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区沟谷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报告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报告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报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题记提到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是那厚厚的黄土,还是那千沟万壑的地表,又或是那漫天飞舞的黄沙……其实没有会想到,其实在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也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也是许多皇宫建立的地点。

而造成今天的黄土高原会是这样的支离破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土流失。

什么是水土流失也许有人会好奇什么是水土流失。

所谓“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它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

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东北黑土分布区和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

水土流失的表现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中国当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

其中含有的机肥料相当于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

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内河航行里程当前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

比如1958年以前,从嵊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

由于河床淤沙太多,如今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黄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

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缩减到2740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浅析水土流失现状: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

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

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

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

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

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

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

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

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

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

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建议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建议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建议□张信宝安芷生今年6月,笔者参加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评议项目组织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建设考察。

考察的总体印象是:退耕、禁牧、封山,措施得力,植被自然修复效果很好;人工林草建设力度很大,但未能吸取50年来“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教训,效果不佳。

前者如陕北吴旗县根据当地人少地多的特点,1999年以来将占总耕地面积84%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全县禁牧。

实地考察表明,通过3年退耕禁牧,植被自然恢复很好,初步呈现出“沟坡林灌成荫,梁峁芳草铺地”的可喜景观。

后者如陕北清涧县1999年油松造林40余万株,仅存活100余株,被群众称为“梁山好汉”。

本文现就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谈谈看法,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建议。

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

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

但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带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应为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两者的自然组合。

土质非地带性笔者在《黄土高原森林分布与黄土厚度的关系》一文中对此已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黄土颗粒组成细,孔隙度高,孔隙以细孔隙为主,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

厚层黄土坡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草原。

裂隙发育的岩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为主,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在降水不丰沛的半干旱、半湿润区,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土壤水分条件较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

薄层黄土坡地,由于下伏不透水岩层埋藏浅,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往往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

微地貌非地带性黄土高原沟壑密集,地形切割深。

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运移,塬面、梁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地下水埋藏深;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等负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地下水埋藏浅。

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特征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特征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p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12-0247-01摘要:根据大量野外现场实际调查资料,并通过室内系统的资料整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灾效应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关键词:潜在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变形特征黄土丘陵沟壑区1.引言潜在不稳定斜坡指目前正处于或将来可能处于变形阶段,在各种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综合作用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崩塌或滑坡灾害的斜坡,是一种潜在地质灾害。

根据大量野外现场实际调查资料,并通过室内系统的资料整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处于低山丘陵和黄土残塬沟壑区。

每一条沟谷的形成和存在都伴随着斜坡的出现,决定了斜坡在区内广泛分布。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降水变化大,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高发地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不良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频发。

研究区不稳定斜坡主要是由开挖而形成的边坡,数量较多,且以发生在黄土中的土质不稳定斜坡为主。

2.基本特征2.1分布广泛研究区内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形以直线型为主,具有线性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修建公路切坡形成的高陡边坡处,和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崖处。

区内基岩中相交垂直—近于垂直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并与层面相交,致基岩整体性差,黄土质地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软弱,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别在黄土沟谷源头及上游,有基岩出露的高陡斜坡地段,沟谷侵蚀岸等地带较为发育。

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坡度分布区间较大,在30—90°之间,在这一区间内,斜坡均可能形成地质灾害。

这一坡度分布范围在研究区非常普遍,77.7%的潜在不稳定斜坡坡度集中在71—90°,其中有42.3%集中在81—90°。

70°时,以崩塌为主要破坏模式,基本不发生滑坡。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状土又叫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 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 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沿,低阶地与冲 击平原上,有层理,很少夹古土壤,垂直节 理不发育,不易形成陡壁
一、黄土的分布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受山脉地形控制。主要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联线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44万Km2。陕西、 山西、甘肃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我国的黄土的弧线分布还与气候的带状分布有 关。月温度0℃线以北及年降雨量300~700mm 线之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 戈壁、沙漠和黄土从北向南顺次成带状分布。

