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1.1 为了识别出各部门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2 为了识别出供方/承包方在本公司进行活动或提供产品、服务时,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3 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确保其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为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依据。
2、范围对公司产品生产和服务全过程活动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辨识及更新,环境因素识别及危险源辨识必须覆盖所有的活动、区域、人员和设施。
3 定义或术语3.1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它的一般表述形式:名词+动词,如污水排放、化学品泄漏、煤气爆炸等。
3.3重大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的因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给外界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变化。
它与环境因素为因果关系,环境因素为因,环境影响为果。
3.4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5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6 供方/承包方: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
4 职责4.1 总经理负责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各部门辨识及评价结果的审批以及公司重要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最终确认。
4.2 人事财务部负责组织、策划全公司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工作,汇总、核实各部门辨识、评价结果,查看是否遗漏,并组织评价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大的风险因素。
4.3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范围内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并将辨识与评价结果报人事财务部。
5 程序内容5.1 辨识和评价的范围、类别5.1.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a) 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b)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 (包括供方/承包方和参观访问者、实习人员) 的活动;c) 作业场所内的所有物料、装置和设施(本公司的以及由外部所提供的);d) 供方/承包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系统化分析和评估,以识别和评估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预防和降低事故和职业疾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一、制定程序首先,应制定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程序应明确识别和评估的范围和内容,包括工作场所的所有区域和设备、工作流程、操作规程等。
二、数据收集其次,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工作场所布局图、工作场所相关的业务文件、设备和材料的安全数据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统计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访谈,了解他们对工作场所环境和危险源的认识和感知。
三、现场调查接下来,进行现场调查。
由专业人员对工作场所进行逐一检查,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化学品、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布局不合理等。
通过观察、测量和抽样分析等方法,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四、危险源辨识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源的辨识。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经验,将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分类和列举,如物理因素(噪声、震动、放射性等)、化学因素(有毒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等)、生物因素(细菌、病毒、昆虫等)、机械因素(旋转部件、移动设备等)等。
五、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和暴露情况,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一般采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如风险矩阵、风险矩阵矩阵方法等。
定性评估则是通过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进行评估。
六、危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危险控制措施。
根据“三防一提高”的原则,即防治危险源、隔离危险源、降低危险源(或暴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和管理水平。
七、制定应急措施在制定危险控制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程序,明确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八、定期评估复查最后,定期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评估复查。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准确识别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危险源,通过科学评价找出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对此类风险评价与更新,为制定目标、方案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适用于组织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的控制。
3术语和定义3.1环境因素:是指一个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要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因素。
3.2环境影响(风险):是指全部或部分由企业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3.3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4风险:也叫危险,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果4职责4.1企管办是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更新的归口部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更新的实施督促部门。
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的审核,总经理负责批准。
4.2生产技术部是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更新的具体管理重点实施部门。
4.3各相关部门负责按照识别评价的要求控制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
5内容及要求5.1环境因素识别5.1.1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覆盖组织所有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侧重于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噪声排放、土地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社区影响等环境问题。
本公司按工序采用输入输出识别法进行。
设计“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评价表”5.2环境因素评价、控制5.2.1确定评价流程分析调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分析调查危险源——评价危险源影响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5.2.2 确定评价方法采用是非判断法和多因子评价法。
