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赞与四言诗的文体辨析_樊露露
《文心雕龙·颂赞》辨疑
种文体的本义和渊源流变, 阐述这两种文体的主要特征, 揭 示其写作要领及体式要求等一系列问题。 “ 和“ 都是歌功颂德的作 品, 颂” 赞” 二者有诸多相似之 处, 刘勰将二者并列一起加以论述, 赞” 把“ 视为“ 颂家之细
条”并在具体的分析中, , 突现出二者在功能、 体制、 历史地位 指出,风” 雅” “ 和“ 叙述人事, 有正有变, 颂” 但“ 的体义在于 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这是符合历史实际和文体发展规律的。 “ 容告神明” “ 、颂主告神” 所以“ , 义必纯美” 。他称< 鲁颂》 、
本 篇 的 疑 点 主 要 有 三 个 : 是 评 价 刘 勰 对 “ 体 ” 阐释 ; 是 对 “ 始 之 至 , 居 其 极 ” 内涵 解 释 ; 是 对 刘 勰 一 颂 的 二 四 颂 的 三 “ 张 虚论 , 似 黄 白之 伪 说 矣 ” 看 法 。 本 文 立 足 于 < 赞 > 内容 及 “ 文叙 笔 ” 宗 旨 , 这 三 个 疑 点 加 以辨 析 徒 有 的 颂 篇 论 的 对
和 阐释 。
[ 键词 ] < 关 颂赞> 颂体; 四始之至; 徒张虚论 ; 中图分类 号 : 0 . 9 I 70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6 0 2 0 )9— 0 4— 3 17 8 1 ( 0 6 0 0 0 0 述形容” 这是沿用了< , 诗大序》 的说法。< 诗大序》 “ 云: 颂
而变 ” 。
、
刘勰对“ 颂体” 的阐释
刘勰在阐释“ 颂体” 的体义、 流变及其 写作要领的过程 中, 分别涉及到远古时代的“ , 诗经> 颂” < 中的“ , 颂” 民间的 “ 以及秦汉以后的“ 和“ 等。有的学者认为, 诵” 颂” 赋” 刘氏 将“ 、赋” “ 三者混而为一; 颂” “ 、诵” 也有的学者提出, 刘勰论 颂体, 又涉及到“ , 诵” 是对文体认识上的错误。鉴于此, 笔者 试图通过分析刘勰对“ 颂体” 的阐释, 对以上论断作出辨析。 刘勰“ 释名以章义”指出“ 的本质特征是“ 。 颂” 美盛德而
《阅读学习古人作品--探视“颂赞”概貌》
《阅读学习古人作品--探视“颂赞”概貌》借助刘勰《文心雕龙》和萧统《文选》,阅读学习古代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讲解文理,《文选》提供作品。
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而是古为今用,探讨推陈出新。
没有教案,也不迷信速成,在娱乐里掌握创作要领,体会写作要点。
在刘勰和萧统所在的南北朝齐梁时代,文学作品与应用文还没有严格区别开来。
但是就文章体裁样式和文体作品名称,已经列出几十种。
查阅《文选》所选作品列入38个门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文学作品,如:诗、赋、骚、七、对问、设论、辞颂、赞、吊文等,以抒情或体物为主;另一部分为应用文,如:诏、令册、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箴、铭、碑文墓志、行状、哀、祭文等,以实用为主。
查阅《文心雕龙》,讲解文论的有《辨骚》、《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等二十余篇。
我们了解和掌握古代诸多不同样式文章作品,还是先从《文心雕龙》入手吧。
《文心雕龙》颂赞第九原文:四始之至,颂居其极。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
自商以下,文理允备。
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
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
鲁国以公旦次编,商人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宴飨之常咏也。
《时迈》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规式存焉。
夫民各有心,勿壅惟口。
晋舆之称原田,鲁民之刺裘鞸,直言不咏,短辞以讽。
丘明子顺,并谓为诵。
斯则野诵之变体,浸被乎人事矣。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乃覃及细物矣。
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
汉之惠景,亦有述容。
沿世并作,相继于时矣。
若夫子云之表充国,孟坚之序戴侯,武仲之美显宗,史岑之述熹后;或拟《清庙》,或范《駉》、《那》,虽浅深不同,详略各异。
其褒德显容,典章一也。
至于班傅之《北征》、《西征》,变为序引,岂不褒过而谬体哉?马融之《广成》、《上林》,雅而似赋,何弄文而失质乎!又崔瑗《文学》,蔡邕《樊渠》,并致美于序,而简约乎篇。
颂赞类文体
颂赞类文体作者:吴承学刘湘兰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01期颂赞文主要是褒美之辞,其起源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颂诗。
姚鼐《古文辞类纂》说:“颂赞类者,亦《诗•颂》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吴曾祺《文体刍言》认为:“颂为四诗之一,盖揄扬功德之词。
”“赞亦颂类,古者宾主相见则有赞,互相称誉以致亲厚之意,故文之称人善者,亦以赞为名。
”又有盛行于宋代的乐语,虽然为俳优唱颂之辞,具有表演性质,但其内容为歌功颂德。
吴曾祺将其纳入颂赞类。
此类文体的主要功能在于对他人进行歌颂、赞誉。
本文将对颂、赞、乐语等文体的源流演变进行简略的论述。
颂颂之本义,如《诗序》所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
”作为文体意义的“颂”,尽管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变化,然而其核心却没有脱离《诗序》的概念。
换言之,后世颂体创作的主流,其内容不外乎“美盛德”;其行文则以铺叙为主,叙说成功之形容;而其表现形式,则是要在宗庙的祭祀中进行诵唱。
刘勰云:“颂主告神,义必纯美。
鲁国以公旦次编,商人以前王追录,斯乃宗庙之正歌,非燕飨之常咏也。
”(《文心雕友•颂赞》)也就是说,奏于宗庙,告于鬼神的颂,才是颂之正体。
此类颂文不能用于日常宴会娱乐。
《汉书•礼乐志》记录了十九首《郊祀歌》,十七首《安世房中歌》,此类诗歌或是对祖先进行歌功颂德,或是祭祀各种神灵,或是对古时圣帝明王进行颂扬,皆是祭祀时的颂诗。
刘师培认为,这类祭神之辞与“《商颂》、《周颂》相同,实为颂之正宗”(《左庵文论》)。
这种用于祭祀的颂体,在后世一直得到运用。
因为郊庙祭祀是国家大典,所有正史的《礼乐志》或《音乐志》都对这些郊庙颂诗有详细记载。
用于郊庙祭祀的颂诗,需要合乐而唱,以四言句式为主,语言典雅,形式板滞,内容单一,思想、艺术价值不高,是典型的庙堂文学。
也有一些颂是用来颂扬人的功德。
《鲁颂》之《》、《》等篇便是当时用来祝颂鲁僖公之作。
汉代时,此类性质的颂越来越多,如班固有《安丰戴侯颂》,史岑有《出师颂》、《和熹邓后颂》,扬雄有《赵充国颂》等,皆是称颂其人其事,不必告于神明,更不必合乐而诵。
《诗经》基础知识:风、雅、颂、赋、比、兴
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颂分为哪三颂
颂分为哪三颂
颂赞是汉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类文体,有时也被称为赞美诗。
