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1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8、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 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 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 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 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等。 2、儒家思想的不合理部分: ①三纲五常: ②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③其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 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第4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以孙悟空学艺为线索

第4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以孙悟空学艺为线索

第4课宋明理学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②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③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及方法】:(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教学方法:按“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讲解”模式进行,给出问题和材料,分组进行搜索资料、整理、总结,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合作交流。

课堂上,提出重、难点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讲解,加深学生理解并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学术代表和地位。

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印制课前阅读资料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提问:孙悟空有几个师父?孙悟空这么多的师父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什么局面?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总结:孙悟空可以说有三个师父,一是传授他七十二变的菩提老祖,属于道教仙师二是领他去西天取经的佛教高僧唐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程 颢 程 朱 颐 熹
陆 王 心 学 代 表 人 物
南宋人
王 阳 明
(北宋人,兄弟俩) 南宋人 理学集大成者
明朝人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小结:
⑴必要性:
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 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在重新恢复对儒家哲学兴趣的背后有两个重 ⑵可能性: 要因素,一个是中国在长期败于北方“蛮夷”的 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 时期将注意力转向内部……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 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旧的中国政治理想的明显胜利……新儒学的思想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 家受前几个世纪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占很重要地位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的一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的运动)。
不住,皆归释氏焉。”张方平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
住”,当是对隋唐五代儒学停滞衰落状况的如实概括。佛教禅 宗则以它活泼洒落的风格,一新当时文人学者的耳目,吸引了 大批士大夫,给他们以强烈的精神刺激。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第三幕:寻理学之果
唐末五代,禅宗兴起,它不仅在佛教界犹如一声惊雷, 震撼着古老的寺院,而且也在整个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据 大慧宗杲《宗门武库》载:“王荆公一日问张文定公,曰:孔
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
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谁?文定曰:江西马大师、坦然 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荆公闻举, 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曰:“儒门淡薄,收拾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第4课  宋明理学新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天津高考)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 ② 把握“理”的方法: ( ) A天体运行法则 通过 “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B社会发展规律 ② 个人修养观: C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D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 “天人感应理论”
1、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程朱理学的代表及思想主张? 3、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 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是什么? 5、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评价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儒学的危机。a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 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赤裸裸的恐吓已 经无法控制人心。b佛教、道教迅速传 播,吸引了众多信徒。 2、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道 社会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 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到圣贤之道,即“存天理,灭人欲”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 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
(2)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 时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 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它涵盖宇宙、社会(儒家伦 理道德)、个人(人性)等方面。
二、宋明理学
(1)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①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 把握“理”的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 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 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 是先天存在的。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人性
核心 “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求知 方法 历史 地位
如何才能获取“ 如何才能获取“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摘自《 摘自 朱子语类》
明·王守仁 王守仁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 ——《传习录》 《传习录》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第4 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第4 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
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维护封建伦理道

(2)获取“理”的方法: “发明本心”
“六经皆我注脚”
进行内心反省
三、宋明理学:
2.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 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 心是“理”。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
(2)获取“理”的方法: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三、宋明理学:
(二)陆王心学
宇宙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认识论: 内心反省
陆: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
阅读教材P18页简析与探究回答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误解:不准妇女改嫁,压迫妇女。实际上, 程朱理学并不反对妇女改嫁。因为在程朱理 学家看来,妇女在封建时代只有改嫁才能继 续生存下去,如果连生存都不存在了,谈何 失节、守节!这是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被 后来人误解程朱理学造成的。其实,程朱理 学提倡“饿死”是针对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提 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 理性和节操意识。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样,强调气节的 经典儒家精神一样,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第4课 宋明理学(正)

第4课  宋明理学(正)
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文化上: 儒学的危机——三教并立
① 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 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 皆归于释氏耳.
疑难: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
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 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 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 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 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 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 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 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 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四: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
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 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 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 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 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窃盗,为其反义也。

第4课 宋明理学(最终)

第4课 宋明理学(最终)


天理 地 人
人性: 世界万物的本原。
社会性:儒家伦理
冲 突
“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
3、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 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 《四书章句集注》座位 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 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 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 位。它还流传到朝鲜、 越南、日本,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 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 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 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 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 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承和 朱熹 发展二程的 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客观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3、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2、主要思想
(2)方法论: 格物致知 (3)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程颢、程颐兄弟主 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 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 知先行后,轻视实践; 在理欲关系上主张 “ 存 天理,去人欲 ” ,强调 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
程颢 程颐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

第4课宋明理学课前预习案【课标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源流、发展、内容以及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知识梳理】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 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 时期,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一)含义: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派别(理学的两大流派是和)1.程朱理学(兴起)————客观唯心主义(1)代表人物:、和。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把他们的新儒学称为“程朱理学”。

(2)主要思想①世界观:“理”A.在宇宙:“理”是世界的,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B.在社会:“理”是道德伦理;C.在个人:“理”就是。

②方法论:“”(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③“存天理,灭人欲”:个人修养要以敬畏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3)地位及影响:①元朝将朱熹编著的《 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②___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发展)————主观唯心主义(1)陆九渊(南宋):①世界观:是天地万物渊源,即“心即理也”②求“理”方法:“”,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明朝)①背景: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主要观点 世界本原——理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社会——儒家道德伦理; 个人——人性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 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一: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 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 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 材料三: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 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在个人 修养方面什么是天理?其目的是什么?
2、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 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 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 A.探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 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 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 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 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 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 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 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 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 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教合一图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目的: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根本母 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 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 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 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 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 时,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 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 了道教。
一、背景:三教合一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 时,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
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亲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恣 蚊 饱 血


郭 巨 埋 儿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尝 粪 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忧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

18-19 第1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18-19 第1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18-19 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知识延伸]“三教合一”的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影响(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史料解读]句号前后表达两层意思,抓住关键词“万物”、“各于其所”去分析。

(1)概括史料一中的观点。

【提示】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史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课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

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

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

“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影响(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和真理的探索。

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人物时期历史地位主要学说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创立者主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不用学习也能体会王守仁明中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理”,强调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强调自我克服私欲,回复良知[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进步性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1.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理学”。

2.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程朱理学的特点[史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史料解读]句号前后表达两层意思,抓住关键词“万物”、“各于其所”去分析。

(1)概括史料一中的观点。

【提示】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史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解读]分层归纳,从“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得出结论;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得出观点,从“总名”、“件数”得出观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则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解读]史料一以句号分为前后两部分。

句号之前表述的是程朱“格物致知”理论;句号之后为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二程”与王守仁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不同:“二程”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史料二]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王守仁《传习录》[史料解读]史料二中朱熹认为通过“格”能够“穷”事物之理,史料三中王守仁认为“良知即天理”。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守仁有何不同。

【提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回复良知本性。

[归纳总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达到理的途径“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相同点内容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1.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1)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方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这可以促进文明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以及重礼轻法等观念,轻视自然科学和个体自由,这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当堂达标·固双基]1.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儒学复兴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导学号:15322030】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学的地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C[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故选C项。

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在魏晋至唐兴盛,一直没有成为正统思想,A项错误;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2.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C[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C[朱熹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用儒家伦理道德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系专制统治,所以选C项。

]4.程朱理学最终被统治者确定为官学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社会发展规律B.有利于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C.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D.理学大师的积极宣传和推动B[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5.王守仁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守仁意在强调()【导学号:15322031】A.万物皆有天理D.“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D.“天人感应”思想B[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项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灵明”就是良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5322032】材料一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解析]第(1)问,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从正反两面解答即可。

第(2)问,考查王守仁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结合儒家修身、齐家等理想解答。

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等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1)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2)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本性。

(3)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