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

合集下载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赤壁赋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定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赤壁赋》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文中体现出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一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天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盛的时期,这时的赋多用于歌功颂德,排比铺张因此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由于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抒情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代,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了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陈梅芳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被安排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赤壁赋》 是苏轼在 “乌台诗案” 获释后, 被贬黄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这是一篇景、 情、 理完美结合的佳作。

作者仁途受挫,处境困难,内心悲苦层层纠结。

当此之际,大自然给了 他精神的滋养,让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终于走出了自己。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量, 解难度应该不大, 教师只需要在难点、 疑点之处稍加点拨即可。

但由于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 累不够的原因, 学生对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获得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往往会浅尝辄止, 师宜多加引导。

二、说教法1、重视诵读感悟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文辞优美, 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课文 的情境,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 这一单元学习的再借助工具书, 文章字词的理2、以生为主,师生互动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和引导。

因此本课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字词的含义,教师主要是将重点字词和特殊字词进行归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一、文本解读《赤壁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导读指出: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

苏轼在文章中借赤壁的高山,流水,清风,白露,月色,天光之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乐观通达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青年时代随父出川,曾写过“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之句,意气风发,表现了想要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

然而仕途坎坷,被贬黄州后,自感有志难成,人生短暂却已过去大半,理想高远却还未能实现,而眼下又处于人生的低迷,于是理想失落,负剑空叹的境遇引发其人生的失意与落寞,《赤壁赋》中客的悲伤就源于此,所以客的悲实际上苏子之悲。

然而,苏轼是智者,是达人,面对失落,面对困惑,他不会如常人般一味去悲叹,去怨愤,他有着自己卓然不群的体验与思考。

他之能够战胜自我,超越困惑,是源自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关爱。

所以我希望学生读苏轼的《赤壁赋》,品味他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对自我的战胜和对环境的战胜,更要看到他用仁爱、同情、悲悯去带给人们温暖,去慰藉人们痛苦的一片淳厚之心。

苏轼认为,亲情,友情,事业,百姓,拥有的,就是美丽的。

只要眼睛看到了,就把它看作美景;只要耳朵听到了,就把它当作音乐——尽情享受,乐在其中;不属于自己的,不必去强求,也更不必为之烦恼。

苏轼的后半生历尽艰难坎坷,一贬再贬,处处磨难,处处艰辛,而他所到,却是触处生春,步步莲花:兴修水利,访察民情,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拥有,都是他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二、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大部分重点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以及重点语句的翻译;2、学生对客的“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多数是套话;3、苏轼借水与月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道理,学生对此的理解不可能深入,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4、苏轼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喻讲述人生的态度,学生很难理解到位,会受到过往一些评论的引导,认为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是借助怡情山水逃避现实。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篇一:《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陈梅芳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前半学期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一下,初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来粗知大意,我们老师只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的指导。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

《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__,__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__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

特别是__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

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__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__。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__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篇一:《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陈梅芳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前半学期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一下,初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来粗知大意,我们老师只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的指导。

关于《赤壁》说课稿(通用15篇)

关于《赤壁》说课稿(通用15篇)

关于《赤壁》说课稿(通用15篇)《赤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2、掌握“戟”的读音3、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4、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5、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懂得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7、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9、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四、说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咏史诗”2、诗歌结构的分析3、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难点:1、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2、“二乔”的象征意义3、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五、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优秀4篇《赤壁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3篇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3篇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1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深入的解读是对课文有透彻的理解,也是帮助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而我们首先要对课文本身进行理解。

一、说教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优美的赋。

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的授课点和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处于高一年级,有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在情感类散文上能引起一定共鸣,同时他们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对文言常识有所积累。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出发,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还有对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事倍功半,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理顺文意,同时也需要感悟跨时空的人文内涵,在这里我将选择: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了解骈散结合“以文为赋”的语言特点(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有机交融(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重点:(1)诵读感悟,吟咏品味(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简介背景。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一段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赤壁赋》说课稿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doc

《赤壁赋》说课稿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doc

《赤壁赋》说课稿(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4] [5] [6]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定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二)教材分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单元教学要求:《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美读成诵(一)导入课文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

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

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

(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

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

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约15分钟)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5——8分钟)(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

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

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

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8——10分钟)教师点拨: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介绍下一节学案的侧重点。

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

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节学案。

(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第二课时理解背诵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

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一)检查巩固(15——20分钟)1、检查诵读。

2、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10——15分钟)(本课时围绕学案上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点播。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方法:(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3、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

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

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

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4.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回头再次审视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四)拓展探究(作业)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

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

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

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五)板书设计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六)结束语纵观苏轼一生,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所必备的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能在仕途失意、人生进入低谷时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