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张贤亮

合集下载

张贤亮轶事

张贤亮轶事

他说 : “ 谢谢 。麻烦你们 了。”简短的交谈 ,使我感到他的亲切和人怕见面”,我同他似乎一见 如故。我和
张 贤 亮 同 志在 一 起 虽然 只 有 短短 的六 天 时 间 ,但 他 的平 易近 人 、坦 率 诚 恳 、才 思 敏捷 、善 于 言谈 ,却在 我 的 心 田打 下 了深 深 的烙 印。 陪伴 张 贤 亮 无论 是 白昼晚 间 ,还是 茶 余 饭后 ,亦 或下 乡的 路 上 ,采

鸭 绿 江f Y A L U J I A N G
他 看 上去 挺 年 轻 的 。也 就三 四十 岁 的样 子 , 实际 上是 人 到 中年 。他
精力充沛 , 当金河介绍后, 我俩握手时, 我感到他的手掌微热而有力,
锐利 的 目光透 过近 视镜 片 闪射 出来。 我说:“ 热 烈欢迎 您到 辽 宁来 !”
遵夫人之命
大 学 中文 系毕业 即到 辽 宁省 作 家协会 从 事 编辑 工作 。1 9 9 7 年
5月加 入 中 国作 家协 会 , 曾经 参 与编 辑 《 鸭绿 江》《 辽 宁文 艺》 《 文 学 大观 》 《 文 学之友》《 书缘 》
张 贤亮来辽宁农村采访的起 因是这样的:1 9 8 6年 4月 2 8日, 当晴朗的白昼被人们繁忙 的工作挤跑 ,电视机便乘势抛 头露面 ,像 热情 而神 速 的邮递 员 ,向一 个个 家庭 送去 时代 、 社 会 和生活 的信 息 。 在 宁夏银 川的 一座小 楼里 , 五十 岁的张 贤亮 同他 的夫人 冯剑 华 , 并排 坐在 沙发 里看 电视 ,五 岁 的儿子小 小 已经进 入甜 蜜 的梦 乡。
访 的间隙 ,他讲了很 多自己亲身经历 ,像一部有趣的自传 ,对于我 的问题 。他也一一予以回答 ,给我 以兄长般的亲切感觉 。所受教益 颇深。张贤亮在 乡村的一言一行 ,也是值得称道的。

张贤亮:老照片

张贤亮:老照片

张贤亮:老照片张贤亮:老照片我与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合影,是1996年访问台湾时我姑母给我的。

这张照片大约摄于我十二岁在南京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1949年随她到了台湾。

照片前左的中年人是我父亲。

在大陆,我的家庭照片早已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一批批地暗中毁掉了。

仅剩下一张我进劳改队都保存着的我父亲的单人相片,我在一篇散文中记述过:1971年“一打三反”运动在农场展开的第一天早晨,对我采取“突然袭击”,要把我再次关进“土牢”的时候,我乘看守不注意,从装我全部“财产”的一个破纸箱里抽出来偷偷地揣进衬衣,然后把它塞进一条水沟的泥底了。

倘若当时被搜出来,那可是一份确凿的“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证据,对“右派分子”兼“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我,凭这张照片就可以立即逮捕判决的。

这次从姑母那里,总算我又有了父亲的遗像。

1971年那天早晨,我们这些“犯人”的工作是脱土坯。

不知用这个“脱”字是否对,方言音是“tuo”,动词,“脱土坯”就是把搅拌了草秸的胶状泥浆捣进木模使它成型,晒干后当做砖盖房子,那土坏房就是被称为“干打垒”的了。

为了就近取材,劳动场地设在水沟边,这样,把沟底的泥捞出来拌上草秸便可以捣进模子了。

多少年后,我又一次到这条小水沟边凭吊。

小沟早已干涸,成了公路旁的路沟,长满丛丛杂草。

指向天空的根根芦苇,抽出白色羽毛般的长穗,像一条条招魂的灵幡在风中摇曳。

人的肉体被消灭了,灵魂飞散了,印有躯体模样的那张被叫做“照片”的纸,被深埋在泥土中最终也化为泥土,也许还变成了“干打垒”的一部分,也许已与我后来住的“干打垒”的土房融为一体。

