠CAB∠ABC =∠DBC=12∠DBA又∵∠CAD=∠DBC∴∠CAD =∠DAB=∠ABC在Rt △ABC 中,∠CAB +∠ABC=90° ∴∠CAD =30°小组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在解题方面有哪些运用?反思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求出另一个锐角的度数,若已知两锐角的关系,也可以借助方程求出其内角的度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探究点二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活动三: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反之,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展示点评:是.因为在△ABC中,∠A+∠C=90°,那么∠B=180°-(∠A+∠C)=90°.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小组讨论:请用文字语言表述直角三角形新的判定方法?【反思归纳】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答: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2.目前已学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答:(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边互相垂直;(3)有两个角互余.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如图,DF⊥AB,∠A=40°,∠D=43°,则∠ACD的度数是:87°.,(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A=32°,∠ADC=110°,∠B=52°,则△BEC是__直角__三角形.3.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满足∠B-∠A=∠C-∠B,∠A=30°,则∠B =__60__度,△ABC是__直角__三角形.4.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 A )A.15°B.25°C.30°D.10°5.如图,△ABC中,∠ACB=90°,沿CD折叠△CBD,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 处.若∠A=22°,则∠BDC等于( C )第4题图第5题图A.44° B.60° C.67° D.77°6.如图,在Rt△ABC中,∠ACB=90°,∠A=α,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EDC,此时点D在AB边上,∠CDB=∠B,求旋转角∠BCD的大小.解:∵在Rt△ABC中,∠ACB=90°,∠A=α,∴∠B=90°-α,∴∠CDB=∠B=90°-α,∴∠BCD=180°-∠B-∠CDB=2α,即旋转角的大小为2α.●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学难点1.上交作业课本P16~174、10.2.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第3课时三角形的外角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两个性质,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外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及定理的推理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2.在ABC中,(1)∠C=90°,∠A=30°,则∠B=__60°__;(2)∠A=50°,∠B=∠C,则∠B=__65°__.3.如图,△ABC中,CD是BC边的延长线,∠A=60°,∠B=55°.(1)求∠ACD的度数.(115°)(2)∠ACD与∠A,∠B有什么大小关系?(∠ACD=∠A+∠B)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外角及相关结论活动一:阅读教材P14-15.思考:三角形的外角是如何定义的?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展示点评:学生独立写出证明过程,并说明证明的依据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小组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什么关系?反思小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探究点二三角形外角结论的运用活动二:见教材P15例4展示点评: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每个顶点处的外角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如何证明你的结论.小组讨论:你有几种不同的证法?反思小结: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我们只研究其中的一个,三个外角和是360°.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三角形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判断题:(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指三角形所有外角的和.(×)(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内角和的2倍.(√)(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小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外角.