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在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社会不断发生改变,教育改革也应运而生。

2016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并于2017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此次标准的出台,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得到更新:从传统教育,走向强调习得,从几百年繁杂科目,向学科融合转换,从单一专业和理论体系,走向多学科的跨学科教学,从重视储备知识记忆,向重视创新能力发展看齐。

首先,标准2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基础,把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习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标准2以“历史社会学习”为基本思路,把涵盖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融入日常的课程设置当中,把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融为一体,把课程内容以历史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

其次,标准2强调课程关联性,即历史社会学科之间有着相互关联的内容。

引进相关历史、社会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及趋势,打开历史社会学习的视角,拓宽学生视野,把学习范围扩宽到某种全面的方面,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系统的研究各素以及其发展的联系。

此外,标准2还强调加强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教育,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和坚定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课题纳入任务,并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实施。

学生需要研究和体验社会不同领域的实例,通过对比分析,学习不同的价值观,从而认识和恪守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标准2强调建立社会参与的课程标准,加强历史社会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社会学习时,能够与现实社会有着深入的联系。

社会参与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历史发展讲解,或借助课堂游戏、历史社会模拟等实践锻炼,让学生学习发展历史社会的规律,懂得和把握历史机遇,认识历史遵循的因果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创新思维等良好的习惯与习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解读历史与社会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社会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HSST2)是美国国家历史标准的核心部分,它由美国历史学会和社会学会制定,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研究和学习框架。

本文就HSST2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的认识。

首先,HSST2包括四个主要的部分,即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史料研究和历史与社会分析。

历史研究部分内容包括对世界史的了解、文化史的了解、民族史的了解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研究范围。

社会研究部分内容包括对社会分层结构、政治体系、社会文化、社会状况、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变化。

史料研究部分内容包括对现存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了收集、整理、记录和评估历史史料的能力。

最后是历史与社会分析,它学习如何将历史和社会的概念、事实和观念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以历史分析的视角解读社会的能力。

同时,HSST2还介绍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深度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HSST2强调采用“大规模或复杂事件”分析方法,即考虑多个因素,从多种角度思考或分析一个问题,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此外,HSST2还强调采用“史实与历史框架”结合的方法,将历史事件从史实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

最后,HSST2还为学生提供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理解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该课程标准将历史史料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把握历史变迁中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思路。

通过对HSST2的解读,可以看出,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研究和学习框架,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思路。

历史 课程标准

历史 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其中涵盖着许多智慧与文化,是一个国家及其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能够让历史赋予我们更多的方向,追求历史的真实与真理,课程标准是一种有效的负责任的道德责任的专业的要求,它可以帮助我们指导学习历史,让我们更容易认识历史。

一、历史知识的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应涵盖历史学习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历史学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历史档案,历史术语及历史名词,历史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历史事件的记录,历史事件的形成,历史变迁与趋势,历史典故,历史文化等。

历史知识的标准应注重历史史实的准确性,以及对历史源头的深入探究;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要注重思考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想意识。

二、历史文化的标准历史文化的标准应同历史知识的标准一样,注重内容的准确性、丰富性与思考。

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宗教信仰、历史文献、礼仪文化等,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分析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洞悉历史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另外,要让学生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让历史文化在当今社会得以流传。

三、历史文献的标准历史文献的标准应让学生掌握各种历史文献的类型、特征及其他重要内容;对历史文献的内容进行深入考察、比较和分析;及时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入研究历史文献;鉴赏历史文献,准确地把握历史文献的艺术特色。

历史文献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

四、历史价值的标准历史价值的标准是最重要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内涵,认识历史的价值,从而得到更多的历史教训,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贯彻历史精神,并在历史建设中有所作为。

