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学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改革的历程及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改革的历程及问题研究作者:张原萌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法制建设领域经历了四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跨越式推进,使我国法制建设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因此,回顾法制改革的历程,深入总结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今后的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法制改革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梳理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制改革;法治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基本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后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至此,我国进入了法治的新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起点,到1991年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推进法律制度变革,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对董必武同志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中提出的“依法办事”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行了补充,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大要求。
这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我国很快地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提出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制改革的重点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宪法调研报告
宪法调研报告《宪法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了解和研究宪法对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宪法的实施情况,分析宪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二、调研对象调研对象包括宪法实施的具体情况、宪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宪法修正的必要性及可能的方向等方面。
三、调研方法1. 采访法:采访宪法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法官律师等,收集他们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看法和意见。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民对宪法的理解和观点,了解民众对宪法的认同程度和对宪法修正的期望。
3. 实地调研法:实地走访国家机关和司法机构,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作用。
四、调研结果1. 宪法实施情况良好,但在一些具体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宪法对国家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3. 针对宪法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能的方向,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应该根据当前国家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变革的要求,适时地进行宪法修正。
五、调研结论根据调研结果,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宪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加强宪法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对宪法进行必要的修正,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变革的要求。
六、建议1. 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民对宪法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2. 加强宪法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3. 研究宪法的适时修正,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变革的要求。
七、致谢特此感谢所有参与本次调研的专家、学者和公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本次调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宪法理念的转变
年 前 后 毛 泽 东 在 宪法 思 想 上 出现 变 化 明
,
显 违 背 了 五 四 宪法 立 宪精神 和 此 前 时期 的探 索
。
19 5 8
年
“
8
月
2 1
日
,
毛 泽 东在 北 戴 河 协 作 区 主 任会议 上 说 :
,
法 律 这个 东 西 没 有 也 不 行 但 我 们 有 我 们 的
“ , ”
, 。 ,
,
,
。
,
四宪法是
一
部 好 宪 法 它 反 映 了 当时 政 治 经 济 和 社
,
、
立 法 权 是 法 治 国家 最 重 要 的权 力 在 我 国立 法 权
,
会 的 实 际 情 况 体 现 了 人 民 的 意 愿 但 制定 五 四 宪法 具 有 很 强 的 功利 性 过 渡 时 期 的社 会 主义 改 造按计 划
,
。
也 是 人 大 发挥 和 展 现 其 功 能 作 用 的重 要 途 径 在创 立
。
。
人 大制度 时 党对 人 大立 法 特别重 视 并 希望通 过人
, ,
至 少 用 15 年时间
,
,
事 实 上 只 用 三 年 就 出乎 意 料 地 顺
,
利 完 成 导 致 其 实施 基 础 在 很 大程 度 上 丧 失 了 宪法 名存 实 亡 七 五 宪 法 除序 言 外 只 有 3 0 条 这 部 宪 法 产 生 于
。
。
… …
。
,
记 不得
…
…
我 们 每个 决 议 都 是 法 开 会 也 是 法
,
一
…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宪法学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研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宪法学教学改革3吴 岚(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也必将成为宪法改革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宪法学教学改革就是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宪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宪法课本与宪法文本的关系、宪法学热点与难点问题,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在改革的全过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宪法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D911.04;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8)04-0125-03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宪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看,符合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是宪法发展的生命,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必然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宪法的发展。
