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古学分析题

合集下载

训诂复习题答案

训诂复习题答案

训诂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B.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C. 古代汉语词汇的解释和用法D. 古代文献的校对和整理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A. 古代汉语的词义演变B. 古代汉语的词义辨析C. 古代汉语的词义引申D. 古代汉语的语音变化答案:D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A. 解释B. 翻译C. 注解D. 校对答案:A4. “诂”在训诂学中的含义是:A. 古代的B. 传统的C. 古文的D. 古义的答案:D5.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 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B. 语音学研究C. 语义学研究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训诂学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时,可能会用到以下哪些方法?A. 词源学B. 语义场分析C. 语境分析D. 词义引申法答案:ABCD7. 训诂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参考材料?A. 古代字典B. 古代注疏C. 古代文献D. 现代汉语词典答案:ABC8. 在训诂学中,以下哪些词汇现象需要特别关注?A. 同源词B. 多义词C. 反义词D. 同音词答案:ABCD三、判断题9.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词汇,不涉及语法和句法的研究。

答案:错误10. 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用法和含义。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请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深层含义和用法,从而加深对汉语词汇演变和发展的认识。

此外,训诂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

五、论述题12. 论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答案: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含义,避免因词义误解而导致的文献解读错误。

其次,训诂学通过对古代词汇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 )A. 《毛诗诂训传》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 《说文解字》D. 《尔雅》2.魏晋隋唐时期是( B )A. 训诂的产生期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4.《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5.《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二、填空题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9.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古今汉语都有“狼狈”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成两种动物,此说属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三、名词解释题1.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25)1.义训: 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

有别于音训及形训。

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

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

古书中的注解和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

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

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

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何谓义训?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

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

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义训历史悠久,如《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左传》“龙,水物也。

”义训这种方法的产生是训诂发展的必然产物。

无论是从汉字三要素而论,还是从词的形、音、义说起,意义都是其核心内容。

声音是内在形式,但开始与义的关系却是偶然的,且声随义转;形是其外在形式,即语言外壳,因此段玉裁指出:“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形训和声训都是借助于词义的载体来解释词的。

如上所论,形训和声训都是有局限的。

2.貌3.读如4.反训:.训诂学术语。

用反义词解释词义。

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

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

他在《尔雅?释故下》“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条下注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一词最早见于()。

A.《说文解字》B.《尔雅》C.《周礼》D.《论语》答案:C2. 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训诂学著作?()A.《说文解字》B.《方言》C.《史记》D.《尔雅》答案:C3.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以下哪项?()A. 字词解释B. 语法分析C. 语音研究D. 修辞手法答案:D4.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

A. 训斥B. 训诫C. 训导D. 训释答案:D5. 训诂学中“诂”的含义是()。

A. 诂训B. 诂说C. 诂解D. 诂译答案:C6.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以上都是答案:D7. 下列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许慎答案:D8. 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不包括()。

A. 理解古文B. 翻译古籍C. 编纂字典D. 创作新诗答案:D9. 训诂学中的“本义”指的是()。

A. 词的原始意义B. 词的引申意义C. 词的比喻意义D. 词的转义答案:A10. 训诂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

A. 理解古代文化B. 学习古代语言C. 传承古代知识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古文字研究B. 古文献校勘C. 古文献翻译D. 古文献编纂答案:ABC2. 训诂学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包括()。

A. 帮助理解古代文学作品B. 促进古代文学创作C. 帮助校对古代文学作品D. 帮助翻译古代文学作品答案:ACD3.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些?()A. 语料库分析B. 语义场分析C. 语义演变分析D. 文化人类学分析答案:BD4. 训诂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

A. 帮助学生理解古文B. 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文化C. 帮助学生学习古代语言D. 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答案:ABCD5. 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包括()。