这么说,父亲的阴魂始终没有离开我。

长久地立在路边,似乎听见周围响起某种宗教在安葬仪式中吟诵的如怨如诉的祷文:泥土归泥土,魂魄归魂魄!台湾的姑母翻箱倒柜地将我们祖孙三代的合影找出来给我。

我曾在我选集的扉页上发表过,如今我一直把这张照片置于我的案头。

前一阵子,被称为“老照片”的旧时代的摄影作品忽然流行起来,和“重复建设”一样,不少出版社竞相重复出版,还有什么“红镜头”、“金镜头”、“黑镜头”之分。

76岁知名作家张贤亮回应5个情人传闻

76岁知名作家张贤亮回应5个情人传闻

76岁知名作家张贤亮回应5个情人传闻:无中生有
其怒称“无中生有”
本报讯日前,有网友“做他的情人”曝知名作家、宁夏西部影视城主席张贤亮包养情人,更爆猛料称76岁的张贤亮共有5个情人,该网友还大爆两人的性爱细节,尺度之大令众网友咋舌。

张贤亮昨日怒称“完全是无中生有”。

“做他的情人”在微博中称10月1日和“老太爷”分手了,而这位“老太爷”就是知名作家、宁夏西部影视城主席张贤亮。

该网友更爆猛料,称已过古稀之年的张贤亮包养了5个情人,自己是其中一个,老三是华夏西部影城马樱花里的王荣。

“做他的情人”还抱怨,“有钱人养情人就像养小猫小狗一样”,并透露张贤亮给每位情人的工资是一月三万。

张贤亮是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和书法家。

在文学和商业方面造诣颇深,代表作品有小说《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由其创办并担任董事长的宁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也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

(陈家堃)。

性与政治的纠缠——张贤亮小说创作管窥

性与政治的纠缠——张贤亮小说创作管窥

在 中国 当代 文 学 的版 图上 ,张 贤 亮 的 名 字 是 和 “性 描写 ”联 系 在 一 起 的。提 到 张 贤亮 ,必 然 提 到《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提 到《男人 的一 半是女 人》,必然提到性描写 。张贤亮 自己也相 当享受 、 看 重这 种联 系 ,并 夸耀 自己 的数 个 “开风 气 之先 ”: “在 中 国大陆 ,我 是 第 一 个 写 l生’的 (《男 人 的一 半 是 女人 》—— 一 九 八 五 )、第 一 个 写 城 市 改 革 的 (《男人 的风格 》— — 一 九八 三 )、第 一 个 写 中学 生 早恋的 (《早安 ,朋友》——一九八 六 )、第 一个写 知识分子 没落感 的 (《习惯死亡 》——一九八 九。 不客气地说 ,平凹的《废都》晚我五年 ,当然他的写 法 与 我不 同 )、第 一 个 揭 示 已被 很 多人 遗 忘 的 ‘低 标 准瓜 菜 代 ’对 整 个 民族 ,尤 其是 知 识 分 子 的生 理 和心 理损 伤 的 (《我 的菩 提 树 》——一 九 九 四 ) … … 你可 以说 我 写 得 不 好 ,但 我 毕 竟 开 了风 气 之 先 ,是 功 是 罪 ,我 以 为 只 有 后 人 才 有 资 格 评 说 。” l J( 当 然 ,事 实 上 ,在 评 论 家 那 里 ,评 头 论 足早 已开始。例如 ,许 子东便 指出 ,“把 ‘政治 ’和 ‘女人 ’(革命 和 爱 情 )扭 在 一 起 并 寻 求 其 间 最 佳 组合方案 ,本是 ‘五四 ’以来很多 中国作家一直想 做一 直在 做 的 事 。张 氏 的 独 特 之 处 ,是 将 两 者 都 推到 ‘屈 辱 ’的极 端 (政 治 犯 +性 无 能 )并 绞 在 一 起 打 了个 结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互 为 因果 ,在 结 构 意 象 上互 相 隐 喻 。” 2 H”在 这 里 ,许 子 东 指 出 了将