5.2.3 是非判断法评价原则5.2.3.1 不符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5.2.3.2 重点安全隐患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5.2.3.3 曾发生事故的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5.2.3.4 危险废物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5.2.3.5 相关方面投诉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5.2.4 多因子评价法评价原则5.2.4.1当是非判断法不能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应采用多因子评价法,判断是否定为重要环境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a) 发生频率; b) 影响范围; c) 严重程度; d) 法规符合性; e) 相关方关注。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程序编制的依据★GB/T24001-1996 (4.3.1 环境因素)★GB/28001-2001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2.目的组织通过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危剑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确定出那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和有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物损或职业病发生的重大风险因素,并在运行中对其加以控制,避免、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对程序的理解和实施3.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标准条文*条文理解本条款提出如下三方面的要求:1.识别环境因素:确定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中应包括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和不利于环境的行为。
2.评价环境因素:评价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依此作为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
3.更新环境因素:为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应不断识别和更新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识别1.环境因素的两种类型:★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组织自身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供方或承包方提供给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中可标识的环境因素。
2.识别的范围:全过程识别——即活动、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3.识别时应考虑的问题: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四个方面、六种情况★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四个方面:水、汽、声、渣★六种情况: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弃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如噪声、光污染等)4.识别的对象:★作为化工单位,我们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噪声: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土方施工噪声等;②废水:包括生活用水、施工生产用水等;③废气:包括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④固体废弃物:包括废办公用品、废包装物、办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⑤能源浪费:包括生产生活用水、生产生活用电、办公用纸、木材消耗、生产用油等;⑥潜在泄漏:化学品泄漏、油品泄漏、一些气体的泄漏等;⑦潜在的火灾、爆炸。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前言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GB/T15498-2003进行编制,全面识别公司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评价不可接受的或重大的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根据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实现对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若本标准的内容与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相抵触,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或标准执行。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ML223·20001.14-201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各层次、相关部门、基层单位)的职责,确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等过程控制的一般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对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涉及的所有活动、所有设施、所有人员的危害因素、环境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与控制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职责与权限3.1 安全监察处3.1.1 负责建立公司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清单。
3.1.2 负责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定期和及时评审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并及时更新。
3.1.3 负责各分公司、项目部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情况监督检查。
3.2 机关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培训、检查、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3.3 分公司3.3.1负责本单位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简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和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相关信息2.识别环境因素与危险源3.评估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4.制定控制措施5.监测与改进下面将依次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1. 收集相关信息在开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企业的详细情况、工作流程、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相关法规和标准等。
这些信息将为后续的识别和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2. 识别环境因素与危险源在收集完相关信息后,接下来需要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和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危险源包括化学品、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
通过对企业的工作场所、作业流程和使用的设备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3. 评估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在识别出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后,需要对它们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对潜在的伤害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考虑。
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和风险评估矩阵,通过将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能够清楚地划分危险等级,有利于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制定控制措施评估出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具体的控制措施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制定,重点关注高风险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5. 监测与改进实施了控制措施后,需要进行监测和改进,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监测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状况来进行,评估结果可以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修改工作流程、更新设备和技术等。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动态的识别公司在施工活动、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风险,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环境污染的预防。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术语和定义本程序采用GB/T19001-2000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0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和公司《管理手册》中有关术语和定义。