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浙江

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浙江

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浙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下列哪部作品是训诂学的奠基之作?A. 《诗经》B. 《尔雅》C. 《说文解字》D. 《左传》答案:B2. 训诂学中,“训”指的是什么?A. 解释词义B. 考证古音C. 阐述语法D. 研究字形答案:A3. “诂”在训诂学中的含义是:A. 古代的解释B. 古代的注解C. 古代的翻译D. 古代的校对答案:B4. 下列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扬雄答案:D5.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A. 古代文学作品B. 古代历史文献C. 古代哲学著作D. 古代科技文献答案:B6. “六书”是指:A. 六种古代书籍B. 六种汉字造字法C. 六种古代注解方法D. 六种古代翻译技巧答案:B7. “形声”是汉字造字法中的哪一种?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答案:D8.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词义的演变B. 古代方言的研究C. 古代文献的校对D. 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答案:D9.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A. 《诗经》B. 《尚书》C. 《周礼》D. 《礼记》答案:D10. 下列哪项是训诂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对比分析B. 历史考证C. 文献综述D. 实验观察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CD)A. 词义的解释B. 文学作品的鉴赏C. 古代文献的校勘D. 古代方言的研究12.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中常用的注解方法?(ABC)A. 直训B. 反训C. 形训D. 音训13. 在训诂学中,“六书”包括哪些?(ABCD)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转注14.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文献?(ABD)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史记》D. 《经典释文》15.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BCD)A. 古代文献的创作B. 古籍整理C. 汉字教学D. 古代文化研究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目的。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古代文学B. 古代语言文字C. 古代历史D. 古代哲学答案:B2.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献中?A. 《论语》B. 《孟子》C. 《左传》D. 《尚书》答案:D3.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比较研究B. 词源研究C. 语义分析D. 文本解读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A. 古代词语的解释B. 古代文献的校对C. 古代文献的翻译D. 古代文献的注释答案:C5.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A. 古代文献B. 古代碑刻C. 古代器物铭文D. 所有以上答案:D6.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解释B. 翻译C. 校对D. 注释答案:A7.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目的?A. 理解古代文献B. 传承古代文化C. 促进语言发展D. 研究古代社会答案:C8. 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的作用是什么?A. 仅用于学术研究B. 促进语言规范化C.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D. 以上都是答案:C9. 训诂学研究中,对词语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词语的字面意义B. 词语的语境C. 词语的时代背景D. 所有以上答案:D10. 训诂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工具有哪些?A. 词典B. 辞书C. 古文观止D. 所有以上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______和______的学科。

答案:语言;文字2. 训诂学中的“诂”指的是对古代______的解释。

答案:词语3.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______。

答案:现代文献4. 训诂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答案:理解古代文献5. 训诂学研究中,词语的解释需要结合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字面意义;语境;时代背景6. 训诂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书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词典;辞书7. 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的作用是______。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新书·耳痹篇》:“子胥发郁冒忿,辅阖闾而行大虐。

”案:胃当作胃,胃与溃通。

《说文》喟或体作口贵,是胃可通作溃也。

《说文》:“溃,漏也,亦决也。

”溃忿者,谓发泄其忿如水之横溃也。

与发郁相对为文。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

《广雅·释诂》:“疲、惫,极也。

”是极有疲、惫之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

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

’”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

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唐杨亻京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

”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

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

’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

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

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

《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

’《释文》:‘傥,崔本作党。

’《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题:请解释"训诂学"的含义,并简要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历史。

答案: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校勘、解释和注释的学科。

它以系统地考察古代文献的真实、求证文献的形态、印刷、书写特征、字义变迁和古文的语法、修辞为主要内容,旨在从历史文献中还原原始和准确的意义。

训诂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古代儒家经典的解释和注释活动。

在周代以前,主要依据口头传承进行解读,但秦汉之后,中国开始出现大量的重要文献记录。

古代学者开始使用校勘和整理这些文献,使之更加准确和可靠。

公元3世纪左右,一个以《毛诗》和《尚书》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兴起,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到了南北朝时期,训诂学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校勘、释义、词源、字表等学术方法为基础的训诂学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的意义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题:请列举几个著名的训诂学家及其重要贡献。