张贤亮远去的“堡主”

张贤亮远去的“堡主”

张贤亮远去的“堡主”作者:李蕊娟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10期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他以小说《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成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花甲之年跃入商海,在西部沙漠废墟上“玩”出了一座名扬全国的西部影城,靠“出卖荒凉”成为中国作家中的首富。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沧桑。

但他从不抱怨命运和苦难,反而感激那段荒唐而悲情的岁月,让他与宁夏的一切溶为一体,并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人生传奇。

2014年9月27日,一代文学大家张贤亮因病猝然离世,享年78岁。

从养尊处优的名门少爷,到饱受22年劳教之苦的“右派”,再到名震中外的伤痕文学作家、拥有亿万财富的西部影城董事长,乃至整个宁夏的“形象代言人”,张贤亮用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的一生可以多么悲惨,也可以多么辉煌。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

”没落贵族因诗劳教22年1936年,张贤亮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父是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父亲张友农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后弃政从商,开过工厂,做过证券交易,与张学良、戴笠等人都有交情;张贤亮的母亲同样出自官宦世家,曾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

张贤亮的童年是在上海高恩路的花园洋房里度过的,无忧无虑。

他不会自己系鞋带,但他的脚能分辨出羊毛地毯和化纤地毯。

家里有两辆车、两个司机、六个厨子、一个英国管家和一个教书先生,下人们都称他“少爷”。

上海在日军炮火中沦陷后,父母带着张贤亮兄妹俩移居重庆生活了9年。

1945年,一家人又回到上海,但因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迫害,他父亲很快又被排挤到了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友农作为旧官僚被投进监狱,不久就去世了,张家从此衰落。

自古雄才多磨砺,一系列家国变故,让张贤亮这个昔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名门少爷,迅速成熟起来。

1954年,张贤亮18岁,在北京读高中。

因为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家庭”,上学期间备受欺辱。

张贤亮

张贤亮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 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5年 中学毕业后至宁夏银川干部文 化学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 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 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 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 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 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 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 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 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 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 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 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 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 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 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 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 "个人化写作"。最有代 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 《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双 鱼星座》;徐坤的《先锋》、《游行》、《行者 妩媚》;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 树》;张欣的《绝非偶然》、《真纯依旧》;须 兰的《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思凡》, 以及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卫慧的《上海宝贝》 等。
• 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主 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余华,浙江海盐人, 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 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 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曾当 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 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 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 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 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张贤亮生活糜烂

张贤亮生活糜烂

张贤亮生活糜烂
张贤亮,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名人,如今却陷入了生活的糜烂之中。

曾经的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明星,拥有无数的粉丝和赞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糜烂。

曾经的张贤亮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他在娱乐圈中闯荡多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

一时间,他陷入了迷茫和失落之中,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生活的糜烂并不只是指他事业的失败,更多的是他个人生活的颓废和堕落。

他沉溺于酒精和荒淫的生活,放纵自己,不顾一切地追求快乐和享乐。

他的家庭关系也因此而破裂,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离他而去,让他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绝望之中。

然而,即使生活再糜烂,也总会有一丝希望的存在。

在最黑暗的时刻,张贤亮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和沉沦,他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寻找新的生活方向。

他戒掉了酒精,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慢慢地,张贤亮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重新赢得了家人和朋友们的信任和支持。

他开始过上了健康、积极的生活,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张贤亮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糜烂,也不要轻易放弃。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找到重新振作的力量。

生活中总会有转机和希望的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张贤亮

张贤亮

80年代的文学拓荒者:张贤亮9月27日中午,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当这一消息在网上传播,引起了许多人对这位作家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回忆。

浴火重生和王蒙等作家一样,张贤亮的文学生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又因反右等原因沉默长达20余年,直至文革结束,才有机会重新走上文坛。

他们既是1949年后的文学新生代,却也是迅速沦落的“伤痕一代”,而在精力血与火的锤炼后,他们的新作品赢得了更有力的生命。

在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绿化树》《灵与肉》等作品畅销一时,影响了一代人。

张贤亮曾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中途止步张贤亮等上世纪80年代作家如同拓荒者,一边捂住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一边在新时期文学荒地上播撒种子。