作为宪法课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宪法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由此而带来的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教学内容的变化势必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两点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一是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下一次宪法修改中必将写进宪法;二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然影响宪法的修改和发展。
但是,教师依据现有的宪法教材及实际运行的宪法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把握容易出现两个偏差:一是以大量的西方宪法及宪政理论代替原有传统的宪法理论,容易导致学生对宪法理论、宪政理论、宪法文本和制度运行的误读;二是以妄自菲薄的心态看待中国宪法理论,武断地认为中国宪法理论既无体系也无创新更无特色,在教学方法上对宪法理论只作简单的知识性介绍,转而专注于对现行宪法进行正当性注释或解构性批判,回避宪法理论的科学求证和宪法文本的科学构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宪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就是要纠正这些偏差。
宪法研究报告
宪法研究报告
宪法研究报告是一份关于宪法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报告。
宪法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权力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
宪法研究报告通常会对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宪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探究宪法的起源、发展、实施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一份宪法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背景和目的:介绍研究宪法的背景和目的,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 文献综述:回顾和总结已有的宪法研究文献,介绍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理论。
3. 研究方法: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框架,包括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内容分析等。
4. 宪法的历史与制定:探讨宪法的历史背景、制定的过程和原则,解释宪法产生的原因和目的。
5. 宪法的结构与内容:分析宪法的结构和内容,包括宪法的基本原则、各个章节的规定等。
6. 宪法的实施与效力:研究宪法的实施情况、机构和程序,以及宪法规定的权力分立机制和制衡机制等。
7. 宪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宪法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评估宪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8. 结论与建议: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对相关国家宪法改革或完善的建议。
在撰写宪法研究报告时,研究人员通常会参考大量的相关文献、法律文件和案例,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
报告的撰写应当遵循学术规范,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宪法研究报告的结果对于国家政策制定、法律改革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浅谈宪法学研究方法
浅谈宪法学研究方法浅谈宪法学研究方法要讨论宪法学研究的方法,首先要明确的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其分为两个方面宪法学的理论结构与宪法的实践结构。
宪法学的理论结构是静态的,它主要反映、说明和解释宪法现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念,其具体包括:宪法概念、制宪权、宪法功能、宪法适应社会的形式、宪法的实施以及宪法发展的一般途径等。
宪法的实践的结构主要是指具体制度和操作过程反映了宪法,宪法的动态过程,以及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和相应的社会效应的形成。
宪法的现象种类繁多,包括:宪法规范(宪法典、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等)宪法意识(宪法学说、宪法思想);宪法制度;围绕规范、意识和制度三要素所形成的宪法关系;规范、意识、制度三要素形成的历史;不同的法律体系,不同的国家的宪法规范、宪法意识、宪政制度相互区别,相互影响,产生这种关系的条件。
宪法理论结构和宪法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首先,在规范层面上,宪法学应澄清并梳理宪法所规定的价值规范秩序;与此相关,在逻辑层面上,宪法学应提供解释宪法含义的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实证层面上,宪法学应是一门分析人性与社会权力的科学,并进而指导宪法的指定和修正①。
由于早期宪法学是根植于国家学和政治学之中的,在许多国家的不同时期,宪法学都曾深陷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泥潭之中。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确立宪法学的研究方法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宪法学家的学术志向和理想。
下面的几种研究方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几种方法论体系。
一、规范宪法学规范宪法学是对宪法规范与价值等级的探讨。
首先,法律是一个完整的规范性文件,宪法更加如此,不同规范组成了相应的价值等级秩序,而法学家的任务就是澄清这个秩序,使宪法的不同规范各得其所,作为一部法律文件,宪法的不同规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不同的宪法规范有时可能发生冲突。
这时,法学家的等级有可能有所不同:有的规范是首要的,其效力高于其它的规范,因而控制着这些次生规范的意义。
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始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道德准则的制定者。
而现代中国法学则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法学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的法律制度。
商代的法律主要以商君法为代表,而周代的法律则以礼法和律法为主要法典。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家们在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和创新。
秦朝统一中国后,制定了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其中以《律令》和《法经》为代表。
这些法律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进程,法学家们对法律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法律学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
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法学家沈括在《大明通制》中总结了以前的法律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学理论和方法。
而清朝的罗振玉则进一步完善了明代法学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法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然而,在中国近现代时期,中国法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变革。
西方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进入中国,给中国法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呼吁学习西方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