答案:1. 刘向(公元前77年-6年):刘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从事训诂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文解字注》一书的编纂,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释义,奠定了后世训诂学的基础。

2. 王先谦(1577-1647年):王先谦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训诂学家。

他主要是研究《诗经》和《毛诗》的校勘。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研究和注释评论,对《诗经》的真实性和恢复原貌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马中锡(1845-1918年):马中锡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说文解字注》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勘,同时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词义考证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4. 周有光(1896-1985年):周有光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训诂学家,提出了“古文复原”和“古文解释”的理论,通过对文献的校勘、考辨和注释,开创了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新局面。

第三题:训诂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答案: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学术应用和实践价值。

以下是训诂学的几个重要应用领域:1. 文献研究: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校勘、解释和注释,可以还原原始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自考训诂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考训诂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考训诂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训诂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A. 《说文解字》B. 《尔雅》C. 《训诂学发微》D. 《周礼》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A. 词义的演变A. 汉字的结构C. 古籍的校对D. 文献的注释答案:B3. “六书”指的是什么?A. 六种古代书法B. 六种古代文学作品C. 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D. 六种古代注解方法答案:C4. 下列哪位学者不是训诂学领域的代表人物?A. 王念孙B. 段玉裁C. 郑玄D. 朱熹答案:D5. “训诂”一词在训诂学中的含义是什么?A. 解释古籍B. 翻译古文C. 校对古籍D. 创作古文答案:A6.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研究对象不同B. 研究方法不同C. 研究目的不同D. 研究时代不同答案:A7.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音韵比较B. 字形分析C. 文献考证D. 逻辑推理答案:D8. “以经注经”是训诂学中的哪种方法?A. 比较法B. 考证法C. 互文法D. 归纳法答案:C9. “训诂学”一词在英文中通常被翻译为?A. ExegeticsB. HermeneuticsC. PhilologyD. Lexicography答案:C10.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意义?A. 传承文化B. 促进交流C. 解决争议D. 创造新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ABC)A. 古代文献B. 古代词汇C. 古代语法D. 古代书法12. 下列哪些属于训诂学的研究目的?(ABD)A. 理解古代文献B. 传承文化遗产C. 提高文学素养D. 解决文献中的疑难问题13. 训诂学中的“六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ABCF)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E. 转注F. 假借14.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BC)A. 音韵比较B. 字形分析C. 文献考证D. 数理统计15.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D)A. 古籍整理B. 文化传承C. 商业广告D. 法律解释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训诂学》串讲题完整版

《训诂学》串讲题完整版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 隈:躲在。

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 :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 :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 :尔雅注 6.服虔 :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 :论语正义 尔雅义疏 孝经正义 8.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单项选择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 □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 顾炎武 ×. 戴震 ×. 段玉裁 ×. 王念孙 □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许慎 ×. 梅膺祚 √. 段玉裁 ×. 戴震 □ 《墨子间诂》属于 ×. 传注 ×. 章句 ×. 义疏 √. 集解 □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集解》 □ 《尔雅》分为 √.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 ×. 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 《释名》的作者是 ×. 许慎 ×. 段玉裁 √. 刘熙 ×. 黄侃 填空题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训诂题型

训诂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这些题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有的是属于纯粹记忆性的,有的是属于在记忆的基础之上还要适当加以理解和分析的,有的则是侧重于考查自考生的分析能力的。

总之,单项选择题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考试题型,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宽的,语音、语法、词汇都可以包括进来。

