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古学分析题

合集下载

训诂学自考考试题型及答案

训诂学自考考试题型及答案

训诂学自考考试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 文字的形、音、义

B. 古代文化

C. 古代文学

D. 古代历史

答案:A

2.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训诂学研究的经典文献?

A. 《说文解字》

B. 《尔雅》

C. 《诗经》

D. 《道德经》

答案:D

3. 训诂学中的“形训”是指什么?

A. 解释字的本义

B. 解释字的引申义

C. 解释字的形态变化

D. 解释字的音变

答案:C

4.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下列哪部文献中?

A. 《周礼》

B. 《左传》

C. 《礼记》

D. 《论语》

答案:B

5.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

A. 比较法

B. 历史法

C. 系统法

D. 直观法

答案:D

6. “六书”中的“转注”是指什么?

A. 同源词

B. 同音词

C. 同义词

D. 形声字

答案:C

7. “以形索义”是训诂学中的哪种方法?

A. 声训

B. 形训

C. 义训

D. 音训

答案:B

8. 下列哪项不是《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

A. 按部首排列

B. 按笔画数排列

C. 按字义排列

D. 按音序排列

答案:C

9. “训诂学”一词是由谁提出的?

A. 许慎

B. 郑玄

C. 班固

D. 扬雄

答案:A

10.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

A. 字词的形、音、义

B. 古代文献的校勘

C. 古代文献的翻译

D. 古代文献的注释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1.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BCD)

A. 比较法

B. 历史法

C. 系统法

D. 文献考证法

12. 下列哪些属于训诂学研究的经典文献?(ABD)

A. 《说文解字》

训诂学成教答案

训诂学成教答案

训诂学导学测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3“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可爱。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怨天寒。可怜:值得怜悯。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

7现在沿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给我国七八万种的古籍进行分类。

8“拉萨”来自藏语,是“圣地”的意思。

9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10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滕王阁序》),“宇宙”指空间和时间

11、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2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骃的《史记集解》二、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3《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编撰《说文解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记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

14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15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16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解答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

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

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

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

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

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

三、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

A. 字义分析

B. 文体研究

C. 句义理解

D. 词汇演变

答案:B. 文体研究

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

A. 类比推理

B. 逻辑推演

C. 语音变化

D. 社会变迁

答案:C. 语音变化

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

A. 同音字误写

B. 不同音字误写

C. 新造字代替旧字

D. 习惯用法

训诂学论述题2

训诂学论述题2

1.

训)?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如刀刃的刃,象刀有刃,休息的休,从人从木。注意的问题:①利用对应说文和古文字,因为说文是以形索义的专书,它对一万多个汉字的本义做了归纳,并且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因为古文字出现的时代比说文的小篆要早,字形更能反映本义,纠正说文的不足,如“为人民服务”的“为”字,许慎说本义是母猴,这个解释是错误的,甲骨文的“为”字是用手牵头大象,字的本义是手牵大象帮助人们劳作,这就纠正了说文。②分清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在以形索意时应依据笔意,不能依据笔势。如甲骨文的“为”字就是笔意,而小篆的“为”字就是笔势。③防止望文生训。如“游子不顾反”中的“顾”就是归返、回来的意思,而不理解为“念,想”。

2.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音义的结合最初是偶定性。音和义一旦结合

便具有约定性,如大家

用“风”字来表示刮

风这种现象,就不能再

用其它字来表现。③音

义关系的回授性。在最

早结合的基础上产生

的同源词根与根有音

近义通的关系。如间,

本义是缝隙,引申出中

间,后产生了同源词

涧,本义是两山之间的

水。音与涧就是音近义

通的关系。④音义关系

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

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会

有不同的变体,在音义

关系上有脉络可寻。如

《方言》记载“蝇”在

齐鲁一带称为“羊”,

是一种转语。⑤音义关

系的类聚性。音近义通

的关系不局限于某一

两个词,而是具有普遍

特性。如“攸”声的字

(词)多含有长的意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分析题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分析题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教材第1页---2页)

答: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思考,他们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说法。如《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个时期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主要依据是文献的记载。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教材第3页---4页)

答: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用部首编排单字的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教材第5页---6页)