近代中国法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新法学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的法学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学改革方案。
他们认为,要建立现代化的法学体系,必须深入研究和吸收西方法学的先进理论。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法学也在不断发展。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培养法学人才,并设立了法学专业的学科和研究机构。
1952年,中国法学研究所成立,成为中国法学研究的中心。
此后,中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水平逐渐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对法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法学家们开始研究和借鉴国际法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宪法学研究的十大关键词--以宪法学年会综述和年度综述为基础的分析
年度
总计
1
财产权
1992~1994 、2000 、2001 、2003 、2004 、2008 、2009
9
2
受教育权
2001 、2006 、2008 、2009
4
2
迁徙自由
1992 、1993 、1998 、2001
4
4
平等权
2000 、2002 、2006
3
4
表达自由
2000 、2008 、2009
60 年宪法学研究的十大关键词
———以宪法学年会综述和年度综述为基础的分析
管 华
(西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2)
摘 要 :建国 60 年来 ,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60 年来的宪法学研究有以下十大关键词 :权利 、人大 、宪 法监督 、立法 、宪法修改 、改革 、人权 、法治 、宪政 、宪法解释 、党 。宪法学研究对于之间产生了一定作用 ,其发展表现出了知 识更新速度较慢 、受现实制约较大等特点 。
8
6
法治
1995~2001 、2007
8
6
宪政
1992 、1993 、1995~1998 、2000 、2001
8
10
宪法解释
1990 、1992 、1999 、2000~2002 、2006
7
10
党
1986 、1987 、1990 、1991 、1994 、1995 、2008
7
从上表可以看出 ,建国以来 ,24 个时间段中 ,宪法学研究最密集的就是“权利”,成为年度研究的“热 点”或者“重点”多达 19 次 ,这还不包括宪法学界对于“人权”的研究 。① 其次是“人大”,这是宪法学研究的 传统领域 。“违宪审查”②自有八二宪法以来 ,就是宪法学研究的热点 。紧随其后的是关于“立法”和“宪法 修改”的研究 ,前者发展出了宪法学与法理学的交叉学科“立法学”,后者则适应了现行宪法历次修改的需 要 。“改革”、“人权”“、法治”“、宪政”四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中“改革”是新中国宪法学 1978 年以后 得以蓬勃发展的动力 “, 人权”、“法治”两问题的兴起则既肇因于现实政治话语的变迁 ,也得益于法理学研 究的资源 “, 宪政”则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宪法学界既熟悉又陌生的的传统课题 。“宪法解释”之所以成为“热 词”,也许主要原因在于学界不满意宪法典频繁修改的现状 ,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宪法解释的技艺以改变宪 法典被频繁修改的宿命 。“党”成为 60 年来宪法学研究的关键词 ,虽出乎意料 ,却合乎情理 :虽然传统宪法 学较少关注政党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宪政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任何一个理性的和现实的宪 法学研究者不能回避的 。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宪法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宪法的学科,其研究方法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历史学、政治学、法律学等等。
下面列举了50条关于宪法学研究方法,并进行详细描述:1. 历史研究法:通过考察宪法的历史变迁,探索宪法的演进过程,揭示宪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化轨迹与影响。
2. 法律比较法:将不同国家的宪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对比不同国家宪法的实践效果,分析宪法条文在不同国家中的运用情况。
3.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宪法学理论著作、学术论文和案例资料,找出对宪法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
4. 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分析宪法的内在逻辑结构,揭示宪法条文之间的关系,以及宪法各项原则的逻辑推导。
5. 考据研究法:对宪法条文来源进行考证,考察宪法各条款的起源、制定过程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6. 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宪法实施过程中收集各种数据,以验证或证伪宪法规定在实际中的效果。
7. 比较国际法方法:与法律比较法不同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国际法层面上的比较,考察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交流及相互影响。
8. 途径论研究法:研究宪法的修订、解释和实施途径,探究不同途径对宪法效力和权威的影响。
9. 科学分析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对宪法实践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获取相关结论。
10. 原理探讨法: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角度,探讨宪法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理念,揭示宪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11. 比较史学分析法:结合历史学和比较法学,对宪法历史发展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考察宪法发展的共性和特殊性。
12. 现状分析法:通过分析当前宪法实施的现状,评估宪法的实际运作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13. 文本分析法:对宪法文件的文字内容进行逐条解读和分析,阐明宪法条文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14. 制度对比法:探究不同国家宪法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安排,比较不同政治制度对国家宪法的影响与作用。
改革开放与宪法变迁
改革开放与宪法变迁现代中国的宪法制度是中西碰撞、古今之变的产物。
其中,改革开放是宪法变迁的动力机制。
本文对此略作陈述。
一、百年历史回顾中国宪制史从历史过程来看,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晚清立宪;第二个阶段是中华民国宪制;第三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制。
具体内容在此不予展开,其中的前两个阶段可以参阅拙著《中国宪制史(1980—1949)》慕课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第三个阶段参阅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任何一种宪法制度,都有其动力机制,那么,推动中国宪制史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回顾百年中国宪制史,我们发现,这个动力机制由两股相互对峙并阶段性妥协的力量构成,那就是革命制宪与保守制宪,其中的革命属于一种激进革命主义的力量,保守属于一种渐进改良主义的力量,而制宪是它们之间斗争与妥协的公约数,没有这个妥协,百年中国就是革命的政制史,而不是宪制史。
相比之下,晚清立宪乃至中华民国是一种形态,保守改良主义吸纳了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而1924的中华民国(国民党)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另外一种形态,革命激进主义摈弃了改良,建立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共和国。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与两个革命的法统,又都开始新的转型,保守改良主义开始吸纳革命主义,就大陆中国来说,以“82宪法”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一次新的宪法变革的历史进程。