但是,由于单项选择题的内容一般难度不大,一般的自考生得分都比较高。

1.“训诂”的主要意思是对( )解释。

①异域方言词语的②对古语的③对古语中的方言词语进行④对一种语言的所有词义进行分析:训诂的主要意思是用语言对语言进行解释。

它是用已知易晓的语言去解释古代未知难释的语言,它包括解释古语和古语的解释。

所以正确答案是②。

而①③范围太小,④范围又太大。

2.《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

”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 )。

①通假字②古今字③异体字④繁简字分析: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古今字往往在形体上多是用加上形傍来进行区别,所以清代王筠称古今字为区别文。

通假字的类别有无本字的假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合称。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②。

3.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 )。

①意义相近②音同或音近③文字形体有联系④文字形体没有联系分析:通假字的类别有无本字的假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而意义相近、文字形体有联系或者文字形体没有联系都不能作为识别通假字的条件。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②。

4.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句中“青春”指( )。

本科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本科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本科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训诂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古代文献B. 古代语言C. 古代文化D. 古代艺术答案:B2. 以下哪部作品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A. 《史记》B. 《说文解字》C. 《论语》D. 《诗经》答案:B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翻译B. 讲解C. 校对D. 创作答案:B4. 训诂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A. 理解古代文化B. 研究古代语言C. 传承古代知识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以下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司马迁C. 许慎D. 王阳明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______的学科。

答案:语言文字2. 训诂学中的“诂”指的是对古代______的解释。

答案:文献3.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4. 训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______和______。

答案:文学作品、历史文献5.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古籍整理、语言教学、文化传承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训诂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上。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字,从而深入挖掘和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训诂学还有助于古籍的整理和校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2. 论述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系。

答案: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训诂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学科,为现代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现代语言学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需要借鉴训诂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古代语言现象。

同时,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也为训诂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工具,促进了训诂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重庆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义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古代文学作品B. 古代汉语字典C. 古代汉语词汇D. 古代汉字字形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词义演变B. 方言研究C. 文字学D. 古代文献校勘答案:B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

A. 解释B. 翻译C. 注释D. 校对答案:A4.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训诂学著作,其作者是()。

A. 许慎B. 郑玄C. 班固D. 扬雄答案:A5. 下列关于训诂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训诂学可以帮助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难词难句B. 训诂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C. 训诂学只研究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无关D. 训诂学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答案:C6. “六书”是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方法,其中“形声”属于哪一类?()。

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答案:D7. 下列哪个词组不是由“六书”中的“会意”方法构成的?()。

A. 江河B. 森林C. 光明D. 信封答案:D8. 在训诂学中,“假借”是指()。

A. 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B. 用一个词的本义代替它的引申义C. 用一个词的引申义代替它的本义D. 用一个词的古义代替它的今义答案:A9. “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它主要解释的是()。

A. 古代方言B. 古代词汇C. 古代地名D. 古代人名答案:B10. 下列关于训诂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训诂学只关注词义的字面解释B. 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深层含义C. 训诂学与现代汉语没有联系D.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书写艺术的学科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文献考证B. 语源分析C. 比较研究D. 实地考察答案:ABC12. 下列属于训诂学研究范畴的有()。