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由郑樵率先提出,而后经过戴侗等人的传承和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组织严密的汉字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即基本部件)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这种理论还认为,在字与字的产生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次第相生的关系,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另一些字是在这些字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符合现代系统论的思想,从而把汉字结构理论推向了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高度。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汉字系统,比现代学者使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汉字早了七百多年。这在汉字学史乃至语言学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训诂学复习题

训诂学复习题

一、填空。

1,章炳麟著《文始》,是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的一项较全面的尝试。

2,我国的训诂学在古文献正文中,最常见的是解释词语。

3,注书叫“笺”。

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疏两类。

5,《广雅疏证》的作者是清代王念孙。

6,《故训汇纂》是收集传统故训最为完备的资料大汇编。

7,《助字辨略》为我国的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9,杂考笔记中的训诂,从汉代就已出现。最早的一部就是后汉班固所撰《白虎通义》。10,黄侃著《说文同文》,王力著《同源字典》。

11,训诂体式的四类,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12,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注疏分为补注和集注。

13,自注分类中的“自明宗旨、区分纲目”都创自司马迁。

14,义疏和经注,原来也是分行的,南北宋之间才开始合刻在一起。

15,《经籍zuan诂》由清代阮元主编。

16,《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著作。

17,《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18,声训到了晋代,又出现声旁兼表字义说。

19,《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中的“武”字是由“止、戈”变形的,“戈”中的“丿”变形成了“丶”。

20,新训诂学在20世纪初就已诞生,它的开路人就是章黄学派的黄侃。

21,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22,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又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

23,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更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

24,有些书有注,有音义,又有疏。

25,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以《尔雅》为最古。

26,古代的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字句,叫做“互文”。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25)

1.义训: 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有别于音训及形训。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古书中的注解和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何谓义训?

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义训历史悠久,如《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左传》“龙,水物也。”

义训这种方法的产生是训诂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汉字三要素而论,还是从词的形、音、义说起,意义都是其核心内容。声音是内在形式,但开始与义的关系却是偶然的,且声随义转;形是其外在形式,即语言外壳,因此段玉裁指出:“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形训和声训都是借助于词义的载体来解释词的。如上所论,形训和声训都是有局限的。

2.貌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题:

请解释"训诂学"的含义,并简要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历史。

答案: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校勘、解释和注释的学科。它以系统地考

察古代文献的真实、求证文献的形态、印刷、书写特征、字义变迁和

古文的语法、修辞为主要内容,旨在从历史文献中还原原始和准确的

意义。

训诂学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古代儒家经典的解释和注释活动。在周代以前,主要依据口头传承进行解读,但秦汉之后,中国开

始出现大量的重要文献记录。古代学者开始使用校勘和整理这些文献,使之更加准确和可靠。公元3世纪左右,一个以《毛诗》和《尚书》

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兴起,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到了南北朝时期,训诂学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校勘、释义、词源、字表等学术方法为基础的训诂学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训

诂学的意义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

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题:

请列举几个著名的训诂学家及其重要贡献。

答案:

1. 刘向(公元前77年-6年):刘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从事

训诂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文解字注》一书的编纂,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释义,奠定了后世训诂学的基础。

2. 王先谦(1577-1647年):王先谦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训诂学家。

他主要是研究《诗经》和《毛诗》的校勘。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

研究和注释评论,对《诗经》的真实性和恢复原貌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马中锡(1845-1918年):马中锡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著名

学者,对《说文解字注》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勘,同时对古代文献

的研究和词义考证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自考训诂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考训诂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考训诂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训诂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

A. 《说文解字》

B. 《尔雅》

C. 《训诂学发微》

D. 《周礼》

答案:C

2.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

A. 词义的演变

A. 汉字的结构

C. 古籍的校对

D. 文献的注释

答案:B

3. “六书”指的是什么?

A. 六种古代书法

B. 六种古代文学作品

C. 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

D. 六种古代注解方法

答案:C

4. 下列哪位学者不是训诂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A. 王念孙

B. 段玉裁

C. 郑玄

D. 朱熹

答案:D

5. “训诂”一词在训诂学中的含义是什么?