它通常用来对某人或某事的精神、道德或品质的优秀之处的颂扬、表达尊敬或感激之情,而颂赞有三类,分别是以赞颂别人为主的“颂言”,以自赞为主的“自颂”,以神祗赞颂为主的“神颂”。
一、颂言
颂言一般是对某人所具有的精神、道德和某种优秀品质的颂扬。
历史上大多数的颂言【比如《楚辞》中的《王颂》】都是为君主、父亲等人物赞颂。
古人重视父母和祖辈,将他们视为典范,因此给他们颂赞是本着对他们的高度敬重。
此外,颂言还一般用于对除宗室外的君主、将军、士兵和知识分子等英豪人物的颂扬。
颂言的调和内容要求广博,情调高贵典雅,具有极强的审美功能,被誉为“万民慕之书”。
二、自颂
自颂则是根据自己的技艺、志向以及情绪变化的思维状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是一种表达自身觉悟和思想信念的精神性文学创作。
《诗经》中即有自颂的创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自颂文学,其自颂语汇繁多,打破了传统、偏激的默认思想和观念,到达了一种审美的顶峰。
三、神颂
神颂是指对神的赞颂,它的宗教性十分突出,在古代神颂实则是对诸神的赞颂和敬拜,而这些赞颂多为虔诚灵魂的崇拜,具有强烈的存在性,也是有着神圣内涵的艺术文学作品。
它以抒发崇敬之心为主,语言表达比较抑制、晦涩和具有神秘性,但不失凝重庄重之风,其词藻文体形式也特殊多样,用语习惯极其特殊。
总结:
颂赞是一类重要的文体,它通常用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颂赞有三类:一是颂言,表示对人的颂扬;二是自颂,表示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三是神颂,表示对神的赞美和敬拜。
每一类颂赞都有其特色,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诗经诗歌形式解读
诗经诗歌形式解读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老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诗经的诗歌形式进行解读,探究其特点和魅力。
一、篇章结构诗经按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可以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风为民间民歌,雅为宫廷雅乐,颂为宗庙祭文。
这三类诗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以章节分明的形式出现。
1. 风风是诗经中最早、最为丰富的一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风歌一般采用四言句式,每首歌由五节组成,可分为上片和下片。
上片着重描写人情世态,下片多以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为主。
2. 雅雅是诗经中的宫廷雅乐诗,用于君王的祭祀仪式。
雅的形式一般为五言句式,旋律庄重严谨,意境高远悠远。
雅以文采和思想深邃而闻名,诗经中的雅句展示了我国古代高贵典雅的审美标准。
3. 颂颂是宗庙祭文,形式庄重神圣。
其篇幅较长,由多个章节组成。
颂的韵文形式与前两种不同,多采用七言句式。
颂着重表达君王和上天之间的关系,既是对天地神明的赞美,又是对君王的歌颂。
二、韵律特点1. 句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和五言为主,这些句式短小精悍,押韵合理。
四言句式简洁明快,五言句式则较为流畅优美。
此外,诗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七言句式在颂部分中的应用。
2. 押韵诗经的韵脚主要有平仄和押韵两种。
平仄用来判断音节的声调,帮助押韵。
韵脚的押韵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对仗押韵、对偶押韵等。
这种押韵方式使得诗经的诗歌更加和谐、韵律感更强。
三、意象运用1. 自然景物诗经中常常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繁星、秋天的落叶等等。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经中的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情感。
2. 人物形象诗经中还描写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男性形象多是君王和士人等,女性形象多是君王的妃嫔和乐舞女子。
这些形象通过描写其品质、心境等,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 真情实感诗经以真情实感著称,其诗歌表达不经修饰和掩饰,直截了当地抒发着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文心雕龙》释意】(九)颂与赞的异同
【《文心雕龙》释意】(九)颂与赞的异同第九章颂与赞的异同(颂赞第九)关于《诗经》的“四始”,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其按照创作风格的分类法,并被视为国内诗歌分类的始创,即“风、小雅、大雅、颂”;二是指在其四类作品中处于第一位的代表作,即“风”之《关雎》、“小雅”之《鹿鸣》、“大雅”之《文王》、“颂”之《清庙》。
那么何为“颂”呢?所谓颂,即“容”也。
而“容”者,一指外延形式,二指内涵程度。
所以,常言道:“容者,盛大貌,有容乃大。
”另外,相关“颂”的艺术特色,还有其他一些经典解释。
在《毛诗序》中有这样说明:“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讲的:“《关雎》之乱,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以《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据上可知,“颂”作为一种文章体例/体裁,旨在盛赞德行的美好,或弘扬美德的名声。
据说帝喾时期,乐师咸黑(另说咸邱黑)创作了《九招》颂歌。
自《诗经·商颂》以来,“颂”的写作风格,日臻完善。
凡诗歌,用于教化并规范世俗民风者,称为“风”;而内容中正平和,并可以周流四方者,才是“雅”;其中,旨在弘扬德行美好,并可告慰苍天神灵者,则称“颂”。
通常情况下,风、雅用于写人叙事。
又因为变化多端是人事的重要特征,进而又了有“正风”“正雅”“变风”“变雅”的分野,与之变化呼应。
究其根本,因为“颂”主要用于告慰神灵,所以本该只有纯正、庄严、美善的内容,就像鲁国祭祀周公姬旦何等伟大的《鲁颂》和商代后裔追念祖先辉煌的《商颂》一样。
论先唐颂体的正体与变体
16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古代诗学正变范畴及当代意义研究”(19YJA751016)阶段成果。
青海社会科学 2019年第3期 论先唐颂体的正体与变体胡吉星摘 要:“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
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
《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树立了规范;但《鲁颂》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出了新变化,故被后世视为“变颂”。
