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论诗教案

合集下载

诗论三则教学设计

诗论三则教学设计

诗论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掌握如何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2、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基本原则;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赏析古诗词》教学内容: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了解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和格律;2、掌握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背诵诗词;2、运用讲解、表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3、通过比较、对比等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二、《写作中的诗歌篇章》教学内容:诗歌创作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了解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基本规律;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2、让学生欣赏、分析、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3、通过搜集、整理、融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三、《诗歌与文化素养》教学内容:诗歌与文化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与文化的关系;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诗歌特点和流派;2、认识诗歌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3、培养学生的文化心理。

教学方法:1、通过文化背景介绍、鉴赏与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2、掌握文学史和文化史,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诗歌;3、设计小组合作,收集不同口感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

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论诗》元好问作品,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期性,惟有创新,才能领时期之风骚。

他的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以来玄学诗的统治,描画了江南的自然风景。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论诗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论诗》教案学习目标:1、朗诵、观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进程:自学导引: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1)多音字注音:赵翼( ) 冀州( ) 风骚( ) 搔首弄姿( ) 涨秋池( ) 涨红了脸( )(2)了解作者: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论诗》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1、交换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1).解题。

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你的看法如何?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3).成语“同窗夜语”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同窗夜语”的含义是什么?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论诗》原文译文及赏析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江山:国家。

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绩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论诗(其二)》精品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论诗(其二)》精品教案

《论诗(其二)》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创作的背景,背诵这首词。

2.通过诵读明确这首诗说明的道理。

3.学会借鉴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漫步中国诗坛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诗经、楚骚、唐诗、宋词、元曲……各种体裁交相辉映;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各路名家灿若星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这句诗正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最好的注脚。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所著《瓯北诗钞》,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等十家诗,重视诗家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赵翼存诗4 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

史学著作有《廿二史札记》等。

2、写作背景赵翼写诗重创新,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

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汪士慎、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

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本诗就是他诗歌创新理念的写照。

解词: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领:统领、统率。

风骚风:本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骚:指楚辞中的《离骚》。

这里风骚连用,指《诗经》、《楚辞》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歌潮流。

译文:李白杜甫的诗篇经万口流传,到了今天我们觉得已不新鲜。

江山代代都有天才人物涌出,各自统领文坛风骚有数百年。

内容提要:这首诗说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精神的新诗人来“各领风骚”,表现出诗人的见解:诗歌创作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反对模仿复古。

从这首诗来看,赵翼论诗,主张争新,因为天工人巧都在争新,是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的。

要独具慧眼,就得要有自己的主张。

赵翼说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创新,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都是各有所长、各领风骚的代表。

三、研读课文1.合作探究赵翼的《论诗(其二)》说明了什么道理?是如何说理的?【提示】道理:诗歌要创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不能机械模仿。

论诗教案赵翼

论诗教案赵翼

论诗教案赵翼
教案标题:探讨赵翼诗歌作品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赵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赵翼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诗歌风格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赵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 赵翼代表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内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赵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兴趣。

二、学习赵翼的诗歌作品(1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赵翼的代表作品,如《洛神赋》、《鹧鸪天·人生如梦》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分析赵翼的诗歌风格(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赵翼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诗歌鉴赏与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赵翼诗歌的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赵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三、一读——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

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论诗(其二)-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论诗(其二)-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论诗(其二)-语文版第三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语文版第三册《论诗》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

在学习课文《论诗》时,通过对伟大的古代诗歌创作过程的分析和评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与美好,提高学生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诗歌的体裁和特点。

•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与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古代诗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位,培养优美的情感品格。

三、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诗歌的体裁和特点。

•通过分析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古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朗读古代诗歌《静夜思》,体验古代诗歌的魅力。

•引入本课的主题:《论诗》。

2. 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歌,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和分享。

•辅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技巧。

3. 课文阅读•分析《论诗》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让学生就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了解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诗歌特点。