(√)2.填空:(1)如图.∠A+∠B+∠C+∠D+∠E+∠F=__360°__.(2)五角星的五个角的和是__180°__.3.如图,图甲中的∠1=69°,图乙中的∠2=21°.4.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E是△ABC的外角的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且∠BAD=20°,∠E=50°,求∠ACD的度数.解:∵AD 平分∠BAC ,∠BAD =20°,∴∠BAC =2∠BAD =40°, ∴∠CAF =180°-∠BAC =140°,∵AE 平分∠CAF , ∴∠CAE =12∠CAF =70°,∴∠ACD =∠E +∠CAE =120° ●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学难点1.上交作业 课本P 17 5、6、7、11. 2.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1.2 和三角形有关的角(含答案 )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知识要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个钝角或直角.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在Rt ABC∠=︒,则90∠+∠=︒.A B△中,90C(2)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一、单选题1.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图中所示位置摆放,保持两条斜边互相平行,则∠1=()A.30°B.25°C.20°D.15°【答案】D【解析】解:∵AB∵CD,∵∵A=∵FDE=45°,又∵∵C=30°.∵∵1=∵FDE﹣∵C=45°﹣30°=15°,故选:D.2.如图,直线a∠b,直角三角形如图放置,∠DCB=90°,若∠1+∠B=65°,则∠2的度数为()A.20°B.25°C.30°D.35°【答案】B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3=∵1+∵B=65°,∵a∵b,∵DCB=90°,∵∵2=180°﹣∵3﹣90°=180°﹣65°﹣90°=25°.故选:B.3.已知∠ABC中,∠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0°<∠B<60°B.90°<∠B<150C.0°<∠B<60°或90°<∠B<150°D.以上都不对【答案】D解:∵∵A+∵B+∵C=180°,∵A=30°,∵∵B+∵C=150°,∵0°<∵B<150°,故选:D.4.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1:3:4,则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答案】A设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x、3x、4x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4x=180°解得, x=22.5°则3x=67.5°、4x=90°∵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5.在ABC △中,如果1126A B C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 【答案】D∵在∵ABC 中,∵A =12∵B =16∵C ,∵A+∵B+∵C=180°, ∵16∵C+13∵C+∵C=180°, ∵∵C=120°,∵∵A=20°,∵B=40°,所以此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故选:D .6.如图,在∠ABC 中,∠BAC=56°,∠ABC=74°,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则∠BPC=( )A .102°B .112°C .115°D .118°【答案】D 解:∵在∵ABC 中,∵BAC=56°,∵ABC=74°,∵∵ACB=180°-∵BAC -∵ABC=50°,∵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PBC=37°,∵PCB=25°,∵∵BCP中,∵P=180°-∵PBC-∵PCB=118°,故选:D.7.如图,小丽画了一个三角形,不小心被墨水污染了,只剩下一个角(锐角). 小丽画的三角形可能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此三角形只知道一个角为锐角,其它角可能有钝角或直角也可能是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故选:D.8.如图,∠A=32°,∠B=45°,∠C=38°,则∠DFE等于()A.105°B.120°C.110°D.115°【答案】D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ADB=∵B+∵C=45°+38°=83°,∵DFE=∵ADB+∵A=83°+32°=115°,故选D.9.如图,把∠ABC纸片沿着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时,则∠A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A.∠A=∠1+∠2B.2∠A=∠1+∠2C.3∠A=2∠1+∠2D.3∠A=2(∠1+∠2)【答案】B解:∵把∵ABC纸片沿着DE折叠,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1+∵2=180°−∵ADA′+180°−∵AEA′=180°−2∵ADE+180°−2∵AED=360°−2(∵ADE+∵AED)=360°−2(180°−∵A)=2∵A.故选:B.10.∠ABC中,∠A=50°,∠B=60°,则∠C=()A.50°B.60°C.70°D.90°【答案】C解:∵C=180°-50°-60°=70°,故选:C.11.