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古诗鉴赏1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部编版)课外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部编版)课外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
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课件
展示古代诗人 的豪放不羁
振奋人心
展现作者对人 生的豁达
豪情十足
《将进酒》的艺 术特点
《将进酒》描写了作者欢快的心情和豪迈的气息,展现了 对人生的豁达和豪情。该诗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豪放不羁 的一面,鼓舞人心,激励读者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挑战。
● 03
第3章 古诗学习的意义
古诗对人格修养的影响
古诗在陶冶情操、熏陶心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古 诗,人们能够修身养性,提高人格素质。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和智慧也能对个人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古诗对人格修养的影响
陶冶情操
熏陶心灵
哲理和智慧
积极引导成长
修身养性
提高人格素质
01 音韵美
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
02 形象感
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03
古诗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优美语言
培养审美能力
深刻内涵
提升审美情趣 加强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对传统文化 的传承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传承中华 文化。了解古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 确的历史文化观,推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
● 06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古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瑰宝
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提升 人文素养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对思维和情感发 展有影响
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
古诗学习的未来 发展
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古诗学习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 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古 诗学习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支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贡献力量。
古诗诵读比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合集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注释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⑵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⑶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⑷遗(wèi):赠送,赠与。
⑸馨(xīn)香:香气。
盈:充盈,充积。
⑹致:送到。
⑺贵:珍贵。
⑻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赏析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
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整首诗围绕着“但感别经时”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1.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说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你能断定是哪一句吗?简单说明一下理由。
答:“馨香盈怀袖”。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2.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10首】
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10首】1.简单的诗经名篇赏析桃夭佚名〔先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雅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他会不会娶我?”你这样温柔地等待,夏蝉唱完了,秋雁飞过了,终于在某个雪后的黄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边与父兄们说着要紧的话,每一言你都隔窗听见了,心儿如一活蹦乱跳的小鹿,你有些担心,它会脱腔而走。
一桩美满的婚姻终于在那个雪夜瓜落蒂熟。
又是桃花灼灼而开,明艳的少女就要出嫁。
祝福吧,她带着着美好的祝福开始新的生活。
从此以后,她将成为贤妻,成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至今看去仍旧图画一般,不曾丝毫褪色,不曾减弱当初馥郁的芳馨。
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种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犹听到那古乐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对遥远春天最真切的爱慕。
高中语文人教版目录
高中语文人教版目录第一章《古诗文赏析》1. 《古文观止》2. 《文言文阅读》3. 《古诗词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学作品欣赏》2. 《新闻报道阅读》3. 《科技文献阅读》第三章《修辞与写作》1. 《修辞手法分析》2. 《写作技巧与方法》3. 《议论文写作》第四章《古代文学名篇》1. 《红楼梦》2. 《水浒传》3. 《西游记》第五章《中国古代诗歌》1. 《唐诗宋词鉴赏》2. 《古诗格律与写作》3. 《古诗文化背景解读》第六章《现当代文学名著》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 《围城》3. 《活着》第七章《语言与社会》1. 《语言规范与修辞效果》2. 《方言与方言文化》3. 《语言与社会发展》第八章《文化与传统》1. 《经典文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2. 《文化碰撞与融合》3.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九章《文学批评与鉴赏》1. 《文学批评流派与理论》2. 《文学作品评析与解读》3. 《评价标准与鉴赏技巧》第十章《写作指导与实践》1. 《写作技巧与审题方法》2. 《写作素材与构思方法》3. 《写作实践与表达灵感》第十一章《高考语文备考指南》1. 《高考语文考试内容与要求》2. 《应试技巧与答题技巧》3. 《模拟考试与复习方法》本教材按照高中语文人教版的标准编写而成。
通过对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修辞与写作、古代文学名篇、中国古代诗歌、现当代文学名著、语言与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学批评与鉴赏、写作指导与实践以及高考语文备考指南等方面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中的内容既包括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唐诗宋词》,也包括了现代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活着》。
同时,还涵盖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学批评与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规范应用、方言与方言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
此外,在写作方面,教材也给予了学生写作指导与实践的内容,包括写作技巧与审题方法、写作素材与构思方法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3.第三章 正衬-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
第三章正衬-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手法简介】一.正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这就正面描写了天姥山之高。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既超过了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这就第一次正衬了天姥山之高。
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就又一次正衬了天姥山之高。
于是,这里就以“五岳”、“赤城”和“天台山”正衬了天姥山之高。
二.在正衬手法中,除了以高衬高、以远衬远、以大衬大等一般正衬手法外,还包括以乐景正衬乐情手法和以哀景正衬哀情手法。
如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诗歌前二言也,描写了春和景明、风轻云淡、傍花随柳、柔梢披风的春日丽景,如此一来,就以此正衬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后二言也,描述了宾主话别之后,诗人不胜酒力,于是酣眠睡去。
一觉醒来,已是薄暮冥冥,俯视楼下,不知何时,天气已变,但见天色暗沉,细雨绵绵,江面笼罩在一片迷蒙中,而那两岸青山红叶,也已沉浸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更是早已不知驶向何方了。
此二联也,就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了离情别绪。
【高考链接】(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1、选择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句。
选项:A:李白B:杜甫C:苏轼D:苏辙答案: 【苏轼】2、选择题:()是我国古代诗人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
选项:A:杜甫B:陆游C:白居易D:陶渊明答案: 【陆游】3、选择题:南宋著名诗人()一再推崇杜甫的诗为“诗史”。
选项:A:范成大B:杨万里C:朱熹D:陆九渊答案: 【杨万里】4、选择题:下列诗句,不是杜甫创作的是()。