遗憾的是,张贤亮并没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由性到人性,由人性而探索更为深刻的人的命运问题,这是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不朽的重要原因。

虽然“伤痕文学”在那个时代起到了反思与刺激的作用,但在这之后,包括张贤亮等一些伤痕文学作家却没能继续以文学的探索,回应时代的精神渴望。

张贤亮的文学生命,犹如突然中止的壁钟,从此陷入了尴尬和沉默之中。

此后的各种文学荣誉与职务,都不过是对他此前文学创作的追认与加封。

华丽转身但在文学意外,张贤亮提供了文人从商的一个榜样。

他以另一种方式,投入了时代的洪流。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贤亮基本上是弃文从商,创办了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

张贤亮并不避讳自己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处于休眠状态,他称自己是“华丽的转身”,从文学跳入市场,用此前获得的70多万版税办起了影视城。

那会儿他在想,宁夏能搞什么第三产业?他想到了劳改时的南梁农场,那里的荒凉恰好适合拍电影,于是谢晋的《牧马人》、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冯小宁的《红河谷》,《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也是在那里拍摄的。

这个地方几乎成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外景拍摄地。

张贤亮: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

张贤亮: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

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作家张贤亮,资本家张贤亮作者: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发自:银川2014-10-09 来源:南方周末张贤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不是阴差阳错,他早就是跨国资本家了,“怎么可能写小说?” (镇北堡西部影城供图)2013年秋天,张贤亮把自传片断交给南方周末发表。

2014年春天,他豁达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我现在是肺癌晚期,如果我明年这时候还活着,我再给你写东西。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辞世。

2014年9月30日上午10点,银川殡仪馆最大的悼念大厅里,拥挤着据说1500人。

电子横幅的大字“沉痛悼念张贤亮同志”下,轮番播放张贤亮在各种场合的照片。

张贤亮躺在鲜花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郑歌平在致悼词时这样开头。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白立忱送的花圈摆在吊唁厅右边的最前面。

与张贤亮的巨大知名度相比,媒体对宁夏的认知成为笑谈。

CCTV新闻频道播报张贤亮追悼会消息,把“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读成“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随后做了更正。

腾讯娱乐的新闻标题干脆把追悼会挪到了“西宁市殡仪馆”。

十多年前,当地的报纸就在连续讨论“宁夏在哪里”,因为很多信件地址写的是“甘肃省宁夏”。

按说张贤亮和电影界关系密切,他的《牧马人》、《肖尔布拉克》、《黑炮事件》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从张贤亮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走向世界,但电影界几乎对张贤亮的离世没有反应。

告别大厅外的花圈足够多,“备极哀荣”。

作家杨争光看了网上的现场照片后疑惑,“这是在八宝山吗?共和国如泣的歌者走了,应该有万人志哀的场面。

”门口右边第一个花圈的落款“贤妻冯剑华”。

头发花白、这天着深色衣服、身材依然挺拔的冯剑华,站在接受慰问的家属行列首位,她旁边站着浓眉高个的80后儿子张公辅。

张贤亮的“原罪”1980年,经过22年劳改和劳教,从西湖农场回到银川的张贤亮,跟比他小十来岁的散文组编辑冯剑华做了《朔方》的同事,两人最终结婚。

张贤亮

张贤亮

120
中国作家书画院协办
作家手札张贤亮
张贤亮,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

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

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

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二十二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2014年9月27日因病去世,享年78
岁。

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
就是没有死去。

作家手札。

电影《牧马人》原著作家张贤亮:世界没了女人,我会窒息而死

电影《牧马人》原著作家张贤亮:世界没了女人,我会窒息而死

电影《牧马人》原著作家张贤亮:世界没了女人,我会窒息而死展开全文关于电影《牧马人》原著作家张贤亮也是值得书写的,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巨匠,我只能用笔谈的形式赏析一二,我欣赏他的一切,但是就文学而言,我个人觉着张贤亮对女性缺乏客观的观察,我总感觉对女人身体的欲望是他所有小说男主人公发展剧情的主要动力,在书的序言里,他也直截了当的表达:“如果在摇篮中发现世界没有女人,我一定会自我窒息而死”老年张贤亮了解作家张贤亮,才能知道他是多么的饥饿,按照他的话说:离开劳改场之前(43岁),他没有碰过女人。

