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案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完整版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12师说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 答案:B (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并分析句段含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3、韩愈与古文运动(1)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高一语文《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古今异义词,以及“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课时问题导学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读课下注释,完成下列空缺部分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说的很对。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1、解题:“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通用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具体章节为《师说》。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文本细读、语言特色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说》的背景及作者韩愈的生平,理解古人对师道的尊重。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人对师道的尊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师说》。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3. 文本细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僻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旨,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作者:韩愈3. 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4. 文章主旨:尊师重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提高古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句、生僻字词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含义。
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要求。
一、教学难点解析1. 难句分析:文章中的难句主要涉及复杂的句子结构、省略和倒装等语法现象。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优秀3篇)师说教案篇一背景材料一、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
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二、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
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师说》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中的一篇小品文,作者是庄子,文中传达了“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提出了“闻思修德”、“三省吾身”等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一学生深入了解《师说》的内涵与意义,培养其掌握阅读策略、提高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 了解《师说》的文化背景和作者庄子的生平事迹;② 理解文本主旨、情感色彩、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③ 熟悉《师说》的基本知识点和文学价值。
2. 能力目标①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②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① 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②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格修养;③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本解读和鉴赏2. 文学批评和评价三、教学难点1. 渗透人性哲学和教育思想;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情景模拟法3. 互动研讨法4. 网络授课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图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对庄子这位思想家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
(二)阅读教学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师说》全文,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教师请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总结《师说》的主旨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鉴赏教学1. 教师请学生具体分析《师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对偶、反问等。
2.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特定段落或语句的修辞效果,锻炼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四)批评教学1. 教师请学生对《师说》中所抨击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三篇】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三篇】“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小编整理了高一语文师说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师说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并解题]1、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
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
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能够先叙后议,也能够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能够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通用16篇)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通用16篇)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篇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高一】《师说》学案
【高一】《师说》学案《师说》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可用“者”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
《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师说》是一篇古代哲学名著,作者为孔子。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学生们将在《师说》中学习到儒家思想,发展自身整体素养和思考能力。
本教案教学设计将通过让学生深入探索《师说》的主题和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一、教学目标:1.了解《师说》的作者、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和主要思想。
2.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品德。
3.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或小组讨论、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教师、教育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孔子的生平及其地位2. 《孔子如是说》全文3. 本章词汇和学科知识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介绍《师说》和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2.小组讨论与分享:什么是好的老师、什么是好的教育第二课时: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地位1.讲述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2.分析孔子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3.小组合作探究: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三课时:理解《孔子如是说》全文1.全文朗读及词汇解析2.对文中的名句、格言进行深度解读3.小组合作阅读理解:思考如何将《孔子如是说》运用到现实中第四课时: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讨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分享学生们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理解和思考3.小组合作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个好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第五课时: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1.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进行讨论2.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通过集体或个人思考解决问题3.小组或个人作业:通过写作或其他形式,对所讨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4.小组合作学习法5.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五、教学评价:1.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儒家文化和思想,正确理解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2.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力,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为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案。
高一语文教案:第二专题 师说苏教版必修1
师说韩愈教学目的1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难点)3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重点)第一课时教学步骤讲读新课1、导入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板书课题〗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
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古文运动的主张: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②语言要新颖。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憙唯陈言之务去。
”憘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①译②分层③概括层意板书┌传道受业解惑┐┌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①生读②生译③分层④说层意板书结果┌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贵践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小结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3、背诵本段4、抽查小测解释加点的字:耻学于师圣益圣从师师之第三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师说》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师说》教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明确了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板题、示标,1分钟)二.教学过程。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清字音、节奏。
(5分钟)2.模仿录音练读。
给大家5分钟时间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3.指名轮读课文,检测字音。
请5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立即举手纠正。
(5分钟,可能读错的字见“堂清”)4.齐读课文。
弄清了字音,请全体同学齐读全文,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确。
(5分钟)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1.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现在请看自学指导(板书),小声读第1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试译讲第1段。
(5分钟,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2.译讲。
请几位同学译讲第1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不同意见,请举手示意。
(5-8分钟)(译讲要求:先读一遍原文,再译讲整句话的意思,最后解释重点字词)3.互学。
对翻译还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其他同学解答,如果没有,则往下。
(3分钟左右)三.当堂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dou 经传 zhuan 乐师 yue 郯子 tan老聃 dan 苌弘 chang 李蟠 pan 以贻之 yi官盛则近谀 yu2.解释加点词语。
传道受业:①传授②通“授”,传授所以传道受业:用来……的;……的凭借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译讲第2自然段。
2.熟读课文第2段。
高一-师说学案
定稿时间:2015年 3月 9日高一年级班学生姓名:授课教师:师说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师、道、从”文言常用实词以及“之、其”两个文言虚词.2、辨析耻、师等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把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过程方法】〖预习导航〗一、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其贡献,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解题,了解背景及“说”的文体特点《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积累重点字词: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2.一词多义: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或师焉,或不焉从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③投笔从戎④樊哙从良坐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之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校风:务实创新和谐有序校训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第1页(总第19页)定稿时间:2015年 3月 9日高一年级班学生姓名:授课教师:⑤句读之不知⑥蚓无爪牙之利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古: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小学而大遗古:今:小学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 今:因果连词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分析讨论:第二段批评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时,列举了几组事实论据,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试做分析。
必修一《师说》导学案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师说》文言字词句知识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之、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理解课文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能力目标】:①继续培养增强文言语感,提高理解文言字词活用多义和句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知识目标】:①②学习难点:1、【知识目标】:③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学习过程:【资料链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学案
命制人:谭玲备课组长签名:李志
使用日期:2008年9月22日——2008年9月24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韩愈
2、关于“说”的文体
3、探寻背景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经传.( ) 或师焉,或否.()焉
官盛则近谀.()师襄.()老聃.()蟠.()嘉.()贻.()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或师焉,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小学
..而大遗
句读.之不知
今之众人
..
(三)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
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传也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四)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五)重点虚词
爱其.子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传可知矣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六)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
3、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五、文本分析
1、文本的结构思路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
“”,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
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
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
一是把“”的“”与“”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
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三是把“”的“”与“”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2、论证方法:完成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六、作业:背诵全文
七、学习小结
《师说》学案答案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韩愈
2、关于“说”的文体参看:《教参》第55页
3、探寻背景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òu )经传.( zhuàn ) 或师焉,或否.(fǒu )焉官盛则近谀.(yú)师襄.(xiāng )老聃.(dān )蟠.(pán )嘉.(jiā)贻.(yí)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小学
..而大遗古:学习小的方面,指学习句读。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家,许多的人。
(二)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
吾师道.也道理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三)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重点虚词
爱其.子而教之代词,他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传可知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作主语。
他们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复指,作主语,代词,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作兼语,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作定语,他的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五)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3、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五、文本分析
1、文本的结构思路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
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
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
一是把“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三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2、论证方法:完成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参看:《教参》第54至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