直到今天,中国仍然处于这个大的历史进程之中。
二、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一种动力机制我们还是回到宪法结构上来看,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宪制变迁的一种动力机制呢?首先分析一下何为改革开放?其实,从宪法學的角度上,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逻辑。
第一个是:改革是古今之变大议题中的一个环节,属于宪法结构的时间性纵向逻辑;第二个是:开放是中西碰撞大议题中的一个环节,属于宪法结构的空间性横向逻辑。
改革开放其实聚焦着新时代的中国百年宪制史的问题意识。
我国宪法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与作用
有 些 同 志 认为 我 国 的改革 开 放 是 在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自觉进行 的 是社 会 主 义 制度 的 自我 完善 与广 大 人 民 的根 本 利 益完 全 一 致 不 需 要 法 律 强 制 只 需 加 强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和 党 的 路 线 方针 政 策 的 宣 传 教 育 以 提 高 人 们 对 于 改 革 开 放 的 认识 就 够 了
,
。
这种 排
“
”
“
”
“
”
。
宪 法 是 国家 的 根 本 法 是 制 定 各 项 普 通
,
,
法 的 法 律 基 础 因 此 要 变 法 必 须首 先 改 变 宪 法 以宪 法 的形 式将改革的各项 基 本制度 和 原 则 确 认 下 来 使 之 成 为 举 国 上 下 必 须 严 格 遵 守 的 最 高 准 则 为制 定 各 项 改革 的 法 律 和 措 施 确 立 法 律基 础 定 了 明治 宪 法
。 、 、 , , , ,
,
这 种 认识 是 很 不 全 面 的 既 不 利 于 改 革开 放 的顺 利 进 行 和 健 康发 展 也违 反 社 会 主 义
安 徽 大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学 版
年第
期
Hale Waihona Puke 我 国 宪 法 对 于 改 革 开 放 的 意 义 与 作 用
戴 鸿 映
内容提 要
我 国 宪法 是 在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主 义 理 论指 导 下 制 定 和逐 步 完 善 的 是建 设 有 中国
, ,
,
特 色 社 会 主 义理 论 的 根 本 法律 表 现 是 一 部肯 定 改 革 开 放 的 各 项基 本 原 则 的 根 本 大 法 为 制 定 各项 改 革 开
宪法学的体系
宪法学(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法学的分支学科。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的制定、实施和修改、以及宪法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等方面。
其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理论宪法学,也包括应用宪法学。
一、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的法律地位是指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通常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其制定和修改程序相较于其他法律文件更为严格。
宪法的规定对于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其他法律文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宪法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宪法的制定是指宪法的创制过程,通常由制宪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宪法的实施则是指将宪法规范应用于具体的法律关系和案件中。
宪法的修改则是指对宪法文本的修改,通常由修宪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三、宪法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宪法是其他法律文件的指导性文件,其他法律文件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另一方面,宪法本身也需要与其他法律文件相互协调,以保障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四、比较宪法学比较宪法学是宪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宪法制度,比较其异同点,并进行评价和比较。
比较宪法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宪法制度,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宪法制度。
五、宪法学的历史发展宪法学的历史发展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时期的宪法学者对于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有不同的贡献和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宪法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六、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再到近年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深入研究。
当前,中国宪法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我国宪法学发展论文(全文)
我国宪法学进展论文内容在ZG宪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人关注并致力于宪法学分支学科的建设,这种倡导并实践的意义自不待言。
[i]本文从学科制度的角度来分析ZG宪法学分支学科建设的难度和可能性。
大致而言,宪法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宪法解释学、比较宪法学、宪法史学、宪法哲学、宪法政治学、宪法经济学、宪法与文学、宪法社会学、宪法人类学等等。
但是,每一个宪法分支学科制度的建立和进展都需要有专业的学术精英进而相应的知识积存以及物质基础建设。
一、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中的主流宪法学每一个宪法分支学科的进展都需要有专业的学术精英来带动整个分支学科的进展,而外在的表现就是有相应的知识积存以及各自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对象。
就近五年ZG的宪法研究情况来看,宪法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对宪法理论体系的研究(宪法哲学)、对宪法文本的研究(宪法解释学),以及从GJ建设角度对宪法政治的研究(宪法政治学)。
这三种研究构成了目前宪法研究的主流。
大致讲来,其共同特征是关于宪法的规范性研究,关注的是“宪法是什么”的问题。
宪法理论体系研究关注方法论、基本范畴以及宪法理论体系的解释力。
[ii]构建宪法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宪法学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而宪法文本研究的问题则集中在宪法文本的制定(修改)权力、宪法文本的内容、“宪法修改”的活动、[iii]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iv]宪法文本的解释、[v]宪法的实施或适用(宪法监督、宪法诉讼)。
[vi]对于一个学科建构而言,规范宪法研究是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宪法学的独立和自治,形成宪法学专业的体系和术语。
但是注重规范分析和体系化分析的宪法研究同样存在弊端,它可能带来的是宪法学共同体更排他的话语,宪法学知识的更自给自足,法学内部引证XX络的更加增强,和宪法学对外部学科知识影响(或者“帝国主义”)的更成功的驱逐。
宪法学研究进展与封闭同时进行。
[vii]也正是由于从体系出发,或者更注重对语词和概念的诠释,宪法学研究的范围受到很大的约束,在很多研究领域,宪法学者往往并没有发言权。