A. 古代汉语词汇的词义演变B. 古代汉语词汇的用法C. 古代汉语词汇的语音变化D. 古代汉语词汇的书写变化答案:ABCD13. 在训诂学中,“通假”是指()。

河北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河北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河北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A. 古代汉语的语音变化B. 古代汉语的词汇意义C.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D.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答案:B2. 下列哪部著作是训诂学的奠基之作?A. 《说文解字》B. 《尔雅》C. 《释名》D. 《广雅》答案:B3.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下列哪部文献中?A. 《周礼》B. 《礼记》C. 《左传》D. 《尚书》答案:A4.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哪个时期的汉语?A. 上古汉语B. 中古汉语C. 近代汉语D. 现代汉语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比较法B. 历史法C. 统计法D. 文献考证法答案:C6.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象形B. 指事C. 形声D. 转注答案:D7. “训诂”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什么?A. 解释古书B. 翻译古文C. 创作古文D. 编纂字典答案:A8. 下列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荀子C. 王充D. 许慎答案:D9. “字林”是指什么?A. 古代的字典B. 古代的字书C. 古代的书法作品D. 古代的字画收藏答案:B10.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A. 古汉语词汇的语源B.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C. 古汉语词汇的用法D. 古汉语词汇的书写规则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文献考证B. 比较分析C. 统计分析D. 语源研究答案:A B D12. 下列哪些文献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资料?A. 《说文解字》B. 《康熙字典》C. 《尔雅》D. 《诗经》答案:A C D13. 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包括哪些?A. 帮助理解古文B. 促进汉字标准化C. 丰富现代汉语词汇D. 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答案:A C D14.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A. 古代汉语的词汇B. 古代汉语的语法C. 古代汉语的语音D. 古代汉语的修辞答案:A B C15. 训诂学对于下列哪些领域有重要意义?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目的。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四川省第三十一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四川使用教材《训诂学》宋子然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套)(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的括号内。

)1.训诂学上“集注”和“补注”分属两类,这是从( 4 )来说的。

①训诂的对象②传注的作者③注疏的内容④注解之间的关系2.《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这里所运用的义训方式是( 2 )。

①同义相训②描述譬况③以狭义释广义④以共名释别名3.《尔雅》一书共有( 2 )。

j①十三卷②十九篇③八卷④十四卷4.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进一步发展,逐渐摆脱( 3 )的附庸地位。

①文学②文字学③经学④史学5.古籍文句在传抄过程中多出了字称为( 2 ) o①错简②衍文③讹字④古今字6.注疏术语“言”和“谓”的关系是( 4 )。

①格式不同,但用法却一样②格式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③格式相同,用法也一样④格式相同,但用法不一样“言”用于:“谓”用于:7.章句之学的长处是( 4 )。

①专讲句段篇的大意②重视寻章摘句③重视词义的解释④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8.《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注:“短兵,刀剑也。

,’王逸认为“兵”是用的( 1 )。

①本义②引申义③假借义④语源义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通训”,专讲( 4 )。

①词的本义②以形索义③会意和形声④转注和假借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个“狱”不是( 3 )的意思。

①打官司②案件③监牢④诉讼11.“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最先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 3 )。

①黄焯②段玉裁③黄侃④马瑞辰12.“甲,乙之也。

”因为“之”是代词,所以含有表示被释词用为( 4 )之意。

①名词②形容词③代词④动词13.《说文·皿部》:“盔,菜也。

2024年汉语言本科-训诂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本科-训诂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本科-训诂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历史上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

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2.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B.《说文》C.《尔雅》D.《释名》3.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词义体系,这一注释工作以《_____》为最早。

4.训诂方法包含的形式有()。

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6.训诂术语“醜”表示()。

A.事物的区别性B.事物的共同性C.事物的相似性D.事物的相对性7.训诂学史上,两汉时期的训诂历史地位如何?8.训诂学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是萌芽期(先秦)、_____(两汉)、保守期(魏至唐)、中落期(宋至明)、复兴期(清)。

9.清代的训诂学_____派的代表是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

10.《说文解字注》11.章炳麟分上古韵部为_____部,黄侃分28部,王力分29部。

12.《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

A.合宜性B.偶然性C.约定性D.通用性E.回授性13.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14.下列人物中为《史记》作过注释的是()。

A.五臣B.萧统C.司马贞D.赵岐15.“训”“诂”合称为“训诂”始于《_____》,是汉代毛亨的著作。

16.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17.“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这一定义来自训诂学家_____。