汉代既有郊庙乐歌的正体,也有被称为变体的颂文;魏晋时期颂体的世俗化进一步加强,这时期颂体的功能、歌颂对象、题材都呈现出新变化。
先唐时期颂体的正与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着,它们共同促进颂体文学审美品味的形成,通过辩体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颂体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先唐 颂体 正变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9)03-0164-07作者简介:胡吉星,男,博士后,泰州学院副教授。
“正变”是古代文论范畴之一,它注重从文体的思想内容、创作主旨、艺术形式、发展变化、文体的流派归属等方面来分辨文体的正体与变体[1]。
目前学界的“正变”的研究,侧重研究其发展脉络、哲学渊源及文论家的“正变”思想等,却较少从创作实践角度来研究“正变”。
我们可从先唐颂体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正变”,这样既能对“正变”内涵有深入理解,又可在“正变”视野下观照“颂体”,能更好发现颂体演变规律,对剖析其他古代文体演变也有借鉴意义。
一、颂体的起源和特征“颂”是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
在《文赋》《答卞兰教》《文章流别论》《昭明文选》《文章缘起》《文心雕龙》《颜氏家训·文章篇》《文章辨体》《文史通义》《文体明辨》《文体通释》等文论著作中,都将“颂”列为独立文体。
如《昭明文选》就将“颂类”列在文类中的第二十四类。
“颂”作为一种文体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其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发展也经历了从正体到变体的演变。
曹植赞诗研究
曹植赞诗研究一、综述曹植生逢乱世,在时代洪流和曹操的影响下,他有着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强烈愿望。
在其早期抒发理想抱负的诗歌里,大都激扬着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豪迈的情调。
后世学者大多着眼与曹植的政治失意或满腔幽愤的诗文,而对他的“赞诗”很少提到或研究,但他的“赞诗”却是了解其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因此,本小组主要对曹植的“赞诗”进行理解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曹植的“赞诗”,首先应该了解“赞”这种文体,所以本小组先论述了“赞”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发展历程及具体含义,然后再对曹植的“赞诗”做具体的分析,其中包括对曹植“赞诗”的创作背景(时代、人生际遇)、数量统计、主要内容及对象的介绍;对曹植“赞诗”的创作动机、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最后的与曹植五言诗比较。
(ZYQ )二、赞诗体综述“赞”作为一种文体,它的产生应该在汉代。
刘勰将其源头追溯到《诗》《书》,他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在《颂赞》中,他论述了“赞”体文的源流:“赞者,明也,助也。
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
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
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刘勰认为“赞”作为文体,产生于汉代,即“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
(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物赞是司马相如的《荆轲赞》,但已失传。
)其次,刘勰认为“赞”的意思是“助”和“明”,这就告诉我们“赞”的内容是相应对象的客观说明,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见解和评价。
对于“赞”的功能和体制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有论述,其《颂赞》篇说:“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然本其为义,事在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词。
试论南朝颂赞文
第30卷第2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30No.22009年4月Journal of Hans han Nor ma lUni versityAp r 12009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刘涛(),男,山东临沂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
试论南朝颂赞文刘 涛(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颂赞文为古代散文中的两种体裁,包括颂体与赞体。
颂文又分正、变二体,正体颂文意在颂美神灵,变体颂文则转向称美人事。
赞之一体取称赞之意,包括多种类型,其中史赞类意含褒贬,成就最高。
南朝之颂多为变体,鲍照、江淹之作声名最显。
鲍作着力于为帝王歌功颂德;江作则立足于托物抒怀。
南朝之赞以范晔《后汉书》之作最为特出。
关键词:南朝散文;颂赞文;称美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9)022*******一、颂赞文的起源、功用、体制特点及南朝创作概况颂赞文实际上包括颂、赞二体。
颂之为名,本出于《诗》,《诗》有六义,颂为其一。
《诗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1]2030颂有正、变体之分。
《诗经商颂》、《诗经周颂》中的部分篇章为颂德告神之作,属颂之正体;而《鲁颂》、《鲁颂》等篇章称美僖公,则属颂之变体。
后代颂文,如屈原的《橘颂》、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扬雄的《赵充国颂》、班固的《安丰戴侯颂》、史岑的《出师颂》、《和熹邓后颂》(已佚)、傅毅的《显宗颂》、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等,皆为变体。
挚虞、刘勰基本尊崇《诗大序》之说,也对颂体加以阐发。
如《文章流别论》云:“颂,诗之美者也。
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
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于宗庙,告于鬼神。
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
”[2]179《文心雕龙颂赞》则谓:“四始之至,颂居其极。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此皆言正体颂文之本义。
颂虽讲究铺叙藻饰,但以典雅丰缛为宗,与赋的极力铺采 藻并不相同。