历史价值的标准主要有: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的成见,历史教训,历史演变,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历史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历史责任与使命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一部分前言(7-9'SS2'1)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7-9'SS2'1.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7-9'SS2'1.1.1)《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7-9'SS2'1.1.2)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三)《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7-9'SS2'1.1.3)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台州市玉环县楚门二中潘仁云莫敏青内容提要本文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五个层面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改进、完善历史与社会课标二的角度,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比较一、问题缘起1、当前,对课堂教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但却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规范性的课程标准本身的研究,尤其是对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则更是微乎其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的设计当然也是统一的。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编写专家们本身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衔接,在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等方面,两个课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承继关系。

因而具有可比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制订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必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因而作持续的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4、目前中小学各学科在衔接教学方面多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实践和探索,通过两个课程标准的比较,有利于确定课标衔接点,为我们进行中小学社会课衔接教学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比较意义1、有利于整体熟悉和把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注:为叙述流畅与行文简约,下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律简称品社课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一律简称史社课标),特别是这两个课程标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整体把握基础教育社会课程的教育目标,完整地体味到社会课程教育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优化课堂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为综合,不同历史——两套《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

同为综合,不同历史——两套《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

同为综合,不同历史——两套《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吴秋亚一(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31)摘要:《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重大变化。

该课程的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

就目前国内存在的两套课程标准。

笔者以“综合性”和“历史部分”为关键词.对两套课程加以比较。

为地区与学校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i果#t标准比较2001年.教育部同时颁布两套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以下简称《课标一》和《课标--)),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根据这两套课程标准编写和发行了两套《历史与社会》教材,供全国各地选择使用,凡是选择《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地区不再开设单科历史与地理。

作为全国性的初中阶段的文科综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开设并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单科学习。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创。

同一课程同时颁布两个课程标准.却仅有两套教材.这既区别于过去的“一课一标”。

也不同于现在提倡的“一课多标”。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新课程,笔者以“综合性”和“历史部分”为关键词,对两套课程标准加以比较。

1一、综合性的比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文科。

历史与社会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

《课标二》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①。

《课标一》也在其“课程性质”中强调综合性。

但两者具体的综合程度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两者对“综合性”的定义来看.,《课标二》的综合程度要大于《课标一》。

《课标一》对综合性的阐述是:“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⑦从中可以看出,《课标一》的综合性是基于学生经验上的知识的综合.是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合,其中主要是知识的综合。

一而《课标--)对其综合性的界定是:“不仅在于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指对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的规定。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指导学校教学,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出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专家学者的建议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学科内涵和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学科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不仅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求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不仅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应当体现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的比较研究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钭君丽摘要:当前,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地理》、《政治》分科课程,这些不同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承接性和共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的异同,希望通过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来加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衔接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衔接科学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

本文根据浙江省中学教材使用情况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标,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更好的为高中历史学习做铺垫.一、课程目标设置上具有承接性与发展性1.从总目标来看,具有完全相同的培养人才的方向,但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具有差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的总目标高中历史课标的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修订)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7~ 9 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一初高中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一初高中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初 高 中 历 史
衔教 接学
一.初、高中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3.课程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
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体例;
以主题(42个)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 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 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 基本规律。
一.初、高中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课程理念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衔教 接学
初 高 中 历 史
一.初、高中课程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2.课程目标
都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维目标,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课程目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高中课标能力要求对照初中课标高中课标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初 高 中 历 史
衔教 接学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江苏教院附属高级中学 金波
初 高 中 历 史
中 历
高中: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初、高中课标能力要求对照
初中课标
高中课标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
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 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
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 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
衔 教 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 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
接 学 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 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比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学习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

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

为什么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两种思路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何不同?翻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它的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上看到,标准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历史观,让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难看出,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低的,而着重培养初中生看待历史和世界的正确观念。

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以时间和地域作为内容划分的标准,主要是希望初中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了解,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

对比而言,高中的历史课程是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使高中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让他们通过对历史事实进一步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形成历史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课程划分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相较于初中的编排方式,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

这种划分方式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在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同时,避免了单调的重复。