太原附近的黄土
黄土高坡

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植草、农田措施、 水利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 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 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 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 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
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 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 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 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 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 迫搬迁。
二、黄土的一般特征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并含有一定比例的细 砂、极细砂和粘粒的沉积物。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黄土的 工程性质。 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变化大,常 随原地基岩而异。 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 它不具层理。 埋藏土壤:标志着沉积间断和沉积速度。 渗透性和湿陷性: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
陡, 暴雨集 中 , 植被稀疏 , 拦蓄径 流能力差 ; 二是铲 草皮 、
垦荒 、 过度放 牧 、 砍滥伐等 人为活 动 的影 响 和水 土资 乱 源 的不合理 利用 , 成新 的水 土流失 ; 造 三是 综合 治理资
治理进 度缓慢 , 重建轻 管 , 治理边 破坏 。 边 项 目区地处甘肃 省定西市安定 区内, 陡峭 , 山梁 沟谷 金 投入不足 , 工程 配套措 施不完善 , 土保持 工程效 水 狭长 , 海拔高度 20 1250 气候干燥温凉 , 5 — 8m。 四季变化 四是技术落 后 , 明显 ,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候 。 年均气温 5 0℃, 益 未能得 到充分发挥 。 . 2
达到 6 %以上 , 土流失 控制 在 1O 0 k 0 水 0 t m 以下 , / 土壤
质量 逐渐发育 正 向, 态环境 趋于 良性 循环 , 生 经济 发展
人 项 目区为典型 的雨养农业 区。农作 物以春小麦 、 豌 持续增长 , 民生活得到保障。 豆、 扁豆 、 胡麻 、 洋芋 、 玉米等为 主 , 药材 以党参 、 柴胡 、 板 2 项 目区的生态修复模式
l3 水 土 流 失状 况 _
工植被 、 对位配 置绿化植 物 , 阳 山布设 和配置径流调 在 控系统 和喜 阳植 物 , 阴 山布设 和配 置乔灌 草 , 在 主要 以
项 目区地形 地貌 特征呈 黄土堆 积长梁状 和浅 切割
经济灌木 和牧草为主相间布设 、 配适 宜 , 搭 构 土石中山区 , 土流失 以重力侵蚀为主 。黄土 区地面坡 常绿树种 、 水 采用定位监测 、 典型 陡, 土壤结构疏 松 、 抗蚀 性差 , 植被覆 盖度小 , 蓄径流 建绿色景观。实施效果及效益监测 , 拦
. 兰根等 为主 ,洋芋 和药材 成 为农 村经 济发展 的支柱 产 21 生态修 复的技 术路 线及监 测方法 业 。由于干旱少雨 , 植被稀疏 , 资源短缺 , 水 自然灾 害频 根 据项 目区不 同地貌 生态 位特征 和植被 地带性 分布规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沟谷植被作为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沟谷植被的种类、结构、分布及演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文以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沟谷植被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实地调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沟谷植被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植被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

3. 样品采集与分析: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集沟谷植被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分析。

三、沟谷植被的种类与结构(一)植被种类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丰富,包括蒿草、狗尾草、蒲公英等;灌木和乔木主要以沙棘、柠条、油松等为主。

(二)植被结构沟谷植被的结构复杂,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多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四、沟谷植被的分布与演替规律(一)分布规律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被在沟谷底部较为丰富,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二)演替规律沟谷植被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植被通过竞争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

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开垦等会导致植被破坏和退化,影响植被的演替过程。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深入研究,我们了解了该地区植被的种类、结构、分布及演替规律。