选项: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选择题:杜甫的《登高》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选项:A:春B:夏C:秋D:冬答案: 【秋】1、选择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选项:A:欧阳修B:周邦彦C:柳永D:范仲淹答案: 【柳永】2、选择题: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中“红衰翠减”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选项:A:比喻B:拟人C:借代D:夸张答案: 【借代】3、选择题:范仲淹的《渔家傲》用一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选项:A:异B:秋C:无D:泪答案: 【异】4、选择题: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
选项:A:高适B:王昌龄C:王之涣D:岑参答案: 【王昌龄】5、选择题:下列诗句,不是王昌龄创作的是()选项:A: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答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选择题:《诗经》共有()篇。
选项:A:300B:305C:108D:72答案: 【305】2、选择题:《蒹葭》选自“国风”中的()。
选项:A:齐风B:秦风C:陈风D:郑风答案: 【秦风】3、选择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选项:A:赋B:比C:兴D:对偶答案: 【兴】4、选择题:《湘夫人》选自()。
【南方新中考】(梅州)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检测复习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
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 )A.桑树和麻树 B.植物C.农事 D.吃的和穿的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
【步步高】高考语文 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提分专练一课件
二、答题 因题答题 主要是依据不同的能力要求组织成合乎要求的语言形式。或 用原句词语,或用自己的语言,或用原句词语加自己的语言 连缀而成。或意译,或概括,或扩展描述。种种不同回答方 式,要因题择用。不可把概括当翻译,“提取”要用自己的 语言。 理解文意题设题灵活,答题无固定模式,这是极重要的一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 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 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这首咏物词咏的是什么事物?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解析 “呢喃”点出了燕子的声音特点,“归画梁”点出 了燕子的居住特点。其他如“蹴水忙”“体态狂”非燕子 的本质特点,不可过度答题。
答案 (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表达了作者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 惘之情。细节有: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 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 上玉珮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是自己弄错了。
2.(2011·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现场增分指导
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 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4 分)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的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 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 宜昌之西。
古诗鉴赏指导课程设计
古诗鉴赏指导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文,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古诗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学生能够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古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古诗的鉴赏和解读。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3.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科目下的古诗鉴赏指导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文学鉴赏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基本知识回顾:包括古诗的韵律、节奏、格式等基本要素,通过复习加强学生对古诗结构的理解。
教材章节:《古诗基础》2. 古诗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古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以《静夜思》、《登鹳雀楼》为例进行详细解析。
教材章节:《古诗鉴赏方法》3. 著名诗人作品欣赏:选取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诗人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欣赏。
教材章节:《诗人与作品》4.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材章节:《小组合作探究》5. 创作与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以身边的事物为题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教材章节:《古诗创作与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古诗基本知识回顾,鉴赏方法指导。
福建省中职语文对口升学总复习课件:第三章阅读与欣赏(古诗文阅读)课件48张
方法技巧
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技巧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 地方。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 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 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 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 前面一般要断开。 4.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 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及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 好。
“阅读与欣赏(古诗文阅读)”部分考查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
内容类别
能力要求 A(识记) B(理解)
阅读与欣赏 (现代文阅
读)
B(理解)
C(分析综合 ) B(理解)
B(理解)
考试要点与要求
准确判断文言诗文句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为”“以”“其”)的含义和用法
13
第二节
文言实词与虚词
14
例题精讲
1.(2020年福建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 B.以为轮 C.故木受绳则直 D.知明而行无过 【参考答案】C 【指点迷津】A项,有,通“又”。B项,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D项,知,通“智”,智慧。 2.(2020年福建学考真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其曲中规规:圆规 C.不复挺者挺:直 D.金就砺则利 金:黄金 【参考答案】D 【指点迷津】D项,“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四年级上册第10课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四年级上册第10课一、《暮江吟》1.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 诗句解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平铺。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这句诗的意思是:夕阳西下,阳光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4. 问题思考(1)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爱的?答案:因为在这一天,诗人看到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以及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露珠和形如弯弓的新月,这些美景让诗人感到无比喜爱和愉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题西林壁》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变幻多姿的样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必然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3. 诗句解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4. 问题思考(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答案:诗人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多个角度来观察庐山的。
八年级上册(部编)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龟虽寿》课件共52张
神龟、腾蛇 为喻 老骥、暮年 自况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继续奋斗
呼 应
延年益寿
千里之志,建筑在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
写法上: 先比喻后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发奋图强,老当益壮 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势!