改革开放以来宪法序言演进历程及其启示——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宪法序言演进历程及其启示——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宪法序言主要围绕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现阶段党的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和统一战线等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党的基本主张制度化和法律化,体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相统一。
宪法序言的历史演进,呈现出结构上成熟稳定、内容上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形式上确立党的领导合法性等特点。
对“党的领导”概念、“党的权力”性质和“党的行为”方式具体化是宪法序言演进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宪法序言;合法性;党的领导;党的权力;党的行为收稿日期:2020-2-13作者简介:黄贵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
(北京,100091)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20)02-0025-06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秩序得以保持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将执政党的基本主张和决策纳入宪法当中,将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确立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在社会变革中的领导合法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宪法序言演进历程,分析宪法序言演进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并总结其经验启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宪法明确的党的领导地位和确立党的领导合法性的逻辑,对于新时代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宪法序言中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制定的总依据,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序言作为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阶段,从而愈显成熟。
目前我国采用的宪法以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为蓝本,分为序言和四个章节。
为适应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五次修改,其中1993年、1998年、2004年及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均涉及宪法序言的修改。
宪法学习交流研讨材料
宪法学习交流研讨材料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最高法规,也是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大法。
作为宪法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宪法的内容和精神,掌握宪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以及宪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下面是关于宪法学习交流研讨的一些材料,以供参考。
一、宪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1. 宪法的定义: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最高法规,它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机构和职权范围,保障了公民权利和自由,明确了国家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2. 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权力有限、法治、民主和平等等。
这些原则是宪法制度的基石,也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政策的根据。
二、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制定过程1.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的序言、总纲、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组织和权力机构、宪法的修正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宪法的制定过程:宪法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宪法的起草、讨论、修改和通过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听取公民的意见,保障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保护。
三、宪法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1. 宪法对于国家建设的作用:宪法规范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制约,在国家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宪法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2. 宪法的价值:宪法是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基础。
宪法的价值在于保护公民的权利、规范政府行为、促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维护社会稳定。
四、宪法实施中的问题和挑战1. 宪法实施中的问题: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宪法的法律适用问题、权力滥用问题、法治意识薄弱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
2. 宪法实施中的挑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宪法的实施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政治和利益的复杂性、法律体系的完善性、社会环境的变化等。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宪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完善宪法制度和机制。
学习宪法交流研讨材料
学习宪法交流研讨材料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进行宪法学习交流研讨。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法律基石。
宪法学习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我们更好地行使我们的权力和履行我们的义务。
首先,我想讨论的是宪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宪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文明社会,但现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西兰和美国。
它们的成功经验启发了其他国家去制定自己的宪法。
宪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确保了国家的正当统治和公正治理,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治、民主、人权和平等。
法治原则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民主原则强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和义务,通过选举和公民投票等方式保证人民行使权力。
人权原则是宪法的核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
平等原则强调不论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差异,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然后,我想谈一谈宪法的保障机制。
宪法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宪法解释、宪法审查和宪法教育。