4职责4.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大环境因素清单》、《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4.2工程管理部负责编制并监督实施本程序,组织对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编制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
4.3行政人事部负责公司机关办公区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4.4项目部负责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编制项目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4.5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并向工程管理部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5工作程序5.1环境因素识别范围5.1.1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公司的办公、设计、采购、施工和竣工后服务等全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最大限度地排查出环境因素。
5.1.2识别项目施工环境因素时,应考虑同一环境因素在不同施工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环境影响特征。
5.1.3应识别与公司活动或为公司提供产品、服务且产生环境影响的供方、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即可能施加影响(如对供应商、运输商、分包商)的方面和范围。
5.2环境因素识别的要求识别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5.2.1三种状态:a)正常状态:指固定的、例行性且预期的作业与程序,如正常施工状态;b)异常状态:指非预期的,非例行性的作业与程序,如施工中的设备检修,工程停工状态;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紧急事件,如发生火灾事故、爆炸等意外状态。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是指一套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程序。
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并预防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控制程序的步骤和内容。
步骤一: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在这一步骤中,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收集信息:收集各种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流程、设备和工具、物质和化学品、工作场所布局等。
2.观察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观察,了解员工的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和操作流程。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存在可能造成危险的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
3.分析工作任务: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的特性、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来完成。
步骤二: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在这一步骤中,要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评估风险: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识别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病害、估计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其对员工的影响程度。
2.评估影响:评估辨识出的环境因素对员工的影响程度,包括对健康、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3.分级评估:根据风险和影响的程度,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级评估,以确定哪些是高风险、高影响的因素。
步骤三:制定控制措施在这一步骤中,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员工的风险和影响。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设计或设备的配置,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产生或释放。
2.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程序,限制或规范员工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暴露。
3.个体防护措施:对于无法通过工程和行政控制消除或减少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要选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或者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则是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在确定了风险后,为了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收集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使用的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材料等。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类危险源。
3. 程序评估:评估每个危险源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其风险等级。
4. 制定措施: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2. 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排序: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评估控制措施: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其是否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排除危险源:尽可能地消除危险源,例如更换设备、改变工艺流程等。
2. 采用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的设计,减少人员与危险源直接接触,例如安装警示标识、安全护栏等。
3. 引入行政控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增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是一项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其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的过程。
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则是基于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防控措施,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得到及时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程序。
本文将从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目标是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类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的可能影响。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环境数据,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评估报告、环境法律法规等,进行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1.2 环境影响评估在收集和整理环境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类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其中,需要重点关注可能对企业运行和生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变化等。
1.3 影响评估结果的汇报和沟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后,需要将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讨论。
通过汇报和沟通,可以全面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是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细化和规范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危险源辨识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调研和分析,辨识出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人为因素等多种类型。
