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 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新教材)
8.测试“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6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
《测试“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8课。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
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
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们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难点: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教学准备】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
小组: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
教材以过山车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
但是,对于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2.理解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过山车模型、小车、斜面、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指导。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测试“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能够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能量的转化和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这些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过山车模型、小球、斜面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过山车的特点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过山车模型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过山车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如何使过山车的运动更加稳定?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绘制过山车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并写一写自己对过山车和能量转化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过山车”》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并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探究。
但是,对于过山车这样的复杂机械,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过山车模型材料,如纸板、塑料管、小球等。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如重力、摩擦力、惯性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并讲解模型的工作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过山车的速度和高度对运行有什么影响?如何设计一个更刺激的过山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8测试“过山车”》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测试“过山车”》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测试‘过山车’”,属于小学科学课程中机械与物理知识的学习范畴。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过山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对过山车的运动轨迹进行测试,并能够初步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和能量转换概念。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使用实验器材对过山车的运动轨迹进行测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械与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3.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过山车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4. 团队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等。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过山车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过山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轨道、车辆、重力、力学等概念。
3. 实验操作:学生使用实验器材对过山车的运动轨迹进行测试,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过山车的运动特点及力学原理,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加深学生对过山车工作原理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过山车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如让学生画出入射角与出射角的关系图,或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3.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小型的过山车模型,并观察其运动轨迹,记录下观察结果。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在过山车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需要通过教材和教师的引导,逐步建立对过山车运行原理的认识。
此外,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实验感到害怕,需要在教学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情绪和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过山车运行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难点: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过山车运行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实验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直观地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等)。
2.课件:过山车图片、动画演示。
3.作业:提前布置观察过山车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过山车的特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主要部件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过山车模型的运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总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集体备课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过山车这一主题,他们通常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参与度较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山车运行的原理。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过山车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过山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过山车运行的速度、高度等因素对运行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过山车运行的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完美的过山车,提高其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及其设计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个自己设计的过山车,并简述其运行原理。
8.板书(5分钟)过山车运行原理以上教案供您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在《测试过山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过山车运行的原理,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过山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用科学知识解释过山车的运行过程。
2.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过山车的结构,通过实验操作理解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过山车的运行过程与科学原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过山车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实验器材,如纸箱、胶带、小球等,用于模拟过山车轨道和运行过程。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过山车结构图解和相关实验步骤。
4. 准备教学评估工具,如问卷和观察表,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教室,强调课堂纪律,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习新的内容。
2. 教师展示过山车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图片中的物体是什么,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 观察过山车的结构(1)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过山车”,并提出问题:你认为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说出自己的答案。
(2)请学生尝试用手模拟过山车的运动,感受其运动状态。
2. 实验探究:如何让“过山车”运动得更快(1)提出问题:如何让手上的“过山车”(乒乓球)运动得更快?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和假设。
(2)学生动手实验:研究不同力量对“过山车”(乒乓球)运动速度的影响。
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后交流讨论:不同力量向下吹和向上吹,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吹风可以加快乒乓球的运动速度。
3. 设计实验研究“过山车”的能量转化(1)引导学生回忆能量守恒和转化的概念。
(2)提出问题:过山车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请设计实验证明。
(3)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实验。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过山车运动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又转化为重力势能。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 教案
(2)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结果,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首先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速度=距离÷时间”计算出物体的速度,最后进行比较。
(3)测量后,汇报交流测量结果。
(4)教师总结:描述小球的位置和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相似。本节课我们需要以小球的起点为中心,再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用测量的数据描述小球的位置了。
2.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1)教师指导:现在我们来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形式。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小球的运动过程。