如图,已知AB∠DE,∠ABC=75°,∠CDE=155°,则∠BCD的值为()A.50°B.40°C.30°D.20°【答案】A解:延长ED交BC于F,如图所示:∵AB∵DE,∵ABC=75°,∵∵MFC=∵B=75°,∵∵CDE=155°,∵∵FDC=180°-155°=25°,∵∵C=∵MFC-∵MDC=75°-25°=50°,故选:A.12.已知直线l1∠l2,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1=22°,则∠2等于()A.30°B.38°C.28°D.48°【答案】B解:∵∵3是∵ADG 的外角,∵∵3=∵A+∵1=30°+22°=52°,∵l 1∵l 2,∵∵3=∵4=52°,∵∵4+∵EFC=90°,∵∵EFC=90°-52°=38°,∵∵2=38°.故选:B .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请将12A ∠∠∠、、用“>”排列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A ∠∠∠>>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2>∵1,∵1>∵A∵∵2>∵1>∵A ,故答案为:∵2>∵1>∵A .14.在∠ABC 中,∠B =40°,过点A 的直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C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答案】20°或50°或80°解:应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当AD=AC,AD=BD时,如图∵所示,∵BAD=∵B=40°,∵C=∵ADC.∵∵BAD+∵B+∵ADB=180°,∵∵ADB=180°-2×40°=100°,∵∵ADC=180°-∵ADB=80°,∵∵C=80°;当AC=DC,BD=AD时,如图∵所示,∵DAC=∵ADC=180°-∵ADB=∵B+∵BAD=80°,∵∵C=180°-∵ADC-∵DAC=20°;当AD=DC,AB=AD时,如图∵所示,∵C=∵DAC,∵ADB=∵B=40°.∵∵ADC=180°-∵ADB=140°,∵∵C=12(180°-∵ADC)=20°;当AD=BD,AD=CD时,如图∵所示,∵BAD=∵B=40°,∵ADC=180°-∵ADB=∵B+∵BAD=80°,∵C=∵DAC=12(180°-∵ADC)=12×(180°-80°)=50°.综上所述,∵C的度数为80°或20°或50°.15.如图,在∠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并且CD、BE交于点P,若∠A= 050,则∠BPC=_______.【答案】130°∵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BDC=∵AEB=90°,∵∵ABE=90°-50°=40°,∵∵BPC=∵ABE+∵BDP=40°+90°=130°.故答案为:130°.16.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两直角重合,则∠1=_____°.【答案】165°如图,根据题意知∵2=45°,∵3=60°,∵∵4=360°-90°-∵2-∵3=165°,∵∵1=∵4=165°17.如图所示,∠1=50°,则∠A+∠B+∠C+∠D+∠E+∠F的度数为________【答案】260°.解:如图,∵D+∵F=∵2,∵A+∵E=∵3,∵∵A+∵D+∵E+∵F=∵2+∵3,∵∵1=50°,∵∵2+∵3=180°-50°=130°,∵4=50°,∵∵B+∵C=180°-50°=130°,∵∵A+∵B+∵C+∵D+∵E+∵F=260°.故答案为260°.18.已知∠A与∠B的两边一边平行,另一边垂直,∠A=x°,那么∠B等于_____.【答案】(90-x)°或(90+x)°.如图,∵DF∵AM,∵∵BDC=∵A=x.∵BC∵AN,∵∵BCA=90°,∵∵EBF=∵DBC=90°-∵BDC=90°-x°,∵FBC=90°+∵BDC=90°+x°.故答案为:(90-x)°或(90+x)°.19.一个正三角形和一副三角板(分别含30°和45°)摆放成如图所示的位置,且AB∠CD.则∠1+∠2=__________.【答案】75°解:连接AC,∵AB∵CD,∵∵BAC+∵ACD=180°,∵∵BAG=30°,∵ECD=60°,∵∵EAC+∵ACE=180°-30°-60°=90°,∵∵CED=60°,∵∵GEF=180°-90°-60°=30°,同理∵EGF=180°-∵1-90°=90°-∵1,∵GFE=180°-45°-∵2=135°-∵2,∵∵GEF+∵EGF+∵GFE=180°,即30°+90°-∵1+135°-∵2=180°,解得∵1+∵2=75°.故答案为:75°.三、解答题20.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1=∠2,∠3=∠4,∠BAC=60°,求∠DAC的度数.【答案】20°解:设∵1=∵2=x,则∵3=∵4=2x因为∵BAC=60°所以∵2 +∵4=120°即x+2x=120°所以x=40°所以∵3=∵4=80°,∵DAC=180°-∵3-∵4=20°21.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是∠ABC的平分线,已知∠ABC=040,求∠AOB 的度数。
2022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一章 三角形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 三角形的
考查角度 三角形中的折叠问题 13.(1)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64°,∠B=76°,将纸片的一角 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部,折痕为MN.如果∠1=17°,求∠2的度数;
(2)小明在(1)的解题过程中发现∠1+∠2=2∠C,小明的这个发现对任意 的三角形都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成立.理由如下:由题意可知2∠CNM+∠1=180°,2∠CMN+∠2=180°, ∴2(∠CNM+∠CMN)+∠1+∠2=360°. ∵∠C+∠CNM+∠CMN=180°, ∴∠CMN+∠CMN=180°-∠C, ∴2(180°-∠C)=360°-(∠1+∠2), ∴∠1+∠2=2∠C.