黄土高原环境的旱化与黄土中水分关系

黄土高原环境的旱化与黄土中水分关系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中的水分 环境的旱化
我国黄土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指示物. 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 黄土堆积的发展标志 着我国北方存在着气候变干的总趋势[ 1] . 刘东生等曾在5黄土与环境6一书中指出: / 发育黄 土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干旱0, 究其原因, 刘东生等认为除地质环境背景和流水侵蚀的作用之外, 由于高悬于沟谷之上的黄土层中水分越见减少, 从而促进了黄土沉积环境旱化和草原化加强. / 黄土层中水分0作为黄土沉积环境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物理行为究竟对黄土高原环境旱 化产生哪些影响?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
下面我们试图从现代黄土性土壤的水分能量状态和水分物理特性二方面对黄土高原环境
1997-11-02 收稿, 1998-03-15 收修改稿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重大项目( KZ951-B1- 211)
35 8
中 国 科 学 ( D 辑)
第 28 卷
的旱化与黄土中水分的关系加以讨论.
1 黄土性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与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地域分异
3 59
少. 但是, 无论粘质土壤或轻质土壤存在着一个共同规律, 即在同一水势下, 脱湿过程下的含
水量总大于吸湿过程下的含水量. 这是土壤水分滞后作用的主要特点. 土壤水分运动, 在一维、恒温和均质情况下, 当不考虑滞后作用影响时, 水分运动的基本方
程用下式表述[ 4] :
5 5
Ht =
5 5Z
D( H)
黄土性土壤中的水分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 含有一定数量和形式的能. 土体中的水分
因受土壤基质吸力的作用而得以保持在土体之中, 并因受到这些力的束缚而减弱了自身的活
动能力. 当土体中的水从一个部位流向另一个部位, 随着能量的消耗而做功. 所以土体中的 水分具有做功的势能. 土体中水分的运动遵循经典热力学的普遍规律, 由高势能方向向低势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新高考地理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考点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堆积。

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

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表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2)比较建坝淤地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答案】(1)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3)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

【分析】(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2)淤地坝属于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重在拦截沟道里面的泥沙;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减少破面的侵蚀。

(3)由表格内容可知,黄土高原治理的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淤地坝、植树种草等措施体现的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方面的治理措施,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黄土旱塬的农林用地土壤水文特点

黄土旱塬的农林用地土壤水文特点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果园、玉米地、小麦地土壤的水文条件 并无明显变化。但在 0 ~ 600 cm 条件下,就会有明显差异, 随着土壤深度的减小,这几种土壤水分的变化又趋于不显著。
果园、玉米地、小麦地在季节性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土 壤干层,这是土壤干化的结果。土壤干化是指土壤水分亏缺 程度的人另一种表现,一般出现在浅层,在深层时无明显表现。
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所含的水分与降水的关系。通过对各 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的分析,可以得 出结论,土壤水分变化较大时主要发生在浅层土壤,深层土 壤由于较深,受外界的影响不大,所以并未出现剧烈的变化, 一直比较平稳。
土壤浅层容易受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太阳的照射、风、 降水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又因为植物的根主要集中在这一 层,所以浅层就成为水、热等各种能量交换的场所。需要注 意的是,200 m 以下的土层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这时的土 地利用方式就成为土壤中含水量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4 结论
土壤所含水的量的变化程度随土壤的深度逐渐减小。不 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就会使土壤有不同的水分消耗和水分给 予的性质。综合来看,苹果园的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本地区的农业结构之前以农田作物为主,现在转向以种 植经营苹果园为主,这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从上述的 分析就可以看出。然而随着苹果林较为成熟之后,土壤的水 分储藏不够,就会使土壤干化严重,苹果林的经济价值和它 对环境的正面作用都会受到限制,这时就要采取合理的用水 结构调整,使土壤的水分维持在一定范围,从而实现经济与 生态的持久性发展。
首先要进行合适的样地选择,之后再对样地的土壤贮水 量、地区降水量等进行测定。 2.1 选择合适的样地 因为当地的苹果产业发展迅速,农作物 种植主要以苹果种植为主,所以果园样地选择苹果样地,在选 择合适的苹果园后,要在果园内进行定期的病虫害防治和杂草 清理。农田用地则以玉米地和小麦地为主,适时播种收获。 2.2 土壤中含水量的测定 应布设监测点,不同的样地分别 布设相同的监测点,一般设置 6 ~ 7 个监测点。监测仪器采 用中子仪,连续测定 210 d,每个月测定 2 次并记录相应的数 据以供分析研究。 2.3 测定降雨量 采用自动气象观测站(一般距离样地 50 m) 对降雨量时刻进行监测。 2.4 数 据 最 后 的 分 析 处 理 可 运 用 EXCEL、SPSS、 STATA、EVIEWS 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前期可以用 EXCEL 进行数据清洗、数据结构调整、复杂的新变量计算, 在后期呈现图表时,也可以用 EXCEL 制图。但样本数据过多 时,就要采用其他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本次监测中样本 数量较少,可采用 EXCEL 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风蚀强度分级表*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石漠化程度评价表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