女人对于张贤亮来说,似乎就像非洲饥饿儿童对糖果和食物的渴望,在《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长短牌小说里都有对女性身体的各种美好想象,然而也仅仅是远远的观望和想象,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躲在芦苇荡里偷窥,只要不是垂垂老矣的雌性,微风浮动都足以让十里之外的他“飘逸起来。

这和他个人经历真是太像了,几乎让人感觉他笔下每个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都是作家本人的真实体验:幼年张贤亮出生于上海资产阶级家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儿。

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4年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后来张贤亮的父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岁的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到宁夏这块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们在贺兰山下安了家。

青年张贤亮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

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过着遥遥无期的改造生活。

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在这期间,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运动”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众专政;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境遇非常惨烈。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张贤亮之二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张贤亮之二

告诉你⼀个真实的张贤亮之⼆“我很羡慕贾宝⽟”——著名作家张贤亮⾸度开⼝说感情银川尕妹“我很羡慕贾宝⽟,因为有那么多美丽的⼥性围绕在他⾝边。

”昨⽇,著名作家张贤亮在他的马缨花休闲中⼼内⾸次开⼝谈了⾃⼰的感情观。

年已过七旬的张贤亮依然⾝板笔直,⾐着合⾝⽽不失品位,浑⾝上下散发着浓浓的男性魅⼒。

在⾯对媒体记者的频频发问时,⽼张仍然⼿持⾹烟,不经意间的嬉笑怒骂之语却耐⼈寻味。

在多数⼥性记者关于情感的提⽰下,⽼张欣然谈起了即将要开拍的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主⼈公贾宝⽟。

⽼张⼤⼤咧咧地说:“很多⼈都怕媒体,但我不怕!因为我没有什么要隐瞒⼤家的!”“我觉得贾宝⽟多情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你看,象袭⼈、晴雯这么多的美⼈围绕在他⾝边,要换我可⾼兴得很!”张贤亮的真情告⽩引起了⼤家的⼀阵笑声。

很快,⽼张⼜再发惊⼈之语:“你们今天这么多漂亮的⼥记者围在我⾝边,我也很开⼼!你看,你们各有各的美丽,都让我很喜欢。

”说着,张贤亮开始⼀⼀点评“你有你的⼤⽅,你有你的妖艳,你有你的可爱,你有你的性感... ...”⽼张这边厢⼀⼀点评乐此不疲,那边厢,好多⼥记者两腮上早已飞起了红云。

但⽼张风流却不下流的俏⽪话还是把⼤家逗得前仰后合,乐不可⽀。

休闲中⼼为什么起名马缨花?为了让妙语连珠的张贤亮及时刹车,记者迅速提出了这个问题。

据了解,马缨花是张贤亮⼩说《绿化树》中的⼥主⼈公,张贤亮⾸次透露,“她”美丽、善良、勤劳,是他⼼中的⼥神。

这样的⼀位⼥神,她的原型究竟是谁呢?⼀贯善于⾔辞的张贤亮却在这个问题上总是和记者打马虎眼。

马缨花究竟是谁?据了解,《绿化树》是张贤亮在劳改时于1987年创作的⼩说,事搁这么多年,马缨花为什么还是在张贤亮⼼中挥之不去,以⾄于在修建休闲中⼼时,张贤亮都要⽤这个名字来为⾃⼰精⼼设计的景点命名。

这⼀连串的问题终于让张贤亮绕不过去了,他开⼝说,是的,马缨花确有其⼈,他是⼀位撒拉族妇⼥,⼩说中有⼿印的馒头等等这些细节都⾜以让⼈回味。

张贤亮,坎坷与辉煌,常人无法想象

张贤亮,坎坷与辉煌,常人无法想象

张贤亮,坎坷与辉煌,常人无法想象银川西部影城创始人张贤亮,坎坷与辉煌,常人无法想象大图模式大图模式作为独行背包客自由行来说,镇北堡西部影城的交通方式算是最方便的。