当堂检测
• 1、这是一首__抒__怀__言__志__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 ___作__者__达_观__、__积__极_的__人__生__态_度__和__发__奋_图__强__的__奋_斗__精__神__。
合作交流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 为土灰。”?
•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 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 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 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 的自然规律有苏醒的认识,这在在迷信猖獗 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2、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精神气势?
哲学思想?
• 体现辩证的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 人总是要死的,但在有限的生命里,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5、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
暮而低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
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
乐观奋发,发奋图强,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6、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 配乐完整,画龙点晴。
7、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本诗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 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 神。
神龟、腾蛇 为喻 老骥、暮年 自况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继续奋斗 呼 应
延年益寿
千里之志,建筑在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
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四首》(第九周)春夜洛城闻笛-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学习中是否体验过被古诗词中的意境所吸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2)古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举例:《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境描绘。
(3)课后思考题的解答:针对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举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课后思考题:“试分析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四首》(第九周)春夜洛城闻笛-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四首》(第九周)春夜洛城闻笛,选自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本章节内容包括以下四首古诗:1.《春夜洛城闻笛》;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4.《登高》。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四首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赏析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结合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学价值,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一诗体专攻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二要懂得古诗的语言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
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第三章唐宋诗
2.精妙的构思 构思精妙,结构严谨。诗以时间为序,从月升 写到月落;诗以“月”为主线,将“春”、 “江”、“花”、“月”、“夜”五个字贯穿起 来,并把逼真的景物描绘和丰富的联想有机结合 起来,从而使无限的时空和人世间的情事景物集 于尺幅之中,营造出精美
绝伦的艺术境界,正如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 所说:“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 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 绪。”
4.精美的语言 此诗语言优美流畅,韵律自然流转。每四句换 一韵,平仄互押,宛转流利,浓富民歌意味。它 不是急管繁弦,也不是低徊哀怨,而是哀伤中有 希望,叹息中有轻盈,有一种小夜曲、梦幻曲式 的含蓄和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此诗不用典故, 不刻意雕琢,但精美凝练,清丽自然。“春江潮 水
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 拂还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都是广为 传诵的名句。
月夜春江花林的画卷;中间八句侧重写面对自然 美景而产生的对字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深沉 思考;末二十句主要写花月春宵游子思妇的离情 别绪。全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激赏和留恋,也有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慨叹,更有对男女离别相思 的伤感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字里行间,隐约透 露出一种盛世气象和充满活力的时代风貌。
都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从诗歌本 身来看,唐以前的诗歌既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经 验和教训,也为唐诗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唐诗的发展 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丰富的素材,而唐代一 批批优秀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杰出的艺
术创造力,将可能变成了现实,创造了我国诗歌 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应征为从事。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 二人欢饮“食鲜疾动”而去世。孟浩然是盛唐山 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隐居和漫游 中度过,故山水田园是其诗歌最主要的内容。但 他一生又未忘怀世事,渴求人仕,故其诗中时常 流露出仕与隐的思想矛盾。在唐代诗人中,开山 水田园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中考在线
2. 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C)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同时欣欣 向荣的奇树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 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 三、四两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 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 五、六两句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美丽,那样芬芳,无奈相隔的路 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 着实令人惋惜。 D. 七、八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 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E. 整首诗围绕着“庭中有奇树”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 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诗歌赏析
主
旨
点
作者借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
拨
经历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
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歌赏析
诗
歌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风
鉴 赏
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接着以冰霜
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
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
【点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千古名句, 笔力遒劲,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 气概,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赠从弟(其二)
释
亭亭①山上松,瑟瑟②谷中风。
风声一何③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④,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诗歌理解
【注释】 1.亭亭:挺拔的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步步高】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1 形象鉴赏题
题型一形象鉴赏题——杏花·春雨·堤柳大漠·狼烟·塞草常见的古诗形象知识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1.(2013· 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 年歧路, 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 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阆苑”指传说中神仙 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①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 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 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夜榜:夜航。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 怨。”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提示