A. 解释古籍

B. 翻译古文

C. 校对古籍

D. 创作古文

答案:A

6.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 研究对象不同

B. 研究方法不同

C. 研究目的不同

D. 研究时代不同

答案:A

7.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A. 音韵比较

B. 字形分析

C. 文献考证

D. 逻辑推理

答案:D

8. “以经注经”是训诂学中的哪种方法?

A. 比较法

B. 考证法

C. 互文法

D. 归纳法

答案:C

9. “训诂学”一词在英文中通常被翻译为?

A. Exegetics

B. Hermeneutics

C. Philology

D. Lexicography

答案:C

10.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意义?

A. 传承文化

B. 促进交流

C. 解决争议

D. 创造新词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ABC)

A. 古代文献

B. 古代词汇

《训诂学》串讲题完整版

《训诂学》串讲题完整版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 :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 :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 :尔雅注 6.服虔 :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 :论语正义 尔雅义疏 孝经正义 8.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单项选择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 □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 顾炎武 ×. 戴震 ×. 段玉裁 ×. 王念孙 □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许慎 ×. 梅膺祚 √. 段玉裁 ×. 戴震 □ 《墨子间诂》属于 ×. 传注 ×. 章句 ×. 义疏 √. 集解 □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集解》 □ 《尔雅》分为 √.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 ×. 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 《释名》的作者是 ×. 许慎 ×. 段玉裁 √. 刘熙 ×. 黄侃 填空题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9.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10.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11.《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12.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3.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14.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15.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16.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17.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2018、2019年训诂学名词解释、简单、论述题汇总(逢考必过)

2018、2019年训诂学名词解释、简单、论述题汇总(逢考必过)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4 貌“……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5 谓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6曰(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后面,它的作用是释义,同时用来分辨同义的细微差别。

7 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8 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9.言:一般是用來串講大意,闡發被解釋詞語的內在含義的。大致相當於“就是說”。

10、读为(读曰):又称““破字”,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

11、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作”。

12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13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14转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语音有转变的词。

15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新书·耳痹篇》:“子胥发郁冒忿,辅阖闾而行大虐。”案:胃当作胃,胃与溃通。《说文》喟或体作口贵,是胃可通作溃也。《说文》:“溃,漏也,亦决也。”溃忿者,谓发泄其忿如水之横溃也。与发郁相对为文。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亻

京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

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

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

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

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

训诂题型

训诂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这些题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有的是属于纯粹记忆性的,有的是属于在记忆的基础之上还要适当加以理解和分析的,有的则是侧重于考查自考生的分析能力的。总之,单项选择题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考试题型,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宽的,语音、语法、词汇都可以包括进来。但是,由于单项选择题的内容一般难度不大,一般的自考生得分都比较高。

1.“训诂”的主要意思是对( )解释。

①异域方言词语的

②对古语的

③对古语中的方言词语进行

④对一种语言的所有词义进行

分析:训诂的主要意思是用语言对语言进行解释。它是用已知易晓的语言去解释古代未知难释的语言,它包括解释古语和古语的解释。所以正确答案是②。而①③范围太小,④范围又太大。

2.《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 )。

①通假字

②古今字

③异体字

④繁简字

分析: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古今字往往在形体上多是用加上形傍来进行区别,所以清代王筠称古今字为区别文。通假字的类别有无本字的假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现多称为“通假”。)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合称。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②。

3.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 )。

①意义相近

②音同或音近

③文字形体有联系

④文字形体没有联系

分析:通假字的类别有无本字的假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现多称为“通假”。)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相近、文字形体有联系或者文字形体没有联系都不能作为识别通假字的条件。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②。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百题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永选第一章

1.什么是“训诂”? 2.传统小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

3.什么是形训? 4.试论述形训的理据。

5.形训为什么要求文献参证? 6.什么是声训?

7.声训的理据是什么? 8.古代声训有哪些类型?

9.简述声训的作用。 10.什么是同源词?

11.什么是转语? 12.什么是直训?直训的理据是什么?

13.直训的类型有哪些? 14.同义词释义有哪几种情况?

15.试论述义界法释义的基本方法。 16.训诂学中的“反训”是怎样形成的?