作为文体的颂赞与中国美颂传统的形成
作为文体的颂赞与中国美颂传统的形成中文摘要美颂作为一种潜在人内心深处的审美需要, 作为一种亘古的文学精神影响了是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逐而美颂作为一种文学传统, 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
对美颂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颂赞体不仅是美颂传统的文学载体, 步形成的。
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魏晋以前的颂赞体的流变来探讨中国文学的美颂传统与美颂精神。
现状和意义、说明了研究的缘起、第一部分是绪论,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西周共分为四章。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研究的方法。
诗中所体“颂”以及后世某些的迷狂特征, “颂”以前先民美颂观念的产生与其第二章主要分颂文和颂体之间的关系。
颂诗、并简要论述了颂、现的迷狂色彩,析了《诗经》中的雅颂诗篇中体现的美颂精神, 分析了中国文学美颂传统的产生。
等颂体的艺术特点和《秦刻石文》和《橘颂》、《鲁颂》、《周颂》其中包括对美颂思想的分析, 周代礼乐文化与美颂传统的关系和先秦儒家对雅颂之乐的推崇及美颂之声的美学意义和其教化作用。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两汉的颂体与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美颂在汉代其他文体中的体现, 包括汉代颂体概况, 美颂传统的形成。
世俗化倾向以及当代文学第四章主要论述颂体的程式化、古代美颂理论的形成。
中的美颂传统。
第三部分是结语,说明了在当下社会中我们依旧需要美颂之声,论述了美颂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美颂传统、美颂精神 I:颂赞体、AbstractAs a kind of the literary traditions, the 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 takes animportant effect on Chinese literary. It forms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development.As the carrier of the 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 thesong style is of the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s of singing praises throught theevolution of the song style before Wei and Jin Dynasty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describing the origin, significance, goal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tudy.The second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tha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mainly elaborated the production of the idea of the eulogizing and the deliriousfeatures of the song style, and brief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 among song poems,songprose ,the song style.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duction of the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 through the Odes and song inThe Books of Songs,andanalyz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Qu Yuan’s Song for tangerine, tablet in Qindynasty, lu song ,and so on.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song style indouble Han dynasty, and analyz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ng style in doubleHan dynasty,and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anddiscussed its manifestation in the other literary style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the stylized and secular trend of the song styl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of singing prais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e third part is a conclusion,elaborating that we still need the 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 today and issue its valueand significanceKey words: song style, the tradition of singing praises, the spirit of songII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II目录III绪论.1第一章先民美颂观念的产生与远古颂文的迷狂特征..13第一节美颂观念的产生先民13第二节颂诗、颂文、颂体颂与..17第三节颂歌的迷狂色彩远古19第四节颂诗中的迷狂特征后世..22第二章《诗经》之雅颂诗篇与中国文学美颂传统的产生28第一节颂》的美颂精神《周29第二节颂》中的美颂精神《鲁..38第三节颂》和秦刻石文《橘42第四节的美颂精神与周代礼乐文化颂诗.45第五节儒家对雅颂之乐的推崇及其意义先秦..53第三章两汉的颂文体与中国文学美颂传统的形成68第一节颂体概况汉代69第二节精神在汉代其他文体中的体现美颂75第三节文学美颂理论的产生中国.82第四节文学的美颂传统及挚虞、刘勰等人的颂体理论魏晋..90 第四章颂体的程式化、世俗化倾向以及当代文学中的美颂传统99 第一节的程式化倾向颂体.99第二节的世俗化倾向颂体..104第三节当代文学中的美颂传统中国.106结语127参考文献..129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34致?谢??13 5III绪论一所谓美颂传统就是指文学歌功颂德的传统。