解:(1)由题可知∠BEC=∠CDB=90°.在△BEC中, ∵∠BEC+∠EBC+∠BCE=180°, ∴∠BCE=180°-∠BEC-∠EBC=90°-∠EBC.同理,∠CBD=90°- ∠DCB.在△BHC中, ∵∠BHC+∠HCB+∠HBC=180°, ∴∠BHC+90°-∠EBC+90°-∠DCB=180°,即∠BHC=∠EBC+∠DCB. 又∵∠EBC+∠DCB+∠A=180°,即∠EBC+∠DCB=180°-∠A,
易错点 不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8.如图,点E,F分别在AB,CD上,若∠B=40°,∠C=70°,则∠1+ ∠2=___1_1_0_°__.
9.如图,在△ABC中,∠A=50°,点D,E分别在AB,AC上,则∠1+
∠2的大小为( B )
A.130°
B.230°
C.180°
D.310°
10.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 C )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 三角形的内1.(2018·百色)在△OAB中,∠O=90°,∠A=35°,则∠B的度数为 ( B)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
《三角形的内角定理》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这是一节定理证明教学课,主要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以及利用定理解决简单的角度计算问题。
本节的核心内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材中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核心内容,关键是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平角定义,为这节课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起了铺垫的作用,而这节课也为后面学习的多边形内角和及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证明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本节课定理的证明过程为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提高的平台,其论证过程总体体现为化归思想。
本课的基本定位在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实践,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
同时,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数形结合。
最后,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二、教学目标目标:【知识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数学思考】1、通过分析、对比,感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必要性;2、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初步体会几何定理学习的方法;3、能独立思考,体会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最优化思想。
【问题解决】1、通过探究实验,寻求辅助线的做法及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思维;2、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经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同方法的推理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弘扬个性发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体会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和推理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逻辑推理的数学价值。
目标解析:学生经历“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感受证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在探究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得到了多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而且为证明提供了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感受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还能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八上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第2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的内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你是我心目中的___作文初中你是我的太阳妈妈,你是我心中的太阳,永远不会停歇,给我力量,给我温暖,亦带给我最真挚的感动!太阳不败风拂过,带走了一丝烦躁与心慌,抬头便看到了你,妈妈,你是这样握紧我的手的,一直是这样的,对吗?我们站在跑道的起点,你吹响哨子,我全力向前奔跑,一圈,两圈,我发誓要跑到终点……记得那时年幼时的事了,阴差阳错的参加了中小学生马拉松比赛,静静的听着各项规则要求,心中溢出的是退缩的种子,只剩一周了,只有一周去准备了,心里满满的是慌乱。
是你,妈妈,握住了我缓缓伸出的,想向工作人员讨还表格的手,那一刹那的温暖和感动,仍刻在心底。
你给给予了我勇气啊,母亲,尽管要跑的路程在年幼的我听上去是那样的悠长,一望无边似的延伸到了远处的尽头……于是的日子里,我们就这样一直一直站在跑道的这端和那端,剩余的是无止境的练习和你无尽的温柔的目光……“加油!前面就是终点,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你是可以的!”“不在乎名次荣誉,女儿,只要跑到终点,就是胜利!”简单的话语仍回荡在耳边,勾起的,仿佛是灵魂深出最真挚的感动与温暖。
妈妈,是你给了我力量,是你指引我走上正确之路,是你给予了我无尽的爱与温暖……你,就是我的太阳啊,母亲!太阳在传递时光如梭,初三最后的日子里,最已不再是那个会退缩的小女孩,但当我面对着飘渺的未来和严苛的中考,小心掩藏的仍是待你安抚平静的一汪心湖。
一双手,递来的是两瓶温热的牛奶,抬头又一眼,仍是你啊,妈妈,和着微微充血的眼睛,还有带着些许银丝的头发……即便是这样的你,我仍细细的镌刻在心底……“给你!温的哦!”伸手递给好友一瓶牛奶,眼眸中含着的是浅浅的笑意,话中藏着的是淡淡的关心,一如母亲曾经的样子……于是,妈妈,就如你看到的那样,在初三忙碌疲惫的日子里,有两个孩子一起喝着温热的牛奶,在朝露暮晖中,奋斗……“牛奶的事,谢了!”“说什么呢,小事情!”“奋斗吧!今天要扫掉这点内容!”“恩!”昔日的对话仿佛还在教室里重演,妈妈啊,你感受到了吗?繁重学业里的温馨小插曲,伴着牛奶的温热,依旧缭绕在心间……这是你教会我的,无需温习,已刻心底……妈妈,你知道吗?即使再明亮的阳光也有衰弱的一天,可只要有太阳在,心中的温暖就不会停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1.2.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设计
B
C
D
.