4. 诗歌创作•通过课堂讲解和范文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创作技巧。

•让学生在课下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体验,写一首能够表达自己感受的诗歌。

5. 诗歌评析•让学生提交诗歌作品,选出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析。

•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出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和创作,深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论诗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论诗学案

赵翼《论诗》学案
论诗
赵翼
背景简介
选自《瓯北诗集》。

赵翼,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他长于史学,论诗与袁枚相近,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

他的诗具有冲口而出,清晰流畅的特点,有时含带含蓄与诙谐。

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写了《论诗》五首,这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原文泽注]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篇在民间千古流传,到
了现在已觉得不太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

人间每朝每代都有有才华的诗人
出现,
以各自的风格统领诗坛数白年。

[赏析]
李白、杜甫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历代传诵,万古流传。

然而,清代诗人赵翼却不这么认为。

诗歌的头两句,可谓一鸣惊人,语惊四座。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社会在前进,时代亦在变化,在斗转星移之间,如若一味尊崇古人,顶礼膜拜,那就只能落入迷信的窠臼中而不能自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人认为:历史在前进,诗歌也将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诗风,也没有永恒不改作诗原则与手法。

如果一味去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而只有那些适应时代,用自己的思想与风格吟唱出来的诗篇,方可成为统领诗坛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提出的这种论调,看似骇世惊俗,实际上并不深奥玄妙,只是就世而论!。

论诗教案

论诗教案

《论诗》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能力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 情感目标:体会创新的重要。

学习重点:体会诗中所含的主旨。

学习难点:赏析名句。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论诗赵翼)二、学法指导:同学们,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就要知道怎样学习古诗词,请看大屏幕:(幻灯片显示:古诗词学习五步法:1、走近诗人2、记忆诗意3、体会诗情4、赏析诗美5、背诵默写)三、学习《论诗》:(一)、走近诗人:1、学生自学。

看课下注释,说说诗人搜集到的诗人有关的信息。

2、教师补充。

大屏幕显示:(二)、记忆诗意:1、学生自学。

看课下注释,看手边资料来理解诗的意思。

2、教师补充。

大屏幕显示:3、学生齐读,记忆诗意。

(三)、体会诗情:1、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大屏幕显示:(1)怎样理解“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的意思?(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见解?2、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四)、赏析诗美:1、定点赏析:(1)、请你赏析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创设一个情景,用上这句名言说几句话。

2、自由赏析:你认为这首诗哪儿还不错,找出来进行赏析。

(五)、背诵默写:1、学生背诵默写。

2、检查背诵默写。

四、拓展延伸:五、板书设计:论诗赵翼。

论诗赵翼教案

论诗赵翼教案

论诗赵翼教案教案标题:探究赵翼的诗歌艺术——以《论诗》为例教学目标:1. 了解赵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 分析《论诗》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的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诗》的主旨和赵翼的诗歌观点;2. 分析《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论诗》进行评析。

教学准备:1. 课文:《论诗》;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赵翼和古代诗歌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赵翼和他的诗歌有了解吗?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二、学习《论诗》(20分钟)1. 学生阅读《论诗》,并理解其大意;2. 分组讨论:《论诗》中的主题是什么?赵翼在文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 分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分析《论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教师解释并示范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3.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四、文学批评与评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文学批评的概念和方法;2. 学生分组进行文学批评,对《论诗》进行评析;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评析结果的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对《论诗》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 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赵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析。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论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论诗》课文;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语文版必修三《论诗》教学设计范文1份

语文版必修三《论诗》教学设计范文1份

语文版必修三《论诗》教学设计范文1份语文版必修三《论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重点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2、熟读成诵3、讨论诗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

常识:赵翼,清史学家、文学家。

字云崧,号鸥北,江苏阳湖人。

本诗选自《鸥北集》,是评论诗人诗歌的。

二、朗读全诗(教师泛读;学生齐读)。

三、翻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新鲜了。

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四、分析全诗1、评论李杜的诗,称颂其诗的巨大影响,也指出其局限性。