歌颂功德应制唱和的文体
歌颂功德应制唱和的文体
歌颂功德的文体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学和音乐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体形式,可以用来表达、歌颂功德:
1.颂歌(赞美诗):歌颂功德的颂歌通常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宗教性。
这些颂歌可能以诗歌的形式存在,用音乐和歌词表达对神灵、圣德或高尚品质的赞美。
2.圣歌:在宗教仪式和庆典中,圣歌是一种歌颂功德的文体。
这些歌曲可能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创作的,旨在表达对神性、神圣事件或伟大事迹的崇敬。
3.经文:宗教经文中的一些部分可能被用来歌颂功德。
这些经文通常包含有关善行、慈悲、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导,通过朗诵或歌唱来表达。
4.传统音乐:在一些文化中,特定的传统音乐形式可能被用来歌颂功德。
这包括民族音乐、宗教音乐或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音乐。
5.颂词:颂词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辞藻华丽的文字来表达对功德的崇敬。
颂词可以包括对个人、神灵、圣人或英雄的赞颂。
6.礼颂:在一些宗教和文化仪式中,存在一种礼颂的文体,通过礼仪动作和诵读文辞来表达对功德的尊敬。
这些文体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为庄重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宗教仪式、庆典、文学作品以及音乐演出都可以成为歌颂功德的场合。
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歌颂功德的形式和风格可能有所不同。
《诗经》“足四”体式的语言建构
《诗经》“足四”体式的语言建构《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四言诗被称为“足四”体式。
这种体式的语言建构独特而精妙,为我们赏析古代诗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经验。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编纂于周朝早期,留存下来的305篇诗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最早的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宴会时歌颂君主和周礼的诗歌。
在《诗经》中,四言诗的数量居多,并且采用的是“足四”体式。
“足四”体式的意思是每句诗的字数为四,分为两句,每句两个字。
这种体式的语言建构非常简练,却又富有含义和感情。
以《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通过四个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将爱情、男女关系、社会礼仪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整首诗表现了女子的美丽动人和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男女关系和婚姻制度的某种规范。
在语言层面上,采用“足四”体式的四言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使诗歌具有鲜明的特点。
每句四字之间往往有明显的对仗关系,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里“蒹葭”和“白露”、“苍苍”和“为霜”之间以及“伊人”和“在水一方”之间都呈现了明显的对仗关系,使整首诗具有和谐美感。
同时,采用四言句式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传承古代文化,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此外,四言诗的“足四”体式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古代诗人通过四个字的限制,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意,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采用简练的四言句式可以让诗歌更加深入人心,给人以震撼和共鸣。
例如《关雎》中表达的爱情,以及《卫风·木瓜》中表达的思乡之情,都是通过四言句式的精确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诗经》中的四言诗采用的是“足四”体式的语言建构,其独特之处在于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和鲜明的特点。
它以四字呈对仗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使诗歌更接近人们的生活,更易于传唱和传承。
《文心雕龙·颂赞第九》(苏州调研卷201201)
赞者,明也,助也。
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
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
——刘勰《文心雕龙》【译文一】“赞”的意思就是说明,就是辅助。
相传从前虞舜时的祭祀,很重视乐官的赞辞,那就是歌唱之前要作说明的辞句。
至于益帮助禹的话,伊陟向巫咸所作的说明,都是用突出的话来说明事理,加强语气来帮助言辞。
所以。
汉代设置鸿胪官,他在各种典礼上呼喊礼拜的话就是“赞”:这些都是古代留传下来口头上讲的“赞”。
到司马相如进行写作,才在《荆轲论》中对荆轲进行了赞美。
后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便借赞辞来进行褒扬或批评:那是用简要的文辞加以总结,用颂的体裁而加以议论;《史记》和《汉书》的最后,又各有一篇《太史公自序》和《叙传》作一总评,它和“赞”的名称是相同的。
可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却把这种“赞”误称为“述”,那就差得很远了。
后来郭璞注《尔雅》,在《尔雅图赞》中,无论是动物植物都写了“赞”,内容兼有褒扬和贬抑。
这和上面所说魏晋以后的颂一样,也是赞体发生变化之后的作品。
【译文二】“赞”的意思就是说明、帮助的意思。
相传从前虞舜的祭祀,很重视乐官的赞语,因为它是唱颂歌之前作说明的辞句。
至于益帮助大禹时说的话,伊陟向巫咸作的说明,都是用强硬的措词来说明事理,加强语气来帮助言词。
所以,汉代设置了鸿胪官,他在各种典礼上的大声传呼指挥人们歌唱行礼的话就是赞辞,这些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口头的赞语。
到了司马相如进行写作,才在《荆轲论》中对荆轲加以赞颂,接着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便借赞辞来进行褒扬和贬抑:那是用简要的文字加以总结,用颂的体裁加以议论。
还有《史记》和《汉书》的最后,各有一篇《太史公自序》和《叙传》,都是全书的总评,也和“赞”的名称是相同的。