宪法解释由最高法院负责,其目的是解释宪法的含义和适用。
宪法审查是司法机关对法律和行政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以确保宪法的实施。
宪法教育是宣传和推广宪法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宪法素养。
最后,我想分享一些如何学习宪法的经验。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宪法文本和相关解释来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其次,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宪法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以加深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宪法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找到宪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次强调宪法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宪法知识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法律素养,更能够加强我们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
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历史阶段和建构过程:1.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192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倡导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观。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宪政和宪法的理论,并开始研究西方国家的宪法制度,影响了早期的宪政运动。
2.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代-1930年代):北洋政府的成立和憲政運動的兴起促使中国宪法学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进行宪法学理论探索,研究宪法的原理和价值。
著名学者梁启超关注宪法的编纂和实施问题,并提出重要的宪法学观点。
3.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1930年代-194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宪法学受到国内外政治和战争的干扰,学者们的研究也受到限制。
一些学者继续研究宪法的原理和应用,对宪法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4.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宪法学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中国宪法学进入正式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阶段,一批宪法学者开始从事宪法学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宪法学体系。
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中国宪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学者们开始关注宪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研究宪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对宪法原理和法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在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建构过程中,学者们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借鉴了国际宪法学的成果,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和体系。
这些理论和体系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宪政体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宪法学研究方法述评
作者: 庄培彩
作者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出版物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宪法学研究方法;历史演变;路径抉择
摘要:宪法学研究方法作为宪法学研究的基础,在宪法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宪法学研究方法在学界的重视和推动下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概念辨析出发,经由对我国宪法学研究方法历史演变的察看,最后结合我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研究的现状来思量其未来的路径是正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关切中国现实、客观对待宪法文本和理性对待西方宪法实践.。
宪法学理论研究方法.docx
宪法学理论研究方法一、政Z学研究方法与宪法学研究方法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宪法学最初是从国家学和政Z学剥离出来的,因此宪法学与其母体———政Z学具有密切的联系,也许正是由于两者的天然联系,宪法学与政Z学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明确的界分,往往相互交织。
随着宪法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以及宪法学研究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宪法学研究方法也具有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与政Z学的紧密联系使其不能彻底的分离。
长期作为我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阶级分析法以及当今的“政Z宪法学”或多或少都与政Z学研究方法有着理论上的渊源。
正如英国学者布赖斯所言:“鉴于每一门所谓道德科学、社会科学或政Z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办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检验。
”这与其说是一种论述,不如说是一个命题,即谓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成熟是宪法学研究体系化独立化的重要标志,这也就意味着宪法学如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宪法学研究方法的独立化是其关注的首要问题,从而这也就要求其与相近的学科相区别。
对于宪法学而言,这一学科便主要是政Z学。
因为这不仅因为二者有历史上的渊源,也因为二者的研究视角各有所属而不能交融在一起。
从前述可知,宪法学研究方法与政Z学研究方法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基于此,也许德国法学大师拉班德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关于论政Z上之得失,论述政Z上之事实,专归于政Z学的任务;而宪法学则离开此等的政Z论,专从事于用法律眼光观察现在的制度。
”[3]在今天看来,宪法学为体现法学的属性而应当与政Z学决裂,但是这也不具有绝对性。
毋庸置疑,不管在宪法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亦或其后续的成长,政Z学对宪法学的研究都有推进之力。
基于此,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对于宪法学的态度,既要“远”也要“近”。
“远”是为了保持宪法学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价值范畴,“近”是基于宪法学与政Z学研究对象的相似性而不能绝然分离,宪法学要从政Z学中借鉴其先进之果而运用其自身的逻辑体系,以便形成“互利”的局面。
宪法学年会致辞
宪法学年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宪法学年会上发表致辞。