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

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

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临界水位深度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经纬度:北纬40°左右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多暴雨),可能会有少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黄土高原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土质: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风力方面不是很清楚但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坡的地貌情况总体情况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分区论述山地区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

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

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

白于山海拔1500-1800米,是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等的发源地,山体黄土厚度50-70米,岭脊起伏和缓,山坡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土石山地。

半干旱黄土区沟谷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半干旱黄土区沟谷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d v l p n so h g iu t r lp o u t n a d t e a a t t n o t rs i s s e t e/ l wi u g s in r r p s d i e eo me t ft e a rc l a r d c i n h d pa i f u o o wa e - o l y t m h o l n s g e t s we ep o o g o o e n
(. trcnev nya d h d o o e ntut nC . L D o n h iXiig 80 0 , hn ; 1Wae sra c n y rp w rc s ci 0 , T fQig a , nn 1 0 1 C ia o o r o
2 C l g o E g n ei g, a s . o l e f n ie r e n G nuAg i l r l n v ri L n h u 7 0 7 , h n ) rc t a ie s y, a z o 3 0 0 C ia u u U t A s a t B sd o e a u e ol i u ec n e t aai eS ni h a i o a z o , n u f m 0 9 t 0 1 h bt c : a e n t s rd s imos r o tn t t u ] c ab s f n h u Ga s r 2 0 O2 1 ,t e r h me t d n h a n L o
摘要 : 根据 甘肃省 兰州市孙家岔流域 20 年 -2 1 年实测 土壤水分资料 , 09 01 分析 了该流域 沟谷 防护 区土壤水 分的变 化特征 。结 果表明 , 在黄土丘 陵 区小流 域 内, 地貌 部位不 同, 依 土壤 含水 率 随之 出现 明显 差异 , 本 呈现 出沟底 基 (7 3 ) 1. >沟边农地 (2 4 >沟边荒地 (1 1 ) 1 . %) 1. >沟坡林地 ( 0 1 )且 与年降雨量 呈现正 相关 。考虑 到种植 1. , 与土壤水分条件相适应的植被对于发展农业 生产和应 对水 土系统 良性发展 的重要性 , 提出以下建议 : 耗水系数较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分析摘要黄土高原早在黄土沉积期间就存在着自然侵蚀现象,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土壤侵蚀在加剧,流域一年中的径流和泥沙往往由一两次较大暴雨形成。

战乱破坏、人为开荒和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是导致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人为因素。

本区的水土流失应实行坡沟兼治,坚持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做到措施功能互补。

大面积造林种草必须讲求科学,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林草建设应统一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之中。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逐渐加剧。

严重的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切割地形、阻断交通、降低地力、破坏生物多样性,直接恶化了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其特殊性,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不同的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对于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现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区域明显、产沙集中、成因复杂的特点[4]。

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依然是必须要重视的因子。

二、水土流失种类:黄土高原可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下分 5 个副区) 、黄土高原沟壑区、风沙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等9 大水土流失类型区,每个类型区都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