(2)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教师总结:我们的“过山车”属于斜面,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为滚动。
3.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1)教师指导:在第5、6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需要运用前面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8.测试“过山车”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4.测试“过山车”,发现影响小球运动速度的原因,并能改进自己的“过山车”。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方位盘、秒表、软尺、细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过山车”的完整过程,同学们的“过山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节课我们还将测试“过山车”。
新教材教科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学生在第1~6课已经学会了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以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第7课中学生设计、制作了一座“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
但是,本课需在高低不平的“过山车”轨道上描述小球的位置,在不同的“过山车”轨道上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需要想办法测量出轨道的长度。这些都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3. 分组活动,并完成《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空栏3中。
4.全班交流,回答研讨问题3。
设计意图:先回顾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再针对具体情况讨论如何进行比较,在“复习-应用”中巩固所学。
三、拓展
1.将课堂上小球运动快慢差异较大的两座过山车摆放在一起。教师:小球在不同的“过山车”上,运动快慢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呢?想一想,试一试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及运动形式。
难点:描述小球的位置,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快慢。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说明:前一节课“过山车”的制作完成情况和是否有效保管都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以建议本课与前一课连在一起教学。课前,教师还要了解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样式、结构,是否能正常运行等,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小组要督促及时改进。
第3题,在探索活动3中完成,主要记录的是运动时间和运动距离的数据、比较快慢的方法。“快慢”一列,可以用排序的方式,也可以填写“快”或“慢”。
测试“过山车”活动记录表
1.小球在“过山车”起点的。
2.让小球从高处滚落,它的运动形式是。
3.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课题测试“过山车”单元物体的运动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科学概念目标1、描述“过山车”的运动状态。
2、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目标解读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目标解读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即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难点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谜语:过山车,有坡爬。
停了电,事故出。
(猜三个数字)谜底:过山车:8;有坡爬:4;停了电,事故出:9(出了事故自然要救)。
回顾过山车,猜谜语。
激趣导入新知探究聚焦:观察我们的“过山车”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展示并小组内测试“过山车”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课件出示方法步骤: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测试“过山车”(一)背景和教学目标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6 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7 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即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三)教科书解读本课在教科书上共2 页,分为三个部分。
1. 聚焦教科书聚焦部分,以学生前一课制作的“过山车”引入到本课的活动。
教科书中的“让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观察它吧!”点明了本课主要任务是观察、描述、测量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2. 探索探索活动1,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本活动以“过山车”轨道起点为中心,借助方向盘来判断方向,用细绳和软尺测量距离,从而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我们只要求学生测量小球和起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而不需要学生测量小球和起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探索活动2 ,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 测试“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 测试“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 测试“过山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在工作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但同时对复杂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过山车”在工作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过山车”在工作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过山车模型、实验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过山车”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2.呈现(10分钟)同时,提问学生:“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和转移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过山车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
同时,提问学生:“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转换和转移?”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过山车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8课测试“过山车”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8课测试“过山车”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材P19~2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测试“过山车”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
2.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2.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
难点: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方向盘、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1.引入:大家的“过山车”都已经做好了,都符合设计要求吗?(预设:符合;一开始不符合,我们根据其他小组给出的评价和建议进行改进后就符合了。
)2.揭题:如果我们将小球当作小车,它会在过山车上怎样运动呢?让我们继续观察研究吧!(板书:测试“过山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引入,点明了本课主要任务是观察、描述、测量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小球的位置1.过渡:在前面的测试中,大家的“过山车”都能使小球顺利地通过,小球在“过山车”上的位置如何描述呢?2.活动:给各组分发细绳、方向盘和软尺,指导学生测量并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1.过渡:“过山车”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如果我们让小球从高处滚落,小球的运动形式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观察。
2.活动:引导学生组内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现象。
探索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1.过渡:小球从“过山车”起点滚落下来时,除了运动路线在不断变化,还有什么在变化?(预设:运动的快慢在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过山车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过山车,测试其性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过山车这一主题比较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的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运用。
3.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索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的设计方案。
2.实验材料和工具。
3.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表格。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过山车,引发学生对于过山车的兴趣,然后提问:“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它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过山车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过山车设计方案,根据方案制作过山车。
教师在旁边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巩固(10分钟)学生测试自己制作的过山车,观察和记录其性能,如速度、高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拓展(10分钟)学生尝试改进自己的过山车设计,以提高其性能。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和发现过山车工作原理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统编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过山车”》教案教学设计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总(8)课时
课题
8.测试“过山车”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
教学难点
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教学准备、资源
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二)改进后二次测试
测试操作小提示:
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
2.同样需要及时测量和记录下小球运动2米所需要的时间。
3.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一共10分钟。
(三)展示改进后的过山车
交流:根据再次测试的运动时间对比介绍过山车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效果。
教学反思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明确任务要求:用一个小球从过山车的起点出发,观察小球能否顺利到达终点,同时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过山车能否让小球顺利到达终点?如果不能?该怎么改进?