18.《经典释文》20.下列书籍属于丛书的是()。

A.《初学记》B.《艺文类聚》C.《册府元龟》D.《四库全书》21.我国大型丛书包括()。

A.《四部丛刊》B.《四部备要》C.《永乐大典》D.《册府元龟》E.《四库全书》22.陆德明23.下列著作中,不是俞樾所著的是()。

A.《读书杂志》B.《群经平议》C.《诸子平议》D.《古书疑义举例》24.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全国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古代文献的编纂B. 古代文献的注释和解释C. 古代文献的版本比较D. 古代文献的修复答案:B2. 下列哪部作品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A. 《说文解字》B. 《史记》C. 《资治通鉴》D. 《红楼梦》答案:A3.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音韵学B. 解释词义C. 语法分析D. 文献校对答案:B4. 在训诂学中,“诂”通常指的是什么?A. 对古代文献的注解B. 对古代文献的翻译C. 对古代文献的评论D. 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答案:A5. 以下哪位学者对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 孔子B. 荀子C. 王阳明D. 郑玄答案:D6.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A. 诗歌、散文、小说B. 法律、历史、哲学C. 所有古代文献D. 仅包括经典文献答案:C7. 训诂学中的“注”和“疏”有什么区别?A. “注”是对词义的解释,“疏”是对“注”的进一步解释B. “注”是对文献的校对,“疏”是对文献的评论C. “注”是对文献的评论,“疏”是对文献的校对D. “注”和“疏”没有区别答案:A8.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A. 文献的真伪鉴定B. 文献的版本校对C. 文献的词义解释D. 文献的语法分析答案:A9. 训诂学在现代有什么应用价值?A. 仅供学术研究B. 帮助理解古代文化C. 用于古代文献的修复D. 作为法律判决的依据答案:B10.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研究方法?A. 文献考证B. 词义分析C. 文本对比D. 实验模拟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文献考证B. 词义分析C. 文本对比D. 实验模拟E. 版本校对答案:A B C E12. 训诂学在古代主要服务于哪些领域?A. 文学创作B. 法律解释C. 历史研究D. 哲学讨论E. 政治宣传答案:B C D13. 下列哪些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对象?A. 《诗经》B. 《论语》C. 《左传》D. 《道德经》E. 《红楼梦》答案:A B C D14. 训诂学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包括哪些方面?A. 帮助理解古代词汇B. 帮助理解古代语法C. 帮助理解古代文化背景D. 帮助理解古代社会制度E. 帮助理解古代科学技术答案:A B C D15. 训诂学在现代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古代文献的注释和翻译B. 古代文献的教学和研究C.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处理D. 古代文献的修复和保护E. 古代文献的法律解读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训诂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目的。