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2、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也是呼唤创新意识):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国家代代都有有新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即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五、理解诗歌主旨六、讨论: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人传诵,现在读来,已不新鲜。

)唯有创新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才能领先。

(每个朝代,都出才人,领导诗坛,开新诗风。

)七、迁移训练:你认为,我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展开讨论,可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组材、炼句等不同环节的方面去考虑。

)八、有感情地背诵《论诗》。

九、布置作业:默写全诗。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教案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导入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 语文版7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案2(14份) 语文版7

第课词三首(二)本课话题——逆境一、从课本中积累.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

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无奈的英雄又一次站在经历了几千年世事沧桑的京口北固亭上,面向苍天,面对着这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沉重的土地,除了凭吊那些已经逝去的古代英雄以外,还能做些什么?词人似乎看到了上天对于英雄故意的嘲弄!然而,辛弃疾就是辛弃疾,在不能被重用的境遇中,词人却坚定地呼喊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苍劲有力的呼喊,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姿。

二、从历史中积累正视逆境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练了东坡的豪放词风,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司马迁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

遭遇逆境时以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反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三、从名言中积累.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朗弗罗.患难和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苏格拉底.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尼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作者简介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作品:《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

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论诗教案教学设计

论诗教案教学设计

论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

但是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

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

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秘密在哪?秘密主要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论诗 教案 论诗教学设计

论诗 教案 论诗教学设计

论诗教案论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论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分析《论诗》中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论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2.《论诗》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论诗》中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古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介绍《论诗》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论诗》,初步感知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论诗》的主题和意境。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论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教师分析《论诗》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四、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论诗》中的一个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论诗》的鉴赏文章。

第二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论诗》的理解。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论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2.教师讲解《论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三、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论诗》中的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论诗》的比较阅读文章。

第三课时一、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论诗》的理解。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师分析《论诗》中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2.教师讲解《论诗》中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论诗》中的一个思想内容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论诗》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明: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与学生对话:“同学们,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样的认识?”“是的,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杜甫的《论诗》更是其中的佳作。

论诗教案[新]

论诗教案[新]

论诗教案前言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教育中,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诗教案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从诗教案的定义、编写、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诗教案诗教案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对诗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教学工具。

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诗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诗教案编写的第一步。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诗教案编写的核心。

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和安排。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诗歌的背景知识、诗歌的鉴赏、诗歌的创作等方面。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诗教案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解、演示、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诗教案编写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过程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引入、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诗教案编写的最后一步。

教学评价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教学评价应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方面。

诗教案的实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诗教案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诗教案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学生的角色学生在诗教案的实施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积极表达。

学生应该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和考试。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诗教案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学环境应该安全、舒适、整洁。

教学环境应该符合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结语诗教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诗教案的编写和实施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

高中必修三教案

高中必修三教案

高中必修三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必修三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 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3. 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4. 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初唐、盛唐和晚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

2. 解释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些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四、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意境和主题,并展示给全班。

五、课堂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主题。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鉴赏一首中国古代诗歌。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和讨论。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诗歌的选本;2. 练习题。

教学评估:1.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环节的表现;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答题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国古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文学讲座,拓宽视野。

备注:1. 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2. 教案中的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可根据教学进度进行灵活调整。

论诗初中教案

论诗初中教案

论诗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诗》这首诗,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

2. 诗意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论诗》全文、注释、译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2. 提问:同学们对古诗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展示《论诗》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介绍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 逐句解析诗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对比分析诗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 讨论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衬托等。

四、诗文背诵与默写(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诗文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2. 让学生默写诗文,巩固记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背诵《论诗》。

2. 写一篇关于《论诗》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了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情。

诗论三则教案

诗论三则教案

诗论三则教案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音韵和节奏为特征,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诗歌教学的教案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