首先,我要向为本次年会筹备和组织付出辛勤努力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宪法学作为法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宪法学的研究不仅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法治建设,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宪法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法治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宪法作为最高法律,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要深入研究和贯彻宪法,加深对宪法的理解与认识,努力为维护国家宪法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此外,宪法学的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各国的宪法制度和经验,推动我国宪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如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等,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最后,我希望本次年会能够成为广大宪法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为宪法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宪法学的前沿议题,为我国宪法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祝愿本次年会圆满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学的研究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市场的开始。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专政,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
它标志着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1982年的宪法经历了88年、93年、99年和04年四次修正,充分体现了我国与时俱进的法律研究发展。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宪法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一、宪法学研究的必要性
时代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发展是永远不会停滞的,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根源,万法之基。
如果宪法研究不与时俱进的话,没有冲破束缚勇气的话,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将无法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在82年宪法里,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的补充。
到了88年,对宪法进行修正时,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要对其进行有序的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私营经济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对社会产生了很多有益的影响。
到了04年,私营经济有了进一步长足发展,修宪案中明确表示政府将有义务保障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私有经济正当权利。
政府将有效地出台政策扶持、帮助其发展,同时针对私营经济的井喷式的发展,政府将运用经济杠杆保障其健康稳定发展。
这个实例说明中国的宪法学者一致在致力于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问题,矛盾出现,原先的宪法可能出现的不合符现实的发展要求。
发展运动是永恒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是静止不变的。
只有不断地开展宪法研究,修正其存在的不符现实要求的地方,才能有效地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宪法修正的宪法学研究特点
宪法出台或者修正后,一系列的解释和标注将被发布,这些标注构成的体系就是宪法学所涉及的内容,这些都是宪法学研究者的成果。
以2000年划分,改革开放后的宪法学的发展分为各具特点的两个段时期。
82年以后,宪法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对82宪法的研究主要是该宪法的法律结构和主要依据上,对后来的四次修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有关统计数据,到99年,关于82宪法研究的学术论文近三千篇,涉及82宪法的书有二百多本。
这个时间段的宪法学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学术的自身建设上。
虽然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开的一对孪生兄弟,但是他们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存在着差异,各自有自身的建设规划和方向。
82年以后,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思想已经为宪法学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借鉴。
宪法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法律科学开始朝着健康蓬勃的道路上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这时期的宪法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结构上,有效诠释了法律的整体思想和宏观构建。
这个世纪最后一次宪法修正是04年,到现在也就十几年的时间。
首先,这段时间的宪法学研究集中在复合发展上。
这个时期的宪法学的专著已经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齐放了。
专著的多家学术齐放充分体现了学术的复合发展,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融,推动宪法学科的进一步完善。
其次,这个时期的宪法学的具体化、精准化发展。
现在的宪法研究是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领域,结合法律依据进行研究,由于只针对一个领域的研究特点,宪法学的研究更加的深化、更加的精准。
最后,现在的宪法学方向性研究增多。
中国社会经过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问题凸显期,人们对法律,尤其是宪法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这些都是迫使法律学者开展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宪法学的研究领域也是更加广泛。
三、宪法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宪法学也进入了自己全新的发展时期,其发展是多方向、多领域的。
首先,宪法学的研究更加注重辩证唯物的方式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前的宪法学研究对问题分析的深度、合理度
不够,只有辩证唯物论才能有效的分析问题,宪法学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合理。
其次,宪法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研究。
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就是加强宪法与社会具体问题的研究,宪法在社会问题中的体现,诠释宪法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手段等,这些将是宪法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领域。
最后,我国的宪法学研究更加注重借鉴其他国家的成果。
只有解放思想,以包容的心态吸纳他人的经验和成果,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他国新的研究方法,必将有利于我国宪法研究。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宪法学研究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观点碰撞、思想融合、研究的问题,处理的矛盾也出现了具体化,精细化。
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宪法学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延伸,与其他国家的交融也会进一步深化。