影视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

2007年4月,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是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一。

本图为清城,有没有大漠孤烟的沧桑?大图模式今天咱们来参观一下位居清城中心的张贤亮纪念馆。

在西部影视城,经常会邂逅有关张贤亮的元素,让人迷惑,张贤亮是谁?和西部影视城有什么关系?原来,是张贤亮创办的西部影视城,这里也是张贤亮投入半生心血的地方。

大图模式张贤亮纪念馆位于影城清城,曾是供游客参观的都督府。

这是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也是张贤亮生前生活、创作的地方。

大图模式纪念馆里介绍了张贤亮的生平,令人肃然起敬,荡气回肠。

张贤亮,祖籍江苏盱眙。

1936年12月生于南京,2014年9月卒于银川,享年78岁。

张贤亮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他的坎坷人生实际上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

他没有读完高中就被勒令退学。

接着就被从北京遣赶到宁夏。

是宁夏这块原生态土地接纳了他。

他因一首叫做《大风歌》的长诗而获罪,被打成右派分子,从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苦难人生历程。

大图模式22年间,他两次被劳教,一次被管制,一次被群专,一次被关监。

他数次从饥饿的死亡线上爬过,但他的梦想没有丢失。

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这里是张贤亮的写作室。

从展室陈设可以看出,张贤亮非常讲究生活品质,其书桌、书柜等都是做工考究的古典风家具。

书桌上摆放着老式打字机和笔记本电脑。

按照他生前写作的习惯,烟灰缸和咖啡摆放在电脑旁边,仿佛他还没有离开这座西北古堡的安心福地。

大图模式张贤亮的会客厅。

2014年9月27日下午14时,张贤亮在镇北堡影视城内逝世,享年78岁。

风流者张贤亮_名人故事

风流者张贤亮_名人故事

风流者张贤亮我不记得那时我多大,只记得当时我家的杂志都堆在我爸妈的床底下。

我爸妈订了很多文学期刊,他们不在家的时候,我就一本本地拖出来看。

有一次,我翻到一篇名叫《绿化树》的小说。

那篇小说很长,我爸妈下班时我还没看完。

这次我没像平时那样将它放回床底下,而是藏进了我的书包。

等爸妈睡着了,我又取出来看。

夜深人静,周遭寂然,只有日光灯发出细微的嗡嗡声,如诗里形容的那样,“漂白了四壁”。

整个世界变成起伏不定的汪洋大海,我在海的最中间,看那个年代久远的故事。

凌晨的时候,我终于合上那本杂志。

我不觉得疲惫,反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振奋,仿佛在别人的人生里旅行了一回。

同时,我还感到前所未有的饥饿,一种带有实验性的生机勃勃的饥饿。

我悄悄溜下床,到厨房里找了个馒头,大口吃完了。

我后来又看到他的其他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等。

平心而论,这些小说没有让我觉得那么震撼,甚至多少还有点重复,都是才子(少爷)落难、红颜相助的故事,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作者的敬意。

一个作家,有这样一部作品就够了。

自己的好作品,像是一个山头,翻不过去,也算一种无奈的光荣。

2000年,距离我读张贤亮第一部作品10多年后,我终于见到了他。

那一年,他应安徽老作家鲁彦周之约,参加某白酒企业赞助的笔会,我很幸运地成为那次笔会的随行记者。

想象了很多回的作家出现在我面前,他的样子,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他當时年过六旬,依旧风度翩翩,脸瘦削修长,五官是偏清秀的那种。

最让他显得卓尔不群的,是他眉眼间的桀骜与淡漠。

他也说笑,有时甚至显得比别人更热闹,但那种热闹是瞬间就可以收起的,他眼神里马上就能竖起一道拒人千里的屏障。

他会跟同行的女性炫耀自己的大牌衣履(我后来在别人对他的采访里也看到了这一点),遭到嘲笑也不在乎。

有一次他还吹嘘自己非常擅长炒作,有很多得意之笔。

“你们知道我最成功的炒作是哪一次吗?”他细长的眼睛踌躇满志地看向天花板。

后来写出《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作品的金牌编剧王丽萍促狭地接口:“宫雪花那次呗。