证明:
延长 BC 至 D ,过 C 作 CE∥BA.
则∠A =∠AC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 =∠EC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CA+∠ACE+∠ECD=180
∴∠BCA +∠A +∠B = 180
2/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1.2.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的证明及应用 难点: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
5.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答: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6.怎样用几何语言体现角的移动呢?
学生活动
1.三角形的分类。 答: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 三角形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答: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 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平行线性质 答: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④ ∠ A - ∠ C = 35 ∠ B - ∠ C = 10 则∠B =? 55
能力拓展
求∠A、∠B、∠C、∠D、∠E、∠F 的和
A
B
例 2.在△ABC 中∠C=∠ABC=2∠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BD 是 AC 边上的高,求∠DBC 的度数。
A
D
. D
B
C
P
G
H
E
F
解:△ABC 中,设∠A= x ,则∠C=∠ABC =2x
证法一 A E.
B
C
D
.
证明:
在△ABC 的外部以 CA 为边
作∠ACE=∠A.延长 BC 至 D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1.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应用教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诱发主动视频导入:这节课跟着老师一块儿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内角三兄弟之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二、讲授新知1.提出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在小学通过撕、拼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依据是什么?2.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动画。
3. 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探究、推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有本章前面几节作为基础,学生有能力画图,写已知,求证。
)已知△ABC,∠A,∠B,∠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求证:∠A+∠B+∠C=180°联想前面撕角拼角的方法,学生能想到。
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新知识化为旧知识。
证法1:过A作EF∥BC,(如下图)∠B=∠2所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2+∠1+∠BAC=180°所以∠B+∠C+∠BAC=180°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证法2:过A作AE∥BC,(如下图)所以∠B=∠BA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AB+∠BAC+∠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B+∠C+∠BAC=180°在这里,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为了证明三个角的和为180°,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三、解决问题,巩固新知【例】在△ABC中,∠A :∠B:∠C=2:2:4,求∠A 、∠B、∠C的度数.解:设每一份角为x°,则∠A=2x°、∠B=2x°、∠C=4x°,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2x+2x+4x=180解得 x=22.52x=2×22.5=45, 4x=4×22.5=90答:∠A 为45°,∠B为45°、∠C为90°四、分享收获,总结升华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证明的基本思想:运用辅助线将三个内角集中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版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的内容。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与平行线相关的简单几何证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意识,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节课旨在利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灵活运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突破原有的形象思维限制,引入几何证明中的重要方法——添加辅助线法,从而为下一节三角形外角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与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归纳的能力,一题多解的能力、转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体会“合作双赢”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其简单的应用。
难点: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正确添加辅助线。
二、学情分析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严格证明,也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意识,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而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严格证明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活动形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具有较熟悉的活动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学法: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探究,积极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多动脑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精神,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类比、转化、证明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探索求知——合作学习、证明定理——例题解析、活用知识——反馈练习、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探索求知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或许有同学会说:“老师,老掉牙了,地球人都知道!”没错,今天的内容确实很简单。
但如果大家能在特别简单的知识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知识,那么你们将是最棒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中来。
活动内容:1、旧知回顾、引入新课:问题1:你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吗?(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这个知识点,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
)问题2: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心理上感知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排除学生对几何证明的胆怯情绪。
2、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会提出度量、撕拼或折叠的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用准备好的三角形卡片将它的内角撕下,试着拼折看。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拼图方法。