可是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看到《汉书叙传》里不说“作”而说“述”,便错误地称班固的《汉书叙传》为《汉书述》,那就差得太远了!到了郭璞注释《尔雅》,作《尔雅图赞》,无论是动植物都要写赞辞,内容上赞扬与批评都兼而有之。
魏晋四言赠答诗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M.D. Thesis魏晋四言赠答诗研究Research of four-character Zeng-da poems of the Wei-jin dynasties牛香兰Niu Xianglan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二零一一年五月May,201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中文摘要本文将魏晋四言诗的赠答酬唱诗罗列为一个系类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四言赠答诗做出划分。
根据四言诗的具体内容本文,还将具体分析一些励志述怀的诗,对个性人物也作了具体研究。
引言简要介绍魏晋四言诗的发展概况,指出四言诗研究的缺漏之处,对二十世纪以来四言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论述四言赠答酬唱诗的重要性,阐明论文的写作意图及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共分三章。
绪论部分简要概括魏晋以前自先秦至汉代四言诗的发展流变情况;其次,简述建安、正始、西晋、东晋四个时期四言赠答诗的发展状况,并对四言诗赠答酬唱诗进行分析,以具体数据形式体现魏晋四言诗中赠答诗和应诏献酬诗占有突出数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分别对魏晋时期内容不同的四言赠答诗作考察,分述各个内容四言赠答诗的发展概况,分析其艺术特色,探究各种内容四言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消长原因,并试从魏晋四言赠答诗题材、创作手法上的继承和革新,探讨魏晋四言赠答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颂赞》中的“颂”“诵”之辨
The distinction
between“song(eulogy)”and“song(recitation)”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作者: 雷璐灿[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10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1期
主题词:�文心雕龙》;颂;诵
摘要:秦汉之际,“颂”逐渐脱离宗教祭祀的诵词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之后更是成为
了“风雅颂”之“颂”体的特称。
“颂”的发展,并非是一种由简至繁的不断增义的过
程,“容”、“诵”等释字也不应被看做是“颂”的本字。
“颂”义流变应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被不断分解、代替的过程。
“颂”本义所代表的崇高的政治性和神圣性,注定它只能被一步步拉下神坛。
从唐代开始,“颂”与“诵”之义已混淆不分,但“颂”字仍被使用,而清代的传世文献
中“颂”之本义几乎不存,以至于人们多以“诵”代“颂”、“颂诵本通”。
论“赞颂相似”
论“赞颂相似”YANG Hua-kun【摘要】赞和颂是中国古代两种关系极为密切的文体,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比较相似,以致很多人对他们难以区分.早在汉代,班固就无奈地表示“赞颂相似”,可见二者的确有很多的相似点.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赞、颂在功能、使用对象、题材和篇体形式方面均存在着相同点,正印证了班固的观点.【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6页(P90-95)【关键词】赞;颂;相似【作者】YANG Hua-ku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4;G40颂、赞二体的关系极为密切,历来倍受关注。
刘勰说:“(赞)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大抵所归,其颂家之细条乎!”[1](P.348-349)认为赞体源远流长,但使用范围狭窄,从用途上看,大致只能算作颂的支流。
尽管颂、赞的原始意义并没有什么联系,但随着词语功能的演变,二者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文体,无论内在功能还是外在形式,均出现了明显的合流现象。
这种合流早在东汉时期,也即颂、赞二体刚确立不久便已出现。
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称:“孟坚之颂,尚有似赞之讥”[2](P.516)同时代的萧绎也在《内典碑铭集林序》中说:“班固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3]卷二十班固“似赞”之颂的具体篇章,今已不可考。
以班固之博学,其颂与赞尚且不易区分,可见这并非某一个人的情况,而是颂、赞合流的普遍表现。
本文拟对此加以申发,指出二者的这种相似。
一、功能的相同颂本为容的假借字,最初表示仪容或容貌,郑玄《周颂谱》:“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谓之容。
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
”孔颖达正义:“颂之言容,歌成功之容状也。
” [4](P.581)后又转变为动词,表颂美之意。
《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5](P.796)说明从汉代颂就有了颂美之意。
汉魏六朝时期颂、赞二体的交叉融合
汉魏六朝时期颂、赞二体的交叉融合
赵俊玲
【期刊名称】《中国韵文学刊》
【年(卷),期】2022(36)2
【摘要】东汉中后期,赞的文体性质发生了转变,即由附于它物的辅助、说明转为赞美,这种转变的发生与颂体关系密切。
颂在彼时是一种强势文体,对赞进行渗透;在颂、赞对象皆由上而下的扩展中,二体发生交叉融合,表现在一些作品称赞称颂混杂,颂、赞题材、内容的混同等方面。
虽然如此,颂、赞仍一直作为两种独立的文体存在,二
者在篇幅、风格、对象、使用场合等方面表现出不同。
【总页数】6页(P1-6)
【作者】赵俊玲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汉魏六朝画赞、像赞考论
2.六朝时期的咏物铭、赞、颂
3.论汉魏六朝颂的体式确立及流变
4.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
——评《汉魏六朝诗歌传播研究》5.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汉魏六朝小说研究——评《谶纬与汉魏六朝小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慧树答案大学语文(滨州学院)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null1.《诗经》中的诗歌,共分成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