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达25 万km ,是主要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按照土壤侵蚀外营力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重力侵蚀。

全区分布有水力侵蚀面积3317 万km ,风力侵蚀面积1117 万km ,另外还有冻融侵蚀面积6105 万km (目前未计入水土流失面积) 。

按照土壤侵蚀发生的部位,分为沟道侵蚀和坡面侵蚀。

沟道侵蚀主要是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坡面侵蚀主要是面蚀、细沟侵蚀、陷穴等。

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滑坡》

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滑坡》

高频考点204滑坡灾害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涮、地下水活动、地震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的危害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如何减轻滑坡造成的危害?1.工程建设尽量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域。

2.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地区域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工作。

3.做好地质灾害的勘察、预警工作。

4.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拓展提升】如图为湖南省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景观图。

该公路号称“九十九道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A.通往更多村落,促进经济发展B.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C.增加线路长度,发展观光旅游D.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2.在修建该公路时应特别防范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B.干旱C.滑坡D.台风【答案】1.D 2.C【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为山区,坡度陡峻,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D正确;图中地区村落少,A错误;只是弯曲的一条公路,线路稀疏,B错误;增加线路长度,增加施工难度,不是修路的目的,C错误。

故选2.此地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山区,降水多,山地陡峭,修建公路时应特别防范的自然灾害是滑坡,C正确;降水多,B错误;由于地处山地,降水虽多,但径流速度快,不易产生洪涝,A错误;湖南省张家界山区,位于内陆地区,很少受到台风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A.洪涝B.崩塌C.泥石流D.滑坡4.下列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C.西南地区是该灾害发生的多发地区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5.发生该自然灾害正确的逃生路线是()A.顺沟向上跑B.顺沟向下跑C.向两侧跑D.躲在树下【答案】3.D 4.C 5.C【分析】3.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士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结构面整体顺坡下滑的地质现象。

浅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的发展

浅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的发展

浅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的发展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灌溉大国,灌溉支撑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剧烈。

在管理设施和手段方面,目前不少灌区仍然靠一些简陋的设施,用水管理依然主要凭经验。

随着新技术与探索方法的出现发展,沟壑区灌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灌区自然概况提出一些做好水土保持的一些方法与技术,仅供参考!关键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灌区”通常是指在一处或几处水源取水,具备完整的输水、配水、灌水和排水工程系统,能按农作物的需求并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提供灌溉排水服务的区域。

灌区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是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的作物和安排的作物种植比例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的开放式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一年中少雨水,耕地多为广种薄收,人们习惯了靠天吃饭。

到了19世纪中期才形成了初期的灌区,但规模较小,多为土渠,此后慢慢发展为浆砌石渠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对土地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严重限制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研究沟壑区灌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概况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剧烈,地貌为梁峁起伏,地表支离破碎,沟壑密度高,部分地区达4~6km/km2,水土流失面积在9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1~2万t/km.2a。

气候的总体特点是:冬季漫长约占5个月左右,春、夏、秋较短,大约各2个月左右。

冬有严寒,夏有高温,冷暖变化十分剧烈,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2℃~17℃之间,最大可达28℃~30℃,无霜期140~186天,多数只能一年一熟,少数地区一熟热量有余,两熟不足。

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除旱灾频繁,冻害、冰雹、大风等灾害频率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一、概述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主要黄土地貌形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土壤侵蚀成为该地区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

在这一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水土流失的阻截作用各不相同,进而导致了土壤粒径分布的显著差异。

为了深入理解和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进行了土壤粒径分形分析。

土壤粒径分布作为土壤物理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土壤的水力特性、肥力状况,还与土壤侵蚀等生态过程密切相关。

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分形理论作为一种描述不规则、复杂形状的数学工具,在土壤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采用分形分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粒径分布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对比分析。