如同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需要积累一样, 古诗常见的
思想感情类型也需要积累,如怀古诗的借古讽今,山水田园 诗的热爱自然、恬淡闲适;又如羁旅之愁、壮志难酬、离情 别绪等。 古诗抒情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抒情; 一种是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人或史)抒情等。
2.你是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的?你觉得在理解、 分析古诗 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挚
[注]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 醉梦, 六月凉秋。 【注】 分析。 按锦瑟佳人劝酒, 卷朱帘齐按凉州 。 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凉州:即凉州曲。本为唐天宝年间乐曲。 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在写景, 但表达感情有所不同, 试作
答案 前三句写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后三句写相 逢不久后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 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 两童子在下棋,于是臵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
(1)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
《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情,同时也有一丝自身的伤感与喟叹。
(2)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湖山的优美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 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 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 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 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一丝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问题三 现场答案
就句析句,未有联系主旨意识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剖析
该答案对第三句的分析不错, 对第四句的分析显然离
题了。因为该诗的主旨是“客至”,虽说单从第四句看有那 么点考生分析的意思,但从该诗主旨看,未免离题太远了, 缺少紧扣主旨分析的意识。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参考答案 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 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青苔黄叶 满贫家”表明平时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 至而喜。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魏夫人[注]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红杏花。 犹未归。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走。三见柳绵飞,离人
【注】 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 颇负盛名。 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 说是“本朝妇人能文 者, 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词林纪事》 卷十九引)。 陈廷焯评魏夫人词云:“情景兼到,颇有周、柳 (周邦彦、 柳永)笔意。”请从词中饶有情韵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处, 赏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①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 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 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抓住小注中的提示, 同时抓
住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语句: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 华。 ”写出了诗人与远道来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加快往事的高兴和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 花。 ”将诗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 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 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②
答案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诗人在长期为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 隐居田园的
机会, 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 故 言“不怨”。 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 字里行间隐含 贬居时的强欢强乐。 诗中“幸”是含着抑郁的笑, “闲依”包 含着闲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示例三:词人时常徜徉溪边,见三年(多年)柳絮纷飞,很自 然会回忆折柳赠别的情景。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 隐然流于言外。“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 便化实为虚了,这里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
【趁热打铁】 1.(2012·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 花
[注]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 (选自 《御选历代诗余》 卷二十五)
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 玉花:喻雪花。
学案 10
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学案略语】 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 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考对此的考查有了变化:从分析的对象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联片,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 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 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 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在 二轮复习中, 考生不仅要强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更要 适应考查的各种变化, 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 感情。
答案 (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 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 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 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 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 贾
剖析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分析, 必须结合语言分析, 该答案能抓住“欲扫”“贫”
等词语来分析情感,非常好。只是在抓住显性情语(“贫”字) 的同时,也要抓住隐性情语,甚至较含蓄的写景语言分析。如 本句中的“青苔”“黄叶”,院子里长满了青苔,落满了黄叶, 这不是描述其家的贫穷,而是隐指平时少有人来,透露出平时 的寂寞,在此情景下有人不远千里而至能不惊喜吗?可惜该答 案未能在此展开深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问题反思 1.你已积累好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了吗?你知道古诗常见的 抒情方式有哪些?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自我诊断”第 4题整体打包,分析笼统剖析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分析分析,分开而析。原题要求分析三、四两句,
宜将三、四两句各自分析,这样的分析才真叫“分析”。 该答案只是整体说明,显得分析笼统。另外,后一种情感 分析不准。
问题二 现场答案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未能抓住隐性语言分析,致使漏掉答题要点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解析
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 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
钓翁的生活描写体现出来的。 “茅舍竹篱”写钓翁生活简朴, 生活虽简朴,却有“欢笑” ,更通过“缩鳊圆鲫入轻笼”这一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细节表现了钓翁生活中的欢乐,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 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呢?
提示 把握的一般路子是抓住诗题、内容中的“情语”, 再分析诗中的形象等。一般考生存在的问题有分析不准、 不全,开掘不深或简单比附等。 解决的途径主要是:结合诗中语言,认真分析、揣摩,在 平时训练中多积累、多感悟。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问题剖析】 问题一 现场答案
答案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 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①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陶
安②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 ①江州:今江西九江。②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内涵。 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 词含七情。 ”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 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 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