答案:错2.属于《小雅·采薇》一诗的写作艺术的是:答案:重章叠唱;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叠音词的多次运用3.《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答案:国风4.《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称为()答案:颂5.《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答案:对第一章1.孔子在《论语》中的主要思想,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才”与“礼”。
答案:错2.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的意思是“找跟前的事物做个比喻”。
答案:错3.下列著作中代表儒家思想的是()答案:《论语》4.下列著作属于“四书”的是()答案:《论语》5.下列作品中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答案:《论语》第二章1.除了“居善地”、“心善渊”,以下还有哪些方面是《老子》第八章对于“上善若水”和水性“几于道”的论述:答案:与善仁;事善能;政善治;动善时;言善信2.《老子》第四十四章中对于个人财富名声持什么看法?答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3.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可以看出,老子提倡圣人应该()答案:不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4.老子和庄子合成“老庄”。
答案:对5.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是《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答案:对第三章1.屈原创作的《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对2.我国古代第一位具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答案:屈原3.屈原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伟大诗人,曾任官职为()答案:左徒4.《渔父》中有两个人物,屈原和渔父,代表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答案:对5.《渔父》全文主要才用了对比的手法。
答案:对第四章1.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自称异史氏,世称聊斋先生,山东()人。
答案:淄川2.席方平是()人。
答案:东安3.就文体而言,《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Vo.l 27,No .3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X i hua U nivers it y (Ph ilosophy&S ocialS ci en ces )2008年6月Jun .2008收稿日期:2008-01-25作者简介:樊露露(1978)),女,文学硕士,长江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至隋文学研究与教学。
#文学研究#颂赞与四言诗的文体辨析樊露露(长江大学文学院 湖北荆州 434018)摘 要:颂赞以四言韵语为载体、以短小精警见长,在形式上与四言诗接近。
随着魏晋六朝颂赞文的主体由神明到人事细物转移,主旨由祖述功德的儒家说教向性情抒发、意境创造转变,并变赋法铺陈为比兴象征,其中一部分已与四言诗体合流。
关键词:颂赞;四言诗;文体辨析中图分类号:I20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8)03-0036-04Stylistic Analysis of Songzan and Four -word PoemFAN Lu -lu(D epart m ent of Ch i nese Languag e and L iterat ure ,Changjiang Universit y,J ingzhou ,H ubei ,434018)Abstrac t :Songzan ,tak i ng four -w ord as its carr i e r ,i s sho rt ,fi ne and dapper ,and s i m il ar to f our -word poe m s i n sty l e .W it h the change from g lor if y ing gods and goddess to m orta l and m atte r ,its pri m ary i n tenti on shifted fro m eu l og izi ng me rits o f Confucian is m to expressi ng hu m an fee li ngs and creati ng artisti c cha r m ing ,w hich faded out desc ri ptive sty le w hil e spurred on the use of B ix i ng sy m bo ;l g radua ll y,Songzan and four -wo rd poe m s flo w ed tog ether .K ey word s :Songzan ;f our -word poe m;st y li stic ana l ysis 四言韵语不仅是四言诗的基本单位,也是辞赋、骈文、颂赞、箴铭等韵文文体的常用句式。
特别是颂赞与四言诗,在形式上容易混淆。
刘勰5文心雕龙#颂赞6篇对/颂0与/赞0两种韵文文体进行了专门论述。
颂与赞关系密切,以至西晋以后渐合为一,如陆机5高祖功臣颂6与袁宏5三国名臣赞6虽分标二体,而实无差别。
若以篇幅区分,则长篇为颂,可略事铺张。
八句至十六句的短篇为赞,多为四言韵语,风格清典简约。
所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词。
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0,(5文心雕龙#颂赞6)赞可视为/颂家之细条0(5文心雕龙#颂赞6),形式上更与四言诗接近。
举例而言,晚唐司空图的5二十四诗品6借自然境界体貌诗之风格意境,充分发挥了四言比兴手法的长处。
郑鄤5题诗品6评价说:/四言体自三百篇后,独渊明一人耳。
此二十四韵悠远深逸,乃复独步。
0[1](P57)如5典雅6一则: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细细品味,这的确是有韵外之致的好诗。
而黄侃则目之为赞,称其/造语精警,亦赞之美者。
0[2](P75)再比如,有论者认为/5文心雕龙6每篇末尾的-赞曰.,均为押韵的四言八句,形式上独立于全篇,具有诗歌的文体特点,,直接师承5诗经6,也借鉴了5诗经6-比兴.的艺术手法。
0[3]该文直接将赞视为了诗。
尤其是5物色6篇的赞文: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刘勰借自然景物起兴,揭示文学创作中的心物关系。
这两个例证说明比兴手法的运用是颂赞与四言诗易混淆的关键原因。
一般认为文体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体裁、语体、风格[4]。