17.什么是境训? 18.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各包括哪些因素?

第三章

19.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有哪几类? 20.“笺”的特点是什么?

21.“诠”的特点是什么? 22.章句的特点是什么?

23.义疏的特点是什么? 24.正义与义疏有什么不同?

25.集解的特点是什么? 26.补注的特点是什么?

27.以“校”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8.以“疏证”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

29.什么是正文体训诂?30.正文体训诂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31.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32.属于汇释群书的训诂著作主要有哪些?

33.简要介绍《经典释文》的内容体例。 34.训诂术语“曰、为”用法上有什么特点?35.“谓之”的用法有哪些? 36.“谓”与“言”的相同用法有哪些?

37.“谓”与“言”的不同用法有哪些? 38.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什么?

39.“之言、之为言”用法有什么特点?40.“属”和“别”作用各是什么?

41.“辞”和“词”含义是什么? 42.“读为、读曰”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专题训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训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训练】⽂⾔⽂概括分析题(重点⾼中适⽤)

专题五⽂⾔⽂概括分析题(重点⾼中适⽤作业)

⼀、对点练(每⼩题3分)

1.⽐对下⾯的原⽂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彭)时欲推恩,(李)贤谓⼀年不宜再赦。时⽈:“⾮赦也,宜⾏优⽼典。朝⾂⽗母七⼗与诰敕,百姓⼋⼗给冠带,是‘⽼吾⽼以及⼈之⽼’也。”贤称善,即奏⾏之。门达构贤,帝惑之,⽈:“去贤,⾏专⽤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直之。且⽈:“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献珍珠宝⽯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其弊,以惠⼩民。”帝优诏褒纳。畿辅、⼭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贵,请发仓储五⼗万⽯平粜。并从之。

选项:彭时关⼼百姓,体恤民⽣。他向皇上建议实⾏优待⽼⼈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除弊端等⼀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对: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他向皇上建议实⾏优待⽼⼈的制度”分析错误,⽂意是,彭时想建议皇上实⾏这种制度,却遭到李贤的反对,两⼈⼀番争议后,李贤觉得可以实⾏,就上奏建议实⾏优待⽼⼈的制度。

参考译⽂:

慈寿皇太后加尊号,下诏布告天下。彭时想请皇上实施⼤赦,李贤说⼀年之内不宜两次⼤赦。彭时说:“不是要⼤赦,应该推⾏优待⽼⼈的制度。朝廷⼤⾂的⽗母,七⼗岁以上的应给予诰敕,百姓⼋⼗岁以上的给予冠带,这才是‘⽼吾⽼以及⼈之⽼’。”李贤很赞赏(他的想法),⽴即上奏建议实⾏。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将专门任⽤彭时。”有⼈传出这句话,彭时惊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四川省第三十一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四川使用教材《训诂学》宋子然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1套)(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的括号内。)

1.训诂学上“集注”和“补注”分属两类,这是从( 4 )来说的。

①训诂的对象②传注的作者

③注疏的内容④注解之间的关系

2.《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这里所运用的义训方式是( 2 )。

①同义相训②描述譬况

③以狭义释广义④以共名释别名

3.《尔雅》一书共有( 2 )。 j

①十三卷②十九篇③八卷④十四卷

4.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进一步发展,逐渐摆脱( 3 )的附庸地位。

①文学②文字学③经学④史学

5.古籍文句在传抄过程中多出了字称为( 2 ) o

①错简②衍文③讹字④古今字

6.注疏术语“言”和“谓”的关系是( 4 )。

①格式不同,但用法却一样②格式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

③格式相同,用法也一样④格式相同,但用法不一样

“言”用于:

“谓”用于:

7.章句之学的长处是( 4 )。

①专讲句段篇的大意②重视寻章摘句

③重视词义的解释④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8.《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注:“短兵,刀剑也。,’王逸认为“兵”是用的( 1 )。

①本义②引申义③假借义④语源义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通训”,专讲( 4 )。

①词的本义②以形索义③会意和形声④转注和假借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狱”不是( 3 )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题

1《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答:《说文?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2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3谓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4犹“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5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6貌“……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

7《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8《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9《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10《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

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1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1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13《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1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