2.2 风险评价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评估其对员工安全、环境保护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潜在风险程度。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危险源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1 目的辨识公司在生产、服务或运行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环境影响大小,确定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 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服务和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控制和管理。
3术语和定义《管理手册》中0.3章的有关术语和定义适用本程序。
4 职责4.1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批公司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及制定的控制措施。
4.2安质部4.2.1负责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制定活动。
4.2.2负责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收集、汇总,确定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并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4.2.3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确定的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及其风险程度进行应急预案的策划、编制工作。
4.2.4负责对公司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审、更新和监控。
4.2.5负责对公司的一般或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形成文件发放到相关部门、单位实施控制。
4.3各部门、单位4.3.1负责对本部门、单位职能范围内的(所辖场所和业务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确认、登记、更新和控制。
4.3.2建立本部门、单位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控制好本部门、单位的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并上报安质部。
5 程序5.1识别范围5.1.1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的范围:a.危险源辩识的范围涉及组织的所有活动(常规的、非常规的生产服务活动);常规的:如正常的装卸车、装卸船、维修、转运、清扫、办公等;非常规的:包括异常活动(如设备设施临时抢修活动等)和紧急情况下的活动(如发生货垛坍塌、火灾等情况下的抢险活动);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货主、代理、司机、承包方、访问者及其他外来人员等);c.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d.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e.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f.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ehs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编制:审核:批准:编号: EHS- 01xxxxx有限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编号:EHS-01版本:B/1编制日期:2013-1-22生效日期:2013-1-301.目的为了识别、评价公司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害,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并对其进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安全部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因素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组织各部门所有过程中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工作。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总经理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4.工作程序4.1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因素评价及控制过程环境因素、危险辨识、风险评估控制图如下:评价重要因素列入重要清单并确定风险等级EHS 方针的策划设定目标、指标为本程序的要求风险评价的基本过程如下图风险评价和确定过程本程序的条款对照确定危害及其影响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价适用的法律法规、其他要求、评价准则等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确认风险等级并予以记录在公司各层次上建立目标和表现准则制定有效的程序、作业文件和应急预案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识别 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a) 各部门工作区域中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等,参见表 1。
b)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与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可控制和可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c)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以下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辨识范围:各部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的职业病、健康因素、危险源、存在的风险因素等,参见表1。
危险源和风险因素的辨识过程应包括1) 活动、产品或服务全过程;2) 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3) 事件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a 材料的缺陷;b 结构失效;c 气候、地理及其它外部自然灾害;d 违反法规、安全规程及健康卫生要求;4) 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5)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识别这些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套控制程序,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一、识别危险环境因素1.收集相关信息: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及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收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例如危险源、事故记录等。
2.巡视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寻找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例如高温、高压等。
4.查阅文件记录:查阅文件记录,例如工作指导书、操作规程、检查报告等,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1.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暴露时间和频率、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等,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评估风险值:根据风险等级和概率进行定量评估,计算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值,风险值越高,代表风险越大。
3.评估风险后果:评估危险环境因素发生事故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4.评估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对降低风险的效果,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三、制定控制措施1.制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控制目标,即降低风险的程度。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设备维护、操作规程等。
3.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和管理可行性,确保措施的可操作性。
4.设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进行监控和评估。
5.组织培训和宣传: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认知和遵守度,增强安全意识。
6.不断改进: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识别评价预防控制规章
目的
为确保正确、有效地识别、评价出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及重大危险源而建立此规章。
范围