概言之,体裁即体制规范;语体则由体裁规定,即刘勰所谓/循体而成势0(5文心雕龙#定势6),指作品的语言风貌,如语调辞气等。
刘勰既主张以体为本,还要求/随变而立功0(5文心雕龙#定势6),奇正变化,融会贯通,充分发挥作家主体的创作个性,从而达到风格创造的最高要求。
可见文体辨析应是多层面、系统性的工作。
对颂赞与四言诗的文体辨析,首先应明确颂赞的体制规范和语体风貌。
第3期樊露露:颂赞与四言诗的文体辨析一、颂赞的文体起源与祭祀传统在刘勰的时代,/文笔两分0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0(5文心雕龙#总术6)5文心雕龙6文体论部分也是按照/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0(5文心雕龙#序志6)的原则展开:自5明诗6至5谐隐6十篇为/文0;自5史传6至5书记6十篇为/笔0。
刘勰对各种文体/原始以表末0(5文心雕龙#序志6),认为皆出儒家经典,这是他/宗经0思想的体现。
其中/赋颂歌赞,则5诗6立其本0(5文心雕龙#宗经6)的观点表明他认为赋、颂、歌、赞等韵文文体本同而末异,皆导源于5诗6。
就颂赞二体而言,颂是5诗经6/四始0之一。
所谓/四始之首,颂居其极0。
(5文心雕龙#颂赞6)/四始0之说出自5毛诗序6:/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0风、雅关乎人伦教化,人君行之则兴,废之则衰,则必有美刺。
颂用于告祭祖宗神明,/故义必纯美0(5文心雕龙#颂赞6),有美而无刺。
5诗经6中的5商颂6、5周颂6是颂的正体。
逮及5鲁颂6,但美鲁僖公,歌颂人君盛德,已偏离颂体以祭神为主的宗旨。
唯汉代5郊祀歌6、5安世房中乐6等郊庙歌辞以祭神为主,实继承颂之正体。
至于赞体之源,已有论者详细研究,兹不赘述。
要之,赞乃源于上古祭祀仪式中的唱发之辞。
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
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5文心雕龙#颂赞6)/虞舜之祀,乐正重赞0之事见于5尚书大传6,此为/赞0字在古书上的最早记载。
赞始为助祭之礼,并经历了从口头/唱言为赞0到书面成文的过程。
颂赞作为韵文中的重要文体,起源于祭祀。
刘师培从祭祀角度探讨了韵文的发生源头。
他的/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0为此提供了依据。
他在分析/祠0、/祝0的字义后指出: /颂以成功告神明,铭以功烈扬先祖,亦与祠祀相联。
是则韵语之文,虽匪一体,综其大要,恒由祀礼而生。
0[5](P217)祭祀唱赞的仪式性决定颂赞必为韵语,内容以颂神明、表功德为主,文必雅正。
二、颂赞的文体功能与铺陈手法随着上古巫文化的衰颓,颂赞的文体功能发生了演变。
颂由/告于神明者0的正体演变为义兼褒贬、降及人事细物的变体。
赞文也不必全是赞美之辞。
/赞者,明也,助也。
0 (5文心雕龙#颂赞6)赞的本义即辅助、阐明。
/赞美0则是后起意义。
赞文或是评定人物,或是描述物品,或是陈说义理,多采用铺叙手法,与赋接近。
评人类如5文选6卷47录夏侯湛的5东方朔画赞6。
该赞文为作者观东方朔祠堂画像有感而作,评价了东方朔的高洁人格,表达了作者的仰慕和感伤之情:矫矫先生,肥遯居贞。
退不终否,进亦避荣。
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涅而无滓,既浊能清。
无滓伊何,高明克柔。
能清伊何,视汙若浮。
乐在必行,处沦罔忧。
跨世凌时,远蹈独游。
瞻望往代,爰想遐踪。
邈邈先生,其道犹龙。
染迹朝隐,和而不同。
栖迟下位,聊以从容。
我来自东,言适兹邑。
敬问墟坟,企伫原隰,墟墓徒存,精灵永戢。
民思其轨,祠宇斯立。
徘徊寺寝,遗像在图。
周旋祠宇,庭序荒芜。
榱栋倾落,草莱弗除。
肃肃先生,岂焉是居?是居弗形,悠悠我情。
昔在有德,罔不遗灵。
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彷彿风尘,用垂颂声。
在赞文之前还有一篇近四百字类似于辞赋的序文。
该文先概述其生平,再展现其通达的处世态度,如: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贵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
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
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
接着称颂其博学,如: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周给敏捷之辩,支离覆逆之数。
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
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经目而讽于口,过耳而闇于心。
最后追慕其超拔的人格风采,如;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
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已。
序文可谓面面俱到,不吝笔墨。
两相比较,赞文则清通简要、齐整有韵,起到了总其意,约其辞的作用。
评人类赞文又以史赞最为突出,且史赞与史论的关系值得辨析。
刘勰认为: /及迁5史6固5书6,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
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
0(5文心雕龙#颂赞6)马班的史赞褒贬人物,又发议论之辞,具有总结性、概括性。
用散文体进行评论,相当于史论。
5汉书6每篇纪传后评的/赞曰0就是效仿5史记6的/太史公曰0而成的史论。
如5文选6卷49史论类录有班固的5公孙弘传赞6。
班固又仿效5太史公自序6,在5汉书#叙传6一文之中述每篇创作意图,相当于小序,皆为四言韵语,称为/述0。
/述0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赞0。
如5文选6卷50收录班固的5史述赞6三篇。
又如陶渊明5读史述6,其下注云:/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
0九章分咏夷齐、箕子、管鲍等古之圣贤,皆为八句四言韵语。
虽称作/述0,却是典型的赞文。
刘知几5史通#论赞6曰:/马迁5自序传6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
,,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
,,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
0[6]黄侃认为/至范氏5后汉书6始散入各传记后,而称为赞,其用韵则正马班之体也。
0[2](P75)范晔5后汉书6的纪传后评,全用四言韵语,才是名副其实的/赞0,起到为马班史赞正体的作用。
刘勰则将有韵的/述0和无韵的/赞0并称为赞,从而混淆了赞与论的差别。
吴讷5文章辨体序说6也把散文体的史论也当作赞,认为:/大抵赞有二体:若作散文,当祖班氏史评;若作韵语,当宗东方朔5画像赞6。
0[7](P48)笔者认为韵文体才符合赞体用37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于/唱0的原初形式,应将散体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