“隐士”张贤亮

“隐士”张贤亮

“隐士”张贤亮
雷晓宇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张贤亮今年77岁,在西北边陲的一座四合院里过着隐居的生活,窗外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贺兰山脉。

和早年相比,他的生活安静了很多。

上世纪80年代,身为名噪一时的作家,他总有写不完的小说。

上世纪90年代,他以文联主席的身份下海经商,又有谈不完的买卖。

到老了,他总算是名利双收,心满意足了。

上网去搜一下"张贤亮"3个字,你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雷晓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中国隐士品格及其隐士文化——读王广新《中国隐士的品格》 [J], 刘芳
2.从张贤亮笔下的劳动妇女形象透视张贤亮的性别立场 [J], 裴亚莉;高丽华
3.隐士、隐士文化与儒释道 [J], 张伟;
4.设计师背后的隐士“ThinkPad X1隐士与P1隐士”成为设计师移动利器 [J],
5.论张贤亮小说的审美意向——张贤亮创作论之一 [J], 家昌;晓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花丛一点红——缅怀张贤亮先生

文学花丛一点红——缅怀张贤亮先生

文学花丛一点红——缅怀张贤亮先生大西北广阔、荒凉的土地上盛开着一抹艳丽的文学花丛,宁夏文学可谓绿中一点红。

宁夏文学的微观视角记录着一方人民的生活百态与心路历程, 构成这片土地人民生活的历史主线; 而宏观视角则与祖国的兴衰荣辱血脉相连, 既是西北人民生活面貌的深刻反映, 又体现社会变革过程的千万西北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变化。

由此说来,宁夏文学,有着丰富而沉重的国家意义,有着曲折低徊的西北风格, 有着淳朴苦难的西海固踪影。

不论是黄土地人民家国同构的儒家文化,还是“两世吉庆”的伊斯兰精神,抑或西方文化鼻祖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文化属性的概括,一个民族、一片热土、一方人民的苦难史、奋斗史、光荣史,都深深藏在她的文学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和文学史正是她的镜像,表现出这个民族,这片土地人民的品格、精神、情感与心路历程。

在宁夏文学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文学作家,在几十年的冷寂与忧伤、苦难与孤独、探索与耕耘中,以筚路蓝缕甚至竭泽而渔的劲头,凭借锲而不舍的毅力,炼石补天, 补缀出这个完整镜像的轮廓, 为宁夏文学开启了新纪元,为宁夏文学走入全国文坛、走向世界文学高地作出了奠基性与开创性贡献。

这个文学作家就是张贤亮先生。

闻讯先生于2014年9月27日14时去世,享年78岁,撰此文以缅怀先生。

一、苦难人生,阅历与财富张贤亮先生,1936年12月出生于南京。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前夕,随家人逃离,幸免于难。

1954年,18岁的张贤亮从北京的高中肄业,前往宁夏贺兰县插队,不久任宁夏省委干部文化学校教员。

张贤亮14岁开始文学创作。

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打为右派,接受劳改、管制、监禁达22年,其间曾外逃流浪,1979年9月获平反,才正式开启了他的文学事业之旅。

冷寂与忧伤,苦难与孤独的经历,是一份人生阅历。

一个作家内心的苦闷,也许只有繁重的身体劳动才能释放心中的压抑,才能治愈内心的创伤,22年的劳改生活,他受尽了生活的苦难,从21岁风华正茂到不惑之际,一个人精彩的20年就这样度过了,种庄稼、干农活、集体劳动,亲身体验了艰苦环境的生存滋味,为了生存挣扎,为了生活不择手段。

中国当代争议最大的一个作家

中国当代争议最大的一个作家

中国当代争议最大的一个作家2014年9月27日下午,曾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作家张贤亮走了。