王宁《训诂学》复习题

王宁《训诂学》复习题

《训诂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毛诗诂训传》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说文解字》D.《尔雅》2、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A.注释工作B.纂集工作C.考证工作D.编辑工作3、魏晋隋唐时期是〔〕A.训诂的产生期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4、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A.顾炎武B.戴震C.段玉裁D.王念孙5、《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A.许慎B.梅膺祚C.段玉裁D.戴震6、《墨子间诂》属于〔〕A.传注B.章句C.义疏D.集解7、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A.《史记集解》B.《荀子集解》C.《论语集解》D.《春秋左传集解》8、《尔雅》分为〔〕A.十九篇B.二百零九篇C.二百一十六篇D.五百四十篇9、《释名》的作者是〔〕A.许慎B.段玉裁C.X熙D.黄侃二、填空题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2、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的,"训〞是〔"〞〕的.3、《毛诗诂训传笺》的作者是〔〕.4、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6、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7、训诂材料包括:〔〕,跟注释工作相对应;〔〕,跟纂集工作相对应;〔〕,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8、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的名称.9、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等.10、考证专书包括:顾炎武《》;王念孙《》与王引之《》;钱大昕《》与《》;赵翼《》;沈家本《》;李慈铭《》.1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和〔〕.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12、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13、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的理论.14、训诂学三个时期是:〔〕、〔〕、〔〕.15、〔〕、〔〕和训诂学古代合称"小学〞.16、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17、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18、训诂的产生期在〔〕;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19、训诂的萌芽期在〔〕,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20、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出现;训诂X围的扩大;〔〕、〔〕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21、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22、郭璞注《》和《》.23、《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24、〔〕至〔〕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X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25、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的研究. 2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章句》、《章句》、《集注》、《集注》.他兼具汉儒##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27、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X自烈《》、朱谋玮《》、方以智《》、陈士元《》、X存绅《》、李实《》、黄生《》和《》.28、朱谋玮《骈雅》开创了〔〕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的X围,以经史为主,是一部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29、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30、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31、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二曰〔〕,三曰〔〕.32、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二曰〔〕,三曰〔〕.33、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朴安《》、齐佩瑢《》.34、为近代〔〕的独立与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除章太炎、黄侃、胡朴安、齐佩瑢外,还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35、〔〕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与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36、〔〕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37、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类、〔〕类.38、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说明特殊的〔〕;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39、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40、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书的有:《广韵》、《集韵》.41、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42、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论证.43、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44、考证的类型分为:〔〕类和〔〕类.45、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证实类考证多因〔〕不明、〔〕不足、〔〕不详而发疑.46、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违背〔〕、违背〔〕而发疑.47、词存在的两种状态:〔〕状态和〔〕状态.48、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和〔〕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49、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50、随文释义的任务:〔〕、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5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5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比较互证.53、只有〔〕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54、只有〔〕才可以以形索义.55、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系〔〕、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56、推求语源分为〔〕和〔〕两类.57、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58、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59、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三、名词解释1、异言2、道形貌3、注释工作4、纂集工作5、考证工作6、训诂原理7、训诂8、训诂学9、再度注释10、《史记三家注》11、朱熹12、顾炎武13、乾嘉学派14、戴震15、段玉裁16、高邮王氏父子17、章太炎18、黄侃19、传注类注释20、章句类注释21、义疏类注释22、集解类注释23、征引类注释24、音义类注释25、互文26、连文27、变文28、《尔雅》29、《方言》30、《释名》31、《说文解字》32、《经籍籑诂》33、发疑34、取证35、释理36、重文37、异文38、声训39、字40、词41、义42、训43、形训44、声训45、义训46、本字47、本义48、笔意49、笔势50、造意51、实义52、系源53、推源四、翻译题1、《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句读:翻译:2、《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翻译: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句读:翻译: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读:翻译:5、《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句读:翻译:6、《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句读:翻译:7、《烛之武退秦师》:若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读:翻译:8、《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翻译:9、《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句读:翻译:10、《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句读:翻译:五、训诂分析题1、《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2、《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3、《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4、《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5、《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6、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8、《烛之武退秦师》:"若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X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9、《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10、《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11、《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X《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X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絇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12、根据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六、论述题1、"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2、"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题1《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毛《传》:“洒,灑也”。

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答:《说文?水部》:“洒,涤也。

从水,西声。

古文以为灑扫字。

”《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

《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

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2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3谓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

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4犹“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5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6貌“……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

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

彭彭,多貌。

7《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

以,按照,依据。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

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

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

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

“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8《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矮墙,也泛指墙。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

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

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9《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

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

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

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10《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

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

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

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

用作动词,实行王道。

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1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形容家里穷。

”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

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

“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

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1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

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

”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

“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

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

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

“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

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

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13《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

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

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

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1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

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

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

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

用作动词,实行王道。

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5《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句读不对。

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

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

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

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16《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

17《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

”毛《传》:“肃肃,敬也。

”郑《笺》同。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

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

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

《通俗文》:“物不申曰缩。

”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

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

《尔雅?释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

”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

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

”“毕,田网也”。

今按,王说是也。

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

《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

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

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缩”同音。

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

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

训诂分析题《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毛《传》:“洒,灑也”。

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答:《说文?水部》:“洒,涤也。

从水,西声。

古文以为灑扫字。

”《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

《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

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

“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谓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