一、教案一,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学生较难把握的地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计教案: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节奏感的音乐或朗诵一首有韵律的诗歌,引发学生对韵律与节奏的兴趣。

2. 分析,选择一首经典的诗歌,分析其韵律和节奏的特点,比如古体诗的平仄、现代诗的自由节奏等。

3. 练习,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进行节奏感训练,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 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教案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以下是一个教案设计的建议: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析,选择一首富有意象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3. 欣赏,让学生欣赏一些具有强烈意象的诗歌,让他们感受诗歌中意象的美感和表现力。

4. 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意象丰富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案三,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诗歌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是诗歌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个教案设计的建议:1. 引入,通过播放一些具有强烈情感的音乐或朗诵一些具有深刻思想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中情感与思想的关注。

2. 分析,选择一首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诗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论诗》教学设计

《论诗》教学设计
《论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论诗
共几课时
1
课型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意境的把握。
教学资源
本学期已有诗歌的赏析要领
预习作业
1.熟读诗歌。
2、是不是在贬抑李杜?
否;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小组合作探究
赵翼: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3、“风骚”一词如何理解?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2.收集赵翼的文学常识。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论诗》
一、情境导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赵翼在本诗中表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赵翼论诗提倡创新
三、辨思赏析
1、“至今已觉不新鲜”指什么?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4、诗中的名句是哪一句?
四、拓展延伸:
默读《古诗赏析》
五、课堂训练:背诵古诗2首。
联系“稍逊风骚”一句。

业Hale Waihona Puke 1、完成背诵与默写。2、课外收集两位诗人的其它作品各一首,朗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2:论诗

教学设计2:论诗

第7课《论诗(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学习内容概述:
《诗五首》为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七课,其中包括了五首宋、明、清时期的诗,《论诗》为本课第四首诗,本节课将完成这首诗的学习。

这些诗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分析:
学生语文素养较好,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宋代及清末历史有简单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

4.能够背诵《论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初读《论诗》
解决字面意义,质疑提问
3.听读
听配乐朗诵录音,体会朗诵者所传达的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体会与所听朗诵是否一致?
学生讨论,朗读,教师点拨。

4.品读
选择你最欣赏的诗句来鉴赏分析,注意运用想象拓展、语句替换、相关比较等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5.齐读
6.教师范读,指导朗诵。

7.背诵
8.引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简介写作背景
9.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10.比较这两首诗。

11.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教案
论诗
作者: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评析]
本诗评论诗人谢灵运、陈师道。

前两句赞美谢灵运的诗歌风格。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

他的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以来玄学诗的统治,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登池上楼》的名句,写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只见池塘长出一片青青的春草,园林的柳条泛青,连禽鸟的叫声也变得更加动听了。

诗人把春天的色彩和声音,写得清新可喜。

诗人用“池塘春草”四字,生动地再现了谢诗的境界。

诗人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指出谢灵运所创造出来的境界是诗家的春天,他的五言诗,千秋万代永存新意。

“新”即清新,这也是元好问评诗的一个标准。

后两句是对陈师道不描写现实,只是闭门觅句的创作方法的尖锐批评。

诗人借用黄庭坚、王安石的诗句,以非常风趣的口吻说:“快去传我的话,告诉陈正字,不要闭门苦吟,他太可怜了,这不仅不能弥补诗的贫乏,还白白浪费精力。

”宗廷辅说,陈师道的诗“纯以拗朴取胜。

‘池塘生春草’何等自然。

”可见前两句称颂谢灵运的诗自然、清新,是为了反衬陈师道的诗雕琢、陈腐。

元好问的论诗诗,观点新颖,立论精当,形式活泼,语言锋锐,无论是论诗的宗旨和论诗的形式,都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简评: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

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作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赵翼写有五首《论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

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

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

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赵翼全集
论诗(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论诗(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论诗(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论诗(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