适用于公司覆盖范围内生产区域及相关设施及活动。
参考资料
OHSAS18001:2007; ISO14001:2004;
说明
1.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2.本程序将随着公司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更新而逐步更新。
3.本程序的解释权归同力电梯公司安监部所有。
4.安监部每年对本程序进行评估和修订。
1.0程序
1.1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
公司根据过程管理的方法,对在公司控制下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并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分析和重大、非重大分类。
从而依据法规、企业信守的相关承诺以及企业的运营实际确定相适应的改进措施。
1.1.1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的时机:(以下任何时机出现,内审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提
交必要的“识别环境因素和危险源需求”给EHS部门,然后由EHS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实施相应的行动)
•在常规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
这些识别工作会在如下工作状态下发生:正常工作条件下、异常工作条件下、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时(常规状态是指活动中连续作业状态,其包括日常生产、日常事务管理活动。
异常状态是指临时性的或周期性的活动,如设备停机、检修状态等,其环境、安全健康问题与常规状态有较大不同。
紧急状态是指可预见的如发生火灾爆炸、化学危险品的严重泄漏、重要环境、安全设施故障等情况。
)对这些识别的因素企业还要进行分析,确定出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因素。
•企业进行新的开发、修改或对现有工作进行变化时要对这些工作的前后运行情况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
•相关人员进入企业控制下的地理区域从事各项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要识别。
•应客户或相关方要求或投诉,企业需要调整相关工作活动、产品和服务时可能带来的影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
•法律法规和企业信守的相关承诺发生变化时
•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方式、使用的材料、体系管理内容等发生变化时
•对员工在企业控制的地理区域外实施企业指派的相关活动时可能带来的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因素要识别
•非企业控制的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因素要识别
•接受各项检查和审核时
1.1.2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的方法:
•采用过程方法,对每个工作点都从人机料法环测几方面进行考虑。
按照企业主业务流程,根据设计、采购、制造、发运、安装、维修、改造各环节工作性质和状态寻找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和职
业健康危险源。
按照企业辅业务流程,对人事、培训、质量、安全、公共事物等相关活动的工作性质和状态寻找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危险源。
•特殊事件记录方法:按照企业以往相关事件的业务记录或相关企业曾经发生的相关事件的参照,将企业可能出现或潜在出现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
1.1.3 根据企业特点,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环境因素的几个方面:水污染、大气污染 (破坏臭氧) 、噪声污染、废弃物、资源/能源的消耗、土壤污染及其它问题。
•危险源的几个方面: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的危险源、生物性的险源、生理心理的危险源、行为性危险源、其它危险源。
1.2 环境因素的评价
1.2.1 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
A. 是否有明确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B.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否明显;
C. 相关方的要求,特别是客户及周围居民等是否提出了明显的和书面的环境要求;
1.2.2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在“环境因素评价表”上做出因素评价,评价如下:
A.当环境因素与法规直接相关时,或法规明确要求的:
a) 指排放标准 (气、水) 提出要求,且公司的生产工艺中将排放出的污染因子,如:水排放
中的COD、SS、pH等;气体中的苯、甲苯、烟尘及厂界噪声等。
b) 指国家危险废物中列明了的废弃物 (液) ,如废弃的药品、矿物油类、天那水等溶剂。
c) 影响到厂界噪声水平的设备噪声。
B. 当环境因素的环境影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时,则认为环境影响或商业考虑是显著的:
a) 紧急情况:凡发生事件时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化学危险物品严重泄漏,重要环境设备故障
等,导致财产损失1000元以上/次的事件;
b) 因排放污染物:被环境或相关部门处罚或增交排污费用,导致经济损失 1000元/月
C. 相关方有明确要求是指
a). 相关方:客户、居民、合同单位等提出正式的、明确的书面要求三次以上;或事件发生
可能引起投诉或纠纷的环境因素。
1.2.3 重要环境因素判断原则
A. 当法规有明确要求,但没有达到或正好达到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的环境因素为重要环境因
素;
B. 法规没有要求,但环境影响/商业影响显著以及相关方提出明确要求两者居一的,为重要环
境因素;
C. 其它方面的环境因素按以下方法来判断能源资源消耗:工厂的电力、水及主要钢材(板材及
型钢)的消耗作为重要环境因素考虑。
热/光/电辐射及车间噪音等,从员工的安全健康角度
加以考虑。
1.3 风险评价,重要危险源的确定
1.3.1直接判定,对于以下情况之一可直接确定为重要危险源
A.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的直接要求
B.发生过安全健康事故,目前状况无改善且尚无有效控制措施
C.直接可察的危险源,但尚无有效控制措施
D.相关方有合理的安全健康要求或投诉3人次以上
1.3.2评价因子法
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LE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到调整到允许范围。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3.3 风险分级
D-危险性分值
1.3.4 工作危险分析法
定义:工作危险分析(JHA)是靠分析工作的每一步来识别危险以便采取必要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步骤:
第一步:列出要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步骤(尽量使用动作名词描述任务步骤,可以分为
1 –动员和进入现场
2 –工作开始和分配
3 –实际程序
4 –测试
5 –完成
第二步:识别并列出每一工作步骤可能的危险,利用危险扫描技巧分别从以下6个方面识别
1.被两个运动物体抓住或夹住例如(绳轮和钢丝绳之间)
2.接触有害能量源例如(电能、热)
3.被运动物体撞到或撞到物体上
例如(机动车、电梯、手动工具滑脱并打到手上)
4.滑倒,绊倒或坠落例如(潮湿地面、楼梯、电缆、材料、底坑爬梯)
5.工作中用力过度/身体变形例如(起重、搬运、推或拉)
6.暴露于有害物质或环境例如(有毒烟雾&皮肤刺激物、噪音和锐利边缘)
第三步:列出消除和/或控制每一危险所需要的行动
1 级–防止/消除控制法
•彻底消除危险
•使人员远离危险
•使用低危险材料或设备的替代品来消除危险
2 级–工程控制法
•安装合适的防护或屏障
•使用机械帮助移动材料
•实施预防性维修
3 级–个人防护设备/程序
•颁布政策和安全工作程序
•利用有效的沟通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PPE)
要求:
•每天第一件工作开始前做JHA
•当从一项工作转到另一项时做JHA
•作为日常计划工具或在开始一项新的安装、改造或修理工作时做JHA
•当一项任务被认为是高危险工作时做JHA
•没有标准工作程序时做JHA
•无法遵循标准工作程序时做JHA
•培训新员工做JHA
•员工对任务没有经验时做JHA
1.3.5 风险控制的原则
如果依据D值高低进行风险控制时,要同时对D值不高但后果严重的危险源优先实施控制。
以降低职业健康安全伤害
1.4 重要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登记与控制要求:
1.4.1 登记:评价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或重大危险源登记到“重要环境因素控制表”/“重要
危险源清单及控制表”中,并指明与该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关的作业活动、相关部门或有涉及的外部相关方。
在控制表中列出企业直接管理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方案等相关文件
1.4.2 控制要求的提出:各部门根据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法规要求,制定出对重要环
境因素的控制要求,可考虑建立目标指针,形成环境管理方案,制定相应作业指导书,并可将相关法规的要求体现在作业文件之中。
1.4.3 所有关于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清单变化以及相应控制程序的更新都需要经过EHS部门审核
和确认。
2.0 EXHIBITS
各种图表
2.1 环境因素登记表/环境因素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控制表
2.2 危险源登记及评价表/重要危险源清单及控制表
参见危险源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