正如他说,“命运是无可选择的,我不讨厌戏剧性的人生,我的人生特别有传奇性,就像我写过的,这些东西都超乎想象,是非常荒诞的。

”他的一生在劳改队、农场、牛棚里辗转,最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

坎坷的际遇张贤亮出生于南京一个富贵之家,他的童年是在上海一座花园洋房里度过的,祖父是外交官,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开过工厂,做过证券交易,母亲燕京大学毕业,他是张家唯一的男孩。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张贤亮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劳动改造”长达22年。

他在长期的体力劳动中,经历了肉体和心灵的变化。

他先集中对自我灵魂的严峻拷问,表达出现实社会中人经过艰难熬炼和痛苦洗礼后的反思,继而又从道德、历史、哲学的高度审视自己既往的人生历程,从充满苦难的人生中体悟新的人生境界,达到精神的升华。

从青春少年到沧桑中年,20多年间张贤亮从未放弃写作,1979年在连续发表三篇小说之后,张贤亮声名鹊起。

80年代《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影响了一代人,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

张贤亮的小说,于注重意境创造的同时,还很注重诗情的发掘与抒发。

他的小说不追求奇异的、曲折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却追求那种有力量的情节,有心量容量的情节,尤其是有诗情的情节。

因此,张贤亮的小说中洋溢着不能抑制的诗情。

“性”与“饥饿”张贤亮的小说从“饥饿”和“性”的角度揭示出生命本能的需求,实现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不同程度地反思。

这样,小说的思想内容在“饥饿”和“性”的基础上得到了根本性地挖掘。

《绿化树》从“饥饿”的角度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环境,此时漫及全国的大饥荒正严重威胁着每个地区。

作者在文中不厌其烦地也是无以加复地描写了人的“饥饿感”。

“饥饿会变成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闯;还会发出声音,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呼喊:要吃!要吃!要吃!……”张贤亮的小说到处充满着这样饿的气氛,既附和着当时的时代,又能使人从物质的视角引起对社会现实而有意义的反思。

人物通讯讲评

人物通讯讲评

人物通讯讲评
就在那样的环境下,抽烟成了张贤亮唯一的乐趣。也 许只有在手夹着点燃的香烟时,他才能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吧。可是后来这仅有的一点兴趣也几乎没有了。“我就开 始自己用菜叶做烟丝。白菜叶子、辣椒叶子等等我都试过, 渐渐我发现茄子叶子做的烟丝最好抽。后来我查《百科全 书》才知道烟草其实就属于茄科的。”这种用报纸卷着蔬 菜烟丝的香烟给了他小小的满足,“我这肚子里的学问都 是那时候抽报纸抽进去的。”
人物饿晕了,当时的 人不知道那只是暂时的休克,就把他当作“死人”抬到了 停尸房。半夜,张贤亮慢慢苏醒过来,看见旁边堆着满满 的死尸,内心的恐惧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他集起全身的 力气,挣扎着一步一步爬到门口。他伸出一只那种仓惶而 无助的手,求生的欲望燃烧了整个黑夜。“那晚月光很 好。” 50年后张贤亮调侃的说到。他那轻松、温暖的神 情,反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悲哀,那种悲哀曾占领了一 个饥饿瘦弱而无力的民族和一个贫瘠匮乏而没有逻辑的时 代。 饥饿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在一夜之间摧毁一个人 甚至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和尊严。“人退化成了原始的猴子, 根本顾不上思考什么痛苦。”那个时代带给张贤亮的全部,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人物通讯讲评
张贤亮 :像大风一样生活 本报记者:陈宇 “我是新时代的大风,我要无边的林海为我激起狂 涛,我要将平静的山川掀得地动山摇!”耄耋之年的张贤 亮忆起昔日的那些时光,仍旧是那样的津津乐道,脸眉整 个地舒展开来,尽现童颜。 很难将眼前这个老人与那么多的坎坷遭遇相联系, 对于他来说,苦难只是一种抒情式的文字格式,一种风一 样的潇洒,风一般的淡然,风一样的随遇而安。在他的笔 下,苦难也有了诗一般的魅力,一种从容淡定的优雅。
人物通讯讲评
张驰自如,详略得当,文笔很娴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