杭州市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
杭州市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杭州市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8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掌握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科学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在动能、重力、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上,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过山车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其工作原理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科学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科学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掌握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科学概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相关教具。
2.学具:每组一个过山车模型、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相关学具。
3.教室环境:教室空间要宽敞,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动能、重力、摩擦力等科学概念,并解释它们在过山车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记录动能、重力、摩擦力等在过山车中的表现。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心得,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山车工作原理和科学概念的理解。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金华市新教科版三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8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运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和运动的基本知识,对实验探究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但学生对于过山车运行原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运行原理,理解重力和摩擦力在过山车运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运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重物、滑轮等。
2.学具:记录表格、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过山车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过山车的特点和运行情况,激发学生对过山车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过山车的运行原理,解释重力和摩擦力在过山车运行中的作用。
同时,展示实验器材,为学生动手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过山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过山车运行原理,总结重力和摩擦力对过山车运行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确保学生对过山车运行原理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过山车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改进过山车设计,使其运行更加稳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过山车运动规律的概念和重要性
2.安全测试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4.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5.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交流沟通、合作等。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价学生对过山车运动规律和安全测试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等。
5.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以上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重点题型整理
1.过山车运动规律的应用题
题目:小明设计了一个过山车模型,他在实验中发现,当过山车从高处下落时,速度会逐渐增加。请根据这个现象,解释过山车运动规律的应用。
答案:过山车运动规律的应用体现在,当过山车从高处下落时,由于重力作用,过山车速度会逐渐增加。这是因为重力提供了向下的力,使得过山车克服摩擦力,加速运动。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首先,我会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实验器材。其次,我会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引导与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③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
在记录表上
3、实验3次,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表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
1、过山车轨道越复杂,小球运动越快。
2、三次测试数据不同,应选择的数据为中位数。
3、小球在直线轨道做滚动运动,在曲线轨道做滑
动运动。
4、小球在过山车上经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小球在过山车上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描
述。
6、小球与起点的实际路线就是小球与起点的空间
直线距离。
五、拓展提高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
车”?引导学生看图思索。
【提示】
增加起点高度,增加斜面,增加斜面高度坡度。
六、作业布置
本单元《位置与运动》,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
它整理出来,与同学分享。
填写实验记录
独立完成
看图思索
课堂检测
拓宽学生能力
总结单元知识点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
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在科学探究中,能利用
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
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教师总结:描述小球的位置和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相似。本节课我们需要以小球的起点为中心,再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用测量的数据描述小球的位置了。
2.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1)教师指导:现在我们来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形式。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小球的运动过程。
(2)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教师总结:我们的“过山车”属于斜面,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为滚动。
3.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1)教师指导:在第5、6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需要运用前面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2)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结果,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首先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速度=距离÷时间”计算出物体的速度,最后进行比较。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方位盘、秒表、软尺、细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过山车”的完整过程,同学们的“过山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节课我们还将测试“过山车”。
2.教师下发各小组制作的“过山车”,提问学生:我们的“过山车”做得好不好呢,我们应该怎样测试呢?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阅读资料:怎样改进“过山车”才能让小球运动得更快?
2.教师课件展示改进示例。
【板书设计】
测试“过山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也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避免了能力差的无事可做。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秩序井然,教学效果好。同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2)学生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指导改进。
(4)学生小组内开展实验,测量数据并汇报结果。
(5)教师汇总各小组结果,引导学生比较小球在各小组“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路线。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路线?
(2)学生根据前面教师的总结,交流后汇报结果。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8.测试“过山车”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4.测试“过山车”,发现影响小球运动速度的原因,并能改进自己的“过山车”。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小球测试“过山车”,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要描述小球的位置和运动形式,还需要比较不同“过山车”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5.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描述小球的位置。
(1)教师展示方位盘与软尺,指导学生用方位盘和软尺测量并描述小球的位置。
(2)学生在小组内测量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