通过计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多重分形参数等指标,我们旨在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机制,并探讨这些分形参数作为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量潜在指标的可行性。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通过土壤粒径分形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旨在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介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其地理特征独特且鲜明。

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广泛,涉及多个省份,沟壑纵横,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观。

由于长期受到自然风化和侵蚀的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地表支离破碎。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使得该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较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相对较短。

这种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该区域的沟谷植被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研究该区域沟谷植被的分布特征、物种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所选区域为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域地势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类型多样。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收集沟谷植被的相关数据。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植被的生物量和物种组成等指标。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沟谷植被的分布特征与物种组成1. 分布特征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植被主要分布在沟谷底部和缓坡地带,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

2. 物种组成该区域的沟谷植被物种丰富,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是该区域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灌木和乔木主要分布在沟谷两侧的缓坡地带,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四、环境因子对沟谷植被的影响1. 地形因子地形因子如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对沟谷植被的分布和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地带植被覆盖率较高,物种多样性也较为丰富。

2. 气候因子气候因子如降水、温度和光照等对沟谷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较低,因此水分成为限制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

3. 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如土壤类型、质地和养分等对沟谷植被的生长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该区域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贫瘠,导致植被生长受到一定限制。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具有独特的分布特征和物种组成,受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

江西省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开学联考试题 地理含答案

江西省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开学联考试题 地理含答案

高三地理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玉米种植业是该区农业主要产业。

该区地下水位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缺水和季节性干旱是制约旱地玉米种植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垄沟覆盖集雨栽培技术采用田间沟垄相间排列、沟内种植作物、垄上覆膜的方式,增加农田及作物根域土壤含水量,实现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目标。

下图示意垄沟覆盖种植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垄沟覆盖种植模式在垄上覆盖液态地膜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垄上生长杂草B.减少垄上水分损失C.避免垄受外力侵蚀D.增加垄上太阳辐射2.与沟内无覆盖相比,沟内覆盖秸秆的玉米地()A.土壤微生物丰富,玉米长势良好B.土壤病虫害更多,农药施用量大C.土壤积水更严重,玉米生长缓慢D.土壤温度更适宜,复种指数提高3.玉米靠近垄种植的主要原因是()A.防止大风折断茎秆B.提高土地种植效率C.方便收获季节采收D.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工业智能化依托智能技术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驱动传统工业产业在生产、服务、销售等方面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价值链攀升,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提高。

中国工业智能化进程在保持加速之势的同时,也面临区域劳动力结构变化、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际大循环等突出问题。

下图示意2010—2021年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时序演变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10—2021年,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时序演变趋势反映出()A.工业智能化水平呈现逐年增长B.地区工业智能化水平差距缩小C.东部地区增长率波动幅度最小D.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发展均衡5.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资源禀赋②经济发展水平③产业结构④人口结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2020——2021年,中国工业智能化增长率回落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创新力不足,后期发展优势下降B.智能化工业升级,短期内增长率下降C.国际环境不稳定,核心技术领域被封锁D.传统型产业复苏,智能化工业占比下降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休闲等基本服务功能齐全的社区共同体,被形象地称作“生活盒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半干旱黄土区沟谷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作者:冯斌吴育学邢贵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第05期
摘要:根据甘肃省兰州市孙家岔流域2009年-2011年实测土壤水分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沟谷防护区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内,依地貌部位不同,土壤含水率随之出现明显差异,基本呈现出沟底(17.3%)>沟边农地(12.4%)>沟边荒地
(11.1%)>沟坡林地(10.1%),且与年降雨量呈现正相关。

考虑到种植与土壤水分条件相
适应的植被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应对水土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以下建议:耗水系数较高的植物应在沟底,而耗水量较低的植物应在沟边,耐旱的植物应种植在沟坡,与此同时做到适地植树、种草,从而保持现代沟谷系统的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土壤水分;植物布设;沟谷;孙家岔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