)实验1:将纸片三角形三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
(指名同学上台展演,其他同学互相展示;对于不同拼法要给于鼓励和肯定。
等撕拼展示的同学完成后,还可让其他同学对照模型图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和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之关键的能力。
)撕拼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基本方法如下所示:图1图2图3ABC B AAB B CC B A由以上拼法可以让学生抽象出三种几何图形,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实际上是三种证法),为第二环节定理的证明做好充分准备:实验2: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
(小组交流后再展示,指定一位同学带领大家一块儿完成折叠过程。
老师故意折错,使三个顶点不重合在一起,旨在让学生理解折叠的实质在于折痕与底边是平行的,进而为添加辅助线——作平行线埋下伏笔。
)具体方法: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6-38(1))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3)),最后得图(4)所示的结果。
(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1) (2) (3) (4)设计意图:对比度量、撕纸、拼折等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将自己的操作转化为符号语言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困难。
但撕拼图和折拼示意图中的平行线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使学生想到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逆变成性质定理——作平行线构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或平角来证明。
A B C DE教学效果:说理过程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说出用度量、撕纸、折叠的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原因——构造一个平角,为后面添加辅助线证明定理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证明定理活动内容: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单纯教给学生证明更有效。
教师设问:从刚才的活动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1)、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法。
(3)、请同学们让小明的想法变成现实。
探究:刚才的撕纸、折纸都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移到一起,如果不实际移动∠A和∠B,你有什么方法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根据前面的公理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简捷的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交流,比比哪一个小组的方法好?已知:△ABC求证:∠A+∠B+∠C=180°(在证明中,当原来的条件不够时,可添加辅助线,从而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已知与未知桥梁,把问题转化成自己已经会解的情况,这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方法总结:方法1:(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平角)过A点作DE∥BC∵DE∥BC∴∠DAB=∠B,∠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AB+∠BAC+∠EAC=180°∴∠BAC+∠B+∠C=180°(等量代换)方法2:(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同位角、平角)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CE∥BA∴∠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A+∠ACE+∠ECD=180°∴∠A+∠B+∠ACB=180°(等量代换)AB CD EC D3、课本“想一想”中小明的想法已经变为现实,由此你受到什么启发?你有新的证法吗?添加辅助线思路:构造平角或平行线(学生讲解或老师讲解,了解即可)方法3:(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同旁内角)过点A作AD∥BC(如图)∵AD∥BC,∴∠1=∠C,∠DAB+∠ABC=180°∴∠BAC+∠B+∠C=∠DAB+∠ABC=180°方法4:(作平行线,构造同位角、内错角、平角)如图,在BC边上任取一点D,过D作DE∥AB交AC于E,作DF∥AC交AB于F∵DE∥AB∴∠1=∠B,∠2=∠4∵DF∥AC∴∠3=∠C,∠A=∠4∴∠2=∠A又∵∠1+∠2+∠3=180°∴∠A+∠B+∠C=180°方法5:(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过点A任作一条射线AD,再作BE∥AD,CF∥AD∵BE∥AD∥CF,∴∠1=∠3,∠2=∠4,∠EBC+∠BCF=180°∴∠BAC+∠ABC+∠ACB=∠EBC+∠BCF=180°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效果:添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第三环节:例题解析、活用知识活动内容:例题1:如图,在△ABC中,∠B=38°,∠C=62°,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分析:要求∠AD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道∠B和∠BAD的度数,∠BAD 的度数可以由∠BAC的度数得到,而∠BAC又可以由△ABC的内角和来得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初中阶段另一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解决问题,达到活用知识的目的。
教学效果: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掌握是非常熟练,因此,学生能较好地解决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关的问题,但书写过程可能会不尽人意。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拓展延伸活动内容:(1)、△ABC中,∠C=90°,∠A=30°,∠B=?(2)、∠A=50°,∠B=∠C,则△ABC中∠B=?(3)、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只能有____个直角或____个钝角。
(4)、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____个锐角;至多有____个锐角。
(5)、三角形中三角之比为1∶2∶3,则三个角各为多少度?(6)、已知:△ABC中,∠C=∠B=2∠A。
(a)、求∠B的度数;(b)、若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讨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至少有几个锐角,以及知道角度之比求角的度和需要学生数形结合解决第(6)小题等,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学友的想法,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外延。
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内容是否清楚,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教学效果: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掌握是非常熟练,因此,学生能较好地解决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关的问题,可能会在书写过程方面需要老师指导或提醒。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一)、课堂小结:采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⑵你有什么收获?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哪几种方法?(度量、撕拼、折叠、证明)2、辅助线的作法技巧:添加辅助线的实质是通过平行线来移动角——构造平行线间的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构造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