初中历史以时间和地域为划分标准,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或与这些联系体现得并不明显,学生可能只看到同一时间段,同一地域的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却并没有思考这些事件彼此之间的联系。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一部分前言(7-9'SS2'1)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7-9'SS2'1.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一)《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7-9'SS2'1.1.1)《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7-9'SS2'1.1.2)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三)《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7-9'SS2'1.1.3)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

2023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2023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为题历史是一门以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了解和分析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2023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经过多次研究和修订,以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一、课程目标2023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的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和资料进行历史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2. 历史观念和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3. 历史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 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2023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和辉煌文明。

2. 世界古代史: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认识文明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

3. 近现代中国史:学生将学习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

4. 世界现代史: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认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将通过故事、事件和人物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开展讨论、研究和写作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方法2023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1. 案例教学:通过挖掘历史案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共同研究和解决历史问题。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历史课程标准是指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历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用于规范和指导中小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

下面是中国历史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一、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使其具备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和时期。

3. 世界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史和现代史等历史时期,重点介绍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世界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等内容。

三、学科能力要求1. 掌握历史基本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基本知识,掌握历史概念和术语。

2.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发展规律。

3. 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形成独立、客观的历史观点。

4. 进行历史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包括历史文献的查找、整理和分析能力。

5. 培养历史文化传承能力: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力。

四、评价标准1. 知识与理解: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 分析与解释: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环节。

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写旨在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和学生应具备的历史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这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内容,如古代文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当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所把握。

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辨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能够理性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当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去解释现实问题,增强历史意识,提高历史素养。

再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

学生应当能够进行简单的历史调查和研究,能够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历史分析,撰写简单的历史论文或报告。

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观点。

最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情感和价值观。

学生应当培养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尊重历史事实,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培养正确的历史道德和历史责任感。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学生也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精选)64页PPT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精选)64页PPT

1
0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精选)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何异同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何异同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何异同初中社会和高中历史教学是具有直接承接性的两部分教学内容,本文基于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认真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两者在主体构筑上的一致性,以及在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性,并结合其异同,提出了对于初高中衔接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历史一致性发展性传承性差异性衔接《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上是一脉相承,循序递进的两个指导性文件,两者在对初中社会和高中历史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教育教学的社会功用等方面的理解和阐述有着良好的承接性和吻合度。

但是,由于初高中教学分属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和“学科基础教学”两个截然不同性质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阶段,所以两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是建立在对两者的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以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一、主体构筑上的一致性和承接性1、首先从两本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上来说,就是相辅相成,互为返哺的。

关于教学目标,《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在掌握必要的认为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一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述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从上述摘录文字可见,两本课程标准都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的了解,正确的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应遵循的教学要求和规范。

它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解读,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培养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能力,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其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掌握一定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内容。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

此外,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知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要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学生还要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明白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怀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感。

最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兴趣。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规范要求。

学校和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兴趣,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和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历史和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研制与实验时间紧任务重。自2000年6月至 2019年8月,各科课程标准项目组系统展开课程标准 的探索与研制工作。2019年9至2019年9月课程标准 实验与修订完善阶段。
(3)到今年为止,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初中段都已
经进行了一轮的课程改革,问题和矛盾都已经显现,
课程标准本身的问题及其各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2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一、前言的比较
在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了制定 本课程的必要性、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 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思路。
1、课程性质的比较 2、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 3、课程设计思路的比较
(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的主题。
▲广泛搜集、整理材料。
▲对材料的比较分析。
▲作出比较结论
(3)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要保证可比性。
▲资料的准确性。
▲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1)“课程标准”这一概念以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 主要不是基于词汇本身的考虑,而是基于对词汇背后 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一门学科的性 质与基本理念、学生学习本学科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 如何达到。课程标准是学科重建的指针,是教材编写 和审定的准绳,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理 想人格的描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也已经在教学实践玉中不琢暴,不露成器出;人来不学。,不知道
6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1、各科课程标准具有下列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的比较研究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钭君丽摘要:当前,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地理》、《政治》分科课程,这些不同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承接性和共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的异同,希望通过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来加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衔接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衔接科学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

本文根据浙江省中学教材使用情况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标,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更好的为高中历史学习做铺垫.一、课程目标设置上具有承接性与发展性1.从总目标来看,具有完全相同的培养人才的方向,但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具有差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的总目标高中历史课标的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在总目标上,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但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是不同的。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是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

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生理特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强调:通过掌握体验,“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阶段则是人生定向期,是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的阶段,因此高中历史课标根据历史学科分科课程的独特性,强调“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要求树立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理想。

可以见得,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初中课程目标实施是高中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石,高中课程目标则提出了比初中课程目标更高的要求,使初中课程目标得到更高层次的实现。

2.从分类目标来看,两者都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具体要求有了加深和递进。

两本课程标准都设置了知识与技能(高中历史课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各自的三维目标要求中。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学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

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理解、知道、会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尝试、思考、体会、学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注、关心、热心”等。

到了高中阶段,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各种认知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高中生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情感上,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情感也更丰富、意志力更强,学习动机更强烈,理想、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一切都给认知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

同时,高中生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结构和情感、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因此,高中历史课标中的分类目标提出:要求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进一步认识、掌握、独立思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进一步了解、加深理解、进一步树立、认识、进一步形成”。

通过分类目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是高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的基础和前提,而高中历史课标进行了具体层层递进的描述,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相比,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提高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义务教育中要关注二者之间的链接点,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设置和实现的“度”。

二、比较过程中的几点困惑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大的方向上是具有同一性的,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分科课程,两者之间的距离还是较大,产生了不少的脱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曾提出如下看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初中阶段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薄弱基础,必定加深高中新课程历史的教学难度。

因此对初中社会教师而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初中历史知识教学,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来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初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设置不同,在“度”上该如何把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但是如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这一部分的许多教学内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对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教学初中教师如何做到“度”上的把握?如何恰如其分达成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课程目标4-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八年级编撰了〈屈辱的岁月〉这一课题。

这一课题着重说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采用阅读卡的形式介绍了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其中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用了一个半版面进行了非系统的描述。

而同样的内容,在分科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描述的非常详细,高中必修课程历史(Ⅰ)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战争(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根据这一内容目标,人教版《历史(Ⅰ)》必修教材设计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侵华〉章节。

其中仅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就编排了整整5个版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都进行了具体详细系统的描述。

很明显,初高中课程目标都把“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但是,对同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目标设置深度和广度要求不同,这些不同在教材编排上也得到充分体现。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初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教学深度、广度和衔接度,从而使高中教师能恰如其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呢?三、比较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教师,除了给自身及时充电外,在教学策略上,如何根据初高中课程目标的不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把握好教学的“度”,使初中综合学科学习为高中历史分科学习做好应有的铺垫。

我有以下几点思考:1、延伸深度: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同,初中教师除着重感性描述,也要适当进行理性分析,除着眼于培养识图能力、记忆基础历史知识能力,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环环相扣。

初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大家熟知的史料,将重要历史观点蕴涵于史实叙述中。

如在《屈辱的岁月》鸦片战争内容的教学中,选取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奏章及当时流行的“炮子谣”,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吸食鸦片的危害,而且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毒品的危害。

这样,学生能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计划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多问为什么。

如在《屈辱的岁月》教学中,可以设置四个环节:“走进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借鉴历史”。

在“探究历史”这一环节中,可以设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会不会对中国发动战争?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船员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阵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等问题。

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扩展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认识。

(2)在学生评价时,注重评价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到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可以偏重评价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某些重大历史时间发生的背景,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能否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可作为学生评价的重点。

2、扩展广度: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为课内知识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1)充分运用好目录、单元篇首语、附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为高中教学做好广度上的衔接。

与其他书籍、课本的目录相比,中学历史与社会目录有其独特的作用。

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勾勒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历程。

分为七个单元,“史前时代”、“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的来临”“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走向现代世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录表述的历史阶段,起着贯穿历史发展线索的作用,并能准确点出某一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的本质。

通过目录及子目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